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对教案写作的重视,认真写好教案是为了确保课堂时间能够充分利用,提高教学效果,写文书吧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跳水》教案最新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跳水》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科7个生字,正确读些生字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船长在危机面前沉着、冷静、果断的性格,学习他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孩子、水手和船长在同一件事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表现,体会船长的性格和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查找列夫.托尔斯泰的有关资料;教师准备投影仪,幻灯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创设情景导入
这节课我们学习新课文《跳水》。(板书课题)
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
引导学生看课题想问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到了什么?教师把大家提出的问题汇集起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例如:谁跳水?调试的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朗读课文,认读生字,并在文中标出。同桌之间互读生字及生词。
2、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并标出课文的自然段。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细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说说你读明白了什么。
2、讨论故事的主要内容。
3、找生回答,教师随之板书:猴子撕帽子孩子爬上桅杆。孩子走到横木上遇到危险。船长开枪孩子跳水孩子得救。
四、巩固延伸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布置学生阅读列夫.托尔斯泰的其他作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合作探究,研读重点段落
教学过程:
一、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二、合作探究,学习重点段落。
1、读课文,说说在什么情况下,发生了什么事情?
2、投影显示: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
教师叙述猴子“放肆起来”的原因,学生接着说“放肆”的结果。
学生叙述猴子“放肆起来的原因”,教师揭示“放肆”的结果。
用“显然”说一句话。
3、由于猴子的放肆发生了什么事情?让学生读相关的段落。
猴子是怎样都孩子的?(画出表示猴子动作的词语,然后读一读,体会体会,想一想是否可以用其他动词代替)
投影出示: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即使它不失足,拿到了帽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同位讨论:只要一失足,结果会怎样;即使拿到了帽子,结果会怎样。
4、默读课文,说说在危急时刻,船长是怎样做的。
指名读课文第五自然段。你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救孩子?(小组合作探究,各抒己见)。
孩子不跳水,父亲会不会开枪?(小组展开辩论,畅所欲言)
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觉得四十秒时间太长了?孩子为什么一定要夺回帽子?如果你是那个孩子,你会怎样做?
三、回归整体,总结全文
1、教师对照板书,总结全文。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跳水给人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列夫.托尔斯泰写这个故事,他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引导学生讨论汇报:
(1)遇到危险,头脑要冷静;
(2)遇到问题,要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去解决;
(3)开玩笑不能太过分。
四、拓展延伸,启发想象
这件事过后,孩子会说些什么?船长会说些什么?水手们又会说些什么?展开你们的想象,把他们想说得说出来。
《跳水》教案篇2
学习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2、了解猴子、孩子、水手、船长之间的联系,以及他们之间联系的发展、变化。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学习重点:
理解事物的发展,是由于帆船上人和猴子的联系而产生、发展、变化的。
学习过程:
一、引入课题,激发兴趣
二、引导学习第四自然
1、质疑、激发辩论。
2、品读段中突出表现孩子处境危险的句子。
3、积累词语:段中哪几个词最能说明当时情况十分危急。
4、追索孩子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的原因。
三、教师带领学习第一自然段
1、引导理解猴子更加放肆的原因。
2、结合词语理解,谈谈所讲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
3、小结学法,抓重点词、分析事物间的`联系。
四、学生自学二、三自然段
五、学习五、六自然段
1、大家一起为救孩子想办法。
2、品读五自然段,了解船长救孩子的办法。
3、说说从船长身上得到的启发。
六、总结全文、练习分析本段以及全文所讲到的事物间的联系。
七、这件事过后、如果你是船长,你会怎么说?
如果你是孩子,你会怎么说?
如果你是水手,你会怎么说?
《跳水》教案篇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做到会读、会认、会用。
1、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船长在危机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文题目
1.导入新课:同学们都看过跳水比赛吗?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给小朋友们写的故事《跳水》比跳水比赛还要有趣、精彩。
2.齐读课文题目
二、自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把句子读正确、读通顺。
2.同学们喜欢这个故事吗?想不想把故事内容告诉别人?请你认真读课文,想个办法个让别的同学很快地知道故事内容。
3.交流:你用什么办法把故事内容告诉别人?
(1)介绍课文主要内容
(2)列提纲或小标题
(3)画图
(4)小组表演
(三)指导学生用列提纲的方法或图示法介绍故事的主要内容。
(四)再读课文
1.认真读课文,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在旁边写下自己读后的感受
2.交流:指名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读读写下的'感受
3.讨论:你为船长的办法怎样?你觉得还有别的办法吗?
