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编写的教案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教案的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特长,以下是写文书吧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现代诗的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现代诗的教案篇1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现代诗的有关知识;
2.初步学习现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
3.了解现代诗的基本流派及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1.《再别康桥》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
2.《死水》的象征意义;
3.《赞美》一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在学习了两首古典诗词之后,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学习几首现代诗歌。(板书标题)
二、检查预习:
1、注音:荇 篙 溯 斓 笙 漪 羹 绮 酵 佝偻
嚣 圮 踟蹰
2、辨析组词:蒿、篙、稿、槁、缟。 谰、澜、斓。 圯、圯。 踟、踌。箫、萧、潇踟蹰和踌躇
3、指名三位同学分别试读这三首诗。
三、教师名确:这节课我们首先学习《再别康桥》(板书)。然后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原名徐章 序,浙江海宁人。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遇难1918—1922年先后在美国、英国留学,旅英期间开始写作新诗。他创作丰富、成绩斐然,被林语堂称为“情才”和“奇才”。他一生留下4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徐志摩是个个性主义者。他有“单纯的信仰”,信仰个性绝对自由的理想,他为理想奋斗,一生都在追求爱与美,追求个性的表现,向往英国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但是,当时中国社会已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阶级斗争日益尖锐,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也好,超阶级的人性和自由也好与时代潮流是相悖的,最后徐志摩“流入颓废的怀疑”之中。这四部诗集真实地记录了他由“单纯的信仰”逐步变为“颓废的怀疑”的过程。
写作背景:康桥,现通译“剑桥”,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1920年9月离开美国到达英国,在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做旁听生学习政治,于1922年8月下旬离英返国。1928年秋,徐志摩再到英国,重访剑桥大学,于同年11月6日回国途中在轮船上作《再别康桥》这首诗。
四、教师范读或放录音。要求学生边听边划出诗歌中的意象,
五、提问:
1、这首诗歌有哪些意象?
明确:有“云彩”“金柳”“青荇”“柔波”“青草”“星辉”“夏虫”等意象。
2、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些意象都是远高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自然景物,避开了人间烟火,给人一种清新感。
3、这些意象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联系诗歌标题分析,理解这首诗的关键是抓住一个“别”字。因此,作者运用这些意象,创造了一种特殊的离别气氛;同时,再联系正文中“作别”“不带走”这样的词语分析,可以肯定,作者在这些意象中寄托了对康桥深深的依恋和惜别之情。(这个过程,正是把握这首诗的主旨的方法)
六、诗意分析:
全诗共八节,几乎每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这就是《再别康桥》的“画面美”。画面美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着浮藻的清潭等。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诗人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他发现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在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里,做“一条水草”的体验等。本诗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语音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难人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感受。但相似并非相同,“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变成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我轻轻地招手”,是向彩云告别;“挥一挥衣袖”似乎是“彩云”依依不舍,拽住了“我”的衣袖,“我”不得不挥之而去。首节写“彩云”告别,尾节斩钉截铁地宣告“不带走一片云彩”,表现了诗人个人的自由天性,诗意又深了一层。
七、提问:怎样理解《再别康桥》一诗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即艺术特点)
[解析]首先,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告别对象由人间转向天空的云彩,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其次,诗人为别离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第三,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见机器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特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给人一种清新感。
八、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一第1小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当你看到臭水沟里的一沟污水、死水时,你会想到什么?你能把它写成诗来讽刺一种社会现象吗?1925年,著名的诗人、学者闻一多先生就以“死水”为题,写了一首诗歌《死水》(板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1946),著名学者、诗人、民主战士。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曾参加新月社,与徐志摩创办《新月》杂志。1946年7月15日遭国民党特务暗杀。他的诗风沉郁凝重,语言绚丽精炼,对仗工整,为开创富有民族特色的新格律诗作出了有益的贡献。同时还提出“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歌主张,曾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作品有诗集《死水》、《红烛》。
三、教师范读或放录音,要求学生边听边画出诗中描写“死水”的词语,体会作者的感情。
四、提问
1、诗人是怎么描写“死水”的?
