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案应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教案中应融入游戏化元素,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与参与度,以下是写文书吧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小学一年级教案模板推荐7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一年级教案模板篇1
教学内容:分数的意义、分子、分母、分数单位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掌握分数、分子、分母的意义和分数单位,进一步学会读写分数。
2、通过分数意义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单位1和分数单位
教学准备:电脑软件、实物投影仪、正方形纸、围棋子若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进
1、出示分数,它们是什么数?
同学们在三年级时已初步认识了分数,那么分数是怎么产生的呢?
(1)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同学,每人得多少?
(2)请两组同学量一量课桌的宽是多少厘米?
(3)请一位同学量一量数学书的长是多少厘米?
(得到的结果都不是整数)
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在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就需要用一种新的数─分数来表示,这样就产生了分数。
什么是分数?分数的意义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出示课题:分数的意义
二、理解概念:
1、理解单位1的概念
(1)出示一块蛋糕:它可以用1来表示。
(2)出示一个正方形:它可以用1来表示吗?为什么?
(3)出示一条线段:它可以用1表示吗?为什么?
小结:一块蛋糕,一个正方形,一条线段都是一个物体,都可以用1表示。
(4)出示四个苹果:这是几个苹果?可以用1表示吗?为什么?
用圆圈把四个苹果圈起:现在可以用1来表示这些苹果吗?为什么?
(5)把这6只熊猫看作一个整体,用1来表示行吗?为什么?
(6)我们全班同学可以用1表示吗?为什么?一组同学呢?
(7)你能举出一些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用1来表示的例子吗?
小结:1不仅表示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也可以表示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这个1很特殊,我们给它加上引号,把它称为单位1。
说说你是怎么理解单位1的?能举出例子吗?
2、理解分数意义:
(1)把这块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2)把正方形纸平均折成4份,并用阴影部分表示出它的三份,用分数表示是多少?
(3)
这条线段怎么表示它的呢?这一段是几分之几?有几个这样的?
(4)把这些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几只苹果?每份是整体的几分之几?把什么看成单位1?
(5)把4个苹果看成一个整体,还可以平均分成多少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6)把6只熊猫来平均分,有几种分法?同桌讨论一下,并告诉大家,你分的每一份占整体的几分之几?每份是几只熊猫?
(7)每人拿出围棋子8颗,把它平均分,你想怎么分?
请大家观察,刚才这些分数都是怎么得到的?能自己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吗?
小结: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练习:练习十八13
3、理解分子、分母的意义:
说说这个分数表示什么意义?请你回忆一下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3分子
分数线
5分母
分母5表示什么意义?看到分母你就知道什么?分子3呢?
小结:在分数里表示把1平均分成多少份的数叫分母,表示取了多少份的数叫分子。
4、理解分数单位的意义:
自然数有单位,每个自然数都是由若干个1组成的,因此自然数的单位是几?分数也是由若干个分数单位组成的,所以分数也有分数单位,比如:是由3个组成,就是它的分数单位,的分数单位是,想一想,的分数单位是几?为什么?的分数单位呢?
你能概括一下分数单位的意义吗?
小结:在分数里,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练习:
读出下面的分数,并说出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
5、学习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分数:
分数可以用直线上的点来表示。
直线上相应的这一点应该用几分之几来表示?
这一点用来表示,为什么?这一点用来表示,为什么?同样都是把单位1平均分,为什么两个分数的分数单位不相同?
三、看书质疑:
今天学习的是课本p84p86的内容,请把p86的做一做练习一下,看看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我们大家一起讨论、解决。
四、综合练习:
(一)判断:
1、把单位1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2、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二)口答:
1、把一条2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5份,把什么看作单位1?每份占全长的几分之几?
2、把12支铅笔平均分成4份,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3份占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三)说出下面各题把什么看作1?各题中的分数各表示什么意义?
1、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2、一袋大米,吃了它的
3、一本书30页,小华已看了总数的
(四)填空:
5个是()是()个
是3个()()个是是()个()
(五)说出下列各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六)下图中阴影部分各占全图的几分之几?(备用)
五、作业:
小学一年级教案模板篇2
教学内容:课本第55页及第59、60页的1-6题
教学目的:
1、通过动手操作,熟练掌握8和9的`组成,为8、9的加减法打下基础。
2、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有规律的掌握8、9的组成。
教学用具:教具一箱、学具一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拍手游戏6、7的组成。
师:凑成6。我拍2,生:我拍4。
2、口算7以内的加减法。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8、9的组成。板书课题。
二、新授。
1、8的组成。
(1)让学生拿出8个五角星,把它们分成两堆,看有几种分法?
