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观后感,观众可以了解到作品对当代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和启示,增加他们对相关作品的兴趣,每次写观后感都是我们对电影情节的深入思考和感悟,下面是写文书吧小编为您分享的记者观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记者观后感篇1
如果在广袤的字眼中挑选一个词来描绘王颖的故事,那一定是“初心”。扛着沉重的机械奔走在江湖风雨,见证着人间冷暖万物枯荣,在高温面前冒着危险直播,“上赴倾国难,下陷九龙潭”一定是记者最真实的写照。
上古有巫,上通天庭,替人间祈福祷告,同时记录世间行走生灵的历史,后来形成了史官,一代代史官执笔记录着社会的发展和流动,传承着价值和观念。如今的记者就是史官,他们公正无私,用笔和镜头捕捉生活,记录历史脉搏的跳动,他们奔走于世界的版图上,缩小成一个个点,散发着羸弱的光芒,繁多的星尘联合起来结成了坚固结实的网,兜着硕果累累,弹给人间的是幸福、关心、真相、事实、自由、权利。
王颖在讲述中提到的故事,都是一个词的集中体现——责任感,王颖在火箭发射之际,他和同事用自己的手机在30米之外架稳,开起了手机直播,最后手机被震碎了,但还是有信号,在这样一种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很难想象他们如何坚持下来,完成了自己的任务。“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社会民生、国家发展都是好记者笔下的重点,他们关注着国家的发展轨迹,传递着传达真相的火炬,追逐着“真”,破除着时间的伪善与丑恶。关注着民生幸福,为人民谋求温暖和利益。
同时,我也看到了作为一个记者真正应该去传递给大众的东西,不是各种娱乐圈的花边新闻,不是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记者真正应该看到的,就是王继山夫妇这种,为祖国的建设实实在在地添砖加瓦却又因为种种因素被社会大众所忽略的人。郑晋鸣先生用自己的行动,9次登上开山岛,深入的去了解王继山夫妇的生活,并且用自己的笔将他们的故事记录下来,传播给社会大众。记者就应该如此,发现那些默默付出的人,将他们的故事传播出去,让他们为世人所知,这样,就是对这些人付出的最好尊重和回报。也正因此,社会就会形成合力,向好的方向发展下去。
王颖选题是初心,也就是娘心,镜头聚焦在老人手中的刺绣上,一针一线,密密麻麻的针脚穿织成“娘的心”,这是张卫庞收到的来自习近平母亲的针线包。“娘心”就是初心,母亲关注着我们的一切,关注着我们的成长,国家也是生我们育我们的摇篮,记者把这一页页故事讲好,掀过历史兴衰荣辱,陪伴我们一起成长。
王颖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彩,每一个岗位都在庄严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我们每个人的岗位都在接受审视,我们的初心亦是如此,在风雨磨砺之下,我们的初心还是否依旧?我们明白,世俗和圆滑是每个人都会拥抱的,头顶都会有尘埃,但是否还能欣赏生活中的悲欢离合、喜乐平和?是否还能接受波澜壮阔的未知世界?
