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的教案可以帮助我们运用多媒体和教学技术,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编写教案可以促使我们更深入地思考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以下是写文书吧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欣赏课哆来咪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欣赏课哆来咪教案篇1
一、 教学内容:
1、由课本上的小插图引到社会现实生活的大画面,因地制宜地启发学生在探索、发现身边音乐的基础上,能大胆自信地将自己的发展示出来让大家分享。
2、聆听几段熟悉的音乐并选择与之相对应的生活场景,揭示一个道理:生活中到处都充满音乐,没有音乐的生活是苍白的、不可想像的。
二、教学目标:
1、对音乐与生活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2、对身边的音乐产生兴趣并萌生探索的欲望。
3、掌握探索、发现音乐的基本途径与技巧。
4、将自己对音乐的发现大胆、自信地展示出来。
三、教学重点难点:
1、在学生初步理解音乐与生活的密切关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主动探索音乐的兴趣;
2、精心设计活动方案,使学生充满自信地、充分地将自己对音乐的发现展示出来;
3、在教材呈现内容的基础上,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最大限度地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四、教学方法:
谈话、交流、讨论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出勤情况。
(二)导入课题:我们知道,人类的祖先开始是以群居的方式生活的,在没有任何通讯工具的情况下,他们会是怎样沟通联系呢?(学生讨论、发表见解)是通过简单的音节、手势、表情等身体语言来沟通的。他们在共同完成同一个工作时,有什么办法来协调动作的统一,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呢?比如,筏树。(学生讨论,发表意见)他们是通过一定的语言或一定的音节,由一个人做指挥(领唱),其他的人随着他的领导统一了动作、统一了速度等来提高生产效率。这就是歌曲的雏形,也就是民歌的最早形式——劳动号子。在平原上的人们唱的号子种类很多,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劳动就有什么样的劳动号子。在山区上作业的人们唱的是山歌。其实许许多多的音乐作品都是直接来源于生活的。例如:我们在北京旅游去到王府井的小吃一条街,就会听到买卖的吆喝声……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生活,发现生活中的音乐。
(三)新课:生活中的音乐。
1、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大胆自如地表演自己常听的音乐片段。话题是:生活中的音乐,你会选择不同的时间听不同的音乐作品吗?你会唱你喜欢的音乐作品吗?
2、生活中离不开音乐,我们劳动时离不开音乐、在祭祀时需要音乐,高兴时、悲伤时都需要音乐。无论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普通人还是伟人、艺术家还是科学家,都离不开音乐。从音乐的角度来看,许许多多的音乐作品直接来源于生活。
3、各种生活场景都不能没有音乐,无论是群众集会还是个人休闲,无论是欢庆国庆还是欢送亲朋,无论是商场购物还是车站候车等,都离不开音乐。
4、 欣赏音乐,为场景选配恰当的音乐。(听后学生展开讨论,对比答案)
5、得出结论:音乐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四)小结本课。
欣赏课哆来咪教案篇2
教学目标:
一、通过对西洋乐器的介绍,能够了解乐器的知识,掌握基础的音乐理论。
二、学唱歌曲《do re mi》,掌握简单的歌唱方法。
三、让学生体会音乐的美,培养学生的欣赏和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使学生具有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和欣赏音乐的能力。
教学重点:
乐器知识的学习、歌曲《do re mi》演唱
教学难点:
歌曲《do re mi》的演唱、打击乐的配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通过吉他弹唱《雪绒花》、提起学生对课堂的兴趣。提问:刚刚老师演唱的歌曲叫什么名字?(雪绒花)、是用什么乐器伴奏的?(吉他)从而引入西洋乐器的.介绍。
二、新课教授:
1、提问:西洋乐器的种类有哪些?弦乐:钢琴、吉他、小提琴等
管乐:小号、长号、圆号等
打击乐:小军鼓、定音鼓、架子鼓等
2、介绍弦乐:吉他
细分:民谣吉他、古典吉他、电吉他、贝斯等。音色:六线、葫芦形。