明确:诗人是这样描写“死水”的外表的:一池的“绿酒”上面有绿的“翡翠”、红的“桃花”、闪光的“罗绮”和灿烂的“云霞”,还“飘满了珍珠”,又有“歌声”。诗人又是这样揭示“死水”的内里的:里面有的是“破铜烂铁”和“剩菜残羹”,这些污秽的东西在这里霉烂、发酵;那翡翠便是破铜之绿,桃花是烂铁之锈,罗绮是油腻的光,云霞是霉菌,绿酒是一沟臭水,珍珠是臭水上的泡沫。可见“死水”的外表华美,只是污秽和垃圾的霉变。华美的外表下面是污秽的罪恶。
2、诗人为什么把“死水”描写得如此美丽?
明确:这是一种“反讽”手法。诗人借鉴西方现代派始祖之一的波德莱尔“以丑为美”的主张和技巧,营造一种反讽的氛围,揭露、批判丑恶和肮脏。诗人选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华丽词语描写这沟死水,将丑恶写得很美。美与丑交织反差,造成新颖独特的表达效果。丑越写得美,越引起反感,使读者去反思诗人要表达的真实感情,增加了引人思考的魅力。
3、《死水》一诗中的“死水”究竟象征着什么?
明确:一般研究认为,这首诗从创作、发表到结集出版,因时地不同,至少有三重象征意义:(1)从其创作时间看,“死水”是美国社会的象征。此诗后面所署创作时间是1925年4月。正是在美国芝加哥留学的闻一多准备回国的前夕。留美期间的闻一多有两个突出的情绪,一是对美国社会那种在繁华掩盖下的腐朽与罪恶感到愤怒与厌恶;一是对自己的祖国的无限热爱与思念。因此,他写下了许多充满爱国反帝激情的诗篇,
?死水》正是这种情绪的反映。“死水”不正是繁华掩盖下的腐朽与罪恶的美国社会的真实写照吗?(2)从《死水》的发表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北洋政府。《死水》虽创作于1925年4月的芝加哥,但到了1926年月月已身在北京的决一多先生,才特意拿它出来发表,是有其新的做含意的。1926年3月18日北洋政府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闻一多先生怀着满腔义愤,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他选择此时发表《死水》,正是用以表达自己对北洋政府的满腔痛恨。也就是说,这个北洋政府已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那就让它见鬼去吧;“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态度是这样的决绝、激烈!(3)从《死水》诗集出版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国现实。1927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闻一多先生对于祖国的美好希望破灭了,他结束了诗人的生涯走进了学者的书屋。1928年,他编成了他的第二部诗集,取名《死水》出版,作为向诗坛的告别。他把封面设计成通盘的黑纸,人们看到这以“死水”命名的黑色诗集,心中就会浮起“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的诗句,也就自然而然地想到“死水”正是黑暗的中国现实的'象征,这样,从《死水》一诗到《死水》一书,又有了另外一层寓意了。
五、关于新月诗派
新月诗派是活跃于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的一个诗歌流派。新月诗派分前后两期,前期以1926年4月创刊的《晨报诗镌》为阵地,诗人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刘梦苇、饶孟侃等;这是一个在胡适为代表的写实派白话和郭沫若为代表的浪漫派自由诗创作处于衰退、停滞状态下,涌现而出,致力于提高新诗艺、潜心于探索新格律的诗歌流派。本派诗人以“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作为诗艺目标,各自又能腾挪变化,斟酌创新,创作出大量内容与形式臻于双美的诗作,对新诗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其中闻一多、徐志摩的作用尤为突出。
六、作业
第三课时
一、导入:
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新诗中的新格律诗,这节课,老师将带领大家再来学习一首新诗中的自由诗《赞美》(板书课题及作者)。
说明概念:新诗是指“新文化”运动后出现的白话诗,包括新格律诗和自由诗。新格律诗以闻一多和徐志摩为代表,主张新诗的格律化,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他们的“三美”主张。自由诗则不讲究格律的要求,形式较为自由,只讲究思想内容的表达,不注重语言形式的整齐和韵律。
二、简介作者:
