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文学教育的一部分,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和文学经典,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建立自己的文学素养,培养文学品味,提高审美能力,以下是写文书吧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最喜欢的书的读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最喜欢的书的读后感篇1
自古以来我们就赞美老师爱生如子,然而时至今日很多爱生如子的老师常常感叹:一腔爱心换来的是学生对老师的不解与埋怨,这种适得其反的教育效果,不得不让我们每一个老师思考:应该怎样教育学生才更有效?《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告诉我我:老师仅仅热爱学生是不够的,还应该充分尊重学生,把学生当作一个平等的人去对待,这样将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尽管每个学生喜欢一个老师的原因都不一样,比如有的学生喜欢她的幽默,喜欢她写得很漂亮得板书,甚至只因为你对他说了一句:恩,做得很好,加油!但他们喜欢的是尊重自己,了解自己需要,注意与自己交流感情的老师。
是呀,尊重是每个人渴望拥有的,学生亦然。尊重学生,正是保护学生自尊心,树立自信心的重要手段。一个失掉自尊心的孩子,怎能达到自我实现,又更何谈竞争、创新?当老师们恨铁不成钢,便用讽刺、挖苦、甚至体罚的方式来教育孩子时,不仅不能让孩子理解你的爱,触动他们的心灵,更有甚者会直接伤害学生的身心健康,抹杀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扼杀了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这不是与老师的初衷背道而驰吗?老师啊,千万别用爱的名义行践踏学生之实。
有的老师为了保持师道尊严,居高临下不苟言笑,为了不让学生小瞧老师的能力,事无巨细全部包揽,容不得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学生有错,便使出“浑身解数”批评指责。然而管理效果却不理想,学生与老师心理距离拉大了,学生对老师虽有敬畏之心,却无亲近之情,更不敢吐露心声,班上气氛严肃有余,却无生动活泼之气。放下老师的架子和学生平等的交往,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于是学生亲近了,很多问题便迎刃而解。正如美国教育家爱默生说:“教育的秘决是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老师要放下身段。学生是班级的主人,对于班上的事,不能老师一个人说了算,老师应该放下身段与学生平等的商量,允许学生中有与老师不同的声音。并且要重视学生的意见,为他们创造机会,巧妙的激发学生积极表达自我的冲动。班里有了问题、出了事情,也总是尊重学生自己以及班干部的意见,充分听取他们的申辩,然后再进行恰当的处理,有时还可以防患于未然。这样既充分发展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又能让学生更深的感受到老师的信任,期望,反过来他们尊重老师,听从老师的教导,从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良性循环。
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感情,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正经历着由依附向自主急剧转变的过程,他们会对老师从早到晚过细的关心指导感到厌烦,他们更渴望老师尊重他们的人格,理解他们的感情。如果老师忽略了这一点,将给孩子造成意想不到的心理伤害。常常提醒自己:让学生丢脸不是教育目的。如果教育方法是用伤害学生宝贵的自尊心为代价去惩罚学生,这还能达到教育目的吗?一个连自尊心都没有的人,能知错而改吗?难道没有更好的教育方法了吗?树有皮,人有脸,即使再差的学生,也需要老师呵护他们幼小的自尊心。尊人者,人尊之,只有老师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学生才会更尊重、信赖、热爱老师,这样的教育才会事半功倍。
尊重学生,老师要学会等待。陶行知曾经说过:“你这糊涂的先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要等到做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他们当年是你的小学生?。”十个手指有长短,一个班三四十个活生生的人,个体差异是客观的存在的,又怎能一个样?面对认知不一的学生,我们要学会等待。等待不是不闻不问,而是留心观察等待教育时机。在老师期望的等待中学困生会默默追赶,在老师期望的等待中违纪生会渐渐收敛,在老师期望的等待中优等生会发愤图强。在等待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体会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绝妙。
仅有热爱是不够的,尊重学生比热爱学生更重要。尊重产生爱,只有尊重学生,才能真正地把爱送到学生心中,落到教育目标上。而且尊重学生的老师一定会获得学生的尊敬!
最喜欢的书的读后感篇2
在我的印象中,狼专吃小动物,是一种很凶残的动物。但是当我读完《狼王梦》这本书后,我知道了狼也有伟大的母爱。
这个故事讲的是:母狼紫岚一直有个梦想,希望把自己的后代培养成狼王,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一次又一次失败,四只小公狼相继死去,自己也步入老年。最后,她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女儿所产的狼孙身上。为了狼孙的安全,她与一只以前吃掉自己儿子、现在想吃掉自己狼孙的金雕同归于尽。
?狼王梦》中有一段写到,紫岚为了将双毛培养成狼王,开始对双毛进行训练,让他吃不好、睡不好,还故意在他口渴的时候把水弄脏,不让他喝水,以激发出他的狼性。紫岚成功了,不过她也成了一条跛腿狼。读到这里,我又感动又难过,感动是的紫岚为了让双毛成为狼王,用尽了千方百计;难过的是双毛以为妈妈真的不爱自己,从此和妈妈成为了死对头。
看了这本书,我想到了我的妈妈,平时她会为我做很多事情,但是在我犯错误的时候,她会严厉地教训我,屡教不改的时候,她甚至会用力打我,但是我知道,无论她用哪种方式,她都是爱我的,就像紫岚一样,无论用什么方式对待小狼,她都是爱她的孩子的。
母爱如海,包容、深沉。祝愿天下所有的母亲都健康、快乐、幸福!