另有一点不为人知的是,吉他家族中最“贵族”的古典吉他与小提琴、钢琴并列为世界著名三大乐器
介绍管乐:小号
小号,俗称小喇叭,铜管乐器家族的。一员、音色强烈、锐利、极富辉煌感,声音嘹亮、清脆、高亢,具有高度的演奏技巧和丰富的表现力;是铜管族中的高音乐器,既可奏出嘹亮的号角声,也可奏出优美而富有歌唱性的旋律。小号使用弱音器可增加神秘色彩。小号音色明朗响亮,非常锐利。不仅可以演奏振奋人心的旋律,而且能够演奏抒情的优美乐段。因此无论是交响乐团还是军乐团或者爵士乐团,它都是常见乐器。小号的中音区与高音区是最有表现力的音区,中音区力度变化幅度最大,低音区发音软弱,可以强奏,但需要特殊技巧,高音区效果最好,但音量不很大。
打击乐:架子鼓(爵士鼓)
爵士鼓(jazzdrums)起源于美国。它是一套以鼓为主的组合性打击乐器。由一人演奏始时专为爵士乐伴奏。架子鼓英文称作drum kit或drum set,集合许多打击乐器为一体,基本的组合包括了大鼓(ba drum)、军鼓(snare drum)、两个中鼓(tom tom)、一个落地鼓(floor tom)、脚踏钹(hi-hat cymbal)和两片铜钹(a ride cymbal and a crash cymbal)。
4、通过游戏、猜一猜、画一画沙锤、响板、碰铃、木鱼。
3、介绍另外一首吉他伴奏的歌曲《do re mi》,通过视频欣赏歌曲,把握歌曲欢快的感觉。进行歌曲的学习,唱准do re mi fa sol la si 。掌握变化音的演唱。最后通过学生敲打小打击乐进行伴奏演唱。
小结:
通过对本次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演唱方法,了解更多的音乐知识,感觉音乐的美,提高学生的鉴赏视野。一起感受音乐享受音乐。
欣赏课哆来咪教案篇3
设计思路:
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扩展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对自己的祖国充满了自豪和赞美。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红旗颂》体验出歌曲在表达热爱祖国、歌颂祖国情感时的方式,掌握音乐演唱形式和演唱风格。
2、在学习〈在灿烂的阳光下〉中体会音乐能反映人的情感,音乐作品是时代的产物。
3、能准确而有情感的演唱〈在灿烂的阳光下〉,感知音乐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1、感受歌曲的风格、音乐效果及音乐的情感。
2、准确而富有感情的演唱,理解把握歌曲〈在灿烂的阳光下〉的情绪及表现内涵,激发学生对祖的感激和赞颂。
教具:
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 看图片。
提问:看了图片有何感想?请你用简短的语言来描述?
2、 听音乐〈红旗颂〉情感感受一下
二、欣赏体验
1、导言:刚才我们一起感受了祖国的日趋富强的场面,这节课我们来欣赏一首由印青作曲的歌曲。
2、出示课题:音乐欣赏〈在灿烂的阳光下〉,播放歌曲〈在灿烂的阳光下〉。
(1)学生欣赏,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2) 学生哼唱,体会在演唱歌曲时的情绪变化。
三、 演唱感受
1、再次播放歌曲〈在灿烂的阳光下〉。
2、听完这首歌想到了什么?(学生说出自己的感想)
3、教师范唱,学生随哼唱主旋律。
4、教师指挥,随音乐演唱〈在灿烂的阳光下〉一遍,学生自己寻找不足之处。
四、分析歌曲的演唱风格、音乐结构图式和表现主题。
全曲分为三段,以a-b-a1的形式呈现。歌曲的a段为3|4拍,旋律具有抒情风格,以中速演唱,以第一人称的手法、运用十分朴实的语言抒发了对中国共产党创建新中国的感激之情,仿佛是一位年轻人含着深情地在娓娓诉说着长辈给予自己的思想上的启迪。b段的节拍变为4|4,音乐转向进行曲的风格,演唱速度稍快。歌中充满了为祖国的自豪和赞美。a1部分重复a部,激情的把音乐推向高潮。
五、复听乐曲的a部分,请学生跟着唱主题,感受新时期表达爱国主义情怀的特点。有感情地齐唱歌曲〈在灿烂的阳光下〉。
六、小结:让我们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自豪,为我们是中国人而骄傲,让我们再一次唱响这首歌曲〈在灿烂的阳光下〉。
欣赏课哆来咪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我的祖国》、激发同学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懂得独唱与合唱的区别。
重点难点:
重点:在于欣赏好《我的祖国》熟记旋律,回简要地分析歌曲的情绪,力度,速度;ab两段的对比。
难点:学唱歌曲的a局部,(注意:情绪,力度,速度)
课前准备:
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手段)备注
一、组织教学
听《我的祖国》音乐进教室
师生问好
二、教材分析
?我的祖国》是电影《上甘岭》的*曲,是一首合唱曲。
由教师介绍“抗美援朝”
三、欣赏歌曲
听歌曲的录音,想“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讨论:歌曲可以分几局部?
