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美的读后感8篇

时间:
Brave
分享
下载本文

一篇读后感的产生来源于一部佳作的阅读,读后感的写作也成了困扰大家的一大难题,撰写一篇读后感有助于加深大家对名著人物的认识,下面是写文书吧小编为您分享的医美的读后感8篇,感谢您的参阅。

医美的读后感8篇

医美的读后感篇1

本学期,我拜读了李泽厚先生的作品《美的历程》,书中他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展现出来,从宏观鸟瞰的角度对艺术、文学作了概括性描述和美学把握。带领读者对古典文艺进行了一次生动而深刻的巡礼。

?美的历程》全书共十个章节,其内容从远古的“龙飞凤舞”,动物形象符号化为抽象几何纹的积淀过程,到青铜器饕餮纹狞厉的美,到先秦的儒道互补、建筑艺术,到楚辞汉赋的浪漫主义,汉代的气势与古拙美,再到“人的觉醒”、“文的自觉”的魏晋南北朝,还有六朝、唐、宋的佛陀世容雕塑艺术,到宋元山水及诗词曲的意境,直至明清市民文化、世俗小说和戏曲的兴起。书中李泽厚先生带领我们领略了中国书法“线的艺术”美,细细品味唐诗的丰神情韵少年才气和宋词的筋骨思理、思虑深沉,聆听李白那飘逸而瑰丽的浪漫文学交响诗,深度解析杜诗颜字韩文中的“破旧”与“立新”,体味宋代艺术追求上的空灵、含蓄、平淡与自然之美……同时,让读者认识到中国美学的着眼点更多不是对象、实体,而是功能、关系与韵律。强调的更多是对立面之间的渗透与协调,而非对立面的排斥与冲突。

书中多次提到的“有意味的形式”让我印象深刻。“有意味的形式”是贝尔提出的,他认为视觉艺术的根本在于他们都是“有意味的形式”,坚持从“美在客观”来解释美。在远古陶器纹饰中由写实到符号化成为抽象几何纹样,正是一个由内容到形式的积淀,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过程。对于线条艺术,一般的图案花纹的形式美常常是静止、程式化的,而失去生命感。“有意味的形式”恰恰相反,它是活生生的、流动的、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现力的美。而中国书法艺术则是后者。李泽厚先生对中国书法艺术的阐释,让我更深刻的体会到书法“线的艺术”的美感。它不是线条整齐划一均衡对称的形式美,而是远为多样流动的自由美。行云流水,骨力追风,有柔有刚,方圆适度。它的每一个字、每一篇、每一幅都可以有创造、有变革甚至有个性,并不作机械的重复和僵硬的规范。同时,让我对“有意味的形式”有了新的认识,它并不是客观世界刻板、不动的,而是有生命的脉动在其中。正如宗白华《中国书法中美学思想》提到,“至其针垂韭笔致,横直转折,安排紧凑,又如三等角之配合,空间疏密之调和,竟能给一段文字以全篇之美观。”书法这种“有意味的形式”也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书家情意结构所成,骨子里透着一股灵气。

书法到了唐代,强调“达其情性,形其哀乐”,“随其性欲,便以为姿”,将书法作为抒情达性的艺术手段。作为表情艺术的特性,并将这一点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高度。如草书与狂草,像李白诗一样无所拘束而皆中绳墨一样,流走快速,迅疾骇人,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而“美在客观”的“有意味的形式”也在书法中与主观情感结合,将“线的艺术”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正所谓“情形而言,去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

“美是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真伪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在李泽厚先生的笔下所经历的一次“美的历程”,让我对中国古典文艺和各个时代特色有了一定的认识,在其中体味古迹斑斑的美。不仅领略了书法艺术的灵动,也感受了建筑的巨大空间感受漫游,还有宋代瓷器艺术中讲求细洁净润、色调单纯、趣味高古,还有绘画中的“气韵生动”,形似与神似、写实与诗意的矛盾与融合统一,以及明清文艺思潮中市民文艺背后的近代资本主义萌芽。

