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一篇读后感可以强化我们对书上所写的领悟,大家完成一篇读后感可以加深我们对名著故事的了解,写文书吧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遇见》读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遇见》读后感篇1
总书记谈到自己的爱好时曾说:“我最大的爱好是读书,它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一个不断思考认知的过程。《遇见未知的自己》就是一本让我在品读的过程中,不断认识自我,并搭乘心灵成长列车的书。
?遇见未知的自己》一书以深入浅出的笔触揭示出困扰人们的烦恼痛苦的深层的原因,以明线、暗线双线结合的形式讲述主人公心灵成长的历程,以通俗易懂、平实朴素的言辞解读了深刻的人生道理。这本书教会我如何自我和谐地快乐生活,如何循序渐进地改变生活,使之更加美好,从而使社会更加美好。它以小说的形式来向人们讲解和诠释一个个耐人寻味又贴近生活的道理。人生,在琐碎的细节中,让天性的纯真蒙尘,不能再以纯真明亮的眼睛注视身边的人事和这个世界。竞争和自由主义经济模式,极大地放任人性私欲的膨胀,于是,人就陷入贪婪和占有的旋涡之中,正如书中主人公若菱所言“活着好累!”以至于渐渐累到失去自我。正因为失去真实的自我,追求的是内心真实需要以外的东西,所以,占有得越多,迷失得越严重,内心就更加迷茫痛苦,更加烦躁不安。书中教会我用三种视角来看待所面临的问题,以老人的视角告诉我们对待事情要内心平和,要淡然悦纳;以旁观者的角度去看清事情的本身,学会从情绪中抽离出来;以自我的角度学会倾听自己的心声,修身养性,寻找内在的真我。通过三种不同的视角学会管好自己,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语言、行动、习惯等。
?遇见未知的自己》告诉我,生命的转折是建立内在力量的最好时机。问题和困境不是来找你麻烦,而是来帮助你,帮助你找到你自己,帮助你内在成长,变成一个更接近你自己本质的人。而大部分的人在碰到困境时,都有很多的埋怨、躲避、压抑,但真正有智慧的人会从中找到成长的契机。无论身处力争上游的快跑阶段,或逢人生变故减速慢行的彷徨时刻,或是看尽千山万水绚丽归于平淡的踌躇关头,面临其中许许多多的喜怒哀乐,唯有保持一颗平静的心、感恩的心,便可以做到自我和谐、快乐生活。
掩卷沉思,我想到我们讲师团一直在宣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与友善。友善既是高尚的个人美德,也是重要的公民道德规范,它所包含的理解、宽容、团结、互助,不仅让人与人之间充满温馨,还是社会和谐的基石。一个友善的人,总是以真诚的微笑示人,以阳光的心态看人,以发自内心的行为助人。多少次,我们为生活所烦恼,我们因为别人的一句话而迁怒于人,我们因为别人的一个眼神而受伤,我们甚至因为别人的光鲜时髦而心情失落,在别人的财富和地位中流露自卑,在很多时候,因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引发羡慕嫉妒与争吵。而当我们真正认识自己,像书中一样对于同一件事情要用三种不同的视角去看待,便拥有一颗平静的心、感恩的心,永远保持内心的安详与平和,始终悦纳自己和他人,真正做到对己友善、对人友善。当你对他人友善时,恰恰是对自己最大的真诚。
友善是和谐相处的前提。中国人对于“和合”文化的崇尚由来已久,先贤哲人在讲到和谐时,首先讲自我的和谐。修身养性向来是中国人处理人际关系、解决人我矛盾的立足点。“反求诸己”是我们实现与这个世界和谐统一的基本思维方式。自我和谐实质上是自己内心和谐。自己内心和谐,就能做到守正心灵,认知健全,控制情绪,心无旁骛,难不倒,夸不倒,诱不倒,不断超越自我,追求卓越。追求内心和谐,既是人生的课题和使命,也是应尽的社会责任。很多人出问题,究其根由是他们思想先出了问题。自我和谐实在是一种心灵美,是内外兼修的美,是外在与内心统一的美,是生命中的真正珍品。
读书启智,阅读人生,每一本书都是一段不一样的心灵旅程,期待下一段旅程的开始,努力遇见“更好的自己”。
《遇见》读后感篇2
?遇见未知的自己》是一部关于身心成长的小说,作者张德芬以其简简单单的写作风格揭示了人们烦恼和痛苦的深层原因,以其简简单单的文字诠释了深刻的人生真理。
书中解释了我们人类对生活的追求,也是五个字可以表达的,那就是爱、喜悦、和平。
为什么付出努力后我们还追求不到我们想要的幸福?真我和爱、喜悦、和平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要远离真实的自我?我们不是每天都在演戏吗?扮演各种各样的主角,但是在场景中,我们心甘自愿扮演的有多少呢?这是我们看不到真实自我的原因之一吗?我想是的。
所有的人和事都是你内心的反映,就像一面反映你内心的镜子。当外界的任何东西接触到你时,记得看看自己的内心,看看自己的哪一面被再次触摸,看看自己的哪些阴影没有被整理好。不要把精力浪费在外部的、不可改变的、不可抗拒的事物上。首先在内心层面达成和解,然后专注于外部能够改变什么。
因为我们所有痛苦的根源都来自不知道自己是谁,盲目地执着于不代表我们的东西。快乐依赖于外在的事物,一旦让你快乐的环境或事物不复存在,你的快乐就会消失。另一方面,快乐来自内心。所以一旦你拥有了它,这个世界无法将其夺走。
因此,如果一个人充满了快乐、积极的想法,那么好人好事就会与他产生共鸣,被他吸引。同样的,如果一个人有悲观和愤世嫉俗的倾向,坏事就会发生在他身上。这可能是书中提到的意气相投,物以类聚。
《遇见》读后感篇3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最初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浅显的把它理解为两个意思.(1)外面只有你一个人,所有的事情都要靠你一个来完成,那意味有点像我的"nobodyelse"一样.(2)不要在意别人的眼光,就好像世上只有你一个一样,勇敢一点,做更好的自己.