最喜欢的书的读后感篇3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下我最近看过的一本书的感受,那就是周国平老师的作品《我喜欢生命本来的样子》。
这本书我是去年12月份才买回来的,可是没有马上看,而是摆放了一段时间,到了前两天才开始进行阅读,我大概花了三天时间,到昨天晚上才算彻底阅读完整本书。
我虽然说从小也很喜欢看书,但是确从来没有看过周国平老师的作品,所以这算是我第一次买周国平老师的书来阅读。记得我第一次听说周国平老师的大名时,是在我报的一个写作培训课程上听沉香红老师提到他的名字,香红老师建议我们同学都去看周国平老师的哲理散文书籍。她曾经多次提到过周国平老师的哲理散文写的很好。我上个月开始为了提高写作才能,就买了十多本比较出名的作家书籍,其中就买下来这本周国平老师的这本《我喜欢生命本来的样子》。
从头到尾看完这本书后,真是感慨颇多。我惊讶于周国平老师把人生命的内在本质居然剖析的那么透彻,他不仅提到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所在,还讲到人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生命,对待生死的态度,面对逆境和孤独如何做,又讲到关于父母教育孩子,和学校老师怎么教育孩子才好,还涉及到婚姻和爱情也提到两性的问题。最后还讲过他所认可的一些比较有才华而又人品道德高尚的作家,还写了一篇关于一个小乡镇的父母官写的一本书比较有才华,让他心里为中国有这样一个好几层干部而高兴。他谈到政府官员的一些现实问题,讲到他是如何看待官员腐败贪婪的,他就希望中国农村能多些像这个乡村的官员一样可以带领贫困山村走向富裕生活。
我虽然生活中从来没接触过周国平老师本人,可是我通过这本书读懂了他的文字,进而认识了他这个人。他是一个高尚的有着宽广胸怀,并关心天下苍生的作家,一个把生命的来来往往看的很明白的人,一个看淡生死不追求功名利禄的人,一个精神世界很快乐远远高于对物质追求的人,他也是个正直而有一颗同情社会上弱势群体和贫苦百姓的人。他的心里一直关心着国家大事,是个热爱祖国和人民的人。他表面上只是个文化人,学者和作家,可是我还看到了他也有一颗爱国爱民的心,从书中我就可以看出来,他是希望国家和人民都能发展越来越好。
另外他写的文字是真的挺有哲理性的,他看问题的观点也是见解非凡,很深邃的洞察力。我从字里行间,能感觉到周国平老师对待写作的严谨和一丝不苟,写这些文字发挥了他头脑中很大的智慧和能量。我们可以学习他这种格物致知的精神。
他通过自己对生命的体悟,用文字去唤醒更多人的觉醒,他告诉我们人生有三个基本的觉醒:生命的觉醒,自我的觉醒,灵魂的觉醒。
关于生命的觉醒要让他保持单纯,不要过多让外在的那些财富、物质、权利、地位和名声等看的比生命还重要,甚至当成了人生主要乃至唯一的目标,为之耗去全部精力,这样就是亵渎生命,不尊重生命。
关于自我的觉醒就是要知道自己不但是一个生命,而且还是个独立特的生命个体,一个自我。这个自我是独一无二的,是不可重复的,你必须对你自己的人生负责,做你自己人生的主人,真正成为你自己。每个人的父母都只暂时是孩子的监护人,孩子不会是你的私人物品,告诉我们那些父母不要去替孩子决定人生,那样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他自己是个独立的个人,自己要去经历才会成长。
关于灵魂的觉醒,他说的人是有灵魂的,这点我非常认同。一个有高尚灵魂的人才会有高贵的人格,人要有自己信仰,才会有真正的灵魂。也就是要摆脱肉身的限制,超越小我,让我们身上那个精神性自我觉醒。从外部世界转向内心世界,重视精神生活,你会把做事当作灵魂修炼,你会和你的身外遭遇保持距离,具有超脱的信念,这样就具有了更高智慧的一个自我。
我觉得这本书写的极好,可以帮助大家在生命暗淡无光,身处逆境,烦恼挫折时,能指明方向,可以在大家孤独无助给于心灵的温暖,也可以帮助人在面对婚姻爱情出现危机时,给于明智的处理方法。下面是周国平老师在这本书中写的一段前言文字,光读这段文字,相信大家就知道这本书的阅读价值和意义所在。
周国平老师说,在茫茫宇宙间,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存的机会,都是一个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存在。名声、财产、知识等等是身外之物,人人都可求而得之,但没有人能够代替你感受人生。你死之后,没有人能够代替你再活一次。那么仅有一次的人生到底应该怎么度过?周国平说,每个个体要尊重生命本来的样子,当好自然之子。
