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明确的目标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写教案不仅是教师的职责,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写文书吧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郊游打击乐教案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郊游打击乐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分析歌曲aba的结构,感受a段音乐的欢快,b段音乐的优美。
2、学习用动作表达音乐的不同情绪。
3、让幼儿学会看图谱打击乐器,培养幼儿用音乐表现生活的兴趣。
4、在感受歌曲的基础上,理解歌曲意境。
5、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活动准备:
1、幼儿会唱歌曲《郊游》。
2、小乐器:铃鼓、碰铃、响板等。
活动过程:
一、复习歌曲,进一步感知歌曲的结构和情绪。
1、小朋友还记得《郊游》这首歌吗?我们现在一边拍手,一边跟录音机唱。
2、提问:
a、郊游这首歌曲有几段?
b、第几段和第几段的音乐是一样的?(第一段和第三段的音乐是一样的,这首歌曲的结构是aba的结构。
c、a段的音乐听起来怎么样?高兴的、欢快的。
d、b段音乐听起来这么样?非常优美、速度比较慢。
二、创编动作。我们已经知道了《郊游》这首歌曲的结构是aba的结构,也知道了a段音乐是高兴的、欢快的,b段音乐是优美的、比较慢的,那么我们现在用动作来表现这种不同的情绪。
三、看图谱,做身体动作。
1、今天老师还给小朋友带来了一幅图,现在我们来看图。郊游的时候,心里非常高兴,脚步也比较快,唱走走、走走走时,每一拍拍两下。唱我们小手拉小手时,一拍拍一下。
2、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b段音乐优美、比较慢,所以我们拍的时候也要慢些,一小节拍以下。
四、看图谱,分声部练习。图上的小圆点,表示响板的声音;图上的小花花表示全部乐器;一个铃鼓,三个折线,表示拍一下铃鼓,摇三下。
五、看图谱,拿乐器演奏。今天,小朋友都是小演奏家,老师是指挥员,小演奏家一定要听指挥员的`命令,现在开始,练习数遍。
活动反思:
本次音乐活动是一个歌唱活动。《郊游》这首曲子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它是aba结构,第一段和第三段是一样的,活泼欢快,中间第二段比较柔和,唱了郊游的风景。活动开始我以谈话导入,引导幼儿说说郊游地的风景,根据幼儿的回答我用简笔画的形式画了下来,从而引出第二段歌词。接着我用动作引导幼儿说出了第一、第三段的歌词。歌词理解后,让幼儿通过听教师清唱初步熟悉歌曲旋律,然后再用钢琴伴奏,一句句学习歌唱。等唱了两到三遍后请幼儿编动作,边表演边唱,这样比较能帮助幼儿记住歌词。虽然大多数幼儿能大概将歌曲唱出来,但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们觉得兴趣缺缺;而且后面边表演边唱,孩子们会分散注意力,反而唱的更少更轻,应该在幼儿熟悉歌曲的基础上再加动作比较好。
郊游打击乐教案篇2
设计意图:
打击乐演奏是幼儿园音乐教学的内容之一,通过打击乐教学能帮助幼儿掌握乐器的演奏技能并发展节奏感。通过中班的学习,幼儿初步能学会看图谱,按图谱有控制地演奏,在大班这阶段我们主要让幼儿继续学习有控制地演奏并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演奏的乐趣。《郊游》是中班幼儿学过的一首歌曲,它是一首aba结构的歌曲,表现了幼儿在郊游中轻松愉快的心情。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在节奏型上适当地提高了一些难度。这对刚进入大班的幼儿来说是一个挑战,这也是打击乐活动的一个新的尝试。
活动目标:
1、学习看图谱,按图谱有控制地演奏。
2、根据乐曲的变化设计配器方案。
活动过程:
一、律动入室2、引导幼儿发现歌曲的动作节奏师:“刚才这歌曲叫什么名字?你们知道它是什么结构的歌曲吗?什么是aba?(前面和后面的乐曲是一样的结构)现在我们请个小朋友说说a段做了什么动作?怎么做的?(师哼唱,请一个幼儿示范)
二、引导幼儿看图谱,用身体动作表现节奏型
1、观看a段图谱:我们先看a段,上面有什么?(脚印、手)表示什么?(可以踏脚和拍手)你怎么用这些动作表现节奏?(请一幼儿示范)全体幼儿学习a段的节奏型。
2、分析b段节奏型:这是什么符号?(出示波浪线)可以怎么表现?(摇或晃的动作)请一幼儿示范。
3、引导发现结束句不同的地方后面的a段和前面的a段是一样的,有没有不一样的地方?请个小朋友来示范一下可以怎么做?(全班幼儿练习一次)4、视情况而定:哼唱,幼儿做动作一次或跟着音乐做动作一次。
三、启发幼儿探索乐曲的配器方案
1、启发幼儿说说乐器特点师:“瞧,我请来了三种乐器(出示铃鼓、双响筒、圆舞板),你们说说,它们的声音有什么不同的特点?(铃鼓:可以拍或摇、晃。比较延长、抒情;双响筒:高低音,象脚步;圆舞板:声音短促)
2、为乐曲配器师:“你们觉得a段适合用什么乐器呢?a段脚步的适合用双响筒;(贴上双响筒的图标)b段的.比较抒情,可以延长的,适合用什么乐器?(铃鼓)最后的部分我们要让歌曲更热闹些,可以怎么做?(用上全部的乐器)
四、幼儿尝试用乐器演奏
1、师哼唱,让幼儿学习用乐器演奏整首歌曲。
师:“请小朋友轻轻地请出小乐器,我们试试把乐曲演奏一遍吧。请认真看图谱,注意什么时候要轮到那种乐器演奏。”
2、指出演奏的不足,连贯地演奏一遍。
3、跟着音乐,看图谱完整地演奏1—2遍师:“我觉得小朋友可以听音乐来演奏了,我们来试试吧。”
4、幼儿看指挥演奏1—2遍师:“小朋友真棒,现在我有个更难的,请小朋友不看图谱,眼睛看着老师的指挥把乐曲演奏一遍,行吗?”
五、结束活动师:“请小朋友带好自己的小乐器,不发出声音,到教室轻轻地放好小乐器吧”
活动反思:
在这次活动中,由于整个活动设计的结构设计比较完整,思路清晰,通过引入、让幼儿发现歌曲的动作节奏、引导幼儿看图谱表现等等循序渐进地递进,所以活动中相对较为紧凑,幼儿整体地掌握情况比较好。活动是初步地探索、学习有控制地演奏乐曲,所以活动显得比较紧凑。而因为是第一课时,在今天的活动中只给了幼儿固定的一种打击乐器演奏,不象平时让幼儿更换不同的乐器演奏,感受不同乐器的音色,在下次的打击乐活动中应放手让幼儿创造,可以让幼儿多看图谱探索,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幼儿成为自主进行打击乐编奏的主体。
郊游打击乐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在熟悉乐曲旋律的基础上,学会用身体动作表现乐曲节奏。
2.引导幼儿尝试用打击乐器为乐曲《喜洋洋》伴奏。
3.体验活动带来的快乐。
4.熟悉乐曲旋律,并用相应的动作进行表演。
5.欣赏歌曲,感受歌曲活泼有趣的特点。
活动准备
1.《喜洋洋》音乐、ppt、打击乐器(双响筒,碰铃,铃鼓)
2.打击乐谱
活动过程
1.倾听音乐,感受音乐情绪。
(1)师:我们来听一首曲子,听完说说这首曲子听上去感觉怎么样?
(2)师:这是一首很欢快、热闹的的乐曲,曲子的'名字就叫喜洋洋。
2.听辨乐句节奏,鼓励幼儿用身体动作表现乐曲。
(1)出示乐句节奏图谱,感受乐曲aba结构。
(2)师:你觉得这个乐曲,能分成几段?
(3)师:听音乐的感受不一样,所以表达也不一样,这个音乐是aba式的三段体,第一段感觉很热闹,像一群人在敲锣打鼓,第二段很舒缓像大家在一起跳舞,第三段跳完舞大家又开开心心的在一起迎新年。
(4)看ppt,听辨乐句的节奏。
(5)师:这里有两条乐句的节奏,一条是a段的,一条是b段的,你们来听一听那句是a段的,那句是b段的?
(6)尝试用身体的各部位表现音乐节奏型.
(7)师:不一样的节奏型,打出来的节奏是不一样的,能不能用我们的身体来打一下节奏呢?
(8)看图谱,配乐演奏身体部位的节奏
3.听音乐尝试用乐器分声部演奏
(1).出示乐器和节奏型,自主配乐练习。
(2)师:咱们用打击乐器来演奏。
(3)看指挥用乐器演奏一遍。
(4)师:乐队演出是有要求的,你知道哪些要求?
