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读后感,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书中表达的思想和情感,通过阅读,我们领略到不同层面的读后感受,下面是写文书吧小编为您分享的共精神家园的读后感8篇,感谢您的参阅。
共精神家园的读后感篇1
有句流行语叫做“男不可不读王小波,女不可不读周国平”,还没读过周国平的书所以没有对比,为什么流行这句话我不清楚。网上查了一下,大概意思就是周的文章比较细腻和感性,王的文章比较机智幽默,所以女生会比较喜欢周的文章,而男生比较喜欢王的文章,也有说“男人要学习王小波的浪漫,女人要学习周国平的理智。”曾经认识一个男生的网名叫做“跪舔王小波”,我问他为什么那么喜欢王小波,他大概说王小波的文章比较潇洒有趣。于是我便上网查了下王小波经典之作,《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等,百度了下《黄金时代》开始看电子书,看了开头几章觉得真是太无聊了,写的都是什么呀。于是从此不再读了。
再次对王小波感兴趣在一次公司旅行活动中,由于没带书所以找同事借书看,同事带了一本杂文和一本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然后再次提起了那句流行语“男不可不读王小波,女不可不读周国平”,他说他是第二次读王小波这本书了。于是我借了王小波的书开始读起来,发现越读越来劲。《我的精神家园》杂文类的文章比他的小说好看多了,书中他也提到说,有读者给他打电话叫他别写小说了,应该写杂文,因为他的小说不够正经。看来不止我一个读者这么觉得。我之所以觉得《我的精神家园》好看,是因为作者的杂文写了很多关于生活现象或者一些观点的看法,很多地方我觉得挺认同挺有启发的。而且他在讨论观点的时候,运用正推反推、举例说明等形式,字里行间有趣且深刻,应该是有受理科生的影响吧,很多地方引用伟大哲学家罗素的话,对问题进行逻辑解读,让人看得津津有味。
书中有一章写他为什么要写作的问题。众所周知,水往低处流、苹果往地上掉的自然现象,事情总是遵循着本来该有的方向发展,这当然是合理的,所以大多数人做选择时往往会选择容易发展的那个方向去靠。但是总有那么一些人会逆着方向做选择,例如他举得例子,明知道登山是又危险又没什么实际好处的一件事,总有人要冒险去征服高山;像在美国有些人冒着被联邦调查局调查的风险支摊卖托洛茨基、格瓦拉、毛主席等人的书;就像他自己本是一名理科生,在他自己看来当时他写的东西一点也不热门,不但挣不了钱有时还倒贴一些,但是他为什么还要选择写作。类似这些现象他有趣地比喻成水往山上流、苹果飞上天的现象。他表示理解这些人的选择,这些人的选择没办法解释,毕竟如果所有人都是顺流而下,最后总会在低洼的地方汇集,拥挤一起。他还举了个例子,他认识的一位教授的女儿放着哈佛大学人类学系奖学金不要,自费去一般大学的法律专业,后来法律挣钱比人类学家挣得多,这是舍小利而趋大势,受小害而避大害。这章内容说的问题能让我反思到生活中,在做选择时有时候需要逆向思维,因为人本能是趋利避害的,随大流是容易的,逆向思维确是需要智慧和勇气的。突然觉得和投资上很像,顺势而为、物极必反。当然逆向思维是否正确还得看一个人的能力和眼光。
书中还有一章写有关贫穷的问题。书中提到国外有位研究发展的学者说:贫穷是一种生活方式。意思就是说穷人不单缺钱,就算给他钱了也富不起来。“生活方式像一个曲折漫长的故事,或者像一座使人迷失的.迷宫。很不幸的是,任何一种负面的生活都能产生很多乱七八糟的细节,使它变得蛮有趣的。人就在这种趣味中沉沦下去,从根本上忘记了这种生活需要改进。用文化人类学的观点看,这些细节加在一起就叫作’文化’。”“萧伯纳的《英国佬的另一个岛》里,有一位年轻人这么说他的穷父亲:一辈子都在弄他的那片土、那只猪,结果自己变成了一片土、一只猪。”书中的这些话挺有启示作用的。就像《穷爸爸富爸爸》这本书说的类似,穷人为钱工作,富人让钱为自己工作。所以一个人的思维方式真的很重要,曾有人说“读书无用论“,读书的实际用处是在于开拓人的思维。
其实最近写公众号,我也在思考为什么我要写公众号?比如为什么选择去学习跳舞?在有些人看来好像都是吃力不讨好,没什么实际用处,一不能带来钱财,二费钱费时费力。而自己为什么还要去做呢?下次再写写原因吧。
共精神家园的读后感篇2
