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教案应当帮助学生建立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案有助于教师提前准备好课堂展示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以下是写文书吧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陀螺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陀螺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图片,观察陀螺的外形特征,学会陀螺制作的基本步骤。
2、尝试利用圆规画圆,利用多种材料装饰陀螺。
3、通过玩陀螺,感受制作的成功感,体验动手的乐趣。
教学重点
陀螺的制作及装饰方法。
教学难点
陀螺的制作方法。
课前准备:
1、各种各样的陀螺。
2、准备圆规、铅笔、胶水、硬纸板、小棒、彩纸、剪刀等制作工具和材料。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看,你们认识老师手中的物品吗?
在老师小时候就玩这样的玩具,陀螺。
板书课题(21、陀螺转转转)
二、新授
山东民间自制的玩具种类繁多,这些玩具就地取材,都带有本乡本土的特色。陀螺,就是儿童们十分喜爱的玩具。传统陀螺大致是木质和铁质的倒锥形,玩法是用是用手发动旋转起来,再用鞭子抽陀螺的底部,使其不停的旋转。欣赏各种各样的陀螺(木质、铁质塑料、果冻壳、粘土等)。讨论:
1、你喜欢什么样的陀螺?
2、什么样的造型才适合陀螺旋转?怎样装饰才能使陀螺鲜艳亮丽?
小组讨论制作陀螺的材料,造型及如何装饰。
三、演示捻捻转陀螺的制作方法。
1、用圆规在硬纸板上画几个等大的同心圆。
2、小心的用圆规的针尖在圆心上扎一个孔,把画好的圆剪下来。
3、将剪好的圆形叠加后用胶水粘牢。取6厘米长的细木棍或牙签,将一头削尖,穿透圆心,尖头部分留三分之一长。
4、试试旋转一下,看是否能够旋转,可调试其平衡,使旋转更稳定后粘牢。
5、设计美丽的彩绘图案装饰陀螺,使陀螺更好看。
6、一个漂亮的陀螺制作完成了。
四、艺术实践:
用你准备的材料制作一个既可以旋转起来又装是好看的陀螺。
五、评一评
介绍自己的作品材料、造型及如何装饰的。
互评谁制作的陀螺更稳定,装饰更好看?
六、小结
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很多都可以变成好看又好玩的玩具,用心观察,巧装饰,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的创意。
板书设计:
21、陀螺转转转
造型
装饰
陀螺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玩陀螺的过程中,探索发现与陀螺旋转有关的各种相关因素。
2、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望
3、初步培养幼儿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喜欢参与游戏,体验。
活动准备
1、每张桌子上的筐内有小陀螺
2、幼儿人手一份:1号盒中形状不同的小陀螺;2号盒中转动盘不同的小陀螺;3号盒中轴不同的小陀螺。
活动过程
(一)导入主题:师:小朋友,你们平时喜欢玩陀螺吗?那你们谁的陀螺赢了?你的陀螺是怎样赢得?
(二)操作探索1
1.①今天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各种各样的陀螺,请你们一起来玩好吗?先请小朋友玩1号盒中的小陀螺,我们再来比一比,谁的陀螺转的时间长。
②幼儿玩陀螺,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大胆地比。
③交流反馈。提问:你跟谁比了?陀螺成绩如何?为什么会比他的快(慢)呢?
④验证。你们再来比一比,看看到底为什么?
⑤师生共同小结:陀螺旋转的时间长短与陀螺的形状有关系。
2.①下面请小朋友再来玩2号盒中的小陀螺,比比谁的陀螺厉害。
②教师巡回指导
③交流反馈。
④验证。
⑤师生共同小结:陀螺旋转的时间长短与陀螺的转动盘有关。
3.①下面请小朋友再来玩3号盒中的小陀螺,比比谁会赢。
②教师巡回指导
③交流反馈。
④验证。
⑤师生共同小结:陀螺旋转的时间长短与陀螺的轴有关。
(三)操作探索2
1、下面老师请几个小朋友从3号盒中拿出陀螺再来比一比。
2、你们看他们手中的陀螺都是一样的形状,转动盘和轴也一样,现在转的时间一样长了吗?
