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读后感是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去阅读原著的,为了避免我们在写读后感的时候出现四维混乱的情况,回顾一下书籍中的内容,写文书吧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再定位读后感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再定位读后感篇1
平时耳闻目濡,经常听到各种公司大谈特谈“定位”,但常常听不出所以然。最近看了艾·里斯(al ries)和杰克·特劳特(jack trout)著的《定位》(positioning)一书,该书是一本改变了传播——营销的书。它讲述了什么是定位,并提出定位是广义的成功战略,定位技巧可应用于包括“政治、战争和商业,甚至追求异性”;
时代可以分为:产品至上时代、形象至上时代和定位时代。在产品时代只需拿出“更好的捕鼠器”并且有钱去推销它就行了,但仿效产品毁掉了产品时代。在形象时代,声誉或者形象比任何一个具体的产品更加重要。但拾人牙慧的公式同样毁掉了形象时代。在定位时代,创新不再是通向成功的关键。要想取得成功,企业必须在预期的客户头脑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个一席之地不仅包括企业的长处和短处,还包括其竞争对手的优点和弱点。在定位时代,光靠发明或发现新东西是不够的,甚至没它也行,但你必须是第一个打入客户的大脑才行。
人脑有一个针对现有信息量的防御机制,它能拒绝无法“计算”的信息,只接受与其内部现状相称的新信息,其他东西则一概过滤掉。政府、企业或产品都需要有正确的定位。定位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要在预期客户头脑里占有一个适当的位置。
“缺乏适当定位”至今是许多本土企业及非赢利组织在竞争中的瓶颈,是营销中的突出问题点。对于个人来说何尝不是一个重要问题呢?
做事没有重点,希望人人满意,得到所有人的满意,结果是没有人满意。值得做的事情非要等到尽善尽美才去做,结果很可能永远做不成。如果你试过多次,并且偶尔取的成功,你在公司里的名声可能会很好。我们经常会有“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想法,却没想到不管是鸡头还是鸡尾他终究是鸡,成不了凤凰。泰坦尼克号上最好的船员到头来也得和最差的水手上同一救生艇,而且他还得有幸露出水面才行。我们还经常会试图做一些根本就不可能成功的事情,所谓好高骛远。这特劳特都可谓是定位不当。
每个人都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远大可行的目标。在此基础上,给自己进行正确定位,并努力达到你的目标。首先,得给自己下个定义。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得对自己有充分的了解,至少要对自己能干些什么事要了解,不要以为自己能为所有的人干所有的事。人人满意等于没人满意。当然,每个人对自己的认识能力有限,这要求我们不停的审视自己,经常给自己下定义。其次,要不停观察我们所处的环境,思考他的特点和利弊,看他对我们自身的发展是否有利。一个环境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能对你有利,但过一段时间又可能会抑制你的发展。环境包括社会、公司、你的上司,也包括你的朋友。对社会,我们必须努力去了解他,适应他。公司和上司是可以选择的,要选择真正对你有利的。如果你上了失败者的船,无任你多么出色都无济于事。不要只问你能为公司和上司做些什么,要问他们能为你做些什么。朋友要多交,但光交朋友还不够,你还要牵出友谊这匹马,间或操练他一番,否则的话,你需要的时候,反而用不上。总之,你必须不停的去适应环境,使之为你服务。最后,要敢干,要有信心。任何值得一做的事情都值得去乱做一气,要敢于犯错误,并勇于承担由此产生的后果。不打算冒风险,不打算受到纷至沓来的非议,就不会第一个提出新点子或新概念,就很难取得成功。
个人定位和产品一样,就是要在预定客户的脑子里占有一席之地。不要在产品里,甚至不要在你自己的脑子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在预期客户的头脑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把你的想法用合适的方法表达出来,传达给你的“客户”,让他们知道你的追求是什么。在他们的头脑里给你自己定了位,就有可能把你往你希望的方向推动。
总之,你所做的一切必须为你的目标服务,小不忍则乱大谋。hitch your wagon to a star!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必然会取得成功!
