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写观后感都是一个磨练表达能力的机会,只有认真对待才能够不断进步,优秀的观后感是对电影对话和对白的深入品味和理解,下面是写文书吧小编为您分享的英雄致敬观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英雄致敬观后感篇1
“第二天一早,我们再次进行穿脱防护服的培训,这是一场同病毒开展的战争,防护服是最大的倚仗,事关生命,没有一个人掉以轻心。”县第一人民医院李斌在给武义一中师生们讲述时回忆着,每位医护人员要穿一套洗手衣,再穿隔离衣、防护服,戴两层手套、两顶帽子,穿双层鞋套。
武义一中高一(九)班学生俞果说:“一直以来和平安宁的生活,让我们忘却了灾难,英雄这个词语似乎也变成了一个缥缈虚幻的符号。如今,当英雄事迹不再遥远,而是切切实实在身边涌现,我们对英雄这个词语又有了更直观深刻的理解。逆行出征是一桩充满未知和挑战的壮举,需要莫大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奉献和担当,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们成功救治那么多危重病人的同时也保持自身零感染、零退场,也更让我们明白,只有学有所成,学以致用,才能更好地为祖国做贡献。向英雄致敬的最好方式,就是把英雄精神转化为前进的不竭动力。”
“在疫情时期,心理有压力和担忧是正常的。但我们相信只要坚持,一定能打赢这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课上,李斌用自己的经历,鼓励学生奋勇争先,集中精力学习。
“我们应该学习医疗队不怕吃苦、不畏难的精神,直面挑战,超越自我。”听完演讲后,学生们纷纷表示感受到了榜样的力量,会努力学习、奋发图强,用青春力量扛起责任与担当。
英雄致敬观后感篇2
今天我观看了“我是接班人”疫情防治专题课《在战“疫”中成长》,感触颇深。专题课首先讲述了:怎样预防这种新冠状病毒:勤洗手、戴口罩、不远行、穿出去衣服回家要用医用酒精消毒,或者用紫外线照射,还要不时的测量体温。让我们正确认识与科学防控疫情。
专题课还采访了几位不同年龄阶段的优秀学生,他们制订的“宅”计划。因为这个春节有点特殊,受冠状病毒的影响,所以不能挨家挨户去拜年,只能宅在家,但是每天都要制订自己的学习生活计划。所以我也制订了我的“宅”计划,听课不停学,每天都要坚持运动、学习、劳动、课外阅读,一个都不能少,不能耽误宝贵的时间。我要努力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为祖国争光!
这次抗冠战“疫”中,深刻感受全国上下众志成城共同抗“疫”的坚定决心与感人壮举,有效形成奋发努力、为过图强的.进取之心与实际行动。我相信中国一定能扛过这一场病毒的,中国,加油!
英雄致敬观后感篇3
我看完致敬英雄为主题的开学第一课后,深受启发。
早在2月19日,《解放军报》就发表长篇通讯《英雄屹立喀喇昆仑》,文章首次披露了2020年6月份中印边境对峙事件细节。中央军委授予某边防团团长祁发宝“卫国戍边英雄团长”荣誉称号,追授某机步营营长陈红军“卫国戍边英雄”荣誉称号,给某机步营战士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追记一等功。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这是烈士陈祥榕18岁入伍时便写下的战斗口号,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英雄勇敢无畏,只因责任在肩,边防官兵那清澈、纯粹、坚韧而炽热的爱,值得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去铭记、去学习、去传承。
多一些深爱祖国。万千边防官兵发扬喀喇昆仑精神,克服极度高寒缺氧,听党指挥、守边护边、闻令而战,像钉子一样牢牢钉在战位上,成为一根标杆、一座界碑、一面旗帜!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复杂形势、艰巨任务和严峻考验,对党忠诚、与党同心,站稳立场、保持定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党员干部唯有赓续红色基因、永葆赤胆忠诚、不断砥砺前行,才能不负祖国和人民的期望。
多一些热爱工作。烈士陈红军所在营官兵聊起营长时说:“他最喜欢的,似乎除了工作还是工作。”在一本书中,他特意标注了一段话:“党把自己放在什么岗位上,就要在什么岗位上建功立业。”广大党员干部在工作中也要切实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敢于在改革攻坚的主战场冲锋在前,甘于在基层治理的第一线恪尽职守,善于在服务群众的最前沿默默奉献……
多一些关爱群众。“对峙时干部站前头、战士站后头,吃饭时战士不打满、干部不断碗,野营时战士睡里头,干部睡风口。”边防团这样一些不成文的“规定”,却能成为融化昆仑寒冰的涓涓暖流。而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则要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多一些洁身自爱。气温低至零下30多摄氏度的喀喇昆仑,一个个年轻的胸膛里热血澎湃,一颗颗赤子之心清冽得像冰川里流淌的水。“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广大党员干部要上好清正廉洁的必修课,自觉防腐拒变、建立思想的“防火墙”,强化规矩意识、明确行为的“警戒线”,坚持立党为公、把好权力的“方向盘”,主动示范引领,树起改进作风的“风向标”,才能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