3、幼儿比赛、验证。
4、小结:陀螺旋转的时间长短还与用力的大小、速度有关系。
(四)结束:进一步探索、设疑。小朋友,你们想想看,如果陀螺放在瓷砖上和放在地毯上,哪一个转的时间长?这个问题老师把它留给你们自己去探索,好不好?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整个环节、思路很清晰,老师课前的准备工作也很到位,选材从幼儿感兴趣的陀螺着手,所以幼儿参与和互动情况较好。活动中老师以一个个的问题带着幼儿去探究和观察,让幼儿在猜猜、试试、说说中探索和发现各种形状的陀螺在快速转动时都会呈现出圆形,使幼儿获得更多有关转动的感性经验。然而教师的课堂随机应变能力还有待加强,在幼儿介绍自己发现的时候,有错误的就要当场解决,加深幼儿的印象,不要拖到最后一起解决。
陀螺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会用不同的图案装饰制作陀螺,感受陀螺旋转时色彩的变化。
2、提高动手能力,体验自制玩具的愉悦和成功感。
教学过程:
一、出示陀螺,激发孩子的兴趣。
1、教师出示各种陀螺的图片。
小朋友,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好玩的玩具,看,是什么呀?
2、引导幼儿欣赏陀螺,说一说陀螺的样子。
3、你玩过陀螺吗?是怎么玩的?谁想来玩一玩?
4、个别幼儿示范玩陀螺,引导幼儿观察陀螺转动前和转动中颜色有什么变化?
5、小结:陀螺上不同的图案,转动的颜色也是不一样的,真漂亮!
二、教师讲述陀螺的制作方法。
1、师:陀螺这么好玩,小朋友想不想自己也制作一个会转动的陀螺呀?
2、教师边讲述制作方法边示范。
(1)拿出教师事先印画上圆形的硬纸,用剪刀沿圆形剪下,注意要将边缘剪光滑。
(2)选择丰富的色彩,开始装饰陀螺。
(3)在黑色中心上,插入牙签。
3、教师完成陀螺的当场示范,组织幼儿讨论自己陀螺的构思。
三、组织幼儿制作陀螺,体验自制玩具的愉悦和成功感。
1、发给幼儿每人一份材料,组织幼儿开始自制陀螺。
2、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选择丰富的色彩进行装饰。
3、指导个别能力差的幼儿。
4、帮助幼儿把陀螺的“轴”插进去,完成陀螺的制作。
四、组织幼儿玩自制的陀螺,体验成功的喜悦。
1、师:现在我们一起比一比谁做的陀螺颜色最鲜艳,转动时的色彩最漂亮,转的时间最长。
2、组织幼儿自由玩自己制作的陀螺。
3、请幼儿介绍自己设计的陀螺。
4、根据幼儿制作的实际情况进行小结。
陀螺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能够尝试制作简易陀螺并装饰。
2、愿意在玩自制玩具的时候观察并思考转动前后陀螺颜色的变化。
3、体验自制玩具的快乐。
活动准备:
1、 教师自制陀螺若干
2、 圆形卡纸(找好圆心),棉签(下端缠上胶带)、蜡笔、记号笔每人一份
活动重难点:
重点:自制玩具并体验自制玩具的快乐
难点:观察并思考转动前后陀螺颜色的变化
活动过程:
环节一:认识陀螺"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些简易陀螺,小朋友们想不想一起玩玩?"(展示,每桌一个)提问:
1、"小陀螺有什么组成?"(纸片、中心轴、花衣裳)
2、"小陀螺应该怎么玩?"请小朋友探索(转动并演示)
3、"你觉得如果做一个的话应该怎么做?"(部分小朋友回答并总结)
环节二:自制玩具"今天我们一起做个小陀螺好不好?"讲解过程:
花衣裳--中心轴指导语:
"我们一起来看看,哦,小陀螺是由一根小棉签和一个圆纸片做成的!其实呀,老师偷偷告诉你们,这个圆纸片是小陀螺的裙子,现在是白色的,我们一起给她设计衣服好不好?小朋友们可以画上自己喜欢的图案,也可以直接给他们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我们的小陀螺呀非常害羞,所以呀我们要先给她穿上花衣裳。来看这支棉签,一边有小陀螺的小舞鞋,一边是小陀螺的头,千万别穿倒了哟!小朋友们给她们穿衣服的时候穿到这块缠着透明胶带(有利于固定圆纸片)的地方就行了,那是小陀螺的小内衣!"注意事项:
简易陀螺不可晃动圆纸卡,容易坏掉。
指导语:
"小朋友们,小陀螺很小,你们请他跳舞的.时候千万不要碰她们的衣服,不然会坏,裙子坏了小陀螺就不肯跳舞了!"