再定位读后感篇2
本月我安排阅读了《定位》,作者为美国艾.里斯与杰克.特劳特。孙子云:先胜而后求战。商场如战场,而这就是战略的角色,事实上,无论承认与否,今天很多商业界的领先者都忽视战略,而重视战术。对企业而言,这是极其危险的错误。你要在开战之前认真思考和确认战略,才能赢得战役的胜利。目前,中国正处于一个至关重要的十字路口。制造廉价产品已使中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上升的劳动力成本,环境问题,收入不平等以及对创新的需求都意味着重要的的不是制造更廉价大的产品,而是更好的进行产品营销。只有这样,中国才能赚更多的钱,才能在员工收入、环境保护和其他方面进行更大的投入,“品牌定位”就成为了非常重要的战略。
书中讲了大量关于定位的精典案例。定位是一种观念,它改变了广告的本质。定位从产品开始,可以是一件商品,一项服务,一家公司、一个机构,甚至是一个人,也许就是你自己。但是定位不是围绕产品进行的,而是围绕潜在顾客的心智进行的,也就是说,将产品定位于潜在顾客的心智中。定位的基本方法,不是去创造某种新的,不同的事务,而是去操控心智中已经存在的认知,去重组已存在的关联认知。如何做到成为进入心智的捷径,那就是要做到:成为第一,一般人只对第一的印象非常深刻,所有成为第一,才是进入到心智的捷径,屈居第二和默默无闻没有区别。历史表明,第一个进入人们的品牌所占据的长期市场份额通常是第二个品牌的2倍,第三个品牌的4倍。而且这个比例不会轻易改变。举个例子,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之间的激烈营销战,百事可乐的营销活动连年或得成功,但在可乐业大比拼中领先的又是谁呢?当然是可口可乐啦。可口可乐每销售六瓶饮料,百事可乐最多只能销售四瓶。事实就是从此,在任何品类中,第一品牌的销售总是大大超过排名第二的品牌。营销中要做的就是保持领先的战略,不断重复,抓住每一个机会进行营销,迅速回应对手的营销策略。
如何定位一个项目?这也许并不容易,定位需要逆向思维,定位需要从潜在客户开始,而不是你自己开始。不要问自己是什么,要问自己在潜在顾客心智中是什么?在我们这个过渡传播的社会,改变心智是项异常艰难的工作,相比之下,运用已有认知就简单多了。在确认潜在客户心智的状态时,要从市场中得到“我们的定位是什么”的答案,而不是从营销那里得到。一个企业的定位是十分重要的,这就决定了这个企业或产品用什么方式去生存和发展。这个时候我们不仅要从自己的角度考虑自己的处境,更要从竞争对手的角度考虑自己的处境。定位需要积累,定位需要创意,定位需要坚持。
分享几个定位成功的案例:
1、王老吉:王老吉凉茶曾在年销售额1个亿左右进行徘徊。20x年借助“怕上火”的定位概念由广东成功走向全国,20x年销售额达到120亿元,成功超越可口可乐在中国的销售额。
2、真功夫:新定位缔造中式快餐领导者。以蒸饭起家的中式快餐品牌真功夫在进入北京、上海等地之后逐渐陷入发展瓶颈,问题店增加。在定位理论的帮助下,真功夫理清了自身最佳战略机会,聚焦于米饭快餐,成立米饭大学,打造排骨饭为代表品项,并以“快速”为定位指导内部运营及店面选址。真功夫重新获得竞争力,拉开与竞争对手的差距,进一步巩固了中式快餐领导者的地位。
所以对于企业和产品来说,定位一定要准确,准确的定位会迅速提升市场份额,快速促进市场发展。定位理论能帮助企业跳出企业看企业,透过现场看本质,从竞争导向,战略定位,顾客心智等方面来审视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定位是战略的核心,是品牌的本质,是占有心智资源,是企业成本的源泉。品牌,是市场竞争的基石,是企业基业长青的保证,品牌定位是企业发展中必须坚持的一项管理。
如果定位战略能用来推销产品,那为什么不能用来推销你自己呢?你是什么?人和产品都有相同的问题,想让所有人都满意。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在生活中的定位是什么?你能用一个概念来概况你自己的定位吗?要是能的话,你能通过自己的职业来确定这个定位并加以利用吗?大多数人没有足够的的'信心为自己确立一个概念。他们犹豫不决,指望别人来给自己下定义。
企业和人都能进行定位,其实任何一项制度和管理措施的出台也需要定位,出台的目的是什么?如何执行到位,过程中会出现哪些问题,如何预判,如何解决。其实这些都是定位。定位这一课题,值得深思。
再定位读后感篇3
定位这本书其实有一点点《品牌》的反面教材,其实也挺有道理的,品牌延伸的陷阱,并不是任何一个品牌,只要延伸就能够获利的,而是要看怎么延伸,延伸好还是保持品牌单一性比较好。虽然西方的书多有自吹自擂的嫌疑,例子也都是西方的,读起来不是很过瘾,但是起码前几章还是有干货的。
很多经理人认为,胜负见于市场,其实并非如此,胜负在于潜在顾客的心智,这是定位理论中最基本的概念。
今天我们发现,开创并主导一个品类,另你的品牌成为潜在顾客心智中某一品类的代表,是赢得心战的关键。
保持品牌的狭窄的聚焦
营销的竞争是异常关于心智的竞争,营销竞争的终极战场不是工厂,不是市场,而是心智。心智决定市场,也决定营销的成败。
定位的基本方法,并非创造某种新的,不同的事物,而是调动心智中已有的认知,重现链接已经存在的联系。
顾客心智为了防御海量的信息传播,会筛选和排斥大部分信息,心智只接受与之前的知识和经验相一致的信息。
不要试图改变心智,成为定位理论的原则之??