穆旦(1918——1977),原籍浙江海宁,生于天津。本名查良铮,笔名梁真。在南开中学读书时开始习诗。1935年考入北平清华大学外文系。抗战爆发后,随校迁长沙又转昆明。1940年西南联大毕业、留校。1949年赴美国,入芝加哥大学英国文学系。195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53年回国,任南开大学副教授。著有诗集《探险者》(1945)、《穆旦诗集》(1947)、《旗》(1948)等。他是40年代我国“九叶诗派”(这是活跃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的国民党统治区的诗坛的一个流派)诗人中最具有现代诗风的一位。写有《赞美》、《诗八首》等有影响的诗篇。
三、写作背景:
四、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领会诗人感情。
五、简析: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此诗虽以“赞美”为题,但描写的重点却是祖国的苦难现实和悲怆历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和民族的忧虑之情。在诗人笔下,祖国“说不尽的故事是说不尽的灾难,沉默的是爱情,是在天空飞翔的鹰群,是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在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受难的形象凝固在路旁”,“许多孩子期待着饥饿,而又在饥饿里忍耐”;在路旁仍是一样的“不可知的恐惧”。面对此情此景,诗人的心在流血,在为祖国的贫穷、落后、凄凉、萧条而痛心,为祖国人民的苦难生活而悲伤,并“踟蹰着为了多年耻辱的历史”而忧虑。但是,诗人没有因此而沉沦,也不希望人民因此而沉沦,他让读者从诗中看到了希望,他带着鼓励和期盼再三咏叹:“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在这带血的呼喊里,昭示了中华民族振兴的力量。这才是“赞美”的根源之所在。
2、诗题为《赞美》,作者究竟要赞美什么?
明确:全诗尽管流露了低沉悲怆的情调,但贯穿全诗的是一种强烈的爱。作者从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从佝偻的人民的身上,看到了时代的闪光,民族的转机。诗人把希望寄托在舍家保国、义无反顾的农夫身上,他是单个人,又是一群人的代表,甚至象征着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全诗表达了作者对“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坚定信念。是对民族生存力的讴歌和赞美。
3、阅读诗歌第二节,完成下列问题:
(1)“一个农夫”有何象征意义?
[明确]:既是单个人,又是一群人的代表,甚至象征我们整个中华民族。
(2)从“他永远无言地跟在犁后旋转”到下面的“他只放下了古代的锄头”,表现了“他”怎样的变化?一个“只”字在句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表现了“他”的觉醒。“只”表现了“他”还只限于“关注”的阶段。
(3)“他看着自己融进死亡里”这一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意念?
[明确]:“他”是一个正在觉醒中的“我”,而“自己”则是一个“麻木无知”的“我”
而这个“麻木无知”的“我”正在走向“死亡”。
(4)“而他是不能够流泪的”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态?
[明确]:因为“他”必须是强大的,“他”承担着实现“希望”的责任。
4、诗中每一节都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作结,有怎样的意味?
[明确]:从修辞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种反复。尽管诗人为祖国人民的苦难生活而而悲伤,但诗人没有因此而沉沦,也不希望人民因此而沉沦,他用“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反复作结,就是让读者从诗中看到希望,在这带血的呼喊里,昭示了中华民族振兴的力量,表达了对时代的闪光、民族的转机的坚定信念,是对民族生存力的讴歌和赞美。
六、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三。
现代诗的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节奏和语调。
3.理解诗歌的内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
1.体会诗歌的意境。
2.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学会写诗歌。
教学准备
多媒体ppt(生字和朗读音频)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大自然中有很多美丽的景物,谁能说说你能想到哪些景物呢?它们美在何处?