环节三:玩自制简易陀螺并探索
1、工具,制作小陀螺
2、玩自制小陀螺提问:"小朋友们,小陀螺不仅会跳舞,而且会变魔术!你们看一看小陀螺的小裙子不跳舞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跳舞的时候变成了什么样子?想一想,为什么?"(发现问题并讨论)
活动延伸:
小陀螺舞蹈大赛:
孩子们用自己的小陀螺比赛并说一说自己的小陀螺的装饰,为什么转得快?为什么转得慢?为什么转得时间长?为什么转得时间短?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是孩子们开动脑筋,自己的发现创造,他们很感兴趣。在活动中,幼儿才是真正的活动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辅助者。整个活动程序的安排,能遵循《纲要》中组织与实施中的教育性、互动性、针对性的原则,也符合中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规律。因此,我想通过这样的一个活动,孩子们不仅学会制作陀螺,而且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也会通过动脑思考、动手操作以及与同伴交流等方法来解决问题。
陀螺教案篇5
设计意图:
孩子们对陀螺感兴趣是从易志福小朋友带来的五彩陀螺开始的,这个五颜六色的会唱歌的小玩意一下子就把所有孩子们的目光锁住了。他们即好奇又兴奋,对这个会唱歌的陀螺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孩子们蠢蠢欲动,都想试一试,玩一玩,目不转睛的盯着这悠悠转的陀螺争先恐后的问易志福:“能让我转一转吗?”“给我玩一玩,好吗?”“让我试一试吧?”……在新《纲要》中提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于是,我迅速捕捉幼儿的这时的兴趣和需要,让幼儿利用生活中触手可及、俯拾皆是的资源,从直接、简单的操作活动中开始享受到自主探究、主动表现带来的乐趣。让幼儿在做中学、做中思,在做中亲身感受科学、探索科学。由此,我设计了《有趣的陀螺》这一科学活动。
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玩陀螺,了解陀螺的外形特征及旋转的奥秘。
2.启发幼儿表达、交流探究、验证陀螺制作过程,并记录制作方法,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合作能力。
3.在情景游戏中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⑴师幼共同收集各种形状、大小颜色各不相同的陀螺。
⑵火柴棒、大头针、较硬的圆形纸、记录卡若干份。
⑶摄像机、陀螺擂台赛。
2.经验准备在科学探索区中提供各式陀螺供幼儿操作、探索,找到教育目标与幼儿经验的契合点,以便收集适宜完成教育目标的信息资源。
活动过程:
一、“转转发布会”───设置情境,激发幼儿观察、探究的欲望
1.“转转发布会”后提问:
⑴你是怎样让陀螺转动起来的?
⑵陀螺旋转与不旋转有什么不同?
