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让我们有机会提炼和反思书中的核心思想和重要启示,只有在读后感中认真思考,我们的思想觉悟才能得到提升,下面是写文书吧小编为您分享的12封信读后感参考5篇,感谢您的参阅。
12封信读后感篇1
早在以前就听说过《致加西亚的一封信》这本书,这次有机会拜读,我感到很幸运。读完之后,感触颇深,书中所传递的“敬业、忠诚、勤奋”,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
下面,我就围绕书中核心,从“诚信、心态、感恩”这三个方面来谈下自己的感想。
一、诚信是做人的根本
俗话说“人无信则不立”,诚信是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是每个人最基本的品德。海涅说:“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作为一个人,没有诚信,那么他将没有一切美好的东西,包括思想,包括道德,包括人生的前途。一个表里不一、言而无信的人,他是不可能蒙混别人一辈子的,他肯定会使自己为虚伪而付出沉重的代价。在这个方面,高尚品德是安德鲁?罗文成为家喻户晓的英雄的关键所在。《致加西亚的一封信》中说道:“我敬佩那些无论老板在不在身边都会努力工作的人,我也敬佩那些能够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这句话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深思。既然公司付给你薪水,你为公司工作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投机取巧、无所事事的职员就是没有诚信观念的人。
当然,要真正做到诚信又是何其难!物欲横流、生活压力、道德底线已经快将我们变成了一个虚伪的人,社会也进入到一个虚荣的社会。当物质和精神不可兼得的时候,很多人面对物质的诱惑,毅然选择放弃诚信,这是可悲的。不要感觉别人懒散和无所事事却不少拿一分钱,而本人努力工作就是很傻,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完全是一种狭隘的观念!努力工作,你就将学到很多的知识,不断充实自己,这种价值是不可估量的,你的未来才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历史屡屡证明,人无信则注定失败!
二、态度决定一切
在《致加西亚的一封信》中有这样一句话,更为准确地表述为:“工作本身没有贵贱之分,但是对于工作的态度却有高低贵贱之别。每一个人是否能做好事情,只要看他对待工作的态度”。有种人遇到问题就说是别人的问题,纯粹就是找借口推卸责任,公司找你来解决问题的,不是让你来说十万个为什么的,解决不了问题你就可以走了。
在这个社会中,大家好象渐渐的对敬业这个词模糊了,取而代之的是文凭,学历。有些人自认为有了高学历就可以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但是他们却缺少一份敬业的心。就如书中是这样评价这些人的"他们只有才华,没有责任心,缺乏敬业精神",书中把他们称之为"有才华的穷人"。这样的人,即便你有才华,但也不会受到上司的鉴赏,永远碌碌无为。反之,假如你没有什么才华,但是你工作认真,不懒惰,把领导安排下来的事情都作到尽善尽美,并且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认为怀着这种心态的人,就是一个敬业的人,这样一种有职业责任感和事业忠诚心的人,定会让你成为一个值得信赖的人,一个可以被委以重任的人,最终走向成功。
三、怀着感恩的心去工作
在《致加西亚的一封信》一书中,阿尔伯特?哈伯德说了这样一段:“感恩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道德。然而,人们可以为一个陌生路人点滴帮助而感激不尽,却无视朝夕相处的老板的种种恩惠。将一切视之为理所当然,视之为纯粹的商业交换关系,这是许多公司老板和员工之间关系紧张的原因之一。的确,雇佣和被雇佣是一种契约关系,但是在这种契约关系背后,难道就没有一点同情和感恩的成分吗?老板和员工之间并非是对立的,从商业的角度,也许是一种合作共赢的关系;从情感的角度,也许有一份亲情和友谊。”这段话让我明白了工作中应有的态度和感恩。
人生在世,尝尽酸甜苦辣,赞许、嫉妒、质疑或是失败,我们都需怀着一颗平和的心微笑着面对,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一声谢谢一个微笑,一个座位一声招呼,一句您好一声慢走,都恰如一朵朵的浪花、一个个美丽的音符,跳跃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最后我想说的就是,如果你每天能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工作,相信工作的时候心情自然是愉快而积极的。因为年轻,我们有激情,因为在首都,我们很荣幸,因为在盛视康,我们应该自豪。时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工作,我们,收获的,肯定也会比别人多。
最后,总结下:读过一本好书,精神得到了一次升华,人生又多了些感悟。它让我们再次觉悟我们对这个社会的责任,这是一本鼓励我们奋斗前进的书,它让读过的人永远在心中牢记诚信、敬业、忠诚、自信、感恩!
