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通过这本书对故事的寓意产生了深刻的读后感,我们通过阅读,不仅获取知识,还获得了读后感,写文书吧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边城新与旧读后感精选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边城新与旧读后感篇1
早就听说大作家沈从文的著名作品边城是一部很美的小说近日有幸拜读,感触良多,小说用牧歌般情调,行云流水般的语言描述出了田园诗歌的边城世界,那里的人们保持着人性最终的善良质朴自然真挚,包含着人性美和人情美,他们勇敢诚实乐善好施热情豪放,重义轻利,守信自约俨然一个宁静平和的世外桃源仙境,若问今是何世,某必答不知有汉更无论魏晋这里的人民诗意的生活诗意的栖息一本书描写仿佛就是一副风俗画,这部小说中绝没有惊心动魄的'社会巨变和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但风格深远自然清灵淳朴,和谐隽永,大师沈从文的清丽的笔触描写了渡船老人与他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纯朴生活以及翠翠和船总两个儿子的悲剧故事,
翠翠是文章的主要形象,也是作者最成功的任人物形象,她是湘西边城山水孕育出来的一个精灵,她在风日里成长着,皮肤黑黑的触摸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如水晶,自然抚养着她,教育者她,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一只小兽物。边城的风日,山水使她出落为一个眉清目秀聪明贤惠,且带几分矜持,几分娇娇气的少女,她是美的精灵与化身,所以也难怪船总的儿子们会爱上翠翠呢?
老船总的两个儿子也是文章中的主要人物,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都结实的如虎,却又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不伊势,倚势凌人,为了纯真的爱情宁愿放弃一座3层楼的陪嫁而选择渡船,天宝则宁愿牺牲自己的幸福,成全弟弟的爱情,他们那胸怀宽阔,光明磊落。
边城正是通过书写男女之间的纯纯情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情,在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老朴素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翠翠和这对互相深爱的年轻人既没有海誓山盟生死别离,也没有惊世骇俗之举。更没有铜臭味的金钱权势交易,他们之间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自然男女之情,这种情感就如同让光下的花朵,清新而健康。
作者笔下的边城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这里自然美、人性美。在这个利益当先的商品经济时代,只有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才是真正能够贴近自然、返璞归真的。中国人民只有这样相处,才会共患难、互帮互助,一起度过最困难的时刻。
边城新与旧读后感篇2
湘西是那样的美丽,青山绿水。翠翠,又是一个青涩、情窦初开的小女孩,她的羞涩是纯正的、不做作的,那位深爱着孙女、渴望孙女能够得到幸福的善良、憨厚的老船夫,也无法摆脱传统的束缚。为了孙女的亲事,他内心所呈现出的渴望、焦虑、矛盾、挣扎——是那样令人痛心和无奈。是的,他岂是在与自己的内心斗争?他是在与整整一个时代在较量,他怎能跨越越时代给孙女一份自己把握的幸福?——最后,老船夫带着一生巨大的遗憾走了,他无法把握女儿的幸福,也无法能够把握孙女的幸福。而翠翠,除了在原地等待幸福,无法自己选择。没有第二条可以选择通向自己幸福的路。
这条通向自己幸福的路难道就是翠翠一个人的路吗?显然不是的,这也许就是中国几千年来天天正在发生的故事。那每日坐在溪边高岩上默想的又岂是翠翠?那难道不是千百年来无数渴望幸福的女人?美丽的边城由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一方面人性的淳朴在那里保持的非常干净,但另一方面一个没有创新,没有纷争的地方却也说明这里经济文化的落后和信息的闭塞。翠翠的爱是真诚的,但似乎从某个角度来说,却是无比的卑微。