最近读了王小波的杂文集《我的精神家园》,其中大部分是和别人“对着干”的文章,用通俗易懂的话讲——他是个愤青。在一些问题的看法上,我也是个愤世嫉俗的主,因此,与他产生很多的共鸣。
王小波1997年去世,在1992-1997这五年间,他写了很多有名的杂文,这本书将它们都囊括其中,所幸离我们生活的这个年代并不很远,除了他为“250块在中关村买到一个8mb的内存条”感到兴奋不已之外,大部分生活情景和环境,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对应到我现在的生活,并由己及人地联想。
愤怒之作我读过不少,可能正是人以群分之故。这些作品或油腔滑调、或热血喷涌、或彻头彻尾的偏激之论,总而言之,没有人做到王小波这样,可以延伸出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可见知识在文章中的重要性。他学过逻辑学,懂英文,明白一点概率论和社会学,这些知识帮助他分析问题,生成高一个层次的判断,虽然不能说完全、绝对客观,但有了学术理论的'支持,就是理性得多。
王小波承认自己文章“格调不高”,我则认为这是一种自谦的说法。情绪不分等,忧伤、愤怒、高兴等等,统统可以成文。而每种情绪却分层次,譬如愤怒,我曾写了一篇《有关应试教育》的文章,痛陈中国应试教育之劣,我拿它去比较王小波的文章,只能说我看到什么便说出什么,指着对方的鼻子骂,这不巧妙,也难得深刻,就连高中退学的韩寒也比不过。而王小波,一个“知识愤青”,不仅能够从社会和人文的角度分析问题的成因,而且能够反过身来提出一点解决意见,换而言之,他不仅知道“为什么”,而且知道“怎么办”。他的骂便是深层次的骂,连着对方老祖宗也骂,语毕还能微笑着劝人改造自己的基因,以免遗祸后代,这种狠毒当然比一般人有力度得多。他看问题不仅有深度,而且有宽度,而我们的可悲在于,总是久久矫情地纠缠在一个点上。谁能说他“格调低”?热血固然是重要的,但内涵更重要。
初中尚未念完,我当然不敢妄称自己有知识,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某支愤怒的笔将失去书写的权利,谁都有否定过去的过程。王小波和王朔都嘲笑年轻时候的自己,就连钱钟书都说四十年前的自己有一个“不甚朴素的人生观”。如果问题久久压抑,我一定不是积郁,而是将它们呈于纸上。经历了成长这个必然的过程,我或许会站在一个高一些的位置上,用入流的方式重新诠释入流的愤怒。
共精神家园的读后感篇3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读完《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这本书,更让我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中华的传统美德更需要我们传承和发扬,作为社会主义新一代的接班人,我们尤其要做到知礼仪,识大体,和为贵。
书中,“仁义胡同”、“六尺巷”的两个故事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有一户人家拆建房子,想把自家的墙砌宽一点儿,可是邻居不同意。结果他们两家便争吵起来。一气之下,这户人家就给他当官的儿子写信,想借他的官势为家人出一口气。可儿子听后,立马给父亲回了一封信:“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于是那家人主动将墙往自家退,邻居见了也愿意往自家边上退。两户人家又和好了,各自很快都建好了新房子。
其实,我们生活中也有不少类似的例子,我和妹妹只相差4岁。我们都喜欢观看电视动画片,而为关电视机的事情,妹妹大哭几次,因为她也想参与,都被我抢先关掉了,我心里美滋滋的.。后来我读了《传统美德世代传扬》一文后,懂得了许多道理: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于是每次看动画片后,我就先让妹妹关电视机的电源,我关机顶盒,这样妹妹也高兴了。
传承中华美德,培养民族精神。如今,我们身为跨世纪的接班人,更要懂礼貌,顾全大局。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进一步悬崖峭壁。”我们小孩很多事是这样,大人之间也是这样,国与国之间更是这样,凡事以和为贵。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片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共精神家园的读后感篇4
