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教案推荐8篇

时间:
Mute
分享
下载本文

教师编写教案是备课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案能够帮助教师系统地准备教学内容,下面是写文书吧小编为您分享的苏州园林教案推荐8篇,感谢您的参阅。

苏州园林教案推荐8篇

苏州园林教案篇1

一、导入新课,初识苏州园林。

1.对对子

教师出上联,学生对下联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冠江南

窥苏州园林之一斑——见全国园林之全豹

(三副对联由浅入深、由远及近。以这种方式导入课文,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突出了苏州园林的地位,使学生对本文的说明对象——苏州园林在中国园林中的地位有初步的认识。)

教师总结:第一联,盛赞了苏州园林的美丽,第二、三联,写出了苏州园林在全国园林建筑中的地位。

2.请学生在第一段中找出与上面对联意思相同的词语。

(要求学生划出标本一词,理解“标本”的含义,幻灯片板书。)

3.教师介绍苏州园林。

由陈从周《中国园林散记》:“中国园林如画如诗,是集建筑、书画、文学、园艺等艺术的精华,在世界造园艺术中独树一帜”引出,并简略介绍苏州园林特点、数量以及四大名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基本情况。

“中国园林是世界造园之母,苏州园林是中国园林的杰出代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第21届会议对苏州古典园林的高度评价。(以上文字及四大名园图片都制作成幻灯片,教师一边介绍,一边展播。教师介绍苏州园林,作必要的内容补充,为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和感知苏州园林的艺术特色作铺垫。)

二、感知课文内容,把握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1.学生带问题欣赏介绍苏州园林的风光写实视频资料。

(视频资料的解说词为课文内容概括,其中1、2两段为原文,时间大约6分钟。如果全文录读,太费时。)

(1)这篇课文是介绍苏州某个园林的特点的,还是介绍苏州园林总体艺术特征的?

(2)苏州园林凭什么成为全国园林的标本?为了追求艺术效果,苏州园林的设计师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目的是什么?他们在哪些方面下了工夫?

(播放苏州园林风光写实视频,形象的画面与概括的介绍互为补充,既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得到美的熏陶,又不露斧凿痕迹地达到了文本内容与课外延伸的融合。)

2.把握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这个部分的教学设计了以下几个小问题:

(1)这篇课文是介绍苏州某个园林的特点的,还是介绍苏州园林总体艺术特征的?让学生明确:本文是介绍苏州园林总体的艺术特征的。

(2)文章哪一段是介绍苏州园林总体的艺术特征的?(第2段)

(3)苏州园林凭什么成为全国园林的标本?为了追求艺术效果,苏州园林的设计师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目的'是什么?

苏州园林的设计师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目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幻灯片板书:完美的图画。)

(4)为了达到“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个目的,设计者和匠师们又是从哪些方面下了功夫的?请同学们找出来并大声朗读。

学生找出“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这四个句子并朗读。

苏州园林教案篇2

教学目的及要求:

1、学习本文说明事物特点得计种说明方法。

2、认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重要性。

3、初步认识和了解说明文和记叙文的区别。

教学重点:

说明事物应紧扣事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

说明文语言特点的学习。

教学设想:

1、抓好预习,熟悉课文。

2、抓住关键文体特点进行教学。

3、领导学生在抓住中国石拱桥主要特点的基础上,列出文章的结构提纲,进一步领会文章的内容。

4、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点:1、理清课文层次,理解总和分的关系。

2、进一步学习说明文的文体特点。

二、教学过程:

单元一:扫清阅读障碍

1、字词注音或写字:弧形拱桥陡坡和谐张zhuo饮涧桥墩匀称

2、解释:巧妙绝伦惟妙惟肖匀称

3、作者介绍:茅以升,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主持修建了我国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钱塘江大桥。

单元二:分析课文

一、整体感知,通读课文思考。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主要介绍了那几座桥?石拱桥为何会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它的前景如何?

2、根据上述问题给课文划分层次。

二、分析第一部分:

1、中国石拱桥有哪写特点?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分别说明的,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说明的?

