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详细规划可以让我们在教学中更有序,避免进度的拖延,只有认真写好教案,才能确保每一节课的教学进度,以下是写文书吧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一年级上册语文第5单元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一年级上册语文第5单元教案篇1
?教材分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是宋代诗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所作。诗题内涵丰富:点明时间、地点、事件和心境。全诗四句话写云、雨、风、水,生动形象;写山、船、地、楼,句句求实,堪称写实景的佳品。表现出诗人明锐的观察感受能力,形象生动的想象能力和高超的遣词造句能力。
?学情分析】
对于6年级的学生来说,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但有时,会对诗歌背后蕴含的诗人情感不能深刻领悟、体会。因而要着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古诗。
?教法、学法】
教法:运用各种手段,图片、音乐,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
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学法:采用多种朗读方式:自读、齐读、配乐朗读感悟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运用多种学习方式:“自读 - 质疑 - 交流 - 小组合作探究 - 多种展示”这样一种学习过程来实现对文本的学习。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一个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3.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古诗多媒体课件 课前收集含“雨”的诗句,搜集苏轼的相关资料信息及其诗词等文学作品。
?教学时数】 1课时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古诗的教学目标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古诗教学应注重战略,关键之处要体会古诗的文字美,音韵美,意境美,方寸之地意味无穷,进而熟读成诵,积累于胸。苏轼写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巧妙地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内容不难理解,故而遵循“淡化理解,强化诵读”的古诗教学原则。
?思路提要】
采用同学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读诗 - 会意 - 入境 - 悟情,形式不拘一格,关键要把古诗学活,在读中理解、感悟这首古诗。
?过程揭示】
一 、激趣导入
1.师生对诗:“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刚才所对的诗出自《水调歌头·中秋》,作者是谁?谁能向我们介绍一下苏轼?
3.今天我们就跨越900余年和苏老先生相会,来学习一首他写的诗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二、诵读古诗
读古诗要有节奏,还要有重音。
1.诗题:
⑴ 指名读,齐读;
⑵ 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时间、地点、事件)
⑶ 题意:六月二十七日,(作者)登上西湖边的望湖楼,欣赏楼外精致,在微醉中写下了这首诗。
2.诗句:
⑴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多读几遍,准确认读,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
⑵ 指名读,评读。
⑶ 怎样才能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自由畅谈)
出示读诗建议:
①准确认读,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
②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③注意平声字读长,仄声字读短。
④诗的韵脚为开口呼,读出的声音要悠远。)【出示节奏】指名读、师生对读、小组读、站立读等多种形式读。三、理解诗意
1、自己再读几遍,想想六月二十七日苏轼在望湖楼看到一番怎样的景象?
反馈:描绘了西湖忽晴忽雨的景象。
云怎样?“翻墨”,指打翻的黑墨水。乌云像打翻的黑墨水还没有遮住山。
雨怎样?白色的雨点像跳动的珍珠,杂乱地跳进船里。
风怎样?卷地而来的大风,忽然把乌云和雨点吹散了。
水怎样?望湖楼下面的水像天空一样,水天一色,一片汪洋。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与同桌交流。
馈:
⑴ 出示前两句
①男生读,什么意思?【理解“翻墨” “跳珠”,强调“遮”字书写注意事项。[你能用学过的四字词语形容一下这样的乌云吗?(乌云翻滚、风起云涌、乌云密布、乌云滚滚……)你还在哪些诗中见过这样的云?(黑云压城城欲摧……)] 这样的雨一直留在苏轼的'脑海里,15年后当苏轼故地重游时依然在怀念这样的雨。(出示: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让我们记住这样的雨,齐读第二句。此时此刻,又让你想起哪些含“雨”的诗句?】②这两句诗很有意思,我们来做个对对子练习:“黑云”对-(白雨),“翻墨”对-(跳珠),“未遮山”对-(乱入船);
⑵ 出示后两句,女生读,什么意思?
四、想象诗境,体会情感
⑴ 听范读,生闭眼想象画面,想想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赞赏之情)
⑵ 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写的?