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说:“俱往矣。然而,美的历程却是指向未来的。”

医美的读后感篇2

?美的历程》是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和美学做了一个俯瞰的宏观的把握,作者李泽厚先生并没有在书中对任意一个时代的艺术特征作详细具体的解释阐述,而是概括性地对各年代所表现的美学思想精神做出精简且深刻的归纳,并从中发表自己的观点。本文主要讨论了书中关于美学的几大问题,并结合当下的社会现实做了一定的思考。

阅读《美的历程》这本书之前我也看过一些关于本书的介绍。我认为美的历程与其他美学着作区别最大的特点,就是作者思维上的时空连贯性,是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作者故意把朝代之间的隔膜模糊化,这种做法使得每个时代不同的艺术特征之间的衔接十分自然,而读者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到两个相邻或间隔的时代之间的历史联系。这是我最喜欢本书的第一点。

从青铜三代开始,一直到鸦片战争前的清朝,中国工艺艺术一直没有中断过发展的步伐。工艺作品,从饕餮青铜到明清家具都是出自工匠的巧手。但优秀的工艺作品往往归社会的上层所有。工匠与社会上层的审美情趣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作者在书中不止一次提出社会发展对一时期的艺术特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按照这个观点,在当时不同阶层所代表的艺术趣味应该是有区别的。但是从工艺作品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精神却淡化了阶级之间的审美差别。但是工匠们的社会阶层与达官贵人显然是不一样的,而工匠们却可以制作出来供达官贵人娱乐赏玩的东西,说明它不可能和技术所要表达的内容完全分离开来。

如果说社会上层掌握的`仅是工艺品的“内容和寓意”,而工匠们掌握的仅是“技术”,那么工艺艺术便是一个内容和技术脱节的艺术,根本不可能得到全面的发展。由此我认为,以实用为其重要特点的艺术部类,如建筑、工艺等,是社会上层和下层之间的审美交流的重要媒介。虽然这种交流也许并不是他们有意识的主动行为,但它不自觉地、客观地融合了一个时期整个社会的审美情趣。

古代东西方艺术特征的区别还影响到了它们各自的发展方向。西方古典艺术的理性、写实以及其严格的透视理论一直是画家们必须遵循的法则,这些法则成就了欧洲古典绘画的辉煌,同时也局限了欧洲艺术多样性的发展——我们从作画对象范围的狭隘性便可看出。直到十九世纪中期,以纯粹的风景作为架上绘画内容的作品才刚刚出现。

但在中国,山水风景画在唐朝就出现了,在南宋时期达到鼎盛。更重要的是,“寓情于景”的表达方式在画家们的灵活运用下,使中国古典山水风景画拥有更深厚的含义。这种情况当然是无法离开以“自然的表现”为中国古典艺术的基础对其发展的影响。这无疑使中国古典绘画在被继承的前提下有更大的灵活的发展空间。

以上几点是我在阅读《美的历程》时的一些想法。遇到疑惑时,我结合自己所知道的美学知识做了很多的分析与假设,有时可能会比较武断地下一些结论,有时可能还是会不知所云,我相信我会在日后的知识吸取和修正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此外,在阅读中我仍旧还有没有解决的问题,有待以后的关注以及老师的指导。

医美的读后感篇3

我有幸读到这本书,并得以在炎炎夏日静下心来,以美之名游走在历史的罅隙间,流连忘返。

我从书中有了中式美学的初印象:拙而朴,简而精,韧且润。早期的陶土容器,青铜礼器,发挥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展现最原始朴素的信仰。诗三百是简单上口的字句,精要展示了当时的生活图景与追求。隋唐的佛像,以刀刻入山石中,却展示出流畅的线条,塑造出慈悲温润的眉目……一路走走停停,站在当下多元化的文化洪流时代,回望过去涓涓细流汇聚成海,终于觉得自己隐隐抓住了中式文化的脉络与底蕴。

