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连贯的教案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知识的自然流动,教案中环节之间的有效衔接,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下面是写文书吧小编为您分享的八年级物理教案模板8篇,感谢您的参阅。
八年级物理教案篇1
课题 :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课时 :
1 课时
知识与技能 :
( 1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
( 2 )知道声音需要介质传播 , 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 3 )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过程与方法 :
1 、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 、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 、通过教学中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2 、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
1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3 、声速与介质种类以及介质温度有关。
教学难点 :
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教 具 :
教师:录音机和录有儿歌、瀑布声、砂轮与工件摩擦声、蛙鸣声的录音带;
音叉、用细线悬挂着的泡沫塑料球;
根据情况:电视机、影蝶机、 vcd 光盘(可视情况而定)
铜锣、盛有水的玻璃水槽;
学生:橡皮筋、小鼓、薄钢尺、其他一些能发声的物体。
课前活动:
在教室内放悠扬的音乐 ————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
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 ————— 耳濡目染,感性认识,
实例,提出一系列一声现象有 激发兴趣。
关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进行新课 :
一、声音的产生:
1 、指导看图,同时播放音像 ——— 声情并茂
2 、归纳共同点引出探究内容: ——— 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3 、学生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音叉、橡皮筋、桌子、
钢尺、声带、小鼓、小锣等)
①明确实验的目的、实验方法,
②注重实验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并能归纳表达
③观察思考、讨论作答、举手发??
4 、引导探究的方法:
提出问题→进行假设、猜想→探究实验→归纳结论
二、声音的传播:
1 、探究:桌子传声 ————— 固体能够传声
2 、空气传声:听到飞机和响声
3 、“真空铃”演示: ——— 实验推理:“假如没有空气”呢?
4 、播放录像“振动的音叉激起的声波传入人耳”
指导学生自学“想想议议”
5 、演示:液体传声
将发声的.门铃放入水中,还能听到响声吗?
生活现象:水中的鱼能被岸上人的说话和脚步声吓走。
6 、几种物质的声速:
认识理解,记住:
三、测评与小结:
1 、小训练、小测试,反馈时采用师生共同评讲
2 、请学生对所学内容小结,养成归纳知识的习惯。
四、作业:
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附:板书设计 :
第一章 声现象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声音的传播:
1 、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
2 、声音在所有介质中都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3 、声速:
( 1 )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 2 )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快。
八年级物理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乐音的三要素、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乐音的音色不同、
3、常识性了解频率的概念及其单位
4、常识性了解能引起人的听觉的声音的频率范围
能力目标:
1、过观察教师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2、通过学生参与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物理不但是一门实用学科,同时还是一门具有艺术性、很美的一门学科、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从我们周围的两类声音:一类是使人感到愉快的声音——乐音;一类是使人感到烦躁的声音——噪声、教材以实验为基础,通过生活中有关实例的分析和概括,引入了乐音的三个基本要素——响度、音调和音色、
由于音调跟频率的关系,多数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教材安排了用硬纸片划木梳和拨动橡皮筋的实验,教材在出现频率的概念和单位这一较深知识点的同时,又举出一个有趣的人、狗、猫听觉范围对照的实例,以有利于学生对频率的理解,同时又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响度跟振幅的关系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给出其关系后,教材利用插图介绍了一些减少声音分散,增大响度的方法,使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由于音色是三要素中较为复杂的概念,教材只是简单指出了声音有这个特征,而未进一步探讨、
教法建议
1)引入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新课引入没有一定的模式,要根据教材、学校实验设备、学生实际等条件,用不同的形式巧妙的引入,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求知欲望,跟该堂课要学习的内容紧密的联系起来、
2)注重实验,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学大纲对本节知识点的要求较低,而这节教材的知识点虽少,但感性东西较多,单纯靠讲是不行的,必须加进大量实验,通过实验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活跃课堂,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力、如可增加让直尺振动发声,演示振动快慢与音调的关系;在纸盆上放乒乓球,演示响度跟振幅的关系等、
3)注意引导学生区别科学用语和日常用语的不同、
4)本节课物理名词较多,对于刚上物理不久的初二学生来说要完全理解是困难的,不要给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课内教学也不要在这些名词上多费唇舌,否则将适得其反,要把握住本课的教学目的这些名词在实际生活中和今后高中物理课的学习中,还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和难点
1、知道乐音的三要素、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乐音的音色不同、
教法:学生参与实验
教具:
录音机、磁带、旋转齿轮装置、木梳、硬纸片、硬塑料片、粗细不同的橡皮筋、由演奏同学准备乐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播放录音]教师提前录好一段赏心悦目的轻音乐和一段在繁忙路口来来往往的各种车辆的声音,上课时用录音机放出来,让学生感受并做出判断:
使人感到愉快的声音→乐音
使人感到烦躁的声音→噪音
方法1:[播放录音]用录音机播放有高音部和低音部的合唱歌曲的磁带、
请同学分析低音部和高音部的不同?男声和女声的不同?演奏乐器有哪些?引入乐音的三要素、
方法2:请班上会乐器演奏的同学表演、(应有两种以上的乐器),引入乐音的三要素、
(二)新课教学
一、音调
方法1:学生分组实验探索总结
[实验1]用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
分析:谁是发声体?拨动快慢对发声体有何影响?声音听起来有什么不同?
