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撰写教案时,需注意语言的简洁明了,避免复杂的表达,教师在写教案时,应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以满足多样化需求,写文书吧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数学教案小学教案最新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数学教案小学教案篇1
新知识点:
1、理解面积的含义
2、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
3、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要求:
1、结合实例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测量图形的面积
2、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怕,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和公顷,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
3、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4、使学生探究并掌所到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使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所给的长方形、正方形面积
教学过程:
1、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加强直观教学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加强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手、口、眼、耳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特别是通过动手操作,在做中学,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效地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还应注意选择各种直观手段的优势,根据教学内容恰当选择教具或课件,从中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具有更真实的感受,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更有利于表象的形成。
2、变机械的学习为有意义的学习
机械的学习往往体现在概念教学中,机械的学习是指学生仅能记住数学概念的描述、符号,却不理解它们的内在含义,不理解有关概念的联系,更不会灵活地运用。有意义的学习是指学生不仅能记住概念的描述或符号,而且理解它们的内在含义,了解相关数学概念的实质性联系,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让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结论
在本单元中,有些内容探究的难度不大,结论比较容易发现,而且便于展开直观操作,因此是小学数学中比较适宜让学生探究的课题,老师应当充分发挥教学内容的特点,组织学生形展探究学习。
4、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估算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本单元的教材对面积的估算给予较多的关注,不仅在“做一做”中有所体现,在练习中也有较多反映,如很多计算面积的练习,都要求学生先估计,再测量计算出面积。所以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案小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掌握用7、8、9的乘法口决求商的一般方法,能正确运用7、8、9的乘法口决求商。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较熟练地掌握用7、8、9的乘法口决求商
难点:运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自主探究用7、8、9的乘法口决求商的一般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算练习
24÷3= 8÷4= 10÷2= 27÷3= 18÷6=
12÷2= 15÷5= 36÷6= 20÷4= 30÷5=
2、把下面的口诀补充完整
( )七二十八 ( )九五十四 ( )八五十六
( )八四十 ( )八二十四 ( )九七十二
3、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是怎样求商的?
24÷6= 想( )六二十四
32÷4= 想四( )三十二
二、新课
谈话引入:快乐的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阳光小学的同学们开始为庆祝自己的节日做准备啦。你们看,他们在做什么?
三、解决问题,掌握求商方法
(1)每行挂几面?
观察例1主题图,同学们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有56面小旗,挂成8行,平均每行挂几面?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56÷8)
你是怎样想出商的?(除数是8,想8的口诀七八五十六,所以56除以8等于7.)
如果把56面小旗挂成7行,平均每行挂几面?怎样解答?(56÷7=8)
比较56÷8=7 56÷7=8,你有什么发现?
(商和除数交换了位置,用的是同一句口诀七八五十六求商)
(2)每组几颗星星?
出示主题图中第二组的同学们给我们提供了什么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同学们做了49颗五角星,平均分给7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几颗?
这个问题怎样解决?(49÷7=7,除数是7,想7的口诀七七四十九,商是7)
(3)能摆几行?
出示主题图中第三组的.同学们给我们提供了什么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同学们带来了27个心形气球,每9个摆一行,可以摆几行?
同学们独立解决这个问题。(27÷9=3,除数是9,想9的口诀三九二十七,商是3. )
(4)小结,揭题
1、算法: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
2、用到了7、8、9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5)试一试
课本39页做一做第一题,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回忆计算过程,大家总结算法。
三、巩固练习,熟练掌握
1、帮小猴子摘桃
分为男生组和女生组,各组出9名同学,一人一题,直接写出得数,哪组算的又对又快,这组就可以帮小猴先摘到桃。
两组学生比赛,算完核对结果。
2、小鸟回家
依据小鸟口中的算式卡片,用打手势的方法判断,比如21÷7=3,这只小鸟住3号房子,你们就打3的手势。
3、3、4、5、6题做书上,集体订正。
四、学生谈收获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用7、8、9的口诀求商
56÷8=7 56÷7=8
(七)八五十六 七(八)五十六
49÷7=7 27÷9=3
(七)四十九 (三)九二十七
数学教案小学教案篇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有关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内容。
教材简析:
本课时是在学生知道了面积的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时,首先让学生采用同桌合作的学习方式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直接计量学生卡的面积,预测学生根据已有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会有不同的计量方法。有的用一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满卡片;有的用一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沿卡片的长、宽各摆一排;有的直接用尺量卡片的长、宽,算长乘宽的积。对于学生的各种计量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加以分析、比较,特别是第三种方法,为什么可以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好处?要请学生讲算理和原因,并通过实验验证、举例说明其正确性和运用价值,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长方形面积,学会用字母表示。至于正方形面积公式,学生是通过长方形面积公式迁移形成的。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观察比较,探究得出长、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体验面积公式形成过程,能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2.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面积的知识,你能说一说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呢?
