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读本》读后感5篇

时间:
lcbkmm
分享
下载本文

读后感里的内容可以写对这本书最深刻的感受,我们看完一本书之后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下自己的感慨,写文书吧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中国读本》读后感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中国读本》读后感5篇

《中国读本》读后感篇1

说实话,这本书更像一本字典,但很高兴我有机会读到它,由它带我走进我所熟悉而又陌生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博大深邃,气象氤氲,绵延悠久。”文章开头就足以让我体味到轻雾弥漫,云烟缭绕,密林深踪,铮铮淙淙的悠长义蕴,不但是对中华文化,也是对文字的本身。中国的文字如同中华的文化,经过几千年的锤打和磨练,从契刻甲骨文用来记事,到铸器上的金文用来歌功颂德,再到后来,人们学会了用它描写生活,表现平凡人的喜怒哀乐……人们常说百炼成钢,那么千年会炼成什么呢?那就是深深印在我们脑海里,剪不断理还乱的中华情结。所以会有“月是故乡明”的诗句,所以会有《中华民谣》的歌曲。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渴望了解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过去发生的事情,而这片土地曾经,并将永远属于中国,属于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我想这种感觉,是每个中国人共有的。所以当我在翻阅此书时,我不仅一次次对我们的祖先产生景仰,也为自己是从中华文化走过来的中国人感到骄傲。

书中所述内容,大多为我们熟悉,比如四大发明、秦始皇陵等。但你可知朵积术和级数求和?你可知孙子定理和大衍求一术?为我们的古人骄傲吧!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撰写了在现在看来也都艰涩难弄的数学文字。奇怪古人为何要解这么复杂,却又没有多少实用意义的数学题。在敬佩他们智慧的同时,也看到了祖先不凡的创造力和包裹在其中的一种文化穿透力,我把这定义为隐文化。

中华文化,我们的根。其中的博大精深,是一个小小的我不能尽数的。

在中华文化的大背景下,祖国的统一的顺利解决才有了根基。当连战面对气势宏伟的世界第八大奇迹时,当宋憷玉在黄帝陵前谒拜时,我想那一刻,所有国人的心都被紧紧的拽在了一起。xx年隔阂被压缩了,缩短了时间,缩小了距离。“一个中国”,连同相同的文化都被紧紧的包融在了一起。有了这样的根基,祖国的统一最终解决有了可能。

虽然我们不是中华文明的缔造者,但我们却是文明的传承者。

翻阅历史,我们会惊讶的发现很多东西已经消失,很多东西正在消逝。现在的人类生活在物质文明相对丰富的时代,整天感受着外部世界五光十色的视觉冲击。怎样让文明继续持有,文明会因我们而失落吗?一想到这个问题,就让人胆战心惊,因为在人类的发展史上,我们的确丢失过玛雅、巴比伦、印加等可知、不可知的文明。见证它们曾经轰轰烈烈存在过的,是一处又一处被时间侵蚀了的巨型建筑,是一个又一个遗散在世界各地、在现代人看来仍然充满灵性的艺术品。

传承历史,我们的责任,传承文明,也同样是我们的责任。不是每个人都能在历史中留下自己的痕迹,但正是千千万万个没有名字的人谱写了中华文明的历史,中华文化的历史。既然历史选择了我们,我们就应将它继续下去,做一个无愧于中华文化的传承者。

《中国读本》读后感篇2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的价值,强调以民为本。早在千百年前,中国人就提出“天地之间,莫贵于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主张治国须利民、裕民、养民、惠民。我们继承发扬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人当做主体、把人当做目的,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坚韧刚毅,强调自强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生生不息、发展壮大,历经挫折而不屈,屡遭坎坷而不馁,靠的就是这样一种奋发图强、坚韧不拔的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人民所展现出的进取精神、创造热情与顽强毅力,在应对各种艰难困苦和严峻挑战中焕发出来的伟大力量,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精神的生动写照。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和而不同”,强调社会和谐。中国人早就提出了“和为贵”、“和合”的思想,追求人际和谐、身心协调、天人合一的境界,崇尚“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美好人格,向往“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今天,我们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实现物质和精神、民主和法治、公平和效率、活力和秩序的有机统一,便是对注重社会和谐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协和万邦”,强调亲仁善邻。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中国在对外关系中始终秉承“强不执弱”、“富不侮贫”的精神,提倡“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主张吸纳百家优长、兼集八方精义。今天,我们继承爱好和平的优良传统,就是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中国读本》读后感篇3

?中国文化读本》主要讲了中国一些值得我们铭记与了解的优秀传统文化。在这本书中,我犹如走进了历史,看到了一个个鲜活而有血肉的人物,让我第一次从一个不同的角度去了解历史,去感受历史,令我心潮澎湃。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句话是梁启超在清华大学演讲时的一句话,它,不仅仅深深地激励了清华学子,也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刚健宽厚的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我想,这句话不仅仅是精髓,不仅仅是清华大学多年来奉行的校训,更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习的标杆和风向标。当我在完成某项任务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瞬间有过放弃的想法,猛然想起“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句话,使我幡然醒悟,遇事不能知难而退,而应不屈不挠,永不放弃,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及时纠正错误,最终顺利完成任务。

