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准备好教案能让我们的课堂更加有秩序,在编写教案时,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以下是写文书吧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咏雪诗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咏雪诗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言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感受到文化家庭和乐融融的氛围。
【教学重难点】
诵读课文,积累常见文言字词,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刘禹锡的《乌衣巷》,最有名的是后面两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是当时最有名、最显赫的'两个大家族,有“王与谢共天下”的说法。这两个家族人才辈出。而谢安无疑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淝水之战,就是时任东晋宰相的谢安指挥的。
本课要学习的就是有关谢安与他子侄辈讲论文义的一篇文章,也就是《咏雪》。
二、作家与作品
1、结合课文注释1了解有关《世说新语》和刘义庆的知识。
?世说新语》,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全书按内容分类记事,共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
三、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节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指导读音。
(2)听课文录音,要求听清停顿,注意节奏。
(3)去标点读,读出停顿,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2、再读课文,读懂文义:
(1)借助课本注释,同桌口头互译。
(2)学生回答,教师指导,强调重点字词。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时间:寒雪日地点:家里人物:谢太傅、儿女们事件:与儿女讲论文义
提问:家庭聚会的氛围怎样?从哪里看出来。
明确:融洽、愉快、轻松和谐且文化气息浓厚的家庭气氛。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
咏雪诗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如“俄而”“欣然”“未若”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意,发挥想象,学习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事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的学习方法。并积累文言字词。
2、难点:
对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示标导入
还记得老舍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那点小雪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谢太傅一家,看看他们是怎么写雪的?板书课题:咏雪
1、了解作者及作品。
2、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积累常见文言词语。
3、能够分析文章,理解文意。
二、查学诊断
文学常识积累: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彭城人,曾任荆州刺史,为人简素,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世说新语》,笔记小说集,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主要记录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淡、放诞的风气。被鲁迅先生称作“一部名士的教科书”。全书有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
三、导学施教
1.一读课文:读准字音
俄而雪骤差可拟无奕女
2.二读课文:读顺文章,读通文意
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读顺句子,疏通文意。
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
以合作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讨论解决字词句方面的疑难,按照读——译——讲的步骤进行。如有小组内难以解决的问题,提交班上集体解决,教师适当给予提示。
3.三读:究问题、析文章
1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营造了怎样的家庭氛围?文中哪些词语可以表出来?
2、“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这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请说说理由。
四、练测促学
“白雪纷纷何所似”你能写出一两个形容雪的比喻句吗?请同学们拿出笔写一写。
五、反馈延伸:
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举出并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请欣赏: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咏雪佳句欣赏
1、雪,冰冷洁白,像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女神。雪,飘飘悠悠地从天空中落下,我伸出手去,一片雪花落在我的手掌里,瞬间便融化了,变成了一两滴小水珠,安静地躺在我的手里。凝视窗外,无数的雪花在纷飞,在飘舞,在歌唱。是谁?是谁在挥舞翅膀时掉落下来的羽毛?是谁?是谁在着装时掉落下来的绒毛?
