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诗读后感模板7篇

时间:
Anonyme
分享
下载本文

大家只有认真的赏读好原作,写出的读后感就能让大家产生共情,完成一篇读后感能够加深大家对书上事情的分析,大家应该都有写读后感的经历吧,下面是写文书吧小编为您分享的老舍诗读后感模板7篇,感谢您的参阅。

老舍诗读后感模板7篇

老舍诗读后感篇1

?骆驼祥子》这本书是老舍先生写的一本著名的小说。谈起这本书,脑海里浮现了祥子刚拉车时的情形,那时他是那么的自信,但是后来的祥子浑浑噩噩,再也没有往日的热情,已经被堕落的环境同化了……

祥子开始来到城市,渴望以自己诚实的劳动,创造生活。他怀着买车的信念,不怕苦不怕累,坚持拉车赚钱。终于,祥子得到了梦寐以求的车,那辆车对于祥子来说,不知道是他磨破了多少双鞋换来的。可是命运捉弄人,后来发生的一切事情使得努力奋斗多年的祥子又重新回到了原点。这对祥子来说是沉重的打击。他最终还是没能战胜自己,没能战胜社会,终究还是被社会给打败了,被社会给腐化了。他没有了理想,没有了目标,没有了干劲。从此对世界充满了敌意,开始游戏生活;从前那个讲义气的祥子,如今却开始欺骗自己的朋友、利用他们,把他们的一切都骗抢过来。他变得奸诈,甚至无耻,变成了一具失去灵魂的行尸走肉……

祥子的变化使人感到遗憾,但更多的却是无奈。祥子的本质是善良的,但是现实是残酷的又让人无可奈何。作者正是通过描写祥子的悲剧,展现当时社会的黑暗,是当时最底层人民的真实生活写照。

读完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同情当时那些和祥子一样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最底层的人民,深深地感受到当时社会的黑暗及他们面对生活有那么多的无奈……生活在现在的我们与他们相比,简直是太幸福了,国家越来越强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飞速提高,社会和平、家庭幸福……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努力的学习文化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将来建设自己的国家,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的美好!

老舍诗读后感篇2

老舍茶馆中塑造的人物颇多,虽有主次,但依旧庞杂,这样的庞杂汇集在茶馆之中,流动的时间,流动的人物,三教九流之人,跟随着时代变迁而变化,只是唯一不变的是权力的压迫与荒唐。

茶馆中五十多号人物大致可分为两拨:一拨是以王利发、松二爷、常四爷、秦仲义为代表的被压迫者,他们大多善良淳朴,虽并非理想化的道德形象,但心眼不坏,不以迫害他人为生,更多的时候是被压榨的对象,面对压榨他们无力还击,在动荡的岁月里无奈而艰苦的存活;另一拨是一刘麻子、宋恩子、吴祥子、庞太监、巡警为代表的当权者,他们手握权势,在国难危急之时在其位却不谋其职,反敲诈勒索平民为自己谋取津利。可笑的是,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等人一生求仁求义,在时代变迁中想方设法以心安理得的方式存活,以符合正常人性期望的方式游走于人间,他们完整的一生在悲剧中结束。而灭绝人性的、“吃人”的人,比如刘麻子、吴祥子却在小刘麻子等这些下一代继续绵延,甚至变本加厉。善良者带着他们的善良消失,恶霸将他们的恶继续传承。意味着责任的权力反倒成了作恶的凶器。

剧本三幕戏聚焦晚清时期、军阀统治时期、国民党统治时期这三个阶段在茶馆演绎的悲剧,不同于小说,剧本受舞台限制,无法像小说那样宏观展示时代生活,然而三幕戏中具体人物遭遇足以代表时代的悲剧:穷人迫于生计卖儿鬻女,官员对百姓敲诈勒索,物资匮乏贫穷饥饿普遍。悲剧中更是出现令人啼笑皆非的荒唐景象,如庞太监要娶妻生子,两个逃兵要共用一个妻子,庞四奶奶要当娘娘。荒唐与悲剧并存的时代到底是战争动荡的必然结果,还是权是被扭曲的人心利用的影响?或者二者兼而有之。