① 写的景物多(云、雨、风、水;山、船、地、楼);
② 变化快( “未遮山” “乱入船” “忽吹散” “水如天”为瞬间变化 );
③ 动态多(翻、遮、入、吹),是在楼上所见的雨景。比喻恰当,有声、有色、有形象、有动感,逼真可感,句句写景,句句抒情。
五、升华诗中蕴含的情感
1、观看此诗赏析视频,进一步领会古诗意境,升华情感。
2、出示、齐读:苏子笔下惊风雨,阴晴时霎亦传神.读罢掩卷细品味,又疑东坡是天人。
3、配乐齐读古诗。
六、拓展延伸
1.这首诗描绘了西湖忽晴忽雨的景象,这让你想起那句俗语?(俗话说“六月天,孩儿脸”还真不假,刚刚还是阳光灿烂的天气.转眼就下起大雨来了。)还让你想起那些表示变化快的成语?(变化多端 变幻莫测 千变万化 瞬息万变 日新月异 转瞬即逝 稍纵即逝 白驹过隙 喜怒无常 )
2.解释带点的词,说说诗句的意思。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3.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4.交流苏轼的其它诗词。
5.《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一共写了五首,我们今天学的是第一首,请同学们下去以后查一查余下的四首。
板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雨前 黑云翻墨
雨中 白雨跳珠
雨后 水天一色
来去匆匆
一年级上册语文第5单元教案篇2
一、复习检查。
1、卡片认读声母:bpmf,这些字母我们称它们什么?(声母)声母一般都站在音节的最前面。
2、认读韵母卡片,这些字母我们称它们为什么?(单韵母)再人带调韵母,教师讲解:声调都标在韵母上面。
3、复习带调音节bápábàmāmùbùmǒ等。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情境图,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图上有谁和谁?他们在干什么?孙悟空的表情怎样?哪吒心里会想些什么?
2.读语境歌:悟空本领特别大,天兵天将都不怕,打败哪吒三太子,乐得悟空笑哈哈。
?相机出示:detenele】师:我们今天要学的声母和这4个音节有关。
三、借助表音表形图,学习字母音和形
1.出示座钟笔筒图学习声母d,讨论:图上有什么和什么?出示声母d,问:这个字母和图中的哪部分有些像?
(1)教师范读三遍。指名学生领读,齐读,指名读。
(2)教学d的书写,问:d和我们学过的哪个字母有点像?
(3)谁能想个顺口溜记住d?(座钟笔筒ddd
(4)请小朋友看看书上d的写法。之后,师范写,生描红。
2.出示模特图学习声母t,指名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
(1)出示声母t。提示:它和模特的“特”的读音有点像。
(2)教师范读t,让学生齐读,“开火车”读,指名读。
(3)教学t的字形及写法。
a.指名观察图画,说说怎样借助图画记忆。
b.把t和f做比较。
c.启发学生自编顺口溜,时装模特
d.自学t的写法,提示:t有几笔?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3.出示哪吒出关图,学习声母n,问:图上画的是谁在干什么?
(1)出示“n”。提示:这个字母和哪吒的“哪”读音有些相像。
(2)教师范读n,讲述发音方法。领读,齐读,指名读。
(3)教学n的字形及书写。问:谁来说说你用什么办法记住n?
