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每个人都会写的一种文章,这对于我们的文笔和思想的提升是有极大的帮助的,起草一篇读后感帮助强化你们对书上思想的认识,以下是写文书吧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书籍书籍读后感优秀6篇,供大家参考。
书籍书籍读后感篇1
最近学校给我们推荐了一本书名叫《国学经典》。我虽然才读了一半都不到,但我深感受益匪浅。
?千里送鹅毛》这个故事是《国学经典》里的第二个故事,它说得是在唐朝时,云南一少数民族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缅伯高在过沔阳河时,他想给天鹅洗个澡,从笼子放出来时,天鹅展翅飞向天空。缅伯高伸手去抓,只抓住几根鹅毛。礼物飞走了,缅伯高想了一个办法,将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敬献给了唐太宗。太宗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这个故事深深的打动了我,它让我明白了,做人应该诚实守信,象缅伯高那样,天鹅飞走了,只剩下鹅毛,就诚实的将鹅毛敬献给了唐太宗,送给别人的礼物,重要的是情意,而不是礼物本身。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真诚相待,要想别人真诚待你,你就应当首先主动真诚的去对待别人。你怎么待人,别人也会怎样待你,你与人为善、真诚待人,别人通常也会如此待你。就如庄子在《庄子。渔父》中写到“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书籍书籍读后感篇2
为了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利用假期时间,我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三个专业发展方面的目标:
1、使用更加有效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2、在课堂上为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
3、热爱、赏识每个学生,发现他们的智能结构特点,进行适当、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
在这三个目标的指导下,我有选择的读了相关书籍,使我受益非浅,现在简单地谈谈我读这些书后的感受。
?有效教学方法》中有关促成有效教学的几种关键行为让我深有感触。
1、清晰授课:能使要点易于理解;清晰地解释概念,使学生能按逻辑的顺序逐步理解;口齿清楚不含糊。在看清晰授课这部分内容前,我想当然的认为这绝非难事,应该容易做到。看过书之后才清楚要做到清晰授课自己还有差距。一方面,由于对教材的灵活掌握程度还存在欠缺,在授课的过程中重点和难点的区别,讲解的还不够充分,而且对于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手段不够丰富,没有很好地运用比如举例、图解、示范等方法;另一方面,没有深入地去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有时使得提出的问题缺乏足够的针对性。无论是课堂提问还是规律性的检查作业在弄清学生是否掌握了与任务相关的先前知识做的不够好
2、多样化教学:丰富教学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提问题。老师要掌握提问的艺术,能够区分出问题的类型。包括课堂里老师安排的活动和提供的材料要力求多样化,力争达到该节课的教学目的。
3、任务导向:有研究表明,老师用于教授待定课题的时间越多,学生的学习机会就越多。如果课堂上师生的互动集中于思维内容,使学生获得学习机会,那么这个课堂上的学生的成功率可能更高。我觉得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开始上课时,教师三言两语,简洁而准确地揭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更好地指导教学。如看书,独立围绕思考题看,寻求答案,还是边看书,边讨论,边解疑等,都有待于我们的自主运用。
4、确保学生成功率。学生学习的成功率,是指学生理解和准确完成练习的比率。
读过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书中的第11条“思考新教材是上课的一个阶段”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条实际是说在课堂上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思考,学生才能把知识理解透,掌握好。
苏霍姆林斯基说了每一位教师都有过的现象:昨天上课时,大家都很好地理解了所学的规则(定义、定理、公式),回答得也很好,还举出了例子;可是今天上课时,你瞧,班上大半的学生对学过的东西就有些模糊了,个别的竟把教材全忘了。还发现,许多学生在完成家庭作业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而在昨天上课时,并没有察觉到这些困难呀。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懂得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牢固的知识,还必须进行思考。怎样进行思考呢?就是学生对所感知的东西要想一想,检查一下他理解得是否正确,并且尝试把所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什么呢?这里指的是要思考教材中的一些“点”,这些点实质是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点,知识的因果关系,新旧知识的联系等。这里是说不管教材是怎样的纯理论性材料,都要布置一些实际作业。我对“实际作业”的理解是实践性的作业,操作性的作业,知识运用的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操作中、运用中思考,掌握知识。
