修养读后感8篇

时间:
lcbkmm
分享
下载本文

读后感是对作品中的人物关系和情感交流的思考和感悟,通过读后感的写作,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下面是写文书吧小编为您分享的修养读后感8篇,感谢您的参阅。

修养读后感8篇

修养读后感篇1

修养,指人的行为和涵养,与人的性格、心理、道德、文化等有着紧密的联系,即为人综合素质的表现。虽然“修养”二字,由来已久,出自孟子的“修身以养性”,但对于修养的追求从未停滞。古人说:“修犹切磋琢磨,养犹涵养熏陶”。“切、磋、琢、磨”都是加工产品的工艺,“修”就是“锻炼”,引申为研究学习问题,增长才干的过程;“涵养熏陶”是指受到一种思想、品行、习惯的长期濡染而趋同化,“养”就是“提高”。经受锻炼,得以提高,保持某一境界,就是修养。谈修养是人们对修养的释读,带有很大程度道德文化的传承性和充分的个人意志的成分,这种高尚的品质和正确的待人处世的态度,为求取学识品德之充实完美,修养的概念很宽泛,在任何领域任何角度都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让人们在追求高境界的人生品格中孜孜不倦的探究。

朱光潜先生的《谈修养》一书从不同角度给我们阐释了青年一代应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内在修为。

作为刚刚从学校走出来步入社会工作的大学生,在社会这个复杂的大染缸中,如何做到处事不惊,不腐化堕落,迷茫沉沦,很是重要。

作为青年一代,往往容易重复“追求”“彷徨”“堕落”这个过程,大家都似蒙在鼓里过日子,闭着眼睛醉生梦死,放弃自己的理想。

作为刚工作的大学生,我们必然要彻底地觉悟,拿出坚毅的意志力,脚踏实地,互助仁爱,为自己的理想打拼,为祖国的建设努力,为人民服务。

修养读后感篇2

作为一名教师,为了提高自己的职业理论水准,于是利用工作之余,认真阅读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一书,从中知晓了许多新知识,懂得了许多新道理。无疑,这将对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有莫大的帮助。

教师,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更作为教育下一代的言传身教者,他们的心理健康是与培养下一代息息相关的大事。教师不是神,爱情婚姻、子女家庭、经济收入、名誉地位等种种人生琐事必然会影响自己的情绪。当心情不好时,很容易将内心的烦躁投射到学生身上,语言不检点,甚至动手施暴,打碎了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使学生感到紧张、委屈、怨恨,给学生造成负面影响,造成学生对社会的不信任,甚至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做人有做人的准则,干工作要求具备最起码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如果说对教师有什么特别的要求,我认为,比“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更重要,这是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价值和意义的深刻认识和坚定信念,这是21世纪教师素质的最重要的方面。

教师是继承和发扬文化遗产的桥梁,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工程师。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黄宗義在《续师说》中曾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未师矣。"我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教师的师德。"为人师道,端品为先""师者,人之模范也"这些历史名句无不充分说明师德的重要性。"学为人师,德为世范"的高度概括,更强调了教师品德高尚的示范作用和重要地位。育人先育德,时下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科技的迅速发展,只有把握"做人"的真谛,才能真正立足于社会。高尚的道德品质是教师赢得学生尊敬和信赖的首要条件,也只有加强师德教育,才能保证为国家培养出一批批合格的二十一世界人才。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历史责任的呼唤。

教师对学生的爱,可使教师满怀激情地组织教学和各种教育活动,对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各种表现,都能宽容和理解,并给以真诚的激励,营造出民主、温暖、健康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心情愉快,想象丰富而开阔,思维活跃而流畅,记忆快捷而有效。这显然促进了学生智能的发展,也有利于学生各种潜能的挖掘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与信任,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从而产生学习需要、学习兴趣,并激发出内在的学习动机。使他们能更加主动地认识自己、更加客观地评价自己。有效的发挥学习自觉性和提高学习效果。

