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一篇读后感可以深化你们对名著情节的领会,对于读后感的写作来说,重点不是在于对读的内容的讲述,下面是写文书吧小编为您分享的至青年教师的信读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至青年教师的信读后感篇1
读一本书,是一次心灵的旅程,一次自我的升华,一次丰富的收获,致青年教师读后感。与作者在书中相会,思维地碰撞让自我得到了成长,这是一次启迪,一场智慧的邂逅。读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就是如此,在我做青年教师的旅程中我很幸运,遇到了这盏心灯。
吴非老师是个真诚的人,他在书中把自己的所做、所思、所想都毫不保留地与我们分享,作为青年教师,读这样的文章,就如一位长者在你跟前,推心置腹地教你怎么样做老师,与你分享他在教育中的困惑和所得,这样的书,怎能不吸引人呢?
读到“你一定能写好”给了我一些想法: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也是常常注意鼓励孩子,让学生自信起来大胆说大胆地写,但是在对一个孩子无数次鼓励 没有效果之后,我们的耐心好像瞬间消失了。这是一种失望出来的体现,随之就会出现一些无意识说的伤害学生的语言,比如说“你上课到底有没有听?”“我说不行就不行!”“我再也不管你了,随你的便好了。”“你可真行,竟做出这种事!”“都是一样的孩子,你怎么就不如别人!”“就知道玩,一提学习就没了精神。”……这样的话有时是随口说出,确不知对孩子有无形的伤害,前面所做的也就功亏一篑了,所以这鼓励的话还是要持之以恒地说,孩子们是有感情的,孩子的心是最纯净的,你对他们的真诚他们总有一天会领悟,等待花开的,毕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让我们做一个会“说话”的老师,读后感《致青年教师读后感》。
读“为什么你的学生缺乏气度”我想到了发生在班级的事情:那是20xx年的12月,记得那天是进行了古诗文诵读大赛和早操的比赛,比赛结束完,结果还没有出来,但是跟孩子们已经说好了,只要努力了,就好!
当时我是5年级古诗背诵的评委,六个年级的比赛是一起进行的,我从五年级下来的时候就看见董晨阳在班级哭,见我下来,大家都围着我,七嘴八舌的说起来,听了好半天才知道,原来是背诵古诗的时候董晨阳《劝学》没有背出来,大家都指责他,所以孩子就哭了。我把孩子叫到跟前,其实我也是非常诧异的,昨天在我这里过关的时候背的好好的,怎么到比赛的时候就背不出了呢,我想大概是紧张了吧。
“怎么了?”
“老师,我劝学没有背出来”,眼睛里眼泪还在流
“今天早上不是告诉我只有《小儿垂钓》背诵不出来吗?”
“是的,可是老师叫我的背诵的时候我就什么都忘记了。”
……
“你努力了吗?昨天回去背了吗?”
“恩,我背的”
“那就好,只要你努力了,老师和同学都不会怪你的,以后我们要提前做准备,下次的比赛我们有把握了”
“盛老师,谢谢你原谅我……我以为你也会怪我”
孩子的眼中又流出了眼泪
我抹去孩子的泪水
我们教师,在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如果多些谅解、宽容,而不是一味发火指责的话,孩子们得到的也许会更多,我们常常会误解孩子,这样的误解对孩子是多大的伤害呀,一个不分青红皂白的老师教出来的孩子也一定是个蛮不讲理的,教育中多一些宽容、理解,孩子和我们就更进一点,我想这次的比赛对董晨阳会是一次很好的体验,对我,同样是。
如果作为教师没有给孩子宽容和理解,孩子们看在眼中记在心中,那么这个班级里就是个没有气度的孩子,教知识的同时,教师难道不应该以身作则教做人吗?