在老舍的茶馆中似乎有权势者大多是恶霸,自恃高位,不顾他人死活,甚至亲自酿造了他人的悲剧。在那个时期,人们对全市的印象便是“欺压”“鱼肉”,对他们的态度便是服从。这样的风气与氛围,让人不禁怀疑到底是权势刚好落入恶霸手中,还是在一个缺乏民主的政治系统下,权势之人被“熏陶”成了恶霸。

动乱的时代不是人性不堪的理由。生活艰难,但总有人选择以善意对待世界,权势带来的优越感总是容易蒙蔽人的眼睛,权与民的脱离不是权的措,是掌权者荒唐的选择。

老舍诗读后感篇3

朱自清《扬州的夏日》写道:「北门外一带叫做下街,茶馆最多,往往一面临河,船行过时,茶客和乘客可以随便招呼说话,船上人若高兴时,也可以向茶馆中要壶茶或一两种小点心,在河中唱著、吃著、谈著,回来时再将茶壶和所谓小笼连价款一并交给茶馆中人。

茶社(扬州的茶馆称茶社)在扬州的历史相当悠久,最有名的富春、冶春等茶社大致都在清末民初开业。富春茶社曾以「魁龙珠」茶大获好评,据说是富春自行研制。采用浙江龙井、安徽魁针,加上富春自己种植的珠兰。取龙井之味、魁针之色、珠兰之香,茶色清澈,解渴去腻。配上富春点心与佳肴,远近客人流连忘返。今天扬州的茶社仍供应「魁龙珠」,不知是不是当年真味。

今天著名的冶春茶社还是在北门外,沿河也有几家新开的茶社。不过今天的扬州茶社并不以茶闻名,而是以细致点心及扬州名点「大煮乾丝」闻名。这些点心如翡翠烧卖、千层油糕、三丁包等等,经过几代名厨改良、创新,确实口味极佳。不过茶社以点心闻名,似乎总有些遗憾。

扬州茶社大多数只有早茶时人声鼎沸,一到中午就门可罗雀,想尝尝著名的淮扬细点,还是得早点起床。 「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这句扬州俗语说的是扬州过去的悠闲生活,早上到茶社喝早茶吃点心,晚上到澡堂子泡澡。今天扬州著名的茶社多是外地游客,过去悠闲情致大概已烟消云散。

老舍诗读后感篇4

?茶馆》是以北京一座茶馆为舞台,事实上,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展开了清末戊戌维新失败以后、民国初年北洋军阀混战时期和国民政府在大陆的统治崩溃前夕三个不同时代的生活场景和历史动向。《茶馆》是老舍最优秀的戏剧创作,正像曹禺先生所说,它是“中国戏剧史上空前的范例”。

老舍先生在《茶馆》中刻画的人物性格特点十分鲜明。每个不同的人物都代表了当时社会不同职业、阶级的不同群体。看似多达几十位的出场人物,却无一显得重复。王掌柜、常四爷、松二爷等等身世不同、个性显著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只需读过一次,就能把各种人物的性格特点深深刻在脑中。例如裕泰茶馆的王掌柜,正如卷首老舍先生予其的定位一般:精明、有些私心而心眼不坏。通览全文,在我眼中他作为一个掌柜,很圆滑又显得软弱,遇事就给钱、说好话。然而,在结局中他不忍看到茶馆被高官与小人夺取,默默地在后院自杀。这一情节,仿佛出乎了人们的意料,但仔细一想,又在情理之中,让人心酸不已。这么一个走着中庸之道的掌柜,却选择以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老舍先生通过一个人物,以其行为与性格的强烈反差,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悲哀,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的讽刺与不满。

?茶馆》里有些语言我特别喜欢。大傻杨的话是一个非常巧妙的开幕办法。我从来没听过数来宝。我发觉了中国人跟美国人说话的法子很不一样,差别相当大!中国人是比较含蓄;他们常用客气话和婉转的话,这是中文最难学的地方!在《茶馆》看到了地道的中国人的说法,最好笑的是在第二幕,两个拜把子兄弟想娶一个太太,但是不好意思告诉刘麻子他们的奇怪要求,他们当然不直说出来,反而他们说,“这两个人穿一条裤子的交情……没人笑话俺们的交情。”刘麻子同意,“没人耻笑。”他们又说,“那你说这三个人的交情也没人耻笑吧?”我也很喜欢刘麻子的反应。“平常都说这小两口儿,小两口儿,谁听说过小三口儿的呢?”中文里真有微妙的意义!