不过对于整篇小说,那种人性美和自然美倒是可以让现在的人深受启发和感动。
从美的角度来看,沈从文的笔下无处不美,山美,水美,人美。他无限深情地为读者展示出一幅幅原始自然的山水画,和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
边城新与旧读后感篇3
沈从文的小说以恬静的风格,小品散文的笔调,诗词曲令的意境,描绘出湘西边城的美丽风光。边城里的世界淳朴,良善,安静,平和,人与人之间流淌着最朴素的情感。
我为翠翠的单纯可爱而产生触动,“天真活泼,处处如一只小兽。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到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都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面前的人无心机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在沈从文先生的笔下,一个受自然生养且教育的小姑娘形象便活灵活现起来。翠翠是真善美的化身,但是生活是残酷而又现实的,大老天保意外而亡,二老傩送又因大老的死产生了心结,爷爷因担心翠翠的终身而病倒离世,三个深爱翠翠的人最终都离开了她。但是生活总归要继续,翠翠父亲的同僚老马兵伴着翠翠在碧溪岨住下。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
我为那个淳朴的良善的世界而产生触动,“不要哭了!不要哭了!听我说,爷爷的`心事我全都知道,一切有我;我会把你的事情安排的好好的,对得起你爷爷。我会安排,甚么事都会。我要一个爷爷欢喜,你也欢喜的人来接收这只渡船。不能如我们的意,我老虽老,还能拿镰刀同他们拼命。翠翠,你放心,一切有我!……”这些情真意切的话语和行为在如今社会很是少见,正因为人与人之间友善,信任的缺失,才会渴望边城里所描述的小城,期待一切真善美的发生。
老船夫自知时日无多,拖着病弱的身子想为翠翠找个终身依靠,却受到傩送父子的冷遇,老船夫在那个雷雨之夜带着满心的不舍和担忧悄然离世时,我的眼泪再也忍不住。
文章结尾,那座在暴风雨中倒下的白塔又重新建造起来了,作者似乎是想告诉我们,虽然那场暴风雨中逝去的很多东西已经回不来了,但风雨过后,活着的人还是要继续生活的。
边城新与旧读后感篇4
第二年端午,他又去了茶峒,这次她没有见到傩送,却见到了傩送的大哥天保,天保也爱上了翠翠,翠翠的命运从此与天保傩送两兄弟的命运相联系了!
翠翠依然记得那年端午节遇到的傩送,和那天发生的事情,又过了一年,新的端午节到了,翠翠在渡船的时候遇到了团总的女儿,准备给傩送做媒的。傩送二老,派人来替他们,接他们二位去茶峒看赛龙舟,他们到了茶峒,翠翠恰巧和那个女孩子坐一起,很多人都来看那个女孩子,翠翠觉得无聊,下楼,却又听到了楼上的女孩子准备用一座碾坊来作陪嫁,给傩送做媒,同时也听说了,二老要渡船,不要碾坊。翠翠心中的失落从这里开始,却又不带有一丝的喜悦。其中有一段话,让我感觉很真实,当二老的长工告诉爷爷,二老安排翠翠和爷爷坐在楼上,爷爷问翠翠你去吗,翠翠说我不去,我愿意陪爷爷去。感觉特醇厚。
大老天保来渡船,对爷爷夸起翠翠。然后托人在端午节时向爷爷提起了他想娶翠翠的.事情了,爷爷很高兴得回去给翠翠开玩笑的说,天保大老要娶她做老婆,翠翠不知道该怎么做,装作生气,爷爷也没敢再问下去,这事情放下了,傩送明白了哥哥的想法,同时也让哥哥,他不要碾坊,而是要渡船的,但是兄弟两个却又不能向其他情敌那样决斗,他们只能有自己的解决方法,他们约定为翠翠唱情歌,可是一开始唱歌时,哥哥天保就认定自己输给了傩送,于是决定离开了茶峒。
不巧,当天保离开茶峒之后,在一次行船中,他在水中死去了,一个水中生水中长的汉子就这样死了,傩送前去寻找哥哥的尸体,但是毫无进展,途中,遇到了爷爷,爷爷含蓄的一问一答,让傩送误会爷爷不愿意让翠翠嫁给他,傩送在回到家之后与父亲因为是要碾坊还是要渡船吵了一架,离开了家,而爷爷去船总顺顺家,顺顺由于大儿子天保的去世,对爷爷的态度极其不好,爷爷由于担心翠翠的将来,在忧郁中死去,他死去的那天,天下雨,雷声很大,第二天,爷爷死了,屋后的白塔也倒了,可怜的爷爷,可怜的翠翠。
杨马兵来照顾翠翠,船总顺顺也来了,并准备迎娶翠翠过门,搬过去住,但是杨马兵认为不成样子,要等傩送回来,但是傩送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翠翠阿,你知道么,你所等待的傩送还能不能回来呢!
