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行读后感的写作过程中是需要记录书籍内容以及自己读书后感受的,阅读一本好书,可以把心中的感悟记录下来,写篇读后感,以下是写文书吧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高老头读后感读后感推荐8篇,供大家参考。
高老头读后感读后感篇1
?高老头》这篇小说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代表作。作品中以高老头和他的两个女儿的故事为主线,拉斯蒂涅的“奋斗史”为副线,彼此互相交织,互相呼应,刻画出高老头这个艺术形象。
文中记述了高老头一生努力奋斗,为了两个女儿的幸福而不惜一切,把自己所有的财产都花在女儿身上;到了晚年,财产几乎耗尽的高老头依然如此,而两个烂赌、贪慕虚荣的女儿却不思图报,反而更视父亲为包袱,有失她们的面子,为求自保,不愿搭理父亲,最后高老头在无人同情下寂寂死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人与人之间冷漠无情、互相算计的关系。
读完这篇小说后,我为高老头的遭遇感到同情,对他那种无私的父爱感到敬佩,亦十分鄙视他那两个忘恩负义的女儿,对她们的行径嗤之以鼻。与此同时,我联想起往日双亲对我的教导,其实这也是他们对我的爱的一种,而我却置之不理,有时更感到反感。但在看完这篇小说后,我仿佛受到了爱的洗礼,对爱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以后,我定会对父母亲的爱倍加珍惜,不会像那两个掉了心肝的女儿一样。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与子女之间存在代沟,很多是因为子女不了解父母,不懂珍惜父母的爱而造成的。因此,我衷心希望天下间的儿女能学会了解父母对自己的关心以及爱。
在这篇小说中,有一处地方使我感到不解:为何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冷漠无情、互相算计的关系,难道就不能真诚相待吗?无可否认,在我们周围的确存在着这样的人和现象。虽然如此,但我认为现实生活中还是充满着真情的。不知大家是否记得当年汶川地震,抗灾抗洪,人们齐心协力共抗灾害,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才能使损失减至最少,才能保护人们共有的家园。可见,人与人之间还是有真情存在的。“人到难处邻里亲,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话不正体现了这一观点吗?
读完这篇小说后,我掩卷沉思:假若世上的所有人都能相亲相爱、和睦共处、互相帮助、互不猜疑,那么这世界将会变得更加和平美好,但这要多长时间呢?我想,即便过个几百年,也是这个样子吧?什么时候能让社会和谐呢?
高老头读后感读后感篇2
亲情一直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感情,有人说“父母和子女,是彼此赠与的最佳礼物。”但是当我看了《高老头》这本书之后,我发现高老头对两个女儿的情感倾注,对他们的溺爱之极,到头来却换来了自己被女儿赶,这又是多么的悲哀。
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 一个富有的破产老头,两个自私自利的女儿,三个因亲情联系在一起的灵魂,构成了牵引整个故事发展的主线。因早年失去妻子,高老头将自己一生的爱全部倾注于两个女儿身上,给她们创造最好的物质条件,并以高昂的嫁妆作为基础,将她们捧入上流社会。然而,到头来,高老头却被赶出女儿们的住处,独自住在小小的旧公寓中,就连临死前想看一眼女儿的愿望都未能实现。
在绝望与孤独中,高老头感叹到“金钱能买到一切,包括女儿”。这位可怜的老头终于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醒悟了,他悟出了造成这种过错的原因,不是他,不是钱,是爱,是他对女儿们无私的爱。这种爱是不顾一切的付出,不顾一切的满足他人需求的爱,是一种不恰当的爱——溺爱。
如今的社会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父母由于只有一个孩子,会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这个孩子的身上,这个孩子从小被保护得太过分,有爷爷奶奶的,姥姥姥爷的,爸爸妈妈的,这么多个人把注意力全部都放在了一个孩子的身上,稍微不注意就容易惯坏孩子,孩子会缺乏自主能力,独立能力。