在《茶馆》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老舍其作为一个语言大师的风范。《茶馆》中,十几个人物依次登台,却个个形象立体,性格鲜明,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写作语言的性格化,时代化,应人切景;老舍以笑写悲,寓庄于谐,以幽默风趣的语言辛辣地讽刺了那些于三个时代中光怪陆离的丑类;北京化的口语也是本剧一大特色,给穿梭于茶馆中的人物注入生命。

?茶馆》这三幕共占了五十年的时间,而老舍先生仅仅用一些个小人物怎么活着和怎么死的,来说明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我想当你合上书本的一瞬,你会感觉到你和那些小人物一起度过了漫长艰辛的五十年。每个人物都扮演着自己的故事,同时又与各自所处时代密切关联。揭示了社会一角,展览了许多形形色色的人物的性格生活。

老舍诗读后感篇5

茶馆是老北京随处可见,在那里彼此唠唠家常,谈天说地,再普通不过的一个地方了。但谁能想到就是茶馆竟能折射一个大的社会问题。老舍让一个平庸无奇的地方有了更深的意义。

老舍的写作手法与写作角度都是对一无二的。我认为《茶馆》虽一共只有三幕,但令人难忘,一幕一段,小而精,干练、简洁。剧情从清末一直到民国初年,再到政权覆灭前期。在《茶馆》中我们所能感到的不仅仅是时代的变迁,更是一种历史的变迁。《茶馆》中巧妙地表现出了年代变迁与人物的突出性格。尽管书中的“茶馆人”呆,三教九流不少,但正是这些小人物在文章中起到核心作用。

?茶馆》中那些小人物如:茶馆老板王利发,心不坏但胆小的松二爷,爱国情怀高的常四爷。在茶馆中没有几个人是掏心掏肺的人,听听!说得不是客套话,便是奉承话,我不懂,不懂老舍为何塑造这些人物,但不能不说从那些小人物的那些有“人情味”有“良心”的话中能让人感到世态炎凉呀!

在这本剧中“子承父业”,这是一句颇有讽刺意味的安排。剧中一幕幕向前走,那人们的装束也前卫起来了。西装革履,看那些黄皮肤黑眼睛的“西装同胞”们更让我看到中国的境况不容乐观。

从老舍那略带讽刺意味的话语中让人们了解到他的真情实感。读了《茶馆》这个剧本便了解了老舍处于那个年代的真实感觉,总体而论,《茶馆》无论从场景布置,人物性格塑造,语言的精炼程度,都可称之为一部不可不读的作品。《茶馆》可以作为现在许多剧本的榜样,老舍可以成为现在剧作家的楷模。

老舍诗读后感篇6

那年的北平,硝烟四起,颠倒是非……

八年的抗日,给全北平的人民带来了什么?匮乏的粮食,破旧的物品,还有无穷无尽的欺压与打骂。对他们来说,所谓的尊严不过是奢侈品而已。看着猖狂的汉奸,无人阻止,看着凶蛮的日本军,无人抵抗。为什么?因为他们是北平人。长期以来的古老文化,长期以来的封建思想告诉他们,不需要拼,不需要见血,战争一定会过去。是这样吗?持续了整整八年的抗战,全国上下无数鲜活的生命,整个北平满目的疮痍,彻彻底底否定了他们的想法。

瑞宣,一个典型的北平人。他有思想,有追求,更有拳拳报国之心。他是个文化人,能看透国际的局势,也能看透中国的危险。面对日本军和汉奸的无理取闹,他会愤恨,会难过,但他不会做任何事情来阻止。他恨自己。他恨自己的懦弱,由于家庭的羁绊,他不能放手去干守卫国家的事情。他劝说了老三瑞全,也劝说了刘师傅,他们都能够出去闯荡,而他不能。他只能面对着北平的种种苦难,独自在家叹息发呆。他,不敢拼。