美是她本身,也是观察一个时代整体气象的窗口。

美承担了一个时期的认知程度。狰狞的青铜饕餮及"巫师"的存在,恰恰是认知水平较低的先民对自然的想象,并与治理群落相衔接的产物,而到春秋战国时期,儒学则把关注的点转移到现实生活中的社会人伦中,并生发出以此为中心的礼乐制度,乐曲歌舞便有了端庄的"礼"的姿态。

美是有因果的,反映了政治,经济,社会百态。魏晋时期政治环境的混乱却解除了思想界的束缚,人们开始了迷茫的发问,不问那由虚无想象构成的神明,而是问自然宇宙,问自己的内心,终于出现了"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的怅惘心绪,流出一丝空灵之美,也成就了"顾日影而弹琴"的嵇中散,与友人在摇乱竹影中高唱"世故纷纭,弃之八戎",那狂狷不羁的名士们终于因其绝美的风骨,在我眼前越来越立体……大唐盛世,国泰民安,繁荣昌盛,肥美之态的盛行也有了缘由。宋时南迁完成,朝堂重文轻武,理学兴盛,美也愈发婉约含蓄,"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空漠之叹便有了历史的厚重感……美在一段时空的多种因素下孕育出来,又在这些因素之上给人以精神的慰藉。

美是无疆界的,我也窥得了她跋山涉水而来的历程。时间坐标来说,李泽厚老师展现了北魏前的佛像故事,印度本土佛教色彩浓重,多野蛮血腥,教人逆来顺受,忍受世事不公的现实,而随着李唐盛世的到来,观念的开放生活的安稳,佛像故事趋于"极乐",也就更为本土化了,宋后佛像线条更为柔和,较唐时清瘦,融入了宋的气质。地理坐标来看,较远的克孜尔石窟有着鲜明的异域风格,伴着驼铃声声进入敦煌、云冈,佛像就亲切许多,更亚洲的五官,斑斓的色调让人移不开眼睛,进入伊洛之畔,龙门佛龛甚至生出天人合一的意味,为本土所用了……遍历了这段时空,才能品到美的动态演变,和而不同。

当然,但看美本身,就十分让人享受。"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中国山水画就带有中式牧歌的美感,从概括意境的追求,到多义性的风神之美,再到精致明确的细节感,静中有动,巍巍高山似有晴岚流动翻涌,鸟兽被定格在画上,却好似下一秒就会发出婉转莺啼,或者扑出画面……我国文字自带了音韵美,《诗经》中赋比兴,诗律词格,明清小说更是朗朗上口,带有坊间的市井气息……

以美的名义,我感受到了美学的发展逻辑,她有继承,又拥有时代的烙印,才成为"变异而多彩的巨川",她拥有相通的人性奥秘,为后人长久欣赏,"心理结构是浓缩了的人类历史文明,艺术品则是打开了的时代魂灵的心理学",由此看来,美也是人类认识自己的钥匙。

感谢这趟简约的巡礼,让我对美的过往产生哲思,又对美的未来充满期待,更学会以美之名,品味万物,在感性与理性中达到平衡,寻找真与善。

医美的读后感篇4

暑假要求阅读一本书,我选择了《美的历程》。拿到这本书,看着封面,并不能像其他一些书籍一样,可以从封面猜到一些关于文字内容的信息,充满了神秘感。

冯友兰说过“它是一部大书,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是一部中国文学史,是一部中国哲学史,是一部中国史。”也有人问过:“这是一本专论?不是。这是一本通史?不是。这是一本散文?不是。这是一本札记?不是”。其实它可以什么都是,而它又什么都不是。很多人认为这是一本很难归类的书,可以是一本思想书,也可以是一本美学书,因为它包含了很多哲学分析和美学介绍,也包含了很多文化研究的历史文献在内。

作者李泽厚本人是这样认为的:“大部分的历史论著把很活泼的文艺创作僵化成死板的东西,许多文学史与艺术史把文艺创作割碎了。我认为不管是艺术、文学还是美学,都离不开人的命运,也离不开历史。”所以,它就是一场美的历程而已。

