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行读后感的写作过程中是需要记录书籍内容以及自己读书后感受的,写读后感是可以增强自己的阅读能力的,下面是写文书吧小编为您分享的好散文读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好散文读后感篇1
最早读过林清玄的《桃花心木》,那时就被林清玄的清新淡雅的文风,深厚的底蕴,以及对人生、对世界的参悟深深地吸引了。
林清玄的散文,最适合在平静的夜晚,冲上一杯淡淡的金银花,独坐在发出温和的光的台灯下,静静地欣赏,享受散文带给人的平和与智慧。曾经多少次,在自己心情烦乱的时候,《林清玄散文集》陪在我身边,安抚我的心灵,让我一次次平静下来。这些文章,犹如一道道山泉,带着它的淙淙流水声缓缓地走到我们心中,让我们去慢慢品味生活的甘辛。林清玄的散文总有一种哲学的意味和一点“禅”的味道。读他的散文犹如一次心灵的洗礼,总能给人深深的启迪。
林清玄的文章总是远离庸俗于污秽,更没有咄咄逼人的气势,而是清丽悠远,沁人心脾。这些文字里,有花的鲜美、月的皎洁、风的温柔、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它如同生长在人心中的一株树,虽然孤独,但忠实地为我们守住了天上皎洁的月,让生活在纷繁世界中的我们看到,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还存有一些纯净。他的散文是唯美的,淡淡地道来,慢慢地述说,绝少雕饰,犹如“清水出芙蓉”;而他的故事也是很平民的,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他写的就是我,就是你,就是他。这些是文章,初读自是清新异常,再品更是心开意解。他的文字每每读后都会让我们的内心充满宁静与关爱。
我通过林清玄的散文,知道了文如其人,没有高雅的品味和水晶般纯净的心,怎能写出美的文章?
好散文读后感篇2
读了很多林清玄的散文,他的《海边的白蝴蝶》是我非常喜欢的。
?海边的白蝴蝶》讲了我和两个朋友一起去海边拍照、写生的故事。两个朋友,一位是摄影家,一位是画家。
在海边,摄影师忽然惊呼,呀,一群白蝴蝶。海边没有植物,怎么会有白蝴蝶。摄影师奔跑着去抓白蝴蝶,等到抓到手,大家都笑了,原来是白色的纸片儿而已。
海边翩翩飞舞白蝴蝶的美感消失了。其实我们现实中的感觉与想象中的感觉往往是不是一回事儿。
现实中我们经常混淆蝴蝶和纸片。
结婚前女朋友是一个白蝴蝶,结婚后发现不过是一张纸片儿。
好朋友原来是白蝴蝶,等到反目时才看清是纸片儿。
未写完的诗,没有结局的恋情,飘渺的庄园,情未了的故事,都是在大海边飞舞的白蝴蝶,那些白蝴蝶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丰富了我们的心,让我们更加诗意地栖居在这个世界上。
忽然想到张爱玲的惊人设喻。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变成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所以有些想象,不要着急去看清,不要着急书写结局,让生命中多些白蝴蝶。
好散文读后感篇3
朱自清的文章,“不大谈哲理,只是谈一点家常琐事,虽是像淡香疏影似的但是几笔,却常能把那真诚的灵魂捧出来给读者看。”――赵景深还记得第一次接触朱自清,是源于小学课本中的《匆匆》。“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是课文的开头,但却是我心中的永恒,那短短的一句话表达了你真挚的情感和万千人的忧伤。。。。。。
你在《背影》中,语言虽没有以往的华丽,却多了几分朴实和平淡。催人泪下的画面和那平凡而简短的对白,总能激荡起我心里的那一片涟漪。每当读起那篇文章便会想到自己的父亲,那个不擅长表达却为自己操劳了大半辈子的父亲。
从你那平易的文字中能够看见那个用心来给予儿子一切的父亲形象,感受什么叫做“父爱如山”在《正义》一文中你问道:人间的正义在哪里呢?你说:“两石白米堆在屋里,总要吃它干净,两箱衣服堆在屋里,总要轮流换穿,一大堆正义却扔在一旁,满不理会,我们真大方,真舍得!看来正义这东西也真贱,竟抵不上白米的一个尖儿,衣服的一个扣儿。”此句话充分的表达了你对当时社会的不满,试问人间的正义究竟在哪里呢?你让广大人民清楚地明白“正义”不止是挂在嘴上,而是要付出行动的。
