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传奇读后感6篇

时间:
Mute
分享
下载本文

我们通过书写读后感,可以对书中的教育意义和人生观进行思考和反思,读后感可以是对书中的某个观点或思想的赞同或质疑,也可以是对书中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思考和反思,以下是写文书吧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王阳明传奇读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王阳明传奇读后感6篇

王阳明传奇读后感篇1

坚实的基础、切实的手段,都有了。下面就该忠实地执行了。执行的时候最关键的是什么?是人。

不仅21世纪最重要的是人才,哪个朝代最重要的都是人才。王阳明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虽然他大权在握,可以调各地的部队,却自组新军,绝对不调用原来现成的各部队来打仗。

这时候,有一个和王阳明有共同志向的人才来投奔他,这个人叫做伍文定。伍文定虽然也是一个文人,但从小习武,臂力过人。《明史》评价他,“忠义自许,遇事敢为,不与时俯仰”。就是说伍文定这个人遇事非常敢作敢为,而且不仰人鼻息;虽然身在官场,从不奴颜媚骨。伍文定原来做常州推官的时候,徐达的后代魏国公徐俌强占民田,强霸民女,伍文定不畏权势,为民伸张正义。结果徐俌后来就勾结大太监刘瑾,诬陷伍文定,把伍文定也下到昭狱。

伍文定和王阳明的经历非常相似,两个人虽然此前不熟,却是同年进士。后来又都是因为刘瑾,被下到过诏狱。伍文定对王阳明是仰慕已久,看他来巡抚南赣选拔人才,便毛遂自荐。王阳明一见,顿时引为知己,认为伍文定是一个不得了的人才。

果不其然,伍文定在南赣平匪患,包括后来平宁王之乱的时候都成为王阳明手下一员干将,被朝廷推为平宁王之乱除王阳明之外的首功第一。

伍文定来投,以及自组新军之后,人才间题、队伍问题也得以彻底解决,可以保障作战策路忠实地执行。万事俱备,只等开战了。

王阳明传奇读后感篇2

梁启超提出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分别是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其中曾国藩被称作半个圣人。孔子自不必说,王阳明究竟是何方神圣,让后世的曾国藩、孙中山等都视为精神导师。在好奇心和对“知行合一”这一神秘内涵的驱动下,决定读读这本经典——《知行合一王阳明》。

为什么悟道的是王阳明

王阳明天资聪慧,四岁前就熟读诗书,立志做圣贤。可命途多舛,理想被残酷的现实频频打脸,经历了牢狱之灾后,被放逐到偏僻的龙场驿站,竟然淡然了许多,开始潜心悟道。由此可以看出人要有自己的终身理想,不断的追问人生的价值,这是人生的驱动力。

老王这前半生虽然很想做圣贤,可是不知道从何做起。兜兜转转研究了好多思想,比如军事、修仙等等。对于当下推崇的程朱理学,所谓的格物致知,始终无法说服自己。只能自己钻研悟道了。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所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就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心中就有圣贤之道,因为我们心中与生俱来就有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而做圣贤就是要通过自我努力实现最真实的自我。

我们每个人身上既然都有圣贤的因子,那人人就是平等的,谁都没有权力支配谁。只有一个人有权力,那就是我自己。只有我才能支配我自己,我才是自己的主人!

王阳明传奇读后感篇3

今天,我看了一本名叫《百家讲谈——传奇王阳明》的书。这本书是讲明朝最伟大的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战术家,他还创立了“心学”这一学派,他是谁?他就是——王守仁。

王守仁一生坎坷,坚持不懈的他打败了许多年都无法消灭的少数民族武装,平定朱振濠准备十年之久的谋反却只用了不到十天的时间,创立心学收了无数弟—子,身有疾病却在钱宁、江彬这帮小人的排挤、陷害却坚强的挺了下去……

而且王守仁是带着忧虑、神奇、不可思议来到世上的,你们想不到的事就要发生了……

一天,一位老太太正在担心:这儿媳妇都怀了十四个月的胎了,咋还不生呢?

正在担心的这位老太太是王守仁的祖母,她姓岑,我们就叫她岑老太太吧。

岑老太太所指的儿媳妇正是王守仁的妈妈,叫郑氏。

和岑老太太同样担心的,是她的丈夫。叫王伦。

他(她)们就急啊,可是,急有什么用啊!恰巧就在这天夜里,岑老太太梦见一位仙人踏着祥云下来把一个孩子塞到她手里,据说,注意,这是据说,据说就在这个时候,郑氏的房里传来一声婴儿的啼哭,把她吵醒了。

看,王守仁的出生是多么奇妙啊!我再讲一讲王守仁在贵州龙场驿站悟道的故事吧。

驿站,实际上就是招待所,王守仁被派去当的是驿城,就是招待所所长。

当所长是件好事,但在王守仁这边那就是件苦差事,因为贵州龙场是十分贫困的地方,而且凶悍的苗族人时不时的就来打闹一下,那里也没房子,无法看书、避雨呀!

