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观后感,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电影中的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观后感是我们对电影中所呈现的情节和人物的感悟和思考,写文书吧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风筝节的观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风筝节的观后感篇1
在阅读《追风筝的人》时,当阿米尔决定踏上赎罪的道路,回到战乱的阿富汗寻找哈桑时,我还在期盼,在阿米尔推开门的刹那,出现的是年迈的哈桑仍在等待着阿米尔来寻他,哈桑将以久违的拥抱来宽恕他,可是,结局却是哈桑已经与世长辞,时间的流失无限的延长了阿米尔自我救赎的道路。
悲剧存在的意义在于什么?
鲁迅曾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可以是爱,正义,忠诚,责任,也可以是感恩、拼搏、梦想……其实,使人生有价值的东西从来就是难以一一罗列的,他们默默地潜伏于人们的心中,通过各种方式外化于形,从而让他人有所体会与触动。悲剧的作用就在于引起读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引起读者对美好事物遭到毁灭的痛心与叹息,同时引导读者对悲剧发生的原因进行反思与共勉。
?追风筝的人》这本书给我最大的体会是,构成人生挫折或酿成人生悲剧的原因是多样的,除去无法违背的客观现实外,人性的弱点是不可否认和回避的重要原因之一,作者在书中对种.种苦难和暴行毫不讳言,对阿米尔的懦弱、自私、软弱、逃避心理进行了毫不掩饰的描述,昭示了人性存在的弱点。
最后,还是引用书中一句话,作为正能量的结尾:所有的一切都有可能成为我们那时心中的风筝,我们奔跑着,一直向前,眼中心里想的都是它。
风筝节的观后感篇2
高三那年,语文突然很差,甚至有几次考了不及格。老爸为此很担心,害怕我会在高考的考场上写出跑题的作文。正因为此,我竟然开始补习语文。我的补习老师也就是我们班的语文老师对我下的评语是阅读障碍症。从此,我开始拼命地阅读课外书。
读书,对于我个人而言,就是希望能提高我自己的理解能力,要知道我是一个连读数学应用题都觉得费劲的人。慢慢地,我喜欢读书,因为我总能从书中找到温暖、慰藉、感动……而这些是从韩剧或者以偶像剧中得不到的。现在我想谈谈这本书《追风筝的人》,我知道这本书很有名,当当网几个月来一直销量前几名。我没有买它,因为没有被它的的故事梗概所吸引,直到后来,同寝室的女生买了,我依然没有借来的的欲望,因为她说看完很压抑,这与我的看书初衷相悖,我再次错过。上周,弟弟把书借给我,我没有拒绝,可这本书依然摆脱不了摆在书架上的命运。因为要把书赶快还给他,我终于不大情愿的打开了这本对我来说很特别的书。
阿米尔,一个普通的阿富汗男孩,我却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不,是自己真实的写照。我看到了自己,懦弱、自私、逃避、毫无责任感。在读的过程中,我无数次的放下书然后想起了自己。我为我所做过的感到恶心,我甚至把自己设想为阿米尔,假如我是他,我会不会也做出同样的选择。我总是想读一些阳光一些、温暖一些、一些能情不自禁流露微笑的书。可我现在才知道,也许我一直都知道,我在逃避,想把我的阴暗面隐藏起来,或是麻痹自己,我就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人。