?启发自编顺口溜:一个门洞nnn,半个m字nnn】
(4)自学书写方法:观察,书笔顺,之后描红,临帖。
4.教学声母l方法同上。
作业,完成《习字册》抄写4个字母各一排
一年级上册语文第5单元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2、 联系已学课文和生活经验加深对寓言的理解。
3、 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具准备:
陶罐和铁罐各一个
教学日期:
xxxx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大家看一看,老师讲台上摆的是什么?板书(陶罐和铁罐)
2、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学在这两个罐子之间发生的故事。
3、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边听录音,边在每个自然段的前面标上序号。并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生自由发言。
3、师归纳。
国王的御厨里有一只陶罐和铁罐,铁罐仗着自己坚硬。常常傲慢地奚落陶罐。若干年后,陶罐从废墟里挖出来依旧精美,而铁罐却被氧化得无影无踪了。
三、学习1——9自然段了解陶罐与铁罐的性格特点。
1、听1——9自然段的录音思考:这几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铁罐自命清高,瞧不起陶罐,常常奚落陶罐。)
板书:奚落
2、哪一位同学来说一说“奚落”的意思。
奚落:用尖刻的话数说别人的短处,使人难堪。
3、这几个自然段也就是常讲铁罐常常用尖刻的话数说陶罐的短处。
4、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思考:
① 陶罐的短处是什么?铁罐又是凭什么来奚落陶罐的?
② 铁罐用了哪些尖刻的话数说陶罐的短处(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
③ 面对铁罐的奚落,陶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
请同学们边读就边把有关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5、生回答老师的问题
6、小黑板出示对话,体会各自态度。
①“你敢碰我吗?陶罐子!”
陶罐一开口就是“你敢碰我吗?”它的意思就是陶罐敢不敢碰它,。它根本就没有把陶罐放在眼里,它称呼陶罐“陶罐子”直呼其名,说明它有没有礼貌?。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一个能够体现铁罐态度的词来。。面对铁罐的傲慢无理,陶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不敢,铁罐兄弟”。陶罐有没有生气?。它不但没有生气,还很礼貌地称呼它为兄弟,并承认自己不敢碰它,说明陶罐怎么样?。
②请同学们自学后面的句子,看看这些句子体现了陶罐和铁罐怎样的态度?铁罐:傲慢、狂妄 陶罐:谦虚、忍让、不骄傲不自卑
③请同学们看到书101页的插图,看一看,哪个罐子是陶罐,哪个是铁罐,为什么呢?
7、指导朗读1——9自然段。
①通过1——9片段段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陶罐和铁罐不同的性格特点,铁罐的傲慢、狂妄,陶罐的谦虚、忍让、不骄傲不自卑。我们就来分角色把1——9自然段读一读。
②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出铁罐的傲慢、狂妄,读出陶罐的谦虚。
③分角色朗读:男生读铁罐说的话,女生读陶罐说的话。叙述的语句就由老师朗读。
④请两位同学把刚才读的内容演一演。
四、总结1——9段、学习10——17自然段。
铁罐自以为坚硬,瞧不起陶罐,常常奚落陶罐二者就发生了争吵,最后以不欢告终,随着时间的变化,故事又有什么变化,请大家快速的默读10——17自然段,并思考:
1、许多年过去了,陶罐是什么样子?铁罐呢?(陶罐依旧和以前一样,光亮朴素、美观。)(铁罐被氧化消失的无影无踪。)
2、当人们发现陶罐时,人们的态度怎样?为什么呢?(高兴、惊讶)(它是古代的东西、很有价值)
当年被铁罐奚落的陶罐,如今却成了很有价值的文物被人们永久的保存下来,(板书:永久)。而当年狂妄自大的铁罐却被氧化消失得无影无踪(板书:氧化)。当初铁罐有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结果呢?