我要成为罗文。
12封信读后感篇2
读完《致加西亚的一封信》后,我深有所感。本书内容简短平实,却成为了风靡全球,畅销不衰的励志经典,在于其倡导了一种伟大的精神:敬业、信用、勤奋,这也是现代社会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细细品来,对我们今天取得成功有着很大借鉴意义。
人无信则不立,上级的命令的结果是下级的坚决服从,背后却是对上级的绝对信任,他们的信任来自于对他品质的肯定,也是对他能力的间接认可,是他平素品行为他“赢”得了这次机会,罗文凭借坚强的意志,历尽艰险,不负众望地完成了任务,这正是他的所立之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如果一个人不讲信用的,那就不知道他还能做些什么了,的确,不守诚信很难为他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生活中诚信能成我们赢得友谊信任,工作中诚信给我们带来合作甚至事业上的发展机遇,诚实守信是为人处世的基本素养,也是人际交往的根本。在现代商业社会里,经济关系复杂,合作竞争无时无刻不在,信用就是一种资源,一笔无形的财富。信用是一个人、一个单位发展的根本。
勤奋是取得成功的基础。要取得成功必须不怕苦累,不计个人得失,付诸行动,这样在工作中才能所获。
保持自信和良好的心态也是赢得成功的关键。在工作中经受一些挫折失败在所难免,最重要是我们对待工作和任务要有自信,哪怕失败再重新做过,直至成功。良好的心态就是在工作中踏踏实实干事,主动地、开拓性地去工作,学习他人之长,弥补自己之短,用良好的心态完成工作任务。
读过一本好书,精神就得到一次升华,愿我们将《致加西亚的一封信》所体现的精神落实到我们的本职工作中。
12封信读后感篇3
最近读了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看这本书的过程中,就像朱光潜先生站在我身边语重心长地与我谈话一般,诚恳真挚,亲切自然。里面的每封信都令我受益匪浅,很多的话读来虽然浅显易懂,但都蕴含着很多深刻的.道理。下面选取几封信谈谈我的感受。
第一封,《谈读书》。读完这封信,不禁想了想过去的自己,空闲的时候还能抽出一点时间看看书,但稍微忙一点,就会将读书这件事置之脑后。不仅是看书,背单词,锻炼也是如此但扪心自问,再忙的日子,其实也能抽出时间完成这些有益的小事,只是自己不断给自己找借口一样。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言: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你不努力跟着跑,便退伍落后。我们在大学正是吸收各种养分的时候,应该抓紧一切时间,丰富自己,充实自己。
第二封,《谈情与理》。让我感触最深的有三句话:我们应该知道理智的生活是很狭隘的;我们应该知道理智的生活是很冷酷的。我们都知道,理性固然重要,但感性却也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理性能让我们置身事外看清某个东西,但感性更能让我们深入其中感受这个事物。感受加思考,感性与理性,这才是我们真正应该拥有的态度。
十二封信,各有各的侧重点,各有各的哲理,朱光潜先生的十二封信,着实让我受益匪浅。
12封信读后感篇4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开拓者,一生有多部美学创作和译作,对我国的美学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开明书店1929年出版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他的第一部著作,作品是以中学生为读者对象针对当时国内青年、学生在人生道路上的种种迷茫、彷徨、苦闷以书信方式撰写的。它由夏丐尊的序、十二封信、两篇附录、一篇代跋组成,文体舒缓,娓娓道来,对文学、人生、升学、审美以及情理等多个问题,做了深入的探讨。作品篇幅较小,但是它的影响力却是巨大的,一版再版成了当时的畅销书,朱光潜也成为了广大青年的朋友,《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可以说是朱光潜的奠基作。这本书不仅对当时青年有重要意义,对我们当代青年知识分子也有巨大的指导意义。
读了这本书给我最直接的感受是亲切,整部作品朱先生都是以朋友的口吻和读者平等对话,信中以“你”为对象写,读时感觉像一位朋友正在与我轻松对话,每封信署名 “你的朋友”让人备感亲切与真诚。并且作者在阐明问题时不是站在高处谈大道理而是走近读者举出自己的切身经历和读者谈文艺谈人生,这种方式是读者最喜欢,也最容易被读者接受。“谈读书”他告诉了我们读书的重要性和怎样读书,他没有告诉我们必须读哪些书而是举出自己爱看的书和读书的经验指导读者自己选择书籍。在第七封信“谈升学与选课”时作者又结合自己在高等师范学校选国文课的经验,说明选课要符合自己的兴趣。“谈摆脱”是说要懂得舍弃,但不仅是舍弃而是有取舍的舍弃。其中举了“禾”、“禹”,他们都是作者的朋友,也就是说作者完全把自己摆在和青年们平等的位置上将心比心的谈这些事。“谈人生与我”信中作者剖析了自己的人生观,让读者触摸作者的心灵,拉近了读者与作者的距离,这种仿佛和作者面对面的交流方式真的让人很放松,不会因为他是大家就让人觉得他高高在上遥不可及,反而可以感觉到作者的温度。
12封信读后感篇5
这本书是以朋友的口吻和人设与我进行交流。十二封信可分为四类,谈学习、谈生活、谈修养和谈发展。每一封信都可以帮忙解决一个问题,并且这些问题有的正是我现在关心的。
比如第一封信——谈读书。在这封信中,作者提出了有关读书的三个问题:你每天真的抽不出一点儿时间读课外书吗?你平时在学校终日读讲义,看课本就是读书吗?中学生应该读些什么书?对于这三个问题,作者做了详细解答,并且提出了两种读书的方法。我本人有时只会对自己感兴趣的书来看,不管它到底有没有值得读的价值。但书中说:如果我们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会表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读书在于精不在多,读有价值的书可以激发你的思考。因此,我们需谨慎选择阅读的书籍,对新书要持客观态度,不必赶时髦,那么选择什么书呢?可以选老师推荐的和一些国内外的名著。
还有谈静和谈人生与我。我本人是一个爱动的人,很难静下来,就算静下来。也很难保持住,作者认为“静”也有利于我们感官去感受周围的'事物和领略其中的趣味。这里的“静”是心界上的空灵,不是物界的沉寂。而我难以做到心静,无法体验到生活中细微的趣味。于是我认为可以偶尔丢开一切,在忙中领略静取。在谈人生与我中,作者提出了两种自己看待人生的方法。其实就是“平常心”。我们只要做到“不以物喜,不从己悲”,平淡地生活,接受人生的一些不完美,并从生活中品出趣味,才能更好理解生活,享受人生。
作者在谈论青年关心的各种问题时,引用了很多例子,把深刻的问题说明白,讲透彻,让读者更好理解。
这本书讲了青年会关心的事,并且给了答复,让我理解它们,并给我指引了方向!
12封信读后感参考5篇相关文章:
★ 读后感12字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