师爱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因素。教师与学生接触最多、影响最大,教师对学生的态度直接影响学生对世间情态、人情冷暖的感受。学生耳闻目染教师的风范,同时感觉到被关注、被理解、被信任,自然就减少猜疑、狭隘、自私、自卑或狂妄,更多表现出坦荡、宽容、友好善良、乐观自信、通达、善待他人、善待环境,在为人处世中,就会常获得积极而肯定的情绪情感体验。这些显然有利于健康情感的培养,促进心理的健康。

教师对学生的爱,对教师的失误有弥补作用,对教师的自我完善有激励作用。教师也是人,谁能无过。教师在工作中难免会有失误,不可能尽善尽美。如果学生经常领受老师的无私关爱,他们就会用情感去过滤老师的失误。“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必须不断地发展、完善自我,才能做到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爱心会激励教师不遗余力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完善自身的素质,提高自身的价值。

同时通过学习教师职业道德,使我明白了凡事要以身作则。教师从事的是培养人的工作,教师劳动最有影响力的就是“言传身教”,也就是说教师是用自己的学识、思想品质和人格魅力来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无论哪一层的学生都自觉或不自觉的把教师当成自己的榜样。所以人们常说“教师是镜子,学生是教师的影子。”以身作则要求教师做事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还要求我们仪表端庄,大方得体,否则就会在不知不觉中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

教师有"人类灵魂工程师"之美誉。我想,师德是最重要的,只有具备良好师德的人才可能教出优秀的学生、祖国的栋梁。

修养读后感篇3

最近因院长推荐,有幸拜读了蔡元培先生的大作《中国人的修养》一书,着实受益匪浅。虽然此书已完成百年,较于百年前的民国时代,我们新时代有着截然不同的风貌,然蔡元培先生把握住了历史的脉搏,这本书对我们中国人的要求不仅承袭了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更是连接了未来社会的文明要求,依旧紧扼时代的脉搏。可以想象蔡元培先生对于时代的把握,对未来,对近现代文明的卓越贡献。正如杜威所说:“以一个校长身份而能领导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对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先生外,恐怕找不到第二个。”通过这本书,就能感受到蔡元培先生在那个黑暗与迷茫的时代,引领出新的潮流,使学术界,使整个社会拨开迷雾的伟大。

如今中国进入新时代,社会风貌焕然一新,但新时代的中国,对于每一个中国人修养的要求,从这本书中,依旧可以找到完美的答案,其内容并不过时,依旧站在时代前沿。读了这背书,我对学习,生活,修养都有了更深的体悟。

在学习方面,我对于自己的知识技能水平不能得到有效提升的疑惑在这里找到了答案。江河成于涓流,习惯成于细故。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在是学习生活中最重要一点,其在不知不觉间浸润我的精神,习惯真不可不慎。良好的习惯要想培养,则必须自制。爱快乐,忌苦痛,人之情也,我也不例外,从小就爱玩。儿时爱玩具动画,少时爱游戏电视,今有手机难以释手,然要想在学习上取得突破,这些欲望就需要遏制。蔡先生说:“自制之目有三:节体欲,一也;制欲望,二也;抑热情,三也。”正如流传的段子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卸其qq,封其微博,删其微信,去其贴吧,收其电脑,夺其手机,摔其ipad,断其wifi,剪其网线,使其百无聊赖,然后静坐、喝茶、思过、锻炼、读书、弹琴、练字、明智、开悟、精进,而后必成大器也。在新时代,学习依旧十分重要,如蔡先生所说:国家之贫富强弱,与其国民学问之深浅为比例。文明国所恃以竞争者,非武力而智力也。在国家的富强之际,我们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养成良好习惯,勤勉学习,提高自己,才能为国家贡献更多力量。

在修养方面,蔡元培先生告诫了我们许多,提醒了我们:要坚忍而不要顽固;要自由而不放纵;镇定而不是冷淡;要热心而不要有野心;要果敢而不鲁莽;要精细而不要多疑,要互助而不要依赖;要方正而不要拘泥,要谨慎而不要畏葸;要有恒而不要保守等等。这些我们可能都知道,但真正面对问题时,恐怕就想不起来了,而蔡先生为我们做到这些指明了方法,指出了其中的度,过犹不及,让我们懂得如何成为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

读了这本书,着实令人醍醐灌顶,对于修养问题茅塞顿开,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一个矿大人,一个文法人,我必将努力做到这些,提升自我修养,并坚持一生。

修养读后感篇4

在庸庸碌碌地渡过了一年之后,我终于受不了这样的自己了!