所以说,爱应该适当的给,要让孩子学会独立,学会感恩,过分的溺爱只会害了孩子。过分的满足孩子的物质,容易让孩子觉得一切都来得太过的容易,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
其实,更应该注重的是孩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的建立,要有健全的人格。
当然,父母爱孩子并没有错,而是应该适可而止,不能过分。亲情一直都是我们所歌颂,所赞扬的,血溶于水。
其实,书中的高老头对女儿都是很好,给她们好的物质条件,很多的爱,但是最后自己却吃力不讨好,这是值得深思的,到底高老头在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
?盐铁论·孝养》桓宽里面有一句话:”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我觉得挺在理的。
高老头读后感读后感篇3
近日在家闲得无事可做,就到书店去淘了几本好书,《高老头》是其中之一本。
高老头的原名叫高里奥,是一个面粉商人,十分有钱,家里原有两个女儿,一个是阿纳斯塔西,还有一个是苔尔菲娜,两个为了金钱不惜抛弃父亲的女人,然而即使是这样,高老头仍然深爱着她们,只要她的女儿一向他要钱,他就将自己的金质或银质的餐具拧成金条或银条,然后,拿到当铺去典当成钱,再给他的女儿们,他住在公寓里,几乎每时每刻都在想着他的女儿,女儿成了老人晚年生活的唯一希望和感情寄托,他多么希望,他的女儿能来公寓看看他,哪怕只有一眼,然而等来的却是女儿们精心编制的两张要钱的大网,即便如此,这位可敬的老人还要在别人面前替他女儿说好话。这不禁深深地打动了我,原来父爱竟可以如此的伟大。
与如此深厚的父爱相比,他的两个女儿就显得非常自私、卑鄙。她们不惜敲诈自己的父亲,使他倾家荡产,来使自己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她们无时无刻不想着如何榨干父亲身上的最后一笔钱款,先是苔尔菲娜,她以丈夫即将破产为由向自己的父亲榨钱;而阿纳斯塔西以帮助自己的情夫为由向自己的父亲要钱,她们眼中除了金钱连一点点人性都没有。高老头临死的时候,两个女儿都不在他的身边,苔尔菲娜在睡觉,听到消息后,只是派她的仆人特蕾丝来看了一眼,阿纳斯塔西来了,但随后又走了,她是为了父亲的钱而来的,现在父亲没有钱了,她也就离开了她的父亲。
资产阶级的上台给法国带了许多巨大的变化,以金钱来衡量一切就是一个集中地体现,在那时一切的人性都被“万能的金钱”所吞噬了,埋没了,即使是天地间最真挚的父爱也不例外。
高老头读后感读后感篇4
当我从众多书的目录中选择了《高老头》这本书时,原因只是因为它的故事简介实在是太有趣了,讲了高老头是法国__时期起家的面粉商人,中年丧妻,他把自己所有的爱都倾注在两个女儿身上。为了让她们挤进上流社会,从小给她们良好的教育,出嫁时,给了她们每人80万法郎的陪嫁,让大女儿嫁给了雷斯托伯爵,做了贵妇人;小女儿嫁给银行家纽沁根,当了金融资产阶级阔太太。他以为女儿嫁了体面人家,自己便可以受到尊重、奉承。那知不到两年,女婿竟把他当作要不得的下流东西,把他赶出家门。高老头为了获得他们的好感,忍痛出卖了店铺,将钱一分为二给了两个女儿,自己便搬进了伏盖公寓。两个女儿只要爸爸的钱,可现在高老头已没钱了。最后他的女儿过着奢靡的生活,而他却穷死在小阁楼里。这样的故事情节实在是令人好奇。
但当我开始看的时候,我觉得真的很无聊很枯燥,根本就提不起人的兴趣,因为开篇一直在描写环境,通过环境描写来铺垫剧情和渲染主基调。好像大多数外国的经典小说都是这样的,一开始都在进行环境描写,看《巴黎圣母院》的时候也是这样,开头一直在写背景什么的,导致我也没能看下去。但是这次一定要看完啊,要交作业的。
但阅读到最后,我越感受到人性的冷漠,那么为她们付出的父亲,她们也只是不断压榨,从来不去关心一下他,难道她们认为她们的父亲理所当然为她们卖了自己的店铺和住进了最低等的房间?这是高老头死前的一个片段:“‘一个也不来’拉斯蒂捏嚷道,‘让我写信给她们。'’一个也不来,‘老人坐起来接着说,’她们有事,她们在睡觉,她们不会来的。我早知道了。直要临死才知道女儿是什么东西!朋友,你别结婚,别生孩子!你给他们生命,他们给你死。你带他们到世界上来,他们把你从世界上赶出去。她们不会来的!我已经知道了十年。有时我心里这么想,只是不敢相信。‘高老头死了,两个女儿谁也没有来,他的钱都给女儿花光了,到死连入殓的衣服都没有,是拉斯蒂涅卖了自己的表才给他入殓的。”
终于认清女儿的真面目,但是已经没有重活的机会了,他要带着遗憾和不甘去世了!
