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小读后感8篇

时间:
betray
分享
下载本文

在写读后感的时候,要保证对原文内容客观理性的分析和解读,编辑一篇读后感帮助深化大家对名著片段的分析,以下是写文书吧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论语小读后感8篇,供大家参考。

论语小读后感8篇

论语小读后感篇1

近日,一口气买下了宋代大儒朱熹之《四书集注》、钱穆老先生的《论语新解》和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准备要好好的读读《论语》。不是为了其他的,以前南怀瑾老先生的《论语别裁》和于丹大姐《论语心得》也都读过,只是想了解得更深入、更系统些。

记得梁启超老先生在讲到读国史典籍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善于做学案,学案的浅层次就是读书笔记,所以便欣然从之,既算是对学问的一种自我领悟,也是对坚持的一种自我历练。我人生第一本真正好处上的读书笔记正式开始(颇有些感叹为时已晚,自愧啊)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上学以来,我们就一向朗诵着,但是我们很多同学往往只记住了前两句,而把最精髓的一句给落下了,这句就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能够说,此段既有学习方法的阐述,又有学习态度的思考,更有学术境界的提炼,切不可肤浅析之。

从学习方法言,学习务必“时习”,即“当日复日,时复时,年复年”,反复不已,老而不倦,个性是此中之“习”,不能简单理解为温习,其还有“演习”之意,因为孔子个性要求所学务必与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密切结合,即学习务必与实践相结合,不能是空洞的理论、说教。

从学习态度言,一为“说”“乐”,即务必对学习感兴趣,学为乐,在学习中感觉到快乐,把学习读书当做是一件快乐之事,有兴趣才能有所成,有所成才能“有朋自远方来”,钱穆老先生就说:“学者惟当牢守学而时习之初境,斯可有远方朋友来之乐。”二为“不愠”,即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不是为了扬名天下,让人“知”,不是为了追求功利,成为谋生手段,而是为了成为“君子”,何为“君子”,乃成德之名。

从学习重要性言,朱熹老夫子在其《四书集注》中有云:此为书之首篇,故所记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而首篇之第一段,也是全书的第一段就将学习之要,由此可见学习对于做人做事的重要性。孔子一生重教,孔子之教又重在学,孔子教人以学,又重在学为人之道。列此为篇首,实有深义。

从学习境界言,在此余颇同钱穆老先生言,其曰:“学而时习,乃初学事;有朋远来,则中年成学后事;不知而不愠,达于最高境界。”解之,“朋”之义,不仅仅仅是指“朋友”,更多所指"“求学者”或“弟子”;“不知”之义,乃指学日进,道行越深,至于别人已不能领会,就像孔子自己所言:“知我者其天乎。”此段实乃叙述一理想学者之毕生经历,实亦孔子毕生为学之自述。

由此所感,《论语》的确博大精神,半部《论语》治天下在此就可见一斑。

论语小读后感篇2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个暑假,我就背了大半部论语。别说里面的内容了,就单单简介就把我吓了一跳:1988年,第75位诺贝尔奖获得主在法国巴黎说:”假如人类想在21世纪生存下往的话,必需归到2500年前往汲取孔子的聪明。”的确,我读了大半部论语,也懂得了不少做人的、学习的道理。

论语一共分二十篇,主要都是孔子说的话。背论语,真是受益匪浅。

8月8日,是奥运会的开幕式。有一个环节,是有2008个人在击缶,他们一边击缶一边诵论语:有朋自遥方来,不亦乐乎……;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当时,我大声地随着背,我弟弟则在一旁随着小小声的背。

