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6篇

时间:
Youaremine
分享
下载本文

实用的教案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与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促进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一份内容详实的教案可以让我们的课堂更加生动有趣,下面是写文书吧小编为您分享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6篇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篇1

教学目的:

1、认识生字8个,会写“峡、桂、移”等12个字,能正确读写“海峡、桂树、移植、台湾、彼岸、袭击余震、满怀、空旷、暂停、同胞、血脉”等12个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两岸骨肉同胞的血脉亲情,感受生命的珍贵和爱心的无价。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两岸骨肉同胞的血脉亲情。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朗读渲染法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认识难写字词。教学目的:流利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教学重点:

对有关知识点的了解,深层体会课文内容。教学难点:深层体会课文内容。

一、导入新课。

1、谈话:《搭石》的作者从不起眼的小事中发现了人间的真情。今天要学习的却是从挽救生命的大事中去赞美两岸同胞的骨肉亲情。

2、揭题。出示课件,引导学生理解“台湾海峡”,适当讲解一些两岸现状,突出两岸同胞的亲情。指导写“湾、峡”。

二、整体感知。

1、自由读,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注意时、地、人、事这四要素)

2、从地图上找出“杭州市”和“台湾花莲”,理解“跨越”。

3、思考:“生命桥”在课文中指什么?

三、自学生字词。

1、自学,互教互帮,借助拼音读准确。

2、分类检查读音:a,8个生字词;l其他注音的字词。注意区分:平舌音与翘舌音,如:暂(zan)、髓(sui)、绽(zhan)、辗(zhan);u的拼读:躯(qu)、腥lv);多音字读法:间(jian、jian)。

3、写字指导。9个左右结构的字归一类,以“峡、湾、脉”为重点;2个上下结构的字,以“暂”为重点;另一个为一类。

4、指名分段试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

四、学习

一、二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归纳主要内容。

2、出示重点句,与课文原句对比阅读: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如果不尽快移植骨髓,将面临死亡。

3、讨论:你觉得哪句写得更好?为什么?(师引导从“含苞的花朵…“凋零”“惟有……才能”等词句理解小钱病情严重,急需救助,体会生命的宝贵。)

4、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原句。

五、作业。

1、抄写生字。

2、收集两岸同胞骨肉亲情的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目的: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教学重点:深刻感知海峡两岸的动人故事。教学难点:感受海峡两地人民的人间真情。

一、情境导入。

1、出示课文插图。谈话:两岸同胞怎样全力抢救小钱的?哪些地方最使你感动?

2、学生自读课文第三至六自然段。

3、教师的引导策略:可以从正面引导,如:

a.面对地震,这位青年躺在病床上,想到的是什么?

b.面对余震,李博士和这位青年是怎么做的?(仍沉着地站、仍静静地躺)他们为什么能这样做?

c、李博士怎样将骨髓带到杭州?也可以从侧面引导,如:

a、这位青年难道不想念家人是否平安?

b.李博士和青年难道不怕余震吗?

c、李博士是怎样“奔波”的?(想象“奔波”的情景)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

二、升华情感。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七自然段。

2、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a、小练笔(或口头填空):联系课文内容,用“终于”写(说)一句话。小钱几经辗转,终于。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

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李博士终于。经过两岸同胞的全力救助,小钱终于。终于。

b.完成练笔(或填空)之后,说说自己对这个句子的理解。

3、理解结句的含义。(“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a.想象: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

b.4人小组交流课前收集的材料,再向班上汇报,畅谈两岸的血脉亲情。

4、朗读背诵全段。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小作文:以小钱的名义,给台湾花莲慈济医院李博士写一封感谢信,表达你对李博士和那位青年的感激之情,表达两岸骨肉的血脉亲情。

教学反思:

爱是人间永恒的主题,是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今天,我教了颂扬人间真情的一篇文章《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文章主要讲述这样一个童话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这一切,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两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反思这节课,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与遗憾。

首先,在课文讲授中,对学生朗读指导还欠缺。引导学生深入课文,体会语句含义,激发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把感情

