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一篇读后感能够深化同学们对名著内容的领悟,阅读对我们有方方面面的好处,为了帮助我们铭记读书时的感触,写一篇读后感的至关重要的,写文书吧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博家书读后感优质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博家书读后感篇1
家书,是亲人之间互相倾诉的媒介。思念之人以情为笔,以感为纸,书写下句句行行。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担心、思念、祝福、祈盼——祈盼对方也回一封,也好平了自己胡思乱想的心。
看似是父亲的开导,但其中还隐隐含着什么。让我们还原场景,略显疲倦的父亲对孩子语重心长:孩子,你尽早了解爱中心酸,便会学着接受一些。流过的泪虽苦涩,却可以在泪中微笑着向她说,愿今生今世两不相见!
不知那个父亲是否身为过来人,可话中安慰的感觉却不言而喻。于此,不是父亲,而是身边挚友,向初尝禁果的少年劝诫。这是身为父亲的严厉,冷硬却夹杂着担心与思念。
身后父亲的心愿,“总之,你无论再定演出合同方面,在情感方面,在政治行动方面,主要避免‘身不由主’,我写这封信的心情尤其感触万端,非笔墨能形容。孩子,珍重,各方面珍重,千万珍重,千万自爱。”
多次强调,望君自重自爱。为父已无太多话对你说,滔滔江河提笔之时便化作一江春水缓缓流动。我写这封信的心情非笔墨能形容,除此之外,还有吗?跳过人物带入,我们看到了不再年轻的父亲提起笔为远在他国的儿子写信,只留。珍重!
儿子啊,你可知这一字一画都刻在了你体衰的父亲的心上,你能了解他吗?我想父亲一定会说:希望吧,若是不可,也不强求。只要你安好那便足矣。这是身为父亲的软言细语,真挚还包容着祝福、祈盼。
我见到书的特点。若是整张家书,全都是教育儿子待人谦虚,做事严谨;不气馁,不骄傲;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的话未免有些冷淡。这是家书,面对学有所成的儿子,除了感到自豪,不应该还有一点寂寞吗?毕竟……那是从小养大的儿子啊!《傅雷家书》还成功在那一丝人情味儿。不说全部,大致上寄给傅聪信的日期后,都会有一两句描述家人近况的话。我还记得那一句。
“前几日我连续着发烧,直到近期才有所好转。”“你娘很想念你,何时你能寄一封信过来呢?”
后记:看到书的前言,方知傅聪是在葬礼上赶到的。我仪表堂堂地归来时,你已去了。黑白相片印着你曾经地容颜。因为时差,计划中的正午到来已推移到黄昏迟暮。树欲停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一遍遍温习泛黄的纸信,想从墨香殆尽的纸张中看到昔日人。
我给您的回信,远少于您给我的,连关心也是,有时几个月也不会一封,可我却不曾在意。
今日,我终究是慢了一步。
愿天上的亲人,一切安好。
博家书读后感篇2
很多时候,一本书都有其最佳的阅读年龄。虽然很多年轻人的评论普遍都很负面,可对于我这样一个走完半辈子的人来说,《傅雷家书》所带来的百感交集,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得清的。
这原本就是家人之间的书信往来,在当时的条件下,书信是最普遍的交流信息的方式。作为父母,既然不能常常见着孩子,那深切的牵挂和思念,恨不得在纸上全数倾吐,所写内容自然也不会有任何避讳,家长里短,叨叨扰扰,想说啥就写啥,如同孩子就在眼前一般。对子女而言,也是见字如面。
可傅雷毕竟不是一般人。他学识渊博,艺术涵养高深,他熟通西方文化,但更追崇东方文化的精髓,他对于孩子的教育,是身教重于言教。他品性率直,个性刚毅,同时又拥有艺术家的敏感气质。他身上体现中国文人的清高自傲,却又平易近人。一个严谨,认真,聪慧,高贵,正直,敏感,以精神追求为重的学者与一个爱子情深的父亲的完美结合。在其人生后半段,与儿子书信往来的十多年里,写下了三百余封信,单就提笔涂墨,平均每封达数几千字(后期因眼疾不得不打字),并逐一编号登记,字里行间承载着一个深沉如山的爱。
而书信的内容,除去生活琐事外,首要还是重在道德教育,以"先做人"为第一原则,从琐事,细节,古语,经典等等谈开,无一不体现其良苦用心,孜孜不倦的教诲。此外,在信中还有如此之多的关于东西方文化,艺术,哲学的精彩论述,以及对中国古籍作品的推荐与评论,较为难见且珍贵。父子俩最终性情相近,通过精神交流与共鸣,共同在艺术的世界遨游,也是令人羡艳。
可叹的是,这段至情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被抹上一道如此浓烈的悲剧色彩,不由扼腕,几度泪目。一身清白留人间,最好地诠释了傅雷作为中国文人的节气与自尊。
博家书读后感篇3
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傅雷家书》的,仅仅用了4天的时间就读完了这本书。要知道我以前往往一个学期才读两本书,看来我的确很喜欢这样的书。