看完《遇见未知的自己》,才知道这话的意思是:外面没有别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内在投身出来的结果.
这本书我看的既艰难又容易.容易的是,它是一个衔接很顺畅的故事,所以很好看下去.艰难的是,里面有好多“专业的术语”甚至到现在我也理解不了;更艰难的是,看的时候有点点震动:原来,了解自己是如此痛苦的一个过程.有些时候,我好像感觉到自己所有的过去和思想都被颠覆了.这本书我看的缓慢.靠着每天清晨公车上的时间终于把它啃完.如果可以,再看一遍当然是好的;而更好的是,要有人分享感受体会.无意中在豆瓣上看到别人简短的一句评论:“唯心论”.一瞬间,似乎是击中了要害,溃不成军.但转念一想,唯心又怎么样?谁能证明唯物又是绝对正确的?无论如何,我还是觉得这本书不错,至少在某些方面给我们一些提示,让我们做更好更快乐的人.它告诉我们真我就是爱、喜悦、和平.书中的老人真好,不遗余力的去帮助每个受伤的人.真希望自己也可以遇见他.可事实上,如果能够勇敢一点,其实可以拯救我们的老人就是自己,对么?
最后一章,老人写给若菱的信,我很想安静的亲自敲打一遍.嗯.亲爱的孩子:该是你展翅高飞的时刻了.我看到你的茁壮成长,心中有无比的喜悦.记得,要把你的祝福跟所有人分享,因为分享跟感恩一样,分享出去的愈多,你回收的就愈多.又该是我云游四方的时候了,临走前我总你一句话,记住——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内在的投射,就像镜子一样反射你的内在.当外境有任何东西触动你的时候,记得,要往内看.
看看自己哪个地方的旧伤又被碰触了,看看自己有哪些阴影还没有整理好.不要浪费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变、不可抗拒的东西上.现在内在层面做一个调和整理,然后再集中精力去应付外在可以改变的部分.记得,每个发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个礼物,只是有的礼物包装很难看,让我们心怀怨愤或是心存恐惧.所以,它可以是一个灾难.也可以是一个礼物.如果你能带着信心,给它一点时间,耐心、细心地拆开这个惨不忍睹的外壳包装,你会享受到它内在蕴含着丰盛美好、而且是精心为你量身打造的礼物.祝福你,孩子.书中还有一个理论就是“心想事成的秘密”,通俗的说就是想什么就会有什么.那么,好吧,只希望我们所有的遇见都是礼物.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遇见》读后感篇4
很偶然的机会接触了这本书,只是单纯地喜欢它的封面。没带太多的兴致,因为心想也不过是一本很普通的关于励志心理的书籍…
上了大学后,很少有机会坐下来静静地看书,不是没有时间,只是少了那份心境,淡淡地,淡淡地,如同手擎一樽美酒,细细品味,沁…入心脾。校园里刮起了一阵读书月的风潮,于是整个校园沉浸在了这片书的海洋中。我,慢慢地读着这本书,发现它与我以往接触的这类型书是那么不同。
?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主要是环绕了女主人公白领李若菱与智者老人的一次次对话,揭示了人身心灵的奥秘。这本书突破了大多数传统书籍对这方面心理理论知识的直接论述,采用了讲故事的方式,一步步的引导读者走进作者论述的观点里,进而走进了自己内心中真实的自己。
女主角李若菱的生活是不幸的,虽然她有美丽的外貌,在公司里身居要职,拥有高质量的生活,但她并不开心,由于婚后多年不孕,遭到了婆婆小姑的嘲讽和丈夫的不理解,在公司里又有小人的尔虞我诈。她脑海里时刻都闪过轻生的念头,在一次和丈夫吵架离家出走后她遇到一个老人,在与老人的一次次智慧的交流后,她终于找到自己生命的价值,找到自己人生的定位……