(5)交换乐器演奏乐曲。
活动延伸
尝试不同的配乐方式演奏乐曲。
附节奏谱:
喜洋洋演奏视频:
郊游打击乐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体验歌曲表达的郊游时快乐的心情。
2.在听听、说说、玩玩的过程中理解歌曲内容,逐步学唱歌曲。
3.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幼儿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及肢体的表现能力。
4.感受歌曲诙谐幽默的特点,能听着音乐游戏。
活动准备
1. 经验准备:活动前幼儿有外出郊游的经验.
2. 物质准备:音乐《郊游》、风景区图片、图谱、团旗若干等。
活动过程:
1.创设歌曲情景,导入活动。
师:“我们上杭可是有很多地方可以去郊游的,我们一起出发去看看吧”
2.幼儿在情景的提示下,熟悉歌曲。
(1)师:“看,我们来到了哪里?”(紫金公园)(2)师:“公园里有什么?”(请个别幼儿回答)“走,我们继续出发吧!”
?评析】:
活动开始以创设“去郊游”游戏情境引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在郊游的过程中循环播放本次学习的歌曲,让幼儿对歌曲的旋律有了反复的熟知和感受的过程。同时,教师在郊游中出示家乡本地的旅游景点和风景图片,使活动更加的贴近幼儿生活实际。
3.欣赏歌曲,理解歌词,学唱歌曲。
(1)师幼学唱歌曲(2)完整唱一遍歌曲师:“那我们一起用好听的声音完整的将这首歌再唱一遍吧。”
?评析】:
在学唱歌曲环节,教师打破以往出示图谱一句一句教、幼儿一句一句跟唱的模式,而是通过到家乡的.各个风景区去“旅游”的形式,轻松自然地让幼儿将歌曲哼唱出来。同时教师能引导幼儿突破歌曲演唱的难点部分,抛出问题:“你觉得哪一句比较难唱,还唱不好”,充分的尊重幼儿,让幼儿更加自主地学习演唱。
4.感受歌曲情感,让幼儿自由表现。
(1)幼幼互动师:“我们除了可以用好听得声音来表现我们愉快的心情,还可以用什么来表示我们的快乐呢?和你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教师下去指导)(2)请个别幼儿表现【评析】:
活动中,教师不仅仅是引导幼儿唱,更注重引导幼儿感受音乐带来的情感体验,把郊游当中喜悦、愉快的情绪带入歌曲中,真正依据《指南》精神,不再重“技能训练”,而是强调艺术教育的“感受与表现”。
5.游戏《音乐动车》
(1)师:“除了上杭,还有很多地方可以去郊游,比较远的地方有哪里呢?”
(2)教师示范游戏,第一遍游戏。
(3)第二遍游戏(4)第三遍游戏6.在游戏情境中自然结束。
?评析】:
活动把郊游游戏贯穿始终,在活动最后教师扮演动车长,以“点兵点将”的形式,边唱边邀请幼儿乘坐她的音乐动车去郊游,同时要求唱得好的幼儿才能乘坐她的音乐动车,大大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与演唱的兴趣,最后让部分幼儿扮演动车长再次进行演唱与游戏,将活动氛围推向高潮。
活动反思:
创设郊游游戏情境,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孩子们所有的活动都依赖于兴趣。”诸多幼儿教育实例证明。兴趣是幼儿参与活动的原动力。因此在活动开展时,教师需用幼儿感兴趣的学习方式导入新歌。此次活动导入环节教师以创设“去郊游”游戏情境引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在郊游的过程中循环播放本次学习的歌曲,让幼儿对歌曲的旋律有了反复的熟知和感受的过程,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音乐氛围中感知、体验音乐。
郊游打击乐教案篇5
一、活动目标:
1. 在感受作品的基础上,体验音乐带来的欢快、抒情的情绪。
2. 理解乐曲aba结构(a段欢快,b段抒情),并用肢体语言表达。
3. 在熟悉歌曲节奏的基础上讨论配器方案,并尝试乐器演奏,体验合作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幼儿会唱歌曲《郊游》,音乐伴奏
乐器:铃鼓、碰铃、响板
节奏图谱、小乐器标记若干
三、活动过程:
1.教师弹琴,幼儿演唱歌曲《郊游》。
(1) 师:这首歌唱得是什么事情?郊游时心情很快乐,看到美丽的景色心情愉快,所以我们唱的时候很高兴,像真的去郊游一样。
(2)师:这首歌哪两部分是一样的?(开头和结尾)
小结:开头和结尾一样,节奏活泼欢快;中间部分优美连贯,所以唱起来很好听。
2.师:除了用歌声来表达这首歌,我们还可以用其他什么方式来表现这首歌呢?