高老头读后感读后感篇5
最近,我刚刚读了一本书,这本书是著名的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所写,这本书的名字叫《高老头》。
这本书以当时的巴黎社会为背景,描绘出资本主义金钱的丑恶。文中的高老头其实是一个极有商业头脑的暴发户,爱女成癖。他将自己的两个女儿送进了上流社会,最后自己钱财花光了,女儿也抛弃了他。从此,他重病缠身,独自一人,最后凄惨地死去。
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完全的金钱关系。成功地塑造了高老头这样的一个典型人物。同时,也把“父爱”这种感情加以赞颂和美化,也使我的心灵有了很大的触动。
我仿佛从这本书中看到了一个真实的父亲形象,耳畔回响着文中克利斯朵夫所说的“我研究过他的脑袋。只有一根父骨,或许他是一个永恒的父亲吧!”也因此想起来我自己的父亲。记得小时候,我经常早早地钻进了温暖的被子里。而一睡觉,我的“被动技能”:踢被子也就被触动成功了,而我自己却什么都不知道。所以,每当我睡着了以后,老爸就会悄悄走上楼帮我把被子盖好。有一次,我口渴极了,自己准备倒些牛奶喝。正当我睁开眼睛的那一刻,我竟然看到了爸爸正在我的床旁。只见他的身上只不过是披了一件大衣就过来帮我把被子盖好,他的全身早已冷得发抖。他看见我睁开了眼睛,对我笑了笑,说:“快睡吧,别感冒了。我们大人的身体好,一场感冒一顶就过去了;而你们小孩一着凉可麻烦多了!”这个时候,我突然感觉鼻子酸酸的,眼眶也湿漉漉的。
这只不过是一件十分微不足道的小事,可我至今还是记忆犹新。老爸对我的爱,在日常生活中更是随处可见:每天都给我买早餐,为了给我营造学习氛围,经常在电脑前工作到很晚……这点点滴滴的一件件小事,不都在里面包裹着浓浓的父爱吗?爸爸为了我,不,是为了我们家可以说是付出了他的心血,他的一切!这又和高老头为他的两个女儿付出了一切是多么的相似啊!但是我是不会像作品中高老头的两个女儿那样:“橘子全部都吃完了,她们就将剩下的橘子皮扔到路边”,只顾着自己的享受,却一点儿不顾她们的父亲的感受。以至于高老头的老年生活实在是过得很凄惨,最后也悲惨死去。他们是那样子的自私,心中没有一点人性的真、善、美,他们的所作所为,将会遭受到后人的唾骂。
正在这时,作品中克利斯朵夫的那一句话又回荡在我的耳畔:“我研究过他的脑袋,只有一个凸起的父骨,或许他是永恒的父亲吧!”我想,这是对全天下的父亲的写照。爸爸,您的关爱和教导,是一首无字的歌,将伴我的一生一世。
爸,我爱你!