现在我想谈谈我的过去了。我们都有在朋友家玩玩具的经历,可每次我把朋友的玩具弄坏或者不小心把朋友妈妈的高跟鞋弄断就假装一切从未发生,没有一次会为此事道歉哪怕承认我弄坏了她的东西。我也从来没有正视过这件问题,逃避的种子在我的心里慢慢滋生。有一次,我和弟弟在舅舅家玩儿,把整个屋子弄得乱七八糟,舅舅黑着脸,我知道大事不妙,我和弟弟都没吱声,耷拉着脑袋,希望逃过这次批评。舅舅问弟弟,是不是你干的,他说是,然后舅舅就把他倒挂着吵他,很严厉也很久,我傻在了那里,我没有为弟弟争辩过一句,甚至连一起承担的勇气都没有,我一句话都没有直到惩罚结束。这件事之后,弟弟一直很怕舅舅,我想应该和这次的记忆有很大关系,我一直很自责,不仅因为我没有为弟弟挺身而出还有他每次都为我挺身而出。即使在梦中,我会和一群人打仗,我也会躲在队伍的末尾。我知道这是骨子流露的懦弱。
我怕受到朋友的批评而撒谎、怕家人的指责而旁观、怕受到伤害而选择逃避,这是骨子里的懦弱。我从未承认,直到我看到了《追风筝的人》,看到了阿米尔,看到了自己。我不否认我的阴暗面,因为它构成了我,我知道我不仅仅是由它所组成,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只取决于我的选择,而我的选择一定是被阳光照耀的一面。谢谢阿米尔,让我真正的正视它,承认它,并告诉我我想成为怎样的人。
风筝节的观后感篇3
看了《追风筝的人》这篇文章对我来说是一个沉下心来读书的开始,一个深入思考的开始。不得不承认,在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几乎对读书丧失了兴趣。经常是拿起一本书--放下。看起来,我与书无缘了。但总会有一个转折点的。当我看到《追风筝的人》这个书名,引发了我无限的联想。又看到它的封面——黄昏的天空。一层层斑斓云彩中有一片蔚蓝天空,仿佛把人带到更深更广远的世界。一只拖着长长尾巴的风筝在天空中翩翩起舞。由于一个书名,由于一个梦境,我买下了它。
故事的开始,在阿富汗。说起这个我们的邻国,并不是一个太平世界。我们总会把它与战争、难民、死亡联系在一起。让我们想起的总会是一张张惊恐的脸,没有轻松,更不会有笑容。这不是什么童话故事,也并非喜剧。
似乎一切都是注定的。阿米尔和哈桑,是一对从小一起长大的主仆,或者说伙伴。阿米尔少爷会说的第一个词是父亲,而哈桑会说的第一个词是阿米尔。那将是他们一生最重要人的名字。阿米尔为了得到父亲全部的爱,不惜陷害哈桑一家;哈桑为了自己的主人,受尽耻辱,最终奉献出生命。
是阿米尔错了吗?他胆小、懦弱、自私,看到哈桑被阿塞夫一群人欺负,却装不知道。但他在逃跑的那一刻,心里是多么复杂。最终他确定“为了赢回父亲,也许哈桑只是必须付出的代价,使我必须宰割的羔羊......他只是个哈扎拉人,不是吗?”事实不是这样的,哈桑还是阿米尔同父异母的亲弟弟。然而这个被父亲一生深埋的秘密揭开时,哈桑已经死在战争的枪下。
是他错了吗?当我们读完这本小说,无不为他的不幸所悲伤,为他的忠诚、纯真、善良所感动。但经历了一系列事情,看到主人对他的态度,哈桑还会认为这一切值得吗?他为什么还要一次次的献身?难道他也认为自己只不过是一个低贱的仆人吗?还是为了朋友阿米尔,他情愿付出一切,我们不得而知。这也许对他来说是一个美好的结局吗?
但有一点能确定,无论是阿米尔还是哈桑,都没有错,他们原本都是纯真善良的孩子。由于种族,使他们有了高低贵贱之分,被逼向世界的两极。这个故事震撼了每一个人的心灵,他向我们再一次发出最深的呐喊:我们要和平!我们要平等!