2.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欣赏过得景物。
3.师这就是你们眼中的景物啊,真美啊!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两首写景的现代诗,看看他们眼中的美景。(板书课题)
二、预习检测
1.生齐读生字,师订正。
2.多媒体展示生字读音及笔画顺序。
巢、苇、罗、眠、霸、占
3.生再读生字并组词。
三、初读课文
1.生自由朗读两首现代诗,师引导读的节奏。(《秋晚的江上》用舒缓的语调读;《花牛歌》用活泼欢快的语调读。)
2.生简要概括出两首诗歌的画面。(黄昏秋江图;花牛草地嬉戏图。)
四、《秋晚的江上》文本探究
1.生圈出第一首诗中的形容词和动词。
2.师带领生解读文本。
(1)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鸟儿、斜阳、芦苇)
(2)分析“驮”字的精妙。
①让学生先理解“驮”字意思,并将自己想象成鸟儿,体会倦了的鸟儿与驮之间的关系和画面。
设计意图让学生将自己代入文本中,做到边读边想象边体会,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②生自由回答,老师给予反馈。
③师出示答案:写了夕阳西下,困倦的鸟儿要回家了。它们疲倦地飞着,斜阳就好像被它们驮在背上,形象写出了鸟儿困倦的程度。同时也渲染了黄昏景色下的悲凉的美。
(3)“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中的“妆”是什么意思?这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两种颜色对比有何作用?
①生分组讨论交流,师巡视并给予指导。
②选组内代表回答问题,老师订正引导。
设计意图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让学生交流讨论,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拓和语言的表达,同时可以调节课堂的气氛,让课堂“活”起来。
③师出示答案:“妆”是指斜阳的余晖点染来芦苇,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白红两种对比鲜明的颜色,更加突出了江面景色的美丽。
(4)生齐读《秋晚的江上》
五、《花牛歌》文本探究
1.师:这首诗从题目上我们就知道它是写(花牛)的,你们读一读,看一看写了花牛的'哪些事情呢?
2.指名学生回答,师补充订正。(板书:坐、眠、走、梦)
3.指导学生积累abb式词语。(滴溜溜、白茫茫、水汪汪、红彤彤、亮晶晶……)
4.生齐读积累的词语。
5.理解“偷渡”的意思。(这里指太阳悄然落山的场景。)
6.这首诗歌在表达上有何特点?(这首诗共四节,每一节均以“花”字开头,使诗歌显得结构匀称整齐,具有回环往复的韵律美。)
7.这首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通过生动的语言写花牛在草地的活动,寓情于景,表达出诗人的童趣,和对生活的热爱。)
六、课文主旨
?秋晚的江上》描写了诗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所看到的江上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花牛歌》以活泼俏皮的语言生动地展现了草地里花牛行动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一、课堂小结
自然中的美景无处不在,夕阳下的鸟儿,悠闲玩耍的花牛,它们都以美的姿态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认真去观察生活,一定会发现美丽的风景。
现代诗的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知道荷花、藕、莲子的特征,以及它们是荷花的花、茎、种子部分。
2、了解它们与人类的关系,能关注水中生长的植物。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藕、荷花、荷叶、莲蓬若干。
2、一张生长在水中的荷花图片(包括在水下的藕和根的部分)。
3、幼儿用书人手一册。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感知荷花、藕、莲子的特征。
(1)出示荷花、藕、莲子,请幼儿说说这些是什么?
(2)请幼儿仔细看看、摸摸、闻闻,说说花、藕、莲子是什么样子的。
(3)讨论:莲子长在哪里?莲蓬是什么样子的?藕是什么样子的,它长在哪里?
出示图片或幼儿用书,引导幼儿观察并讲述:藕是横着长在水中的泥土里,是一节一节的;荷花谢了以后长出莲蓬,莲子长在莲蓬里。荷花、藕和莲子是一棵植物上的花、茎种子。
(4)讨论:荷花什么季节开花?它最喜欢什么?如果没有水它会怎样?
(荷花最喜欢水和高的温度,夏天温度高,荷花夏季开花,荷花是生长在水中的植物)
2、引导幼儿讨论荷花与人们的关系。
(1)人们用藕、荷花、莲子可以干什么?
(2)你喜欢荷花吗?为什么?