(1)激发幼儿观察,老师用了什么身体动作表现歌曲?教师随乐演示。
(2)带领幼儿用跺脚、拍手的'方式表现歌曲的情绪和节奏。
3.出示图谱,感知乐曲节奏。
师:老师把这首歌变成了一张图,我们看着图(分辨一下歌曲结构),用动作把歌曲表现出来。
(1) 看图谱,听伴奏表现节奏动作。
(2) 师:老师还想让小乐器来帮忙,把这首歌变得更好听?(出示三种乐器,说说他们的名字和声音)
(3) 启发幼儿商量配器方案。
师:碰铃可以在什么地方演奏?圆舞板呢?铃鼓呢?什么时候拍哪里可以摇?
幼儿说,教师提取方案,并用乐器标记在图谱上表示出方案。
(4) 看图明确演奏任务。
带领幼儿用模仿乐器声音加手势的方式听伴奏尝试演奏一次。
4. 学习用乐器分声部演奏。
(1) 分声部发乐器,提出演奏要求:准备时乐器不发出声音;演奏时听清音乐,看好指挥,欣赏合作演奏的效果。
(2) 幼儿手拿乐器看教师指挥手势随乐演奏。
教师在演奏之后提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5. 鼓励幼儿自主选择乐器座位,再次看指挥演奏。
6. 商议新的演奏方案。
(1) 师:歌曲中有没有合奏的地方?那部分可以合奏呢?
(2)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归纳新方案,并出示合奏标记 ,表示三种乐器一起合奏,配在图谱上。
(3) 带领幼儿看指挥,用馨方案演奏。
7.小结,整理乐器,结束活动。
郊游打击乐教案篇6
一、活动目标
1。感受a段音乐的欢快b段音乐的优美,体验共同演奏的乐趣,
2。探索歌曲的表演动作,以及演奏时乐器的配置方案。
3。讨论打击乐器的'演奏方案,根据乐曲的变化设计配器方案,学习用不同的乐器来表达音乐的不同情绪,能够用铃鼓、碰铃、圆舞板、双响筒等乐器演奏歌曲。
二、活动准备
1。幼儿已会唱歌曲《郊游》。
2。铃鼓、碰铃、圆舞板、双响筒等乐器。
三、活动过程
1。复习歌曲,进一步感知歌曲结构的情绪。
(1)这首歌有几段?哪几段是一样的?第一、第三段音乐听起来怎么样?
(2)第二段音乐怎么样?
2。创编动作。
(1)在引导幼儿观察操作卡片画面进行讲述后,鼓励幼儿探索用什么动作表示手拉手、很高兴去郊游的情景。
(2)鼓励幼儿探索怎样表演第二段音乐中表现的优美景色。
(3)老师根据幼儿想象的动作组合成歌表演,并进行集体练习。
3。讨论配器方案,为歌曲伴奏。
(1)请幼儿思考用什么乐器演奏音乐优美部分?
b段的比较抒情,可以延长的,适合用什么乐器?
(2)请幼儿思考用什么乐器演奏音乐大家欢快地去郊游的部分?