平实的语言却饱含真情,很喜欢。
边城新与旧读后感篇5
?边城》是一篇由沈从文写的短篇小说,该故事以湘西的小城镇,小村落为背景,以翠翠与天保和傩送两兄弟的爱情为线索,把沈从文先生心目中的美好的湘西世界完美地展现了出来。
女主人公翠翠,是一个与外祖父相依为命的十四岁女孩。她与外祖父单独住在溪边白塔前。外祖父以撑船过渡为生,偶尔受“茶峒”小山城里的居民周济。
城里的船总顺顺有两个儿子,老大天保,老二傩送。他们俩分别在端午节上认识了并喜欢上了翠翠。两兄弟在月夜下唱歌。傩送获得翠翠的心。天保退出,外出闯滩,意外死去。傩送觉得对不起哥哥,于是开始疏远翠翠,也外出闯滩,一去不复返。
外祖父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死去,翠翠独自守着白塔,等待着傩送的归来……
我非常喜欢这篇小说的语言风格,它古朴,淳厚,朴实无华。沈先生用最常见的,最普通的字眼,描绘了一幅浪漫,细腻的图画,构成了一曲哀婉动人的乐章。无须雕琢,无须堆砌。所有的字词像是随意丢下的,却处处能泛起浪花。
我知道,作者并不是用字词等在外的东西吸引读者的,而是用内在的感情打动每一个阅读它的人。感情是随着简单朴素的文字流出的,简单的文字也透着光芒。如同溪水顺着山谷流出,单调的山谷就变得有生机。
所以,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沈先生是一个可爱的,祥和的,内心充满爱的人。他笔下的边城就是他的内心世界。他的语言不犀利,不极端不似鲁迅先生的“横眉冷对千夫指”。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那样一个动荡的,黑暗的,迷茫的时代。能保持内心的祥和是很不容易的。
边城,是作者的故乡,是坐着的内心世界,是作者的理想王国。《边城》一书,体现着浓浓的湘西世界的地方特色。书中的边城,是一块神奇的纯净的野性的土地,书中的`人也同样如此。女主人公翠翠,是一个天生地长的精灵。他从小就生活在那里,单纯,可爱,烂漫。男主人公天保,傩送是热情健壮朴实的湘西汉子典型的代表。外祖父,船总顺顺,驻军将士,就连“茶峒”卖肉的,卖茶的,卖酒的小贩都透着一种淳朴,善良的人性美。
全文是以一种淡淡的'哀伤为基调:天保丧命,外祖父死于风雨交加的夜晚,翠翠孤独地守着白塔,孤独地守望。虽然很伤感,但作者以一种温柔的笔触把这一件件事情描述了出来。没有嚎啕大哭,没有撕心裂肺。只有默无声息的哀伤。如春夜里的雨,于无声出慢慢浸透我的心脾,牵动我的感情。
我觉得这个故事最精彩之处在于作者设计了一个没有结局的结尾。
“可是到了冬天,那个坍塌了的白塔,有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青年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这个故事结尾处,翠翠守着白塔,等待着傩送归来,但不知他是“明天”回来,还是永远不会回来。在这种淡淡的忧伤中又给人以希望。
我觉得,正是由于这样的结尾,才使人们更难忘,使人们在嗟叹之时永远地把它记住。
我刚读完这个故事,想给它安个结局。但后来想想,这是在自作聪明。有了结局,也许这个故事就不会那么动人难忘了。必定沈先生看到了这点,才故意设下悬念,引人遐想。
边城新与旧读后感篇6
沈从文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民淳良的心灵。关于《边城》的主旨,用沈从文自己的话说就是,“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边城》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了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种宁静的生活若和当时动荡的社会相对比,简直就是一块脱离滚滚尘寰的“世外桃源”。在这块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们充满了原始的、内在的、本质的“爱”。