英雄致敬观后感篇4
“我们之所以赞颂勇气,是因为人类总是在明知有风险的时候,仍然选择做我们该做的事。”
年,新年伊始,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从武汉爆发,短短的时间波及全国,空了街道、堵了医院。医者忙碌的背影如洁白的帕绢,抹去了病患亲人焦急的泪水;钟南山院士铿锵有力的指令,安了我们担忧的心,也深深地感动了我。
哪有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从死神手里抢人罢了。护目镜和口罩在他们脸上留下“最美的伤痕”;密不透风的白色防护服上,写下激励的话语。疫情无情,“逆行者”是最温暖的风景。
谢谢你们,上演最美逆行。谢谢你们,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一幕幕,从此身边有情,心中有光。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举国上下一盘棋,军民联动共驰援,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在全国打响。淄博也不例外,百姓们安守在家,无数的党员们坚守在各个小区防疫劝退点的岗位上,走在控疫防疫的第一线。
一根扁担,十里寒风。隔离病毒,不隔大爱。2月12日上午7点半左右,一位大叔用扁担挑着两箱物品,来到淄博淄川疫情检查点,放下物品后,转身就走,坚决不留姓名。事后,记者辗转找到了这位大叔,他叫殷长秀,今年53岁,2月12日早5点40他就从家里出发,用扁担挑着自家舍不得用的微波炉和一箱寓意平安的苹果,走了两个多小时,步行了10多里路,只为让防疫人员吃上热乎饭。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进来的地方。菜农们起早贪黑,拔出一筐筐新鲜的蔬菜,是给武汉战疫中的人民最恳诚的祝福。数不尽陌生的好心人,把他人想在前面,为站岗的人们,送去消毒水,送去口罩。是啊,疫情下的中国,是有抬价牟利的商人,是有造假售假的败类,但是更多的,是让我们看到中国人的温暖,在灰暗的大气中熠熠闪光。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场战“疫”,携子之手,一道并行,光明在路上,更在不远的前方。
英雄致敬观后感篇5
钟南山,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他在20__年非典型肺炎肆虐时期主持了广东省的非典防治工作,是中国抗击非典型肺炎的领军人物。湖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他临危受命,亲临湖北武汉抗击“疫”情最前线,担任专家组组长,指导医治及防护工作。
作为国内外呼吸病防控治疗领域的翘楚,钟南山不仅在病理学、流行病学等知识领域学识渊博,贯通中西,甚至亲自示范、普及如何洗手、戴口罩等生活细节。当他看到疫情防控难度增加时,他眼含泪花,看到他苦口婆心劝导人们一定要尊重医学、尊重知识、加强自我隔离时,人们对这个80多岁的耄耋老人油然生-种深深的敬意;当看到他四处奔波,在高铁上劳累到靠着座位靠背熟睡时,很多人心疼地直呼要他保重身体。
正是这样一一个可爱、可敬,对事业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老人和无数个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医护工作者,构成了保护人民身体健康的“脊梁”。危难之中显身手。钟南山院士带领他的团队不辞辛苦、殚精竭虑为战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一幕幕,为全国医疗界战胜疫情增添了信心和力量,同样也让全国人民再次铭记了“钟南山”这个名字。一个偶像级英雄的诞生,不仅在于他的非凡业绩、过人的智慧,还在于他对祖国、对人民健康事业满腔热忱、兢兢业业、无怨无悔地付出。这样的英雄,才是我们的民族引以为豪、不断战胜任何艰难险阻的栋梁,才无愧于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英雄致敬观后感篇6
2月2日14时许,太原武宿机场。
弓清梅举着手中的小红旗,在队伍前整队出发。1日晚10点多,这位来自山西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专业的主任医师接到通知,将赴鄂展开支援,并担任此次山西援鄂医疗队医疗组长、领队。
“没跟母亲说,68岁的她刚做了一场手术。”弓清梅说,“但她迟早会知道的。”弓清梅戴着口罩,眼眶虽有一些发红,但眼里仍闪出医生惯有的理性与冷静。
山西第二批援鄂医疗队2日出征,共有119人,来自山西各地6所医院。归期未知,在最短的时间内,他们都安顿好了家人,而家人都给予他们莫大的支持。
妻子过了安检、身影消失有一阵了,高瑞峰还是不放心,一直望着那个方向。6岁的女儿一起来送妈妈,小口罩却更加凸显了她那两只会说话的眼睛,她一直目不转睛地盯着妈妈。高瑞峰说,妻子白文君是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急诊重症专业主管护师,昨晚女儿不睡觉赶制了一张卡片:“妈妈你一定胜利,你一定能行,我爱你不仅(在)今天,还在未来的每一天。我爱你妈妈,加油武汉,加油中国。”上面还画着一颗红色的心。
长治市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55岁的李春雨是医疗队中年龄最大的一位,一家三口都从医。此行,他也没敢透露消息给年迈的双亲。“疫情在变化,我们每天看着心里也不好受,祖国需要,义不容辞,这是医者应该做的,一个中国人应该做的。这次也是为我的女儿做一个榜样!”
