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教案的撰写过程让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下面是写文书吧小编为您分享的画风筝教案推荐8篇,感谢您的参阅。
画风筝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初步感受风筝的对称美。
2、启发幼儿大胆想象、创造,运用多种材料装饰风筝面。
3、使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4、培养幼儿的观察、操作、表达能力,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及创新意识。
5、感受作品的美感。
活动准备
1、教室里布置"风筝展",课前带幼儿参观、欣赏过各种风筝,了解风筝的基本特征。
2、幼儿课前已经知道并练习过用不同的方法剪出两个一样的图形。
3、教师制作好的风筝面若干,一只采用的装饰材料颜色和马夹袋底色差不多;一只图案排列比较凌乱,分布不均匀;还有一只颜色深浅搭配清晰,图案分布均匀。
4、人手一只马夹袋、剪刀、胶水。
5、每组放有各种彩纸(皱纹纸、自粘纸、手工纸、泡沫纸);剪好的几何图形若干;几支铅笔。
活动过程
一、带幼儿进教室,自由欣赏各种风筝。(3分钟)
1、幼儿自由欣赏各种风筝。
教师引导语:"哇!这么多的风筝,我们一起来看看!"
2、幼儿自由的和同伴交流,教师在旁倾听。(如有幼儿提到喜欢风筝对称的话,就请他在集体面前说说,可直接引出下一个环节)教师引导语:请和你的好朋友说说你喜欢那个风筝?为什么喜欢它?
二、引导幼儿感受风筝的对称美。(5分钟)
过渡语:小朋友刚才都找到了自己喜欢的风筝,徐老师这里也有一只我喜欢的风筝。
1、出示一只图案对称的风筝。
教师引导语:你们觉得它怎么样?(幼儿自由发表意见)
2、引导幼儿感受这只风筝的左边和右边的形状和图案都是一样的。
教师引导语:请小朋友看看这只风筝左边的翅膀和右边的翅膀,你发现了什么?翅膀上的图案呢?『一样在哪里?(引导幼儿说出图案的大小、颜色、形状和位置都是一样的,还是教师直接说出比较好)』
三、幼儿讨论如何装饰风筝面。(15-20分钟)
教师引导语:这些风筝真漂亮,我们也来做一只漂亮的风筝好吗?
1、教师出示制作好的几只风筝面,请幼儿比较怎样装饰可能最好看。
教师引导语:
(1)你最喜欢哪只风筝?为什么?(引导幼儿观察比较,三只风筝的优点和缺点)(2)怎样才能剪出两个一样的图形。
四、幼儿制作风筝面。
教师引导语:请小朋友用自己喜欢的彩纸剪出各种漂亮的图形把自己的风筝装饰的最漂亮。(原本我设想要用旧图书、挂历纸,但是如果要求幼儿对称装饰的话,只能用各种纸了)
1、幼儿做到一半时,教师可请几位能力强一点的幼儿,用铅笔画自己喜欢的图案进行剪贴。
2、做的快的幼儿可以帮助做的慢的幼儿。
3、请客人老师帮助幼儿一起把线系在风筝上。(马夹带的拎手上)
五、带幼儿去放风筝。
(没有做好的幼儿可以继续做)(2分钟)小朋友可以一起去操场上放风筝,比一比谁的风筝最漂亮。
画风筝教案篇2
【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3、练习查阅课外资料,初步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几个孩子放风筝的情景,点击后,画面出现清代诗人高鼎的诗《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ppt课件:
⑴本课要求会认及会写的生字词。
⑵宋代寇准的诗《纸鸢》: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
⑶明朝徐渭的诗《风鸢图》:柳条搓线絮搓绵,搓够千寻放纸鸢。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女上青天。
3、借助课后“资料袋”的内容,引导学生课前查阅有关风筝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一、激趣导入
1、出示课件,创设情境。
2、观察说话,导入新课:谁能把看到的画面向大家说一说?(根据回答板书课题:风筝)
3、联系生活,请放过风筝的同学谈谈放风筝的情景、感受以及风筝的来源。
4、交流资料,展示查阅能力。教师也一起展示自己查找的资料,简介古代风筝的七个名称:纸鸢、风鸢、风鹞、鹞子、纸鹞、纸鸦、纸鸱。
二、初读感知,了解文章大意
1、自由读课文,先读得正确、流利,再一边读一边想:课文围绕着风筝给我们介绍了哪些事情?聪明的小朋友读书的时候会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2、根据学生的自由述说,相机反馈,并总结概括出下列内容:
⑴童年时候放风筝是件很快乐的事情。
⑵课文分写了几个小伙伴在一起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事情。
三、朗读感悟,体会心情的变化
1、整体感悟:
⑴默读思考:“做、放、找”哪一部分最有趣?