(2)学生汇报,师板书。
(1)这7种你只要记住哪几种就可以全部记住。得出:
小学一年级教案模板篇3
教学内容:苏教版课标教材一年级上册p78-p79。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十,知道10个一是1个十,2个十是20。
2.能正确读出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
3.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习估计物品的数量,初步培养数感。
教具、学具:每生30根小棒,2根皮筋;课件、10根磁性小棒。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0~10,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前面我们学习了0~10,会数吗?请小朋友们从小到大数一数,再从大到小数一数。
生按要求数数
师:你还知道比10大的数吗?(生举例)你们真了不起,还知道这么多比10大的数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11~20。(板书课题:认识11-20)
二、动手操作
1.认识十
师:大家都有小棒,和老师一起边数边摆10根小棒。(师摆在黑板上)
师:你摆了几根小棒?有几个一根呢?10个一根是几根呀?在学习时为了方便,通常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这样一捆就有10根,10根就可以(捆成一捆)。
师(举着一捆小棒):那这一捆表示几个十呢?请大家也把你的10根小棒捆成一捆,并把它放在你的左手里,想想它表示什么。
2.理解10个一是1个十
师:下面我们拆开一捆,再一起来数一数。
师边在黑板上贴拆开的小棒,生边数:1,2。
师:这2是2个?(2个一)再来1个一是?(3个一)继续!(4个一,5个一,,10个一)10个一就可以捆成一捆。(师在黑板上贴一捆小棒)
师:那么几个一是1个十呢?(板书:( )个一是1个十)也就是1个十里面有几个一?(板书:1个十里有( )个一)
三、摆一摆、说一说
1.动手摆一摆
如果让你摆出12根小棒,你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摆得让大家一眼就看出是12根吗?动脑筋想一想.看谁摆得又对又快。
学生操作,师巡视
2.学生介绍摆法
师:谁愿意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摆的?
师将巡视时了解到的有代表性的方法指名学生说,然后评价、总结
四、深化认识
1.借助小棒说摆法
师:下面老师说一个数,看你能不能又快又清楚地摆出来.11怎么摆的?为什么表示11?13怎么摆的?是表示13吗?
生说摆法,师贴小棒图
2.直接说摆法
师:刚刚是我们借助了摆小棒来说的,现在没有小棒你能不能直接告诉我怎么摆?15怎么摆?18呢?
生说摆法,师贴图
师:那20又该怎么摆呢?(学生有可能说一捆和10根,先肯定,再和摆两捆的方法进行比较)(板书:( )个十是20,20里有( )个十)
反馈:学生提问,学生答
五、巩固练习
1.抓一抓,摆一摆
师:请小朋友抓一把小棒,数一数有多少根,再想想怎么摆能让别人一看就知道你抓了多少。
2.11~20数的顺序
师:在我们的学习用品中也经常遇到这样的数呢!瞧!这是直尺,看着尺子上的'数读一渎。(生从0读到10时停顿一下再继续读)12的后面是多少?18的前面是多少?18和20中间的数是多少?10离13近还是17离13近?(师讲解原因)
3.数一数
师:如果没有直尺,你还会数吗?老师说第一个数,你们开火车接着数。(从7数到17,从11数到20)
4.估一估
(1)雨伞图
这里有一幅雨伞图,图一出来你就要立刻估计出伞有多少把,看谁的眼力最准。(师出示图,学生估计)
提问:要想知道有多少把伞,只要怎样就行了?(数一数)
介绍方法:为了不漏数,我们还可以边数边做标记,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师生一起数到10)有10把可以怎样?(我们就可以用一个大的圈把它们圈起来,电脑演示)继续!一共有多少把伞?你估计对了吗?
(2)草莓图
还有一幅草莓图,你来估计一下有多少个草莓,比一比这次淮的眼力准!学着老师的方法来数数有多少个。
展示学生的方法,表扬估计对的小朋友
5.生活应用
你在生活中见过今天学的这些数吗?在哪见过?(学生举例)老师也收集了几张图片,读一读这些图上面的数。(师出示图)
(1)绿灯(图1)
提问:你在哪见过这样的图标?(激发兴趣,并向学生进行遵守交通规则的安全教育)
这里的19表示什么意思?接下来绿灯会显示多少呢?(如出现20,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等红绿灯的情景)
(2)公交站牌(图2)
提问:在哪见过?(公交站台)经过莫愁路的有哪些车?
(3)米袋(图3)
提问:见过这样的图吗?(学生联系生活说一说)这里的千克是表示有多重的单位。
(4)电梯图(图4)
提问:这是哪儿?思考:如果你在5楼,你想去15楼,电梯是往上还是往下呢?如果想到1楼,电梯往哪?