在王小波的杂文作品中,对荒谬可笑的事物抨击和矛盾的揭示,是毫不留情的。作者通过颇具黑色幽默的笔触,以便把历史时代的复杂与其生活中所固有的矛盾凸现出来,而具有了荒诞性。其根本指向是在此种环境下人的精神状态。王小波对生活中存在的非理性现象的揭示,常以反语、比喻、对比、象征、借代、衬托等手法,将欢乐与痛苦,可笑与可怖,荒唐古怪与一本正经相联,突出了人们周围世界的荒谬,以嘲讽的态度揭示环境和个少、(自我)之间的互不协调而成扭曲、畸形之态。读者在经历这种荒诞不经、滑稽可笑的同时,又令人感受着此种环境下的精神苦闷和沉重,从而令人能达到对精神生活有更深一层的认识和思想上的启悟。这是源于王小波最直接深刻的个人生活体验,和与其能够冷静地以世界现代文明发展趋向为基准的眼光,来看待世相人心分不开的。
对于那个年代折腾人和荒唐之举而成闹剧的揭示,在t;体验生活)中,王小波以其生动、幽默的笔触,描述配合形势吃忆苦饭:煮芭蕉树、南瓜藤、稻壳让人吃时,作者说,我喂过猪,知道拿这种东西去喂猪,所有的猪都会想要咬死我,猪是这样,人呢?,反正我不觉得这是在受教育,只觉得是折腾少、,-虽然它也是一种生活。作者嘲讽道:人要想受罪,实在很容易,在家里也可以拿头往门框上碰,既然痛苦是这样简便易寻,所以似乎用不着特别去体验。对于那种惩罚、改造式的教育,以赎罪、自虐的心态存在的精神生活和人格的极端卑微,王小波是嗤之以鼻的。正如王小波在《个人尊严》、(行货感与文化相对主义)文章中所说:人有无尊严,有一个简单的判据,是看他被当作一个人还是一个东西来对待。这件事有点两重性,其一是别人把你当做人还是东西,是你尊严之所在。其二是你把自己看成人还是东西,也是你的尊严所在。而个人是尊严的基本单位。它不但指人受到落重,还是人价值所在。这是因为,人该是自己生活的主宰,不是别人手里的行货(t;水浒)中用语:劣等货物)。假如连这一点都不懂,他就是行尸走肉。在此,王小波表露了人们对人的尊严和起码的智慧准则的放弃,将造成极端可悲的后果。
在《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一文中,王小波以亦真亦幻,亦庄亦谐的笔调,通过一头猪的命运,现显世相荒诞,反衬人的精神生活被设置得了无生趣和精神的压抑而失去自我的情状。作者对此在许多年后以反讽口吻说道我已经四十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未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为这个原故,我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在这一立场上,王小波反对一切使人不成为人、使人丧失人性、人道的东西,不管是古今,还是中外,都在他的抨击之列。在(理想国与哲人王》中,对那些用理想进行设置并以哲人王自居的这类人,王小波嘲讽说:我想用刽子手比喻喜欢、并且想当哲人王的人,用被打量的人比喻不喜欢而且反对哲人王的人。而人在这之中被打量着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如果说还有比死更可怕的事,恐怕就是这个。哲人王藐视人类,比牢头禁子有过之无不及。只有这种人才能给人类带来最大的祸害。因为这种人和使人成王的哲学,可以使王者聪明,老百姓更愚昧。现代的人民圣殿教的故事就是一例。作者着重指出,不但对权势的爱好可以使人误人歧途,服从权势的欲望也可以使人误人歧途。因而作者说,我不想把我的未来交给任何人,尤其是哲人王。
在人的精神生活中,没有比思想更重要的了。这让人想起帕斯卡尔曾把人比作一根思想的苇草。尽管人的生命在自然界中犹如脆弱的苇草,但思想的能力却使人成为宇宙中最高贵者。思想-人的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思想形成人的伟大。⑧这是王小波视作比生命还宝贵的东西,他以其生命的硕果验证着他的信念。王小波说,这种东西就如一汪活水,所有的文化遗产都是它的沉积物。这些活水之中的一小份可以存在于你我的脑子里,照我看来,这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保存在文化遗产里的智慧让人尊敬,而活人头脑里的智慧更让人抱有无限的希望。