论语蕴含的道理其实太多了,而且都是精髓。我的理解固然有限,但也理解了好些句子: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就是说,光读书不思索,你是不会体会到其中的精髓;光思索而不往学习,也体会不到其中的精粹的。就像我们骋+西一样,假如我们不往细细品味,就不会尝到它的精髓所在。若光往品味,而不往尝它表面的味道,那也没用。两全其美,那才鸣好。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中的道理就是:见到品德高尚的暖爱学习的人,我们就应该像那种人学习;见到品德低下,不暖衷于学习的人,我们就应该问问自己有没有像那种人那样。有时候,我们考试成绩下来了,考了95分,自我感觉不错,由于还有好多同学排在我后面呢。实在这样想是分歧错误的,连两千多年前的孔子都知道这样是不会有前途的。

我十分佩服孔子的聪明,没想到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产生了那么多道理的精髓,在我们现在那么发达的社会都那么需要它。

论语的内容其实太深奥了。一时是理解不外来的。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我会慢慢的体会到它的精华。

论语小读后感篇3

?论语》是中国的经典之作,儒家的核心之作。古人云:“论语一半治天下。”由此可见论语在历代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统治中国近20xx年。《论语》当然也稳稳的坐上了20xx年的宝座。直到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揍倒孔子家店”的口号,《论语》的地位才开始从“批林批孔”时期的深刻“批林批孔”,进一步瓦解了儒家思想对人的桎梏,《论语》从此葬身天下。

?论语》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他被古人奉为经典,然后成为所谓的“封建统治者的工具”?带着这些疑问,我漫步在《论语》的花园里,试图感受其中的奥秘。

粗略看一下《论语》,只是一段引语,可以细品。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思想几乎都包含在引文的字里行间。《论语》最常见的话无非是中庸、君子、礼、仁。

中庸在《论语》最容易理解,最难实现。中庸是指“对人的事情采取公正、和解和折衷的态度”。这种思想体现了当今北京居民的“隐忍”文化。中庸的字面理解是:惹不起,躲得起,永远保持中立。这当然是好的,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纷争,但是过度的“隐忍”可以让一个民族沉睡,中国古代的发展就是有力的证据。中庸是儒家的为人之道,反映了儒家的弱点。

君子是一个含义深刻的词。从小就听说“君子一言不发”和“真君子一言不发看棋”,觉得君子就像个呆呆的人。事实上,君子是孔子和他们儒家的自称者,是理想的“中庸之道”。比如“君子不用其器”,“先言而后从之而战”,都体现了君子的优良品质。当然,小人和君子是对立的。小人不是坏人,只是素质没有君子高。《论语》花了相当长的时间直接理清了君子和小人的区别,比如“一个正直的人是开放的,泰然自若的,小人往往有烦恼和悲伤”,“君子从不攀比,小人从不攀比”。然而君子的物质地位往往和小人相差甚远。

礼记表现了孔子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孔子生活在动荡的春秋时期,诸侯国没有观察到“李周”,造成了一团雾霾。孔子礼的核心是“正名”,即“名不正,则言不顺;如果说的话不顺口,那事情就不行了;如果事与愿违,那么礼乐不欢;礼乐不喜,刑必错;如果惩罚不正确,那么人民就没有什么可做的了。孔子致力于坚持三项基本原则和五个代表,提出了“君君、大臣、父亲、儿子”。所以,当鲁国大夫季氏《八朝八舞》时,孔子气愤地说:“你能忍,你能不忍?"

仁是孔子的道德观念,后来发展成他的学生孟子的政治主张。孔子认为“克己即仁”。克制自己,遵循“礼”,这就是“仁”。“仁者爱人”,这里的“人”是指上层社会的皇家贵族;在宫廷中尊重贵族,“不犯罪”也体现了孔子对“礼”的尊重。此外,孔子还把“仁”作为“人”的标准:“仁者也,人也。”郭沫若在《十批判书》说:孔子“这种所谓的仁,显然是符合奴隶解放的趋势的。这也是人的发现。”

即使《论语》经历了两千年,也不完全适合我们现在的思想,但毕竟是经典中的经典。经典永远不会过期。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这些中国传统文化,让《论语》为社会主义制度服务。总之,《论语》是必读经典,我深受其影响!