⑶怎样让陀螺旋转时间更长呢?幼儿玩陀螺后分小组根据问题进行交流探讨,把自己的自身感受、探索过程和结果表达出来,激发幼儿观察、探究的欲望。
2.欣赏陀螺,从而了解陀螺外形特征。
指导语:陀螺是什么样子的?
(如:下面尖尖的,中间有个圆片等,可启发幼儿回想陀螺的共同之处)
二、“陀螺”诞生记──让幼儿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尝试动手设计制作并记录结果
1.讨论制作方法指导语:有趣的陀螺怎样诞生的呢?
(教师要给幼儿充分的讨论时间,关注幼儿不同的设计思路,引导幼儿探究可行的制作方案)
2.总结、记录制作步骤引导幼儿大胆讲述自己的设计思路。
设计步骤如下:
⑴用中心对称的方法在圆形纸上进行装饰,并均匀涂色;
⑵将装饰好的图形剪下;
⑶在纸的中心先用大头针戳个洞,再把火柴棒插入洞内。
3.陀螺产生了
幼儿按自己的设计方案,自主探究陀螺的制作过程。
注意:⑴启发幼儿运用各种颜色大胆进行装饰,画出不同图案,设计不同造型。⑵找准中心点,注意掌握重心。
三、陀螺擂台赛───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经验,体验成功的喜悦(拍摄此过程)
1.比一比,谁的陀螺转动时间长?
2.启发幼儿思考:为什么陀螺静止时能看见几种色彩?转动起来就不见了呢?
活动延伸:
运用硬纸板和火柴棒试着把陀螺制成三角形、正方形等,看它们能否转动起来。
活动反思:
幼儿的科学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探索欲望,使他们体验探索和发现的乐趣,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和科学探究的方法,《有趣的陀螺》这一大班科学活动,孩子们一直处于积极探索的状态中是因为整个活动自然流畅,层次分明,适合大班幼儿的水平,又具有一定挑战性,它激发了幼儿探索新事物的兴趣和热情,孩子们一直表现出的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主要是基于以下方面的组织和实施:
第一,通过“玩陀螺”激发幼儿内在的认知兴趣和探究欲望。
在实践中,我们改变传统的“教”的模式,注重给孩子提供大量的自主探究机会,使孩子们学得更主动、更自由、更有活力。观其行,激其趣。通过情境设置“转转发布会”教师成为活动的支持者,成为幼儿的玩伴,并适时地为幼儿的探究创设陀螺擂台赛展示舞台,不仅让幼儿有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又能引发幼儿之间的互动,实现资源共享,更能激发幼儿探究陀螺转动的兴趣和热情。
第二,通过“做”陀螺,让幼儿在做中学,做中思,做中亲身感受科学,探索科学。
幼儿对科学的理解是通过一系列活动能动实现的,然而,总会有一部分孩子的实验以失败告终。解其惑,展其趣,在幼儿碰到挫折时,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十分重要,教师若能关注孩子失败的原因,引导幼儿勇敢地面对问题。比如:制作陀螺过程中找不准中心点,轴过长、过短,材料制作过于简单等等,在不断的质疑中寻求症结所在,并鼓励幼儿积极与材料及同伴互动,在多重互动的过程中赢得成功和自信。在此环节中教师还应鼓励幼儿表述操作结果,与同伴交流经验,加深幼儿对科学的理解,使感性知识系统化,使学习活动不断向纵深发展。
第三,通过“比陀螺”验证自己的制作,共享实验的成功与失败。
有差异的学习经验与能力导致孩子在实验中出现不同的构思,方案和验证过程。在验证过程中,我们鼓励幼儿发表自己的观点,录其行,延其趣。为此教师录制了此环节,对幼儿探究活动的精彩记录促成新的活动产生,延续幼儿的探究热情,而以兴趣为目标的擂台赛,更让幼儿体验探究和创新乐趣。
孩子们的科学探究从实现世界中常见的物品或身边发生的事情开始,教师应用即有趣又能引起儿童科学思考的情景或方式引入主题,使孩子们关注周围常见事物,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同时使孩子们的探究有明确的方向,保证探究的有效性,不断地支持孩子们的科学探究活动。
陀螺教案篇6
一、活动目标:
1.认识陀螺的结构,学习陀螺的制作方法,在感知陀螺旋转的过程中初步探索其旋转的速度和陀螺轴的位置、转动平面的光滑度的关系。
2.探索影响陀螺转动的条件,学习用符号等方式自主记录探索结果,并利用陀螺转动的探索结果进行绘画。
3.体验陀螺转动和科学探索的乐趣,初步发展大胆猜测-实验验证-分析记录的科学思维。
4.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5.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二、活动准备:
1.认知准备:陀螺转动游戏的经验
2.材料准备:
(1)①网络游戏《旋风陀螺》;
②课件;
③制作、探索陀螺和绘画的视频;
④微信小程序“好签”;
⑤手机或平板;
(2)学习记录单(《陀螺转动轴的位置对转动的影响》、《平面的光滑度对陀螺转动的影响》)
(3)硬纸板若干块、剪刀、油画棒、一次性木质筷子、大纸盘;