说实话,这本书初读起来有些晦涩和吃力,很难走进去。翻了几页之后,合上书,似乎什么都没读,内心深处又似乎被狠狠的触动了一下,脑海里涌现出前所未有的画面,似杂乱,又似清晰。于是继续打开书,随着文字一行行的转换,一幅幅画卷模糊又清楚的跳跃在眼前:远古时代的龙飞凤舞、青铜时代的狞厉之美、先秦的理性精神、楚汉的浪漫主义、魏晋的人文风度、佛陀的悲惨世界、盛唐的夺目灿烂、中唐的韵外之致、宋元的山水意境、明清的文艺海洋。

李泽厚先生没有用传统的历史书般的传统介绍,它是从陶器、青铜器到铁器,从诗词、歌赋到文学,从雕塑、绘画到建筑,李泽厚先生把美与文学,美与历史,美与哲学始终结合在一起,让艺术的美感逊色于生活内容的欣赏,让高雅的趣味让路于世俗的真实。正如书中写的“美作为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与人性一样,是人类历史的传大成果”。

在美的历程中,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所有的这些美的作品中,展现的永远是当时最真实的生活。这些已经逝去的,存在的,即将到来的,每一种美,都将沉淀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一场美的历程。

医美的读后感篇5

第一次接触到《美的历程 》这本着作应该追溯到大一下半学期的自然设计课上。由许多民间艺术的片段中逐步引申到华夏5千年的艺术的承接和脉络,让人不觉感叹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本书比较宏观简略的介绍了从遥远的记不清岁月的时代开始一直到现在我们所熟知的社会中艺术的演变和意义。虽然宏观简略,但又不乏精辟和独到。从我最概况的意识中我仅把这一脉络初步分为三分,分别为图腾,精神和诗词文赋。从这三个大的抽象事物中细分为本书中原有的具象事物,即为远古时期的图腾。形式歌舞,青铜,先秦对的理性精神,楚汉的浪漫主义,魏晋风度,佛陀世荣,盛唐之音,唐文化,宋元山水意境,明清文艺思潮这些。本书作者李泽厚就以这个脉络介绍了艺术之美。

曾经,对于民间艺术中的剪纸很感兴趣,从剪纸的内容来看,有许多以蛇,鸡,鱼等动物为载体,这种形式艺术尽然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在交叉重叠了各种阶段的原始社会中,激烈战争和安定平和交错不断,其巫术礼仪,原始图腾和其他符号都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根据当时的生活环境和状态,人类自身的生产和扩大在生产,繁衍子嗣的期望似乎就寄予在这些有很强的繁殖力的动物身上。虽然仅是一些根据的猜测。

对于青铜器上的纹饰,我也有着极大的兴趣去了解。随着阶级的产生和等级制度的确立,青铜纹饰也随之变化。从原始的质朴天真到随后的为了统治维护地位的权利的凌厉,这些转变和衍化都是付诸与地位权利和力量。

以凶猛的怪兽或动物为代表,象征着神秘,恐怖,突出恐惧,残酷,凶残,这是和当时混乱暴力的战争时代有关,在这些怪异形象为象征符号,指向了某种似乎超出了时间的权威神力的观念。他们的美并不在于装饰风味,更注重的是内在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观念和理性,配上沉着,坚实,稳定的器物造型,成功的反映了那个时代所要倾诉的精神。

整本书其实一直都是用历史的文明与实践相结合来叙述艺术的历程,试求社会对文艺的影响的规律,寻求社会根源。

在中国的造型艺术来说,线的因素体现着中国民族的审美特征。不论是书法,水墨,还是建筑,线的艺术都恰好与情感有关。在书法中每一笔都彰显着那个时代中国独有的骨风精神,建筑亦是如此,方形,长方形的土木建筑与国外尖。高。直的那种耸立截然相反。简单朴素的单体构成了复杂严谨的群体,权利永远有个载体存在,像是飞檐,牌坊,祠堂,宫殿等。但始终,在中国,浪漫主义永远也脱离不了古典理性的范畴。