风筝节的观后感篇4
?追风筝的人》,一本好评如潮的书。短短几年时间,该书已在全球销量超过800万,一本好书不一定畅销,一本畅销的书也不一定是好书,但《追风筝的人》绝对是一本既畅销又极具可读性的书。该书讲述的是在阿富汗,那片战争的土地上,两个小伙伴的故事,确切的说是两个兄弟间的故事。
对于阿富汗,或许太多的中国人都是很陌生的,而作为美国人来说,给那片国土上的一些人带来了一段难以遗忘的记忆,但对于阿富汗,他们也存在着诸多的疑问,虽然美国人在阿富汗的战争中取得他们所谓的胜利。而作为一名出生在阿富汗,到美国的作家,阿富汗的根依旧保留在他心中,血液里是割不断的阿富汗情节。写一本关于那片国土上的故事,对于作者来说,更像是在讲述他或是他身边的人,娓娓道来,让你随着故事脉络的发展,陪伴作者亲历阿富汗,去感受他们的故事。
还是让我从阿米尔一次又一次的哈桑开始吧。虽然哈桑对阿米尔有着异乎寻常的忠诚,阿米尔却一次又一次的他,他,他。阿米尔的行为确实可以称得上“”二字,可是我相信,每一个读者都会发自内心的原谅他。因为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阿米尔,他懦弱、胆怯、过于、满心嫉妒,但也正是这个阿米尔,内心柔软,有着超乎的感,对自己无比苛刻。正因如此,在受到无法的和无法言喻的苦痛而对最忠诚的'哈桑的同时,他一生都为此背负着沉重的,永远也无法原谅自己对哈桑的。直到他历尽千难万险,了解了身世的秘密,设法收养了哈桑的遗孤,他才得到了最终的救赎。
与性格复杂的阿米尔相比,哈桑简单得像个符。他忠诚、勇敢、善良,他说的第一个单词“阿米尔”决定了他的命运,决定了他只为阿米尔而活。阿米尔视他为仆人,看着别人打他见死不救,嘲笑他不识字,甚至用收到的礼物他偷窃:但只要与阿米尔相关,他什么都能原谅虽然我不确定他是否真的无怨无悔。但是,从他最后为了阿米尔的子而死,我想,他真的从来不曾后。他用生命实现了他的誓言:“为你,千千万万遍!”他那种不含任何杂质的纯粹信任、忠诚和爱,让兔唇的他成为了我心中一个般的存在。
看了这本书,对责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喜欢这本书的风格,它所包含的东西很多:责任、诚实、爱情、友情、和赎罪。每个人都有可能错误,但关键是承担错误的勇气,在很多时候,因为脑袋瓜里一时错误的念头,导致错误的行为,到人,碍于面子,碍于需要承担的责任,我们有时候选择逃避,逃避我们的错误,逃避我们对人的。
这本书就较深刻得写出作者为了弥补自己曾经的错误,历经千辛万苦去赎罪的过程,让人感受人格的魅力。风筝,这本书的主线,是亲情、是爱情、是友情,是正直、是善良、是诚实,是人格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只有追到,才能是健全的人。每个中都有风筝,无论它意味什么,都要勇敢地去追逐。
风筝节的观后感篇5
风筝,是美好与憧憬的象征,就像来人间的一只天使。
这或许是个美好的故事。我想。我怀着期待进入了作者用淡柔的文字细腻勾勒的情景,进入了阿米尔和哈桑的人生,我一口气把书读完了。现在细细品来,却又觉得意犹未
在阿米尔十二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告诉他:“世界上只有一种罪行,那就是盗窃,当你杀害一个人,你偷走一条性命,你偷走他妻子身为人妇的权利,夺走他子女的父亲。当你说谎,你偷走别人知道真相的权利。当你诈骗,你偷走公平的权利。”
文中充斥着不同人的谎言,而谎言并不都是恶的,一些谎言是为了保全,一些谎言是为了私利,一些谎言是为了逃避,一些谎言是为了沉默,我们无法断论这些谎言是善还是恶,但有一点“事实”却是明确的:一旦我们说谎,我们也就剥夺了某人得知真相的权利。而阿米尔一生都受着谎言的影响,在真相揭示之前,他当然不会知道父亲对哈桑——一个仆人的儿子为何如此照顾,他当然也不会知道自己的谎言到底会带来什么改变,他唯一清楚的是:时机不到,他宁愿生活在“蒙蔽”中!