(五)分组读课文
分组读课文,画出不懂的地方,小组内相互解答。如果小组解决不了,提出来在讲读课文时大家共同解决。目的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二课时
就学目标
体会船长在危机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阅读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就学过程
(一)读课文,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理解课文
1.回顾导入:这节课继续学习《跳水》,齐读课文题目。
2.用逆推法回忆课文内容。
谁跳水?为什么跳?从什么地方跳了?孩子为什么会到那个地方?猴子为何这样放肆?
3.读课文,完成跳水图。
(1)故事的发生、发展是在水手、猴子;孩子和船长之间的联系和变化进行的。自由朗读课文,把它们之间的联系用箭头标出来,并用最简洁的动词连起来。
(2)朗读课文后,小组讨论。
(3)指名到黑板上完成,其余学生在作业纸上填写。
(4)师生交流。
4.看图讲讲事情的起因、经过、高潮和结果。
(二)指导朗读精彩句段。
这个故事给你什么感觉?
具体表现在文中拿起地方?找出有关句子
1.趣:猴子的、淘气、顽皮。
2.险:孩子爬上最高的横木顶端的危险处境。
3.智: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孩子跳水,使孩子化险为夷。
提示学生:朗读时要联系生活实际,想象一下当时的情况,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三)换角色讲故事
你喜欢这个故事吗?想不想讲给别人听?
1.如果你是那个孩子,你会怎样想?
2.你如果你是那条船上的一名水手,你会怎么讲?
4.如果你是船长,你会重点讲些什么?
5.那只种顽皮的猴子也想把这个惊险而有趣的故事讲给别人的猴子听,你能替那只猴子讲讲吗?
要求学生任选一个角色分组联系生活讲故事,然后分别请四名学生担任一个角色到前面讲
想象表演,完成作业
孩子被救上甲板后,船上的人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小组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然后以“孩子被救上甲板之后”为题,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跳水
《跳水》教案篇4
教材分析:
幼儿喜欢蹦蹦跳跳,中班幼儿协调性和灵活性不够好,从高处跳下时常常站不稳,因此从高处往下跳的动作对他们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满足他们的兴趣需要。本次活动创设“争当奥运健将”游戏情境,设置单人跳台跳水、双人跳台跳水等游戏情节,引导幼儿练习双脚站立从20~30cm高处往下跳指导幼儿掌握落地时膝盖弯曲脚尖先触地的动作要领.提高幼儿弹跳能力,发展身体的灵活性与协调性。
活动目标:
1.能从20 - 30cm高处往下跳,轻轻落地.保持平衡。
2.能双人合作保持动作一致从高处往下跳。
3.敢于挑战,不怕困难,养成听指挥守纪律的.好品质。
4.提高动作的协调性与灵敏性。
5.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游戏,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1 20 -30cm平衡木2-3根或20 -30cm的高的小椅子幼儿没人一把(可提供 20- 30cm之间高度不等的椅子供幼儿白由选择。)
2.教师自制奖牌若干。
3.活动前组织幼儿观看奥运会跳台跳水比赛的视频。
活动建议:
一、创设“争当奥运健将”的游戏情境,带领进行热身,激发幼儿活动兴趣。带领幼儿做教师自编的热身操重点活动双臂,双膝,脚腕等部位。
二、请幼儿自由练习从高处往下跳的动作探索动作要领。
1.请幼儿模仿跳水运动员从高处往下跳,探索怎样跳“落水”时”水花”少。
2.请个别动作规范范的幼儿示范,引导幼儿问相互模仿、学习。
3.帮助幼儿梳理、提升经验:站在“跳台”上曲膝预备,身体稍前倾,落地时屈膝缓冲,轻轻落地,保持身体平稳。
三、组织幼儿玩游戏“跳水运动员”,指导幼儿掌握正确的动作要领。
1.将幼儿分成两大组:一组是运动员,站在跳台上,另一组是教练员,站在跳台对面,保持一定的距离,教练员按照动作要领指导“运动员跳水,练习几次后,双方交换角色。”
2.正式比赛:教师当裁判,幼儿分组进行比赛,每组不超过4人、以便教师观察、指导、评价。
3.设计“双人跳台跳水”游戏环节,增加游戏难度.激发幼儿游戏兴趣增强幼儿合作意识。四、放松环节:让幼儿在“泳池”中游泳、放松身休各部位结束比赛,给每个幼儿颁发奥运奖牌。
教学反思:
基本完成了本节课预设的教育教学目标,幼儿对老师的提问积极响应,与老师的互动很好。老师的有些引导还不够到位,要多让幼儿表达,以后上课要多注意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跳水》教案篇5
教案(一)
一、对教材地理解
1、这是一篇记叙文。课文通过记叙在一艘外国帆船上发生地故事,赞扬了船长临危不乱、急中生智,根据情况地变化采取相应果断措施的品质。
2、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危急时要冷静地处理问题,大智才能产生大勇。
3、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调控能力。