[实验1]拨动张紧的细橡皮筋,再拨动张紧的粗橡皮筋、
分析: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振动快慢不同,音调不同、
结论:音调跟发声体振动快慢(频率)有关系、
方法2:学生参与演示实验得出结论
[演示]先介绍发声齿轮,请同学上前观察同一轴上的几个发声齿轮的齿数、并告诉全体同学每个齿轮的齿数不同、转动齿轮,请同学注意听用硬塑料片接触不同齿数的齿轮时,声音的高低有何不同?
分析:硬塑料片的振动发声;齿数多,振动快;齿数少,振动慢、
结论: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简介人和动物的听觉范围,提高学生的兴趣、
二、响度:
1、响度的概念:
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叫响度
人耳感觉到的:不同的人,不同的位置感觉声音大小不同、
方法1:教师提问: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主要与那些因素有关?你能否自己设计实验进行说明?
(除教师提供的实验仪器:鼓、鼓锤和镲之外,其它仪器一律不限,现场没有的可用语言描述)
控制时间在5分钟左右,让学生充分发言、
归纳总结出结论: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大小和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方法2:由演示实验和学生可操作实验得出结论、
[演示]在纸盆上放乒乓球(或碎纸屑),调节音量观察球(或碎纸屑)的跳动幅度、
[实验感受]:手摸喉部大声说话和小声说话时的不同、
总结结论、
2、响度和音调的区别
同学们在论述实验结果与分析结果时,都使用了"声音的高低"一词,而没有使用"声音的大小",可见,同学们是知道声音的高低和大小是有区别的
参考书37页科学用语和日常用语的不同、
三、音色:
小活动:请出几位同学分别说一句话,其它同学闭上眼睛猜出发言的先后顺序、
由学生讲述猜测的理由,教师给出音色的概念、
(三)总结、扩展
由于大纲对本节知识点的要求不高,所以,对于一般的学生,教师只要使学生从实验角度理解并记忆大纲所要求内容即可;而对于程度较高的学生,教师完全可以不局限于书本内容,可根据学生的实际程度自由拓展、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1)某种乐器改变音调的方法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目的】扩展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活动流程】
制订计划;查阅和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写出论文;与其他组交流、
?备注】
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
2)了解某种乐器的制作过程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目的】
通过了解乐器的制作过程,加深对乐音三要素的理解,把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
?活动流程】
制订计划;查阅和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尝试制作乐器;写出论文;与其他组交流、
?备注】
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尝试制作乐器要有完整的过程记录(不一定成功)、
3、和其他成员交流、
八年级物理教案篇3
一、学习目标
1、能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能理解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3、能掌握压强的增大和减小的主要方法。
4、能熟练应用压强公式进行计算。
二、重点难点
重点:压强概念的理解。
难点: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正确理解。
三、复习巩固
1、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力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自主学习
(一)压力
问题学法指导
1、已知物体a的重力ga=10n,物体b的重力gb=20n,f=20n,f1=15n,试试判断下列各图中,表面受到的压力的大小。
甲乙丙丁戊
甲图中地面受到的压力是______n;乙图中地面受到的压力是______n;丙图中地面受到的压力是_____n;丁图中地面受到的压力是_____n;戊图中顶面受到的压力是______n。
小组内讨论(小组间相互检查)
2、请你分别画出长方体受到的重力(左图)和对斜面压力(右图)的示意图
小组内讨论
3、通过上面1和2你认为:压力是不是始终等于重力,______。压力的方向是否和重力的方向始终相同,___________。压力是不是就是重力,____________。
小组讨论
(二)压强(阅读课本,完成下面的问题:)
问题学法指导
1、由图可知,两人对雪的__________大小差不多,但一个人陷下去了,而另一个却没有,从而可以看出这两个力的作用效果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
阅读、讨论
2、小小的蚊子能轻而易举地用口器把皮肤刺破,此时口器对皮肤有压力;重重的骆驼站在沙中,它的脚对沙地有压力,这两个压力一样大吗?如果不一样大,哪个产生的压力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压力的作用效果一样吗?认为哪个压力的作用效果更明显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讨论
3、如图所示,同时对一端削尖,另一端未削的铅笔施力,手指有什么感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继续施力,同一手指的感觉相同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组内做实验探究
4、通过上述事例和实验,你猜想压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并说说你猜想的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组内讨论完成。
5、实验: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在这个实验中,用到的物理研究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甲图和乙图中,让小桌腿朝下是保持____________不变,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__________之间的关系;乙图和丙图中,是保持_________不变,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______________之间的关系。
由甲图和乙图可以得出:在______________一定时,______________越大,海绵被压下的深度越_____,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______________有关;由乙图和丙图可以得出:在_______________一定时,_______________越大,海绵被压下的深度越______,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与_____________有关.综合可以得出:压力的作用效果跟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有关。
阅读、实验、小组分析讨论
6、①用f1=20xxn的力压在4m2的面积上和用f2=3000n的力压在4m2的面积上,哪个压力的作用效果更明显?____________
②用f1=20xxn的力压在2m2的面积上和用f2=20xxn的力压在4m2的面积上,哪个压力的作用效果更明显?____________
③用f1=20xxn的力压在4m2的面积上和用f2=3000n的力压在3m2的面积上,哪个压力的作用效果更明显?