2、石拱桥形式优表现在何初处?

3、2段中作者用“不但,而且”来说明桥的特点,能否删去或颠倒?为何?

4、第3段在全文结构有何作用?

单元三:抓重点,解难点,学习第二部分。

1、读4—8完成课后第一题

2、读5自然段

(1)划分层次

(2)说明顺序是

(3)对“赵州桥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一句中“可算”如何理解?

(4)作者如何说明赵州桥特点的?

(5)2、3句采用怎样的说明方法?分别说明了哪些方面?

3、读6—9段回答

(1)6段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作者主要抓住了该桥()()两个方面来写。它是一个()桥

(2)8、9段分别写了()()

4、总结(板书)

一、(1——2)总特点:形式优美打比方外

结构坚固↓

历史悠久内

二、(3——9)赵州桥特点历史结构外形、设计者整体—局部

卢沟桥特点外形历史意义

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首先其次再次

三、(10)桥梁事业的新发展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课文的层次特点,说明语言的准确,常用的说明方法。

教学过程:

单元一:复习梳理

1、本文共分几部分?中国石拱桥有何特点?

2、赵州桥和卢沟桥分别有何特点?

3、介绍桥的特点用了什么顺序?

4、课文才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介绍赵州桥的特点?

单元二:小结全文

一、分析课文层次特点

1、根据课文1、2段,9、10段中句子和段落内容的关系,可以看出说明文段落大意有何特点?

明确:中心句

2、全文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明确:由总到分

二、分析本文说明方法:

1、举例子“举赵州桥、卢沟桥为例”

2、列数字3、作比较打比方4、作引用

三、分析本文说明语言:

1、简朴(精练)语句短明快,读来自然。

2、用词准确严密

例:

(1)桥拱桥石拱桥

(2)说“旅人桥”时用“可能”表估计,用‘有记载”表确实存在,用“最早”表程度。

(3)9段中用“首先,其次,再次”分条理说明,由人到物,由主到次,严密且又全面。

(4)生动且富有文采,恰当运用比喻、引用,必要时描写。

单元三:巩固练习

1、第1、2、3段(导学、导练第12页“精讲名题”)

2、第5自然段(名师教案第13页“阅读理解赏析”)

3、配套练习

苏州园林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3、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再向大家介绍一篇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板书)创作的十四行诗《蛔蝈与蛐蛐》(板书)。

二、教读新课。

1.指名朗读这首诗。正音。

2.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补充。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 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3.学生朗读,整体把握诗歌的基调,注意处理朗读语调,注意音步和轻重音的正确掌握。

4、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盛夏——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 充满生机

严冬——蛐蛐的歌儿

5.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6、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点出起伏不停,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三、布置作业。

1.熟读成诵。

在理解诗的思路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

课后练习: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苏州园林教案篇4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15)

教学目标:

1、读课文,掌握文中字词

2、再读课文,分析文章的结构

3、三读课文,掌握苏州园林的特点

一、课前花絮

写古诗,品韵味,师生共欣赏。

二、先学:

1、读课文,用工具书结合课下注释,解决生字词;

2、结合课下注释掌握作者的相关知识;

3、粗读课文,使用已掌握的说明文的知识分析文章的结构;

4、在分析文章的结构的基础上,总结苏州园林的特点。

三、后教:

1、学生提出讨论后不能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2、小结。

四、当堂训练:

1、根据拼音写汉字

池zhǎo嶙xún丘hè

lu空qiáng薇xuān榭

2、解词:

因地制宜

别具匠心

3、本文作者原名字,江苏苏州人,家家家

4、根据语境分析加点词的含义:

(1)、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败笔

(2)、落叶树常青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寂寞

五、布置作业

进一步学习本课,完成相关练习。

第二课时(16)

教学目标:

1、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多样性;

2、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一、课前花絮

讲故事,谈感受,师生共赏。

二、先学:

1、这是一篇说明文,以说明为主,但也可以使用别的表达方式,试从文中找出使用别的表达方式的句子,并分析其效果。

2、结合课后第二题,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三、后教:

1、学生提出讨论后不能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2、小结:学生小结,教师补充。

四、当堂训练:

1、读课文第五段,回答下列问题:

⑴第五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⑵第五段使用的说明顺序是

⑶第五段把苏州园林的树木与,突出说明了

⑷第五段使用多种表达方式,其中第句是说明;第句是描写;第句是议论;

五、课堂练笔

观察一处园林的特点,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结构,把它写下来。

苏州园林教案篇5

课时

总2课时

课型

写作课

备课时间

10-12

第2课时

使用时间

10-12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方法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结构美。

2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从反复诵读和重点词句赏析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3运用多种媒体,创设丰富情境,通过调动学生合理互动的想象,引导学生感知园林的画意美

4、利用课上所学,迁移对比苏州和我校丰富的园林文化资源和网络资源,在生活中体味苏园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博大内涵。

重点

1、作者是如何抓住苏州园林的特征,并突出这个特征的。

2、严谨的结构层次,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3、合理互动的想象、苏园画意美的感知、相关资料的迁移对比。

难点

1、作者是如何抓住苏州园林的特征,并突出这个特征的。

2、严谨的结构层次,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3、合理互动的想象、苏园画意美的感知、相关资料的迁移对比。

教学准备

1、本文着笔于苏州园林的总特点,有很强的概括性。理清作者思路,了解文中总说和分说的自然结合,是教学重点和难点;

2、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是图画美,教学时应尽可能将有关文字还原成画面;

3、运用多媒体作为直观教具;

教学方法

朗读法

板书设计

总说特征----分说(具体说明)

教学过程

教学修改、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检查字音字形字义掌握情况(以同桌为单位,互相检查,师抽查)。

二,图片欣赏,引导学生品读一些语段

1,对比欣赏对称性的建筑和苏州园林的布局,明确苏州园林布局的自然之趣。

2,假山和池沼,抓住“艺术而不是技术”。技术是可以复制的,而艺术是不可复制的,是更个性化的,“忘却”“只觉得身在山间”,是以假乱真;池沼的安排也是首先在顺其自然。

3,对比欣赏宝塔式的松柏,阅兵式似的道旁树。“不足取”,说的还是自然。

4,图片欣赏,让学生理解”隔而不隔,界而未界”行成的层次感。

可以多举一些现实中的例子,让学生领会。比如杜甫诗云,窗含西岭千秋雪,窗子本来是起阻隔作用的,可是推开窗户,西边的山岭,白雪皑皑,尽收眼底,反而别有洞天,是景外有景,景中有景。

三,小结课文。总之,无论是布局,还是配合、映衬、层次,还是小到角落门窗色彩,虽然是人工,但巧夺天工,而它的美,简而言之,就是美在自然。所以在上节课的板书后面我们还要加上”巧夺天工,美在自然。”本文写作条理清晰,语言朴素。

四,布置作业:比较阅读读本上的《苏州园林》

本册有三个单元的说明文,本单元的要求是“说明事物要说明事物的特征。学习这个单元的文章,看看它们分别抓住了事物的.什么特征,又是怎样逐层深入地进行说明的。”可见,编排者旨在通过一定量文章的学习让学生掌握说明文这种文体的写作。而说明文的写作也包括阅读,最首要的是能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条理清晰的说明。对于这一点,在学生充分预习的情况下,可采用点拨法、讨论法加以落实。建筑是凝固的诗,中国园林又是极富传统文化意蕴的诗,要让学生学会用鉴赏者的眼光来看园林,扩而大之是看传统艺术,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可采用图片欣赏法、比较法让学生进行直观的感性的体悟。

作业批改记录

已经完成

批改时间:10月12日

苏州园林教案篇6

课文内容分析:

作者叶圣陶先生以其精练的语言、严谨的结构,抓住苏州园林的艺术特点,条分缕析地做了全面、深刻的介绍。文章高度概括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建筑中的地位,然后采用总分式的结构展开说明。首先总写其“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然后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再从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微观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