两局部的情绪是一样的吗?为什么?
第一局部的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第二局部为什么和第一局部有所不同?
试着让同学唱一唱,以加以体会。
讨论:这首歌曲你听了最大的感受是什么?第一局部和第二局部为什么要处置成独唱加合唱,独唱表达了什么?合唱又起什么作用?
让同学根据歌曲的速度、情绪、不同的力度演唱。
1、让同学仔细辩味各段歌词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在里面?
2、边唱边想“歌词和旋律的结合,假如把第一局部的旋律的情绪结合第二局部的歌词行吗?
3、第一局部是在赞美祖国的秀美河山,充溢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第二局部表达了对祖国无限的。自豪感。
四、学唱歌曲
指导同学根据用赞美的情感和自豪的情绪演唱歌曲。
分领唱和合唱。
五、你欣赏了这首《我的祖国》你心里有什么样的感受吗?
?我的祖国》是电影《上甘岭》的戏曲
第一局部:赞美祖国的秀美河山热爱
第二局部:赞美祖国的强大自豪
六、课后小结
欣赏课哆来咪教案篇5
欣赏内容:
卡门序曲年级:九年级课时:一个课时
教学重点:
聆听与感受音乐,运用曲式图听辨《卡门序曲》,正确认识每个主题的发展变化并记忆音乐作品片断。教学难点:体会音乐情感
教具:
录音机、音响设备
教学方法:
以聆听感受为主,教师讲解为辅。
教学目标:
一、通过对《卡门序曲》的欣赏教学,使学生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从作品的结构深入认识音乐作品。。
二、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序曲的概念和作用以及回旋曲式的结构特点。
三、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把握作品的主题,了解音乐要素对作品的音乐情绪和内容所起的作用
四、欣赏歌剧《卡门》中的著名唱段。直观性地了解──歌剧,定义:歌剧是把戏剧、诗歌、音乐、舞蹈和美术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性艺术。
教学过程
一、介绍歌剧《卡门》
1、法国作曲家比才于1874年创作的歌剧《卡门》中的前奏曲。开始呈示的快板主题选自歌剧第四幕斗牛士上场时的音乐,生气勃勃、充满活力,表现了斗牛士英武潇洒的形象和斗牛场内兴奋活跃的气氛。由于它带有进行曲特点,故又称《斗牛士进行曲》。它是埃斯卡米罗所歌唱的咏叹调,广为传唱。《卡门》是世界著名歌剧之一,在这部歌剧中最具代表性及流传最广的器乐作品就是管弦乐作品《卡门序曲》又称《卡门前奏曲》,经常被一些交响乐团作为音乐会曲目来演奏。而在歌剧中作品并没有结束。
2、《卡门》故事简介:故事发生在1800年左右,出身于农家的下级军官唐·霍赛,在吉普赛烟草女工卡门的'诱惑下,堕入情网,成了走私贩。过了些时候,卡门对唐·霍赛冷淡起来,她爱上了斗牛士埃斯卡米罗。霍赛的妒忌,使卡门烦恼。他干涉她爱情上的自由,她被这种干涉所激怒,于是与他绝交了。后来,在一次1群众对埃斯卡米罗斗牛获胜的欢呼声中,霍赛刺杀了卡门。