论语小读后感篇4

去年暑假,读了一遍《论语》,当时对一些诸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之类的好理解的句子做了背诵。对于一些不好理解的句子,一知半解的就过去了。

宋朝宰相赵普研读《论语》,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所以学《论语》对学习及做事很有帮助,我就找出书架上的《论语》书开始了第二次阅读。

起初,我认为《论语》不是整篇的文章,连贯性不强,比较零散,不便于记忆,有些句子不能理解,故运用起来也不能自如。这第二次阅读,感到有了新的理解,《论语》中的句子听起来很深奥,但仔细一想,他讲的都是一些生活中,学习上的基本的道理,孔子及其弟子说的话,多是从其自身出发,很接地气,符合实际。

比如对于“孝”的论述,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比如,对于治学的论述,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还有对于诚信的论述,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等等,都是说的生活中的道理。所以,读《论语》,要多从自身实际出发进行比照、思考、理解。学《论语》可治国,我没有考虑那么高,我觉得更适合来观照自己,帮助自己修身养性。

?论语》已经两千多年了,但读起来,感到他离我们并不遥远,他说的就是当下。读着读着,就觉得书中说的许多道理就是当今社会做事的准则,书中说的就是身边的某某人。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能近取譬”“切问而近思”,多读几遍,多想想,反思身边的人和事,就会字理通顺,学有所得。

论语小读后感篇5

这几天我读了《论语》,觉得这句话不错,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友,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对品德高尚的人肃然起敬;侍奉父母能尽全力;服侍君主可以不惜生命;与朋友交往,能言而有信。这样的人即使没读过书,别人也会认 为他读过书。

在我们生活中,也要讲文明、讲礼貌,这样的话,别人才会认为你是一个有文化、有教养的人。这也是为什么《论语》要这么说的原因吧。

我们每天走进校园时,都要向在大门口值勤的老师问声好,以表达谢意;老师也微笑着点着头表示赞许。不管在校园内外见到老师问好时,老师的心理便会有丝 丝暖意,就像被春天暖暖阳光照过一样。

我认为同学之间也要讲礼貌,有一次,一个同学撞倒了我,却连一句道歉的话都没有,大家都认为他没教养。还有一次,在餐厅排队吃饭时,一个同学突然插了 队,别的同学让他按秩序排队,他竟然还动手打人;这时,他在大家心中的位置就大打了折扣。

作为一个学生,不光要学习好,还要思想品德好,在校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在家要孝敬父母,有一颗感恩的心。

在生活中,处处有文明,处处讲礼貌,大家一起行动起来吧,争做一个文明人吧。

论语小读后感篇6

?论语心得》是一本根据于丹在《百家讲坛》中的演讲所写的书,它主要讲了于丹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

在读了《论语心得》之后,我知道了《论语》的真谛:如何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生活。要过上快乐的日子,就必须做一个有意义的人。于丹在《论语心得》中讲到:一个有意义的人,要做到精神富足、心理健康、积极生活、与他人和睦相处,爱岗敬业、安于本职、献于社会。同时,我们还要“修身”:外在能力完善,懂得变通,与时俱进,内在心灵完美富足。这是孔子对理想生活的总结,也被后人奉为理想的指南。

要做到这些主要是要有一颗淡泊宁静、与世无争的心。可我们从一出生就开始与别人竞争,少时就已争得个鱼死网破,能保持一颗纯净的心就已不易,更何况要有世外高人般的淡泊呢?不过,只要一个人有心,每天修生养性,在不久的将来,他就会成为一个真君子!

于丹教授将《论语》所给予她的感悟告诉了我们,我知道了:只有以淡泊的胸襟,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自然状态中,才能寻找内心的那份宁静,也才能如孔子所说:快乐的生活!