六、总结延伸
课后延伸: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数呢,课后请大家在我们美丽的校园里找一找并和其他小朋友说一说。
小学一年级教案模板篇4
教学要求:使学生从不同的两种思考行式逐步记住5、6、7各数的`分与合。
教学重点:在分与合中从不同角度学习5、6、7各数的分与合
教学难点:能在学习中发现规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生手指游戏1—10,边说边动。
2、出示:5个胡萝卜,两只白兔的图片
生边看图边数出是多少。
二、新知:
创设情景一、看了图片,你有什么想法?(分萝卜)
1、要把5个胡萝卜,分给2个小白兔,可以怎样分?
2、生动手分一分,边分边说。师引导:5可以分成3和2,2和3合起来是5
3、把自己分的说给同桌听听。
4、汇报
创设情景二、7个气球分给2个小朋友,可以怎样分?
生边说边动手分,汇报发现规律
师板书:123456
654321
三、练习
1、六本书放在两个书架上,应该怎样摆?
生先摆一摆,再说一说
2、里填几。
2441327312
3、猜一猜。
(1)有5个围棋,左手拿2个,右手拿( )个
(2)有6个围棋子,左手拿( )个,右手拿( );7个哪?
4、小结:
今天,同学们表现的都很好,希望你们能把物体一次按不同的方法分好,再检查两份合起来是不是原来的整体。
四、作业
书23页第2、3题
五、板书
分与合 1 2 34
5 7
2 3 6 5 4 3
3 2
4 1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创设情景,让学生动手分小棒,学生边分边说,对数的分与合掌握的较好。在训练中,启发学生可以按顺序分,以免漏掉。
小学一年级教案模板篇5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26+30 27-940-4 37+10
60-40 38+656+4 40+28
2.按要求摆圆.
第一排摆6个圆,第二排摆4个圆.想一想,可以提什么问题?
怎样列式?
学生经过思考以后,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
(1)两排一共有多少个圆? 6+4=10.
(2)第一排比第二排多几个或第二排比第一排少几个? 6-4=2.
(3)第一排去掉几个和第二排同样多或第二排再添上几个和第一排同样多? 6-4=2.
(二)学习新课
出示例.(1)有红花9朵,黄花6朵,黄花比红花少几朵?
(2)有红花9朵,黄花比红花少3朵.黄花有几朵?
1.指名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问:从哪句话知道红花多,
还是黄花多?
2.解答第(1)题.
(1)让学生用红花和黄花摆出条件和问题,教师出示意图:
②分析:这道题的问题是求什么?这个问题与已知条件有什么关系呢?用什么方法计算?
③列式计算:(教师板书)9-6=3(朵)口答:黄花比红花少3朵.
3.解答第(2)题.①让学生把刚才摆的第(1)题图,改变成第(2)题图.
②分析问:这道题的问题是求什么?(黄花比红花少几朵)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红花的朵数多,我们就可以把红花的朵数怎么办?
把红花的朵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黄花同样多的朵数,另一部分是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也就是黄花比红花少的朵数.(让每位同学边摆边说)
教师根据学生说的,完成示意图,把图中各部分标出.
从红花的朵数里去掉红花比黄花多的,得到红花和黄花同样多的,也就是黄花的朵数.
用什么方法计算? 用减法计算.
③列式计算:(教师板书)9-3=6(朵) 口答:黄花有6朵.
4.分组讨论.
思考:刚才我们解答的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教师在学生叙述的.基础上加以概括: 相同点:①第一个已知条件相同,都是有红花9朵.
②两道题都是已知黄花比红花少,也就是红花多.红花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跟黄花同样多的,另一部分是比黄花多的.
③都是用减法计算.
不同点:①有一个已知条件不同,第(1)题知道有黄花6朵,第(2)题知道黄花比红花少3朵.
②要求的问题不同,第(1)题的问题是求黄花比红花少几朵?第(2)题的问题是求黄花有几朵?也就是第(1)题的第二个已知条件是第(2)题的所求问题.第(1)题的所求问题是第(2)题的一个已知条件.
③虽然都是用减法计算,但它们所表示的意义不一样.第(1)题求黄花比红花少几朵,要从红花的朵数里去掉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比黄花多的部分,也就是黄花比红花少的朵数.第(2)题求有多少朵黄花,要从红花朵数里去掉比黄花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也就是黄花的朵数.
④所列算式不同,结果不同.
第(1)题:9-3=6(朵) 第(2)题:9-6=3(朵)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
1.看图回答.(投影片)
(1)△和○比较,谁多谁少?