2、雪洒向人间,洒向漆黑的角落,洒向一切需要白色的地方。雪花如花飘落,不如说是仙女下凡,她们舞着高贵的.身子,托着深深的寒意,飞出了天空的银幕。每一次的着地,都是对大地的热情拥抱与亲吻,或许她不想打扰正在睡梦中的人们,总是轻轻地降落,无声无息的来到人间。
3、雪花从天上飘落下来,好像舞蹈家从空中舞动一般,那姿态优美动人;落到地上后,像是给大地穿上一件白色的棉袄一样。当雪落到一定的程度时,你踩在上面,就会听到“咔嚓,咔嚓”的声音,那声音如此动听,最好玩的游戏就是堆雪人玩了,堆出的雪人也是白色的就像老奶奶一样,那么慈祥,那么和蔼可亲。
4、雪,飘起来了,看!一片片洁白的雪花,随风飘舞,摇曳多姿,像鹅毛,像柳絮。雪,真美啊!晶莹光亮,婀娜多姿,像一颗颗小星星降落人间,又像一朵朵六瓣梅花打着旋儿纷纷落下。雪,像云朵那么轻柔,如玉石一般洁白。晶莹的透明的雪花在天空飞舞,街道上洒满了雪,房屋上落满了雪。整个大地变成了银白色的世界。
作业布置:
咏雪诗教案篇3
一、给加粗字注音。谢太傅( ) 雪骤( ) 柳絮( ) 无奕( )二、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1.俄而雪骤:2.撒盐空中差可拟:3.未若柳絮因风起:4.期日中:5.尊君在不:三、翻译下列句子。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2.待君久不至,已去:四、填空。《咏雪》、《陈太丘与友期》两篇文章都选自________,它是由________朝人________________组织人编写的。这两篇讲述的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第一篇故事的主人公叫________,第二篇故事的主人公叫________。五、阅读。(一)阅读《陈太丘与友期》,完成下列练习:1.解释加粗的词。无信: 无礼: 引:2.翻译下列句子。(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3.元方从哪些方面去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二)王冕僧寺夜读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而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为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1.解释加粗字。(1)窃入学舍:(2)听已:(3)冕因去:(4)恬若不见:2.翻译下列句子:(1)王冕者,诸暨人。(2)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3)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3.划出本文层次,并写出各层大意。参考答案一、fù zhòu xù yì二、1.急 2.差不多 相比 3.乘 4.约定 5.“不”通“否”,在问句尾表示询问。三、1.(道韫)就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2.(我父亲)等了你好久(你)都不来,他已经离开了。四、略。五、(一) 1.信用 礼貌 拉 2. (1)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把人丢下,自己走了。(2)那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想拉元方(和元方握手),元方头都不回地走进自家大门。 3.答:元方是从信用和礼貌两个方面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从信用方面,是父亲友人失约在先;从礼貌方面,是父亲友人当着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所以在两个方面他都站不住脚,根本挥凶矢裰冈鹈÷钤降母盖住k杂讶搜瓶谖扪裕缓孟蛟降狼浮?nbsp; (二)1.(1)私下 (2)毕,完 (3)离开 (4)安详的样子 2.(1)王冕是诸暨人。 (2)(王冕)傍晚回家,忘记了他放牧的牛,父亲非常生气地打了他一顿。 (3)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神,何不由着他呢? 3.第一层(第1句):交代故事主人公王冕的基本情况。 第二层(“七八岁时……父怒挞之”):记叙王冕因为学习而丢了牛的趣事,表现王冕的聪颖和好学。 第三层(“母曰……恬若不见”):记叙王冕在“恐怖”的寺庙中坚持读书,表现王冕的勤奋好学。
咏雪诗教案篇4
《咏雪》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读准节奏、读出韵味、演中质疑、演后思辨。
★过程与方法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情境教学法:读读——演演——议议——写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情境中感受机智,在氛围中领悟亲情,在实践中体验合作,在创造中培养品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二、读书会意。
给大家两分钟时间,自由放声朗读,想想:为什么这样读。
1、全文6句话。下面请6位同学来分别朗读这6句话,并说出自己这样读的理由。
2、教师做适当点拨与强调(见屏幕“积累词汇”)。
3、全班同学一起朗读全文,注意读出一点古文的韵味来。
三、情景剧场。
1、凭借你对故事的理解,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合理想象,演绎情景话剧。
2、四人一组,讨论交流,协调分工。
3、角色分配:谢安、谢朗、谢道韫、旁白。
(教师做适当提示,调动情绪。)
四、互动交流。
1、与演员对话:点评表演的优点或提出建议。
2、与角色对话:对文中的人物的言行举止作肯定评价或质疑。
(教师调控,引导方向与探讨的层次)
五、亮点聚焦。
在刚才的表演与交流中大家有没有发现,文章最大的亮点是什么?给我们什么启发?
六、生花妙笔。
你敢挑战谢道韫吗?假如你也参加了当时的讨论,请用下面的文言句式再写出一两句。
1. 差可拟。
2.未若 。
(师生、生生互评,抓住形与神)
七、佳作共赏。
请3名学生分别朗读,根据提示赏析。
八、衷心寄语。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认识了才华出众的谢道韫,也感受到家庭和睦、欢快的气氛与悠悠亲情。更让我高兴的是我看到了大家的智慧在眼中闪现,这让我想到了冰心的一首小诗,下面就送给大家,希望大家都做一名出色的聪慧少年!