(没有,因为它只看到自己坚硬的一面,而没有看到易氧化的短处;同样陶罐也只看到自己易碎的一面,而没有正视自己易保存的一面。)
3、从这则寓言中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联系学生的课文和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
五、总结课文
完成小黑板上的练习
这则寓言采用了手法将陶罐和铁罐人格化,通过人格化的描写,告诉人们看待问题要,任何事物都
六、作业:
把故事讲给弟弟妹妹听,告诉他们看问题要全面,不能用自己的和别人的短处比,更不能因此而骄傲。
板书设计:
陶罐易碎——→永久
忍让↑↓奚落
铁罐坚硬——→氧化
教学反思:
一年级上册语文第5单元教案篇4
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作品,积累文言字词,背诵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和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体会并学习诗人在失望中冲破冲破黑暗,追求光明,施展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掌握诗歌表现手法,理解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境和包蕴的人生哲理,掌握本诗引用的历史典故及其作用
教学过程:
一、通过作者导语
李白这个名字相信大家已经都非常熟悉了,李白是酒中仙,诗中仙,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举起诗歌的火炬,照亮了壮丽的唐代文明。今天让我们继续对他诗歌的学习,共同走进他的《行路难》
二、检查预习
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李白是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创作背景李白生性傲岸不羁,不愿阿谀如日中天的李林甫腐败集团,无法处理好朝廷复杂的人际关系,不久遭到权贵的谗毁,于天宝三年年被玄宗“赐金放还”。《行路难》是李白在遭到馋毁,被迫离开长安时写的一组诗(共三首),本诗是组诗中的第一首。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了政治上遭受挫折后的郁闷不平之感。
三、读课文
1、教师泛读同学时注意重音、节奏、情感、意境。
2、学生诵读
四、翻译
自主翻译,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共同交流注意通假字:“直”同“值”,价值。金樽:酒杯;清酒:名贵的酒;珍馐:珍贵的食品“羞”同“馐”箸:筷子;塞:堵塞安:哪里四、析读层次,感受思想美。全诗共十二句,每四句一个层次,共分三个层次。下面分组赏析各个层次
★第一节的感情基调是什么?从什么方面体现出来?明确:忧郁悲愤运用“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和“停”、“投”、“拔”、“顾”四个连续性动作,形象地表现了诗人政治失意后心绪茫然、痛苦悲愤的心情。
★第二节写了什么内容,反应了诗人什么样的矛盾心情?明确:回应了“行路难”的题目。用比喻和典故写仕途的艰难及前途的信心。尽管上节说道“不能食”、“心茫然”,但作者想有所作为,他还要“渡黄河”、“登太行”。无奈现实环境中“冰塞川”和“雪满山”。想有所作为却不能体现出诗人的矛盾心情。
★第三节的情感基调是什么?表现出怎样的情感反复?明确:乐观自信。吕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象刘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五、讨论
1、行路难,有多难?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用了比喻的修辞,黄河和太行大水名山川就像诗人的高远理想“冰塞川”“雪满山”尤其是“塞”“满”象征了实现理想的道路曲折太多,象征仕途十分艰难。这就是诗人笔下的鲜明意象借助意象理解诗意诗境是鉴赏诗歌的办法现实和理想的距离让作者倍感痛苦,终于发出怎样的苦闷感叹呢?(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看未来,只觉前路崎岖,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真是“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仰天长啸天无语,竟使英雄泪满巾”。
2、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明确:是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得诗人“酒”不能咽,“馐”不能食,由于朝中_佞阻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
☆诗中引用了哪些历史典故?有什么作用?明确:诗中借用了吕尚垂钓在碧溪,伊尹梦舟过日边等典故,寄寓了诗人梦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那样为统治者重用,建立伟业的愿望。
☆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明确:无论前路多艰险、多难走,诗人相信终有一天将乘长风破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的彼岸。这两句充满这冲破黑暗,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的精神。
☆本是怎样体现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明确:巧用历史典故;夸张的描写、形象的比喻;跳跃式的结构;感情基调激越高亢、乐观向上。
六、总结
诗歌的写作亮点;
1、真情流露,一波三折
2、巧用比喻,暗示人生
3、引用典故。含蓄做比
4、夸张描写,画龙点睛每个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假如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或不如意,你会怎么做?在苦难中,也许李白是我们自信的一种力量,是我们翱翔长空的一双翅膀。面对挫折,我们应该学习李白的胸怀坦荡,积极乐观。倔强自信,学习他永不言败的精神!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七、作业布置
背诵
一年级上册语文第5单元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教会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识字。
2.积累词句。
3.指导学生掌握左窄右宽、左宽右窄的字的写法。
4.帮助学生积累古诗,指导学生阅读,丰富学生的语言。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指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
2.指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去野外观察自然需要的物品,认识相关生字。
2.了解表示动作的词语。
3.仿照例句说句子。
4.掌握左窄右宽、左宽右窄的字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识字加油站。
1.让学生说一说,去野外观察大自然,要准备什么?