读吴老师的“作业评价未必要用同一标准”让我感触颇深,世界上没有两个相同的叶子,世界上没有两个相同的孩子,每个孩子的都是特别的花朵,也许这个孩子没有牡丹的国色天香,也许那个孩子没有百合的清新脱俗,也许他们没有郁金香的乖巧内敛,但是我们教师一定要知道,他们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他的芳香自有他的特别之处。也许他现在没有完全开放,他还是小花蕾也许只要你细细的闻,慢慢的品,等待他展开花瓣,那时,肯定是芳香扑鼻,香艳满园。
只是,我们要慢慢等,多一些耐心。
至青年教师的信读后感篇2
春节过后,孙校长给我们每位教师推荐了一本书,我选择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老师》。在这本书里,吴非老师通过一个个典型的案例,用其平实的语言引领我感悟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边读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边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读吴非老师的文字,真正懂得了:教龄、资历、经验,未必就意味着是个成熟、理性的教师!
在《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这篇文章里,吴非老师说我们教育孩子们成为人,我们自己首先必须是情感正常的人。所以,当无法抑制自己的的激动和伤感时,就让我们的眼泪流出来。不由得想起自己刚从教时,在一节课堂上,由于几个男学生的故意捣乱,我停止正在进行的课,对学生讲我的求学经历,希望能够感动他们,由于感情过于投入,边讲边流泪,事后觉得自己过于幼稚,竟然在学生面前流泪。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想想:是啊!我们也是普通人,我们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也需要有情感宣泄的时候,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当着学生的面流泪呢?我们要做一个有真情实感的老师。说实话,面对学生,我笑过,也哭过。曾为学生那纯洁善良的心灵感动得流泪,也曾为他们中一些同学的不争气而伤心落泪。事后,我常埋怨自己太没出息,感情太脆弱,但看了吴非老师这篇文章后,我明白这是我真情实感的流露,是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感。作为教师,就是教学生做一个有真情实感的人,而不是一个对任何人和任何事都漠不关心、无动于衷、冷眼处之的人。如果我们教出的学生都是冷血动物,那么这是我们教育的失败。我认为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真正的人,所以,作为老师,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应该是引导学生去关注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感,发现真善美的引导者。!
作为教师,不仅要当好学生们的领路人,还要拥有一个博大的胸怀。因为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远。教师心胸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心灵;所以说,教师胸怀博大,学生自然就“大气”。这其实跟我们常说的“有其父必有其子”是一个道理。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势必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我们不能事事斤斤计较,不能嫉贤妒能,不能心胸狭隘,我们不妨也做一个“肚里能撑船”的老师,做一个有胸襟的大气老师……
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做一个专业知识和能力很强的老师。一个连自己专业都不爱的老师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而优秀教师应当是一盏不灭的灯,“开关”就在自己手里,他的‘亮度“在于他个人的修炼;如果他有”电源“,或是不断充电,他就能一直发光,一直照耀着学生面前的道路。我们要想当一盏不灭的灯,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的充电,才能使这盏灯一直发光。所以,过去我们那种要给学生一杯水,我们就得有一桶水的观点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的一桶水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现在的孩子接受的信息很多,很快,知识面很广,而知识更新的又是如此之快,如果我们还停留在原来所学的知识层面上,我们迟早会被淘汰。所以,我们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应当远远高于学生,非此不足以为师。更重要的是,在这个阶段,我们老师应当表现得比学生更善于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指引学生面前的道路。
?致青年教师》这本书,真的很好。几乎每一篇都有感受可谈,让我们始终记住我们是教师,是孩子成长的导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孩子的成长是教师的职责。读吴非的书,很容易被里面一种积极向上的东西打动着,在这个浮躁的年代,追名逐利的社会,我们很容易迷失自己,确实需要常常读上这样一些书来荡涤自己的心灵,拨开身边的迷雾,知道自己前行的方向。坚持自己该坚持的,改进自己该改进的,然后让自己的心安下来。所以,感谢孙校长的推荐,感谢吴非老师的书!