当面对爱、逆境、孤独、死亡、变故等人生大命题的时候,人应当保持在什么心理状态,是本书的意义所在。希望本书能为在繁杂的世界里找不到头绪的你,建立强大的灵魂世界。
最喜欢的书的读后感篇4
今天,我仔细阅读了《小狐狸的故事》。故事的情节大致是这样的:从前,一只可爱的小狐狸和妈妈在一起快乐的生活。可狐狸妈妈发现小狐狸慢慢地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于是,妈妈决定把它放逐野外,培养它的自主、独立的能力。狐狸妈妈开始越来越懒,甚至于不做饭。可小狐狸仍天真地问:“妈妈,咱们不吃饭,饿了咋办呢?”妈妈转过脸,奸笑着说:“饿了,就吃你”说完在小狐狸的胳膊上狠狠地咬了一口。小狐狸捂着伤口,走了。看着,小狐狸远去的背影,狐狸妈妈流着眼泪说:“等你长大了,就知道妈妈的用心良苦了!”
为什么妈妈要咬自己的小宝宝呢?哦,原来这是狐狸一贯的做法,如果,小宝宝从小就没有独立自主的能力,那么就十分用以被吃掉,一些狐狸妈妈便会用咬宝宝的这种极端的方式,把宝宝赶走。外人看上去,好像十分残忍,其实,也是为宝宝考虑的。
我想父母不能过分溺爱自己的孩子,这样的话,孩子就不能在社会立足了。所以如果您是爱孩子的,请让她们早点有自理、独立能力。像我,早上,肚子饿了,妈妈不在,就只能自己煮面吃,就这样我不怕火了,完全可以自己做饭吃了。下午,只能去书店,可书店有很多陌生人,我便开始不怕生了。所以,请父母向狐狸妈妈学习,不要把自己的孩子当成小皇帝其宠爱吧!
最喜欢的书的读后感篇5
书,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在茫茫书海中,要挑出一本最好、最喜欢的,实在不容易,因为我喜欢的书太多了,如果硬要我说出一本中意的书,那就非《西游记》莫属了。
?西游记》这个名字我5岁就知道了,但是我不知道《西游记》是什么,甚至天真地以为它是一种玩具。爸爸妈妈为了让我知道《西游记》是什么,就在我6岁生日那天给我买了32本关于《西游记》的小人书,也就是它带我走入了名著的殿堂。于是,我就天天看着上面的漫画看,我看得爱不择手,一拿起来就舍不得放下。只可惜上面好多字我不认识,直到小学一年级,我借助拼音才能自己读懂里面的字。也就是我第一次看《西游记》。
第一次看《西游记》,我的收获只有把《西游记》里所有人物的名字背了个滚瓜烂熟。第二次品味它则是在四年级,通过那次细细品味,我发现它比小人书精彩多了。它把孙悟空的勇猛,猪八戒的呆懒描写的淋漓尽致,他们的飒爽英姿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第三次看《西游记》就是现在了,书里有些部分是文言文,原着的《西游记》更精彩了,你看这一段:两个在半空中一场好杀,咦?:齐天大圣,混世泼牛王。只为芭蕉扇……,书中的人物都活生生地展现在我的面前,战斗场面也非常详细,腾云驾雾,刀光剑影都十分精彩,给我的气氛不像是在看书,而是在看一部惊心动魄的电影。这本书我太喜欢了,经常看得不肯放下,连妈妈叫我吃饭都不知道。为此,我经常受妈妈批评,但我还是忍不住要去看。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快乐,比看电视精彩多了,我喜欢这本书。
最喜欢的书的读后感篇6
?我喜欢生命本来的样子》从书名我理解这是一本关于生命的启发和思考的书籍。
看完这本书后,我非常好奇,周国平老师怎样的一位作家呢?是什么样的经历让他有如此深入透彻的认知?我带着好奇去百度他的基本介绍,周老师1945年生于上海,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哲学研究者,是中国研究哲学家尼采的著名学者之一。看完作者的介绍,我进一步理解为本书跟多是从哲学的角度去解读生命得意义。
我特别喜欢封底的文字摘要,它概括出了全书的精华。我做了摘抄:
生命有它本来的模样——生命要求每个人要学会孤单自省,要独自成长,要用力去爱,要去拥抱,要探索灵魂。
生命本没有意义——人们说,我们都是在追寻生命的意义,我不认为那是我们真正追寻的,我认为我们追寻的是活着的体验......让我们能感觉到活着的喜悦。
真正的成为你自己——在人世间的一切责任中,最根本的责任是对你自己的人生负责,真正成为你自己,活出你独特的个性和价值来。