⑵小组交流:将自己认为最有趣的内容介绍给大家,并说出自己认为最有趣的`理由。
⑶全班交流(最有趣),让学生畅谈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在尊重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做、放”都很有趣。如果有学生认为“找”也很有趣,应予以特别肯定和鼓励。
2、感悟做风筝的乐趣:
⑴指名读课文第二段,根据朗读情况,相机指导正确、流利地朗读。
⑵师生合作解决下列问题:
① “憧憬”的意思。几个小伙伴精心地做着风筝,风筝做好以后该是什么样的情景呢?谁能想象一下?(这就是“憧憬”)
② “依”的认读及“依然”的意思。
③为什么做好的风筝什么都不像,我们却依然快乐?
⑶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①激趣:课文当中的几个小伙伴做风筝时很快乐,谁能把他们的快乐心情读出来呢?
②练习朗读。
③小组内比赛朗读,评选优秀朗读者。
④展示朗读。
3、感悟放风筝的乐趣:
⑴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两个词语描写了风筝刚刚起飞和已经飞到空中时的优美样子。找到后把这两个词语多读几遍。
⑵再次播放课件(风筝飞舞的片段),引导学生理解并读好“翩翩飞舞”。
⑶指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出快乐的心情。
画风筝教案篇3
【课文解读】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开头先描写春天放风筝的景象,然后作者回忆了自身同学时代的一位年过五十的残疾老师上课和课后的情景,最后以议论形式表达了对刘老师的怀念与赞美。课文赞扬了刘老师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同学和蔼可亲,对生活无比热爱的精神。课文借景抒情,以第一人称叙述,采用倒叙的写法,运用典型事例来表示人物精神境界,写人的方法值得借鉴。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
2、弄清春天的景物和刘老师之间的关系,。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能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在语言描述中体会人物精神境界。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一、朗读语段,导入
1、出示语段: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身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动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身的心也飞上云端。
2、谁愿意读一读?(提示轻声字:喇叭、风筝)大家再一起读一读。
3、谈谈你们的感受。(可能会说春天的美好)
3、小结:春天生机勃发,春天蕴含着希望,春天代表着美好生命。春天来了,作者想起了谁?他是怎样一个人?快读读课文吧。
二、学习课文,评价
1、边阅读边在课文中作上考虑的记号。
2、检查生词:喇叭、天穹、屁帘儿、擎着、抻动。谁会做“擎”、“抻动”两个动作。
3、评价人物: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找出文中有关语句加以说明。(残疾、热爱工作、关心同学、教学有方、热爱生活……)
4、提问:为什么要把放风筝这件事写得这样具体呢?
5、过渡:刘老师课上的表示,也许别的残疾人也能做到,但课后的表示,是一般人做不到的,这也是让作者最佩服的地方,所以作者发出感叹。出示句子:(最后一段)我曾见过一位失去了一条腿的长者,年复一年躺在床上,失去了活动的自由。我相信我的刘老师不会这样,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波、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6、如何理解这两句话的?和小组同学议论议论。
7、交流体会。
三、联系生活,感悟
1、再出示第二自然段,品读。
2、作者仅仅是写春天的美好吗?联系全文,想想这些句子有何象征意义。(象征着刘老师对生活充溢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对人生积极乐观,顽强不屈)
3、在你的周围有没有像刘老师这样的人呢?举例说明。
4、小结:同学们,在人的生长过程中,总是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挫折,对待困难和挫折该怎么办?是长吁短叹,还是积极面对,顽强克服?不同的态度就有不同的人生。
四、拓展延伸,表达
1、为什么用“理想的风筝”作题?