至青年教师的信读后感篇3
最近读了《致青年教师》这本书,书中通过一个个案例讲述了青年教师的很多困惑,并从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角度提出很多好的建议,以及对教育的深层阐述……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不要急》这一篇。为什么要这么急躁?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慢”,教育教学是“慢”的教育。教育上的事往往快不起来,所以不能急。
语文教学要做真正为学生长远发展的事。于永正老师说教语文要做好三件事,读书、写字、写作。让学生爱上阅读,一个喜欢阅读的孩子学习不大可能太过糟糕。相反不爱阅读孩子的学习会比较困难。儿童的学习越困难,就应该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反观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出于追求分数,像猴子种果树一样急于求成,把语文课上成了训练课,让学生做许多的练习,有基础知识的,也有阅读短文的。可孩子的语文素养还是得不到提高,不少孩子到了小学五六年级还不能写一篇字通文顺的作文。因为做题浪费了时间,学生读书、思考以及说话的时间大大缩水,有的孩子因为成绩不理想,上课完全变成听众,上课很难听到他们的声音,久而久之变得沉默寡言。有的孩子甚至懒于动脑筋,等着老师和同学的答案。与其费力不讨好做题,还不如简简单单地学语文,让孩子有充裕的时间练练字、读读书,写写日记、读后感。老师、学生的脚步也放松下来,享受到语文学习带来的乐趣。
教育是慢的艺术,欲速则不达。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要在一个漫长的岁月之后才能看到效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遵循教育的规律,拔苗助长,学生的根基没有牢固,将来很难成材。
好的教育除了智慧,还要有耐心。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以“等待、耐心、从容、宽容、期待”的心态去从事教育。对学生的教育,不是捏泥人,不是想捏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的,也不是即刻就能完成的。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教育,比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的教育要好。只要我们有爱心、耐心,静听花开的声音,相信孩子们一定会给我们带来惊喜。
至青年教师的信读后感篇4
“我经常憧憬这样的图景:在早晨的阳光中,孩子们哼着歌向学校走去,有时能停下来看看太阳;学生能经常地向教师提出有意思的问题,课堂上经常能有愉快的笑声;学生能保有自己的爱好,下午4点起,他们在球场上奔跑叫喊,或者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在实验室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晚上,做完作业后,捧起一本诗集,轻声地读给妈妈听……”
我非常喜欢《致青年教师》中的这一段话。这样的一个场景,估计所有的教师和对教育事业关心的人都心之所向往。本书的作者是吴非,一名富有经验的优秀教师。第一次拿起这本书,看了十几页时,我还一度误以为这本书的作者也和我一样,是一名年轻的教育工作者。直到我读到其中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他是一位老教师时,我感到一阵惊讶,他怎么可能会是一位老教师呢?促使我有这种错觉的并不是其他,而是这本书给我传达的那种朝气蓬勃,那种青春萌动。
近一年来,我读过许多关于教育的书籍,但是我初读它时,仍然感到心灵被净化,境界被升华,心智随之顿悟而豁达,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书里那种非同凡响的文字,让我听到了教育中不一样的声音,带给我一种酣畅淋漓的痛快感。作为一名新老师,我从这本书中获得了极大的收获,并内化为自己的教育心得。