表达出来。学生有时朗读不到位,例如: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重点是要学生体会到当时情况很紧急,很危险,朗读时要要读出这样的感情来。虽然我叫了好几个学生来读来感受,但是学生读的仍旧不够到位。感觉完全是为了读而读,朗读时声音也不够收放自如,因此感情没有到位,没有达到朗读的目的。如当时,老师能够给予恰当的范读,从声音带动学生,将会对学生进一步感受文本,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起到作用。

在课文讲授中,忽视了对关键词语的感悟。比如“辗转”“突如其来”学生都很难理解,虽然我放在课文中最突如其来进行了简单的解释,但是没有去深入挖掘,突如其来我还可以设计这样的一个环节,这里为什么要用这个词,用这个词,你有什么感受?这样对课文的内容和就挖的更深了,学生也学会了怎样来运用了。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

课文的主题是颂扬海峡两岸的骨肉亲情,但是对于这个主题的点拨和深化还不够。语文课堂跟思想教育应该是合二为一的,语文教学不能脱离了思想教育而只进行文本,这样的语文课仅仅是工具,忽视了其人文性。

通过讲授这一课,还暴露出自身应变的能力的不强。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对课堂上出现的种种情况没能进行很好的处理,特别是出现了很多口误,把台湾青年说成小钱而把小钱说成台湾青年,说明自己准备的还不够充分,也反映出自身应变能力不强,没能很好地

处理自己意料之外的情形,还需在教学中多多锻炼。

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踏踏实实地把课文中的最基本的、最优秀的东西,教给学生。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篇2

【学习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3、了解反衬的写作方法,学会运用转折句。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反衬的写作方法,学习转折表达方法。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含义。

难点:了解反衬的写作方法,学习转折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回顾,引入文本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根据提示说说课文的主要资料。

大屏幕出示提示:

记事文概括主要资料方法:

课文主要描述了1999年9月22日,大陆青年小钱(),急需(),台湾青年不顾(),给小钱()。

这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走进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去体悟文字背后所表达的感情。

二、品读课文,深入感悟

(一)学习第一、二段,学习反衬写法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读完这段话你情绪怎样?

2、是啊,这样一个美丽的早晨,当我们从甜美的梦乡中醒来,打开窗子,灿烂的阳光洒在身上,呼吸着带着花香的清新的空气,看着窗外的美景,我们的情绪是那么地,指名多个学生说。

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来读这段话。齐读

3、品悟第2自然段

⑴师感情朗读:

在这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在这个充满花香的城市,一切都是那么完美,充满生机,而不幸却降临在小钱身上,十八岁的他得了白血病。大屏幕出示: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师:生命就像,生接: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

师: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生接: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师:多么完美的年龄,文中把十八岁的小钱比作一朵“含苞的花”,十八岁太年轻了,今后的路还很长很长,然而可恶的白血病却要使这朵含苞的花“即将凋零”。

⑵创境引读:

假如小钱没有得白血病,此时此刻,他会做些什么呢?

生交流

创设情境读:轻音乐伴奏

十八岁,多么完美的年龄!

当同龄人吃过晚饭后,携着父母的手在绿荫道上漫步时,然而小钱……

当同龄人在球场上奔跑追逐,为每进一个球欢呼跳跃时,然而小钱……

当同龄人的脚步走过祖国各地,尽情浏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时,然而小钱……

当同龄人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时,然而小钱……

生: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此时,让我们用朗读来表达的内心感受。

指名生读

(3)朗读第一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的感受迥然不同,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由完美的事物来反衬小钱的不幸。板书:反衬

下面,女生来读第一段,男生读第二段,来体悟作者反衬的写法。

过渡:我们在为小钱感到惋惜的同时,也为他感到庆幸,因为在海峡彼岸,有一位台湾青年,正无私地为小钱捐献骨髓,来挽救他十八岁的生命。让我们一同去关注事情的发展吧。

(二)重点学习第四、五段,学习运用转折句。

1、学生默读第3段。

思考:同一时刻指的是什么时间?

生:9月22日

生:小钱躺在病床上,等待骨髓捐献的日子。

大屏幕出示地震一组组图片

是的,就在昨日,1999年9月21日,台湾发生了7.3级的地震,短短的几十秒钟,数万栋房屋倒塌变成废墟,这次大地震造成2470人死亡,1万多人受伤,1000多婴儿成为孤儿,10万人无家可归……

如果你是地震中幸存的一员,此刻你最关心的是什么?