3、作者介绍:比才,法国作曲家,于1838年生于巴黎,19岁时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1857年获罗马大奖并到意大利进修三年,1861年回巴黎从事作曲,1857年6月3日逝世。他的代表作有歌剧《卡门》《采珍珠者》等,还有管弦乐组曲《阿莱城姑娘第一组曲》《阿莱城姑娘第二组曲》等。在他的作品中现实主义得到深化,社会底层的平民小人物成为作品的主角。在音乐中他把鲜明的民族色彩,富有表现力的描绘生活冲突的交响发展,以及法国的喜歌剧传统的表现手法熔于一炉,创造了十九世纪法国歌剧的最高成就。
二、欣赏管弦乐作品《卡门序曲》
A段欣赏
1、通过聆听乐曲,来感受旋律的节奏和力度。
2、出示谱例向学生讲解顿音并熟悉这条旋律的节奏型。
3、第二次聆听,通过音乐,感受到了怎样的一个场面?热闹、欢腾的场面
4、引导学会模仿军叉演奏,随着音乐一起用军杈演奏来加入这个热闹的场面(播放音乐)
B段欣赏
1、聆听B段主题,对比与a主题音乐情绪是否存在变化吗。
2、出示谱例,看到顿音和圆滑线的同时出现。利用钢琴的弹奏让学生感受两者的区别。
3、学生用“啦”来感受旋律的形象。
4、问题:这条旋律符合人群中的哪类人物形象?我们可以用三角铁,用铃鼓来表现。
C段欣赏
1、聆听C段主题,同样的旋律出现了2次?这两次的音乐所体现的情绪有对比吗?为什么?
2、第二次聆听,感受演奏形式的不同?
总结:弦乐表现的流畅帅气,管乐表现的威武、雄壮。
3、第三次聆听跟着老师用不同的手势来表现音乐
4、这条旋律来自埃斯卡米洛的咏叹调《斗牛士之歌》,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下歌剧中的这首作品。
5、再次用手势来感受这条旋律的形象。
2完整欣赏,听完后说说各段主题出现的顺序,感受、体验、了解“回旋曲式”的结构特点
课后学习:同学们如果想欣赏到更多歌剧《卡门》,可以通过互联网观看作品。
欣赏课哆来咪教案篇6
教学目标:
l、通过学唱歌曲《牧歌》使学生进一步感受蒙古族歌曲个性和感情色彩,培养学生热爱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2、通过介绍蒙古人民的生活方式,使学生了解律动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懂得生活是舞蹈创作的重要源泉。
3、了解马头琴的音色。
教学重、难点:
学唱歌曲使学生了解和认识蒙古族民歌的特点,扩大学生的视野,从而加深对音乐地域文化的印象。
教学方法:
采用直观法和示范法引导学生体会歌曲的艺术风格,用启发和创造式发挥想象力创编歌曲律动。
教学准备:
钢琴、影碟。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欣赏
播放乐曲《万马奔腾》引导学生回答:
1、这首乐曲的`情绪?感受到什么场面?(情绪热烈,表现草原特有的壮观场面)
2、你知道这首曲子中独特的乐器音色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吗?(马头琴)
3、这是哪个民族独特的乐器?(蒙古族)
4、你对这个民族有多少了解?
5、请学生介绍马头琴的传说,教师补充。
二、导入新课
马头琴音色柔和浑厚,独具特色。演奏技术丰富,既可以为民歌、说唱音乐伴奏,也可以独奏,它已成为蒙古族具有代表性的乐器。蒙古族是一个世代以放牧狩猎为生的游牧民族。肥沃的草原、兴盛的牧畜业,丰富的矿藏养育了蒙古各族人民他们常常用自己的歌声赞美祖国,同时也赞美了家乡,今天我们将一起领略草原人民带给我们的无限美好情怀。
三、学唱歌曲《牧歌》
1、听录音感受歌曲,提示学生注意歌曲的情绪。听后讨论这首歌曲的情绪、意境、在我们面前展现一幅什么图画?