⑨在赞颂启人的智慧的同时,王小波对那些给人以精神毒害诱人上当的话语,则给予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在(沉默的大多数)一文里,王小波指出:这个世界上有个很大的误会,那就是以为人的种种想法都是话语教出来的。作者认为这是个误区,同样的话语也可能教出些很不同的想法,话语教给我的是:要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把文化革命进行到底。当时话语正站在人性的反面上,假如完全相信它,就不会有人性。话语教给我们很多,但善恶还是可以自明的。对于无人性的话,你可以不听。还因为话语即权力,有不少人挖空心思要打进话语圈子,甚至争夺话语权。而人进了那个圈子就要说那种话,甚至要以那种话来思索。只是用它来说话都相当困难,更不要说用它来思想了。对此种话语圈,王小波说:从我短短的人生经历来看,它是一座声名狼籍的疯人院。人在此影响下的思维方式和语言呈畸形状。
共精神家园的读后感篇5
看完这本书,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向我们讲述了中华民族辉煌的五千年历史,在这历史长河中呈现出一大批闪烁着中华民族精神的杰出人物,其中最令我震撼的是范仲淹勤奋读书的故事。
范仲淹出身贫穷,没有依靠,无力上学,但他十分勤奋好学。只好跑到寺院的僧房去读书。由于家贫,生活十分艰苦,每天晚上他用糙米煮好一盘稀饭,等第二天早晨凝成冻之后,用刀划成四块,早上吃两块,晚上再吃两块,没有菜,就切一些腌菜下饭。生活如此艰辛,但他毫无怨言,能专心读书,并立下造福天下的志向。范仲淹正是凭着这股苦读的劲头,成为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古往今来,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孙敬苏秦头悬梁锥刺股,终成伟大的政治家;匡衡凿壁偷光,勤奋好学,成为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奖;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因家境贫困失学,但仍坚持自学数学,终成我国杰出数学家……他们身上都闪耀着勤奋自强的.光辉。
我们现在的孩子,被父母宠成了小公主小少爷,在家中有父母悉心照顾,学习上还需要父母督促,大部分同学经常因为看电视、玩电脑入迷而忘了写作业,记起来马虎应付,以致于上课没精神……相比古人的勤奋好学,我们怎能不感到羞愧?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作为新时期的少年,我们更应以勤奋和刻苦为舟,在茫茫学海中,早日驶向成功的彼岸!
共精神家园的读后感篇6
一个国家,是靠一代代人的传承繁荣的;一个家园,是由人们共同的精神追求筑造的'。读了这本爱国主义教育的书,我更是感慨万分。
古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正是爱国者的心声。岳飞,就是爱国主义的杰出代表。他从小就练了一身好功夫,长大后,岳飞开始了抗击金兵、保家卫国的戎马生涯。他率领将士,向敌军突击,把金兵打得落花流水,收复了大好山河。“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他满怀豪情地吟诵了这首家喻户晓的诗歌——《满江红》。他吟出了爱国将士的英勇,诵出了自己对国家无穷的爱!
爱一个国家,传承优良的品德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正如孔子所说,“人无信而不立”,一个人如果没了诚信,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如果你拾到他人丢失的巨款,会怎么做呢?学学徐慧娴同学,她那拾金不昧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徐慧娴是一名高二学生,一次,她在路旁拾到了一笔31万余元的巨款,但她没有一点贪图财物的念头,立即联系失主,归还了这笔巨款。“以信接人,天下信之”,我们要从小建立诚信的“大厦”,共筑美好世界!