生:回到家人身边,看家人是否平安?

但是,捐献骨髓的青年和骨髓移植专家李博士,他们是怎样做的呢?我们一齐来看一看。

2、学习第3、4段,认识转折句。

大屏幕出示:

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明白,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期望,期盼着他的骨髓。

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最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这两段话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谁发现了?

“但是”前面写的是:李博士和青年遇到的困难。

“但是”后面写的是:在困难面前,他们是怎样做的?

这样写的好处是:突出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

女生读但是前面的部分,男生读但是后面的部分。

3、学习使用转折句:

我们也来模仿写一写:

在这场7.3级的地震中,短短的几十秒钟,数万栋房屋倒塌变成废墟,李博士多想,但是李博士。

一次次余震袭来,又会有多少生命被死亡之神带走,台湾青年多想,但是台湾青年。

南边组同学写第一个句子,北边组同学写第二个句子。

交流:

假如你是小钱,此时此刻,你想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

三、升华主题,体悟生命桥的含义。

(一)体悟生命桥含义

最终,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最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这涓涓流出的骨髓

对小钱来说,意味着——生命的火种;

这涓涓流出的骨髓

对台湾青年来说,意味着——浓浓的爱心

这涓涓流出的骨髓

对李博士来说,意味着——成功的喜悦

这涓涓流出的骨髓,

对我们来说,意味着——深深的感动

师: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4小时。李博士带着刚抽取的骨髓,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赶到杭州,和当地的医护人员一齐连夜为小钱做了骨髓移植手术。

这位就是李政道博士

他曾被称为奔波于两岸的爱心使者,亲自开辟了台湾慈济造血干细胞库送骨髓至大陆的先河。

齐读:小钱得救了,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也许,小钱和这位台湾青年永远不会见面,这并不重要,因为两岸同胞的心是连在一齐的。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思考:“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指的是什么?

相机板书:爱心、血脉亲情

师总结:宝岛台湾与大陆虽然被台湾海峡所隔,但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是无法割断的,这种血脉亲情就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座用爱心架起的生命桥必须会永远屹立在两岸同胞的心中;这种血脉亲情是生命的火种,必将愈燃愈烈,经久不熄,世代相传。

生:齐读:“这真是一座用爱心架设的生命桥啊!”

生:齐读:“这真是一座用血脉亲情架设的生命桥啊!”

(二)拓展阅读,升华主题

一首小诗送给大家:

生命如此美丽,活着多么完美,让我们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关爱他人。

当生命遇上生命,

爱心遇上爱心,

相信隔阂能够消除,

海峡能够跨越,

生命也因此更加美丽!

海峡两岸人民同属炎黄子孙的后代,这浓浓的血脉亲情会像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一样一代代传下去。

补充:乡愁

【板书设计】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爱心

大陆青年小钱─────台湾青年、李博士

血脉亲情

【教学反思】

以方法主线,增强课堂语言文字运用力度

读中引领学生了解反衬的表达方法:第一自然段是对美景的描述,而第二自然段却是小钱不幸命运的介绍,作者之所以这样写,就是为了反衬、渲染,以突出小钱命运的悲惨,为此,我一方面超多美景图片渲染,另一方面引领学生想象十八岁多么完美的年龄,十八岁的少年会干什么呢?学生在超多想象说话后,以师生接读的方式,来衬托小钱却只能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这一命运的悲惨。在充分的铺垫之后,学生对反衬的方法了解水到渠成。

以语景创设,引领学生运用转折的表达方法。文章第4、5段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中间以“但是”为转折,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写台湾青年及李博士遇到的困难,后半部分写他们是如何做的,我把两段话同时呈现,让学生找共同点,进而引领学生了解转折的表达方法,之后,结合大地震,为学生创设两个语境,让学生运用转折的表达方法,在运用中,学生对台湾青年及李博士的高尚品质也有了充分的体会,进而让学生想象,假如小钱遇到台湾青年,会说些什么,也水到渠成,学生想象丰富。

在引领学生学习反衬、转折方法的同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及对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理解,也水到渠成。