我就不多说了,一天夜里,王守仁正在想着:我终于悟道了!当然,他到底悟了什么道,我不知道。

王守仁的一生充满了神奇的色彩,并且知道了“道”是什么意思:就是“知行合一”。

王阳明传奇读后感篇4

当时南、赣、汀、漳一带匪患丛生,已经形成燎原之势,大小土匪数十股,主要的有四股。离王阳明驻军的上杭最近一股士匪的头子叫谢志珊。最远的在闽粤交境的地方,土匪的头子叫詹师富。最弱一支土匪的头子叫卢珂,最强一支土匪的头子叫池仲容。

王阳明打下坚实的基础,制定好作战方针之后,究竟要先打哪一股呢?大家都认为,毫无疑问,要么打最近的,要么打最弱的,要么打最强的,都有作用,为什么呢?打最近的,顺手;打最弱的,容易取胜;要么打最强的,可以趁着自组新军的势头,把最难啃的骨头先给啃下来,对其他士匪有震慑作用。这样都能够起到到良好的效果。

但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王阳明的选择居然是打最远的詹师富这一支。所有人都不解,打最远的,势必劳师远征。打最远的未必能取胜;不像打最弱的,保证可以致胜。再说,打最远的那股土匪就算胜了,也起不到震慑效果。为什么选择打最远的那支呢?王阳明白有他的想法。

为什么呢?就因为一个最关键的原因,就是出乎意料。“兵者,诡道也。”因为最近的、最弱的、最强的那几支都有提防,唯独詹师富这一支因为最远,又不是最强,又不是最弱的,最想不到会被出兵剿灭,因此最没有防备。王阳明定下作战方案,第一个就打最远的詹帅富。

王阳明传奇读后感篇5

寒假,我读完了《王阳明》这本书,书中讲述的王阳明生平经历令我印象深刻,而他所崇尚的观点“知行合一”四个字更是给我极大的启发。因此,我向大家推荐这本好书。

王阳明是谁?首先他是明代有名的大臣,其次,他是一个文坛大家,是一位用兵如神的将领,是被称为中国上下五千年两个半“完人”中的一位,是孙中山、蒋介石等人心中的偶像。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王阳明所提出的“知行合一”的理论。在提出这个观点之前,王阳明曾反复实践了朱熹所提出的“格物致知”,他勇敢地反驳了这个观点,也随即提出了“知行合一”。什么是“知行合一”?便是知识不仅仅是在理论上有它的意义,还要到生活中实践,才能够体现出它的真实价值。朱熹在儒家学术地位极高,王阳明提出了这个超过朱熹的观点,在当时令所有儒家学子难以接受,他是冒着死提出并坚持的,他的勇气和对真理的执着令人赞叹。

我也要学习王阳明先生善于思考的品质,在学习中思考在生活中实践,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

另外,作为一个学生,我还应该学习的是王阳明不放弃、不气馁、昂首苦读书的精神。王阳明曾经两次考进士落榜,他却说“世人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他在挫折面前不畏怯,凭借自己的努力战胜失败,向下一个困难发起挑战,最终获得金榜题名。

这是一本好书,值得所有人去阅读,也值得所有人去学习阳明先生“知行合一”的真理。我在此向大家推荐这本书。

王阳明传奇读后感篇6

最开始认识王阳明是高中时期一个朋友从北大图书馆借来一本王阳明传记,当时才开始接触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论。相对于荀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这类唯物主义言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这般主观唯心观点更加吸引我。“心”相对“物”来说灵动而富有朝气,是一个有万般可能的字眼,一如阳明心学创造的所有奇迹。

我并不否认我国推行的唯物主义,但曾国潘、康有为、孙中山、毛泽东的大力推崇,阳明心学影响下发动的“明治维新”,所有的一切都无可置疑的表明,心学是一门能让人乃至一个国家迅速强大起来的学说,它绝对存在可取之处。

王阳明画像

明朝时期理学被打造成国家意识形态,朱元璋更是将理学之外的所有学说统统列入异端,这对于国家的管理无可厚非,但也严重制约了国民的现象力和探索精神。在这样理学作为绝对权威的时代背景下,一个思想家越有天赋,便意味着他的一生将更加曲折。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所有读书人的梦想,少年时代的王阳明将“做圣贤”作为第一等事,立志成为孔子一般的人,他说“都是人,怎么就不能比”,使我深受触动,我想这绝不能用“年少轻狂”来形容,只有意气风发才是少年王阳明的代名词,也只有他这样的性子,才能在死气沉沉的文坛界打开一扇天窗。