学情分析:

在统编教材中,七年级学生没有接触过说明性文章,本单元是学生第一次学习该文体。虽然如此,但是因为本篇文章为本单元第二篇课文,在此之前有《中国石拱桥》这篇非常规范的说明文,让学生了解说明文的的基本特点。且八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较好的整体感知的能力,所以本课作为说明文的教学应该不是难题。相对来说,学生对园林文化的了解和思考较为薄弱,应该作为本课的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事物特点,从整体到局部的多方面说明事物特点的方法,把握苏州园林“图画美”的总体特点。

2、引导学生把握本文段首中心句的作用,学习作者文心周密,层次清晰的说明结构。

3、领会园林设计者和建造的'独特的审美意趣,理解作者对他们的赞叹之情,激发学生对园林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征,并条理清晰地突出特征的写作思路。

2、领会园林设计者和建造的独特的审美意趣,激发学生对园林文化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苏州园林文化寻访微课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说园林:由学生假期文化寻访说起,播放吴昱林微课。学生说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从学生视角去看苏州园林,迅速拉近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兴趣。)

叶圣陶先生也有一篇文章来写他眼中的苏州园林。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位大家的眼中,苏州园林是怎样的。

二、自主学习读园林(一读明特征,二读知结构)

1、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明确:

苏州园林具有怎样重要的地位?(明确:1、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作者看来,苏州园林有什么特点?(明确: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作者认为,苏州园林是如何达到这个目标的?(四个“讲究”)

2、跳读课文,抓住关键信息缩写课文。

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在整体上讲究亭台轩榭的自然之趣,讲究假山池沼的自然之美,讲究花草树木映衬的图画美,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美。他们还在细节上注重每个角落的图画美,注重门窗的图案美,颜色搭配上的闲适美。

方法总结:抓住第二段中的四个讲究和3—9段中每段中的总起句,基本上就可以抓住全文的主要脉络。

明确《苏州园林》在结构上的特点:总分结构。先总写苏州园林“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点,然后从四个主要方面和三个细节上说明特点。

三、合作学习品园林之美

问题一:作者说,苏州园林的特点是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画。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以下问题:

你们可以从苏州园林中找到几幅画?

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幅图或者哪几幅图?

这些图画的美有不同之处?用一个词语准确概括出来(可以是文中的词语,也可自己概括)。

示例:亭台轩榭图——自然之美

假山池沼图——灵动之美(变化之美)

花草树木图——活力之美

花墙廊子图——层次之美

阶旁墙上图——图画之美

门窗——图案之美(简朴精细之美)

色彩——安闲之美

共同之处:以江南的自然为模范。体现了自然灵动之美,小巧精致之美,朴素安适之美。

问题二:小学里大家学过《故宫博物院》,很多同学也游览过北京的颐和园。你觉得它们给你留下的印象和苏州园林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

故宫博物院:规模宏大,对称结构,红墙金瓦,色彩浓艳。皇家威严。

颐和园:规模宏大,建筑、山、湖都是巨制

四、探究发现悟园林

1、赞园?赞人?

作者从一个鉴赏者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苏州园林的独特魅力。他仅仅是为了表达对苏州园林的喜爱之情吗?

——对园林设计者和匠师的赞叹。

从哪里看出来的?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

“……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直追求的是……”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他们唯愿游览者……”

“……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月里,胸中有丘壑……”

2、何人?何缘?

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建造者究竟是什么人,你们好奇吗?我们一起来看两则材料。

材料一:

沧浪亭,初建于北宋中期杰出的爱国者和文学家苏舜钦之手。苏舜钦状貌魁伟,慷慨有大志,欧阳修认为他有宰辅之才。政治上支持范仲淹等人的庆历新政,因此深为朝内保守派所忌,后遭弹劾,削职为民,闲居苏州。于是买水石作亭,取“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命名为“沧浪亭”,为读书会友之所,时发愤懑于歌诗,其体豪放,往往惊人,一时豪俊,多从之游,诗文名满天下,被誉为开有宋一代诗风者。