2.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请你估计一下我们学生卡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学生交流估计答案并说明估计方法。
3.同学们估计出了很多答案,到底学生卡的实际面积是多少呢?下面我们动手测量来验证一下。
?评析:在回忆常用面积单位的基础上,选择学生卡这个素材,让学生凭借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估一估自己学生卡的面积,从而导入新课,提出问题。】
二、实践探究,发现方法
1.动手操作。
同桌合作,用自己的方法测量出学生卡的实际面积。
2.反馈交流。
问:你们是用什么方法测量得到的呢?
学生交流:
办法一:用学具盒里的透明方格纸盖在卡片上面,然后数一数,每排有8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共6排,所以卡片的面积是48平方厘米。
办法二:用我们自己做的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满整个卡片,每排8个,一排一排数,6排一共48个,所以卡片面积48平方厘米。
办法三:我们也是用摆的方法,用学具盒里的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摆,每行可以摆8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每列可以摆6个,说明可以摆这样的6行,所以8乘6就是48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3.同样是用1平方厘米正方形摆的方法,你们更喜欢哪一种,说说理由。
问: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办法四:我们是用尺量的`,一人量长,一人量宽,量出的长是8厘米,宽是6厘米,乘一下面积就是48平方厘米。
请你们说说你们的想法。
(长8厘米就是沿长可以摆8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也就是一排8个;宽6厘米就是沿宽可以摆6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也就是6排,所以面积48平方厘米。)
问:他们的解释你们满意吗?看来,先用尺量出卡片的长和宽,然后乘一下计算出卡片的面积是可以的,这种方法对于其他的长方形是否也适用呢?我们可以怎么办?(想办法检验。)
?评析: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得出,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现长方形的计算方法。而且在探究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舞台,学生交流了多种解决学生卡面积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发现解决长方形面积的最好方法,但是教师没有到此结束,而是又提出了新的问题长宽是否对于所有的长方形都适用?】
三、动手实验、验证方法
同学们可以利用学具盒的学具摆长方形,也可以自己画整厘米的长方形,还可以利用身边的长方形,想办法验证一下。四人小组合作来试一试。
1.生分组实验。
2.交流汇报。
组1:(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我们从学具盒里拿了12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了一个长6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6乘2面积12平方厘米;又摆了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4乘3面积12平方厘米;还摆了一个长12厘米,宽1厘米的长方形,12乘1面积也是12平方厘米。我们认为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可以用长乘宽。
组2:(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我们组每人画了一个长方形。我画了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3乘2等于6平方厘米;他画了长7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7乘5等于35平方厘米;她画了长10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10乘8等于80平方厘米。我们用方格纸验证一下都是对的。
组3:(在课桌上演示)我们组量了课桌的长是5分米,宽是4分米,5乘4等于20平方分米,然后我们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摆验证是对的。
?评析:在验证过程中,做到了学生人人参与教学过程,每个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并采用了不同的方法验证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这里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四、归纳评价,总结方法
通过刚才实验验证,现在我们可以知道长方形的面积可以怎样算?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如果长方形的长用a表示,宽用b表示,面积用s表示,你会表达长方形面积公式吗?板书:s=ab
五、灵活应用,迁移方法
1、口答下面图形的面积。
(1)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交流。
(2)问:图(3)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从而你能得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吗?(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能用字母表示公式吗?
板书:s=aa
?评析: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没有把它作为例题来教学,而是在练习中,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迁移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五、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估估、量量、算算,你们身边的某一长方形的面积。
?评析:整个练习,让学生自己选择素材,通过估估、量量、算算的方法,并让学生灵活的选择计算方法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总评:本节课充分地体现了新的数学课程理念,改变传统的讲授接受式的模式,尝试采用自主探究型教学模式。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提出问题,然后由学生自己去实验发现,自己去求证,自己去总结,自己去推行,吸引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理解数学知识,积累学习方法(实验发现验证),思维方法,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和成功。】
数学教案小学教案篇4
教学目的:
1、 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学会9+?的进位加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2、 教师尊重学生独特的思考,并促进学生的担出问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有自己学数学的兴趣。
3、 理解凑+法的含义。
4、 在游戏中培养与人合作的观念,并且有互相谦让的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凑+法的含义
教学准备:每组一份小棒,教师的牛奶瓶及数学游戏中卡片。
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是增加学习氛围,促进学生思考和计算。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况,提出问题
教学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
1、 小芳家很穷,小华送给小芳一些牛奶,小冬也送小芳一些牛奶,你想知道牛奶有多少瓶?