论语小读后感篇7

在书中看到这样一个苏轼与佛印交往的故事:苏轼是一个大才子,而佛印是一高僧,俩人经常在一起参襌,打坐。有一天俩人又在一起打坐。苏轼问:你看我像什么佛印答:我看你像尊佛。苏轼听后大笑,说:"我看你像摊牛粪。"表面上,似乎佛印又吃了亏。回到家,苏小妹对苏轼说:"参襌的人最讲究是见心见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说你像尊佛,说明他心中有尊佛,而你说佛印像牛粪,想想你心中有什么吧!"

其实,我们想想,为什么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上,有些人活得欢欣而温暖,有些人却整天指责抱怨呢我想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两人的心态不同。平时在教学过程中,我往往会因为有成绩差的学生而抱怨:为什么我这么倒霉,遇上这么一个学生,班级因为有了她平均分低了好多……如果换一种心态,正是因为她学习有困难,所以才更需要我去帮助她,如果每个人都很聪明,,还用得上我吗她的进步更能体现我的价值。这样的话,也许每天抱怨会少一些,欣慰会多一点,心情也就好一些,似乎更能过上快乐的生活。

生活中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许凭我们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但我们却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和态度。《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我想:遇上开心的事,就尽情享受,与人分享,因为你的快乐也会让别人快乐;遇上难过的事,一时的悲伤难过人之常情,但长时间沉迷于此,你的生活质量就会大大下降,读后感《《论语心得》读后感》。希望大家都能在有限的生命里快乐地生活!

论语小读后感篇8

?论语》是我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精华思想。以前未曾学过《论语》,对它知之甚少。自9月份以来,由李华老师引领我们学习《论语》后,才了解到,悠悠华夏五千年,璀璨文化的源头竟然是《论语》。

孔子是一位中国文化的传承者,也是一位无法被岁月所磨灭的精神巨匠。他用最锐利的智慧,打开了一道为时光所尘封的门,使仁爱之心溢满天地;他用最深刻的言语,铺展起一条充满哲理芳香的坦途,让子孙后代奏响了成功的凯歌;他用最简单朴素的教诲,铸造了一把坚韧的利斧,在广袤的文化大地上留下了一道道深深的斫痕。

读《论语》是一种享受。犹如静心独坐于清泉碧水边上,细细品茗。仿佛《论语》的字字精华,便沉淀在绿叶清茶中,喝一口,它就顺着舌尖流入体内,纯化了身心,顿觉一阵清香荡漾胸怀,足以洗涤冲刷你灵魂中的一切欲念。

读《论语》是一次旅行。弥留在充满油墨芳香的字里行间,感受儒家思想与仁义之道的巨大魅力。“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包容与豁达以及“仁”是做君子的根本。《论语》所充盈的儒家气息是如此的浓厚而深邃,不失为一次精神旅行。

读《论语》是一种学习。在品读间,学习为人处事之道,在“仁"的思维熏陶下,感悟人心之伟岸,让仁义之花盛开在每一位贤士心中。于感悟中,学习修身治学之法,那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读《论语》是一场精神洗礼。让原本枯燥的.心灵得儒学的甘霖以滋养,让原来疲乏的思维得精妙的哲语以启迪。那一句句循循善诱的言语,那一段段平易朴实的文字,震醒了你我,也浇湿了被快节奏生活带动下,一颗颗骚动的心灵。

总而言之,读《论语》让我感受到的是古文化的浓郁芳香,品味到的是精神的点滴精华,领悟到的是圣贤思想的深刻内涵。

读《论语》,于心灵间,荡漾起一片纯净……

论语小读后感8篇相关文章:

论语为学读后感通用8篇

论语教与学读后感优秀8篇

读后感论语500字作文参考8篇

论语为学读后感优秀8篇

论语600字心得体会8篇

读《论语》的心得体会通用8篇

读《论语》的心得体会推荐8篇

论语的新心得体会优质8篇

论语的新心得体会推荐8篇

学习《论语》的心得体会最新8篇

论语小读后感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1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