朗读指导时,我采用感情熏陶的方法,利用图片、教师引导语、师生接读的方式进行,但是关于朗读技巧的指导,存在欠缺。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篇3

[教学内容]讲读第三自然段到全文结束。

[教学目的]

1、理解跨越海峡生命桥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中国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教学重、难点]引导体会李博士和中国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调动情感。

1、(课件出示病床图)师深情叙述事情的发生,导入新课。

2、齐读课题。

二、深入文本,感受亲情。

(一)讲读3~6自然段。

1、自由读3~6自然段,用一两句话概括该部分的主要内容。

2、学习3~5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让自己感动的一些句子,进行批注。

(2)小组合作交流。

(3)汇报交流。

a、围绕此时此刻……病床上。这一重点句,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抓重点词,结合课件等方法、手段,体会人物一心为他人着想,沉着镇定的品质。

b、抓仍沉着也静静去揣摩人物内心,感受台胞的爱心。

c、围绕经过一次又一次……涓涓流出……这一感人的语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体会,进一步感受到爱和奉献。

3、学习第6自然段。

(1)指名读。

(2)引导抓关键词,体会李博士急他人之所急的高尚医德。

(3)出示奔波图(课件),通过引导学生质疑,感受海峡两岸之间无法阻隔的血脉亲情。

(二)品读第七自然段

(1)带着不同的感受,读小钱得救了。

(2)齐读第七自然段。

(3)品读课题,理解生命桥的含义。

(4)再一次齐读由该自然段改写成的诗。

三、延伸拓展,升华情感。

(1)(播放音乐)小钱得救了,此时,他会说些什么?

(生讲)

(2)把小钱想说的话写下来。

[板书设计]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爱心

血脉亲情

杭州

中国台湾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第二课时教学设想

执教:福州市福清渔溪中心小学 张建莲

指导:福州市福清渔溪中心小学课题组

[教材分析]《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文讲述了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文章语言朴实自然,叙写生动细腻,情致淳厚感人,书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爱的赞歌。

[教学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本课教学依据文章情真意切的特点,引导学生从最感人处入手,通过品词析句,联系生活,观看直观课件,揣摩人物心理,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两岸人民的浓浓的血脉亲情。最后的教学环节--说写训练,又使得情感态度和知识能力训练巧妙结合起来,实现三维目标有机的整合。

[教学目的]

1、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中国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顺情导入、整体感知。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课的导入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一环。本课的导入是由教者用深情的语言叙述故事的发生,引读课题。这样的设计使得新课导入与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巧妙地衔接起来,同时又创设了适当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学习文本的欲望。

紧接着遵循由整体感知入手,精读部分,再回归整体的阅读教学原则,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第二部分(3-6自然段),用一两句话归纳该段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能力的训练。

二、重在体验,以读激情。

本文教学主要的目的是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教学中,以生为主,以读为本,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层层感悟、体验,以读促思,以读激情。

(一)自读入手,激起情感涟漪。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文章的第二段是文章的重点段落,描写感人肺腑。教学本段,着重引导学生自由读书,找出感动自己的句子,进行批注,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留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思考、批注、交流的时间,让学生找出感人的句子,并进行体会,深入文本,感受文本。

(二)逐层悟读,叩响情感和弦。

在学生读书、体会、交流的基础上,学生进行汇报。在这一环节教学中,设计意图明确,那就是抓住文体最感人的语句为切入口,逐层感受,层层深入,不断加深体验,升华情感。首先,引导学生读书并播放课件,直观、深刻地感受地震及其后的余震危险,为学生进入文本,进入人物内心做好铺垫;然后,引导学生回归文本,抓关键词句进行品析,感受人物的崇高品质,最后,引导学生从关键词静静入手,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揣摩人物的矛盾、复杂的心理活动,进一步感受人物的无私而又博大的爱。在此基础上的三次齐读,此时此刻,……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表现出学生从感知到感悟理解,再到情感熏陶感染的过程。

(三)直观感受,引发情感共鸣。

教学文章第六自然段时,还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去理解,特别是奔波,并出示奔波材料和地图路线,既让学生感受到李博士的辛劳和博大的爱,又引起了学生的疑问两岸仅一水之隔,为什么不直飞呢?利用这一阅读期待,教师深情叙述解疑,引发了学生情感的共鸣。纵然有千山万水千难万阻也无法阻隔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

