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将书中的人物和情节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读后感不仅是一种文学理解的体现,还是一个反思自我们的过程,写文书吧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读朝花夕拾阿长与山海经读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读朝花夕拾阿长与山海经读后感篇1
?阿长与〈山海经〉》是近代思想家、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此文记述了鲁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事,充满了尊敬和感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惦念以及对年幼无知的时光的深切怀念。
?朝花夕拾》这本书反映着封建社会的种种陋习,也反映着鲁迅想要改变的愿望,让我们看到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民族魂。
全文语言平实形象、处处流露着真情,在丝毫不带造作的叙述中,将读者带入到了儿时作者的世界中,令人觉得特别可亲。
读朝花夕拾阿长与山海经读后感篇2
这篇文章很好的写出了长妈妈是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普通劳动妇女,她身上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爱心、真诚、善良,也沿袭了封建文化的糟粕——粗野、庸俗、愚昧。但不论怎样,她对作者鲁迅的关爱是我们能感受到的,而鲁迅也在文章中寄托了对她的思念。
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长妈妈,是一个带领着鲁迅的女工,也就是他的保姆。鲁迅先介绍了长妈妈的称呼的由来和她外貌,以及她的一些不太好的习惯。如:长妈妈她喜欢切切察察、十分喜欢告状、睡觉的时候爱摆成八字型,让我只能睡在边上。还有,长妈妈又有许多让我耳朵都听出茧子的,听得很不耐烦的规矩,比如说:元旦除夕的早晨要说恭喜恭喜还要吃福橘,不然一年都会有霉运的,人死了不可以说死掉了而要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掉到地上必须捡起来,最好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
长妈妈对小时候的鲁迅非常好,她听到鲁迅想要一本《山海经》就到处去寻购《山海经》然后去送给鲁迅,让鲁迅充满了对长妈妈的尊敬和感激。
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长妈妈这样一个艺术典型形象,独特而不平凡。这篇文章既揭示了封建社会比较黑暗、腐朽的事实,也包含了作者对长妈妈的爱心与同情。
读朝花夕拾阿长与山海经读后感篇3
?阿长与山海经》经记述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礼节的性格。她切切察察,喜欢告状,还盲目地对“长毛”的故事妄加评论,甚至还踩死了“我”最喜爱的隐鼠,因此“我”对她怀恨在心。然而,当阿长知道“我”喜欢《山海经》时,却跑了许多路,帮“我”买来了《山海经》,由此“我”又认为她“有伟大的神力”,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成功。“我”希望仁慈的地母能让阿长安息。
文中的长妈妈虽然有些无知可笑,愚昧迷信,但她身上更有着淳朴、善良、仁慈的美德,她平时虽然切切察察,喜欢告状,但却利用假期,历经千辛万苦,帮“我”买回了“三哼经”,她是多么爱“我”呀!其实长妈妈是很像我们的父母、师长的,虽然他们经常对我们啰嗦,给我们灌心灵鸡汤,但他们是爱我们的,他们渴望被我们理解,而不是被我们厌恶,他们都是善良而无私的,所以多给他们一个笑脸,一句问候吧!
时光飞逝,有如白驹过隙。长妈妈已经去世30多年了。虽然“我”无比怀念长妈妈,但她却永远回不来了,只能存在于“我”的记忆当中。所以,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走进记忆。我们珍惜当下所有美好的事物,不留遗憾;但如果美好成为过去,也不要沮丧,请在心里珍藏,并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看见美好,看见爱。
我们应该珍惜当下,珍惜每一个爱我们的人,用自己的爱去回报他们。比如说趁玩游戏的时间,帮爸爸妈妈捶捶肩,捏捏腿;在每个重要的节日都送给他们一张贺卡,抑或是一个祝福。把握好当下,不要失去了才懂得珍惜。
读朝花夕拾阿长与山海经读后感篇4
一开始,文章讲述了作者保姆“长妈妈”的种种“不好”:迂腐的习俗,睡时的不雅,且还踩死了自己最爱的隐鼠。这些,都让作者对她非常的不满意、不喜欢。故事的转折,是阿长买来了作者心心念念的《山海经》,他非常高兴,从而对阿长产生了新的敬意。
文章的情感表达十分的曲折、细腻:作者一开始不喜欢阿长,后因长毛的故事又对她产生了敬意,再因踩死隐鼠而讨厌、憎恶她,最后又因买来《山海经》而对她充满由衷的敬意。
鲁迅翻见了《山海经》,对,就是那奇异的上古神兽,说竟有彩绘插在其中!正心向往之,鲁迅却话锋一转,没了——也是,那《山海经》在那时是不多见的。
后来,长妈妈讲着“长毛”,鲁迅说着“神力”,我是看得无聊,寻思:……本是无意提起,长妈妈也不是文人,说了只当是随口——大概如此。
暗忖“神力”这意思,却觉得是鲁迅的孩子心吧。正无趣,忽的一句“三哼经”,竟也让我震悚起来——
那若是我,也真会觉得是一声霹雳!多不可思议!鲁迅那感受我是最清楚不过,那喜悦,简直如瀑布坠于高崖,让人心掀巨浪!随之袭来的,便是鲁迅的感恩,及我的感动——我仿佛看到的不是长妈妈,分明却是我那欲笑却嗔、口非心是的母亲!
