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栏杆拍遍的读后感5篇

时间:
Fallinlove
分享
下载本文

读后感是我阅读过程中的重要收获,它让我对生活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书中的文化和价值观,让我们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维,以下是写文书吧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把栏杆拍遍的读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把栏杆拍遍的读后感5篇

把栏杆拍遍的读后感篇1

文章的第一段是全文的总起,它告诉读者,全文要探索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以及这个过程是如何决定了他的词、他本人在文学史上的惟一性和独特地位的。作者首先就把辛弃疾放在中国历史的大背景下,抓住他的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的特点,突出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唯一性和独特性。

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将对辛弃疾的人生遭际的介绍与对他的诗词创作的评价交错起来来写的`。

作者在介绍辛弃疾的人生遭际时主要围绕他的以下几个经历:

一是他的行伍经历。这一段介绍充满了神奇色彩,他单人独马追杀偷印之贼,他跃马横刀突入敌营生擒叛将,活脱脱一个血气方刚,骁勇善战的武夫。中国历史上的大文豪有谁有这样的能耐?

二是他的为官经历。作者用数据作了这样的介绍: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5年,倒有近xx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作者客观地分析了辛弃疾南归后不为朝廷喜欢的种种原因:

其一,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于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

其二,他工作特别认真,简直是个工作狂,于是招来许多诽谤,甚至说他独裁,犯上,皇上也就对他时用时弃;

其三,他爱提意见,45年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不停地要求痛杀贼寇,收复失地,这怎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辛弃疾的这些特点在今天看来都是优点,是大大的优点,但在当时的朝廷看来却都成了令他们心烦的缺点,是不能容忍的缺点。于是他就只能痛拍栏杆,吟诗寄恨了。

三是他的心路历程。从一个沙场英雄对军营的渴望,到一个忧国游子对苍天的发问,从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的心病,到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的内痛,这里有悲壮的呼喊,有遗憾的叹息,也有无奈的自嘲。

作者在介绍辛弃疾的人生遭际时穿插引用了他的八首词,这些词几乎都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作者在引用这些词作时既没有一引了之,也没有详加赏析,而是结合人物的命运作了精当的点评。作者首先总评辛弃疾的由行伍经历到弃戎从笔的无奈: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枝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纸笺,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读完文章,可以感受到文章中充满阳刚之气。

把栏杆拍遍的读后感篇2

读《把栏杆拍遍》有感(阅读伟人篇)这是一本由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梁衡编著,将从古至今英雄人物的辉煌与低沉描写的淋漓尽致的一本书。书名取自辛弃疾的《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就是这篇《把栏杆拍遍》,让我重新认识了辛弃疾,让我更加明确了他与古代诗人的不同之处。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他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掌管印信。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说来,他干这场壮举时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风华正茂,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他为国为民的精神无人能挡。他的生命之路就像石缝里的一棵小树,虽然被扭曲、挤压,成不了旗杆,却也可成一条遒劲的龙头拐杖。

作为一名封建知识分子,虽建议不被采纳,但他有一颗炽热的心。对待政治,他不像陶渊明那样浅尝辄止,便不再

染政;也不像白居易那样长期在任,亦政亦文。从他身上我仿佛得到了一种力量,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文字的捶打,无不在人们心中刻下深深的烙印。而正是这种力量,推动着国家与民族飞跃向前。

乱世中的.美神“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有一种凄冷的美,她是愁的化身,她是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女性的代表,她就是李清照。如今已被大部分人所熟知。最爱她的那首《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十分真实地表现了少女的羞涩与天真,秀发香腮,面如花玉,情窦初开,春心萌动难以按捺。她也作出:“何为出战则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的慷慨豪放诗句,虽说是婉约派诗人,但她写的诗的气势不亚于浪漫豪放派的李白、辛弃疾。“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面对丈夫赵明诚的分离,离愁别绪,难舍难分之愈深,思之愈切的情感涌上心头。她显已成为当代“女神”之代言人。当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也总能看到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纵观历史,我们或许能轻微的感受到伟人们当时的辉煌与成就,他们所带给我的,往往最能激励自己在无尽的挫折面前,沉着应对、勇往直前!

把栏杆拍遍的读后感篇3

积北宋两三百年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题记

想起宋政治之黑暗,心中一阵悸动;但想到辛弃疾,仿佛又看到了曙光。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从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个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确定了他的词除了文学气质之外还有一种特点。

当年,人民不满于金的侵略,辛弃疾在22岁时也便拉起一支义军,后与耿京义军合并。他奉劝耿京南下归宋并亲自联络,不想这几天又生变故,部将叛乱,耿京被杀,他擒叛将,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余人南下归宋。不料世事难测,他南下归宋之后,失去了快刀利剑,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为历史留下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辛弃疾愿为国弃疾,可当大权由一个昏庸的人掌握,忠臣是否还有说话的机会?只有将谏言咽下,将忠心深藏,登危楼,怒拍栏杆,痛拍栏杆,这时的他对朝廷仍抱有一丝希望,可到了晚年,便明白报国无望,只得哀叹: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心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永遇乐》

辛弃疾的词,是在时代的运动里,磨出来的。他时而被夹在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到一边,被迫冷静思考。正是寄予宋几百年动荡,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把栏杆拍遍的读后感篇4

?把栏杆拍遍》,多么有诗意的题目,它就出自辛弃疾的《水龙吟》。读者题目,就让人产生一片联想:一位壮志未酬的词人在一排安静的栏杆前轻轻拍过,怀着复杂的心情。

看了这篇文章,首先会被辛弃疾的精神所感动,其次就会被作者的文字所折服。辛弃疾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取得大成就的却是他的词,这在历也算是很少有的了。不平凡的遭遇,强烈的爱国之心,让他活出了不一样的人生,更让他写出了千古绝唱,深深的让我们折服。正如他的《破阵子》,除了岳飞的《满江红》能与之媲美,还有哪个词人能写出这金戈铁马的战场场景,谁还能像他那样,有如此深的感触?