于是再度开启了读书之旅,并从中找到了久违的快乐!看名字选了这本书《韭菜的自我修养》,还蛮有趣的一本小书,作为读书笔记的一个开头,也许,这也是一种自我勉励。

取个好名字等于成功了一半,正是这个名字,让我选择了它!

与其说是“韭菜的自我修养”,我倒觉得这就是一本“韭菜的急救指南”,但是就是不知道韭菜能不能听劝。

首先说,什么是韭菜?一般人看来,韭菜是与庄家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势单力薄的散户就是韭菜,而财大气粗的大户就是庄家。韭菜,注定就是要被庄家收割的。

不过,一旦赚钱了,韭菜就不再是韭菜了!

那么韭菜有什么特征呢?缺乏阅读能力、拒绝学习、活在yy的幻想之中,给自己贴了一个被害者的标签......

首先,认知上,韭菜认为交易是零和博弈。但其实,股市在上涨中,大部人都是赚钱的;股市在下跌中,大部分人都是亏钱的。

李笑来用了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牛市末期。就是打了激素的牛,总是要瘦下去;而熊市末期,就是瘦成了皮包骨的牛,总是会壮起来。

简单来说,就是牛市,蛋糕做大了;熊市,蛋糕萎缩了!所以,这并不是一个零和游戏。

他在最后归纳为:所谓的韭菜,指的是那些本质上并不是零和游戏的交易市场里,以为自己在玩零和游戏的交易者。

其次,韭菜如何自救呢?

第一,降低交易频率

交易频率越高,交易越是接近“零和游戏”;频繁交易的记过就是交易手续费累积,累积到吞噬你的.所有利润和本金。

第二,学习

人,本来是很聪明的,何时变蠢的呢?从合理化自己的错误以及停止学习开始的。

人犯了错误,正视错误、承认错误并改正,这是继续聪明;而一旦合理化自己的错误,那么再次遇到同样的情况的时候,他更会合理化错误,久而久之,他的行为就向错误的方向越走越远;

其次,就是学习。学习,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为了自己的大脑继续成长。

不过在学习的过程中,在自己的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暂时放弃自己的智商,也是一种聪明的选择,去相信市场的智商与力量。

作者还强调:要努力、认真的生活。

奇葩说第七季中,杨幂说:清醒的人都是在努力活着的人。

最后,愿大家都成长为:有章有法的交易者!

修养读后感篇5

修养,离我们的生活不近也不远,平日里我们喜欢以“修养”为名去赞许、褒奖一个人,但仔细想想,其实我们更多的是以“这人真没修养”去埋怨他人,以表达自己内心的愤恨和不满。

不知道是社会浮夸之气的影响还是自己潜意识的作怪,每每听到他人提及“修养”二字,心里不免感到一种“远离或陌生感”,似乎觉得在当今浮躁、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如果听说某人很有修养,第一反应就是此人在往脸上涂粉施黛,有扮演“淑女”之嫌。曾经我也清清楚楚地听到众多人夸某老师极具修养,谦谦儒雅,如仙风鹤骨,似超尘脱俗,可私下接触后却感觉相差甚远,心里很是不舒服。所以我的真切感受是,当下我们需要的更多是“真实”,真实地面对自己后,才能与“修养”同行。

当然梁老处在不同的社会年代,其所指修养的内涵与深度则应不可同日而语。《谈修养》文中也提到“修养是对生命本身的认识。我们自己是活的人,是生命,要认识自己的生命,认识人类的生命,而使生命之力量增强”。此种“修养”乃是一种生命自我认识后的再次升华,而不是“作秀”,更不是“掩盖”与“包装”。“修”即修去人的各种邪念,“养”乃养出人的一身正气。孟子曾道“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可见古人是很善于静心自养,修身向上的。