2、学了课文你有何收获?(教师引导同学从两方面来谈。课文内容思想;文章的表达方法)
3、作业:写一个令你敬佩的人。
画风筝教案篇4
活动目标
学习"刮蜡"的表现方法,体会不同性能工具的使用对配色所产生的效果,并提手不肌肉动作的灵活性、协调性。
在玩风筝、画风筝的活动中,感受艺术活动的乐趣。
大胆尝试绘画,并用对称的方法进行装饰。
体验想象创造各种图像的快乐。
重点与难点
重点:用牙签刻出花纹。
难点:控制手部动作的力度。
材料及环境创设材料:
油画棒、牙签、淡颜色的水粉颜料(淡绿、淡黄、淡兰、淡紫等)小毛笔。
活动流程:
1、放风筝--讨论--示范--创作枣评价--延伸活动放风筝,了解风筝,引起兴趣。
2、通过放风筝,教师应引导幼儿去观察风筝的构造与平衡的关系,介绍放风筝的一些基本方法,鼓励幼儿去尝试,激发幼儿对风筝的兴趣。
3、讨论
(1)观察她们各个相同的整体造型,体会用对称的方法画轮廓。
(2)欣赏、讨论风筝上对称的、五彩缤纷的图案,激发表现美的欲望。
4、示范。
(1)建议教师可根据幼儿的意愿示范画一只风筝。
(2)介绍刮蜡的方法:建议先让幼儿思考刮蜡的部位,再在此部位用一支细画棒颜色涂均匀,然后用另一种颜色覆盖式涂在上面,最后用牙签"刮"出花纹。
5、创作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幼儿创作不同的造型、花纹,并引导幼儿相互学习各种不同的刮蜡部位及方法。
6、讲评找找有几种不同的风筝造型,看看谁大胆尝试过"刮蜡"大方法。鼓励幼儿大胆创作与尝试。
7、延伸活动建议放在自选活动中去完成,有了背景色使幼儿更能体会到画面的整体美、体验成功感。
画风筝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在欣赏风筝的基础上,鼓励幼儿通过大胆想象,学习用对称的方法尝试表现出不同形状的风筝,体验成功的快乐。
2、培养幼儿热爱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情感。
教学准备:
1、一段音乐,幼儿绘画用品。
2、一只风筝,风筝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天)
2、春天来了蝴蝶、小鸟都在天上飞来飞去,除了他们还会有谁在天上飞? (幼儿讲述)
3、春天是放风筝最好的季节,今天刘老师也带来了一个风筝,你们一起来观察一下老师手里的风筝是什么颜色的?像什么?漂不漂亮?这些风筝都有一个特点是什么?(两边对称,教师讲解风筝)
二、让幼儿在欣赏的基础上,讲述美。
欣赏带来的各种各样的风筝图片,请小朋友们说出这些风筝美不美?美在什么地方?(幼儿讲述)
教师小结:这些风筝多美呀!有xx风筝,形状有各种各样的,而且图案和颜色都很漂亮。美丽的风筝在天空中自由自在的飞翔,多快乐啊!
三、进一步让幼儿表现美,激发创作的欲望。
1、小朋友,你们想不想也变成一只美丽的风筝啊?假如让你们变成一只美丽的风筝,长着两只翅膀,你想变成一只什么风筝呢?