这条建议就是说要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一定的“空白”,学生可以用这些空白来思考自己不理解的知识。这样看来一堂塞得满满的课,也许不是好课,但要张弛有度。
读到《给教师的建议》的29条“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我也深有启发:
把控住学生的注意力,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引发学生积极思维,调动内部诱因的最精细的工作之一。
要使学生学起来有趣,必须调动头脑中的新旧知识,经验,才更利于“新芽的营养生长和机体内养分的充分供给”。对于首次接触的新知,该放开孩子手脚,推荐给他们相关的书籍,教给有效的方法,引导他们先去自主了解,获取有关的“经验知识”,在学习新知时,再将储存的意识加以调动出来,再次感知,理解,针对事实现象进行更新和思考,做到注意力集中,从而轻松学习。在第四节中苏霍姆林斯基就讲过:只有当随意注意、随意识记与不随意注意、不随意识记结合起来时,才能点燃学生意识中的“思维引火线”。
要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最主要的还是要教会学生学习,让他们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使学习成为一种思考活动,这样在听课时才能拢聚他们的注意力,有一种真正的情感体验,从而主动探索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教育的奇迹》这本书主要讲了教育的惊人作用,一些当代的人物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牛顿——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爱迪生——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达尔文——爱“说谎”的“讨厌鬼”、爱因斯坦——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笨儿”,这些不好的“头衔”根本没有影响他们成才。这是为什么?显然,是教育在起作用。这让我从中悟到对每个学生都要充满爱,赏识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以此激励他们。对教师来说,没有什么比爱心更重要的。
著名认知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有其特殊的智能综合形式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如语言的、逻辑的、数学的、空间的、音乐的、身体的和内省的。每个人都有其不同的学习风格,有些人对视觉反应极敏锐有些人对语言比较敏感,有些人则敏于触觉。由此可见,每个孩子都有着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他们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赋,因此,多加观察孩子,从中发现孩子的智能结构特点,进行适当、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使每个孩子的天赋潜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需要具有伯乐的眼光,赏识每一个孩子,多给孩子一些宽容,让他们在老师爱的眼光中充满自信,健康地成长;或许我们真诚的爱会创造教育的奇迹呢!
书籍书籍读后感篇3
当我看完《红军长征的故事》,当我把这本书合上的一瞬间,那一幅幅惊天动地的画面,那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争,仍久久的在我的眼前中播放,从内心不由自主的发出这样的赞叹:“这简直是中国战争史上前所未闻的”。它已经深深震撼我的灵魂。
震撼啊!数千人着万里长征,面对的是百万虎狼之师,前有堵截,后有追兵。面对高山悬崖,冰天雪地、湍急的河流、一片渺茫的沙漠、无底的沼泽。这一重又一重令人感到无比困难的困难,却被这支队伍战胜,这就是红军,这就是“坚韧不拔”的红军。
历史的车轮已经把人类载入到一个崭新的世纪,我们远离那战火纷纷的年代,现在的人们面对困难有两种选择:知难而退或者就是知难而进。知难而退的人几乎占三分之二。记得有一次,我有一道题不会做,没有经过任何思考,就不做,现在想起来,那是我人生路上的一次最大的失误。
我后悔自己没有去面对它,没有去锻炼自己,红军爬雪山的时候,吃的是皮带、树根,穿的是草鞋,薄衣,他们却翻过一座又一座的雪山,战胜一道又道的困难。试想一下,我在他们的面前似乎变得那么的渺小和苍白无力。
其实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去面对它,俗话说:“困难就像弹簧一样,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我们学习的过程,正如科学家攻克难关一样。只要我们克服困难就会获取胜利!