我读《傅雷家书》时很是开心,没有读《红星照耀中国》时的提心吊胆。每读付雷的书信,就有一种自己的父亲给自己写信的感觉。付雷给儿子付聪写信当中,付雷提出的问题,我也会自我检讨一番。
付雷说过这样的一番话:“自己责备自己而没有行动表现,我是最不赞成的。这是做人的基本作风,不仅对某人某事而已,我以前常对你说,只有事实才能证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动才能表明你的心迹。”
看到这句话时,突然想到了自己。妈妈也批评我“光说不做”。有一种付雷批评我的感觉,话风很像妈妈。付雷告诉我们:一切都要靠实际行动来证明,人的心意如何,也应该通过行动证明给别人看。
付雷的书信大多是给付聪讲钢琴知识了,作为“行外人”,我也多多少少知道了一些东西。看了付雷的书信,倒有些冲动学钢琴了。
大多家庭是父严母慈,在付雷家亦是如此。父亲的信中,3分之2都是讲钢琴,让儿子好好学习。而母亲却是让孩子保证营养,告诉儿子家里的事,不让孩子过多担心。
付雷与付聪一写信就是十二年,每一封信都是父母给付聪的教诲。
那一封封家书,就像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两人的距离。无论天南地北,身处何方,就仿佛两人一直在一起。
博家书读后感篇4
?傅雷家书》这本书表达了傅雷及其夫人朱梅馥作为父母对儿子傅聪和祖国深沉的爱。说实话,我看完序言部分,没有在正式读这本书之前,我是不怎么喜欢傅雷的。因为他经常打孩子,对大儿子傅聪极其严格,对二儿子傅敏不抱希望,还多次表示傅敏的才能不好。我要是傅敏,就算有才能也要被说没了。
但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发现傅雷还是很爱他的儿子的,他在书中多次表示思念身处异国的儿子,自己和夫人都很爱儿子。不仅如此,傅雷还要儿子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并且告诉儿子“人一辈子都要在高潮-低潮中沉浮。”“要越来越坚强”“写字要干净。”“坚持真理的时候必须注意讲话的方式、态度、语气、声调。”,“要多读中文书”,“要爱国”这些做人的道理。而这些叮嘱就像我们的父母带给我们的温暖,字里行间透漏着傅雷对儿子无微不至、理性的爱。
傅雷在信中也经常和傅聪讨论音乐,对傅聪未来的音乐路进行规划,做面“忠实的镜子”,时刻监督着傅聪,要傅聪好好学习。但有意思的一点,就是傅雷写完自己对音乐或其他东西的看法后,他经常会在句末加上一个“是吗”让我感觉傅雷和傅聪的沟通方式不像是父子,反而更像是朋友。由此可见,两人的相处方式很轻松,傅雷也没有架子。
我觉得我们读完这本书后,不一定非要读出一个慈祥的父亲或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我们感受父亲对儿子、对祖国的爱就够了。
博家书读后感篇5
人毕竟是有感情的动物,偶尔流露一下是不可耻的事。
——题记
这是我读完《傅雷家书》后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感情”是这世界上最奇妙的一件事,或许外严,或许内慈,却都是内心真情的流露。
这本书让我感受最深的一个字就是“爱”。在这180多封家书中,字里行间,都溢满了浓浓的父爱。是一个父亲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章。有父亲对儿子的思念——点点滴滴的回忆就像日夜更替,反复循环;有父亲对儿子的鼓励——肯定的赞赏给了儿子信心;更有父亲的嘱咐——对远在他乡的儿子千叮万嘱……这种种父子间的情感在“抵万金”的家书中展露得淋漓尽致。只有那如海的深情才能一封家书长达7000多字啊!
翻阅着一封封家书,如同在读家中的长辈给自己寄来的一封封信,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深切的关爱,以至于我在读书的过程中把自己当成了主角,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人与人之间最真挚,最美好的情感大概就是这样的吧!在这日益信息化的社会里,有多少人还秉承着这种维系感情的方式呢?
傅聪和傅敏无疑是幸运的,他们拥有一个如此爱他们的父亲,一个如此优秀的父亲,其实我们的父亲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虽然他没有给我写过一封信,可能他不善表达爱意。他不会帮我买漂亮衣服;他也不会对我说“生日快乐”;更有甚者,考试失利时,他还会严厉的批评我。但他并不是不爱我,他会在责骂我之后,偷偷溜进房间看看我;星期五回家,他会买一大堆我爱吃的菜,让我打牙祭;我生病时,他更是忙前忙后,悉心照顾我。父亲,他只是习惯把爱掩藏在厚厚的外壳下罢了。
感谢傅雷,是您,让我读懂了父爱。父爱就像一本家书,你不用多问,你也不必多说,只要用心感悟,读上千年你也不会厌倦。
博家书读后感优质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