提示幼儿a段脚步的适合用双响筒
(3)请幼儿看老师指挥做现用乐器的模仿动作,用乐器看指挥演奏。
(4)请幼儿和小伙伴交换乐器看指挥演奏。
郊游打击乐教案篇7
一、设计意图:
打击乐活动不仅能发展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还能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组织纪律性与责任感。但是打击乐活动也是我们在教学活动中组织的比较少的一门课程,由于孩子的人数比较多,而现有的打击乐器又比较有限。可是,我们不难发现,孩子们对敲击物体是非常感兴趣的。所以,我选择了幼儿周围比较感兴趣的物品作为乐器以供幼儿演奏。
二、活动目标:
1.让幼儿感受音乐,并会用乐器为音乐演奏。
2.尝试根据语音节奏,为音乐匹配合奏的地方。
3.幼儿在教师指挥动作的暗示下,控制好自己乐器的声响效果。
4.听音乐,尝试分辨乐曲的快慢和轻重,能跟着节奏律动。
5.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三、活动准备:
1.易拉罐、竹筒、茶杯和调羹若干,蛋糕盒两个。
2.《雷神》音乐以及图谱。
四、活动过程:
1.幼儿随音乐做律动进场。
幼儿在歌曲《幸福拍手歌》的旋律下,做拍手、拍肩、跺脚的.律动进场。
2.根据图谱,幼儿复习《雷神》的身体动作及语音节奏。
(1)幼儿听音乐复习《雷神》身体动作及语音节奏。
(2)幼儿分组练习,并在教师的指挥下能够分组进行演奏。
3.幼儿自由选择乐器,并能用乐器为音乐演奏。
(1)教师出示易拉罐、竹筒、茶杯和调羹。
(2)请幼儿自由选择乐器,并敲击乐器。
(3)让幼儿说出各种乐器的多种打击方法,教师归纳总结,并让幼儿按语音节奏进行有节奏的敲击练习。
(4)幼儿用乐器分声部的进行演奏。
4.幼儿交换乐器,并加上大鼓进行合奏。
(1)出示大鼓,并请幼儿想想应该把它放在音乐的什么地方。
(2)请一名幼儿上来听音乐找鼓点。
(3)大鼓与其它乐器进行合奏。
(4)幼儿交换乐器,并再次地进行合奏。
5.幼儿上台表演节目。
(1)请一名幼儿做主持人,介绍要表演的节目。
(2)幼儿进行表演,活动结束。
五、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目标定位明确,能够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幼儿能够用乐器为音乐演奏,并能够进行分声部的合奏。在教育活动的设计上层次清晰,步步深入。孩子们的兴趣非常浓厚!
郊游打击乐教案篇8
一、活动目标
1、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为歌曲《朋友来跳舞》伴奏。
2、尝试自选材料做打击乐器,并听辨其音色进行分类。
3、体验演奏自制乐器活动带来的快乐。
4、感知乐曲的旋律、节奏、力度的变化,学唱歌曲。
5、喜欢听音乐,体验随乐表现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在活动区投放经过敲击能发出声响的物体,如锅、碗、盆、筷子、积木等。
2、幼儿利用废旧材料与父母合作自制的打击乐器,如纸箱、瓶盖串联、饮料瓶内装沙的沙球等。
三、活动过程
1、熟悉歌曲旋律,倾听音乐《朋友来跳舞》。
2、设计用乐器演奏的节奏型。
(1)边听音乐边即兴做身体动作。
(2)教师归纳幼儿的创造,并带领幼儿随音乐做动作。(p51)
3、分声部练习。
确定一种节奏型,教师担任指挥,根据其节奏特点,进行分声部练习。如一组为××|,另一边×××|,其他节奏依次轮奏。
4、乐器演奏。
(1)倾听各自选择或自制乐器的音色。
(2)持相同音色自制乐器的幼儿集中就坐。
(3)由教师指挥,先确定节奏型,然后即兴指挥。
(4)交换乐器演奏,体验各种自制乐曲用不同的演奏方法进行演奏带来的快乐。
活动反思:
以往的音乐图谱,我都会用一些图形、符号等加入,设计成幼儿容易看懂和接受的图形谱,今天是打击乐活动,我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思考怎么为幼儿准备打击乐的图谱。教案中提及让幼儿来即兴做身体动作,让他们倾听音乐后创编动作,也就是随着节拍来伴奏,我想这个过程是幼儿自由发挥,建立在以往打击乐的基础之上的,我如果事先规定好了节拍,倒显得约束了孩子们的.创编动作。于是我在设计图谱的时候,尝试了只用小节符号分割,然后让幼儿即兴创编动作填充节奏符号的方法,看看孩子们是否能够实现这一目标。课堂中孩子们倾听了音乐《朋友来跳舞》,几遍以后他们对于节拍和段落也了解了,然后我就让他们自己来为歌曲配动作,我发现大多数孩子们都能比较自然的拍打出简单的节奏型,配合歌曲也十分的合拍。特别是歌曲的第一段节拍相对比较慢,孩子们的节奏很清晰。歌曲的第二段唱的相对唱得比较快,孩子们竟也能快速地创编节奏,完全让我出乎意料。《指南》艺术领域有指出“让幼儿倾听和分辨各种声响,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他对音色、强弱、快慢的感受”,这也符合指南的精神,突出了幼儿自己的方式,尊重了他们自发的表达与感受。
不足:由于没有提前准备好打击乐器,也成为这个活动的遗憾,孩子们徒手练习以后还想用打击乐器配奏,又由于时间限制,我只能把这个机会留于音乐室活动了。
郊游打击乐教案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