高老头读后感读后感篇6
读完了最后一页,我合上了这本书。闭着眼睛,流下了泪,我已经不知道,这是我第几次流下眼泪了。这滴泪水在书的封面上滚动,在阳光照射下,发出奇异的光,仿佛在倾诉这个凄惨的故事——《高老头》。
?高老头》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特的著作之一。讲述了的是一个悲惨的故事,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面纱。
“高老头给两个人女儿各八十万法郎的陪嫁,自己却只留下了一万法郎的年金,本以为这样她们嫁了老公之后,自己就相当于有了两个家了,可是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两个宝贝女儿双双无情地把父亲赶出了家门,任由父亲在这个凄凉的城市里受尽委屈”。
读到这我不禁流下泪,这是痛斥两个女儿丑恶的心灵,虚伪的面孔,毫无人性的手段,冰冷的心肠的泪。难道你们忘了吗?你们父亲平时省吃俭用,经常嚼着面包片,而对你们却是:给你们找最好的家庭教师;给你们找最好的骑马老师;给你们找最好的学习伴童,什么事都依着你们;给你们……高老头万万没有想到,我也没有想到,没有人会想到,把高老头赶出家门的竟是他最疼爱的宝贝女儿。从巴尔扎克的笔尖流露出的女儿们卑鄙、毫无人性的人物性格是如此的淋漓尽致,同时也从侧面描绘出了社会的悲剧,儿子可以对一个愿意为自己牺牲一切的母亲肆无忌惮;女儿可以把万分宠爱她们的父亲赶出家门。难道为了幸福就一定要赶走自己的父母亲吗?难道赶走父母亲把你们就会幸福了吗?古老的中国有句俗话“百信孝为先”如果一个人连最基本的孝心对都没有,对生自己哺育自己的父母都愿意去抛弃,那还谈何人性呢?
“今天下午2点,高老头的病情加重了,临死前高老头还喊着要见女儿们,想见她们最后一面,可是她们还是置之不理。”
读到这我不禁又潸然泪下,这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拜金主义丑恶现象痛恨的泪。她们为什么不来见父亲的最后一面,是因为高老头已经没有钱了,小时候她们喊高老头一声好爸爸,高老头就会满足她们的愿望,高老头以为女儿是孝敬他的,其实女儿真正孝敬的是他的钱!“钱可以买到一切,钱可以买到女儿”高老头在临死钱才明白了这个道理,资本主义社会是如此的残酷与无情。
泪,痛斥的泪,悲伤的.泪,痛恨的泪,凄凉的泪——但愿高老头的悲剧不再重演。
高老头读后感读后感篇7
?高老头》中的面粉商高老头为了女儿的体面和种种奢望,他倾其所有。可临终前,穷困潦倒的高老头却连女儿的面都没有见到。
书中的高老头是作者巴尔扎克塑造的一系列富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之一。他把自己的全部情感都放在女儿身上。大女儿仰慕贵族,他让她成了雷斯托伯爵夫人;小女儿喜欢金钱,他让她成了银行家纽沁根的太太。最初他在女儿家里受到上宾待遇,随着他的钱财日益减少,他的地位也就底下了许多,最后竟被闭门不纳。他的遭遇表现了社会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社会教育和社会风气败坏了高老头的两个女儿的心灵,他在临终前才明白过来,她们爱的只是他的钱。他悲愤地喊出:“钱能买到一切,买到女儿。”读来令人心碎。
高老头是拜金主义的牺牲品。巴尔扎克以高老头的父爱,衬托出金钱败坏人心已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他死前的长篇独白就是一份深沉有力的控诉书:“把父亲踩到脚下,国家不要亡了吗?”这是对现实社会赤____的金钱关系发出的愤怒谴责。
从古到今,在道德伦理面前,金钱与亲情的天平永远倾向亲情。然而,还是有一些人被金钱腐蚀,漠视亲情,甚至淡忘亲情,只顾一味地追求名、利、权、钱。对于父母的关爱,他们毫不在意;对于父母的询问,他们不予理睬;对于父母的健康,他们漠不关心。这样的人,用“丧心病狂”形容也不为过。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都成了金钱的奴隶,那这个国家最终也会走向灭亡。
没有钱财的日子固然难熬,但缺少亲情的生活定会索然无味。在这方面,我们要好好反思一下自己:有没有某个时刻,自己被金钱冲昏了头脑?有没有某段时间,自己被权利蒙蔽了双眼?有没有某年某月,自己被名誉浑浊了心灵?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就是指在所有的美德中,孝敬父母是占第一位的。由此可见,无论时光的车轴怎样转动,无论时代变迁多快,亲情在人们内心永远是最重要的。
?高老头》通过其细腻的笔触深刻反映了复辟时期的法国社会,淋漓尽致地揭露了金钱统治作用和拜金主义的种种罪恶,在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同时,也给广大的读者们留下了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金钱与亲情,究竟哪个才更为重要?