首先,我要放下我的“着急”,放平我的心态。每一个学生都是有感情、有生活的独特个体。我应当慢下来,用心去看学生,尤其是这些心智还在完善和成熟中的小学生们。他们有的脑子很聪明,只是父母过于宠爱,自律的习惯比较差,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不好,导致没有好的成绩;他们有的家庭有种种问题,所以养成了自卑、敏感的性格;他们有的家庭生活并不完满,缺少父亲或母亲一方的陪伴,因此我经常将他们当做自己的孩子或者朋友,与他们聊聊生活,解决他们的困扰,一步步引导他们树立自己的理想和人生目标,“看见每一个孩子”,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温暖,在学习中有明确的目标,我想,这应该就是他们不断前进的动力。
其次,我要有热爱学生的情怀,吴老师在书中提到:“一位教师,他在对学生的教育中最看重什么,他就有可能在未来收获什么。”这让我突然觉得自己虽微不足道却又那样不可或缺,我的一言一行,我的理念和想法对学生产生的影响都是深远的,这让我对自己的言行举止更为慎重。我明白并坚信心中怀揣美好的期望,播洒完美的种子,那么在学生的心田定会绽放出灿烂的花朵。“在教育工作中,如果我们自己不尊重崇高,下一代将变得猥琐;如果我们自己不维护正义,下一代就会丧失羞耻感;如果我们自己不看重诚信,下一代将以奸诈为荣……”这些高尚的、仁爱的胸襟不是靠说教得来的,而是在具体的耳濡目染中浸润内化而来的。以爱示爱,以慈化慈,也许成长只是时间的事。
再次,我要注重对学生们的引导。吴老师在书中有一句话特别耐人寻味:“教师应当是一盏不灭的灯”。教师是一盏灯,这盏灯既要照亮自己,也要照亮别人。有光明就有希望,这盏灯可能亮光微弱,但只要能指引学生前方的路,引导他们向更亮处迈进,微弱的光就是有价值的。在大千教育伟业中,有太多微弱的光,他们并不耀眼,也不被人所知,但只要他们能知道自己就行,让自己永远亮着!
最后,我要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吴老师在书中讲到“如果仅仅把教师当做一种职业,它可能未必是一种让人感到轻松愉悦的职业……也许我们的工作不像一些人说的那样有诗意,但是当我们想到,这种工作会在未来起作用,就能感受到美和幸福。”如果没有理想与情怀,不只是教育,任何一种职业也会是无趣的。人的选择如果过于现实,必然领略不到诗和梦的美。要想自己的生活像诗和梦一样美,那么唯一的途径就是在追求的道路上享受过程。生活和工作想想都是忙碌和繁劳的,如果以一种跟跑的步伐行进,那无疑是在自己的腿上捆绑上重重的沙袋,如果是追着风筝跑,那么自己的脚步和心情就会跟着飞起来。
每天的生活看似重复千篇一律,却又因面对每个独特的个体而不同。我能够理解小学生们好玩的天性,却也时常埋怨他们不懂事,不懂得在自己最好的时光,应该抓住每一分每一秒,用尽全力去读书学习;我希望他们能够多一点点时间可以活动,不要做学习的机器,但每每看到他们因玩而忘乎所以,心里难免会有些急躁。其实想到最本质的原因,他们本来就是孩子,玩耍是孩子的天性,我不该拿成人的标准去要求他们,我常常提醒自己,孩子慢一点成长也无妨。作为教师我是传道受业解惑者,我更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引导者、陪伴者。他们是独立的个体,不是整体,不能“一刀切”的标准去要求他们,必须所有人同步达到怎样的标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学习速度,慢下来,给他们时间讨论、探究,训练自己的思路和学习方法,“看见每一个孩子”,在“慢”中,帮助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至青年教师的信读后感篇5
暑假我把吴非老师的《致青年老师》一书读了几遍,感触很深,我想把它与我们青年老师共勉。