(4)黄、蓝色的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硬纸板各一块。
3.环境准备::宽阔的居家环境,桌面、凉席、大毛巾、沙发等平面。
三、活动重难点:
1.陀螺转动和陀螺轴的位置、转动平面的光滑度的关系的探索实验。
2.学习用符号等方式自主记录探索结果。
四、教学过程:
学习步骤起止时间
(’”-’”)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媒体资源
设计意图
导入环节00'05''-01'32''幼儿操作体验网络小游戏《旋风陀螺》,激发活动兴趣。语言引导,引起孩子的好奇心。
网络小游戏中动态、比拼的陀螺充分调动幼儿的活动兴趣。
认识环节01'33''-02'30''了解陀螺的类型、构造。从陀螺的多种类型中总结它的核心构造——陀螺面和陀螺轴,为后续制作陀螺奠定经验基础。
课件展示陀螺的多种类型,丰富孩子的经验,直观展现陀螺的构造。
制作环节02'31''-04'50''从家中寻找合适的材料自主制作陀螺,并用喜欢的花纹装饰陀螺。介绍制作材料并示范陀螺的制作方法。
多媒体课件展示材料,一目了然,便于孩子选择合适的材料开展活动。制作陀螺的视频也为孩子的手工制作提供参考。
探索环节04'51''-17'15''通过猜测、实验、记录等一系列科学形式完成探索活动。展示实验材料、讲解学习记录单、示范实验过程。
探索一:陀螺转动轴的位置对转动的影响;
探索二:平面的光滑度对陀螺转动的影响。
考虑到居家环境幼儿难以记录纸质学习单,我们采用小程序“好签”,让幼儿在手机或平板上也能轻松快捷地完成学习单。
绘画环节17'16''-21'58''幼儿在居家环境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进行绘画,并自行选择不同的方式装饰纸盘、分享画作。介绍绘画所需的材料,展示绘画过程和成品。
视频呈现绘画环节,细节清晰明了,制作过程一目了然。
五、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兴趣和居家环境的因素,以孩子喜欢的陀螺展开认识、探索、绘画一系列的活动,活动所需要的材料都是家里随手可得的,探索的环境也是家里具备的,这便于孩子开展活动。整个活动以陀螺的构造——陀螺轴和陀螺面为中心,教师先从认识陀螺开始活动,为接下来探索活动建立经验基础;接着制作陀螺也为探索和绘画活动作出材料准备;而探索活动中得出的结论也为最后的绘画环节提供理论基础,服务于活动的需要,活动的整个流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陀螺教案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体会作者心情的变化,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过程与方法】
1.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2.抓住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刻画人物的语言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游戏中蕴含的道理。
2.让学生体会作者对童年的眷恋,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丰富情感体验,更深刻地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随着作者的叙述,在头脑中想象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作者情感的变化,并在学习中提出问题。
难点
在品读课文中,学习梳理问题,解决问题,理解和体会“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含义。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有关高洪波的录像资料、图片、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查阅高洪波的相关信息。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在自己体会比较深刻的地方作批注。
3.培养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开动脑筋,积极思考。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对自己理解深刻的句子作批注。
难点
培养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掌握词语
本课中用了很多成语,把自己喜欢的成语抄写下来。
二、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请你从中找出描写战斗性强的词读一读,读这些词语你有什么感受?