二、对学生的分析
1、学生对文章的内容会很感兴趣,但不易从曲折的故事情节中悟出深刻的道理。
2、个别爱动脑筋的学生,可能在学完本课后,能悟出一些浅显的道理,但难以综合分析出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原因。通过学习本文,引导学生在情况发生急剧变化时,凭借才、智、勇,果断采取摆脱困境的措施。
3、学生在朗读课文时,不易根据情节的发展变化读出文章的节奏美。学习本课,应设法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个性、气质,读出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的目的、重点、难点
目的
1、使学生懂得只有靠才、智、勇,才能摆脱困境。
2、理解课文内容,理清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认识联系变化的原因。
这也是教学的重点。
难点
引发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凭借才、智、勇,摆脱困境的欲望。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检查双基训练题的完成情况。
2、齐读课文,初步感知,完成整体把握第一题。
3、按照事情的发展变化理清课文思路。
4、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完成整体把握第二题。
5、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自我陶冶和相互陶冶。
6、进行口语交际和写文做人训练。
本课教2课时
教案(二)
导-探-评-超练习题
双基训练(略)
整体把握
一、本文写的是在______发生的故事。一只猴子______船长的儿子,孩子十分生气,走上了横木的______。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_____,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______。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事物在发展变化中,要根据情况的____采取相应的_______。
二、请你画出水手、猴子、孩子、船长之间的联系,并根据他们之间的联系完成练习题。
1、这个故事发生在船上,船上有___、___、____、____。
2、故事的起因是____逗_____,接着发展为_____逗_____、____追____。故事的高潮是孩子走上横木的一头,结果是____急中生智逼____跳水,_____救出了孩子。
3、孩子追猴子,一直走到了_________,此时_____他拿到了帽子,___难以回转身来,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4、孩子之所以遇到危险,是因为猴子太______,孩子做事不考虑____,水手开玩笑太______。
理清思路
请你按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把文章分为四段,并写出段意。
第一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课文第三段中,作者先讲孩子____猴子时,猴子不时地_____孩子,接着写甲板上______的表情变化,从中可以看出孩子遇到______的担心_____的程度,同时也反映出孩子处于_____的危险处境。
自我陶冶和相互陶冶(略)
口语交际与写文做人训练
1、学完这一课,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可以从水手、孩子、船长等多角度去谈,同桌互相说一说。
2、说说你在生活中遇到的或听说过的急中生智而解决问题的真实例子,或由于缺乏才、智、勇,在困境中越陷越深的例子。把它的起因、经过、结果说清楚,然后动笔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略)
1、能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体会课文情境的发展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说出读后受到的启发,学习船长遇事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品质。
1、通过事情的发展,使学生能理解父亲为什么逼孩子跳水,并通过换位思考,分析出孩子是否也能理解。
2、能体会课文情境的发展变化及写作方法的特殊之处。
一、谈话质疑,激发兴趣
谈话:
1、上节课我们一起初步学习了《跳水》一课,你还记得故事中都出现了那些角色,他们谁是主角吗?
2、既然父亲是主角,为什么在文章中所占笔墨却并不多,却主要描写了小男孩?
二、处理字词,扫清理解障碍
出示:取乐放肆
提问:这两个词都是说的谁?请用因为所以表达
出示:桅杆
教师:结合图讲解桅杆的高度
出示:不知所措
提问:什么意思?
三、体会危机、渲染气氛
1、课件出图——航行的轮船和甲板上的人和猴
谈话:一艘轮船,环游了世界,正往回航行。这一天风平浪静,人们都在甲板上。
学生:指名读1、2段,思考:猴子为什么要摘孩子的帽子?
2、教师:猴子的行为我们可以理解,可为什么小男孩最后也爬上了桅杆?