万千的天使
要起来歌颂小孩子那细小的身躯里
含着伟大的灵魂
有着无穷的机智
咏雪诗教案篇5
一、 以冰心赞美儿童的诗导入课堂。
你还记得那些智慧儿童的故事?如: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听过吗?如果你们遇到同样的事情,你会怎么处理呢?
(导入老套而生硬,没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能不局限于故事本身,有自己的创见更智慧。
二、 翻开课文,可以说说我们平时怎么学文言文的吗?
三、 导读《咏雪》——“学会”
介绍《世说新语》。
生读课文。
文中有几个多音字,你知道吗?
生:“差”有四种读音,这里应该读第一声,是差不多的意思。
四、 读准字音——读顺。正音。
五、 读准节奏——读懂。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怎么划节奏?
分组读一读。
生试读。
重点分析后两句的节奏。
(是“王凝之/妻也”,还是“王凝/之妻也”。学生是无法判断的,必须提供相关资料。)
六、 读出韵味——品味。
找出你觉得最有意思,最有情趣的语句,摇头晃脑地读,读出语气,读出韵味;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有老师说“摇头晃脑”不是要求的,而是要营造一个氛围,这是很有见地的意见。)
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些语句,试着读出韵味来。
一生认为“撒盐空中差可拟”要比“未若柳絮因风起”好。老师不置可否。
(怎么能肯定“撒盐空中差可拟”比“未若柳絮因风起”好呢?即使要从形容下雪籽的角度给于肯定,也应该由学生讨论而得出。
古诗词中的雪。
(引用略)
以上诗句中,作者是把哪些事物比作雪的?
七、 读出自我——想像
想像式对话
用“未若。。。。。。”和“。。。。。。差可拟”的句式来比喻比喻雪花。
(应该更宽泛的让学生训练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加深对本文的理解。而不应该局限于对雪的比喻。)
(针对不同的情景,不同的比喻是没有什么高下之分的,“谢家”心目中的“哈姆雷特”和学生心目中的“哈姆雷特”是不可能完全一样的,他只有先说出自己所面对的情景,我们才能说他比喻的好不好。)
八、 朗读背诵——积累。
九、 课外延伸。(所有的课外延伸,如果不能有助于课文本身的理解,就叫无端延伸,只会扰乱课堂,削弱主题,徒生枝蔓。)
留点时间给古诗文,由“学会”走向“会学”。
(教学的思路和方法是电影的角本,是供导演自己看的,而大可不必呈现在演员和观众面前的。)
编辑 200419 10:32pm ip: 已设置保密 [本文章共 2126 字节]
东方雪 头衔: 独行客
勋章:
门派: 不二法门
信息:
威望: 0
魅力:
经验:
现金: 1078 瑞文币
存款: 205640 瑞文币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江苏
在线: 638 时 11 分 52 秒
总发贴数: 4652 篇
精华贴数: 2 篇
注册日期: 200320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复制 引用 回复 [第 2 楼]
需要这样见血的点评,大力支持!