朱自清的散文读起来,很美,带清秀之气,正如他的名字一样
好散文读后感篇4
读完《春》这篇文章,我深有感触,春天就是一个起点,只要你起跑很完美,未来就无限美好。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多么有诗意的一篇散文啊!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春天是草长莺飞、百花盛开的季节,春天是生机勃勃的季节。
读完这篇文章,我不禁被作者出神入化的写作手法所迷住,好像被带到了世外桃源一样。嫩嫩的、绿绿的的小草布满了田野里,孩子们在无忧无虑地玩耍着。桃树、杏树、梨树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千姿百态的花儿散落在草地上,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吹面不寒杨柳风”,风像母亲一样抚摸你,还夹杂着泥土、青草、花儿的气息。雨是春天最寻常的,像牛毛、像花针,唤醒万物……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可以使人精神焕发。春天是一个开始,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笑着,走着,抓住春天这一时机,继续向新一阶段前进,只要肯努力,成功就是你的!以前的挫败和失落都被春风吹走,向你迎面走来的是新的开始,以前的一切早已成为历史。
春天就是一条起跑线,努努力,加加油,你的'起跑一定会很完美!我们的祖国也要像春天一样,犹如东方一条盘旋的巨龙,总有一天会“振翅高飞”!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深地体会到:春天就像未开垦的处女地,只要你在春天辛勤耕耘,就一定能收获硕果累累的金秋!
好散文读后感篇5
最近,我读了这样一本书——《朱自清散文精选》。这本书使我深受感触。书中收录了许多经典的散文,如《匆匆》、《荷塘月色》、《背影》等。每一个故事都让我那么的难忘,那么的触目惊心!
朱自清生于1898年,名字华,号秋实,后改名为自清。他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和散文家。他还是“五四”新文学的开拓者和创业者之一,为中国现代文学作了许多创新的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读了《匆匆》这篇文章,我更加珍惜时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这句话我牢牢记在心中!《匆匆》主要讲的是: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侯,杨柳枯了,有再生的时候,但是,时间去了,为什么不复返呢?是啊!时间一但去了,就无法复返,时间只有三天“今天”、“明天”和“昨天”。无论你在干哪件事情,时间都会慢慢地流过,而且一去就再也不会回来。可见时间多么宝贵啊!
想到自己,下课了就跟同学打打闹闹,聊聊天,时间就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有没有想过在这段时间里能安安静静看会书,学习知识呢?当我在看那些无聊的电视时,有没有想过时间就这么白白的浪费了呢?所以,我想从现在开始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这本书告诉我的远远不止这些,它还告诉我父母爱的伟大,告诉我只有在春天播下希望的种子,到了秋天才会硕果累累……我爱这本书,因为它让我明白了时间的宝贵!
同学们,让们一起来阅读这本书,体会人生的真谛!
好散文读后感篇6
前段时间,我心情十分烦躁,于是我随手拿了一本书,当读到这首诗的时候,我的心马上就安静下来了。因为我读了一首诗;在被造谣时,我不着急,因为我有自知之明;在被误解时,我不着急,因为我有自觉知道;在被毁谤是,我不着急,因为我有自爱之方。林清玄散文集,这本书是专门为少年编写的一本散文集,这本散文是他自称“对少年的期许,对天下孩子的期许编出这册散文集,他完成了自己的愿望,仿佛他看见自己一路行来身影”。我大致看了一下,这本书一共分四卷,标题是“天真的心、纯善的心、美好的心、和庄严的心”。其中,我要着重讲的,是“美好的心”。