2.简介作者高洪波,看多媒体课件,从这些词语中你能看出小作者有怎样特点。
3.默读课文,在自己体会比较深的地方作批注。
三、梳理文章的脉络
根据提纲把文章分成下面几部分。
1.陀螺的名字
2.陀螺制作方法
3.陀螺的玩法
4.“我”制陀螺
5.叔叔送“我”陀螺
6.陀螺给“我”带来欢乐和自豪
7.明事理
四、抄写本课的生字词
抄写本课的生字词并识记。
板书设计:
陀螺
毫无怨言??重整旗鼓
不甘人后??好胜心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抓住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变化。
理解和体会“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抓住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变化。
难点
理解和体会“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一、回顾上节内容,提出本节学习要点
二、赏析文章语言美
1.玩陀螺曾经由于什么原因让“我”感到懊恼?又是怎样从懊恼变成了自豪? (学生自由讨论,教师随机引导)
2.教师引导从关键语句来体会情感的.变化。你能找到描写从懊恼到自豪的这一情感变化的文字吗?
(1)“为此不知挨了多少责骂,可仍然不肯住手。然而一个孩子无论如何是削不出高质量的陀螺的,因此,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的世界堆满乌云,快乐像过冬的燕子一般,飞到一个谁也看不到的地方去了。”(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把“快乐”比作“过冬的燕子”这一修辞手法)
(2)“这消息曾使我一整天处于恍惚的状态,老想象着那只陀螺英武的风姿。”
(幸福得感觉有点不真实)
(3)“尤其当我看到这枚‘鸭蛋’的下端已嵌上一粒大滚珠时,更是手舞足蹈,恨不得马上在马路上一显身手!”
(极度的兴奋)
(4)“我的陀螺刚一露面,就招来了一顿嘲笑。”(突出陀螺的丑,不伦不类,士气也大受挫折)
(5)“这真是个辉煌的时刻!我尝到了胜利的滋味,品到了幸运的甜头。无意中获得的‘荣誉’,虽然小如微尘,对于好胜的孩子来说,也足以陶醉许久了——直到现在我还能兴致勃勃地写下这些文字,便是一种有力的证明吧!”
?3.你们能通过朗读来体现我从懊恼到自豪的这一情感变化吗?(指导有感情的朗读文字,分别读出懊恼、自豪的语气。)
4.“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句话你怎么理解??
5.小结:一个不起眼的小陀螺主宰了“我”童年的忧伤与欢乐。与它相伴,“我”的童年生活无比精彩。
三、朗读句子,学习写作方法
教师总结写作方法。
1.用成语进行描写,生动。
2.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传神。
3.注意刻画人物的心情。
四、 谈谈文后的体会
读课文最后一句话,你有什么体会。这句话在文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表面写的是陀螺,更像是说谁呢?谈对自己的启示。
板书设计:
陀螺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
不能只看外表
教学反思:
童年生活,因为无忧无虑而快乐,因为有了梦想而精彩,通过这篇课文,我们看到了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一种难言的亲切感和温馨会久久地萦绕在我们心头。在学习课文时,我引导学生感受童年的美好,享受童年,珍惜童年,并在阅读中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词句,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丰富语言积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明理。
陀螺教案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