可当我们欺骗,愚弄着一个人,一个愿对你说:“为你,千千万万遍。”的人的时候,那个人面对你的谎言,不会对你埋怨甚至敌视,反而一如往常的“真诚的忠贞”,那种永恒的忠贞为让我们窒息,没有人会因为对别人说谎后受到这种毫无责备的宽恕而心安,反而那种深深的愧疚感愈来愈烈。哈桑,却是这样忠贞的人,他习惯于“仆人”的地位,习惯于逆来顺受,于是,阿米尔开始惧怕,因为哈桑的忠贞只能显示他的胆怯,懦弱,卑劣与自私,最终他选择了逃避和说谎,他的选择,因为他是个孩子,也许他能得到大人的宽恕,但却无法获得自我救赎!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让我看到了在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里,非常稀缺的一种纯洁无污的情感——友情。
那又再次成为好人的路。他说
一条终结轮回的路。
阿米尔在犹豫,他在逃避与救赎中犹豫,最终他踏上了这条据说再次成为好人的路,去实现自我救赎,去减轻罪责,阿米尔,鼓起勇气,收拾懦弱,在枪林弹雨中,在死神前救出哈桑的儿子索拉博。
获救的不单是索拉博,更是阿米尔自己。
合上书,故事跌宕起伏的情节就像那风筝一样,在它高飞时承载着阿米尔与哈桑美好的快乐时光;落地时是阿米尔对哈桑的背叛,对谎言的逃避;再次飞起是阿米尔解救了索拉博,解救了自己,让哈桑失去的快乐,让索拉博找回……
故事始于风筝,也止于风筝。
风筝节的观后感篇6
还是在读书的时候,先看了《追风筝的人》这部电影,看完百感交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为你,千千万万遍的儿童稚嫩的声音总是在耳边回响,绕梁三日。跟朋友在电话里聊到了它,正好有一天朋友去书店,看到了这本书,买来寄给我,竟然在半途丢失,很是遗憾。在我工作的第三个年头,有幸在书店又看到这本书,安安静静的立在文学那立书架,顿时觉得与这本书终于有缘会面,于是毫不犹豫带回了它。
?追风筝的人》讲述了12岁的阿富汗少爷阿米尔与他父亲仆人儿子哈桑之间的友情故事。作者并没有华丽的文笔,他只是用那淡柔的文字细腻的勾勒了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却给了我们心里以强烈的震撼。他用一件一件的小事,给我们描述了这样一个少年:沉稳、坚毅、勇敢、忠诚,我相信所有的人看完这本书,都会对哈桑既佩服又心疼,他的性格和他的故事牵扯着每一位读者的心,直到阿米尔做了他该做的事,心里稍微会有些安慰,暗暗给故事里两位主人翁以掌声。
哈桑是阿米尔仆人的儿子,哈桑小阿米尔一岁,阿米尔的母亲因难产而死,而哈桑的母亲在生下他不到一个星期就跟着江湖艺人私奔了,两人喝同一个人的乳汁长大。喝过同样的乳汁长大的人就是兄弟,这种亲情连时间也无法拆散。其实也暗示了,原来哈桑是阿米尔同父异母的弟弟。而哈桑,付出了他所有的忠诚,书中一开始便说哈桑从未拒绝我任何事,阿米尔和哈桑还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我(哈桑)宁愿吃泥巴也不会骗你。
真的吗?你会那样做?
做什么?
如果我让你吃泥巴,你会吃吗?
如果你要求,我会的。不过我怀疑,你是否会让我这么做。你会吗?阿米尔少爷?