善良、丰富、高贵——人啊,你要有善良的心,丰富的心灵,高贵的灵魂,这样你才无愧于人的称号,你才是作为真正的人在世间生活。
以上每一段话,都是作者想要传递给读者的哲学思想。
从整本书来看它的架构,有7个章节,分别是生命的意义、与自然的关系、爱、信仰、灵魂、死亡、成为自己。第一章是提出了一个常常困扰我们的终极问题——生命的意义,中间5章分别用最高贵的带有哲学启发的角度去诠释,我们作为人应该有的认知与行为,启发我们在自己的人生经历中思考自己的终极问题,最后一章与第一章相呼应,成为自己才是让生命有意义的核心动力。
整本书直到我看完,我最喜欢的是自序的部分。作者从最高维度,提到人生的三个觉醒:生命的觉醒、自我的觉醒、灵魂的觉醒。简短的15个字,道出了人之所以需要探索自己生命意义的真谛。
三个层次觉醒,就像一座人生修行之塔,塔外是芸芸众生暂未开始修行的梦中人,他们被物质所吸引、一生都能都在追求财富、权力、地位、名誉等,他们似乎忘记了自己从哪里来?也不会知道自己终将归于何处。
有部分人是半睡半醒之人,心门还未关闭,他们似乎听到内心的呼唤。他们不知道这声音从何而来?他们带着疑问、好奇选择走上自己的修行之路。最底层(暂且称之为第一层)是生命觉悟的修炼,进入到这里的人需要先察觉自己是如何看待生命的?思考自己对生命本源审视,生命它是自然的产物,应遵循自然之法则,只有当完全的看见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并用自己的行为去实践,才会开启第二层的修行之门。
第二层是自我觉醒的修炼,这个层面是需要建立在第一层的基础之上的,因为如果我们无法知行合一的耕耘生命这块土壤,理解并遵循生命自然成长的规律,土壤的养分储备是不够的,没有良好土壤自然无法让“自我”这个种子发芽。或许哪天种子发芽了,也很难长大或健康成长起来。自我的觉醒,在我的理解只能依靠自己,外在的力量可以滋养,但无法起到孕育生命种子的功能。“自我”这颗种子,在生命之初就埋在这里了,有些时候我们不当回事儿,不去关爱它,不去滋养它,慢慢的它就沉睡过去,更糟糕的可能会死掉。当它发芽了,它用那柔弱的,稚嫩但充满生机的能量去启示我们。我们照顾好它,当它慢慢长大。
第三层是灵魂的觉醒,我自己判断自己目前还没有达到这个层面,我不知道灵魂已经觉醒的圣人是如何思考、如何修炼的?我仅仅以自己目前的认知去揣测一下,什么是灵魂的觉醒?如何让灵魂觉醒?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灵魂的觉醒?我的理解是,当我们可以看见自己内心真正追求的目标,能够接纳自己的一切,包容自己这个完整而独立的“我”,并用普世的价值观去践行“真、善、美”,向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断前行、过程中不论遇到任何挫折阻碍都会坦然面对,毫无退缩。
第二个问题,灵魂如何觉醒?首先这是需要以自我的觉醒为前提,如实现灵魂的觉醒有2个途径,一是信仰,二是智慧。达到这个层面的人,人生的重心会以精神追求为主,不会去看重财富、名利、得失;处事原则非常简单,对内遵从内心,对外遵从自然规律;因为清楚自己的终极目标,每走一步都是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行;他们会具有超凡脱俗的心态,精神上相对比较独立,很少受到人间福祸得失的支配。
如今社会发展到了ai时代的起点,我们人类自身的探索也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重视;我们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知到生命、自我觉醒、精神追求的价值。
然而,从不知道到知道,从知道的理解,从理解到行为的改变,是一条非常漫长的路,这条自我修行之路本身也是赋予自己生命意义的必要组成部分;我坚信,只停留在想可能很难实现所谓人生的三个觉醒,至少对于我而言更倾向去行动,当知与行,相互实践,相互磨合的过程中才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如果你认同书中的观点,请跟随自己的心,去经历去体验,没有人的生命探索之路一帆风顺,试错,走一些弯路也许也是非常不一样的收获。愿我们能够在茫茫宇宙中探索属于自己生命意义,对自己负责,不枉过此生。
最喜欢的书的读后感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