“古代书法,笔下春风”,可算是让我开眼界了。书法有楷、行、草、隶、篆体,有许多杰出的书法家,书圣王羲之,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北宋书法家苏轼,他们的字龙飞凤舞,抑扬顿挫,将中国汉字诠释的多姿多彩,五彩斑斓,让我在敬佩这些书法家的同时,又十分的自豪。老师常说,字写的好与坏,代表着这个人的能力高低。所以,从现在开始,我要好好练习,从记笔记、写作业开始,认认真真的写好每个字,传承我们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

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我们一直在不断探索,不断发现,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们会完全了解这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并有更多的年轻学子传承着令人振奋的中国文化。

而我,现在虽然只是一名普通的小学生,但沐浴在中国优秀灿烂的历史文化长河中,肩上的担子仍然沉甸甸的。做为炎黄子孙,我为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而骄傲,更为祖国的繁荣富强的今天而自豪。做为祖国建设的接班人,我要更加勤奋刻苦的努力学习,长大后接过建设祖国的接力棒,让祖国更强大,让中国文化永放异彩!

《中国读本》读后感篇4

在寒假里我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本书,从书中我学到了很多很多的知识,比如:尊老爱幼,珍惜时间,乐于助人,信守承诺。

让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书本里的《凿壁偷光》的故事。故事里的主人公,因为家里贫寒,买不起油灯,晚上无法学习,非常苦恼,于是他就偷偷在墙壁上凿了一个洞,让灯光照进来,便可以在晚上读。他还去富人家做工,借书读。这么热爱学习的他让我自愧不如。现在我们有书读,而且有各种各样的书可以读,而我却总是抱怨这本书不好看,那本书没兴趣。其实每本书都能学到各种各样的知识,只是我没发现而已,所以我们要多看书,说不定我们不知道的知识宝藏就在书里呢。

读了这本书后,我还学会了“孝”。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做到的,所以在生活中,对父母的教诲要恭敬聆听,对父母的责备要虚心接受。父母是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虽然不能常常陪伴我们,但我们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恩父母,努力学习,不让父母操心。

《中国读本》读后感篇5

?问学》是余秋雨与一些北京大学学生谈论中国文化的一部著作。

余秋雨是当代著名的一位学者。由于他某些言论(例如在512地震后劝告灾民的话),在网络上颇有争议,认为他是只会帮助政府说话的人;难免影响人们(包括我)对于他的看法。

他的著作很多,我读过的不多。这次在女儿家,倒是认真读了这本《问学》。

总的印象是:这是一本较高水平的纵论中国文化的书。

这本书是讨论性,主要是余的讲解,同时也有他的十多位年轻学生的发言,因此比较活泼轻松;对于中国文化这样一个宏大的话题,能引人入胜,愿意读下去。

此书在内容与观点上几个比较突出的亮点是:

一, 让人认识到: 在人类各种文明中,文化具有独特的、最为永恒的价值。

人类文明有多方面的内容,如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建筑等等,与所有其他内容相比,文化,具有最永恒的价值。

从《问学》的介绍来看,文化,包括了哲学、文学、艺术(书法、绘画、音乐等)、戏剧等。

?问学》中,对于春秋战国文化的介绍,就是老子、孔子、墨子、庄子与屈原。

对于汉代的介绍,就是司马迁与《史记》

对于魏晋南北朝的介绍,就是曹操、曹植的诗歌,诸葛亮的《隆中对》与《出师表》,阮籍、嵇康、陶渊明、王羲之、顾恺之。

对于唐朝的介绍就是唐诗—李白、杜甫、白居易。也介绍了佛教引入中国的原因。突出地介绍了颜真卿

晚唐主要介绍李商隐和李煜

对于宋代的介绍主要是宋词。

元代的介绍主要是关汉卿、王实甫

此书对于明清文化评价不高,认为是在文化专制之下的中国文化整体的衰落

回顾中国3000多年的历史,许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都被人遗忘了。为后人为之骄傲的。并且必将永远地发射光芒的,只是各个朝代的文化精品。

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观。不论古今中外,真正具有永恒价值的,只是人类的文化。

二,从文化角度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

此书论述了许多历史人物,作者与讨论者都从文化角度加以评价,而抛开他们的政治表现。几个突出的例子是:

曹操:历史与小说上对于曹操负面的评价较多。作者从文学成就上对于曹操给予极高评价。

李煜:作为国王,表现非常糟糕;最后向赵匡胤请降。但是他的诗词达到极高成就,为后人所永远喜爱。

《中国读本》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

故事里的中国读后感最新5篇

红星照耀中国里的读后感5篇

红星红星闪耀中国读后感5篇

红照耀中国的读后感最新5篇

民间中国民间故事读后感通用5篇

中国四大名著里的读后感5篇

新中国史的读后感5篇

照耀中国心的读后感通用5篇

照耀中国心的读后感推荐5篇

中国的牛读后感500字5篇

《中国读本》读后感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2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