(四)激情品读,推向情感高潮。

文章的最后一段,既写出了故事的结果,又表达了作者炽热的情感,讴歌了浓浓的血脉亲情,是本文的中心段。教学该部分时,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课题,教师则深情地描述这岂止是一座桥……这是一首爱的诗篇。煽动学生的情感,最后齐读这一段,把学生的情感推向最高潮。

三、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指出: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学生有了上面的情感的积淀,他们心潮澎湃,有千言万语要说,如鲠在喉。此时,教师深情地描述,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 假如我们就是小钱,有一天和中国台湾青年见面,会说些什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让学生动笔给小钱写一封感谢信。这样既加强了说写训练,又升华了学生的情感,具有一举多得的效果。

总之,本节课教学立足文本,以生为主,以读为本,强化体验,扎实训练。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受到爱的熏陶和教育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篇4

教材分析: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课文描写了同一时间的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她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相距虽远,他们的心却是紧紧相连的。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些基本阅读能力:能够借助文本思考一些问题,并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习和别人交流自己的看法;初步用读来表达感受。所以,本节课以读为主,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在读中理解词语,品味句子,感悟文章。同时试图培养学生探究、合作的能力。

设计思路:

1、“以读为本”。文章感人而生动,适合朗读训练。力求通过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朗读,稳步推进,螺旋上升,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受到情感熏陶。

2、“自主学习”。构建乐学氛围,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从题目入手,引生探究目标。浏览全文,整体感知。抓住重点语句品味语言文字。以填空和朗读再次回归整体,使认知更完整、深刻。扩展练习,培养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熟记本课生字,随文理解:“谈何容易、苍白、红润、几经辗转、奔波、突如其来”等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理解题目“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及医护人员一心为他人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浓浓的血脉亲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辅助课题卡片

课程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桥”揭题,引导质疑。

1、学生自由交流曾经见过了怎样的桥?

2、出示课题——《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并齐读。

3、课题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已有的生活积累引入新知,从课题产生疑问,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去学习课文,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探究的欲望,引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二、 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各小组同学合作,先自由读书,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遇到不懂的词语,小组讨论解决,也可以查查字典。还是解决不了的可以请教老师。

2、检查学生自学字词的情况。

(1)师:(出示生字词语)对于本课的生字词,刚才同学们都会读了,现在我们要进行一个比赛,去掉拼音,你能读好吗?在比赛之前,请每组同学选一位代表,组内其他同学先帮助他准备准备。

(2)各小组开始帮助代表读熟字词。

(3)各小组代表赛读。

(比赛读字词的形式活泼,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赛前要求小组同学帮助参赛代表准备,在准备的过程中,枯燥的学习融入了有趣的游戏。看重的就是学生经历比赛的过程,着重点就放在了学生准备的过程中,而不是仅仅注重比赛的结果。使学生是真正自主地、轻松地学会知识。)

3、给本课的生字找找朋友好吗?

(注意:我讲的“朋友”可以是与这个生字有关的古诗、歇后语、名人名言、谚语等。)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人心,语文作为我们的母语,它的外延正在逐步扩大,建立“大语文”的概念已成为许多教师的共识。我把我们平常所见的“给生字找朋友”的训练项目作了一些小小变动,把“朋友”的外延扩大为涵盖古诗、歇后语、名人名言、谚语等等,语文的积累就融入了这些“特殊的朋友”之中。)

4、引导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1)让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回答过程中,师相机板书一些关键词语)

(2)让学生根据板书试着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尽量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感悟学习方法,体现学习的自主性。)

三、品读畅谈,感情朗读。

1、自由默读课文,找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上批注。

2、师生交流。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找出最令自己感动的句子,注重相机而导,顺学而教,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力求体现“张扬学生个性,提倡多元感悟”,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深刻理解文本的内涵。)

四、总结朗读,拓展延伸。

1、总结朗读:指导朗读课文最后两句话。

(阅读教学不面面俱到。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教学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感受骨肉亲情。)

2、拓展延伸:

假设有一天小钱和这位台湾青年见面了,让学生发挥想象,想想他们会说什么?