在文学上,从先秦的理性精神到楚汉的浪漫主义到魏晋风度到盛唐之音,中唐文艺,宋元山水意境,明清思想,都在展现着社会问题的根源。

在《离骚》中,屈原用最浪漫炙热的神话故事,展现的确是理性的觉醒。与楚辞相对应的是汉赋,用极力夸张的修辞手法描述奢华的生活,力图展示融化在琳琅满目的对象化的世界。

在渊源流长的文学中,我尤其喜爱魏晋时期文学作品所要表达的精神世界。魏晋不仅是一个新世纪的开端,更是哲学重新审视解放的,收获空前的时期。思辨哲学得到了深度和广度的认可。本书是以王弼为例,代表魏晋玄学,不但超出了繁琐迷信的儒汉,而且胜过清晰和机械的王充,重新寻找和建立理论思维的解放历程。这种觉醒,通过深发感叹突出生命促短,人生无常的悲伤,对生存和死亡的感慨,像是曹氏父子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等,呈现的是这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心理。

可恰恰相反的是反映的是表面沉沦悲观的相反面,用生离死别突出生命的美好和对生命的留恋。表面看似无耻地贪图响了,腐败,堕落,其实实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深刻的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活在当下,及时享乐就成了普遍情绪。这种思想对我也是感触较深。是真正能够得到可以属于自己的思想和精神。物质需求仅是为了填满精神需求。这种精神实际是抱着一种怀疑的态度来重新审视这个世界和哲学。

盛唐之音表达的更是一种极乐思想,一种丰满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和想象,自由和快乐,渗透在盛唐文艺中。即使是享乐,颓废,忧郁,悲伤,也仍然闪烁着青春,自由,和欢乐。这就是盛唐艺术。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做到承上启下作用的中唐,其实才是真正展开文艺的灿烂图景。他展现的虽不如盛唐的雄豪刚健,光芒耀眼,却是更为五颜六色,多姿多彩。

宋元明清的诗词歌赋,绘画雕刻,杂曲小说,同样也是附和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宋元的山水意境,“有我之意”和“无我之意”,展示了那个时代人们所追求的精神世界。而明清时期的文艺,宋明画本,拟话本和戏曲,版画是明代中叶以来文艺的真正基础。在明末发展到极致后,遭到了本不应有的挫折,上层浪漫主义则一变为感伤的文学。代表作为《桃花扇》《长生殿》和《聊斋志异》。

正如序幕所说,从远古图腾的那个时代起,时代精神火花在这里凝冻,积淀下来,一唱三叹,流连忘返。我们感受着,这样一个匆匆流过的美的历程。

医美的读后感篇6

?美的历程》全书按历史时期分为10个部分:

1、龙飞凤舞 远古时期的审美与艺术并未独立或分化,它们潜藏在种种原始巫术礼仪等图腾活动中。龙是中国西部、南部部落联盟的图腾旗帜,而凤鸟成为中国东方集团的另一图腾符号。它们正是审美意识和艺术创作的萌芽。而原始歌舞正是龙凤图腾的演习形式,是巫术礼仪的活动状态。

2、青铜饕餮 自夏代起,具有浓厚宗教性质的巫史文化开始了。此时的青铜器纹饰体现了早期宗法制社会的统治者的威严。饕餮纹,一种凶狠可怖的兽面纹,呈现一种神秘的威力和狞厉的青铜饕餮美,正好可以作为那个充满战争、屠杀、俘获的时代的标准符号。

3、先秦理性精神 先秦百家争鸣中贯穿的一个总倾向就是理性主义,主要表现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而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则作为对立和补充。儒道互补是中国思想文化的一条基本线索。

4、楚汉浪漫主义 当理性主义在北中国取得优势的时候,南中国仍保持和发展着绚烂的远古传统。楚国诗人屈原代表了充满浪漫激情的根底深沉的南方神话———巫术的文化体系,这一文化传统在两楚汉浪漫主义汉得到继承,原始图腾、儒家教义和谶纬迷信在两汉交织共存,仍然是一个想象混沌丰富、情感热烈粗豪的世界。