(2)○的个数可以分成哪两部分?
(3)和△同样多的有几个?比△多的有几个?
(4)○比△多2个,还可以怎样说?(○比△多2个,也就是△比○少2个)
学习“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板书课题)学习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谁比谁少”和“少几”是什么意思.
例 有红花8朵,黄花比红花少3朵,黄花有多少朵?
(1)审题.
指名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教师画批,贴出下面的实物图,边讲边把条件、问号在图上补充完整)
(2)分析.
①师:从图上可以知道哪种花多?从题目上看,你根据哪个条件知道红花多?
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和比黄花多的部分.
师:要求黄花有几朵,怎样想?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讨论后,全班进行汇报)
(3)解答.
甲生:我是这样想的:黄花比红花少3朵,就是红花比黄花多3朵.红花多,红花的朵数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黄花同样多的,另一部分是比黄花多的3朵,从8朵红花中去掉红花比黄花多的3朵,剩下的就是红花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也就是黄花的朵数.列式:8-3=5(朵).
乙生:我是这样想的:假设黄花和红花同样多都是8朵,再去掉黄花比红花少的3朵,就是黄花的朵数.列式:8-3=5(朵).答:黄花有5朵.
学生口述时,教师板书.还可以再请几个学生说一说思路.
(4)归纳.
想出了不同的方法.可以把较大数分成两部分,去掉比较小数多的部分求出比一个数少几的数;也可以把较小数假设和较大数同样多,再去掉比较大数少的部分就是较小数.因此,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用减法计算.
(5)巩固.比15少8的数是多少?怎样计算?比30少6的数是多少?怎样计算?
(三)巩固反馈
1.拍手游戏.
(1)老师拍6下,同学们比老师少拍2下,同学们拍几下?
(2)同桌同学仿照上面的做法,进行拍手游戏.
(3)让学生做在书上.然后集体订正.
2.看图列式计算.
3.按要求补充条件使应用题完整,再解答.
公园里有松树25棵,________,有柳树多少棵?
(1)补充条件使题目成为一道“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再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答:有柳树________棵.
(2)补充条件使题目成为一道“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再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答:有柳树_________棵.
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
学习“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板书课题)学习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谁比谁多”和“多几”是什么意思.
例 :有黄花5朵,红花比黄花多3朵,红花有多少朵?
(1)审题.
指名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教师画批,贴出下面的实物图.边讲边把条件和问号在图上补充完整)
(2)分析:红花只是3朵吗?
(3)解答.要求红花有多少朵用什么方法解答? 用加法.怎样列式?(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提高练习.
(1)看图编题:
(2)小明做8朵花,小红比小明多做4朵,________?(先补充问题,再解答)
(3)有小白兔6只,________,小黑免有多少只?(根据算式口头补充缺少的条件,再解答.)
6+□=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两种应用题的对比,解题的关键是注意分清楚题里的数量关系,找到那个较大的数,再做进一步分析,最后解答.
小学一年级教案模板篇6
教学目标
运用圆形概括表现生活中的物象。培养观察、想象力和用圆形进行造型的表现能力。培养善于观察的习惯,并感受生活中的圆形之美。
重点:
通过回忆、联想,发现生活中能用圆形概括的物象,学习用图形大胆的表现。
难点:
如何借助圆形表现物象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吹泡泡用的工具。
组织教学:
是否带齐了美术工具,每组比赛,看看那组带得最整齐。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请一名同学玩吹泡泡的游戏。大大小小的泡泡飞起来,同学们特别高兴。师提问:吹泡泡大家都很喜欢玩,我们用什么形状可以概括这些泡泡?
老师与学生一起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表现泡泡。大大小小、前前后后、上上下下的圆圆的泡泡,真是圆的世界。
板书:圆的世界
二:方法探究
1:看到这么多圆形,你还能联想到生活中的什么?