在我心中,具有“修养”品行的人总应从里到外都特别干净清爽,同时又流淌着力量。他主动远离不良的社会俗气,更懂得与虚伪告别;他身上不仅有着婴儿的纯粹与活泼,也有着老人的睿智与包容;他全身上下散发着一种柔和但不失影响力的光芒,能让身边的人有种在大海深域中自由翱游却不怕失去方向的勇气,能让接近他的人内心趋向宁静、温暖、自由和幸福;他还能启迪我们在脚踏实地中去蓄长弹跳及创作的本领;他更能告诉我们不要渴求去改变某种生活状态,而应慢慢陪养、行成新的生活姿态……

文中提到了“要思想上有出路”、“要发愿”、“要反省”、“要有规律的生活”的修养方法。虽简简单单几个字,却是需要人一辈子去修才能做到的。而只有修了后,我们才会明白我们放弃“我执”,生命中就会有一道曙光划过,照亮你前方的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走出自我的局限,懂得从另一次角度去看待世事,必然有豁然开朗之境的到来;只有修了之后,我们才明白“我”的潜力是不可估量的,能量的暗耗就会从此停止,原来我不仅可以让自己幸福,还可以让更多更多的人幸福;只有修了后,我们才明白作为“人”,其实我们很幸运,痛苦与机械开始逐渐被远离,理性被用在主动的、有意义的、创造性的生活中,美丽、温暖、幸福的世界也在“理性的卷轴”下慢慢展开;只有修了后,我们才明白我们的生活可不再混乱与纠结,即便没有那么多规章制度挟持着我们的生活,我们也能够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还不失规律。

真正的修养,总是在很轻很淡中给人一种很美很暖的味道。我很喜欢,我很向往,我也在进行。

修养读后感篇6

无意间在网络上翻到了朱光潜先生的这本杂文小集,利用空余时间读完。文中句句是先生对广大青年的肺腑之言。虽然写作背景在上个世纪40年代,但其中的道义在今天仍有很深刻地教育意义。

关于治学态度

翻开书本,是作者自序。便能从中深刻体会到朱先生谦虚的态度,这是我所仰慕和钦佩的。他对青年寄予的厚望是深沉的,对于青年人的积习看得明白瞧得仔细。

摘录几段:“今日有理想的青年到明日往往变成屈服于事实而抛弃理想的堕落着”,“如果你们没有彻底的觉悟,不拿出强毅的意志力,不下艰苦卓绝的功夫,不做脚踏实地的准备,你们是不成问题地仍走上这条路”,“本来是很容易的事而变成最难实现的,这全由于人的愚蠢、怯懦和懒惰”。

放眼我曾经的经历,总的概括而来时目标定的太高,又多出几分懒散,不愿从基础做起,于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自信心慢慢损毁殆尽。正如先生所说“要个人在社会中成为有用的份子,必须有德有学有才,而德行学问才具都须经过坚苦的努力才可以得到。”苏轼一代文豪,也是通过抄书熟读四书五经的枯燥方法打下坚实的文学基础。所以,作为青年的我更应该拿出勤奋的态度克服懒惰,且懒惰人人都有,不必自责,但一定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总结来,我对于治学的一点看法是:其一,勤奋,专注,不可偷懒;其二,多从自身找问题,不可推卸责任于人;其三,立志做一件事就应马上行动(“那件事的成功经管在很远的将来,而那件事的发动必须就在目前一顷刻。”三此主义:此身,此时,此地)

关于读书

读书不在多而在精,选书应从经典开始。系统学习,勤做笔记,读得彻底。

摘要:“我国古代学者因书籍难得,皓首穷年才能治一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口诵心惟,咀嚼得烂熟,透入身心,变成一种精神的原动力,一生受用不尽。”而目前的状态是,书读得不多还蜻蜓点水,留于心的书籍寥寥无几。而读书也无从下手,随波逐流,喜欢哲学却没有读过柏拉图的《对话集》,研修经济学的却没读过亚当斯密的《原富》,这样浪费时间和精力便成了消耗战,自己却无丝毫长进。