2、教师小节:这首歌曲旋律起伏宽广、曲调优美、节奏自由,这正是蒙古族歌曲的特色。
3、采用听唱法和自学的方法学习曲谱。
4、教师引导学生划节拍掌握两拍半的节奏,纠正错误。
5、引导学生划分乐句,总结蒙古族民歌的特点:通常短小精悍,由上下两个乐句组成。蒙古族民歌分为长调、短调。长调比较自由,舒缓;短调比较热情、欢快,结构清晰。这首歌曲具有长调的特点。
6、有感情演唱。
四、《牧歌》已经被改编为各种舞台表演形式,如:奏无伴奏合唱等
欣赏瞿希贤改编的无伴奏合唱《牧歌》
播放录音。提问:无伴奏合唱与原民歌在表演形式上有什么不同?谈谈欣赏这部作品的感受。
五、欣赏一段蒙古族舞蹈,引导学生总结蒙古舞的特点,教师小结:
l、蒙古族是一个载歌载舞的民族,男子的舞蹈动作粗犷强悍、女子端庄典雅十分优美。蒙古舞的动作主要来源于生活,比如各种马步就来源于牧民骑在马上的动作。舞蹈中的鹰式位加硬腕组合就是根据雄鹰展翅飞翔动作的升华,这些都成为蒙古舞特有的艺术表现。蒙古舞主要用肩部动作。通过肩部及各种马步动作使舞蹈风格浓郁,别具一格,柔肩是舞蹈动作中最富有特色的动作。
2、学几个简单的动作。
六、创编
跟随《牧歌》音乐创编简单的舞蹈动作,挑选几个同学展示。
七、小结
今天我们欣赏了蒙古民歌,从宽广优美的歌声中,从优美舒展的舞蹈动作中我们感受到了蒙古歌舞的个性和感情色彩,从中得到了美的享受。
欣赏课哆来咪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聆听两首古诗词歌(乐)曲,体会作品所表现的意境。知道歌曲《但愿人长久》在乐句结束音运用上的特点,以及所表现的情景和情感。
2、能饱含深情地背唱歌益《游子吟》,表达自己对母爱的感激之情。并能说出两段不同的旋律在音区、旋律上的不同。
3、能用轻柔、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花非花》,在吟诵中感知词曲之间的紧密关系。
4、在聆听古琴曲《关山月》的过程中,认识民族乐器古琴,并记住古琴的音色。
5、学习坚笛双吐音和三吐音的吹奏方法,能与同伴合奏竖笛曲《大鹿》。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聆听与学唱,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经典。
2、让学生感受古琴所表现的“安静悠远”的意境,体会古琴独特的“天地之音”和空灵感,并记住古琴的音色特点。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聆听乐曲《关山月》、《但愿人长久》,学唱《游子吟》。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聆听乐曲《关山月》、《但愿人长久》
1、从主题“古风新韵”直接进人。聆听古琴曲《关山月》片段,教师从演奏乐器的音色上引导学生感受乐曲的“古风”,设问:你认为乐曲中的什么因素让你有“古风”之感 听到这首音乐,你好像看到了什么情景
2、认识古琴导入,聆听《关山月》
(1)初听乐曲,感受古琴曲的意境。让学生边听边闭着眼睛,随音乐用手模拟古琴的演奏动作,如同身在其中。
(2)随音乐默诵古诗《关山月》,体会古琴曲的意境。先让学生诵读古诗《关山月》,谈谈这首诗所表现的情景和情感。在默诵时,教师借助相关的图片展示,将乐、诗和画结合,引起学生的'联想,帮助他们更好地体会其中的意境。
(3)自选一首与古琴曲《关山月》的意境相配的古诗,进行配乐诗朗诵,体会古代文人的气质与情感。
3、聆听歌曲《但愿人长久》
(1)、用师生“对诗”的形式,从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名句人手,如:教师出上句“人有悲欢离合”,学生对下旬“月有阴晴圆缺”;教师吟上句“但愿人长久”,学生诵“千里共婵娟”。 。
(2)、简单赏析苏轼的诗词《水调歌头》及创作背景,知道诗词所表达的情感。