材料二:

拙政园是嘉靖时的御史王献臣和挚友文徵明共同设计营构的。借《闲居赋》“拙者之为政”句意取名为“拙政园”。

王献臣,字敬止,号槐雨,为人疏朗峻洁,博学能诗文。为官古直,不阿法,敢于抗中贵,时有“奇士”之称。因受东厂特务的诬陷连遭贬谪,愤而弃官回归故乡苏州。

文徵明是诗文、书、画“三绝”的巨匠。自明中叶到清代,文徵明成为文人画家普遍敬仰的宗师。他的书法清劲秀美,洒脱而有韵度,工行草书,尤精小楷。诗歌风格清新妍雅,有《甫田集》,收其700余首古、今体诗。文徵明不仅才艺冠代,而且人品峻洁。他和王献臣志趣相投,绘制了拙政园31景图,每个景点都配有诗一首,并亲撰了《王氏拙政园记》一文。

小结:中国古代没有专职的造园师,苏州园林是园主、诗画家和匠师合作的结晶。这些园林的主人们都是“学富五车”之辈,造园就是为了既在城市里享受丰富的物质供应和服务,但却又向往自然山林的闲情逸致,于是凿池堆山,营建亭榭,莳花植木,以自然山水为楷模,用种种造景手法构成引人入胜的景象,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

五、拓展反思说园林

提示:可以从文章严整的结构对自己写作的启示方面说,也可以从苏州园林独特的文化内涵说。

苏州园林教案篇7

教学目的

1.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领略我国江南第宅园林建筑的风貌,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2.理解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课时安排:两教时。

教学重点:

简介作者和本文文体;正音、正字,解释词语;通读课文;了解作者构思和文章结构;辨析文中运用的说明法。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介作者和本文文体

今天我们学习介绍江南第宅园林的名篇--《苏州园林》。

本文作者叶圣陶是苏州人,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因此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 本文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我们把它作为一篇说明文来学习。它不是介绍苏州某处园林的特色,而是就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来说的。叶老的这篇文章不仅准确地把握了苏州园林的'特点,而且文字生动、优美,从写作构思到语言运用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

(二)正音、正字,解释词语。

根据预习提示,给加点字词注音。

同学注音、朗读,教师提示读准字音和正确掌握汉语拼音规则。

补充两个多音字;对称chen、相间jian

解释词语:(出示投影--几个重点词语的注释)

同学解释、教师重点提示的词语:

标本、布局、映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别具匠心等,强调要把词放在句中来解释。

(三)朗读课文

要求。掌握字的读音;进一步理解词在文中的意思;思考作者怎样向读者介绍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探求作者的思路)

(四)从写作构思入手,分析文章结构

(可从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导入,也可由教师提出)

问:这是一篇事物说明文,被说明的事物--苏州园林的特征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找出本文说明事物特征的课文内容,即第2段中“……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是贯穿全文的中心,“图画”成为介绍苏州园林的线索。

问:作者怎样抓住中心构思全篇,安排全文的结构呢?

文章开头:结合重点词“标本”(原指供学习、研究时用的动、植物的实物,这里有“范本”的意思)、“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理解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建筑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全文的总起,确立本文说明的对象--苏州园林(总体)。

问:第2段课文,作者围绕苏州园林共同特征,写了几层内容?

第一,撇开不同点,专说共同点。

第二,苏州园林共同点具体在四个“讲究”。

第三,再一次强调共同点什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

第四,用游览者的话证实作者的评价-突出本文是从欣赏者的角度写的。

问:课文的第3、4、5、6段内容与第2段是什么关系?

第2段是总说,第3、4、5、6段是分说。每一段与前面的~个“讲究”相照应,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某一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图画美。

上述四方面是重点,作者作详细说明。

问:课文第7、8、9段写了什么内容,与中心有何关系?

这三段从园林角落的布置、门和窗以及色彩方面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这是细部介绍属非重点,故写得简略。

问:读第10段,想本文结尾有何特点?