现代诗的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新颖的构思,托物寓情的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有感情朗读的能力及抒发生动、具体、含蓄、深沉的感情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对母亲的爱。
(四)美育渗透点
领会本诗挚爱母亲的亲情美。
二、学法引导
在简要了解写作背景和作者情况的基础上,进入对课文本身的欣赏。重点欣赏这首诗在表达母爱上的独特之处。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讲清母女之间的深深的情感。
2.难点:托物寓情的写法。
3.疑点:诗的第三节。
4.解决方法:讲解,辩论。
四、课时安排
2~3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及相关的软件(大海行船画面及配音或朗读)、录音机及相关的伴乐朗诵带。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利用多媒体画面展示沧海、小船及相应音响,以此作背景,范读诗歌。
2.读诗歌,总结诗歌内容,找出感受最深或自己比较喜欢的句子,并对其作用予以讨论。
3.让学生折纸鹤,折纸船,写上对亲人祝愿思念之言。或写一首小诗表达情感。
七、教学步骤
导语 说起诗,同学们马上就会想起李白、杜甫的许多首脍炙人口的佳作,却很少想到冰心的诗。冰心,这位我国著名的女作家,写了大量的反映社会生活和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文学作品。她的“问题小说”,早在新文学初期,就引起文学界的`注目;她那清新、隽永、富有哲理的小诗,曾形成了“小诗流行的时代”。她文思潮涌,彩笔纵横,谱写出许多新的篇章。
今天,我们学习冰心的一首诗《纸船——寄母亲》。1923年8月,冰收由上海启程赴美留学,在漫长的旅程中,面对茫茫大海,她倍感孤独,日夜思念亲爱的母亲,于是写这首诗。
(一)明确目标
反复朗读感受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赋予“纸船”的含义。
(二)整体感知
1.有感情朗读诗文,要求学生划出生字词。
生字
叠dié 抛pāo
生词
天风:大自然之风。
吹卷:吹动翻卷。
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例:无端生事。
至爱:至,极;最。例:欢迎之至。至爱:最爱。
2.朗读诗文,理解全诗内容,领悟文章思想内涵。
3.自由领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颂读,重点品味其精神实质。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新颖的构思,托物寓情的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有感情朗读的能力及抒发生动、具体、含蓄、深沉的感情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对母亲的爱。
(四)美育渗透点
领会本诗挚爱母亲的亲情美。
二、学法引导
在简要了解写作背景和作者情况的基础上,进入对课文本身的欣赏。重点欣赏这首诗在表达母爱上的独特之处。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讲清母女之间的深深的情感。
2.难点:托物寓情的写法。
3.疑点:诗的第三节。
4.解决方法:讲解,辩论。
四、课时安排
2~3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及相关的软件(大海行船画面及配音或朗读)、录音机及相关的伴乐朗诵带。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利用多媒体画面展示沧海、小船及相应音响,以此作背景,范读诗歌。
2.读诗歌,总结诗歌内容,找出感受最深或自己比较喜欢的句子,并对其作用予以讨论。
3.让学生折纸鹤,折纸船,写上对亲人祝愿思念之言。或写一首小诗表达情感。
七、教学步骤
导语 说起诗,同学们马上就会想起李白、杜甫的许多首脍炙人口的佳作,却很少想到冰心的诗。冰心,这位我国著名的女作家,写了大量的反映社会生活和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文学作品。她的“问题小说”,早在新文学初期,就引起文学界的注目;她那清新、隽永、富有哲理的小诗,曾形成了“小诗流行的时代”。她文思潮涌,彩笔纵横,谱写出许多新的篇章。
现代诗的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了解弹性的基本特性,获取有关弹性的科学经验。
(2)能积极参加科学探索活动,培养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4)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活动准备:
弹性及弹簧的玩具、用具等,有弹性的物体(如松紧带、海绵、弹力布、皮筋)
活动过程:
(1)幼儿自由操作材料,初步感知弹性。
a、幼儿操作,观察用力拉或压弹簧及有弹性的物体时它们的外形变化。
b、幼儿讲述自己的探索发现,了解弹性的基本特征。
提问:在玩的时候发现了什么?你是怎样发现的?
小结:当用力拉或压时,弹簧、松紧带、海绵等都发生了变化,有的变长,有的变短,有的变形;不再压时,这些物体都能恢复原来的形状。这就是弹性。
(2)幼儿再次操作材料,发现许多物体都有弹性,但弹性大小不一样。
提问:还有哪些物体有弹性?这些物体的弹性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小结:许多物体都有弹性,但弹性的大小不一样。
(3)说一说:有弹性的物体。
提问:还有哪些物体有弹性?这些物体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什么方便?
教学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现代诗的教案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