5、魏晋风度 魏晋时期门阀士族阶级占据了历史舞台的中心,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新思潮,其特征就是人的觉醒。对生死存亡的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叹成为时代的典型音调,而核心则是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著。

6、佛陀世容 本章内容是从南北朝到宋朝的佛教艺术。南北朝时期长期分裂、战祸连绵,现实充斥着苦难,北魏的石窟壁画也多割肉饲虎等现实苦难的折射,沉重阴郁的故事表现出吸引煽动人们皈依天国的巨大情感力量。

7、盛唐之音 唐代世俗地主阶级的势力在上升和扩大,南北文化交流融合。一种丰满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与想象,渗透在盛唐文艺中。诗歌由于时代的变迁走向青春少年的清盛唐之音新歌唱:从刘希夷、张若虚到四杰,到陈子昂,直到盛唐的李白,痛快淋漓、天才极至,盛唐艺术奏出了最强音。

8、韵外之致 中唐以来,世俗地主逐渐取代门阀贵族,这一社会变化由赵宋而确定下来,也正在这一时期,真正展开文艺的灿烂图景,普遍达到诗、书、画各艺术部门的高度成就,风格繁多,个性突出。

9、宋元山水 意境绘画艺术尤其是山水画的高峰在宋元。中国山水画不是门阀贵族的艺术,而是世俗地主的艺术,人与自然那种娱悦亲切和牧歌式的宁静,成为它的基本音调。与现实生活相适应的哲学思潮比如禅宗等,可说是形成这种审美趣味的主观因素。

10、明清文艺思潮 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描绘的是世俗人情,是近代市井风习图画。明清之际形成了巨大的启蒙思潮,以李贽为代表的儒学异端具有市民———资本主义的性质。

?美的历程》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它揭示了人——主体的心灵历程。美作为人类精神领域的最优美的花朵,正是由于在不同时代沉积了人类审美心理或者说是永恒不变的人的情感和本性,才会在现代人的眼睛和心灵上,始终留下难以名状的心理的愉悦和宽慰。它使人的心灵找到了休憩之地,让人的情感和理性得以调和,让人沉浸在那永恒的记忆里。

随着岁月的流逝,人类的情感得以不断地壮大、完善、自觉。正如李泽厚先生在书中所说的“这永恒的艺术创造,体现了人类传承下来的社会性的共同心理结构,它们既不是永恒不变,也不是悠忽即逝,不可捉摸,它是沉淀了内容的形式,是有意味的形式”。

美的性格,便是民族的性格。美的历程,便是人类民族的历程。

抬眼望,龙光牛斗,星汉灿烂;俯身察,万类繁衍,万物得时。春暖花又开,芳草不曾遮。云起周年,默默前行。祈愿,芬芳的读书之路上,遇见美,遇见幸福。

作者简介

李泽厚,一九三0年生,著名哲学家,湖南长沙人,北京大学哲学系一九五四年毕业,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教授,一九九二年至今任美国科罗拉多学院哲学系讲座教授。

李泽厚成名于五十年代,以重实践、尚“人化”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美学观卓然成家。八十年代,李泽厚不断拓展其学术论域,促引思想家在启蒙的路径上艰辛前行。九十年代,李泽厚客居美国,出版了《论语今读》、《世纪新梦》等著作,对中国未来的社会建构给予了沉甸甸的人文关怀。其主要著作有《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我的哲学提纲》、《中国〈古代、近代、现代〉思想史论》、《美的历程》、《华夏美学》、《美学四讲》、《走我自己的路》、《世纪新梦》、《论语今读》、《己卯五说》等。

医美的读后感篇7

拂去浮尘,一本书就鲜亮地展现在我的眼前,深蓝色的布面包裹着,厚重的基调,泛黄的内页,无时不刻不在展示着撰写它、装帧它的人的匠心。这就是李泽厚的《美的历程》。

关于美学的书似乎也读过一些,但一直没有形成体系。何谓美,又如何去寻。跟随着李先生的指引,一步步找寻重拾美的种种踪迹,猛然想起“布面素心”这句话,亦是很好的映衬了。

