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账的读后感是不被人欣赏的,你知道什么样的读后感才是吸引别人注意力的吗,为了及时将我们的感悟记录下来,一定要将读后感写好,下面是写文书吧小编为您分享的数学帮读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数学帮读后感篇1
在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叫《奇妙的数王国》的书,它是我国著名科普作家,李毓佩写的。这本书里有许许多多有趣的童话故事,《奇妙的数王国》、《猪八戒新传》、《长鼻子大仙》…不过,我最喜欢的是《7和8的故事》。
故事里讲的是妈妈给小毅买了一个塑料的"数学万宝盒",里面有十个数字0、1、2…9,有+、-、×、÷四个运算符号,还有一个等号,小毅非常高兴,边跑边跳边唱。他只顾着拿着盒子上下舞动,连两个数字从盒子里掉出来都不知道。"啪,啪"两声,数7和数8掉到了地上,7和8大声喊叫:"停一停,停一停,把我俩丢啦。"可是小毅头也不回,随着远去的歌声,一溜烟得跑走了。7和8很着急,但它们还是挺起胸,昂起头去找它们的数字兄弟,在途中,它们遇到了一个没有盖盖的下水井,它们一起掉进了下水道,遇见了一只老沟鼠,老沟鼠一直想挖苦他们,可它们很聪明,不管老沟鼠想要什么数,它们都能变出来,把老沟鼠气得半死。它们凭着聪明和才智度过了一次又一次的难关。我觉得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往往碰到难一点的题就不想继续动脑筋思考,而它们就是凭着智慧,度过了难关,以后我也要向他们学习。
这本书里面讲的内容很奇妙,让我知道了每个数都有它们自己的用处,缺一不可,也让我觉得学数学不再是一件枯燥的事,而是一门很有趣的知识,希望大家有空也能去看一看这本奇妙的书。
数学帮读后感篇2
高一(3)班 万萌读完《数学史》,心底不由得一阵感动。那是一种什么感觉呢?是一个对数学有着宗教般虔诚的仰望者的心动,是一个对历史有着无尽探索欲望的追求者的向往。每一代人都在数学这座古老的大厦上添加一层楼。当我们为这个大厦添砖加瓦时,有必要了解它的历史。通过这本书,我对数学发展的概况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书中通过生动具体的事例,介绍了数学发展过程中的若干重要事件、重要人物与重要成果,让我初步了解了数学这门科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体会了数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感受到了数学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数学的历史源远流长。我了解到,在早期的人类社会中,是数学与语言、艺术以及宗教一并构成了最早的人类文明。数学是最抽象的科学,而最抽象的数学却能催生出人类文明的绚烂的花朵。这使数学成为人类文化中最基础的学科。对此恩格斯指出:“数学在一门科学中的应用程度,标志着这门科学的成熟程度。”在现代社会中,数学正在对科学和社会的发展提供着不可或缺的理论和技术支持。数学史不仅仅是单纯的数学成就的编年记录。数学的发展决不是一帆风顺的,在跟读的情况下是充满犹豫、徘徊,要经历艰难曲折,甚至会面临困难和战盛危机的斗争记录。无理量的发现、微积分和非欧几何的创立…这些例子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数学创造的真实过程,而这种真实的过程是在教科书里以定理到定理的形式被包装起来的。对这种创造过程的了解则可以使人们探索与奋斗中汲取教益,获得鼓舞和增强信心。在数学那漫漫长河中,三次数学危机掀起的巨浪,真正体现了数学长河般雄壮的气势。第一次数学危机,无理数成为数学大家庭中的一员,推理和证明战胜了直觉和经验,一片广阔的天地出现在眼前。但是最早发现根号2的希帕苏斯被抛进了大海。 第二次数学危机,数学分析被建立在实数理论的严格基础之上,数学分析才真正成为数学发展的主流。但牛顿曾在英国大主教贝克莱的攻击前,显得苍白无力。第三次数学危机,“罗素悖论”使数学的确定性第一次受到了挑战,彻底动摇了整个数学的基础,也给了数学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歌德尔的不完全性定理却使希尔伯特雄心建立完善数学形式化体系、解决数学基础的工作完全破灭。天才的思想往往是超前的,这些凡夫俗子的确很难理解他们。但是时间会证明一切!数学是一门历史性或者说累积性很强的科学。重大的数学理论总是在继承和发展原有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们不近不会推翻原有的理论,而且总是包容原先的理论。例如,数的理论演进就表现出明显的累积性;在几何学中,非欧几何可以看成是欧氏几何的拓广;溯源于初等代数的抽象代数并没有使前者被淘汰;同样现代分析中诸如函数、导数、积分等概念的推广均包含乐古典定义作为特例。可以说,在数学的漫长进化过程中,几乎没有发生过彻底推翻前人建筑的情况。而中国传统数学源远流长,有其自身特有的思想体系与发展途径。它持续不断,长期发达,成就辉煌,呈现出鲜明的“东方数学”色彩,对于世界数学发展的历史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从远古以至宋、元,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一直是世界数学发展的主流。明代以后由于政治社会等种种原因,致使中国传统数学濒于灭绝,以后全为西方欧几里得传统所凌替以至垄断。数千年的中国数学发展,为我们留下了大批有价值的史料。人们为什么长久以来称数学为“科学的女皇”呢?也许是女皇让人无法亲近的神秘感和让人们向往和陶醉的面容,让人情不自禁地联想起数学吧!
