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读后感是可以将我们的感悟得到记录的,多读书可以放飞自己的梦想,相信大家对写读后感都不陌生吧,写文书吧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先生书读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先生书读后感篇1
放学以后,读完了萧红写的《回忆鲁迅先生》。
校园里静静的,办公室只剩我一人,工作的余味还未散尽,开始走进久违的读书生活。萧红用白描的手法,给我们展示了鲁迅的日常生活以及他生命垂危的最后时光。让我们走近鲁迅,了解了鲁迅作为伟人的平常生活画卷。
鲁迅生命不息,工作不止。每天要接待一批又一批来访的客人,每晚到十一、二点才开始写作,一直工作到第二天凌晨。别人醒来时,他睡觉。他们的家总是安静的,为了不打搅鲁迅休息,每个人走路都是轻轻悄悄的。许广平若吩咐娘姨做些什么,也绝不会在楼上高声使唤,而是缓步走下楼来轻声吩咐。鲁迅除了写作之外,还要忙着校对稿件,忙着给青年朋友写回信。在没有键盘的那个年代,回一封封的信需要花费多少时间,是无法估算的。我想这其中一定有不少是陌生人的来信,在时间很少精力有限时完全可以不回的,但鲁迅没有那样做,他理解青年们的心,欣赏他们上进的愿望,他不忍辜负了读者对他的期待。这让我想起初中读过的阿雷写的《一面》,当时他买书缺钱,鲁迅看到了思书若渴的阿雷,给他垫付了缺少的钱,并送他另一本书。我当时并不能真正体会鲁迅为什么要这样做,后来读了许多文章才明白了他的良苦用心。他以自己的微薄力量引导这个灾难中的民族走向光明。他知道自己大去之日不远,马不停蹄地工作,他要给后人留下最宝贵的财富。今天,当我们读着他的文章,依然感到一个勇士站在黎明前的黑暗里呐喊的剪影,读着他的文章,想着他的为人,会觉得我们这个民族的脊梁是钢铁浇铸的,是坚毅的。
文章还让我进一步认识了许广平鲁迅的爱人。其中有两处的细节描写,让我震颤。一处是写鲁迅生病期间她对鲁迅无微不至的照顾,她给鲁迅挑选最嫩的菜,把鱼肉最软的一块夹给鲁迅。现在有多少妻子能做到这一点?社会在变,人的价值观在变,我们已经习惯于享受、习惯于索取。但读到这样的文字,甜柔、善良、体贴、质朴的人性在唤醒我们灵魂深处的母性。再伟大的爱情,也离不开日常生活的琐碎,细节处最能咀嚼出生活的滋味,爱需要付出,需要的是细腻的付出。另一处是写鲁迅病重在床,许广平不但要料理家务,还要帮他收阅来稿,担当了那个时代许多贤妻良母所不能承受的重任。鲁迅的病日久不见好转,她刚哭泣过,为了不使鲁迅难受,她总是背对着他忙里忙外,她不想让鲁迅看到她哭泣的模样,独自承担着巨大的精神压力。爱,让她柔软的肩膀越发坚强。
萧红,我在《回忆鲁迅先生》文字的背后看她,她在看鲁迅,应了卞之琳的《断章》。上次听讲座,某个专家说,萧红一生真爱的男人只有两个,一个是祖父,另一个是鲁迅。对祖父的爱是亲情之爱,对鲁迅的爱则是一师一友的爱。她敬重鲁迅,也敬重许广平,她是他们俩的朋友。萧红在自己的诗里写过理想的白马骑不得,梦中的爱人爱不得。不知道这理想的白马是否是鲁迅或者是鲁迅一类的人,但这骑不得与爱不得之间,又有着许多的无奈。萧红是爱情的悲剧主角,无动于衷让她不伤害生活中任何一个为她所爱的人,萧红悲,悲得明智。
先生书读后感篇2
冲着这本书的排行版与名字好奇心,开启了学习之旅。粗略看完一遍后对于心理咨询具体的点位与其中交流的互动依旧不是很清晰,于是拿起笔展开二度阅读。同比这一次阅读的更深入些。
心理咨询,在世俗角度或以往认知里,仿佛它就像一个疾病,做心理咨询的人都有毛病。那是一个很深的认知误区,就如抑郁与抑郁症就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内容。一个是状态一个是病症。天会下雨也会阳光,月有圆也有缺,都是不同的状态。国外心理咨询是很普及的活动,仿佛就像社区服务点一般。而国内往往有点“谈虎色变”,当然目前认知与接受度也在不断提升,倒是可喜。但当前青少年自杀率,厌学率等系列数据表明,单认知提升已远远不足,甚至专业性贴入社会各通道,有点迫在眉急,尤其是“祖国的花朵”。
咨询的过程,并非我们平常以为的,说教传授,更多的是引领来访者不断进行自我探寻,自我反观觉察,让来访者自己生长出力量。所以一切的咨询前提必须是从来访者自愿开始。
一个人的年龄分为生理年例与心理年龄,可能他有很好的学历工作能力等等,但也可能拥有一个很小的心理年龄。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常有3种模式的心理状态,即将:父母型状态(扮演指责批评权势等),成人状态(理性客观地分析处事),儿童型状态(弱小受伤无助等)。