2.学生看拼音读字、读词,在词语中认读生字。
3.辨字形,让学生认识11个生字。
4.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学会生字的。(形声字声旁识字的方法或熟字加一加的方法)
二、字词句运用。
1.出示三组词语,读准字音。
2.体会每组加点词语的不同意思。
3.选一组,演一演。
4.出示两个句子读一读。
5.用上加点的词语,说说你的日常生活。
三、书写提示。
1.认读其中的字。
2.引导学生发现每组字的相同点。(左窄右宽、左宽右窄)
3.学生写字练习,提醒写字姿势。
【板书设计】
有时候……有时候……
……在……在……在……在……
左窄右宽,左宽右窄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积累古诗。
2.阅读短文。
【教学过程】
一、日积月累。
1.学生自由读古诗,接力读,分小组读,竞赛读。
2.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古诗的内容。
3.学生背诵古诗。
二、我爱阅读。
1.学生自由朗读。
2.思考下面的问题。
(1)狮子和企鹅分别生活在哪里?这两个地方分别有什么特点?
(2)狮子在什么情况下请企鹅寄冰?
(3)狮子收到企鹅寄的冰了吗?为什么?
(4)收到狮子退回的箱子,企鹅也糊涂了,这是为什么?
3.师生共同讨论交流。
出示南极和非洲的图片,通过对比帮助学生理解短文内容。
随机板书:
狮子:非洲——炎热
企鹅:南极——寒冷
4.说话训练。
(1)狮子误会了企鹅,企鹅也被搞糊涂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2)同桌之间互相讲一讲。
(3)请同学表演续编的小故事。
【板书设计】
企鹅寄冰
狮子:非洲——炎热
企鹅:南极——寒冷
一年级上册语文第5单元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掌握多音字“宿”,理解“烟渚”等词语的意思
2、能有感情的读诗,理解作者所描写的景色,以及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并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对“客愁新”“野旷天低树”的理解,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介绍背景:
1、上个月我们曾在这里和五年五班的郭老师上过一节古诗课,还记得那首诗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我们一起背一遍吧!
3、孟浩然与李白告别去扬州那年,他四十岁。孟浩然从二十几岁便离开家乡湖北远赴京城长安,他希望能以自己的才华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求得官职,然而在京城十多年间,他在参加了多次科举考试,结果均以落榜告终!心灰意冷的孟浩然便返回襄阳老家开始隐居!三年后,心有不甘的孟浩然决定再次离家,去江南一带游历,他要广交朋友,希望四十岁的自己还能够有机会谋得官职!于是这年春天,他在黄鹤楼与李白挥袖告别满怀希望出发!出去秋来,一转眼半年过去,孟浩然的发展依然很不如意,这天夜晚,他泊船于建德江畔,眼望四周景物想到自己前途渺茫,便提笔写下了这首五言诗
4、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看题目,结合预习
1、说说对诗题的理解
2、认识多音字--宿并理解字义
3、理解建德江关于作者孟浩然还有谁想补充吗?
4、那么孟浩然夜宿建德江边到底看到了什么,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接下来我们就随同作者的视线去建德江边看一看。
三、出示古诗,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四、结合预习,用四单元学过的理解古诗的方法在弄懂诗意的基础上,完成问题,建议先独立完成再与同桌或小组交流完善。
出示思考问题:
1、诗人夜宿江边看到了什么
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五、逐句汇报
1、看到了什么:看诗句,结合注释及插图理解以下词语:、烟渚、日暮、野、天、树、江、月
2、重点:“客”“愁新”的理解:出示诗经节选说明,本来不如意夜晚不能回家更增添了一份忧愁
3、拓展借月抒怀的诗句--读读体会
六、
1、看板书,回顾全诗,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些景物的背后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呢:忧愁。这种情感,诗句中有没有直接体现的字词呢--愁
2、带着我们的理解再读这首诗!