王阳明格竹子一事向来为人们津津乐道,朱熹的《四书集注》是科考指定教材,其中提到“格物致知”方可“悟道”,于是王阳明拉起好友在家中准备“格竹”,希望能悟透其变化规律,朋友格了三天三夜,倒下了,他格了七天七夜,也倒下了。也由此开始了对理学的初步怀疑,但由于在理学绝对权威的大环境下,加之屡不中第,陷入迷茫、彷徨,开始怀疑自己,空有经略四方的志向而没有施展的空间。“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地动心为耻”,道尽心中苦涩。他对落第可以无动于衷,但不能实现圣贤的理想才是他真正伤心之处。

刘瑾当权时期,贪赃枉法,无恶不作。许多有识之士上奏疏抗议,王阳明也不例外,只是将希望寄托于玩性不减的皇帝身上,便注定了失败:被贬去贵州龙场当驿丞,刘瑾甚至派人在途中暗杀。好在阳明机敏,制造跳水自杀的假象逃过一劫。龙场人烟稀少、荆棘丛生,王阳明某日却在山洞中顿悟,“心学”这一学说竟就这样开创了。他当时也绝对想不到在龙场中悟到的“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将在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说“21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

王琼是王阳明的贵人,他们初见之时王阳明的心学已颇有一番成就,王琼意识到这是一个能堪大用的人才,答应给他一个平台,让他实现经略四方的理想。要知道王阳明一直有“为万世开太平”的目标,在军事方面可谓做足了功夫,从年少时单枪匹马私出居庸关,排兵布阵的玩闹可见一斑。史实也证明王阳明确有超绝的军事才能:平定南赣汀漳(盗匪),平定宁王(王爷叛乱),平定广西思恩、田州(少数民族民变),平定八寨、断藤峡(盗匪)都是不可复制的神话,就连日本的海军战神——东乡平八郎也对其军事思想推崇之至,很难想象一个自小体弱多病的文人会在军事方面流传千古。

他在剿匪之时也不忘传授心学理论,同时提出了著名的“知行合一”理论,简单来说就是将所学的道理付诸实践,不实践就不算真正懂得了这个道理。举个例子,如果看到有人摔倒了,良知会第一时间告诉你去扶,你立刻依照良知去行动,这便是“知行合一”。倘若你有犹豫了,担心被讹而无动于衷,又或者心中想着借机获取某种报酬而行动,这都不能算是“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的“知”是“良知”而非“知道”,是每个人内心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致良知”是阳明心学的核心所在,但多数人都无法做到,用王阳明的话来说,外部世界已成为一个极其复杂的世界,我们面对它时,首先想到的不时光明自己的良知,而是如何来适应它,如何击败它。这诸多的想法就成了私欲,成了乌云,蒙蔽了我们的良知。

所谓“致良知”,“心即理”是起因,“知行合一”是过程实践,“致良知”是根本目的。

那么如何做到“知行合一”“致良知”呢?

不要拘泥于常规,世界运转总有一套行为准则作为参照物,他可能是法律法规,也可能是道德义务,人们心中思虑时不可避免的要考虑这些,这时一定要以自己的良知为主导,时刻告诫自己摒弃贪欲,随心而动。

不要在意他人的诽谤,世界之大少不了恶人,阳明心学修的是心,是由内而外的自信,对内心强大的人来说,所有的流言蜚语不过是光复良知的垫脚石。

“事上练”,即注重实践,缺少实践的人遇事便手忙脚乱,人必须通过实践来磨砺自己的心境,从而达到“湖水化成冰”的心境,石子落下也泛不起一丝涟漪,使自己在突如其来的事情面前也能从容不迫。

“存天理,灭人欲”,一个没有人欲的人毋庸置疑是一个强大的人,也是阳明心学的终极目标。心学可以强大我们的内心,使我们不被焦虑、恐惧、迷茫所困扰;使我们心念通达,与时俱进;使我们能用更富有智慧的目光看待万事万物。

王阳明传奇读后感6篇相关文章:

《生命》读后感6篇

?笔马良读后感6篇

本纪读后感6篇

读后感作作文精选6篇

作业读后感6篇

昆目送读后感6篇

《暖爱》读后感6篇

高老头读后感读后感优秀6篇

背影读后感6篇

《读写》读后感6篇

王阳明传奇读后感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03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