高老头读后感读后感篇8
巴尔扎克是十九世纪法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作为巴尔扎克的代表作之一,长篇小说《高老头》是作者决定把他的全部创作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后发表的第一部作品,在《人间喜剧》中占着重要地位。
小说中高老头是父爱的典型,高老头有两个女儿。他把自己所有的感情都倾注在了两个女儿身上,女儿快乐,就是父亲的幸福,女儿难过就是父亲的伤心。在高老头的娇宠下,两个女儿过惯了奢华的生活。她们长大成人,又按自己的意愿嫁了人。她们出嫁时,高老头给了她们每人八十万法郎的陪嫁。进入了上流社会的女儿们,专向父亲要钱,使自己快乐。穷困的高老头只能搬进破旧的伏盖公寓了,过着寒酸的生活。柠檬被榨干了,皮就被扔在了街上。高老头在病痛中孤独地死去。
悲剧的造成是自私与虚荣占据了上流社会人们的心,人人都疯狂地要权势,要金钱,因为,在这个世界中,好像金钱与权威就是真理!它可以让你抛弃父母,抛弃兄弟姐妹,抛弃知心朋友,抛弃心中的爱情,它似乎可以让你得到最大的快乐,可最终,什么快乐也没得到。人的自私是没有边界的,你肆无忌惮地搜刮亲人的钱包,把钱归为己有,这是自私;你得到了钱却一个子儿也不分给生你养你的父母,这也是自私。
高老头爱他的女儿,可女儿却从来没有爱过父亲。他的悲伤,他的痛苦,他的需要,女儿从没半点体会。我们应该知道,是谁给了我们生命,是谁为了我们而熬白了头发。长大后,是我们挣钱来养活父母了,而不是再花父母的钱。多陪陪父母亲,让他们也感受到你的爱,这样,爱的火花才会灿烂!
高老头死前说:“金钱可以买到一切,买到女儿。”我觉的他真的很可悲,就算金钱可以买到女儿,可是用金钱换来的亲情是廉价的。如果亲情可以用金钱来衡量的话,那“亲情”这个词语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那样和街上认识的人那有什么区别呢?需要用金钱去维系的父女之情,这样的父爱真的是爱吗?需要用金钱才换来亲人的关爱,这样的父亲是伟大吗?我只能说他可悲。由此可见,在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下那种人情的淡薄,亲情的悲凉以及廉价的丑陋的人心。
也许造成高老头悲剧的原因并不是阶级和时代因素,而是普遍存在的。对比拿破仑时代结束后的巴黎,目前我们社会上也存在这个问题一样。金钱统治的社会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以金钱来维系的,亲人关系也不例外。那个时代的社会,任何东西都无法动摇金钱。所以,面对金钱的高老头,不禁开始动摇,并开始对女儿的爱走向畸形了。他希望,这些投资给女儿的爱,能够得到些东西。而在中国,这是习以为常的。人们常说,“养儿防老”,这句俗语在某种程度上不就是高老头的心态么?某些较落后的地区,为了生男孩而不顾自己负担能力不断生育,直至生出男孩为止。有些则透过性别选择去选择生男孩。而一些法制不健全的地方还会把女婴溺死。这些现象令人口性别失衡。
要女儿辍学工作赚钱供她们的兄弟读书,即使女儿成绩很好,儿子无心向学,这些父母也照样如此。平时也会对儿子和女儿有不同待遇
有些重男轻女观念较深的`家庭里,女儿出世,父亲气得连饭都吃不下。即使是程度一般的,也常会认为女孩子长大后要嫁人,不需要读太多书,于是不顾各子女的能力和意愿,例如有些有好吃的、好玩的都优先考虑给儿子,却要女儿做较多的家务。极端的情况甚至是把儿子视为宝贝,在家里有如小皇帝,女儿则被视为奴仆看待,也常被打骂。这些现象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父母用功利的心去看待自己的亲人,那些因为无法给家庭带来利益而被轻视被嫌弃的孩子与高老头因为被榨干而被女儿嫌弃有什么不同么?人类的亲情不是钱所能够代替的,需要的是彼此间真诚的爱。希望高老头这样的悲剧不要出现在社会上了。
高老头读后感读后感推荐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