数学帮读后感篇3
?奇妙的数王国》这本书是以童话的形式将数学知识贯穿其中表达出来。什么地方都包含了数学知识,把数字们都写活了。知识点由浅入深,从最开始的奇偶数谈到分数,再到立方米、梯等式。还涉及了图形,告诉我什么样的图形最牢固,不容易被震塌或顶翻。原本很枯燥的数学知识被作者这么一写反倒是让小朋友们都爱看了。
我从那里学到了很多新知识,比如假分数和真分数。假分数是分母比分子小,它是一个整数和一个分数合成的,8/7=1+1/7;真分数是分子比分母小,并且互为倒数的两个分数相乘积为1;0乘或者除任何数结果都为零,但是0不能做分母,他务必睡在上铺;分子是1的分数叫古埃及分数;8个古埃及分数相加不可能等于1;任何数的0次方都等于1;偶数的约数是数的本身不断地除以2直到除不尽为止,这些数就是此数的约数;还有数的几次方,我原以为是该数乘以他右上角的那个小小的数,没想到实际上是此数被乘了多少次,那右上角的数表示此数将被乘几次,例如2的五次方表示2×2×2×2×2,并不是2×5。
这本书相对来说还是挺深奥的,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点我都能看懂,所以说他不仅仅适合小学生,也适合中学生,毕竟里面涉及到的知识点已经超出小学教学资料了。这本书我将好好珍藏,它能伴我走过小学甚至中学时代。
数学帮读后感篇4
当我们学习过数学史后,自然会有这样的感觉:数学的发展并不合逻辑,或者说,数学 发展的实际情况与我们今日所学的数学教科书很不一致。 我们今日中学所学的数学内容基本 上属于 17 世纪微积分学以前的初等数学知识,而大学数学系学习的大部分内容则是 17、18 世纪的高等数学。 这些数学教材业已经过千锤百炼, 是在科学性与教育要求相结合的原则指 导下经过反复编写的, 是将历史上的数学材料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和学习要求加以取舍编纂 的知识体系,这样就必然舍弃了许多数学概念和方法形成的实际背景、知识背景、演化历程 以及导致其演化的各种因素,因此仅凭数学教材的学习,难以获得数学的原貌和全景,同时 忽视了那些被历史淘汰掉的但对现实科学或许有用的数学材料与方法, 而弥补这方面不足的 最好途径就是通过数学史的学习。在一般人看来, 数学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 因而很多人视其为畏途, 从某种程度上说, 这是由于我们的数学教科书教授的往往是一些僵化的、 一成不变的数学内容, 如果在数学教 学中渗透数学史内容而让数学活起来, 这样便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有助于学生对数 学概念、方法和原理的理解与认识的深化。 科学史是一门文理交叉学科, 从今天的教育现状来看, 文科与理科的鸿沟导致我们的教 育所培养的人才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当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高度渗透的现代化社会, 正是 由于科学史的学科交叉性才可显示其在沟通文理科方面的作用。 通过数学史学习, 可以使数 学系的学生在接受数学专业训练的同
时, 获得人文科学方面的修养, 文科或其它专业的学生 通过数学史的学习可以了解数学概貌, 获得数理方面的修养。 而历史上数学家的业绩与品德 也会在青少年的人格培养上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数学有着悠久的历史,14 世纪以前一直是世界上数学最为发达的国家,出现过许 多杰出数学家,取得了很多辉煌成就,其源远流长的以计算为中心、具有程序性和机械性的 算法化数学模式与古希腊的以几何定理的演绎推理为特征的公理化数学模式相辉映, 交替影 响世界数学的发展。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16 世纪以后中国变为数学入超国,经历了漫长 而艰难的发展历程才渐渐汇入现代数学的潮流。 由于教育上的失误, 致使接受现代数学文明 熏陶的我们,往往数典忘祖,对祖国的传统科学一无所知。数学史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 数学的辉煌成就, 了解中国近代数学落后的原因, 中国现代数学研究的现状以及与发达国家 数学的差距,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民族科学。