正因为这“爱”才使得川湘交界的湘西小城、酉水岸边茶峒里的“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边城》正是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纯纯情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里之间的善良互爱来表现人性之美的。作者想要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翠翠与傩送这对互相深爱着对方的年轻人既没有海誓山盟、卿卿我我,也没有离经叛道的惊世骇俗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味的金钱和权势交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自然的男女之情,这种情感像阳光下的花朵一样,清新而健康。作者不仅对两个年轻人对待“爱”的方式给予热切的赞扬,而且也热情地讴歌了他们所体现出的湘西人民行为的.高尚和灵魂的美。《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边城》发表于1934年,小说描写了山城茶峒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与摆渡人的外孙女翠翠的曲折爱情。青山,绿水,河边的老艄公,16岁的翠翠,江流木排上的天保,龙舟中生龙活虎的傩送……
边城新与旧读后感篇7
翠翠,文中的一名十五岁的小姑娘。她可以被认为是纯洁美丽的化身,是《边城》中最美好的一个人物。她十分关心自己的爷爷,爷爷也爱她。但是,却很少有人理解他。
就在一个端午日,她来到河街旁看龙舟,看见了船总顺顺家的傩送二老在龙舟上,一见钟情,爱上了他。正巧,他们家的天保大老和傩送二老都爱上了她。但中寨团总看上了二老,要用碾坊做陪嫁把女儿许给二老。而老十分痴情,宁肯撑一辈子渡船,也不要碾坊。翠翠不愿表白,希望二老来提亲。可大老走车路先来提亲。稀里糊涂地被爷爷婉拒了。
于是兄弟俩比赛半夜唱歌,让翠翠挑选。大老自知不是对手,出去做生意了,但出了意外死了。二老全把这件事当做翠翠引起的,也离家出走了。在一个风雨夜,爷爷死了。翠翠才知道,他们为了她才比赛唱歌。翠翠希望二老快点回来。
翠翠和兄弟两个都十分痴情。而爷爷为了孙女的亲事,他内心所呈现出的渴望、焦虑、自尊、自卑、掩饰、吞吞吐吐、欲说还休、矛盾、挣扎——是那样令人痛心和无奈。他们的结局都十分悲惨。翠翠和杨马兵孤独地守候着傩送二老的归来。这能看出湘西边城的朴素的民风民俗。不管钱财的诱惑,执着地选择自己喜欢的,这才是爱。
边城新与旧读后感篇8
上课,读书交流会,有个孩子讲《边城》,她说感觉里面的人物都很孤独。她的这种感觉令我震惊,毕竟她才15岁!很多年前好像也写过一篇因为读《边城》而倍感孤独的博文。于是我就翻找了出来!
我也喜欢沈从文清新质朴的文风,喜欢《边城》,那碧溪咀的渡船,焦虑的爷爷,执着的翠翠和傩送,那戛然而止的情歌,都曾让我沉醉、深沉、忧郁、悲伤、孤寂。
想到翠翠梦中摘虎耳草,不禁想起《诗经·静女》的诗句“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不是草那么珍贵而是心爱的赠送,或是要送给心爱的人,抑或是这草关联着心爱的人,所以,无论是花是草都很珍贵。纯美的爱情记忆似乎都与高大上无关,往往是特定情境中的一个小小的物件或一个细微的动作。所以伟大的作品就用一根野外采摘的茅草或一把虎耳草,这种质朴的传情达意的方法,流传演绎千年不衰。
但我没心情停留在美好爱情的传情物上,因为我读出了那种凄美的孤独感,而且每读一遍,孤独就加深一层。
你读出翠翠、爷爷、傩送他们的孤独吗?现实生活中你们感到孤独吗?这问题常常让人惆怅。毫无疑问翠翠是孤独的,混沌的情感萌动之音,从来没有人细细去倾听,摘到的虎耳草却不知道交给谁,渴望听到的歌声戛然而止,没有人告诉她其中的缘由,翠翠只有孤独的等待,直到小说的结尾令我们念念不忘的忧心忡忡的是孤独的在渡口撑着渡船的翠翠……
一个没有娘的女孩子,一个生存在男人圈里的小姑娘,她的心思,她的愁,她的很多只能和女性言说的小秘密都需要到什么地方去倾诉呢?然而,要她承受的远不止于此,天保走了,爷爷走了,傩送为什么也走了?什么时候能回来?能等到吗?