花朵、太阳、
根据学生发言,教师用彩色粉笔把黑板上的圆改变成大西瓜。气球,盘子。
2:欣赏图片。思考书中的问题。
师总结:不管是自然界中的地球、花朵、还是人类创造出来的热气球、盘子、飞碟、球类都可以用圆形来概括。
3:同学再互相说一说,除了我们刚刚说的这些,还有哪些物体可以用圆形概括。
4:师示范:球类的物体,(把同类的物体概括到一个画面中,画饱满,演示中渗透大小、在画面中的'位置、多少、在变化中体现美感。不要过于潦草,简单,圆形物体宁大勿小,宁少勿多。)
5:欣赏涂色方法,欣赏书中的学生的作品,
提问:都画了什么,用了什么绘画材料,你看到这些画,对你自己画画有什么启发?提示学生作品:第二张,画出了各种形状的圆形小动物,展示了同学的想象力,画的时候,我们可以自由的把圆进行想象与组合。
注意油画棒黑白色的运用要考虑先后顺序。
三、创造实践
1、教师说创作要求:
(1)进行绘画时,要注意构图,不能太小,也不能太满。
(2)色彩搭配要协调。
(3)要大胆想象,细心制作,绘画的同学每人只需完成一幅,做橡皮泥的同学每人至少完成一件作品。
(4)注意收好自己的物品,保持环境卫生。
2、学生自主做,教师巡视指导。
四、作品展评
1、教师巡视,将已经完成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圆圆的世界”白纸上。
2、提问:对于他们的作品,你有什么要说的?教师点评。
3、指名上黑板展示自己的铅笔头,教师点评。
五、拓展延伸
作业
1:看看能把大小不同的圆组合得更加有趣。
2:构图饱满,(画面,一定要有大大的圆,东西不要画多,几件就行了,用几个圆把画面大部分画满,其它小的空白,用各种装饰把它填满。)涂色均匀。
课后小结:要组织有意组织,必要时让学生复述一遍老师的要求,使学生对所要完成的作业清楚明白。
说你见过那些与圆有关的美丽的东西?
小学一年级教案模板篇7
学习目标:
1 通过学习课文的第二、三、四节,知道华佗从小就是个爱动脑筋、遇事会想办法的孩子。
2 理解“各拿一把、晃动、引开”等词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过渡:华佗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医生。他七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妈妈送他到蔡医生的药铺里去当学徒。
结果,蔡医生发现华佗是个非常聪明的孩子高兴地收下了这个学徒,那么为什么说“华佗是个聪明的孩子呢?”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们继续学习课文,相信通过我们大家的努力,一定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二、学习第二节
1 请一位学生读读第二节,其他小朋友边听边想:蔡医生是怎样考小华佗的?
指名回答(贴出两只羊在打架图)
2 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二节
三、学习第三节
过渡:现在,我们也去看看,那两只羊是怎么样打架的。(出示图片)
1学生自由读第三节,用直线划出两只羊打架的句子。
2 出示句子:两只羊头对头,角对角,你顶过来,我顶过去,谁也不肯让,斗得很凶。
a “凶”是什么意思?你能换个词语说说吗?(厉害)
b同桌演一演,看看哪两只羊斗得最凶。教师说旁白
c 指名上台表演、评议
d指导朗读,读出两只羊斗得很凶的样子。
e相信自己能读得好的小朋友站起来读。
3 华佗看了以后是怎么想的?找找课文中的句子读一读。
板书:想硬拉是不行的
a 两只羊斗得很凶,如果去“硬拉”的话,会怎么样呢?
学生回答
b过渡:是呀,华佗和我们小朋友想的一样,他知道“硬拉是不行的,我得想个办法”。
想想我们应该怎么读华佗心里的话呢?(读的轻一些)
四、学习第四节
过渡:小华佗朝四周看看,发现不远处有一片碧绿的草地。他眼珠子骨碌一转,就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让我们拿起书本,一起来读读第4节。
1女同学读第4节
2 华佗究竟是怎么做的?
板书:做
3 找到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出示句子:华佗采来鲜嫩的青草,两只手各拿了一把,在两只羊面前晃动。
4 用小圆点圈出华佗动作的词语。
交流并板书:采来各拿晃动
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5 这里老师有几个地方不明白,谁能帮我解决呢?
a 华佗为什么采来鲜嫩的青草?(出示实物青草)
b华佗为什么两只手各拿一把?如果像老师这样的拿法,好不好?
c华佗为什么要在两只羊面前晃动?学生讨论回答
e上台做做华佗的动作。
6 结果怎么样呢?板书:结果
出示:两只相斗的羊被华佗引开了。(齐读句子)
引读句子:什么被华佗引开了?
像这样的句子我们叫它被字句。
现在请小朋友看这句句子,读一读,两句句子的意思是不是一样?
出示:华佗把两只相斗的羊引开了。
引读句子:谁把两只相斗的羊引开了?
像这样的句子我们叫它是把字句。
7 品尝屋:树被大风吹倒了。()
教室被我们打扫得干干净净。()
8 朗读第4节,你觉得华佗聪明吗?
9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华佗采来()的青草,两只手()了一把,在两只羊面前()。两只()的羊被()的华佗引开了。
五、朗读课文
1 教师小结:
就是因为华佗小时候聪明好学,所以长大后成为有名的医学家,他是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特别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
2 学生交流收集到的华佗的资料。
小学一年级教案模板推荐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