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记录下自己读书的感受,写读后感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管写什么类型的读后感,都需要认真对待才行,下面是写文书吧小编为您分享的听故事读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听故事读后感篇1
通过第三届读书节活动的书籍交换,我换到了一本《名人成才故事》的书。这里的一个故事是我最喜欢的,就是音乐神童莫扎特。
1756年,伟大的音乐家莫扎特生在奥地利的一个音乐世家中,父亲是一名优秀的小提琴家、作曲、和指挥家。莫扎特从小就有不可思议的音乐天赋。他三岁那年,父亲指导着莫扎特7岁的姐姐玛丽娅练习钢琴。在一边玩耍的莫扎特认真的聆听着,有时居然能指出姐姐弹错的地方。
从四岁起,莫扎特就弹起了钢琴、拉起了提琴。许多曲子,只听一遍,他就毫不费力的记住了。五岁起,莫扎特就开始学着作曲。
莫扎特常常在他的房间里,往五线谱上专心写东西。
因此,莫扎特 11岁那年就能指挥大型歌舞团。12岁时指挥德国著名的乐团,名闻世界乐坛。
在这本书里,我体会到了天才是由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的含义。我以后也会努力学习和游泳,争取都得好成绩。
听故事读后感篇2
上学期,在我读的课外书中,《列那狐的故事》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本书中的主人公列那狐的聪明才智深深的吸引了我。
这本书讲述了诡计多端额列那狐无论身处何种险境,都能巧妙地化险为夷。他躺在路上装死骗过鱼贩子,从容地饱餐美味的鳗鱼;他让老狼叶森格伦把尾巴伸进冰洞里钓鱼,结果变成了秃尾巴狼;他一次次捉弄狮王派来的使者,以自己的智慧战胜了所有的敌对者……他既聪明伶俐,又狡猾残忍,让人又爱又恨。可它虽然聪明,但是因为经常捉弄小动物们,所以也遭到了报应。
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一个人聪明是好事,但是不管有多么聪明,都要把聪明用在正道上,如果不把聪明用在正道上就会聪明反被聪明误。新学期开始了我要把列那狐的聪明用在学习上,扎扎实实的打好基础,练好基本功,用自己的智慧取得优异的成绩,做一个知道对错,聪明能干的好孩子。
听故事读后感篇3
孝道,自古以来就是贯穿于国人伦理和美德的精髓。
闲暇的一个人去郑州城隍庙转了一圈,这是第三次来。第一次和同事,第二次和我弟。总觉得这个地方,有尘世难得的清净,总之,我喜爱那里。如果说前两次是看热闹的话,这一次就应是看到了门道。留心看了正殿两侧的垂直坡面上画的就是二十四孝彩图。想起了小时候,父亲常常给我讲这样的故事。
常言道,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最近细细品味了儒家的经典著作,元代郭居敬的《二十四孝》,感触良多。
个中,印象最深的当属,“戏彩娱亲”、扼虎救父、嗜指痛心、鹿乳奉亲等等。
戏彩娱亲,讲的是春秋时楚国的隐士老莱子的故事。楚王曾派使者请他出仕,他却表示不屑。这人很有意思,已经七十岁了,还说自己不老。对自己的双亲十分孝顺。他穿上五彩斑斓的衣服学者婴儿的样貌嬉戏哄二老开心。取水上堂的时候,故意假装跌倒在地,学着婴儿那样啼哭,父母看了哈哈大笑。
这天看来,老莱子总是让人觉得少不了做作之嫌。鲁迅先生,对这一点就很是反感。但我觉得,这又有何妨,其初衷是好的,就是一个劲的让年迈的父母永葆一颗不老的心态。
扼虎救父,是关于晋朝杨香勇敢把父亲从虎口中解救的故事。一个年仅16岁的小女孩,随父亲去田间割稻,?然闯出一只白额虎,把杨父叼在口中。幼冲的小杨香,情急之下,完全忽视了自己与老虎力量的悬殊,竟然用小手卡主老虎的咽喉,直至老虎瘫软在地,父亲得救。虽然摆布不了夸张的色彩,小小的一个女孩子力气能有多大,但是我们不得不由衷赞赏这样一个勇敢和孝顺的女孩。
曾参,孔夫子的得意门生。嗜指痛心就是讲的他的事迹。说他少时家穷,常去山中砍柴。一日,宾客来访,曾母不知所错,急的狠咬自己的手指。曾参猛的觉得心口疼痛,就迅速赶回家中,跪问其母,母亲说,我咬指嗜期望你回来。是啊,这充分显示了母子俩具有极强的感知力。
关于鹿乳奉亲,讲的是春秋时郯子身披鹿皮去去山中,混入鹿群中取鹿乳侍奉双亲的故事。我看着不觉得不佩服他,有点滑稽,十分敬佩。为什么呢,你看,如果他了解鹿群的生活习性又怎样会混入鹿群呢。体现了他能和自然很好的融为一体。
当然二十四孝,远不止上方我所提到的这些。每一个,看后都会有莫名的感动。敢问,看了这样,你觉得你对自己的父母亲做的够吗,不说想这些人一样。起码,你不让父母担心,常常给予必要地问候了吗?都扪心自问一下吧!