爱是在沙漠中的一汪泉水,在濒危时刻给予关怀;爱是一床被子,时时刻刻呵护着我们;爱是一个愿望,只要一提出就给予无限满足。当然,林清玄的爸爸也是如此。故事是这样的:偶然一次,爸爸发现城市的肉羹非常好吃,他想在以前的农村,要吃上肉羹是非常困难的,但他不辞辛苦为我们带满满一锅肉羹。但来去的途中车子极其不稳,很容易撒,但他总会带满满一锅肉羹回来。这时候,我们总会挤在“饭厅”,享用肉羹,发觉一股温馨的气息随着肉羹于香菜的味道塞满了整个灶间。读了这个故事,是作者明白了,因为有爱,才会使肉羹变好吃。
哦,我明白了,爱藏在任何地方,只要我们再用一点心,就会变得非凡美好了。所以,作者感悟“生命中的爱和祝福,永远是热的。”虽然父母不太会表达,但他们已经从行动上表达出来了,这些爱,可能在我以后的生活中永不消散。是啊,父爱是一座靠山,在背后默默支持;母爱是一条被子时时刻刻保护着我。我又想到了……
在一次新闻上,有一对母子被困在雪山上,为了使儿子获救,她用冰割断手腕,在雪地上写了sos,为了使儿子获救。这是多么伟大的事啊。可能有些小孩至今还不懂爱,但只要用心观察生活中的一举一动,就会发现无限的爱。所以,我在这里,想要献一首诗给我的妈妈: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好散文读后感篇7
又翻出沈从文先生的散文。犹如在风里雨里辗转漂泊数圈之后,重新回到了自己可爱的家乡。“河水已平,水流渐缓,两岸小山皆接连如佛珠,触目苍翠如江南的五月。”“山谷中不知何处有鸡叫,有牛犊叫,河边有人家处,屋前后必有成畦的白菜,或相间以红萝卜。”
沈先生的散文形式上大多清淡如绿茶,温润如古玉。若以浮躁的心情粗略一看,想必大多数人的感觉会如我的一位朋友所言:“没劲。”沈先生的行文中,永远没有也不需要哗众取宠和故作惊诧。一切皆源于天然。惟有沉心静气细细品读之后,方觉其山光水色,暗香深藏。沈先生的文字,是越品越味深,越读越入心。
?沈从文散文》一书是按类别分成“怯步者笔记”、“南北风景”、“湘行书简”、“湘行散记”等四部分的,而没有计较时间顺序。但读者只要稍稍细心,就能清晰地感觉出沈先生散文的风格具有比较明显的时间阶段特点。
二十年代初期,他极年轻,胆怯、腼腆、自伤、神经质般地敏感,再加上生存的无奈、现实的黑暗、世态的炎凉以及爱而不得的失落与迷茫,所以那时候的文章中多一些令人苦闷的矛盾,多一些喃喃的低诉和痛苦的挣扎。但是,被生活遗弃的艰难辛酸并不能阻止他对现实丑态的讽刺与批判,更没有磨灭他骨子里的自尊、倔强以及对未来的梦想。在《水车》一文中,他讽刺走狗般的“匣子”(汽车):“不仅跑趟子快慢要听他腰肩上那人命令,就是大起喉咙吓人让路的声音,也得那人扳它的口。穿靴子其所以新,乃正因其奴性太重,一点不敢倔强的缘故,别人才替它装饰。”同时他借水车的口写自己对生活的不屈与乐观:“因失望而悲哀的是傻子。我的歌,终日不会感到疲倦。”
那个时候,除了自己在“黑夜”里唱歌外,他还经常站在洋槐树后面倾听自己心目中的女神那“生着一对银白薄纱般翅膀”的歌唱!
二十年代沈先生的文字犹如梅花玉镯,戴在那个时代的腕子上,黑色底子里鹅黄透亮的梅花,是闪烁的星星,温婉、高洁而坚强地照着寂寞的夜行人。
而晚年沈先生的文字则笔法极其简净,风格如带有九只眼睛的天眼玉髓,平和、圆润之极亦绚烂之极,更充满了大智慧。“鸟鸣山更幽”--这真是稀世的天籁。
不过,我个人最喜欢的,是他致张兆和的湘行书简。这些书简集中写在1934年1到2月沈先生去湘西老家探亲的往返路途中。因为是给自己最亲爱的妻子,所以笔法尤其自然,情意尤其绵密、深切。还有不时跳动的顽皮。一封封书简,犹如一朵朵出水芙蓉,那种天然的淳美,是无法言喻的。正如行走在山中,突然看见一群野莺或云雀在大石头上散步、对歌,那时你还敢出声吗?“嘘!”且让我们一起侧耳倾听……
沈先生文如其人,人如其文--在温和、蕴藉、平常中深藏着巨大的惊人的智慧和力量。正如他的表侄黄永玉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所言:“他(沈从文)就像水那么平常。永远向下,滋养生灵,长年累月生发出水磨石穿的力量。”记得老子曾说:“上善若水。”我想,老子所说的,必定是指沈先生这样的人。
好散文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
★ 散文旧读后感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