我很喜欢阿长,她又矮又胖的体型让人感到十分的亲切,从鲁迅对她的情感变化中,阿长的形象也在我心中一点一点放大。她虽然迷信流俗,但一直十分善良,善解人意。她的很多唠叨,其实都是对孩子的耐心管教。这也许有点烦人,但从中都能看出她对鲁迅的疼爱和照顾。这些,慢慢得,让她有了一种“母亲”的形象。而鲁迅,当时因为年纪小,并没有懂得阿长对他的爱,只是莫名觉得她有一种特殊的神力——别人做不到的事,她都能做到。等人到中年,经历诸多,才对阿长的“神力”有了更为真切、深刻的体味,从而写下了这篇文章,表达对阿长深深的思念和感谢。
读朝花夕拾阿长与山海经读后感篇5
我读了鲁迅先生写的散文《阿长与山海经》,作者用简单朴实的语言描述了出一位心地善良,淳朴的劳动妇女。
阿长,是作者小时候的保姆,作者平时叫她阿妈,但阿长却经常切切擦擦,指手画脚,当作者明白是他害死了他心爱的隐鼠后{一只老鼠}便有些厌恶他了,自从这件事之后,小作者便改口喊她阿长了。之后,由于阿长经常讲故事给作者听,让故事中的奇妙经常陪伴小作者,年少的作者甚至在阿长的絮叨中感受到了她的某种神力。时间久了,作者也渐渐不厌恶阿长了。
有一次,作者去远房叔叔家做客,无意间,看到一本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只可惜书不细心被弄丢了。大概是他对那本山海经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都来问“山哼经”是怎样一回事。大字不识的阿长休假过后,居然就递给了作者一包书,高兴的说:“哥儿,有画的山哼经,我给你买来了。”让作者从此对他产生了无比的感激之情。以后,虽然作者也买了许多书,也包括其他版本的山海经,但没有一本能够代替他小时候看的那本山海经。
看似简单的买书一事,其实里面包含着阿长对作者的无比关爱,没有人叫阿长去买《山海经》,阿长掏的是自我口袋里的血汗钱去买的。目不识丁,口中说着“山哼经”的阿长又是怎样费尽周折买到《山海经》的?文章最终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你在怀里永安他的灵魂。”充分表现了作者对阿长的怀念与祝福,让我也不由自主的跟作者产生共鸣,仿佛我也看到了爱讲故事,睡觉摆着大字的长妈妈……
读朝花夕拾阿长与山海经读后感篇6
在鲁迅的《朝花夕拾》里,最常见也是最复杂的要数长妈妈了。
这是一个作者又爱又恨的人,对她的情感大起大落。先向读者叙述了节日里她告诉并要求我说、做的麻烦的礼节,譬如元旦是要说恭喜恭喜然后吃福橘;再说到她害死了我的隐鼠,引起我对她的反感;最后,也是我真正钦佩她的原因,她不惜用自己微薄的薪水给我买了梦寐以求的《山海经》……
作者用自己的文笔着力描写了这位长工,效果当然也很明显——她的身上写满了封建社会的种种恶习和不公。当然,她的形象也不全是负面的,正如前文所说利用节假长妈妈为鲁迅买了一本《山海经》,这正是体现了她的善良。
对长妈妈的形容不只是内容更在于细节。文章有一处是她告诉我元旦起来时的礼节,当我差点忘记时,她眼中充满了惶恐;另一处是买回《山海经》的场面,她口口声声的叫其为“三哼经”……多么可怜的人儿啊,迷信文化层次低却又是如此得善良,读来让人感动。
细细读完,你会发现作者对长妈妈的爱只是由于《山海经》吗?更是因为他对她的同情,对千千万万个被封建社会折磨着的的底层人的同情。
读朝花夕拾阿长与山海经读后感篇7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有感触。
别家的保姆都十分懂事,但鲁迅家的保姆却别具一格;别家的保姆要不然干活,要不然休息,从来不说三道四,而阿长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保姆,所以十分粗俗,但是做事做人还是明白的;但凡别人家的保姆都冷冰冰的,但阿长压根就好絮絮叨叨,还敢于东家谈东谈西,往往忘了自己的身份。
后来,阿长改变了,因为她给鲁迅爷爷买了一本《山海经》,从此鲁迅便对她另眼相看了。虽然后来她走了,但她的精神还在,灵魂还在。鲁迅仍然记得这个看似平常的保姆,来表达自己对她的敬意与感激之情。
鲁迅爷爷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来表达自己之前对阿长的态度是不对的,用后面的事情来表达自己的懊悔之情。
从这篇文章中,我知道人们做事不只是在表面性的,做事要做在心里,不要把自己当成什么,你什么也不是,而是一个普通人,保姆是一种职业,没有什么丢人的。如果你干好眼前的一切的话,说明你成功了。切记,不要把自己看的那么重,也不要把自己看的那么轻!
读朝花夕拾阿长与山海经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