2、噢,今天老师也想变一只风筝到空中去自由自在的飞翔,多快乐呀!小朋友们,我们一起变成一只漂亮的风筝去飞翔一下好吗?(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听音乐做飘得动作)
四、交代要求,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小朋友,现在老师想请你们吧你们刚才变的这只美丽的风筝给画下来,让后给他们穿上漂亮的衣服。 幼儿作画,教师巡回个别指导,鼓励幼儿大胆设计出各种不同的风筝。
五、讲述作品,活动结束
1、展示幼儿作品,互相欣赏。
2、带领幼儿去放风筝。(结束)
画风筝教案篇6
今天我上完了《理想的风筝》,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无论谁读之都会为之动容,教完这一课,刘老师对生活乐观,对工作的敬业,对积极向上的态度,身残志坚的高尚品德,对生活的不懈追求,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感动。
一、课堂一咏三叹,升华情感。
教学时,我紧紧抓住作者的情感线索走进文本,走进刘老师的内心世界。“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这句话是课文的中心句,也是作者的情感线索。我每学完一板块都回到重点句的激情朗读,使整堂课一咏三叹,曲折回环,别有趣味。如此处理,精略得当,使文章的教学张弛有度,保证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享受到了学习的过程,学生的思维火花得以绽放,激情得以飞扬。
二、品细节,悟情感。
这篇课文篇幅比较长,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有效地学习,我抓住了刘老师的三件事:“谈腿疾、写板书、放风筝”来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品味文字,体会情感。达到了长文短上的目的,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长课短教,把复杂的内容变得简单明了,使冗长拖沓的教学过程变得便捷,使复杂多样的教学方法变得简单易行,这需要教师具有很高的教学素养。
在教学“谈腿疾”这一部分时,引导学生抓住刘老师一串话,反复诵读,深入地走进人物的内心,感受人物情怀。在教学“写板书”这一部分时,引导学生抓住刘老师写板书的动作:“撑地——离地——急速地一转——转向——转向”来品味,通过老师动情地朗读,让学生想象情景后谈感受就能入情入境,情动辞发。学生的感受也很深刻:不容易、感动、担心摔了一跤,如果没有想象怎能有这些真切的感受。第三部分抓住了刘老师放风筝的动作和语言,感受他的坚强、自信、热爱生活的品质,教学反思《《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
三、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润物细无声。
好的文章需要品读,更需要动情地朗读。而在教学中,方法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时,我抓住文中描写刘老师的细腻感人的句子朗读,启发学生口中读出感觉,眼前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
四、注重写法的指导。
这是一篇很好的写人的文章的范例。我注重读写结合,在注重内容理解的同时,不忘写法的指导,不忘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如在教学时让学生明白作者是抓住了刘老师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抓住了“谈腿疾、写板书、放风筝”这些典型事例更能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相信一直进行这些写法的指导,学生的写作水平也会潜移默化地得到培养。
当然,课后深深反思,也发现自己有许多不足之处,自己只感动于文章的优美,恋恋不舍地要与学生品悟许多细节,以致于课堂时间不够,前松后紧。教师还是讲得太多,放手让学生自我交流的时间缺少了。看来上课还是靠老师主观情感控制太多,理性教育缺乏了。
画风筝教案篇7
教学目标 :
1、知识和能力目标:感知课文的内容,理解作者思想感情,感受至爱真情,获得思想启迪。
(1)积累词语,掌握“憔悴、嫌恶、 瑟缩 、虐杀 、苦心孤诣”等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浓浓的亲情。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和比较,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3)运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探讨疑难问题 。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文中浓浓的同胞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
教学重点:
1、多角度理解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来体味文中兄弟间发生的误解冲突,以及从中展现的浓浓亲情。
教学难点:
1.理解本文含蓄深沉的立意。
2.揣摩文中难懂的语句,理解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地方。查阅有关鲁迅的资料,阅读《满天的风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师:备课时可以借鉴总――分――总的思路,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研究一个个局部问题,理解课文。
教学方法:品读法 点拨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满天的风筝》写了什么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鲁迅的《风筝》与《满天的风筝》抒发的情感 全然不同。怎样的不同呢?让我们来学习鲁迅的《风筝》,了解文章的内容,探究其深刻的内涵。
二、教师板书课题 ,出示目标
大屏幕出示学习目标:
1、感知课文的内容,理解作者思想感情,感受至爱真情,获得思想启迪。
2、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和比较,
3、运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探讨疑难问题 。
三、识记字词
大屏幕出示字词
读一读: 坠 憔悴 荡漾 瑟缩 什物
解释: 嫌恶 恍然大悟 苦心孤诣 肃杀 诀别
过度词:风筝时报春的天使,看见风筝人之常情是愉快的,而“我”为什么却感到惊异和悲哀?请同学们自读课文,从中寻找答案。
四、读与思
教师导读:
阅读分几步走,由浅入深。第一步:通过学生自读,概述课文内容,体会手足之情。第二步:教师示范并启发提问,学生边听边思考,进一步理解课文。第三步:重点精读,揣摩疑难语句。
1、学生默读,要求整体感知课文,思考这篇文章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读完,分组讨论交流问题 ,然后全班交流,教师给予鼓励。
2、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思考大屏幕出示思考题
(1)为什么小时候会把放风筝看成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事?
