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学会将读后感写好,才能吸引更多人阅读原文内容,看完书之后相信你的收获一定有很多,赶紧写份读后感吧,写文书吧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非暴力读后感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非暴力读后感篇1
?非暴力沟通》一书,由美国的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所写,这是一本很神奇的书。我一直以来比较排斥读外国人的书,尤其是第一个故事,讲的是作者去难民营中的一个清真寺讲解非暴力沟通时,遭到一个穆斯林男子的怒吼,许多听众随声附和,现场一片混乱,尴尬至极。可是,作者神情自若地与该穆斯林男子进行非暴力沟通,对话持续了近二十分钟,“穆斯林”的情绪稳定下来,作者与之成为了好朋友。一个小时后,这个原先称作者为“谋杀犯”的男子竟然诚恳地邀请作者去他家享用丰盛的斋月晚餐。真的是太神奇了,刚刚还是水火不容,转瞬之间“化敌为友”,这就是非暴力沟通的奇效。我认为,作者的成功之处,在于专注于彼此的观察,用心倾听对方每一句话所包含的情感和需要。并顺势引导对方认识到:美国人有很多,善恶并存,而“我”是来帮助穆斯林的。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表达,让别人看出我们的善意,这是非暴力沟通的前提条件。
第二个故事,讲的是圣?路易斯地区的一个女教师,因为帮助学生学习,而下班迟了。空荡荡的教室里,她正在收拾东西。这时一个陌生的男子闯进来,大声吼道:“快脱了衣服”,意欲强暴她。这位女教师急中生智,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与之交流,那位男子每听一次她的反馈,冲动的欲望,就减弱一点,最后竟然感觉很羞愧,灰溜溜地逃之夭夭。这个女教师幸免遇“难”,启发我们,在危急时刻,神情慌张,剧烈反抗,反而会激起对方的怒火,悲剧难免会发生。反之,运用非暴力沟通法,倾听对方的需求,并给予适当的肯定和赞赏,从对方的立场出发,为对方着想,那么矛盾就会迎刃而解。这真是一种神奇的沟通方式啊!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总之,运用非暴力沟通的模式――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可以化解很多一触即发的矛盾冲突,在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作为一名教师,每天的工作就是与各种各样的学生沟通,如果沟通能力强,各方面力量就会调动起来,形成合力,班级就会和谐发展。反之,就会怨声载道,矛盾丛生,工作无法开展。所以,我建议大家多读《非暴力沟通》,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正如一位南京大学一位教授所说:“优秀的班主任都是沟通高手。”
非暴力读后感篇2
语言是窗户,或者是墙,它们审判我们,或者让我们自由。
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一方面借助这四个要素诚实地表达自己,另一个方面借助它们关切地倾听和体会他人。
1、观察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克里希那穆提
暴力沟通的首要行为,便是区分观察与评论,非暴力沟通不鼓励绝对化的评论,而主张评论要基于特定时间和环境中的观察。语义学家温德尔·约翰逊认为,语言是有缺陷的工具,我们可以谈论稳定性和持久性,谈论相似之处、常态和种类,谈论神奇的转变、迅速的痊愈、简单的问题以及终极的解决办法。然而,我们的世界包含着无穷无尽的过程、变化、差别、层面、功能、关系、问题以及复杂性。静态的语言与动态的世界并不匹配。这是语言的迷障,也是语言的魅力。想要实现良性沟通,我们需要学会打破迷障。卢森堡表示非暴力沟通是动态的语言,不主张绝对化的结论,提倡在特定时间和情境进行观察,并清楚描述观察结果。
2、感受
在表达感受时,需要学会区分感受与想法。学会描述自己的情绪、表达事件情境中的感觉,是沟通中的重要内容。只有你觉察此刻自我的真相,并真切地传达给对方,才能帮助他理解你的诉求。
以下词表达的是感受:(我觉得)兴奋、喜悦、甜蜜、感动、欣慰、踏实、安全、放心;害怕、担心、着急、紧张、尴尬、惭愧、失望、困惑、寂寞、茫然、郁闷等等。
以下词表达的是想法和判断:(我认为)被羞辱、被拒绝、被打扰、被贬低、不受重视、不负责任等。
3、需要