此外这句话我非常喜欢:“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则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

因此,以后读书不能以数目取胜,而应关注书中对自己的点滴影响。这才是更为重要的议题,这也是我所认为的“言之有物”。现在的读书状态一一被先生点到,想要改还需刻苦努力的精神,这是场持久战。

于是乎“好书不厌百回读,书读深思子自知”应当是每个读书人的座右铭。

读书也需要方法和技巧,比如读文学作品以作家为中心,读史学作品以时代为中心,每次读书应带有目的有系统的阅读。例如,小说,第一次求故事结构,第二次注意人物描写,第三次人物与故事的穿插,以至于对话、辞藻、社会背景、人生态度等都可以如此逐次研求。读书避免囫囵吞枣,不可急功近利。阅读前学会提问,在思考中解决问题。

关于如何生活

“人有肉体,有心灵。肉体有它的生活,心灵也应该有它的生活。”

人终有一天会老去,得独自面对寂寞的生活。青年时对任何事物都有好奇的心,都有一腔热血为之奋斗。作为青年,美育、体育与智育德育同等重要。只有强健的体魄才能支撑人的心灵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只有艺术才能给人生的空隙带来真正的乐趣。美感教育又能助人怡情养性,人生本就是场修行,有一天我终将孤老,应给予自己一份生活之外的慰藉。此刻,应当不晚。

借用书中的一句话:“每个人都应该会听音乐,不断地读文学作品,偶尔有欣赏图画雕刻的机会。”生活的理想便是如此。

修养读后感篇7

中国是一个人治传统悠久的国家,是一个崇尚贤人政治的国家,因而也是一个特别注重道德修养的国家。从一定上意义上说,一部中国思想文化史,一部中国文明发展史,就是一部国人的道德修养史,古圣先贤关于修养的著作,关于修养的名言,论语、老子、庄子,四书五经,诸子百家,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等等,哪一部不是修养的典籍?

我们为什么要注重修养?因为,修养是一种传统美德,修养是一种思想境界,修养是一种精神追求。因为修养,是我们摆脱低级庸俗,克服自私自利,追求建功立业,追求高尚人格,实现完美人生的唯一途径。因为任何为历史和社会为国家和民族做出杰出贡献的伟大人物,都是后世修养励志的典范。

人的`道德既不是天赋的,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持之以恒的修养努力获得的。修养是每个人不可回避的人生重要问题。人从一出生开始,就生活在家庭、族群、团体、国家等各种社会关系之中,就面临着各种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的协调处理。所谓修养,就是要在家庭、国家和社会生活中,讲规则、守法度,讲诚信、守承诺,讲道德、守秩序,讲文明、守纪律,就是要协调处理好自己与内心、他人、社会、国家的关系。努力使自己的思想、道德、情操、行为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更高的水平。修养,要求对国家要忠,对父母要孝,对子女要慈,对亲人要恭,对朋友要诚,对他人要敬,对老人要尊,对小孩要爱。修养的过程是一个自我解剖不断进步的过程,修养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净化不断提高的过程,修养的过程是一个学习实践不断完善的过程。

人,一刻也不能停止修养。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实际上,也要修养到老。即修养应当贯穿于人的整个一生。修养不是盲目的闭门思过,不是胡乱的冥思苦想,修养需要理论指导,修养需要实践躬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近日有幸读到蔡元培先生的名著《中国人的修养》一书,该书被誉为“一部值得全体国人阅读的道德范本”。蔡先生认为,作为一个现代学生,至少应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狮子样的体力”。“今日的学生,便是明日的社会中坚,国家柱石”,强调“先有健全的身体,然后有健全的思想和事业”,“学生体力的增进,实在是今日办教育的生死关键”。二是“猴子样的敏捷”。欧美文化后来居上,西方学生行动态度总是敏捷异常,活泼得很,让吾人瞠乎其后。现在我们的青年,如要想对于求学、做事两方面,力振颓风,则非学“猴子样的敏捷”,急起直追不可。三是“骆驼样”的精神。青年学生承担着对于学术、对于国家、对于社会的重大责任,任重道远,必须具有“骆驼样的精神”。此外还要有“崇好美术的素养”和“自爱”、“爱人”的美德,才能无愧于现代学生的称号。