(2)为什么说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3)鲁迅对待自己错误的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
学生四人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给予肯定、鼓励。
教师小结:
作为兄长的“我”,小时候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事,不许弟弟放风筝,是严格管束,是为弟弟好。现在反思起来,当年是因观念落后所支配,所以说是“精神的虐杀”。对待自己的当年的行为,“我”深深谴责自己。不因自己当年的动机是好的而原谅自己。不因时间久远而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的剖析自己。
学生针对疑难问题、句段齐读或者自由读。
教师过渡:这篇文章的难点较多,需要同学么多角度理解。只有多角度理解,才能感悟文章的深刻内涵,获得思想的启迪。
五、自主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吧课前准备的疑难问题和还没有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四人组,合作研讨,教师巡视,参与讨论。有不同意见,集中全班讨论,教师适时点拨。
(学生问题预设)
1、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2、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
3、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教师必要时给予引导和点拨
教师引导归纳
?风筝》这篇散文笼罩着深沉的悲哀。探究内容,可以体会到鲁迅的兄弟之情,自省精神,感受到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感悟到中国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思想来指导的道理 。同学们学习了这篇散文,还有什么收获呢?你从鲁迅身上学到什么精神呢?
还有什么问题,可根据时间情况和同学们继续研讨
六、作业(任选其一)
1、把学习这篇散文的收获写在练习本上。
2、记叙一件颇有感触的亲情故事来表现自己对亲情的理解。
七、小结
?风筝》是一篇表现鲁迅严于自责和反省的优美散文,也是一曲人情美的温馨之歌。这支人情美的颂歌荡漾在小兄弟对风筝入迷的情态里,也回响在风筝被“我”毁坏的“惊慌”、“绝望”的痛苦里,对“我”“全然忘却,毫不怨恨”的心灵里。“我”不爱放风筝,嫌恶放风筝,不许放风筝并傲然离去,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的`玩艺,而“我”急于补过,终于无可补救的“无可把握的悲哀”中。文中的至爱真情,抒发得深切感人,使人在学习中得到高尚情操得感染和熏陶。
八 、教学反思与设想
1、《风筝》一文通过描写“我”的内疚自责来表现主题,抒发了作者的悲哀心情。在听读课文之后,应提出了颇有建设性的问题——找出能触动你心灵的句子?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带有自主性和独特性,通过品味语言来明确“我”和小兄弟对风筝截然不同的态度,从而体味“我”和小兄弟之间的误解和冲突,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教育观。“我”因在二十年后见到小兄弟的麻木而陷入更无边的悲哀中。
2、只有激发真情,才能加深体验。在导入新课时如果以对比的方法来切入主题,突出作者的心情和小兄弟的境遇,这就激发了学生阅读欲望,不禁产生疑问:一个孩子竟然被剥夺了放风筝的权利?为文章奠基了伤感的基调。接着,又通过深情的朗读,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中。作业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写一篇记述亲情的文章,进一步让学生用心去挖掘、体验那份亲情。
3、通过深入探究语言,才能体会真情。《风筝》一文没有华丽的辞藻,动人的修辞,但就是这些朴实真挚、白描式的语言,感动了一代又一代。所以在学习这篇文章时,确实应该把这一点作为重点来落实,深入文章语言,体悟文章的真情。因《风筝》历来存有多论,学生的理解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看法来发表合理、独特的体会。
4、由于《风筝》故事发生的时代距离现在将近一个世纪,学生无法站在时代的高度去审视故事蕴含的深沉思想,所以对主题的挖掘尚未到达理想的境界。
画风筝教案篇8
【教学内容】
?纸船和风筝》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五组的一篇课文。
【教材分析】
?纸船和风筝》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童话故事。纸船和风筝带着问候,带着祝福,带着浓浓的真情,在山顶和山脚架起了一座七彩的友谊长桥。纸船和风筝让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成了维系、发展他们友谊的纽带。