做一个孝顺的人,正因你也会有老去的一天。常怀感恩之心,不让二老再为我们把心操碎。
听故事读后感篇4
一片黄色的沙海,没有水,没有太多的植物,只有一群为生活挣扎的人们。八岁就出嫁的小女孩,是文明的落后。每天只供应一桶水,是物资的匮乏。居民们没有见过照相机,是科技的落伍。邻居家的小女孩偷衣服穿,是沙漠的悲哀。这些故事都发生在撒哈拉,都是一个风一样的女子作家三毛记录下的故事。
这本书首先打动人的地方是对异域风景和文明的描写,在书里,你会看到一个你平时所不了解的世界,一个不同的大洲不同的气候里发生的故事。这里的故事虽然有的读起来令人难以置信,但是却都是真正生活里的故事。在那个物资匮乏文明落后的社会,没有那么完美的居住条件,那里的人举止也没有特别的大方,那里的故事也是充满了艰难,一个女子竟然钟爱那样荒凉的地方,还有诗一般的眼神望着这片土地。这里发生的任何故事,在她看来都是别有深意的,她的文字里透露着对这些人的可怜,对这片土地的忠诚,这是一部独特的书。
这本书里甚至没有一句对生活艰辛的感慨,有的只是一个外国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对这片土地的新奇,对这里生活的乐趣的挖掘。这部书里有成群的骆驼,有奇特的风沙,还有三毛自己简单地不能再简单的婚礼。这里恐怕就是三毛的第二故乡了吧,其实三毛挺幸福的,在异域找到了自己渴望的第二故乡,遇到了真心爱着她的荷西,还有遇见了一片从未见过的风景。一个对生活非常敏感的人,才会写出这样细腻的文字了吧。
在撒哈拉的故事里,感悟那个别样的沙漠。
听故事读后感篇5
今天,我读了《名人故事》里的一篇关于列宁的文章,读了之后,让我非常有感触,更让我受益匪浅。
列宁从小学习就非常刻苦,五岁时就跟妈妈认字,七八岁就能背诵好些诗文了。到九岁半时,就上中学一年级了。虽然在班上他年龄最小,但学习成绩却数第一。
列宁在学校学习期间就有一个很好的学习习惯,就是遇到不懂的问题,就一定要打破沙锅问到底。有一次,他和同学们挖开一个屎壳螂的窝,看到里面有很多圆圆的东西,列宁说:“这些粪球是屎壳螂从外面运进来的,它有个滚粪球的习性。”同学们不解地问:“屎壳螂把粪球滚到窝内去干什么呢?”这下儿可把列宁给问住了。他答应明天告诉大家。回到家之后,他先问比他早上五六年学的哥哥,又问当教师的父亲和当医生的母亲,他们都不能确切地回答这个问题。列宁但翻阅家中所有的藏书,终于找到了答案。但是列宁并未就此而止,他又去了父亲任教学校的图书馆,借了好几本介绍昆虫生活的书。关于屎壳螂的生活习性,列宁了解得更深刻更全面了。第二天,他给同学们带去了答案。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向他投去了赞赏的目光。同学们觉得真是大开了眼界。他们哪里知道这是列宁翻阅了好几本书的结果啊!
在学习和生活中,列宁遇到过许多问题,为了能解答这些问题,他几乎跑遍了市里的图书馆,还常常向同学们借书看。正是因为列宁有这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好习惯,他对任何一门知识的学习都不是浅尝辄止,而是非常深刻,都有独到见解,后来他成为了一名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
列宁的这篇文章深深地影响了我,我一定要向他学习这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这样才能更好的学好每一门功课。
听故事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