(让学生把语文延伸到课外。)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走进《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这篇课文跟谁有关系?谁来说?

2、板书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大陆 台湾

二、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1、互不相识的几个人,那是什么把他们联系在一起,谁想到了?

2、请同学们去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想想哪句话告诉了你?

3、学生自由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4、谁想说是什么把他们联系在一起呢?(爱心)

请同学们找出这位同学说的这句话,并读读这句话(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5、再读这句话。

三、学习课文的第3——6自然段。

(一)学习第5自然段

1、作者是怎样具体写他们的爱心的呢?接下来,老师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的第3——6自然段。

2、出示课件

3、谁愿意来交流一下,你读到哪些感动你的词句?

4、引出“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这句话全班齐读。

5、谁来说说,你是从哪此词语感受到他们爱心?哪些句子写到余震来临呢?谁来读一读?

6、指导朗读。

7、理解“突如其来”。

8、余震突如其来,医院是什么情景呢?

9、在这么危险的情况下,李博士和台湾青年确是怎样做?谁来读?

10、出示课件。

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附有插图)

(1)你觉得这个句子有哪些词语特别让你感受到他们的爱心?

板书:沉着地静静地

(2)学生朗读

11、想一想,这种情况下,他们内心会想什么呢?再读第5自然段。板书— 一次又一次

12、一次又一次的努力过程就是他们一次又一次面对什么的过程?

板书:冒着危险

13、出示课件

14、分角色朗读。

15、引出最后一个自然段的一句话“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二)学习第6自然段

1、把刚才划出感受他们爱心的句子拿了来交流,引出第6自然段。

2、这个自然段的哪些词语让你觉得特别有爱心。

板书:奔波

3、理解“奔波”的意思

4、出示课件

5、齐读第6自然段。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从第4自然段里找到感动自己的词句呢?板书:不顾家人

2、出示课件

3、齐读第4自然段

4、由此引出“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四、(1)播放音乐《感恩的心》

(2)播放音乐《爱的奉献》

五、作业

必做题:摘抄文中感动你的词句

选做题:

1、假如一年后小钱和那位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们可能说什么呢?请在自己的本子上写下来。

2、这个感人的故事使你想起自己经历过的或听说过的哪些事呢?你能把它描述下来吗?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篇5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跨越、海峡、桂树、苍白、红润、移植、谈何容易、幸运、台湾、袭击、平安无事、期待、突如其来、空旷、暂停、骨肉同胞、血脉亲情”等词语。

2、读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含义。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白血病、地震和骨髓移植的资料。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二课时

一、课前交流,在游戏中感知“给予是快乐的!”

二、初读课文,在课文的语境中初步理解语言和心中的感动

1、《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发生在杭州的故事,因为真实,因为就在我们身边,我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格外感动,我想你们也一样。昨天,老师已经布置大家回家把感动的段落反复诵读,并在书上做上批注,并说说为什么感动?那现在就来交流一下吧。

2、学生汇报感动之处。

三、深入阅读文本,整合教学资源,深刻体会“给予是快乐的”

1、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这是一次和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最后,生命在人们的无私的给于中复活了,生命之花在人们的爱和奉献中重新绽放了。小钱得救了,他的身体会慢慢康复,他苍白的脸会慢慢红润起来,他的心中一定会充满了感激,你想他会感激谁呢?读读课文,设身处地地想一想:

⑴学习感激台湾青年这部分:

①为什么感激台湾青年?

(冒着生命危险,不顾家人安危为小钱捐骨髓。)

②从那里看出台湾青年冒着生命危险?

③指导朗读第五自然段。

④从那里看出台湾青年不顾家人安危?

⑤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

⑥想象小钱和这位台湾青年相遇了,会是什么样的情景?

(在小组中讨论并尝试表演。)

⑵学习感激李博士这部分:

①为什么感激李博士?

(冒着生命危险从台湾青年身上抽取骨髓,一路奔波赶到杭州,为小钱做手术。)

②(出示李博士一天工作的安排表)从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2、尽管台湾和大陆之间隔着一湾海峡,但是不能阻隔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两岸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3、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4、我们已经两次走进小钱的心里,感受到了他心中感激,我们现在还能不能在一次走进他的心里,小钱还会感激谁?