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编辑 删除 200419 10:59pm ip: 已设置保密 [本文章共 30 字节]
yyy088
信息:
威望: 0 投票
魅力:
经验:
现金: 3250 瑞文币
存款: 1410 瑞文币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保密
在线: 115 时 25 分 17 秒
总发贴数: 260 篇
精华贴数: 0 篇
注册日期: 200409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复制 引用 回复 [第 3 楼]
我来说两句:
1、两个比喻哪个更好?并不是不能确定,我们一般是肯定后者。东晋才女以一句名扬天下,世称“咏絮才”。从文中也可以看出来,也许它更形象、更富有诗意吧。我也赞同楼主的情境说。
2、李研老师的评点可谓经典,但我也有一点不太赞同。“想像式对话,用“若。。。。。。”和“。。。。。。差可拟”的句式来比喻比喻雪花。(应该更宽泛的让学生训练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加深对本文的理解。而不应该局限于对雪的比喻。)”我认为学习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学生现学现卖,
有什么不好?“不应局限于对雪的比喻”,难道说一堂课里还要来点雨、风、霜、花、月什么的?何况咏雪之作多如繁星,闪光的也不少,学生能类推也不错,如 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 大似翻鹅毛,密如飘玉屑。 战死玉龙三十万,败鳞风卷满天飞。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学生能借鉴这些,或自己想像创作一些绘形绘色的比喻雪的句子,自己对雪有了一个再认识,更能加深对才女才气的了解,也能提高自己的能力。至于风花雨月内容,课下吧。
说错了,李老师可要不吝指教哟。
编辑 删除 200421 10:25am ip: 已设置保密 [本文章共 929 字节]
湖畔初阳 头衔: 论坛版主
信息:
威望: +5
魅力:
经验:
现金: 3247 瑞文币
存款: 没开户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保密
在线: 47 时 04 分 36 秒
总发贴数: 290 篇
精华贴数: 2 篇
注册日期: 200403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复制 引用 回复 [第 4 楼]
?咏雪》一文是哪个版本的,是哪个年级的,所上班级的学生学习情况如何?如何少了这些相关资料,来评价一堂课好不好,或是一篇教学设计好不好,我以为条件不够。
李研老师当然有独到的眼光和丰富的经验,但我以为点评还是只关注细节,没有上升到更高的理论视野,只关注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学环节甚至教学细节,而没有从宏观上把握设计的初衷对不对,好不好,一憾。
我以为上述设计存在如下问题:
一是教学目标不明确,从“导读《咏雪》——“学会”留点时间给古诗文”,“由“学会”走向“会学””这两句话来看,教学设计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姑且不论这样的目标是否合理,且看中间的具体步骤,(正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自我),并没有根据阅读能力的训练要求去进行,因而目标的落实便是情理中事。从行文的详略看,教师显然得意于后半部分的“读出想像”和“课后迁移”,问题是对“这一课”的理解和掌握尚未落实,想像和迁移便也失了基础,这一点李研老师已经有详细的点评了。
二是对教学内容的认识错误导致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当。从智慧儿童的故事导入,显然关注的是诗句中所体现的智慧和情趣了,尽管把文本的内容理解为教学的内容本身是一种不太正确的认识,即便如此,这一内容也并未在后文得到照应。“最喜欢其中的哪些语句,试着读出韵味来”,这一设计本来不错,只是诗句之妙仅靠朗读恐怕不够,还应该有必要的分析,可以通过调动学生的前经验,比较“撒盐”和“风絮”两个意象的特点、美感,学生认为撒盐比柳絮好,这是一个引导学生品味诗句的很好的契机,只可惜教师放过了。
没有对文本的尊重和研读,于是这一教学设计的内容便干瘪、空洞得可怜了,只有生硬的导入,反复的朗读,孤立的文学常识介绍,再加上脱离文本的胡乱延伸。
三是选文类型处理不当。就教学步骤来看,既不是侧重文化熏陶的定篇,也不是指导阅读的样本,而是把它当成了描写雪景的“例文”,这样的处理显然是大违课文作文和教材编者初衷的。
编辑 删除 200423 11:16am ip: 已设置保密 [本文章共 1737 字节]
李研
信息:
威望: 0 投票
魅力:
经验:
现金: 2854 瑞文币
存款: 没开户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保密
在线: 24 时 02 分 53 秒
总发贴数: 106 篇
精华贴数: 1 篇
注册日期: 200306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复制 引用 回复 [第 5 楼]
湖畔初阳的分析很有见地。从大处着眼,有利于科学地处理教材。
咏雪诗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
2.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3.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4.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1.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一、导入
说说你知道的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
同学们,刚才我们都听了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二、新课学习
(一)复习有关《世说新语》和刘义庆的知识。
(二)学习《咏雪》。
1.一读课文:
听录音,根据文意断句,加上标点符号,再朗读。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二读课文,理解加点的词语: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家庭聚会),与儿女(子侄辈,指年轻一代)讲论文义。俄而(不久,一会儿)雪骤,公欣然(高兴)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差不多)可拟(相比)”。兄女曰:“未若(比不上)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三读课文,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4.四读课文,研讨问题:(四人小组合作)