别人的行为可能会刺激我们,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根源。在对他人进行评价或指责之前,认真思考,真的是他们的行为引发了我们的感受吗?感受的根源,实际上是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但是,不是所有人都能体察人心,与其直接批评他们,获取对方条件反射的申辩或者反击,不如直接说出我们的感受,表达需求。譬如:可以说“你不给我买礼物,我会觉得有些难过,我也会怀疑你是不是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爱我,这是我现在的心情。”而不是“行,我明白了,你根本就不爱我。”
4、请求
想要得到积极回应,就要提出具体的请求。不要暗自对他人抱有某种期待,而又因为对方没有满足你的期待而难过、生气甚至指责。因为你压根就没说,有时你即便说了,也不够具体。抽象的语言无助于深化自我认识。许多人感到沮丧或者灰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不清楚自己对他人究竟有怎样的期待。
学会请求,就是不去试图说服你的沟通对象,而是请求他们讲出自己的需求与心愿,如果他们尚不愿意,就安静倾听。非暴力沟通并不是用来改变他人的工具,而是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结。
懂得请求,也要在对方请求时,不去过分反应。有时,我们认为自己受到了指责,实际上,那些话只是他人表达需要和请求的方式。如果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不会认为自己的人格受到了伤害。反之,如果一心分析自己或对方的过错,我们就会认为自己被贬低了。
语言,作为人类本能,在传达信息与构建人类社会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将我们推向好恶的分水岭,沟通方式与内容成为人类关系的重要基石。在人类的交际过程中,许多时候,人会下意识地做出反应,其他时候则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针锋相对。非暴力沟通,归根结底,就是观察并改善沟通方式,察觉你使用的语言,明确你所观察到的现象,表达你当下的感受与你真实的愿望与整个价值观,持续不断地提醒自己:想要更好的亲密关系,就要平衡沟通成本与诉求,以激发更美妙的生命故事。在百转千回的亲密关系中,非暴力沟通的存在可以说是一股清流,像一道水,不去和石头相碰,而是去感触坚硬的存在,去感知天地间的缘由、沿岸与归宿。
非暴力读后感篇3
非暴力沟通的核心是: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你若恨,生活哪里都可恨。为了幸福,必须把别人怎么看我这个问题放在一边。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也许是培养对自己的爱。当我们拥抱自己的各个方面,并理解它们所反映的需要及价值观,我们活在对自己深深的爱中。
有一类人,他们对自己十分苛责,在取得成绩之后把其归因于运气好,失败后却用苛刻的语言指责自己,甚至陷入自我惩罚的痛苦中,认为自己是全宇宙最差劲的人,无可救药。而这其实就是一种对自己的暴力沟通。肯定自己在他们那里变成了最难的事,明明有闪光点,十分优秀,却仍然很自卑,不想被关注,害怕成为焦点,会对别人的肯定受之有愧。这类人,常常让人很心疼,而他们也想自救,而想要改变自己这种心态,他们需要培养对自己的爱,有个办法可以尝试,那便是转变自我评价的方式。出现失误之后,如果陷入自我憎恨之中,这无法从中获得启发,但是如果运用非暴力沟通对待自己,理性地分析自己失误的原因,明确自己的需求,那么慢慢就不会苛责抱怨自己了。拥抱自己的各个方面吧,接受那个不完美的自己。
是的,对人生感到遗憾是难免的,但如果开始运用非暴力沟通,有意识地做出改变,我相信,最终一定都会有所改善的。每个人都有闪光之处,都有自己荣耀的时刻,我们都要自信呀,自信的模样是最美最帅的模样。
同一件事,同一份工作,两种态度对待——热爱与被迫,结果截然不同。不是每个人都是幸运的,都能如愿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人世间也是无奈的,总会有一地鸡毛。生活中总有些事,是你不喜欢却不得不做的事,我们对待这类事情通常采用的是消极抱怨的态度。对此,《非暴力沟通》提出了一个主张:不要做任何没有乐趣的事情。用选择代替不得不,由被动变主动。不论你选择做什么,一定要了解自己为什么要那样做。这是给自己一个开心做事的机会。如果大家理解:我选择是因为我需要。许多事情做起来就没那么烦躁了。
班主任工作诸多琐碎,会占用很多的时间,消耗很多精力,以前同事间经常在办公室抱怨,吐槽吐槽,权当放松了。但读完这本书后,我觉得自己的行为很愚蠢,负能量聚集只会让我们的工作处于倦怠。希望新学期的我,能时刻明确自己的需要,我选择是因为我需要……我选择教育行业,是因为教育行业能带给我成就感,跟学生待在一起,我是开心的。如此,工作起来,就不会有那么多抱怨了,并会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教育事业!