“你是谁?”这是第一次见面时老人问李若菱的第一个问题,“我叫李若菱!”“我问的不是这个,名字只是个代号。”“我在一家外企计算机公司上班,我是负责软件产品的营销经理”“那也不能代表你是谁,如果你换了工作,这个‘你是谁’的内容不就要改了吗”。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忘记自己是谁?我们很多人每天生活的都不开心,即使我们拥有了很多财富、金钱、美色。我们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来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以为我们就是财富、金钱、美色。的代表。我们追求的到底是什么?什么是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想要的东西呢?我们总是习惯地去观察模仿别人,却忘记了自己到底最希望拥有什么。很多时候,我们大多数人寻找的地方,表面看起来好像比较容易让我们找到我们需要的东西,所以我们费劲地在别人身上,在这个外在的物质世界中寻找解答和快乐,结果都是徒劳无获的,主要是我们找错了方向,找错了位置。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很多人都习惯戴上了很多面具,每天每天都在不停地更换着,最后失落了真实的自己,当哪一天,我们逐渐的把目光从外界世界转向我们的内心世界时,我们会可悲地发现,其实我们很多人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更糟的是。我们是自己思想和情感的奴隶,它时刻束缚着我们,使我们生活在了不快乐中……
?遇见未知的自己》我们应该给自己一个机会,让自己和自己的内心情感交流一下,看看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自己的人生位置到底在哪里,我们每个客体其实都是“李若菱”,我们都迷茫过,我们都徘徊过,但请给自己一个机会,和“智者”来番对话吧……
《遇见》读后感篇5
不是每个人的成长历程都沐浴着温暖的阳光,不是每一段心路都会有贵人为你拨开云雾,通达了悟。那些遗留在心里的困惑和阴暗,挥之不去,凝结成黑压压的乌云,遮盖住我们原本明亮无染的心空。
前一段日子,外表的平静下,实则一向很痛苦,度日如年。在家里的时候,我明白我是谁,我是爸爸妈妈的女儿,是他们的期望。在中学的时候,我明白我是谁,我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精益求精是我们奋斗的口号。而在大学,衡量一个人得标准变得多元,再想为自我标记一个闪亮的标签很难,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随着人潮不自觉的走着,解开各种身份的束缚,我一时光不明白自我是谁了。
我想,也许我的外表能够代表我,于是开始关注自我的着装;也许我的工作能够代表我,于是用心参加社团,想在忙碌中体会自我的存在;也许成绩能够代表我,于是勤啃书本,为成绩单上的分数下力气。但是当我闲下来,独处时,还是会感到空虚扑面而来,我不快乐,这是为什么?伸出双手想去抓住自我却落空,我到底是谁?
“我有一副身体,但我并非自我的身体。我能够看见并感觉到我的身体,然而凡是能够被看见以及被感觉到的,并不是真正的观者。我的身体也许疲惫或兴奋,生病或健康,沉重或简单,但这与内在的真我全然无关。我有一副身体,但我并非自我的身体。
我有情绪,但我并非自我的情绪。我能觉察出我的情绪,然而凡是能够被觉察的,并不是真正的觉者。情绪反反复复,却影响不到内在的我。我有情绪,但我并非自我的情绪。
我有思想,但我并非自我的思想。我能够看见与知晓自我的思想,然而那能够被知晓的并不是真正的知者。思想来来去去,却影响不了内在的我。我有思想,但我并非自我的思想。
我就是那仅存的纯粹的觉知,是所有思想,情绪,感觉与直觉的见证。”
这是以前台视知名女主播张德芬《遇见未知的自我》书中的一段话。对于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你能够理解为你是一个历经几世轮回的古老灵魂与肉体精神的融合;对于更多的人来说,我们能够明白,我们是能够感受,观察,检验自我思想情绪的一种觉知,我们拥有身体,身份,甚至思想,可我们不是他们。这其实是换了一种更高的观点来看待自我。当我把自我定位为驻扎在身体里的觉知,借助身体,身份等来体验这个世界,突然发现以前的一些问题不再是问题,只需正确对待自我的得与失,不因为外界的褒贬而丧失对自我的信心。有错改错,就事论事,绝不将对事情的看法变成对自我的人身攻击。因为任何一种身份都代表不了我自我。
书中还讲到,每个人在刚刚出生时,都拥有喜悦平和的心境,偶尔会有情绪,会哭会闹,但是情绪来得快走得也快,不久又会回到喜悦的状态。这就是我们最初的模样,是我们最真实的自我。没有吃过糖的孩子不会留恋糖的甜蜜,正是因为我们以前喜悦满足,长大后就不停的抓取外在的事物,抓的盆满钵满,摆到自我面前,试图让自我快乐满足。然而我们的心就像一系列同心圆,我们的真我是最中间的那个圆,而身份,情绪等等,是外面的同心圆,将我们与真我的喜悦平和层层隔离。我们太执着于外物,反而远离了真正的快乐。