黄小丽、连丽丽、于淑君读卫校时同班,同为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护士。到了机场,她们仨才发现,这回又同去战“疫”了!“我们不约而同报了名,老同学在场,信心倍增。”说着,黄小丽和两位老同学默契地伸出手来,相互击掌。昨晚,黄小丽给正在出差的老公电话“汇报”此事,老公说了一句“没事,去吧”,就一直默默地没出声。她知道老公无条件支持,只是有点担心。女儿读高二,她拉住妈妈的手没说什么,后又嘱咐妈妈做好防护。今早6点医疗队集合,出门前,她没有喊女儿。
36岁的王婷是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呼吸内科主治医师,她的爷爷、爸爸都是医生,2003年“非典”时奶奶坐着轮椅送爸爸支援太原,今天爸爸又送她去支援武汉。8岁的儿子没问她何时回来,“孩子懂事,不问”,她说。
说起前一晚的离别,山西白求恩医院护士王晓凝有些动情。“告诉孩子要去出差,孩子先是手舞足蹈地喊‘妈妈走了没人逼我做作业了’,后来听到我和爸爸的对话要去前线了,马上过来抱住我不让走。”王晓凝说,接到消息后,丈夫一晚上都在积极帮着准备东西,但背地里,却偷偷发了条朋友圈说“今天晚上睡不着了”;告诉父母时百般纠结如何措辞,二老只说了一句“保护好自己”。
山西白求恩医院护士陈素清的儿子后天过生日,来送行的同事拿着手机,录下她对儿子的祝福:“儿子,在家听话,好好写作业。”
“妈妈,你在治疗病人的时候保护好自己,你在穿防护服时要穿好,要戴正护目镜。”这是白求恩医院呼吸重症科主管护士卫晶收到的6岁女儿的信。早上看到妈妈在收拾行李,6岁的李卫伊没有多问,躲进房间剪了一个“娃娃”,并通过爸爸的笔表达了对妈妈的“嘱托”,然后悄悄塞进妈妈的电脑包里。爸爸李群说,女儿多次强调,她给妈妈说的话“一个字都不能改”。
发稿时,记者看到弓清梅朋友圈发的消息:“我们一定会平安回来!武汉加油!”
英雄致敬观后感篇7
张定宇出生于1963年12月,曾带领医疗队赴汶川抗震救灾,并赴阿尔及利亚、巴基斯坦等国开展国际医疗援助。
当首批不明原因肺炎患者转入金银潭医院后,他当机立断组建隔离病区,采集病人支气管肺泡灌洗液送检,为实验室确认病毒赢得了时间。
接诊新冠肺炎患者以来,张定宇隐瞒身患渐冻症的事实,坚持吃住在医院,全身心投入救治工作。并且在大量诊治实践的基础上,率先将抗艾药物克力芝用于重症患者,为治疗赢得了宝贵时间。
历经三个多月的生死长夜,4月26日,武汉疫情防控保卫战迎来重要历史时刻——在院新冠肺炎患者清零!
张定宇说,自己最难忘的是一起并肩冲锋的战友——驰援金银潭医院的全国12支医疗队,加上省内和武汉其他兄弟医院的同行,共有1500多人。“他们的恩情,我此生都不敢忘记。”
“最近一个多星期,我常出门去过早,吃碗牛肉面,来个面窝,就觉得特别幸福!”他说,其实这些街头巷尾的烟火味道,就是幸福啊。
此前,张定宇已获记大功奖励,被授予“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并拟推荐为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工作者候选人。
升职公示发布后,张定宇表示:“我不惊讶,唯有忐忑。因为没做过,怕做不好,很担心,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还有工作能做,就是一种幸福。”
愿这位抗疫英雄能在工作和烟火味道中,继续幸福下去!
英雄致敬观后感7篇相关文章:
★ 英雄谱读后感8篇
★ 反英雄读后感5篇
★ 英雄联读后感6篇
★ 英雄连读后感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