非暴力读后感篇4
生活中,工作上,暴力的沟通方式无处不见,这种双输的沟通方式似乎有瘾,跟吸鸦片一样,明明知道不好,却一直戒不掉!原因是我们找不到很好的的方法,这本书讲述的沟通方式浅显易懂,但是关键还是在于自我实践,但是只要愿意尝试,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亲子关系,夫妻关系,恋爱关系,甚至是婆媳关系,非暴力沟通方式都有很好的解答,遇到问题,我们一向是太关注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而忽略了对方的感受,更不要提对方的需要了!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口的评价和结论给别人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这样的沟通方式,只会让人与人之间变得越来越冷漠,社会越来越无情!亲情关系越来越破例!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在不断反思,有时候我是伤害别人的角色,也有时候我被别人伤害,其实我们可以做到不去伤害别人,也可以做到很好的保护自己,在关键的时候,尝试让自己冷静几秒钟,静静感受自己!冲动是魔鬼,这个魔鬼虽然可怕,但是他生存的时间有限,你的反应越迅速,可能被他伤害的机率就会越大,关键时刻能够让自己冷静下来真是一项需要锻炼的本事了!
本书还有一个观点很赞同,就是爱自己,倾听自己,理解自己,是的,没有什么比爱自己更重要了,一切好的沟通方式,其目的都是避免冲突带来的伤害,伤害别人和伤害自己都不是明智的选择,先爱自己才有能力去爱别人!
非暴力读后感篇5
这是一篇迟到了两天的心得,在这之前,我看了《非暴力沟通》的第十章,这之后我的脑子里一直在回忆,在思考,为什么人会用语言或者行为暴力来解决问题,发泄情绪?在一个人出于情绪的边缘时,什么才会遏制这种暴躁?暴力的情绪发泄方法有多大的危害?
第十章,我记得提到一个人之所以会用暴力解决情绪问题是因为,发生事情之后总是从别人身上寻找原因,不去关心自己的内心需要。我忽然想起来,在家庭环境中,暴力的沟通对个人以及对孩子的影响。
过去的半年,我们不大不小,置办了一套小房子,买了一辆低端车,而在这段时间我在忙着事业编考试,老公工作并不稳定,还有一个上幼儿园的孩子,处处要钱,经济可想而知。这半年我们的信用卡几乎因为车贷,学费,装修……等等经济原因造成欠款好几万的现状。我们都不是心大的人,五六万早就让我们活得压力山大,不堪重负了,我们俩更是处于崩溃的边缘。后来,因为这些压力老公情绪很大,稍不顺心就会吼,我本来就是一直压抑的状态,根本受不了他的暴脾气,于是我们经常吵架,每次吵架不管孩子在不在身边,他也不考虑这些后果。我生气就是因为他不关注孩子的感受,不理解孩子的需要,不分场合的说摔就摔,说吼就吼。
有一天我爆发了,在他过年返回公司的时候,我要求离婚,不让他走了,孩子我留给他,他只要不认错,我就把孩子扔给他妈妈或者我直接放家里,你不管我也不管,你觉得你厉害,我也不是一个没用的人,只要他出门一步,我也出门,直到他认识到,自己的暴脾气对我造成的伤害,以及这个家这个孩子失去妈妈之后他几乎一无所有。那一刻,我害了女儿,孩子哭,拉着妈妈不让妈妈走,可是我明明知道,如果我不这么做,她爸爸永远不清醒,要不然是她妈妈这辈子就这么忍受要不然就是以后我们俩动不动吵架影响她更深刻。与其让这些痛无限的绵延不如让他此时就完全暴露。
这种暴力对孩子的伤害是很深的,那天,我闺女听到一首歌歌词中有一句“爸爸和妈妈我们从来不吵架”她跑到洗手间告诉我,“妈妈,你听到了吗?人家爸爸妈妈从来不吵,你和爸爸也不能吵架……”一个五岁的孩子,脑子里总是装着当时爸爸妈妈吵架的画面,这是有多残忍。
读了第十章,我内心不是考虑我每次情绪不佳时我的感受,而是我们身边的人,他们的感受,无缘无故却要为你的不开心买单,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感受,内心一直恐惧和不安。
非暴力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
★ 苏武读后感5篇
★ 山鹬读后感5篇
★ 蝙蝠精读后感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