5、小练笔:

写写小钱的亲人、朋友们是怎么关心、鼓励他的。

6、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的人关心、爱护这小钱,奇迹才会发生;正是因为海峡两岸这么多人的爱心才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四、总结全文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的时刻有很多的人需要我们去帮助,但是很少需要付出鲜血和生命,更多的时候需要帮助别人,给予别人也许仅仅只需要说一句温暖的话,仅仅只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但是,却能给别人很大的鼓励和帮助,也会给我们自己带来很大的快乐,因为给予是快乐的,给,永远比拿快乐!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篇6

a级基础训练:课内巩固与强化(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

一、我能把字写漂亮(看拼音,写词语)(16分)

hǎi xiá

yí zhí

tóng bāo

tái wān

bǐ cǐ

xí jī

kōng kuàng

zàn tíng

二、火眼金睛,辨字组词(16分)

杭()峡()凋()旷()

抗()狭()调()矿()

苞()绽()怀()躯()

胞()定()杯()驱()

三、一锤定音(在正确的词语或拼音下画“──”)(6分)

利用大地(振动震动)暂(zhàn zàn)停的间(jiàn jiān)隔,中国台湾青年的骨髓(suǐ suí),终于从身躯(qū qǖ)里(娟娟涓涓)流出。

四、句子大观园(12分)

1、这个刚满十八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栓,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

这句话把比作。

仿句:,如同。

2、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这句话把比作。

仿句:,如同。

b级重点难点过关(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

五、词语巧搭配(16分)

()的阳光()的香气()的花朵空旷的()

雄伟的()精美的()()的目光()的神态

六、选词填空(10分)

愿望期望盼望期待

1、我的()是长大当一名解放军战士。

2、我们不能辜负老师和家长的()。

3、全国人民()早日实现小康。

4、他知道,有一位青年正()着他的骨髓。

沉重严重

5、小钱患了()的白血病,他母亲的心情很()。

七、快乐阅读(24分)

跨越海峡的生命救助行动圆满成功(节选)

韩胜宝

早晨六时四十分,黎明的曙光绽开五彩绚丽的朝霞,在祖国宝岛台湾花莲,一位青年静静地躺在无菌室内,等候着他的骨髓从他的躯体里抽出来,流进海峡彼岸姑苏城内此刻同样躺在无菌室内的一位年轻姑娘的血管。

八时,经过全身麻醉的骨髓捐赠者,在经历了一小时二十分钟的手术之后,他的骨髓,饱含着同胞之情,从他的身躯内跃出。

九时三十分,中国台湾青年的骨髓,装进了盛满液氮的骨髓箱,由三名慈济会的志愿者护送,从中国台湾花莲起飞,十时二十分到达台北桃园机场。

十三时二十五分,骨髓运输小组从台北桃园机场起飞赴香港。在飞机上,志愿者们小心地呵护着骨髓箱,每隔一小时要上下左右晃动,以防止骨髓的凝结,影响细胞的活性。他们深知,手里捧着的,不仅仅是活性细胞,而且是陈霞姑娘的生命。

十五时零四分,骨髓提前六分钟运到香港特区。这意味着离陈霞姑娘的生命的希望更近了。

十九时五十五分,运输骨髓的飞机平稳地在上海虹桥机场停机坪降落。由于香港的天气原因,飞机延迟了二十分钟起飞。虽然抵达上海的时间比预期晚了十五分钟,但总的来说还是相当顺利的。

二十二时,骨髓移植手术开始。午夜时分,手术顺利完成。

1、这篇短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能把表明这种顺序的词语用“──”画出来。(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给本文另拟一个标题。(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这两位青年相遇了,她会对他说些什么。(1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6篇相关文章:

幼儿园小班桥教案最新8篇

幼儿园小班桥教案通用7篇

跨越美丽读后感6篇

跨越跨越了作文7篇

跨越跨越了作文精选7篇

预防溺水珍爱生命班会教案5篇

珍爱生命健康成长主题班会教案7篇

跨越...作文通用7篇

跨越...作文7篇

跨越主题作文5篇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30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