一位沙场英雄,有着“封狼居胥”的壮志,有为君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热血,然而现实却将这一切无情的敲碎。爱国将军辛弃疾南归之后,手里失去了钢刀利剑,有的只是一支羊毫软笔。他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一遍一遍的呼喊,一声比一声悲壮,为国为民的心,从来没有迷失。可留下的只有遗憾的叹息与无奈的自嘲。

那又怎样呢?软弱无能的南宋政府永远不会是辛弃疾那钢刀利剑的盾牌,它也永远不可能打压到辛弃疾的爱国之情。所以在他的诗词当中,纵有悲叹、遗憾、自嘲,大家记住的,最多的还是他沙场点兵的场景,和他爱国爱民的光辉形象。

其实,人生中的`跌宕起伏实属正常,从辛弃疾的一生中我看到了一种崇高的信仰:对自身责任的担当精神。正是这份信仰使他的一生不管经历怎样的艰难困苦都具有强大的精神支柱,这也是支撑他勤学苦练保持节操的源泉。现代人如果能从这点上体味自身真正人生价值的取向,为自己的梦想奋斗终身,哪怕是失败,也失败的荡气回肠,也不会后悔自己毕生的追求,因为信仰的力量足以让他从精神上得到慰藉,我想这就是辛弃疾眼中的人生吧。

我经常思索,辛弃疾一生坚持理想,坚持信念,面对重重阻力,经历各种失败和失意的打击,仍然能够独自坚守着心中那片绿苗,等待着春日阳光的滋润,到头来等到的却是无尽的苦雨。这样值得吗?这样值得吗?现在我会回答:值得,值得!这个社会正是有千万个像辛弃疾这样的痴心苦命的平凡的人认定守候着一个共同的理想,即使失败也始终不渝,我们才能看到这个社会希望的亮光。即使是现在一无所有,即使是无比失落,即使是被别人看扁,可只要心中有梦,我坚信也一定会成功。

看了《把栏杆拍遍》,让我仿佛重回了那战乱的年代,重新去了解、感受辛弃疾。眼前,一位英雄默默地把栏杆拍遍。

把栏杆拍遍的读后感篇5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

做诗歌鉴赏,其实最喜欢做的那种诗歌作者一般大都是辛弃疾。因为对于我们来说,辛弃疾的诗也好,词也好,无非就是爱国之情,报国无门的愤懑,欲上战场杀敌却却始终得不到重用的抑郁几种情感翻来覆去的考。而在读了梁衡先生写的把栏杆拍遍之后,我对辛弃疾这个人有了一个更新的了解。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他正血气方刚时率领众人南下归宋,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但残酷的现实,将他鞭打得遍体鳞伤。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刚刀利剑,就剩下一只羊毫软笔,他在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让自己心中的`悲愤,随热泪在脸颊上肆意横流。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再读他的词的时候,眼前总是浮现出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身影。

他在《戒酒》的戏作中说:“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在南归之后不为朝廷喜欢。可他仍是怀着一腔的热血,40年间,无论在何地何时任何职,甚至赋闲期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的唠叨,有机会还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时刻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的样子,你想这怎样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但他却一直心甘情愿,因为他身强体壮却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他由武而文,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在被用或弃中受煎熬。他不计较“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谗言倾盆,所以随时局起伏动荡,他也被弃用和任用。从“沙场秋点兵”到“天凉好个秋”;从决心为国弃疾去病,到最后掰开搅碎,识得辛字含义;再到字号嫁轩,同盟鸥鹭;辛弃疾走过了一个爱国志士,爱国诗人的成熟过程。他的一生也“悠然”度过。

读了这些散文,心灵在动荡乱世中穿梭,目光在沧桑历史中徘徊,早已尘封于历史的点点滴滴被梁衡先生用一只笔勾勒出来,时间与空间的遥隔在作者笔下全部消失,指引着心灵的碰撞。

在今天这个被喧哗与浮躁声色和娱乐的充斥的时代,不妨品一杯香茗,读几篇梁衡先生的文字,或许你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把栏杆拍遍的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

哈利波特5的读后感最新5篇

读后感读后感作文优质5篇

读后感作文大全读后感通用5篇

人间读后感读后感参考5篇

读后感青鸟读后感优质5篇

读后感读后感作文5篇

史记秦读后感读后感5篇

小猎狗的读后感读后感5篇

读后感老人与海读后感5篇

读后感青鸟读后感优秀5篇

把栏杆拍遍的读后感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37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