你是怎样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组内讨论完成
7、压强是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压强。在物理上用字母____表示压强,____表示压力,_____表示物体的受力面积,计算压强的公式是________,其中压力的单位是_____,受力面积的单位是_____,压强的单位是_____,压强还有一个专用单位叫________,简称______,符号是______。
(三)减小或增大压强(阅读课本,完成下面的问题:)
问题学法指导
1、推土机具有宽大的履带是通过_____________的方法来______压强的(填“增大”或“减小”下同),而它锋利的土铲是通过______________的方法来_______压强的;篆刻刀的刃很锋利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来________压强的;铁轨铺在一根根枕木上是通过______________的方法来_________压强的。阅读、讨论
2、总结得出:
增大压强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减小压强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组内讨论
五、自主小结
1、请同学们在下面总结一下本节课所学知识内容的结构。
2、在本课学习中运用什么学习方法?
六、随堂检测
1、压力的作用效果与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有关。
2、某人对地面的压强是1.5×104pa,它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所示是研究压力作用效果的实验:
(1)比较甲、乙两个实验可知,压力作用效果跟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系。
(2)比较乙、丙两个实验可知,压力作用效果跟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系。
4、下列事例中,为了增大压强的是()
a、书包带很宽b、铁轨铺在枕木上c、刀磨得很薄d、推土机安装履带
5、你购买纸包饮料时,一般配有一根塑料吸管,吸管一端是斜面的,一头是平的,正确的使用方法是()
a、将任意一头插入饮料管孔均可
b、将平面一头插入饮料管孔
c、将斜面一头插入饮料管孔
d、不用塑料管也可以
6、我们在用螺丝固定物体时,往往在螺丝下面垫上一个垫圈,这样做的目的是()
a、减小摩擦b、美观c、增加硬度d、减小压强
7、一个人在公园结冰的湖面上行走,不小心压破冰面掉进了冰窟窿,工作人员需要接近冰窟窿去救他,旁边有长、宽都差不多的梯子和木板,为了救人,应该()
a、立即跑向冰窟窿
b、将木板铺子冰面上,从上面爬过去救落水者
c、将梯子铺在冰面上,从上面爬过去救落水者
d、从冰面上爬过去救落水者
8、如图所示,物体a的重力为30n,物体b的重力为40n,已知a的底面积为1×10-2m2,b的底面积为2×10-2m2,则物体b对a的压强是______________pa,物体a对地面的压强是_____________pa。
随堂检测答案:
1、压力受力面积
2、地面每平方米受到人1.5×104n的压力
3、压力受力面积
4、a
5、c
6、d
7、b
8、4×1037×103
八年级物理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知道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具有的力叫重力
(2)知道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重力的概念、方向和大小
难点:
重力方向的应用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学法指导:
1、通过观察水往低处流、物体从空中落下、抛向空中的物体最终落回地面等现象,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引出重力的概念,培养学养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2、经历探究过程得到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培养学生的实验、归纳能力
3、由实验感知重力的方向并能运用结论对实际问题做出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预习导入:
通过阅读“重力的由来”回答:
①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________
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②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_________.地球上的所有物体都受到________的作用。
通过阅读“重力的大小”回答:
①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______成正比。
②重力与质量的比值大约是________,二者关系可用______来
表示。重力用_____表示,单位是_____,质量用______,单位是_____.
通过阅读“重力的方向”回答:
①重力的方向是__________的,是指地球的_______。
②重力方向的应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阅读“重心”回答:
①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_______.