3、学生:默读课文3—6段,找到相关的语句说明(拿帽子水手起哄好面子失去理智等)
4、教师:爬上桅杆也没关系,怎么就变成了小男孩跳水呢?为什么他要跳水?从哪看出他处境危险?
5、学生:读课文5、6、7段,课件出示重点句,指名读:你想通过读告诉我们什么?理解当时的危险程度。
6、课件出示第7段,能不能去掉两个关联词?体会危险的程度,推进理解后面毫无退路的选择
7、提问:我们在作者的文字中看到了危险,那小男孩呢?他有没有意识到?你从文中的那个词知道的?(理解醒悟,字面什么意思?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教师:刚刚还只顾着拿到帽子的孩子,这时双手是毫无攀附,双腿开始摇摇晃晃,他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危险,孩子们这才是最可怕的呀!
提问:现在的处境可以用一词来形容是什么?
(千钧一发岌岌可危危在旦夕万分紧急等)
8、谈话:是啊,这是多么危险的一幕呀,必须要想办法赶紧救下孩子!(随即指名)你有办法吗?你呢?我们无能为力,水手们也不知所措。我们不敢想象如果孩子失足的情况下会有怎样的后果
四、深入文本,品味人物品质
1、谈话:事情好像已经到无路可走的地步,却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
2、学生:默读课文第9段,有什么让你困惑的地方?
(引导孩子质疑出本课难点:为什么枪口指向孩子?会不会真的开枪?孩子听到之后会怎么想?根据学生提出的疑点,随机处理,重点讨论问题,船长不是孩子的父亲吗?当他用枪指着自己的孩子时,孩子会想些什么?相信父亲,不管是埋怨还是后悔,这一刻剩下的就只有服从了)
3、谈话:就在孩子跳入海中的那一刻,水手们也跳了下去,尽管在海水中只有短短的40秒钟,却仿佛让人们经历了一场生死的考验,所幸的是孩子终于得救了。
4、学生:再读第9段,思考:船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小组讨论并从课文中找到相应的语句说明。
(随机处理语句:船长机智在哪?从哪看出冷静?父亲真的会开枪吗?果断比较难,教师可以设疑:从走出船舱看到那危险的一幕,到命令孩子跳水他凭什么做出的决定?)(找到生存的概率,理解短时间的决定所透露出的果断,风平浪静、水手都在甲板上、孩子会游泳)
指导朗读,你想像一下,是你最亲近的人站在那个横木上,而惟一能救他的人是你,你要怎样对他说?你希望他快点往海里跳,以挽救他的生命。
5、教师:在这么危机的时刻,在关乎到自己亲人生死的时刻,船长竟然能想出了这么一个看似绝望的办法,这就叫“置之死地而后生”,这足以证明他确实是一位处事冷静、果断的人。也难怪他能够带领船员们闯过大风大浪平安环游世界了。
五、升华感情,体会写法
1、提问:作为文中的主人公为什么此时此刻才登场?如果父亲一直站在甲板上还会有后面的故事吗?
如果让你说说故事的大概内容,你应该怎样说?(出示课件导图)
(通过这样的思考,使学生再次回顾全文,认识到前面的的描写是为了父亲的出场做铺垫,学生能够按顺序说出主要内容)
2、提问:课件出示《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两个故事都是急中生智想到的办法,但有什么不一样呢?(引导孩子理解出一个是事发突然,一个是逐步推进)
3、谈话: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个故事,用了四分之三的篇幅把事情推到了千钧一发的紧要关头,就是为了父亲的出场做铺垫,作者写主人公的笔墨不多,寥寥数语,却让整个事情化险为夷。作家用这样的描写告诉我们,写作要真实、自然,而我们也明白了,写事情的时候要根据具体情境来写,这样才有真情实感,才能打动读者。
4、提问:学完了这篇文章,不论是在情感上或写作上都有了新的收获,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5、教师总结提升:作为老师,学完文章我也有些话想对你们说:孩子的冲动做法是不珍惜生命的表现,我们要引以为戒。而水手们虽说与孩子很熟悉,就像我们同学之间,但开玩笑也要适可而止,否则也会伤及性命。我更希望你们能做一个像船长那样处事冷静果断的人。
板书设计:
22、跳水
情况危急—————急中生智—————处事冷静、果断
孩子船长
父亲
上面内容就是一秘范文为您整理出来的10篇《《跳水》教案》,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跳水》教案最新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