?中国人的修养》这本书由三部分构成:一为《中学修身教科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从实践方面论述了修己、家族、国家、职业等修养问题,下篇则讨论了良心论、理想论、本务论、德论等修养理论。二为《华工学校讲义》,包括德育三十篇和智育十篇。德育篇要求舍己为群,尽力于公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责己重而责人轻,勿畏强而侮弱;智育篇包括文字、图画、音乐、戏剧、诗歌、历史、地理、建筑、雕刻、装饰等内容。三为《散论》,主要收录了12篇关于道德修养的演说、论文、手稿等。本书采用文言文写作,需要精读细读,慢慢品味,才能悟透作者的高尚思想和伟大智慧。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非常有影响的革命家、教育家、伦理学家,曾两度游学欧洲,对中国社会弊端有透彻的认识,大力提倡民主、自由与人权思想,致力于改良社会风气,尤其重视公民道德教育。毛泽东称赞他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杜威指出:“以一个校长的身份,而能领导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了蔡元培,恐怕找不出第二个。”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修养,强化公民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凝聚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重温蔡元培的《中国人的修养》一书,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让我们从阅读先生的这一著作中汲取智慧和精神,自觉加强修养,推己及人,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

修养读后感篇8

古人说“修身,治国,平天下”,可见修养自身道德情操,完善个人人格多么重要。为什么要加强自身修养?怎样加强自身修养?蔡元培先生《中国人的修养》一书里给了我们答案。

蔡先生以人们身边熟知的事物为例,娓娓道来,使人于不知不觉中深受启发,比如开篇《合群》一章,先生便以教室、桌椅、衣服和身体为例,说明事物都是由各种不同的部分有机组合而成,进而指出人与人必须结成集体,彼此合作,才能谋求最大利益。引发我们加强自身修养,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共赢的思考。

本书触动我最深的是《方正与拘泥》一章,文中说,行为固然要遵守一定的规范,但在实际生活中,却不能因过于正派而显得死板。对于这一点,先生也举了不少古代的例子。生活实际中,方正不难做到,按原则做事就行,但方正又不拘泥,便很是考验一个人看透事物本质的本领了。许多人欠缺的便是这个本领,过于方正,是死板是死脑筋,不方正不免就流于油滑和油腻,拿捏得当,思维灵活又敢做敢当,实在是令人羡慕的事情。可惜这许多年来,遇到有些事情,本人时常犹豫“该做还是不该做”,而为自己平添了许多烦恼,现在想来,敢情也有许多人和本人差不多,所以蔡先生才写成这篇来开化我这等脑袋。

蔡先生关于良心的论述,也是令我非常感动的部分。相信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因良心的驱动而不得不去做某些好事,又不得不去避免做一些坏事。所以我们该做什么,都应该交由良心来决定。但是良心却又可能被邪念所压倒;所以,对邪念要趋而避之。我们应该借助良心,从知识、情感和意志三方面共同着手去消除邪念。以趋善避恶的良心为基础,以臻于至善的理想为目标,不断实现道德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形成习惯,久而久之就会形成道德,最终实现自我完善的人格。

大千世界,包罗万象,生活错综复杂,许多人感叹“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要看破世间万物凡事做得炉火纯青谈何容易,只要一直摸着良心走路,一直不断增强自我修养,会越来心明眼亮。

修养读后感8篇相关文章:

读后感300字的读后感8篇

人间读后感读后感精选8篇

读后感及人物读后感模板8篇

落花生读后感读后感8篇

清明祭读后感8篇

社戏读后感社戏读后感最新8篇

<<哲学>>读后感8篇

敏感读后感8篇

读后感儿童作文8篇

紫藤读后感8篇

修养读后感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02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