一旦顾客心智中拥有了一个词,你就得利用它,否则就会失去它。
事实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人们心智中已有的认知。定位的思维的精髓在于,把认知当做现实来接受,然后重构这些知识,已在顾客的心智中建立你想要的“定位”。
每一种媒体的出现非但不会取代原有的媒体,反而会改变和改造原有的媒体。
定位是一套系统的寻找心智空位的方法。
成为第一是进入心智的捷径
如果你不能再某个品类中争取第一,那么就开创一个你可以成为第一的品类。
领导地位是最好的差异化,是品牌成功的保障。
高价策略成功的秘诀在于:首先你必须是第一个建立高价定位的品牌,其次,必须有一个有效的品牌故事,最后,选择一个顾客能够接受的高价品类,否则高价只会把顾客吓走。
高价必须以真正的差异化做支撑,差异化能够合理解释为什么值得人们花更多的钱。
时至今日,各公司还是致力于制造产品而不是主打品牌,产品制造在工厂,而品牌打造则是在心智中。取个好名字至关重要。
心智一旦形成很难改变,消除负面的影响的更好的策略是换一个名字。
如果你是第一个进入心智的,取任何名字都可以,如果你不是第一个,又没有挑到一个合适的名字,将面临巨大的风险。
再定位读后感篇4
?定位》作者是杰克特劳特,书中阐明最好的学习是从失败中学习,我花了四个小时把从百度百科上面下载的一部分有关《定位》的内容看我,让我感到很开心,我觉得写的很精彩,而卧缺乏的就是这样的营销经验营销思维,SEO思维也是类似的,都是实战总结的经验!
我拿一个案例来说一下吧!美国通用汽车:忘其成功之道刚开始的时候,通用汽车可以用“一团糟”来形容,1910年,杜郎(通用创始人)收购了17家汽车公司,当时因为品牌太多,也没有一套管理的体系,导致内部出现竞争,收购的七款品牌中,只有两款盈利其他都是亏本的,后来alfred sloan(阿尔弗莱德斯隆)进入通用人生产副总监,在他的指点下通用开始塑造品牌,他强调营销和品牌形象,并结合市场的性质划分部门,充分积极的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更好的参与竞争,并且见自己的汽车品细分成五个隔区:雪佛兰、旁帝克、别克、奥斯摩比和卡迪拉克,在这样的策略下,通用占据了美国大半市场份额,但是随着斯隆的离开,金融界人士federico g.doonner唐纳兼任通用主席和首席执行官,他认为,生产固然很重要,但是赚钱盈利更为重要,于是他采取了和斯隆截然不同的方案,他说既然都是车,那我们为什么不互换零件呢?这样我们的生产成本就会降低,增大了利润,这样傻瓜都知道是极其愚蠢的,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这样就会失去车原有的独特性,消费者会愿意出更高的价格去买盒普通车一样的车吗?也就是这样导致了品牌的流失,这完全是不符合营销的,忽视个美国人的热爱汽车心里,把汽车设计丢的一干二净,而这恰恰是通用的销售力所在,更为严重的是唐纳把之前的策略丢得一干二净,将汽车的价格又定在斯隆之前的交替混乱的局面,区隔不清,内部竞争市场,市场份额从57%跌至28%。从这个一案例中我们有以下几点教训!
再定位读后感篇5
这本书买了好久,一口气看了好多章节,唯独最后两章今晚才看完。所以前面说什么基本已经内化了,其实就是不记得哈哈哈。
但是还是觉得学到了东西,主要就是说要成功最好的途径并不是靠自己,而是要擦亮眼睛多倾听多观察,去发掘那些好的创意(不是发明),或者可以嫁个有钱人,利用家族优势等等。而绝不是靠自己的才能白手兴家,这是少数的神话,不适合每个人去效仿。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基本上可以抛弃,从今天起不必再纠结自己适合做什么,要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你要做的是发现并毫不犹豫地骑上一匹赛马。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去观察去发现谁是下一个继计算机之后的新领域。
这里说一下我的见解,我还是觉得一个人在还没遇见他的赛马之前,应该准备好自己,不仅多听多看,还应该多学多思考,完全抛弃个人也是不对的。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会使你的思路更加清晰,才能更容易及时发现赛马,不仅也不能无所事事地去等着,时机会到来,关键你是否有眼光识别。当然你并不能完全准备好,这个世界没有完全准备好的人和事,当时机到临,人的机制自然会加速融入到新领域中去,并快速吸收新知识。
还有针对品牌定位的建议就是将定位尽量细化,从一个行业到一个点,使人能够马上在脑海中出现的独一无二的选择。就是如此精细化的定位,将来的竞争将是品牌定位的竞争,谁先占领谁就是王(当然要保证好质量过关,质量是所有之基本)。这是一个少即是多,多即是少的时代,懂得舍弃,才有专一,要把一切不能让你成为第一名的东西统统丢掉,抵抗内心的贪婪自大,忍痛割爱做到极致,专心做好一件事,才能最终获得成功。
这本书适合时时翻阅,警惕自己。
再定位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
★ 强国读后感5篇
★ 满分读后感5篇
★ 向前读后感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