①“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融洽欢快轻松
②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
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只有物象而无意蕴。
③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5.五读课文能背诵:
6.归纳主题:
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
7.想一想 议一议:
对文中“公大笑乐”一句有不同解释,你如何看法:
①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②“笑”前喻,“乐”后喻;
③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三、拓展思维:
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举出并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请欣赏: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毛泽东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
——李白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
四、课后作业:
1.阅读《世说新语》,选择你读懂的一篇给予鉴赏、评点。
2.片断练笔:自拟题目,景色描写。
咏雪诗教案篇7
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杨氏之子》、《伯牙绝弦》等几篇文言文,基本掌握了了一些朗读和理解文言文的方法,我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方法进行学习,并努力创造一种氛围,让学生感受“咏雪”的情境,学习古人的智慧。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本文,并试着背诵。
2、 能借助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理解文意,对不理解的地方敢于提问。
3、 了解“咏絮之才”这个典故的由来,学习古人的智慧。
4、 积累古诗中的咏雪名句。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这篇古文,并能借助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的意思,积累咏雪名句。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两个人对雪的比喻妙在哪里,文中的谢太傅为什么更欣赏侄女谢道韫的回答,谢道韫因何得名“咏絮之才”。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同伴互助,解决疑难;补充相关人物的资料。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搜集咏雪名句,谢安、谢道韫、王羲之的图片及资料。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人物,创设情境。
1、课件依次出示:谢安、谢道韫、王羲之的图片,师作如下介绍。
谢安,东晋政治家,军事家,也是当朝宰相,世称谢太傅、谢公。他自幼聪慧敏悟,气字非凡,甚至连被誉为“王与马,共天下”的著名丞相王导都知道他,以致于当时的学童连他的读书音韵都竞相仿效,蔚成时尚。在同权臣桓温的周旋与斗争中,谢安表现出了超人的胆识与气度,成了稳定大局的顶梁柱,群臣的主心骨。公元371年,桓温废除了皇帝司马奕,另立简文帝司马昱,公元373年二月,当桓温闻讯简文帝并没有如他指望的那样,禅位给他,气急败坏;亲率大军,杀气腾腾地回兵京师,向谢安,王坦之问罪,并欲趁机扫平京城,改朝换代。眼见朝廷上下,人心惶惶,新帝司马曜也不得不下诏让吏部尚书谢安和侍中王坦之到新亭迎接桓温。当时,文武百官纷纷跪拜在道路两旁,甚至连抬头看一眼威风凛凛从眼前经过的桓温的勇气都没有,这里面也包括那些有地位有名望的'朝廷重臣。与谢安同来的王坦之早已是惊慌失色,汗流浃背,紧张地连手版都拿倒了。在这惶恐的一群人中,只有两个人不改自然容颜,一个是来者不善的桓温,一个是镇定安闲的谢安。在习习拂面的寒风中,谢安走上台阶,在席上就坐。他并不看桓温布置在四周,围得像铁桶似的卫兵,而是先作了一首咏浩浩洪流的《洛生咏》,然后才平静从容地说:“我听说诸侯有道,就会命守卫之士在四方防御邻国的入侵。明公入朝,会见诸位大臣,哪用得着在墙壁后布置人马呢?”老道的桓温没料到昔日在自己府中做司马的谢安在这种关头依旧不改其旷达风度和自若本色,一下子被他镇住了,于是赶忙赔笑说:“正因为不得已才这样做呀!”嚣张气焰被打下去后,他连忙传令撤走兵士,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又摆酒设馔,与谢安两人“欢笑移日”,在这欢笑声中,朝廷总算度过了一场虚惊。
谢道韫,东晋时有名的才女,东晋的谢氏家族是声名显赫的名门望族,、谢道韫就是出生于这样一个才俊麋集的豪门中。她是东晋名相谢安的侄女,淝水之战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名将谢玄的姐姐。谢道韫在闺阁少女时就卓尔不凡,才识过人。一个冬日的午后,谢安与家人们聚在一起讨论文义大略。不久,雪下大了,谢安兴致勃勃地问:“大雪纷纷何所拟?”侄儿谢朗回答:“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却说:“未若柳絮因风起。”在叔父谢安十分赞许,于是后世就把能诗善文的女子称为“咏絮之才”。后来,谢道韫就嫁给了东晋时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二儿子王凝之,王凝之以善“草隶”闻名,又先后出任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虽然没有他父亲和弟弟的名气大,但也绝非庸才。唐朝诗人有句诗写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里的“谢”指的就是谢道韫的娘家,“王”指的就是王羲之家。
2、说说听了老师刚才的介绍,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3、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这篇古文就是“咏絮之才”这个典故的由来。师板书课题。
4、生齐读课题,说说还在那里见到过“咏”字,学生联系过去学过的《咏鹅》、《咏柳》,想一想“咏”是什么意思?