文章收尾留有余地,令人回味。总观全文的结构脉络(投影显示):总说(完美的图画)--分说(第2段),大处讲究:布局(3段) 配合(4段)映衬(5段)层次(6段)细部注意:每个角落(第7段)门窗图案(第8段)色彩(第9段)

课上做练习一,填写结构图表。

思考:本文说明事物的顺序是怎样的?

从全文看,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从各部分看,按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顺序。

提示:本文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层次在段中也有体现。以第4段为例作分析。

问:为了能说明事物特征,给读者具体形象的感受,作者要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试找出第3段中使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运用作比较、打比喻的说明方法,说明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园林是美术画,讲求自然之趣。

(六)布置作业

1.复习字、词,会写、会注音、会解释。

2.笔答课后练习二、三

苏州园林教案篇8

[教学设想]:

一、本文着笔于苏州园林的总特点,有很强的概括性,理清作者思路,了解文中总说和分说的自然结合,是教学的重点。

二、苏州园林的总特点就是画意美,教学时应尽可能将有关文字还原成画面。

三、本文以说明为主,有时也穿插使用了议论、描写等多样化的语言表达方式,教学时应适当分析,这是教学难点。

四、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仔细领会,认真辨析。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查字典等有关工具书,掌握生字的字形、读音,了解文中部分字词的意义。学习本文多样化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层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苏州园林的画意美,激发学生爱美爱国。

[教学重点]:

一、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理清全文的结构布局。

[教学难点]:

学习说明方法,领会描写句、议论句的作用。

[教具准备]:

苏州园林的图片、课件

[教学要点]:

1、把握苏州园林的总特征。

2、理清说明顺序。

3、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

粗读课文,抓住本文的说明中心,划分课文段落,借助工具书弄懂生字词。

二、导入新课: 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美在西湖,苏州美在园林,那么苏州园林究竟魅力何在呢?让我们伴着清雅的古筝曲,一起来欣赏一组苏州园林的图片,感受一下苏州园林的'美趣。

三、课件显示图片欣赏,请同学们说说看图片后的感受。

[感受苏州园林的美趣,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激发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1、图片介绍了哪些园林?

(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留园——苏州四大名园)

2、说说你对苏州园林总的印象。 (鼓励学生运用诗句)

四、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感受画意美的同时,把握苏州园林的总特征,理清文章说明的思路,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请同学们听听叶圣陶对苏州园林的评价,看看叶圣陶先生跟你们有没有同感。

[幻灯出示思考题] :

1、作者对苏州园林总的印象是什么?

2、作者是怎样用一句话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的?

3、作者分项概括,又从四个方面体现以上特点,是哪四个方面?

4、课文余下部分又介绍了什么?

5、结合是上述问题,标明全文说明顺序。

(电脑播放课件:苏州园林的相关图片、原文文字)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自由发言。)

五、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将朗读训练与学生个性的发展需要相结合,培养学生自信、有主见。]

1、结合图片,用语言再现苏州园林四个“讲究”的图画美。

(学生分小组合作,教师提供相应的图片、音乐,小组推荐代表表演,师生共同点评。)

2、文中优美的句子很多,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3、从文中你领会到哪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学生自由发言)

六、质疑问难。

[提倡学生有发问精神]

(鼓励学生敢于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寻求老师和其他同学的帮助。)

七、拓展训练。

[学文与作文成为一体,意在指导学生注意作文的条理性]

试以“我的家”为题进行写作练习,要求不实写哪一处景或哪一件事,而从总的印象写起,引出对事物总的特点的概括,然后围绕中心多方面说明。

板书设计: 苏州园林 ——叶圣陶

总印象:标本影响

苏州园林教案推荐8篇相关文章:

中国园林作文7篇

园林工作报告7篇

园林工工作计划5篇

写园林的作文5篇

2023年苏州中考作文5篇

园林技术自我鉴定6篇

园林委工作计划6篇

苏州乐园作文6篇

年终园林工作总结6篇

2023年园林工作总结7篇

苏州园林教案推荐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55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