七、结合这首诗,再提起夜泊人,你会联想到哪些词语--孤独、寂寞、忧愁、思念……
八、老师又带来两首描写游子漂泊异乡夜宿在外的古诗,出示课后的两首诗--《枫桥夜泊》《天净沙秋思》
1、自由读你能找到诗中表现诗人内心情感的词语吗?
2、围绕着这个词语,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找找读读,理解体会。
3、读诗,感受
九、全课总结
一年级上册语文第5单元教案篇7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56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文章中的生字新词。
3、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象,理解诗中拟人手法的运用。
4、初步感受现代诗的意象美和韵律美。
(搜索本课的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
本文转载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感受新诗的美。
教具准备:秋景的多媒体课件或幻灯片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激趣:同学们,一年四季,季节更替,转眼,又到了秋天。秋天是硕果累累、流光溢彩的季节,让我们跟着诗人王宜振的脚步,一起到田野里去感受明丽的秋天吧!
2、(多媒体课件或幻灯片展示秋景)教师范读全诗。
3、学生自由谈:看了秋景,听了写秋的诗,你对秋天有了怎样的印象呢?
(搜索本课的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
本文转载
二、初读诗歌,理清诗歌的脉络。
1、学生自读全诗,边读边标出诗歌的小节来。
2、指名读全诗,相机正音。
3、出示生词卡片,认读:
明丽 酿造 烦恼 羊肠小道
照耀 珍藏 柔韧 井井有条
4、再读全诗,将自己喜欢的地方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
三、作业:
1、描红课后生字,小组给出评价。
2、熟读诗歌。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上一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秋天的美,用读来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好吗?小组轮读课文。
二、进入新课
1、精读感悟,体会秋天各样的美
(过渡:跟着诗人我们走进了秋天,看到了秋天,你喜欢秋天的什么风景呢?读读课文,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读完课文后学生自由谈,教师相机板书:秋风、秋阳、秋色、秋实、秋香(可以打乱顺序)
重点品读:
a、秋风:
(1)你为什么喜欢秋风?指名学生答。(秋风像个淘气的娃娃,又像一把柔韧的梳子……)
(2) “把夏天的脚印儿轻轻涂掉……是什么意思?你觉得这个省略号有什么作用?(好像是风在一点一点擦拭脚印,掩盖夏的痕迹。)
(3)能把你的喜欢用读表达出来吗?(感情朗读这一小结,师生共同评价。)
b、秋实:
(1)秋天里,有哪些果实成熟了?都是什么样子的?(稻穗、向日葵、苹果、葡萄……)
(2)自读第三到五小节,感受丰收的喜悦。
(3)汇报朗读,教师指导。
(4)全班赛读,看谁先背下来。
(5)在看到累累秋实的时候,我们还看到了迷人的秋色,都有些什么颜色呢?(红、黄、紫。。。。学生可以想象补充课文中没有的颜色。)
2、回归整体,感受诗的韵律美
(1)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呢?(写得美,读起来上口……)
(2)你觉得这首诗还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自由谈,只要有道理就给予肯定。(重点指导体会拟人手法的运用)
(3)教师小结:这首小诗运用拟人的手法,用流畅明快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秋天的美。
3、再读全诗,试着背诵全诗。
三、拓展延伸,描绘自己心中的秋天
1、同学们,金秋是美丽的,在每一个人心中,它又美得各不相同,下面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礼赞自己心中的秋吧!
2、自由组合,分组活动:
(1)、彩笔绘秋色,画出心中的秋。
(2)、深情颂秋天,读出心中的秋。(小组合作编排诗朗诵《秋天》)
(3)、妙笔描秋景,写出心中的秋。(即课后练习4,将诗句改成一段话。)
3、全班汇报交流,教师总结。
四、作业:
1、背诵全诗。
2、课后收集写秋天的诗,古诗,现代诗都可以。
(搜索本课的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
本文转载
一年级上册语文第5单元教案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