有两种东西,始终让我震撼:一是无尽的星空,吸引无数人为之倾倒,记得儿时看流星雨时,总会为之爆发出陈阵惊呼;二是人的精神与信仰,美则属于后者,因为美的概念是人创造的,自然界中似乎只有人懂得如何欣赏美,这本身已是凌驾于其他需求之上了,从生态美学来看,星空也是一种美,自然美。

那美真是包含万物的大美了。

那真是一个悠远的时代,悠远的我们都忘记了的时候,那时候没有圣德教化,没有城市科技,有的只是一个个跃动的人,还未被固化的淳朴心灵,不妨把它称作为人性吧。

五代十国以后,恐怕大众已经熟知了,而中国文化的光辉,启蒙就在以前,可以说,它是中华文化主体的开始,纯粹之光。

光是什么?客观上来讲,它是传播信息的,借助光,人们得以看到东西,简而言之,需要凭光去发现认知更多的事物,这才是启蒙运动的初衷,换成一句相对现代的话,自由引导人民。

延着河流的源头追溯,在秦前,是先民。称他们为“民”,说明他们已从单调的劳动中逐渐解放,初步拥有个体意识和家国观念,并渐进掌握了鉴赏美的能力(姑且就让我说说吧),第一次团结成了一个个群体,即社会。现在有些人想超凡脱俗,不务仕途,远离官场还是可行,但想脱离社会那还是不大可能的,就算隐居江湖消极避世,仍不得不与人打交道,在那个时代之前,算可以,所以,后世所谓的“出世”“超脱红尘”只是远离众人烦扰嬉闹趋之若鹜的大千世界,并非真的独立存活,逃离的是一种生活。

不由想起之前学过的《赤壁赋》,苏子在其中大谈人之渺小与享受美好,记得当时解读为出世与入世,觉得很有道理,但他真的脱离凡务了吗,从前后两段来看,纵情山水应该是他寄托情怀、休闲愉悦之地,他还是积极入世的,可谓神得儒家学派的精髓,从休憩再出发,这也是东坡的可爱之处。

个体的人和群体力量比还是渺小的(精神层面暂且不论),要想动用甚至掌控这股力量,就要用到社会组织结构,鉴于刚从自然原始脱离不远,不由自主地选择了敬畏又亲近的鸟兽作为图腾——

“凡九山,二百六十七里,其神神状龙身人面。”《中山经》

“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是谓烛龙。”《大荒兆经》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诗经》

无不例外的,它们都是现有物种的神话改造,不是现实的对象,而是幻想的对象。观念的产物和巫术礼仪的图腾。看来庄子的《逍遥游》中“北冥有鱼,不知其大”是颇受了它的影响。

图腾,可以带我们穿越,回到那个龙飞凤舞的时代。这话应该没错,龙和凤确是当时两大图腾,以这为首的两大氏族终以西胜东的结果而告终,龙与凤得以并存,“人面鸟身,践两赤蛇”是否验证了这种斗争。自此,中原大地上氏族间矛盾基本消除,以后的战争中这也不是主要矛盾。

图腾和现在的徽章起到的作用相类似,都团结一致笼络人心之用,但前者远比后者神秘强大,具备敬畏的感召力,就如同狼图腾代表的是草原民族不屈与自然作斗争的精神,一种狼性文化。当你拾起一枚有些年头的图腾,古铜的质地颇有分量,厚重,龙文盘绕,镌刻其上,隐隐而又逼真,在当时,它们甚至具有神力魔法,浓缩积淀着原始人强烈的情感和思想。而这,正是什么意识和艺术创作的萌芽。

在浑厚的中土大地上行走,那时森林依旧在,碧郁青青,途经都有四门,名曰:河伯、东君、云中君、山鬼……其路漫漫远兮。

中华民族似乎对线条有种与生俱来的天赋,仓颉造字,惊天地泣鬼神,从鱼蛇具象到陶罐花纹,怀素对初唐书法的改造,何尝不是对线条的抽象概括总结。

不知那时为何半神都以人面兽身的形态出现,这与长久的审美是离不开的,这种犹能言语,与人亲近的形式,区别于古埃及,似乎蒙上了一层烟火气,有了人间的味道,而妖也变得可爱了。这也为后来两宋时佛陀转型提供了依据,不再是神庙上的高高在上,而是一个可以亲切对话的对象,更接地气。中国本土宗教没有极端主义,乃至逐渐走入民间,应是源于这种初始的“经世致用”的思潮。