在书的自序中看到“对教师职业生命负责”的话时,有点受惊。因为我从开始教学至今还没想过如此深层次的问题,只是因为喜欢教书,喜欢面对一张张孩子们纯真的面孔,而走上教学的工作岗位。而在一个学期的实际教学中,我也认识到只有热情的教学是不完美的,对我的职业生命负责,我必须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就如吴非先生所言要做到“二者一家”,也就是成为思想者,学习者,实践家。虽只读了短短几十页吴先生的书我自己心里就有许多感触: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们可以想的更多。只有团结、正气、奋进的集体,才能鞭策我们的进步;只有积极、向上、阳光的形象,才能让我们有更多发展的机遇。我们青年,是真正要自觉起来维护这个集体,推动这个集体,实现集体凝聚的力量。然而,优秀集体的全面塑造,良好集体形象的建立,绝非旦夕之间、轻描淡写即可成就。它需要我们青年教师每个人每时每刻的关注和努力,需要我们关注细节,关注小事,从我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
很多青年教师选择教育更多的是为找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当做了教师,发现教师之苦之累远出乎自己的想象,加之经济大潮席卷下,对教育工作得过且过,内心里想着能跳出这一行,彻底翻身解放。然而这个身真那么容易就能翻的吗?不准备做教师,你准备做什么?考公务员?办公司做生意?竞聘做电视主持人?做一番深思后就会发现,这些梦想的岗位往往只是个梦想,这些梦想的存在除了继续干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再不能起到任何推动人生的作用。生气的时候也想随便做什么反正没做教师这么窝囊,上面有领导得罪不起,下面有学生稍一越界跟你人民来信。可气过之后还能怎样。不少青年教师就在这种目标混乱的无谓中长久徘徊,消耗自己最珍贵的黄金年华,及至过了浮燥岁月,安静下来了,却也再没有青春活力,再没有奋斗的勇气,一切就在表面的安逸中走向人生的尽头。这样一来,教育没做成什么,自己的生命也没做成什么。
阅读《致青年教师》之后,曾给予我前所未有的震撼。《致青年教师》全书共分六辑“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共计85篇文章。读完这心灵记录下的文字,我仿佛经历了一次洗脑,走进了教育的另一个境界。
至青年教师的信读后感篇6
"一个冬日的午后,暖暖的阳光散满大地,泡上一杯香茗,悠闲地坐在阳台上惬意的享受着冬日难得的温暖。耳边传来一位长者语重心长的话语,与我探讨一系列关于教育、教师的问题。那些话语发自肺腑,诚恳而又不带一丝官腔。那些问题切合实际也符合我们的特点。"上面这些是我读了吴非的《致青年教师》后的真实感受。
这次教导叫我在网上买了这本书,自己也顺便捎上了一本,机缘巧合的拜读了这本对我意义深远的书。说实话在未读之前,我看了书名就对这本书产生了抵触。又是一本教训我们青年教师的书,又是一大通关于教育的理论,看着头就大啊!假期中闲暇时我信手翻开了这本被我束之高阁的书。一下子我被他的目录吸引了,"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不要因为这样的话而自得"、"我是来欣赏同行的"......一个个独特的标题就这样把我带进了这本书里。
通读一遍后真的感觉这本书没有那些高高在上的感觉,就如同书中说的就是自己的事一样。同时作者也为我们指出了许多误区和错误。感谢书本让我明白了教师的胸襟能够影响学生的气度。也让我明白了我们现在从事的是教育,它的特征是慢。同时我也知道了如何让学生喜欢我的课、课前紧张是正常的......等等许多往日困在我心里的问题这本书差不多都为我解答了。
读着这本书我也时常反思我过去的教学生活,记得我刚工作的两年我的教育成绩可以说是极糟的。现在想想当时的我除了缺教学经验外我还真的做着愚蠢者的"苦干"。再想想我现在的教学我更重视学生了,教学过程也流畅了。这些经过挫折而得到的经验跟书中所说的不谋而合。过去我要求学生一天背单词,他们背不出就是训,就是罚。现在看来这是严重违反教育规律的,教育的特征是慢。有的时候学生的记忆力有限逼他们有时得到的恰恰相反。
读完书后我也为作者注重情感和人文关怀而感动。一位德高望重的特级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理想和爱的关心,怎叫人不感动啊!在书的最后两个特辑作者不惜笔墨的告诉我们要心中有理想、心中有爱。这循循善诱的话语我真的记下了!
整本书我是用了4天读完的,我觉得我读的不够,我将读第二遍,相信这也不会是我读这本书的最后一遍!
至青年教师的信读后感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