一个人的童年心理轨迹往往决定了后面整个人生对待人事物的相处模式或者是总基调,就如一开始种下的因,在后面的一切都是结的果。而且大多是不太滋味好的果。而要破这个原有轨迹,意味着改变,改变意味着痛苦,而且可能是一段漫长的改变过程。
情绪的力量与作用远比学习一门技术知识更关键,因为它是内在的力量。就如当下很多优秀的人可总觉得过不好一生。因为内在生命核心力不足。所以觉察内心世界,观察每一个情绪背后的需求是十分重要且有实际意义的。学习成为“我是我的观察者”,观察每一个起心动念。
万物皆有裂缝,那是光之来处。
愿我们都成长为一道光,
照亮自己也温暖他人。
安。愿好眠。
先生书读后感篇3
?亲爱的'汉修先生》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男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书中一个个人物形象,清晰、可敬。在我眼里,这本书不仅仅是故事,它还会给父母、孩子、老师带来许多启示。无怪乎《纽约时报》作出这样的评价:"极佳的故事,非常深刻;很有立体感,技巧出色,确实是一部佳作。"
一、一个普通的如邻座同学的孩子——鲍雷伊
我想这本书之所以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它描述了一个普通到让人觉得就在身边的男孩形象——鲍雷伊。他安静、内向,并不是超常生,也没有什么特殊才艺,甚至最初还不喜欢写作,讨厌做额外的作业。这样的人物让我怎么都觉得他就是我们班同学中的那几个。而更特别的是这本书的作者用雷伊用书信和日记的形式,向读者呈现了这个普通孩子的内心世界和成长历程。雷伊渴望父爱,渴望被人注意,渴望朋友。从最初他不喜欢写作,到后来觉得写信其实并不讨厌,而且变得怀念那些写信的日子,再到后来,喜欢上写作,每天坚持写日记,最后能够获得荣誉入围奖;从不理解父母的离异到慢慢坦然接受;对于丢午餐事件,从一开始的怨恨,到想办法捉住小偷,再到对小偷的宽容,一步步的成长和转变,作者都写得细腻,而又真实感人。
鲍雷伊的父母离异,虽然他一直希望父母能再次和好,但他没有自暴自弃,而是站在父母的角度去思考,理解父母。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多少孩子能做得到?
二、一个倔强而坚强的母亲——雷伊的妈妈
雷伊的妈妈是最令我感动的。一个单身母亲,生活如此贫困,独自把孩子拉扯大,难度可想而知。生活的艰难并没有让这位坚强的女性低头。她始终不忘对孩子的教育、引导,让他客观的理解和看待父母的感情问题,乐观的面对人生的挫折。所有这些,都让人肃然起敬。"我望着海浪,都觉得不管事情看起来有多糟,人生还是可以走下去的。"妈妈对人生的态度,无疑对雷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一点,我从后来他对因作品没有得奖而放弃写作的同学说的话可以看出:"我觉得这种想法很愚蠢。我听说真正的作家写出来的东西有时也会被退稿。"是的,人生没有一帆风顺的,我不禁为鲍雷伊的成长中有一个好母亲而由衷地高兴。
贴近生活,走进内心,引起共鸣,这也就是我喜欢《亲爱的汉修先生》的理由吧。建议大家都去看一看这本好书。
===
大家好,我叫朱羽彤,台南小学六(1)班学习委员。我爱读书,一拿起书本就会忘记外界的一切,我走进书中,与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同悲同喜。我也爱写作,我喜欢用手中的笔表达我内心的情感。读《亲爱的汉修先生》,我仿佛觉得主人公就是我们周围的人,他们的生活境遇与我们何其相似,而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则给了我更多的启迪。
先生书读后感篇4
读了这本《亲爱的汉修先生》,我觉得鲍雷伊从不喜欢写作和读书到喜欢写作和读书之间经过了很多事情,后来他写的描写他和爸爸坐卡车出游的文章使他获得了小作家征文的荣誉入围奖,我真为他高兴,我也要学他爱上读书。
在鲍雷伊给汉修先生的第一封里,他把“朋”字写成了“明”字,老师又教“朋”是:好朋友连续两个月都不会吵架。我觉得很好笑。 鲍雷伊第一次写日记不会写就去请教汉修先生,汉修先生的答复是:“你只要假装给一个人写信就行了。”这样鲍雷伊会写日记了,我觉得这个方法很好!