除去先秦诸子百家、竹林七贤、建安七子、何晏王弼王等一干人的中唐以后,艺术方面的格调就基本奠定,后虽历朝也无大变,杜诗颜字养画成为后世楷模,无敢逾越,也无怪赵翼说:“李杜诗篇万口传”。

那时候多的是神,少的是人,最终促成的是神向人的转变。

想想还是自由开放的年代好,思想自由,言论开放,但往往伴随着黑暗政治,亦或是政治险恶导致重心向文学倾斜?经年战争,所以他们的思绪飞扬中包含了写不欲写的巨大痛楚和哀伤,当然,无光混沌中也孕育了先秦诸子和魏晋风度,而自由也是从那时而起的。

时过境迁,原先的一切都不会不存在,八十年代的寻根文学大概基于这点,那就从遥远的数不清的年代开始,拥有朴实无华的美丽,质朴自有其风韵。潮水荡涤过的沙滩,应有人去走字,这就是简单美。

“涯州海后无中华”这是句戏言,但这光从中唐开始就慢慢衰退了,一点点暗淡。听说陶潜《山海经集注》的最后一位读者,距今几千年,也算先人了。

医美的读后感篇8

?美的历程》是由中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李泽厚先生撰写的一本美学著作,从宏观鸟瞰的角度对中国古典文艺的数千年历史进行了一次“匆匆巡礼”,全书共分为十个章节。

?美的历程》这部书跨度很大,从原始社会到明清王朝,波及各个朝代的方方面面,构造了一个古代美学发展的脉络图。这部书是用美学的标准去评价中国的考古、文学、艺术……与单纯的文学审美有着本质的不同:它需要历史知识、美术知识、文学知识等等,很全面,让我有吃力的感觉。他是以美学的标准去评价中国的考古、文学、艺术……的审美角度而著作。

书中也蕴涵着哲学知识,如: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著。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奴隶制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

而书中也有着作者他所理解的艺术、美学追求。书中说到:内的追求是与外的否定联在一起,人的觉醒是在对旧传统旧信仰旧价值旧风习的破坏、对抗和怀疑中取得的。

内容上与哲学本体论的追求一致,人的主题展现为要求与“道”——自然相同一:在形式上与绘画一致,文的自觉展现为要求用形象来谈玄论道和描绘景物。但由于自然在这里或者只是这些门阀贵族们外在游玩的对象,或者只是他们追求玄远即所谓“神超理得”的手段,并不与他们的生活、心境、意绪发生亲密的关系(这作为时代思潮要到宋元以后),自然界实际并没能真正构成他们生活和抒发心情的一部分,自然在他们的艺术中大都只是徒供描画、错彩镂金的僵化物。

我读完这本书意犹未尽,楚汉浪漫主义的气势与古拙,魏晋风度的人的主题,文的自觉。阮籍与淘潜篇,盛唐谙中。青春。李白。音乐性的美。杜诗颜字韩文篇等。使我更深刻的认识到了艺术和做人的魅力。完全颠覆了我原本幼稚而愚笨的认识。在文化艺术琳琅满目的世界畅游,品味先哲们思想的乐土,让我的“审美感情”丰富厚实。

医美的读后感8篇相关文章:

医德医分个人总结模板8篇

乡医年度考核个人总结通用8篇

医教科工作总结模板8篇

幼儿园园医工作计划8篇

乡医述职报告范文通用8篇

幼儿园园医工作计划优秀8篇

乡医述职报告范文最新8篇

医务人员医德医个人总结模板8篇

医德医风风工作计划8篇

乡医续签申请书优质8篇

医美的读后感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4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