本节课,重在引导学生学习前六个自然段的内容,体会小熊与小松鼠获得友谊的幸福。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第一学段中指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古诗,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基于对课标和教材的认识,教学本课时,主要以“学生学习策略的有效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并有的放矢地渗透识字方法。同时采用多种形式细读文本,体会小熊与小松鼠获得友谊的幸福,通过阅读体验,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感受“拥有朋友,一生幸福”的人生真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准确认读8个生字,会写“坏、祝、幸、福”四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形声字的特点,区分同音字“漂”与“飘”的用法。
2、能抓住重点词语“乐坏了”,体会小熊和小松鼠收到礼物时的喜悦心情,并积累好词好句。
3、善于与他人进行讨论,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和想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感受故事中角色的感情,明白“拥有朋友,一生幸福”的道理。
【教学重点】
1、交流积累识记生字的方法,培养识字、写字能力。
2、在自主读文的基础上,体会小熊和小松鼠获得友谊的幸福,并积累好词好句。
【教学流程】
一、课前检测,有效识字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故事的名字叫——纸船和风筝。教师板书课题。
2、出示本课词语,进行课前检测。
(1)同桌互相词语读。
(2)当小老师带大家读词语。相机正音:“扎”,借助字典及图片,明白多音字可根据它的意思来选择它的读音。
3、出示长句,引导学生注意词语之间的停顿与节奏就能将长句读好。
?设计意图:因本课生字词较为简单,上课后,直接检测学生课前预习情况,大大提高了上课的效率,不仅增强了课堂的灵活性,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体验成功快乐的同时,还积累了有效的识字、辨音的方法,从而大大提高了识字的效率,逐步具备独立识字的能力。】
二、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1、字音读准了、句子也会读了,那我们现在就再读读课文,这次读不仅要读准字音,而且还要将课文读的流利又通顺。让我们坐端正,把书拿起来,自己读自己的!
2、又读了一遍课文,你哪里读得有进步或又有哪些新的收获?
3、文中的小熊和小松鼠也是一对好朋友呢!(师板画)找找它们的家分别在哪里?学生上黑板贴图。
4、出示文中句子,辨析同音字“漂”和“飘”的不同。并加以运用。
5、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再练读两句话,学会读文边想象画面。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板画,不仅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还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从始至终教师都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关注细节,有意识引导学生通过形声字的特点,进行同音字的辨析。让语文知识变得深入浅出,更加适合低段学生的学习和掌握。】
三、品读领悟,体悟情感
1、师生一起合作读读课文。
2、我想采访一下这只小熊,你收到了一份什么礼物?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吗?再读读课文!
3、四人小组讨论:结合书中的第一幅插图,仔细观察小熊的表情、动作、试着填一填。小熊收到了纸船,乐得……
(1)学生交流汇报。
(2)教师推荐积累关于高兴的四字好词语。
(3)小熊拿起纸船一看,乐得——(引读),这就叫——乐坏了(出示词卡)如果你能将四字词语积累下来,那你的语言就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4)会积累的小朋友越来越多了!你还会说这样的词语吗?
(5)“坏”这个字也是我们所要学写的一个生字,指导“坏”字的书写。
(6)指导朗读,感受“乐坏了”。
4、那随风飘扬的风筝礼物中又藏着什么秘密呢?请这只小松鼠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收到的礼物,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你此时的心情吗?
5、关注三拼音节“抓”,运用归类识字的方法帮助学生认识“抓”字,并积累更多的带有提手旁的生字。
6、拓展延伸:联系文中的第二幅插图,试着填一填。
当___时候,小松鼠觉得特别幸福。
当___时候,我觉得特别幸福。
?设计意图: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尊重他们的独特感悟,让学生在自主读书中融入情境,去体会语言的神奇、内容的多彩和内韵的深长。在与文本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展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规范书写、学写生字
1、小熊把祝福扎到风筝上,松鼠把快乐折进纸船里,,纸船和风筝给小熊和小松鼠带来了幸福,出示:祝、幸、福。这三个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写的字。
2、仔细观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教师范写:“祝、福”。学生在写字纸上自己写一遍。
画风筝教案推荐8篇相关文章:
★ 画雨伞教案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