我所学的虽然并非传媒专业,但同样作为一个新媒体人,也能体会得到记者和每一个新媒体人的辛苦,背后所付出的一切可能会非常让人劳累疲惫,让人们厌烦,要经历许许多多的磨难和艰难,颠簸流离,薪水一般,他们却依旧咬牙坚持,无所顾忌,每个人都会产生真正厌恶的情绪,但坚持到最后的,一定是好记者,能讲好故事的好记者。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一起走到初心的尽头。
记者观后感篇2
我是一位90年代的毕业生,放弃了分配招工的正式工作,应聘到《霍邱报》社。不知不觉中在这个职业上一干就是17年。17年来,我从一个不知怎么写导语的新人成长为一名报社记者,这其中有领导的关怀与指导,同事的帮助,家人的支持,而重要是我对新闻工作的执着……
酸甜苦辣不言欲。九八年农历二月初二是我新婚时间,翻翻日历正好是双休时间,我想那天如果单位不加班,可以不要请假。家人都说有婚假时间的啊?我却说报社是刚成立的新单位,事情多,人手少,不要假日可以。报社工作不分昼夜,每天工作10几个小时是常有的事,腰酸背疼时就跪在地上继续操作电脑,制作报样。身怀六甲时,常常累到宝宝踢我时,方知喝上一口水,在做月子没满月就主动上了班。
新闻工作好比军事化,必须保持箭在弦上、一触即发的精神状态。2009年采访的一天,接到的任务是大别山民歌剧《朱元璋在临水》采风团一行半小时后到达目的地,从霍邱出发的记者须立即赶到,采访的车速似腾飞的野马,一路上将迎窗的麻雀击中,还搭上了一只过路的狗,在采写此稿时我非常激动,心中感叹着此条新闻稿乃是两条生命的产物。2012年4月中旬,“感受大别山水·聚焦五色六安”百家媒体老区行赴霍邱采风,我在做好自己采访任务的同时,还为100余名同行老师们服务和解说工作,100余名记者老师平日是地面采访报道,哪里去过地下负300—400余米的矿下采访,个个兴致勃发,井下打炮的振声也吓不倒这些铁嘴铜牙们,此时,我不断地提醒同行们井下的机关要道,安全第一。2013年县内“两会”专题报道,我在出报前工作到深夜临晨,第二天又不误时地分发报纸和现场采访,采访安排的工作餐没顾上吃一口,为的是新闻要“新”!几年来,在省市县报纸、网络等媒体发稿近1000余篇。
“勤能补拙”是我人生信条。自工作以来我努力做到腿勤、口勤、手勤、脑勤,多年工作经验,我觉得新闻工作能充分调动感觉器官,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随时随地留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去发现与发掘,去换位思考,去用心感受,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然后再经分析思考,提炼主题,选择角度,谋篇布局,趁热打铁,一气呵成。这一整套工程程序,靠的就是“勤”!为工作,我自认为不是位称职的母亲和妻子。因新闻工作的特殊,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少之又少。2013年10月18日,先生高血压突发,生活不能自理。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我也不误时地处理好手中工作。
宁做一颗螺丝钉,哪里需要哪里拧。为新闻奔走,我无怨无悔!
记者观后感篇3
今天我和妈妈一起观看了好记者讲好故事。我们持续看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
这里的每位记者讲的都非常棒!他们讲的每个故事都非常感人,还有值很多得我学习的`精神。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李丹讲的“大山深处的幼儿园”。那里的好多孩子都不知道早上要刷牙洗脸,当他们看到牙刷时都不知道该怎么用。后来,在李丹阿姨10天的教导下,他们不仅学会了怎么刷牙,还可以完整的说出汉语。如果有机会我也想去告诉他们牙刷是怎么用的。当我看到大山里的孩子,冬天还光着黑乎乎的脚丫穿着破凉鞋时,我心里真的非常难过,好想把自己的鞋送给他们穿呀。
这里的幼儿园有5个班,其中4个班里都漏风,里面的桌子椅子都很破。李丹阿姨还在这里认识了一个叫小阿牛的姑娘,她都十岁了还在幼儿园里上一年级的课程,上完课就要去操场上自习,因为他们还要腾出教室让别的孩子上课。
从这里我体会到,不是每个地方的孩子都像我这样幸福,有多少儿童还缺衣少食,不能接受好的教育。我要珍惜自己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珍惜学校里的每一天。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实现自己的理想!
妈妈的话:观看好记者讲好故事,我和孩子都感触很深。每一个故事不仅令我们感动、而且还传播着一股强大的正能量。这些正能量会在成长的道路上凝聚成一种坚不可摧的力量,激励着孩子前行!
记者观后感篇4
我是一名刚刚参加工作还不到一年的大学生,我叫晏__,现就职于__电视台,我演讲的题目是《新人、新岗、遇新事儿》
事情还要从20__年说起。打小在城市里长大的我,特别爱干净,还在学校的时候,我就有一个愿望,以后参加工作了,别的不说,工作环境一定要好。到了台里之后,有独立的办公桌,有自己的电脑,屋子里还有空调,更难能可贵的是,台里的领导、同事都对我这个新人倍加关照。软硬环境都这么好,夫复何求呀!于是,我就在这安逸舒适的环境里每天录稿、出镜,偶尔出去采访,顺便跟着记者溜达溜达,看看广袤富饶的盘锦大地,这小生活,多好!