另一个例子,钱默吟。一个热爱书画、热爱花草的老人,也是一个连蚂蚁也不忍踩死的老人。与瑞宣一样,他也清楚地知道北平所处的困境。他下过牢,被拷打过,更能看透日本的奸诈与狠心。他做了,即使自己年老力衰。他分发传单,号召北平人团结起来打倒侵略者;他整日奔走,游说年轻人加入抗日的队伍。他为自己的儿子骄傲,因为他有勇气与日本人同归于尽;他也为自己骄傲,因为他为战争胜利献出了自己微弱的力量。他,拼了。

拼与不拼,一字之差,却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应有的拼劲,只会像绵羊一样软弱,任人宰割。那是注定不长远的。不拼,是那时中国人根深蒂固的观念。也是这种观念使近代的中国受到这样大的侮辱。像钱先生这样的人,是中国人希望灯火的点灯人。只有毫不畏惧的去拼搏,才是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应有的血性,才是一个有底线、有骨气的中国人。

拼到底意味着什么?如今,拼成了现代中国的代名词。学生们在书海中拼,医生们在手术台上拼,工人在生产线中拼……拼固然累,需要付出大量的代价,但是只有拼,才能实现人生的意义,体现人生的价值。每个人都有追求,每个国家也有自己的追求。但追求不是像瑞宣那样想想就能实现的。他有爱国之心不错,但没有付诸行动的追求都是一场空。而拼,就是实现追求的最好办法。以前中国人不拼,所以中国落后了,所以中国的领土被其他国家侵略了;而现在中国人拼了,所以中国站起来了,所以如今的中国正慢慢领先全球。

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也应该拼。而我们最应该拼的就是学业。许多同学都像瑞宣那样只做空头功夫,在脑子里想着要做多少多少题,看多少多少书,却不拼,不付出真正的行动,看到电脑手机依旧不讲原则地玩,这样怎么能学好?我们应该像钱默吟先生那样,尽全力的去拼。只有拼,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与满足。

拼还是不拼?拼了!

老舍诗读后感篇7

?四世同堂》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它是老舍先生写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分量最重的一部著作,可以说是“最老舍”的一部。《四世同堂》是以小羊圈胡同的祁家做为核心,写下了日本统治下的北平,那儿的人和事已经深深地映入老舍心中,怎么也挥之不去,一个真真切切的老北京就在老舍的笔下,鲜活的展现出来。

书中祁家太爷的长孙瑞宣是一个爱国的人。他爱国,想为国家效力,他想去抗战,他认为自己有能力,理应为国家做点儿什么。可是,瑞宣又是家里的长孙,是要成为四世同堂的祁家顶梁柱的,瑞宣要顾家,要成为祁家的主力。在这儿,体现了瑞宣的“孝”,他虽然爱国,可是为了整个祁家,他只能选择留下。同时,在瑞宣的身上,也有“忠”的存在,他有一条底线,就是不给日本人效力,不要日本人的钱。他支持瑞全去抗日,为国家效力。

瑞宣在北平成为了一个参与地下斗争的积极骨干,一心一意为国而坚守小羊圈的百姓,他顾家,也为国效力,“忠”和“孝”在瑞宣身上都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

?四世同堂》里的人物,都被赋予了鲜明的性格,一个个人物成功的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活生生的老北京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翻开这本书吧,去欣赏一个不一样的老北京。

老舍诗读后感模板7篇相关文章:

老舍的《养花》读后感6篇

老舍的茶馆读后感600字8篇

老舍北京的风读后感5篇

读后感我的母亲老舍读后感8篇

老舍的北京的风读后感5篇

读了老舍的猫的读后感400字6篇

小班下雨诗教案7篇

小班下雨诗教案优秀7篇

理想诗演讲稿7篇

与诗遇见作文优秀7篇

老舍诗读后感模板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3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