二、尝试自读,读通文章。
1、学生自由地朗读文章,并标记下难读的地方。
2、全班交流,说说哪些句子不太好读?师相机指导,请学生互相纠正,全班练读。
学生朗读预设
易错的字音:雪骤(zhòu) 何所似(sì)
差(chà)可拟(nǐ) 即(jí)
句子: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即/公大兄/无奕女。
3、指名读全文,齐读全文。
三、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1、回忆以往学习古文,是怎么理解文意的?(读中理解,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
2、运用以上的方法,自己默读文章,试着想一想文章讲的是什么意思?在读不懂的句子后面划“?”
3、小组合作交流,重点交流自己不懂句子。
4、在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之后,全班交流:还有哪些问题或疑惑?
预设:俄而雪骤。
师引导:你还听过哪些带“骤”的词语,比如:骤雨,骤降,大胆猜想雪骤可能是什么意思?借助注释,知道“俄而”是什么意思?那么“俄而雪骤”连起来怎么解释呢?
即公大兄无奕女。
师引导:智力的“公”指谁?(谢安) 无奕女又指谁?为什么叫谢道韫为无奕女?
5、 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文章的主要内容。
6、 用一句话概括这篇古文的主要内容。
四、突破难点,感受智慧。
1、课件出示兄子和兄女的话。展开辩论,说说你更欣赏谁的比喻,为什么?
2、读文章,想一想谢太傅更欣赏谁的回答,从文中找出根据。(谢道韫回答之后,谢太傅大笑;文章最后介绍谢道韫的身份,这都说明谢太傅更加欣赏侄女谢道韫的回答。)
五、大胆想象,运用表达。
1、通过平时的观察,你觉得雪还像什么?
2、小组合作,试着用文中的句式来写一写。
3、学生交流平时积累的咏雪名句。
4、师用课件出示古诗中的咏雪名句,学生读一读,记一记。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唐 李白《行路难》
初疑天女下散花,复恐麻姑行掷米。
——宋 陆游《夜大雪歌》
落尽琼花天不惜,封它梅蕊玉无香。
——宋 杨万里《观雪》
5、分角色朗读,想象当时的情境。
6、自由背诵,生齐背。
六、充实人物,全面解读。
1、学了这篇古文,谢道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师补充资料。
谢道韫在王家平淡地过了数十年,此时东晋王朝气数已尽,著名的孙恩、卢循起义爆发了。当时任会稽内史的王凝之已迷恋上道教,面对强敌进犯,不是积极备战,而是闭门祈祷道祖能保佑百姓不遭涂炭。后贼兵便长驱直入,王凝之及其子女都被杀。
谢道韫目睹丈夫和儿女蒙难的惨状,手持兵器带着家中女眷奋起杀贼,但终因寡不敌众被俘,此时她还抱着只有三岁的外孙刘涛。她对孙恩厉声喊道:“大人们的事,跟孩子无关,要杀他,就先杀我。” 孙恩此前听说过谢道韫是一位才华出众的女子,今日又见她如此毫不畏惧,顿生敬仰之情,非但没有杀死她的外孙刘涛,还派人将他们送回会稽。从此谢道韫寡居会稽,过着平静的隐士生活。
3、说说听了老师刚才的介绍,你对谢道韫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七、课外拓展,广泛阅读。
咏雪诗教案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