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后一定会有许多感悟、启发,那就从写读后感开始吧,文学的魅力都是无限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写读后感,下面是写文书吧小编为您分享的苏轼莲读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苏轼莲读后感篇1
?苏东坡传》是著名学者林语堂先生的所作,该书以文献资料为基础讲诉了东坡颠沛流离又充满潇洒传奇的一生。
提起东坡,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大多带着亲切会心一笑,随口都能吟上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或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东坡的作品之中无不流露出他至真至诚的本性,诙谐而有趣,文字间莫不真笃而诚恳,完全发乎内心。
唐朝诗人李白、杜甫的诗篇传颂至今,广为人知。李白潇洒自如,从心所欲,遨游天地之间,不为凡尘琐事羁绊;杜甫忧国忧民,心怀天下,沉浮官场争斗,终身郁郁寡欢。李杜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或太过不羁洒脱,或太过忧愁苦闷,只选其一,未免太过单一。而东坡恰好将这两者合二为一,他的一生既忧且乐,美痛兼具,此乃真正的快意人生。
苏轼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文学、书法、绘画等各方面皆有很高的造诣。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词作上与同为豪放派的辛弃疾,并称“苏辛”;诗作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的理念。
苏轼的才情虽名闻天下,但他一生卷在政治旋涡之中,仕途上历尽艰辛,乌台诗案屡遭贬谪,然而他始终光风霁月,淡然处之,真乃“一蓑烟雨任平生”。
岁月如流沙,弹指间,韶华易逝。东坡就如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永远散发着光与热,吸引我们去探寻他深厚的文学宝藏。
苏轼莲读后感篇2
苏东坡,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一样意司马光尽废新法,而是主张稳健行事,凡事皆从是否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际效果出发,不去阿附迎合,不为“新法”或“旧制”所囿,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苏东坡一向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是他却风光霁月,高高超越于蝇营狗苟的政治勾当之上。他不伎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等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了。
苏东坡以儒家思想为本,又能博采佛道之长,奉儒而不迂执,好道而不厌世,参禅而不虚佞。处顺境时不骄惰逸乐,在逆境中能随遇而安,用乐观、洒脱的态度坚持对人生、对完美事物的追求。因此他得以实现从现实人生到艺术人生的转化,使他的坎坷境遇化作充满艺术审美情趣的人生,并体此刻他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创作中。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宋神宗的一位侍臣告诉人说,每逢皇帝陛下举箸不食时,必然是在看苏东坡的文章。即便在苏东坡贬谪在外时,只要有他的一首新作的诗到达宫中,神宗皇帝必当诸大臣的感叹赞美之。但是皇上对苏东坡的感叹赞美就正使某些大臣害怕,必使神宗在世一日,使苏东坡一向流放在外,不能回朝。
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这正是我们太多的读者喜爱他的缘故。近千年来人们不会从内心爱慕一个品格低劣无耻的作家,他的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
文学上万古不朽的美名,还是在于文学所给与读者的快乐上。苏东坡的作品能使历代人人爱读,而不为短暂的文学风尚掩没,甚至历久弥新,是具有一种我们称之为发乎肺腑的“真纯”。
苏轼莲读后感篇3
今读二苏《六国论》颇感新奇,曾不想这旧事之中还有这么多道道。不过,依我之见,二苏文章看似行文舒畅,合情合理,但考虑到当时的'政治因素,就不难看出其中包涵了作者的政治思想。这也就影响了作者看待六国破亡事实的眼光,其文恐怕未点到实质。
苏澈的《六国论》认为,六国灭亡在于不能联合魏韩,使力量未被团结。我说非也非也。
.在《过秦论》中就有提到六国曾在孟尝君、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的合纵下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这时的秦国又是怎样的呢?秦国开关延敌,这就不得了了。吓得诸侯逡巡而不敢进,于是从散约败。试想,十万之地,百万之师,这是必争的战斗,可诸侯却不能将叩关而攻秦坚持下去,这说明什么?这说明诸侯畏秦之势。六国虽然合纵,但各国都有本身利益的考虑,所以就造成了他们徘徊不定,导致对秦之势的惧怕,从而败北。诸侯畏秦之势,在史记中也有记载。说,秦围赵,平原君赴楚魏求援。结果楚王和魏王都有疑虑,不敢出兵。魏国的十万大军其实已压赵境,只秦国一句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以拔赵,必移兵先击之,使十万大军不敢越赵境一步。幸有信陵君假传魏王军令,毛遂拔剑威胁楚王,才得以救赵。
那么苏洵的六国论又是怎么说的呢?苏洵说六国破亡,弊在赂秦。六国的灭亡在于用土地贿赂秦国。他的理由是贿赂秦国不仅使自己失去了强大的依靠,还使暴秦之欲无厌,从而走上了灭亡的道路。我说非也非也,