滋润自在的小日子就这么一直过着,一直到了20__年的11月29号,这天和往常一样,穿戴整齐的我早早的来到了单位。刚进屋,台里的一位记者跟我说:“走啊镜涛,跟我出去采访呀?”我心里一想又能出去溜达了,就说:“走着”。帮忙拿着机器就上了采访车,跟着老记者下乡去了。忙活了一上午,中午刚吃完饭,略带困意的我,问道:“郑哥,咱下午去哪呀?”“养鸭场”郑哥答道。
一听养鸭场,大家猜我怎么想,当时我就想,这一定是一个既有麻辣鸭脖,又有麻辣鸭舌,还有麻辣鸭肠的地方······想到这儿,困意全消,向往之情涌上心头。
但我还是佯装淡定的回答道:“哦,咱啥时候去呀?”郑哥说:“时间紧,现在就去。”我心中暗喜:“鸭脖,我来了。”
可当车拐个弯进了养鸭场之后,我当时就傻眼了,心马上就凉了半截儿。鸭脖、鸭肠、鸭舌一样都不少,可···可都在那一只只活鸭子身体里装着呢。当时正好有辆货车在装鸭子,看装鸭子的工人娴熟的“一手掐俩脖”,四只鸭子就被扔上了车。伴随着冬天的大北风,漫天的鸭毛,就跟那下雪似的,不过丝毫没有漫天飘雪的浪漫,只有随风飘散的阵阵恶臭。此时此刻的我,一边哀叹鸭子命运的悲惨,一边意识到自己是如此的天真。可来都来了,怎么办?祈祷赶快完事吧。
忽然,郑哥喊道:“镜涛啊,跟我进棚里来”我心中暗想,终于不用忍受鸭毛满天飞了,二话没说,拿着三脚架就跟进去了·····
这个时候的我已经来不及鄙视自己的无知了,走进鸭架的一刹那,一股股热气裹挟着一种难以形容的臭,扑面而来,中午刚吃过的美味开始一个劲儿的往上反,我尽量在和自己的胃抗争。由于室内外温差大,眼镜上了霜,鼻子和嘴还都不敢出气,我只能呆呆傻傻的站在门口。
这个时候,郑哥再次叫醒了我:“镜涛啊,你往里走走,抓只鸭子和那大哥一块看看,咱拍个画面。”
我愣了一会神儿了,养鸭场的大哥似乎看出了我的犹豫和顾忌,就主动抓了一只鸭子,见此情形,为了完成采访任务我强忍着恶心,凑了过去。拍完这组画面之后,一直忙碌着的郑哥似乎看出了我的不适,说道:“镜涛啊,你出去等我吧”当时我恨不得借俩腿跑出来,在瑟瑟的北风中,也顾不得漫天鸭毛,大口大口的呼吸着还算新鲜的空气。
缓过来的我,透着门缝看郑哥,他一手扛着机器,一手拎着三脚架,一样没有防护措施,从脸上的表情可以看出来,他也难以忍受,但他还是尽心尽力的认真拍完每一个画面。再看鸭架旁的饲养员,他们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环境。
记得在学校期末考试答题的时候,有一道题恰好是关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当时我曾经写下了这样一句话,“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人,首先应该成为一个人,一个能沉下身子,贴近群众的人。”此刻我才明白,那些整日与鸭子相伴,对我所谓的恶臭习以为常的人,不正是我们的群众吗?而我今天的所作所为,却违背了当初卷纸上我写下的话。想到这里,我再次走了进去,第一次在恶臭中开口说话:郑哥,我帮你拿三脚架······
虽然时间过去很久了,但这却是我从参加工作到现在印象最深的一次采访。那天采访结束后回到单位,照着镜子择下头发上的鸭毛,闻着羽绒服上散发着淡淡的臭味,我并没有抱怨,我为自己感到高兴,我战胜了自己,挺了过来。并且我又有了一个新的愿望,我要做一个贴近群众的人,贴近生活的人,要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引下做一名优秀的新闻人!
谢谢大家!