(3)、有感情地配乐朗诵《水调歌头》。选用古琴曲《关山月》和歌曲《但愿人长久》作为背景音乐,朗诵后,请学生谈谈不同的配乐有什么不同的感受,感知“古风”与“新韵”。
(4)、聆听歌曲《但愿人长久》,歌曲在乐句结束音的运用上的特点。让学生边听边跟着唱,熟悉歌曲.在感受歌曲特点时,师生接唱的方式.如教师唱“明月几时”,学生唱“有”.帮助学生感知结束音基本运用长音这一特点。
(5)、安排对比聆听邓丽君和王菲演唱的版本,比较她们在演绎这首歌曲中的不同韵味、鼓励学生尝试打破歌词原有的节奏,根据自己对诗词的理解,用自己喜欢的节奏、语调来吟诵歌词,给诗词赋予“新韵”。
三、演唱歌曲《游子吟》。
1、复习学过的《咏鹅》《春晓》和《静夜思》等古诗歌曲导入。
2、初听歌曲,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感。请学生朗诵唐诗《游子吟》,体会诗中的情感。
3、再听歌曲,听出两段旋律在情绪上的变化。启发学生:这首唐诗呈现了两遍,在情绪上给你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4、用歌曲的伴奏音乐做背景音乐,请学生诵读唐诗《游子吟》两遍。要求学生读出不同的情感。
5、学唱歌曲,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1)视唱旋律。要求学生带着感情来视唱歌曲前八小节的旋律,视唱时不带装饰音。熟练后跟教师的琴声、用模唱的方法唱一唱前八小节旋律(带装饰音)。
(2)跟音乐哼唱歌曲的旋律,体会两段旋律在音区、旋律进行方面的不同。请学生用“m’’哼唱第一段旋律,用“wu”来哼唱第二段旋律,感受两段旋律的变化。引导学生从音区、旋律的走向比较它们的不同。
(3)学唱歌词,演唱歌曲。这首歌曲深受学生喜爱,且容易学唱,在演唱时,教师从旋律的走向、音区的变化上,引导学生通过力度的变化、唱法上的不同来唱好歌曲,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四、全课小结。
谈谈这节课收获和感受。
第2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花非花》,学吹竖笛。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教学:
1、复习学过的歌曲《西风的话》。唱完后,请学生回顾歌曲的曲作者是谁,引入本课的学习。
2、用“wu”哼唱旋律,边唱边划旋律线,感受旋律的线条美。同样考虑部分学生进入变声期,请部分学生用竖笛吹奏,熟悉歌曲的旋律。教师用c调为学生伴奏,适当降低音高。
指导学生学吹竖笛。
3、聆听歌曲范唱,理解歌词表达的意境。请学生用轻而高位置的声音来朗读歌词,用高位置的发声感觉帮助学生感受这首“朦胧诗”的意境。朗读后,请学生谈谈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教师还抓住歌词中“花非花,雾非雾”和“夜半来,天明去”,启发学生理解诗词所比喻的“短暂易逝、难持长久”的含义。
4、有情感地吟诵歌词,体会词曲音调的紧密结合。请学生根据诗中每个字的声调,适当地放慢速度、延长韵母来吟诵。然后请一组同学吟诵一句歌词,一组同学哼唱一句旋律,其他同学对照、感知词的声调和旋律的音调之间的联系。
5、学唱歌曲,表现歌曲的意境。在学唱时,引导学生用轻柔、优美的声音来演唱,每个字的字头唱得稍为“虚幻”而“柔美”些,体现“朦胧诗”的意境。唱好歌中的力度变化,注意气息的运用,尤其是最后一句“去似朝云无觅处”的渐慢与渐弱的处理,气息要控制好。
6、复习和交流学生已掌握的有关诗词歌曲,个人或设计小组演唱等多种表演形式,与同伴分享和分组展示。
三、全课总结。
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唱歌曲《花非花》。
欣赏课哆来咪教案7篇相关文章:
★ 最欣赏作文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