?数学家徐利治的故事》,知道了徐老先生在数学上为祖国做出了贡献,他写的许多论 文在国际上引起了反响,他还培养出一批成材的学生。 徐老先生为什么能成为数学家?为什么能做出这样大的贡献?原因之一, 就是他小时候不怕 困难,刻苦学习。文章里写道:“他在读书时常把伯父给他的午饭钱省下来,用来买书和买 练习本,为了节省用纸,他常用手指在睡觉的凉席上练字,夜深人静,同学们早已进入甜蜜 的梦乡,徐利治却来到走廊,在灯光下认真地学习。白天,他泡在图书馆里用馒头、白开水 充饥……”可以看出,徐老先生小时候学习条件很不好,连买书、买练习本的钱都缺乏,只 好节省午饭钱,然而,他勤奋学习,并不因学习条件差而气馁。 在我们这时代,家庭生活比较富裕,很多家只有一个孩子,零花钱比较多,这些钱我们不是 去打电子游戏,就是去买好吃的。平时,也很浪费,一张纸不是写几个字就扔了,就是折纸 飞机玩,一点也不知道节省。 在学习上,现在很多同学都不认真学习,学习目的不明确,我也是这样,做题稍微遇到 一点困难就气馁了。 我们的学习态度和徐老先生那种废寝忘食的学习精神相比, 真有十万八 千里的差距。
数学帮读后感篇5
很庆幸看到这本书《邱学华怎样教小学数学》,很惭愧不是科班出身的我竟然教了这么多年数学,没有教学数学的方法和思考,只是为了单纯的教学知识而教学。
邱老师在教学中善于思考,仅一个口算教学研究了三十年,编制了中国第一套小学口算量表;又总结了数学教学效果最好的“教学六段式”课堂结构;1984年,就提出了“四个当堂”作业处理方法。
感触最深的是:
1、做到四个当堂:当堂完成作业,当堂校对作业,当堂订正作业,当堂解决问题。
在平时教学中,我虽然总是最后给学生十分钟的时间让他们完成作业,但是却没有做到当堂订正和当堂解决,有些问题还是留在了课下。而那些遗留的问题还需要辅导课一讲再讲,一练再练,纠错也占去了更多的时间。当堂问题解决不了,为学生后期的思考留下了隐患,以至于错误百出,再纠错需要付出很大的功夫,且后患无穷。
2、特别重视口算各种计算的基础,编制了中国第一套小学口算量表。
在实际教学中,我是很重视计算,每学期开学就让学生每天十道计算题的练,但是学生该错还是错,特别是对于学生在遇到加减法出错时,我都是“一棍打死全部”不认真,这么简单的问题都做错,除了不认真还是什么?所以往往都是错一题罚五遍十遍不等。看了书之后我才发现,犯了多么低级的错误,又是多么的不善于思考总结呀!我根本就没有把加减法的口算当一回事,更没有把学生的计算错误和口算联系起来。可是邱老师却联系到了一起,并且在全国各地各学校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基本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基本口算的熟练程度制约着笔算技能的高低”,所以提出“计算要过关,必须抓口算”的结论。
邱老师不仅编制了中国第一套小学口算量表,而且还总结了20以内进位加法口诀,通过实验证明“熟记加法口诀教学效果好”,并且对于20以内加法口诀还进行了多种方法的探究,手势法、口诀法我都不曾听说过,在平时教学中又怎么会讲给学生呢?我们只知道乘法口诀,不知道加法口诀,怎么教学生呢?
3、游戏化方法练习拍手代数游戏、抢卡片游戏、争地盘游戏等等。
在各种计算教学中,邱老师提出很多种练习方法,而这些方法是我平时根本不会想也没有做到的`。平时都是单纯地为了让学生计算正确而疯狂的加大练习量,根本不考虑学生的兴趣,也不考虑每天的练习量究竟多少合适才能达到最佳目的,只是单纯的认为越多越好。
由此可见,抓计算教学可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也不是做几道练习题就可以解决问题的。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为什么那么简单的计算反而还会做错呢,邱老师帮我们找出了原因,还给我们指出了方法。感谢邱老师!
数学帮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