天保爱上翠翠,可曾犯了什么错误?但翠翠是弟弟爱上的姑娘,而且他们相互爱慕。他祝愿弟弟,祝福翠翠,可如何安放自己的内心呢?孤独的离开是唯一的选择。但可曾有人理解和抚慰这受伤的心呢?无人理解,没人抚慰,没人点拨,只好远走他乡,一去不返,孤独而悲惨的逝去……
而爷爷的孤独更为深沉,小说中没有写奶奶,奶奶定然早就去世了,爷爷如何孤独的送走自己的妻子,又如何含辛茹苦的养育女儿,无从得知。然而,还没给你时间去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白发人送黑发人了,女儿女婿惨死,又留下幼小的孙女,这孙女是在慰藉爷爷的孤独,还是在时刻提醒着爷爷生命的孤独呢?而无论自己多么努力,而今又要眼睁睁看着唯一的亲人,可爱的外孙女的爱情一步步走向绝望,爷爷的焦虑、孤独和悲苦,又有谁知道呢?因为悲苦、孤独、焦虑没有任何排解的渠道,只好带着孤独、焦虑的心离开人世,除了可怜的翠翠的哭声,还有谁知道曾经有一个孤独、悲苦的老人存在过呢?而且爷爷死不瞑目,因为他不知道有谁能来帮帮他,帮帮他的外孙女翠翠!
现实生活中,我们孤独吗?这简单的问题问的你的心颤抖吗?不敢自己做出个答案,问问学生,问问孩子,他们都笑着说他们很孤独,他们的笑似乎是在告诉问话的人,我还好,不怎么孤独,因为表面上看真正孤独的人怎么会笑着说自己孤独呢?但事实上可能恰恰正是这笑曝露了内心的孤独。稍细心一点就会发现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孩子,多有这种笑着否认自己孤独的孤独,但我们无法知道,他们究竟怎样理解孤独的内涵,对孤独了解多少呢?
去问问如我一般年纪的“过来人”,他们一听到我的'问题就大笑了起来,“你孤独呀?那来一起打打麻将呀!”“出去卡拉一吼就不孤独了”“约几个喝一顿就不孤独了”“还不行啊,去街上有很多亮着粉红色灯光的地方走一走!”他们在为问题的解决出谋划策,但他们内心都不孤独吗?站在阳台上,看着深夜一两点还灯火通明的街市和川流不息的人们,很想走过去拦住他们每个人问问,你们孤独吗?“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确实无法确知他人的内心,但我敢肯定,我内心常有孤独的感觉,有时,是一个人的时候,有时甚至很多人在我身边,而且他们都很热闹的时候……孤独了,有时会想很多,想年迈的父母、想遥远的故乡,想亲人,想朋友,想一路走来的得失,想该如何生,又会如何离开……但有时候,孤独的时候什么都不想,脑子里一片空白。
孤独的时候,也想主动去排解这孤独的情绪,找朋友聊聊,管他听得懂听不懂,说完似乎就好多了,有时,喝喝酒,喝着喝着,说着说着,竟然能说出一大片孤独,能喝出很多类与自己的沦落之人。喝完,醉了,回家若能倒头就睡,这次的孤独感就消失殆尽了。但也有不幸的时候,聊完,喝完,醉了,回家却睡不着,孤独就撑着你的双眼直到天明。
当然,也有没找着朋友的时候,或者找到了,可他们没空或乐呵着自己的乐子,关上朋友的家门,听着吵杂声,自己的孤独不仅没有缓解,反而更加孤独。有时,孤独的想给亲人打电话,但电话通了却不知说什么,说孤独徒添亲人的焦虑……于是,只好呆在书房看看书,看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都怅然而泣下”,看三闾大夫孤独的徘徊在汨罗江畔,想“举杯邀明月”的仙人……看着想着,忽然会觉得,孤独也许就是人生的常态,人生路漫漫,怎么可能随时随地都有伴着你的呢?即便有伴,可又能如何全知你心呢?
子非鱼,你非我,如此,人怎么可能没有孤独呢,但每个人内心的孤独感又很难言说,孤独的感觉有如千百年演绎不绝的爱情,传承不衰,文明的发展不仅没带走一丝一毫,反而更加彰显,即使居住在如林的大厦里,即使周围的人们和你摩肩接踵,即使灯红酒绿,即使夜夜笙箫……你就不孤独了吗?可能内心依然会有孤独的时候,甚至孤独的有如小说中的翠翠、爷爷、傩送、天保……
这样想,剩下的问题就是你孤独的像谁了?究竟像谁呢?别人都猜不中,可能也没人猜,真正的答案恐怕只有你自己知道了。
边城新与旧读后感精选8篇相关文章:
★ 边城的读后感6篇
★ 从边城读后感6篇
★ 边城记读后感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