其实错不在我们追求外物,不是要我们不食人间烟火,而是不要过于追求。太执着于外物,对事物就会起分别心,对于那些我们认为极好的就有了强烈的欲望,将自我的情感全然寄托在外物上,患得患失,找不到真正的喜悦和平,也看不到生命的丰满充盈。并且学会倾听自我内心的声音,感受到生命的重心,有强烈的方向感,不至于在高度繁华的世界里,沦落为一个不明白自我是谁,要干什么,要到哪里的穷忙族。
写的这些,其实只是书中内涵的冰山一角。我在书店看到时,以为它只是空讲道理的励志书,然而翻开书,却是一个充满惊喜的精彩世界。它解开了我的很多困惑,让我相信,与它的相遇,实在是一种完美的缘分。
没有人能够给我们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也没有道理能够彻底让我们觉悟。因为这个相对的世界,没有绝对的道理。但是,对于初入心理学、心灵修正的人,把这本书比作灵修地图,是但是分的。只是每个人可能选取不一样的主干道。另外,觉得原先很多宗教里的东西,被越来越明确的证明为是合乎科学的,比如说,心想事成,臣服态度,祈祷时的能量场变化……
《遇见》读后感篇6
事实最大就是告知我们,凡事发生的事情,都要臣服,臣服事件,臣服事件带来的情绪,越是抗拒,越是存在,不要沉浸在负面的情绪中,学会如何的去消除负面情绪带来的困扰,通过能量的转换,让能量释放。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是的,所有的信息判断,都是来自自己大脑的选择,大脑的筛选,所以身心灵的修炼,是帮助我们自己找到正确的途径。
正确的认知自己,正确的判断,正确的情绪,正确的生活,而正确带来的标志就是喜悦,内心的喜悦,同样也带给你之外的人喜悦,希望每个人都可以和谐的生活。思想是对回忆,或者是对未来的思考,这本书通过关注自己身体,带来体悟,思考当下,通过连接自己的身体,来感悟能量转换带来的不可能。
一切皆有可能,这话真的有道理。运动自己,通过各种方式,在运动过程中,关注自己呼吸,不单单让身体独自运动,而是深入的冥想,感知身体的存在。瑜伽是一种方法,不是仅有的方法。每个人在选择的时候,找一种适合的,就可以。任何一种运动都会带来精神体验。书中的道理,人人都会懂得,只是这一本适合,她告诉了方法,途径,容易接受。如果你也有情绪困扰,或者是曾经困扰,这本书不妨看看,希望带给你帮助。另外书中也介绍了,一些电影,书籍,有机会也尝试看看,也许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遇见》读后感篇7
五月的南昌,天气稍显闷热,而自己也是抑郁了半个月,每天地准备考研学习,不良的生活习惯加上心灵的躁动折磨着自己,效率很低,心情低落。晚饭期间偶然翻开自己的空间记忆,发现都是阳光正能量的展现,而现在的自己刚好是自己当初不屑的那个人。
晚上十公里的跑步也没让自己静心潜修下来,不自觉刚好看见了遇见未知的自己。发现过去的自己其实也是一种表象,现在的自己却表现地更加淋漓彻骨,只是负能量场已被占领了主要地位,内肽神经大概快要织成一张网了吧!
而也感激在自己最迷茫无助的时候遇见了这遇见未知的自己。并非是我的生活如此糟糕,更多的是外在的环境能直接敏锐地刺激到自己,而自己也恰好还带有了各种有色眼镜去看待生活中的很多现象。
我的生活,一直都是那种急匆匆地来急匆匆地走,希望完成更多,获得更多,却真的忘记了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些许的休闲散步,留给自己的却是内疚和自责,然后又加速地往前跑,但还是不知道为什么要跑。
读完这本书,虽然我也还是没有知道自己躁动的源头以及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但是从此刻开始,慢慢地给一个精心思考的习惯吧,感悟自己的内心到底想要什么,克制住自己的情绪,从内心深处对待生活中原本就属于中性的环境变化。
《遇见》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
★ 我遇见你作文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