哈桑的反问让阿米尔感到尴尬,他宁愿自己没有质疑过哈桑的忠诚。然而不久之后,哈桑还是为了阿米尔,心甘情愿的牺牲。两人在一起回家的路上,遇到了另一个坏小子少爷和他的小跟班们,哈桑为了阿米尔挺身而出,嘴唇咬的在抖,而眼神却很坚定,用手里的弹弓吓走了坏小子阿塞夫。
在阿米尔12岁哈桑11岁时,他们参加喀布尔的风筝大赛,这个大赛比的不是谁的风筝飞的更高更漂亮,而是比谁的风筝能摧毁别人的风筝,最后的唯一幸存者便是胜利者,但这不是最大的荣耀,最大的荣耀是还有追到最后一个被割断的风筝。这一次,阿米尔的风筝是最后的幸存者,哈桑则去追那只被最后一个割断的蓝色风筝。阿米尔非常渴望得到这个风筝,因为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得到父亲的爱,他认为这个蓝色风筝是他打开父心扉的一把钥匙。哈桑知道阿米尔的愿望,他同时也是追风筝的高手,他总是准确判断风筝的落点,而不是朝风筝的方向跑。哈桑捡到了风筝,却又遇到那帮坏小子,阿赛夫让阿桑把风筝交给他,哈桑拒绝,于是遭到他们凌辱,而阿米尔就躲在旁边,孱弱的没胆量阻止阿塞夫的暴行,也不情愿跳出来让哈桑把那只蓝色风筝让给阿塞夫。
哈桑拿回了风筝,默默地,没有说出任何事情。阿米尔心灵受到折磨,于是栽赃哈桑偷了他的手表,虽然父亲不情愿,但是仆人自愿离开,哈桑虽然深知自己被栽赃,仍然什么都没说,被赶出阿米尔家。
阿富汗战乱,阿米尔和父亲逃到美国。很多年后为了救赎自己的灵魂,回到战乱的阿富汗,才得知哈桑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哈桑已经遭塔利班毒手,而他的儿子,也就是阿米尔的侄子还活着。于是阿米尔辗转冒死救出侄子,把他带过美国自己家里,抚养他。
书里也涉及到了宗教冲突和种族歧视,幸运的是作者有一个开明的父亲,就像电影《光荣岁月》里的父亲,他们家里就有另一种族的人,他们已然是一家人,家庭里也没有歧视,哈桑之于印第安人,他们身份卑微,品格却高贵。
书里还讲了阿米尔的父亲跟他说的一段话:这世上唯一的犯罪就是偷窃,当你说谎,你偷走了别人知道真相的权利;当你诈骗,你偷走公平的权利。而阿米尔的父亲,却一生隐瞒了哈桑是他与仆人的妻子所生的孩子。
你能说书中作者父亲的形象不高大了吗?不是的,他这一生可以说无愧于心,他做过许多公平勇敢的事情,比如在逃亡过要塞那么危险的时刻还挺身而出教训了试图猥亵妇女的士兵。可能在这世上,每个人都曾犯下错误,或大或小,所以每个人都有需要救赎的灵魂。我小的时候,也曾经跟一个小孩这么讲:你知道你为什么这么矮吗?因为你爸妈都矮,基因会遗传的。多么残忍。所以我有时会想,为什么人小的时候会那么没来由的残忍,就像前段时间那个小女孩电梯里打一个小男孩还把他推下楼。到底是人之初性本善还是人之初性本恶。也许我们能从这本书里找到答案,因为曾经的自私残忍,所以需要灵魂的救赎。书中讲的虽然是一件一件的小事,但是当阿米尔成年,他回想起当时的做法,内心就会受到折磨,于是他无论如何,即使阿富汗仍处于战乱,他还是选择回到阿富汗,他需要自我救赎,不管别人是否在意,他需要给自己一生一个交代。
最后,阿米尔带着平时几乎没有表情、不会跟别人交流、几近完全沉默的侄子,去海边放风筝。当他们的风筝割断了最后一只,小孩终于好像有了笑容,去追逐风筝,几十年前他父亲也曾经追过的最后一只被割断的风筝。
那只蓝色风筝,象征着忠诚,勇敢,无私,无所畏惧,磊落光明,它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用一生追逐的最高贵的品质。
风筝节的观后感6篇相关文章:
★ 风和风筝作文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