书籍书籍读后感篇4
最近,我读了海伦凯勒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令我深有感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主要讲述了又盲又聋的海伦凯勒坎坷的一生,以及她的心路历程。她一生只有十九个月光明与声音,在安妮莎利及其他老师的帮助关爱下,在亲朋好友的成全中,海伦克服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完成了哈佛大学学业,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学士学位。她始终致力于残疾人事业,四处募捐用以改善残疾人的生活环境,并为他们创造受教育的机会。她曾周游世界各地,为残疾人加油鼓劲。最终成为一名杰出的`慈善家、演讲家、教育家。
她的世界只有无光、无声、无语的孤独岁月。
但她却顽强地认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第一天:我要透过“灵魂之窗“看到那些鼓励我生活下去的善良、温厚与心怀感动的人们。
第二天:我要在黎明起身,去看黑夜变成白昼的动人奇迹。
第三天:我将在当前的日常生活中度过,到为生活而奔忙的人们经常去的地方去体验他们的快乐、忧伤、感动与善良。
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勇敢寓于灵魂之中,而不是一副强壮的躯体。”这正是对海伦的真实写照。海伦凭着一颗坚强的心,最终在逆境中崛起,真是身残志不残。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有着良好的生活和学习条件,但自身缺乏毅力。因此,这篇文章给我最大的启示是。
一、要正确地对待困难,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困难。遇到困难时,不要害怕退缩,而要想方设法地将困难克服,战胜困难的过程也正是自己进步的过程。
二、尽力地完成每一件事。有位名人曾说过:“什么是不容易?不容易是把每天应做的事每天都坚持做。什么是不简单?不简单就是把每件事都做得最好。”是啊,如果能按上面说的去做确实是十分难。做一件事、坚持一天很容易,坚持二天也很容易,但天天做到却很难。因为这不仅需要恒心,还需要坚韧不拨的毅力。而要把每件事都做到最好,更是难上加难。因为这不仅要上述的两点,还要有做事认真仔细的好习惯。如果我们能办到这两点,就能在平时的点点滴滴中得到进步,得到提高。
三、要有乐观向上的良好心态。海伦在巨大的打击以及困难面前,不是怨天尤人,而是以乐观向上的心态去面对,使自己得到信心。乐观向上的良好心态,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书籍书籍读后感篇5
鲁迅先生就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家。他的许多作品,既是他独特的生活历程的写照,也是全民族所经历的心理历程的反射。读《朝花夕拾》让我走进了鲁迅自我的记忆的窗口,站在作者自我的思想高度上,观望作家的童年记忆和青年历程。
童年当然是完美的。从作者对百草园那一串充满诗情画意的描述中,我似乎随着他的心境愉快的回到了那个充满童趣的,碧绿的,生机勃勃的院子里,体验一个孩子与大自然相处的无忧无虑。
即使去了学堂,有一位古板的教师,读一些难懂的语句,也压抑不了孩子们折梅,寻蝉蜕的浪漫,天真。
作者的童年乐趣中,还包括画画和看戏到来的渴望和满足。
我很羡慕作者有这样丰富多彩的童年,这是我们这些生长在城市里的孩子感受不到的。文中的一切对于我都是那样的新鲜,鲜活。
不仅仅这些,读完这本书后还让我明白了友情的可贵以及当时清政府的昏庸,百姓对政府的痛恨,对我实在是受益匪浅。
书籍书籍读后感篇6
谁是钢铁巨人?一个酷爱学习、如饥似渴;一个勇于献身、拼命工作;一个不畏艰难,挑战病魔;一个永不言败,自强不息的战士。他就是——保尔·柯察金。
这星期我读了尼·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全身瘫痪、双目失明的情况下艰苦奋斗三年完成的.著作,认识了一个有钢铁般的意志的战士——保尔·柯察金。
保尔从小失学,在做工的时候认识了布尔什维克的地下工作者——朱赫来,在他的影响下,保尔也当上了共产主义战士。他在战争中接受了一次次的考验,忍受着身体与精神上的双重痛苦,最终完成了一部深具影响力的著作,成为了作家。
这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呀!保尔虽然瘫痪在床,却没有自暴自弃,仍然乐观地活着;虽然没办法奔赴战场,却拿起另一种武器,用激昂的语言激励人们。在抗战期间,保尔经历了许多磨难,但他坚持了,胜利了。而我们这些幸福的人们,却总是遇到一点困难就半途而废,不会迎难而上。想一想,是多么的惭愧呀!我们再想一想:若干年后,我们会不会为以前因困难而没有完成某件事情而后悔不已呢?一定会的!就像他所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
希望我们都能学习保尔的精神,遇到任何挫折都要迎难而上,不要为昨天而后悔,要为明天而奋斗!
书籍书籍读后感优秀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