记者观后感篇5
14位媒体记者用亲身经历,讲述采访背后的故事,那些新闻报道之外的故事更加打动人心。_月_日下午,中宣部“好记者讲好故事”全国直播“云开讲”,华商报社的编辑记者认真收看学习,收获颇丰。
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战线不断增强“四力”的重要指示精神,中宣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广电总局、中国记协今年继续举办第_届“好记者讲好故事”巡讲活动。_月_日14:30,巡讲活动以网络直播形式“全国开讲”。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单位的14名记者在线直播,讲述在践行“四力”新闻采访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记者张兴莎以《湖南最后的慢火车》为题,讲述了她在采访慢火车过程中,坐上慢火车记录下了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的山里故事。因为慢火车,果农的水果卖上了高价钱,生活富裕了,因为慢火车,果农们看到了大山外面的世界。张兴莎说:“如果说高铁是中国高速发展的速度,那么绿皮慢火车传递的就是不让大山里任何一个人掉队的温度。”
14位记者的讲述饱含深情,每一个背后的故事都让人深思,催人泪下。中国记协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些好记者倾情讲述采访经历,全面交流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真实感受和深刻感悟,感情真挚、精神饱满,充分展现出扎实的新闻理论素养、高超的新闻采编水平、高尚的新闻职业道德,树立和传播了新时代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华商报记者李婧看完直播后表示:《迟到十年的拼图》这个故事让人记忆深刻,完成拼图的过程,就是记者陪同不知父亲牺牲已十年的儿子,和一个撒下爱的谎言的妈妈,去西藏重走父亲英雄路的过程,记者的讲述让人感到了大爱和无私奉献。李婧说,在以后的工作中,会不忘初心,走到群众中去,用心倾听读者心声,为人民发声,讲好陕西故事。
以上就是一秘为大家整理的7篇《好记者讲好故事观后感心得感想》,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一秘。
记者观后感篇6
今天,我们全家人坐在电视前一起观看《好记者讲好故事》。
这里的每位记者讲的都非常出色,十分感人。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二位记者栾子洲叔叔讲述的《老人与海》的故事。
这个故事讲的是栾子洲叔叔在海南采访的一位老船长,这位船长在知道记者的身份后送给了他一个礼物:一本更录薄。更录薄是复印的,叔叔却拿它当宝贝,它非常重要,因为是老船长苏承芬老爷爷祖传的航海记录薄,上面记录着南海上很多实用的知识,早期人们出海的重要航海地图,还记录着南海周边岛屿的位置,证明南海岛屿是我们国家的领土重要证据。最后主持人邀请了苏老爷爷来到现场,苏老爷爷拿着一个罗盘和真正的更录薄,讲述以前更录薄怎样使用,现场老爷爷还讲述了以前航海的时候途经每个岛屿都会在岛屿上面立个木牌“中国领土”,下次过来没有的话重新立,并且记录下途经岛屿的名称。
苏老爷爷一个普普通通的老渔民,他的先辈们很早以前就知道南海三沙周边岛屿是我们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沙属于中国的历史!我们国家的领土神圣绝不可侵犯。
爸爸的话:李伟奇今天看到了许多像苏老爷爷、边防战士……这样许许多多的爱国人士,他们不怕牺牲,不怕困难,无私奉献,给了他深深的感触。也体会到现在的幸福来之不易。培养孩子的爱国情怀,明白了要有一个真诚的心!
记者观后感篇7
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战线不断增强“四力”的重要指示精神,中宣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广电总局、中国记协今年继续举办第_届“好记者讲好故事”巡讲活动。6月23日14:30,巡讲活动将以网络直播形式“全国开讲”。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在内的全国15家媒体的15名记者在线直播,讲述他们在践行“四力”新闻采访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最近3年,大河报记者团队接力聚焦“悬空老人”,持续追踪河南老旧小区加装电梯进程,推动河南省、市、区三级加梯政策的出台。特别是2018年的系列追踪报道,获得中宣部表扬和河南新闻奖一等奖。网络直播现场,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大河报记者杨书贞将代表河南媒体同仁以《解救悬空老人》为题,讲述河南党委政府的民生情怀和媒体的责任担当,再现一批心系民生的新闻人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奔走的姿态和为民的初心。
据了解,记者杨书贞去年10月参加全国第六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经层层选拔跻身“全国30强”,荣膺“优胜选手”。去年12月,杨书贞作为全国巡讲团成员前往北京、石家庄、太原、商丘、新乡、洛阳等地现场讲述“河南好故事”,传递“大河好声音”。先后走进新华社、北京大学等单位,与宣传文化部门、当地党政机关、高校师生分享《解救“悬空老人”》的故事,展现了新时代河南新闻工作者努力践行“四力”的精神风貌,展示了河南新闻战线取得的丰硕成果。
记者观后感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