2、 鱼缸有金鱼8条,又买来9条,一共有金鱼几条呢?
你知道牛奶有几瓶,金鱼有几条呢?这些都是数学问题,你想解决吗?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组织小组活动)
二、自主合作,解决问题
问题提出之后,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并加以解决。
1、9+5 (1)数数法
(2)9+5=14
(分小数凑大数)
(牛奶瓶表示)
(3)9+5=14
(分大数凑小数)
(牛奶瓶表示)
(4)9+5=14
看见9就-1
2、8+9 你喜欢用什么方法,说说你的理由。9+5的计算,是组织交流后共同解决,7+9的教学层面就在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一些尝试后接受了交流的结果,一些机灵小朋友在交流的基础上举一反三,能有新的想法,在汇报后就进步,进一步尝试,也就是巩固阶段。
3、试一试。
9+3 7+9
可指名8至10位同学板演,不是机械段,而且学生对方法最终选择的体现和最佳方法的呈现,对凑+法要进一步落实。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在此阶段是学生自主实践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体现。
1、p73 完成书本内容。
题2,原有金鱼9条,现又有8条,一共有几条?
看图应用题(仔细观察,说一说图示,然后独立完成)
2、9+1+5 9+1+3 9+1+8 9+1+9
9+1+6 9+1+4 9+1+7 9+1+19+1+2 9+1+0
巩固凑十法
3、数学游戏:
游戏可以小组形式组织学生活动,在活动中要注意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4、课外作业:
继续上课的数学游戏。
课后评析:
数学教案小学教案篇5
一、谈话导入,引入气温:
1、交流所在地今日天气状况及获取信息的途径。
2、播报天气预报,感知一天温度高低变化。研究温度变化中的数学知识。(板书课题温度)
[教学手段:课件视频播放]
天气播报时要求学生把听到的城市气温写在表格中。(生听边记录)
(生小组交流,互相补充,找记录不同符号的学生到黑板书写。)
3、模仿播音员播报天气预报。(生读记录)
4、自主创造引出新数。
(学生交流不同的记录方法,统一介绍温度的读法和规定的写法。)
(1)认识温度单位℃。
(2)认识零上温度的读法和写法。
(3)认识零下温度的读法和写法。
(4)指名读北京的最低气温,检查反馈。
5、教学反馈。(投影出示天气预报的城市气温表示方法)
学生检查记录订正完善,练习读城市温度。
二、合作探究,理解意义:
1、合作探究温度计组成部分。
2、汇报交流,认识0℃及理解温度情境下表示的意义。
(1)温度计组成。(两种不同的单位、数字、刻度线、水银柱(煤油柱)组成,有的温度计一格表示1℃,有的表示2℃。
(2)认识零度在温度计的位置,介绍意义。
(实物)在自然界中,我们把水刚结成冰的温度也就是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0度比冰的温度要高,比水的温度要低。
在0℃以上的温度就是零上温度,在0℃以下的温度就是零下温度。因此今天的0又有了一个新的意义,它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
3、在温度计上找到零下温度,理解零下温度表示的意义。
(1)拨出长春的气温,生读温度,追问表示的意义。
(2)指名学生拨出9.5℃、拨出-9.5℃、零下6度、追问怎样找到的。(从零度向上10个半格)意义?(生做)
(3)比较零下6度和零上6度的不同?
教学小结:刚才的学习你了解到了什么?(零上温度比零度高,零下温度比零度低)温度计是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
三、联系生活,丰富认识:
1、从温度计上读出教室的温度,表示的意义。
2、游戏活动猜温度:现在老师说一个温度,你猜猜看它到底是多少?
它是一个零下温度,在-10℃和-15℃之间,比-15℃高2℃
3、从课件中读取城市温度:(几种特殊情况温度大小的比较,课件出示的温度计)
一组是两个零上温度;两个零下温度;一个零下一个零上温度的比较)
广州:12度---25度佳木斯:-6度-----12度丹东:-2度---8度
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零上温度比零下温度低,零下温度数字越大温度越低)
4、在题卡上画出三个不同城市的温度高低。(87页括号3)
四、走进生活,深化认识:
1、说一说-5℃和-20℃哪个温度低?
师: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观察方法比较。
2、看图回答问题:(教师根据学情,灵活选择相关练习)
3、某日黄山的气温中午12时为8℃,到晚上9时下降了9℃,那么这天晚上9时的气温是多少?
质疑:两个城市之间的温度相差多少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五、课堂小结:
请大家说说这节课的收获和疑问。
数学教案小学教案最新5篇相关文章:
★ 小学桥教案5篇
★ 小学生活教案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