这六国破亡,弊在赂秦的观点看似很有道理,但我们应该看深一些,问一句为什么六国要赂秦?当年秦攻赵,说,信陵君和春申君帅军击退了秦军,但还有后话。后话是赵向秦求和,赵国割地。看,秦军已被击退,困乏不已,按常理来讲赵国即使无力追击秦军,最次也应该是退守城池。他完全没有必要去赂秦,但赵国却向秦割地求和。以求一时之安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秦国之势在当时以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程度。故六国灭亡不在于赂秦,而在于惧怕秦国之势。
秦以其势统一了天下,其实纵观当时之局,可得势者并非只有秦国。在当时可与秦较力者,还有齐、楚二国。此三国实力其实难分伯仲,只是秦国更懂得如何使自己在气势上压倒对手。在此,秦国的连横策略,便起到了削弱他国气势的作用。楚王因张仪一句笑言而破除了同齐国的联盟,又经过与秦魏齐之战,使之锐气大减,即而灭亡,起因受苏秦谗言,广树外敌,连年征战,致使其国力削弱,孤立无援,结果导致齐国气势锐减。此后,秦国以其无以可敌之气势占尽天时,地利,从而一统天下。
由此,我们知道其实统一天下,并不一定要有过于强大的军队,有的应该是气势。商汤凭七百里的地方,统治了天下;周文王以百里之地,号令诸侯。凭的是什么?是气势!秦国有强大的气势,而诸侯畏惧它的气势,这就是六国灭亡的真正原因。
苏轼莲读后感篇4
?苏东坡传》这本书我才只读了一半,便对苏东坡这位大文豪有了足够的认识。书中提到过许多地名,多得数不清,这也正提示了我们苏东坡一生漂泊。
在书中,我最喜爱的是苏东坡爽朗的笑声——他的笑声告诉了我许多道理。
他的笑是一种自得其乐的笑,他被贬之后赏景便成了他最大的乐趣。苏东坡常对着风景写诗,写完之后总会为自己又完成一篇文章而高兴地笑;苏东坡的笑,还包含着一种不与人斤斤计较的笑,朝廷的官员为了针对他,因挑不出苏东坡平时表现完美,就拿他的文章骨头里挑刺;苏轼显然没与他们计较,反而还写出“何日遣冯唐”这句话,话中毫无归罪之意;苏东坡的笑,更多的是苦中作乐。谁被贬之后不低落?就像你突然由组长被降到普通成员一样,不再被人肯定你的潜质。
时势造英雄,苏东坡之因此在中国古代文学史谈论上经久不衰,多半是因当时所处的环境,造就他颇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正正因苏轼的思想超乎常人,才使他的作品犹如一颗璀璨的星在人群中脱颖而出。
我喜爱他毫不恭维、仗义执言的性格。虽然他比较冲动、做事不经过“大脑”思考,但正正因这一点,才使他更富有魅力。《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里面说过:“不好以为你是大学教授,因此作研究比较重要;不好以为你是杀猪的,因此没有人会听你的话,也不好以为你是个大学生,不够资格管社会的事。你这天不生气,不站出来的话,明天??还有我、还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为沉默的牺牲者、受害人!”苏轼这种激烈的性格,对当时、和我们后世都有极大的影响,他告诉我们:不能让那些不好的东西继续下去,要阻止他们,阻止他们务必要有带头人。谁也不想让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失,谁也不想当那第一个人,凡是有点头脑的人,都不会那样去做,苏东坡正正因“没头没脑”,就毅然去当带头人。
尽管在仕途路上坎坎坷坷、得罪过许多人、多次被贬,但苏东坡依然不乏幸福笼罩。他有十分爱他的妻子、生死相依的弟弟、陪伴他的朋友、非敌即友的王安石、以及朝廷上的众多好官。那里面最让人感动得便是皇上和皇后,皇后十分重视苏东坡的文采,苏东坡每次犯错之后皇后总会为他求情;皇上对苏东坡极其严厉,他重视苏东坡的文采,但因苏东坡做事欠思考、直言不讳,皇上怕他终有一天得罪大官,就把苏东坡贬谪。
我对苏东坡永远怀有一颗仰慕之心,我喜爱他的真诚待人、真心交友以及直言不讳,如果我身边有这样的以为亲人、朋友或者是同学,我会十分珍惜!
苏轼莲读后感篇5
苏东坡一生都在被贬,可是我们总能在他的诗中找到一些乐观的诗句,比如《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的“月色入户”,门都破旧的连月光都透进来了,可是苏东坡接下来又写了一句“欣然起行”。他真的是一位乐天到无可救药的人,连我也佩服的五体投地。世上像这样的乐天派不多了,所以这也是苏东坡在历史长河中永远那么光彩夺目的原因之一。所以读完了《苏东坡传》,看完了苏轼的一生,我学到了两个字:乐观。
苏家出了三个才子,称为“三苏”:苏洵、长子苏轼、次子苏辙。所以说“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我欣赏苏东坡不仅仅因为他乐观,还因为他是一位正直的诗人,他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亡俗不可医。”由此可见,他很注重人品。当我们学苏东坡他写的《记承天寺夜游》时,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人”找了几个合适的谐音词:贤人、嫌人、涎人、娴人和衔人。苏东坡虽然仕途历尽艰辛,但也很会生活,做了一手好菜,例如:东坡肉等等。而且他的生活有趣,写文章也是文思泉涌,所以我们说失意的人有一个诗意的人生。
苏东坡后来归隐于田园了,他开始在东坡一片田地里工作,自称“东坡居士”,所以我们才会叫他苏东坡。他变成了普通的农夫,真正开始务农了。
林语堂先生与谢老师最喜爱的诗人便是苏东坡了,现在我知道为什么了,因为苏东坡的与众不同。当我们去阅读他的诗作时,没有苦涩的苦瓜汁,而是甜在心头的通达乐观。他真的是一位优秀的诗人!
我要向苏东坡学习,他心静如水、胸无尘俗,而又光明磊落、恬淡闲适,而且拥有乐观豁达的胸怀,真的是一朵名副其实的上帝的最美花儿,没有缺点,如此灿烂的屹立在文学史上的高峰!
苏轼莲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
★ 满分读后感5篇
★ 向前读后感5篇
★ 苏武读后感5篇
★ 山鹬读后感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