在圣诞节的当天鲍雷伊没有收到爸爸送的礼物,他很沮丧,谁知道第二天爸爸的礼物被寄过来了,鲍雷伊很高兴,我也替他感到高兴!在爸爸把“土匪”弄丢的那段时间里,我相信鲍雷伊一定非常伤心,我也很为他难过。
鲍雷伊是一个聪明、活泼、爱动脑筋的孩子,我很喜欢他发明的午餐盒警报器,更喜欢他。我也要做一个这样的孩子。
先生书读后感篇5
?藤野先生》回忆鲁迅在仙台留学时期的生活,记叙了鲁迅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的过程和对他的怀念。
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
这个比较手法,较好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构成了鲜明的比较,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
恩师是让人怀念的,异常是当你身处异国时,经常会让你觉得孤独。而在那时,却有一位教师唤醒你的灵魂,给予你关爱和鼓励。
在教师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和谐的师生一旦建立,很容易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亲其师然后乐其教。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情绪感染了小佛朗士,他听得异常认真,感觉"真。奇怪,今日听讲我会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在莎利文的爱心感召下,失聪又失明的海伦最终理解了抽象的"爱",突破了认识上由具体到抽象的瓶颈。
想想自我和身边的恶人,是否也是这样。有强壮的身体,但思想却愚昧无知。为什么我们不努力学习呢学习能充实自觉的知识,开阔自我的眼界!为什么我们要放弃学习的机会,而整天碌碌无为得生活呢那只会让你的人生显得淡漠平庸;为什么我们把握此刻,珍惜眼前呢有的东西一旦失去就没有了,而失去后才明白珍惜还有什么意思呢
把握此刻,努力学习,你就会感受到世界的精彩,人生的美妙!
先生书读后感篇6
鲁迅先生的记忆里,藤野先生长得有些黑瘦,八字胡须戴着眼镜,手里总夹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籍,说话声音抑扬顿挫,十分严肃而平实。
在鲁迅到日本学医的几年里,藤野先生对他可是关心有佳,虽然藤野自己穿衣总忘带领结,而且很朴实,不拘小节但对鲁迅先生这个中国来的学生,他却总是给予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注与关怀。他每周都会给鲁迅先生检查笔记,帮鲁迅先生改正错误,其中还包括文法的错误,也都帮鲁迅先生一一订正,这对一个大学教授来说又需要怎样的耐心?藤野先生对学生的民族信仰也极为尊重,他对学生又是怎样的关怀呢?虽然后来,因为种族因素,国家因素,鲁迅激愤离开日本,弃医从文,但这不代表他对藤野先生不抱有赤诚的尊敬,在一个敌对国,有一位能理解自己的师长又是怎样的温暖与轻松?
藤野先生对鲁迅先生不仅仅在于学术,更重要的是精神,他让鲁迅先生更加严谨,尊重科学与人权,这为鲁迅先生的文学创作也有许多帮助,这也难怪鲁迅先生对他始终满怀崇敬与感激。
其实,每个人的一生中,总有一位像藤野先生这样影响自己的师长,长辈。他们或许是你的父母,老师;亦或许是你的同学,朋友;更有可能的,他就是一个陌生人。但,无论是谁,他们都给你的人生轨迹做出深远影响!
我印象中,似乎是9岁或10岁的样子,我去北京游玩,途中巧逢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他向我讲述了许多有趣的历史典故与常识。一时间,我被他身上那种博览古今的气质吸引住了。我决心立志成为他那样的人,我开始阅读各种书籍,在古今世界里遨游,并深深体会到了文史的乐趣。可以说,是这位不知名的老者,使我走进了书的殿堂。虽然不知道的他是谁,但或许我永远也忘不了他。
一位长者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每一位成功者的背后,又怎会少了那一个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师者呢?
先生书读后感篇7
波普先生是一个油漆匠,他的梦想却是做一个南极探险家。
他每天都抱着那本《南极奇遇记》认真地看,就是希望能去南极探险,为此,他还给杜雷克上将写了一封信。快递送来了一个包裹,里面竟是一只企鹅!波普先生欢天喜地。可由于企鹅来自南极,不适应这里的气候,生了病。波普一家很着急,只好向水族馆求助,那里的兽医也说它活下去的希望不大。在波普先生的精心照料下,库克上校,也就是那只企鹅,最终活了下来,水族馆又给了他们一只企鹅——葛蕾塔!现在家中有两只企鹅,很快就增加到了十二只。这些小家伙为他们家带来无尽的快乐,但他们也面临巨大的开销。后来,他发现企鹅们是天生的表演家,为了解决家庭经济危机,就去剧场表演。在一家人默契的配合下,“波普演艺企鹅”一路走红……
天气转暖,为了给企鹅找到更好的归宿,作为企鹅的监护人,他要将它们护送到南极,最终实现了他的极地探险梦。
波普先生虽然只是一个不起眼的油漆工,但他心中永抱有一个远大的梦想——到极地去探险。他没有显赫的地位,也不拥有无量的财富,仅仅凭着对极地探险的无限热爱和一颗纯真善良的心,终于完成了在旁人包括家人看来都是天方夜谭的伟大奇迹。
读了这本《波普先生的企鹅》,我深受启发,一个人有了梦想,才会有目标,有了目标,才有前进的动力,一步步努力,慢慢实现梦想。正如英国诗人乔治·赫伯特所说,“人不论志气大小,只要尽力而为,矢志不渝,就一定能如愿以偿。”
先生书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
★ 獾先生读后感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