从现在做起,从你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尊师重教,诚实守信,勤奋励志,互爱互助,相信我们的家园会更加美好!
共精神家园的读后感篇7
进学不诚则学杂,处事不诚则事败,自谋不诚则欺心而弃己,与人不诚则丧德而增怨。——程颢、程颐《二程集·论学篇》
诚信,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几千年来,人们讲求诚信,推崇诚信,关于诚信的故事举不胜举:古有季礼挂剑,宋濂借书,商鞅立木为信;今有李雪英打工为儿还债,赵庆珍替战友尽孝22年,宋庆龄舍玩等友这些无不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诚实守信。
在《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这个读本中,当我看到安徽省繁昌县皖江中学的一名高二学生徐慧娴在回家途中捡到现金及银行卡总计金额有31万余元时,她不为所动,主动联系失主并全额交还,这种拾金不昧的精神令我感慨万分。
由此,我不禁想到了自己,想到了自己不诚实的`一件事。记得那是在我上四年级的时候,有一天,我看到同桌新买了一盒彩笔,非常漂亮,想让妈妈给我买,可是没成功,于是我以借用为名,并答应她用完之后归还。但我实在是喜欢了,便想占为己有。于是,我悄悄把笔藏起来,骗同桌说,画笔不知道被谁拿走了,怎么也找不到。同桌看着我伪装的表情,没有多说什么。现在,每当我看到那盒画笔时,我就如鲠在喉总不是个滋味。特别是不敢面对同桌的那双眼睛,这件大包袱一直压得我喘不气来!对照徐慧娴,想想自己,我觉得好后悔。老师、家长每天都在教育我们要诚实守信,不弄虚作假,可我呢?我却没有做到。为了贪小便宜,却撒了谎,欺骗了同桌,也失去了自己内心的那份纯真。这件事虽然已经过去两年了,但我觉得这件事就像发生在昨天,它给我的教训使我终生难忘,激励着我今后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好孩子。
诚信是一朵鲜花,它开放在人们荒芜的心田;诚信,是一场春雨,它滋润了人们干渴的心灵;诚信是一抹阳光,它照耀着人们宽大的胸怀;诚信是一盏明灯,它点亮了人们前进的道路……
从今以后,我决心要诚信做人,立志成材,让诚信美德作为我人生启航的准则,陪伴我一路走下去,让诚信这朵美丽的奇葩开在每个人的心中,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精彩吧!
共精神家园的读后感篇8
寒假里我认真阅读了《传承中华文化 共筑精神家园》这本书,受益匪浅。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颜回煮饭敬师》这篇文章。文中讲了孔子带领学生们周游列国,一连几天都没吃上饭。颜回向人讨了一些米,做成米饭。孔子要将米饭祭奠老人,颜回告诉他说,米饭上粘有灰炭的部分,刚才被自己吃掉了,不能用来祭奠。孔子还误以为颜回偷吃米饭,现在明白了事情的真相,深感颜回是个贤德之人。
颜回对老师孔子的尊敬,值得我们学习。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以实际行动来表达对老师的尊敬。
四年级上学期的一天中午,放学时,天空中下起了倾盆大雨。同学们陆续被家长接走了,教室里只剩下我和班主任孙老师。我知道老师没带伞,就把伞递给她,说:“老师,您用我的伞吧。工作一天了,早点回家休息吧。”老师抚摸着我的头,亲切地说:“你先走吧,我等雨停了再走。”“您快走吧,您的孩子还等您回家做晚饭呢!麻烦您给我爸爸打个电话,让他再给我送把伞来。”我依然坚持自己的意见。老师只好答应了。爸爸十分钟后赶到了教室。孙老师撑起我借给她的伞,走进了滂沱大雨中。望着老师远去的背影,我感到很欣慰。爸爸夸我做得对,我说:“老师为我们付出了太多,我为老师做一件小事是应该的。”
“古今中外,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老师的'心血!地北天南,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教师的辛劳!”《颜回煮饭敬师》的动人篇章,时刻激励着我做一个对老师尊敬的人。
共精神家园的读后感8篇相关文章:
★ 家园的作文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