②方形薄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_______,球的.重心在_____,粗细均匀的棒的重心在它的_______.
学习导入:
(4)重心
提出问题:什么叫物体的重心?
学生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重力的作用点叫重点
规则:几何中心。不规则:可根据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来找重心。
课堂达标:
1、下列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所含的物质多少成正比
b.质量增大几倍,重力也增大几倍,因此物体的质量与它的物重相同
c.质量相同的木块与铁块相比,铁块所受重力比木块所受重力大
d.重力为1n的所有物体,其质量为9.8kg
2、人站在一个竖直上下的电梯上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梯匀速上升时,支持力大于人的重力
b.电梯匀速下降时,支持力小于人的重力
c.电梯匀速上升或下降时,支持力都等于人的重力
d.电梯没有开动时,人的重力才可能等于支持力
八年级物理教案篇5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一节内容编排在《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中,这部分知识,特别是力这一基本概念,是本章的一个基础性的重点,学好这部分知识,可以为学习本节的后续内容做好必要的准备。
2、重点与难点
本节从力的概念入手来研究物体受到的重力,力的概念很抽象,为了便于学生接受,教材在处理这部分知识时,以现实生活的例子作为依托,列举了生活中学生能够感知的例子,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是物体产生形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给出力的定义和力的表示法,对于力的相互性的理解是从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角度定义的。可见,力的概念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一个难点。
重力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教材从力的三要素的角度来介绍重力的有关知识,重力概念理解的难点是对重心的理解。
二、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知道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图示法来表示一个力,会画力的示意图。
3、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会求重力的大小并能确定重力的方向。
4、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会用县挂法确定不规则薄板重心的位置,会求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等探究活动让学生来体验力的产生原因、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作用的相互性。
2、引导学生自己动手,用悬挂法来探究确定不规则薄板重心的位置。
3、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换”的物理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例对知识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意识。
2、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和科学猜想的能力。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渗透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这一观点。
三、教学方法
目前的新课程改革对中学物理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学物理教学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以物理学知识体系为载体,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最终达到全面提高素质,发展个性,形成特长的目的。
为此,本节课教学中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法,该教学法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独立钻研,着眼于创造思维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其主要程序是:提出问题→科学想象或体会→探索研究→再创情境→得出结论→深刻理解、指导实践。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更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更加突出了学生的学,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学生活动约占课时的1/2,课堂气氛比较活跃,真正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
四、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弹簧秤;质地均匀不规则的薄板,细绳;大圆环;三角板;重锤线。
五、教学流程
(一)提出问题,引入课题
1、这几天咱中国人都为一只“飞船”上天和返回而振奋、而骄傲,这只飞船叫什么名字呢?
2、“神六”在太空中是随意遨游的吗?(不,是围绕地球旋转!)
3、为什么“神六”会围绕地球旋转而不逃离地球呢?(这是因为地球对它施加了一个作用力,把它拉住了)
这实际上是力的功劳,事实上,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比如:大家现在就受到了力的作用,从本节课起,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力方面的问题。
(二)探究力的作用效果,引出并正确理解力的.概念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让我们来亲身体验一下力的存在和力的作用,要求:同桌双手相互推掌,一人处于被动,双方感受力的存在,如果用力还可以把另一人推开。
体会和思考:力产生了什么样的作用、力是怎样产生的?
2、科学想象并体会,探索研究上述问题
鼓励学生大胆地动手、科学地想象并体会,在这环节中,学生分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给以适当提示。
3、再创情境,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向学生展示实验器材:方木块,海绵。实验:手推方木块使之运动,手用力推海绵。
请学生总结: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3)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
4、逐字分析,正确理解力的概念
思考:
(1)力能够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吗?
(2)如何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引入: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概念?
结论:一个力总能找到它的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例1:下列关于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b、只有直接接触的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
c、如果一个物体是受力物体,那么它必定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d、力可以离开物体而存在
提问:
(1)用什么工具测量力的大小?
(2)力的单位是什么?
(3)力是标量?还是矢量?
(4)如何来表示一个力呢?(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
(5)力的图示是根据力的三要素来表示的,力的三要素是指哪三要素?
例2:用力的图示法画出下列各力:
(1)重100n的物体在空中运动时受到的重力。
(2)物体对斜面的压力,大小为20n。
(三)搜索重力知识,研究重力的三要素,引出并正确理解重心的概念(约41分钟)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情景:让一物体自由下落。
问题:物体下落是什么力的作用呢?
2、搜索已有知识,引出新的知识
问题:(1)重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能否用实例说明一下?
(3)重力的大小如何计算?
(4)重力的作用点是什么?如何定义的?(等效替代)
分组讨论,并由代表回答。
3、再创情境,探索研究物体的重心位置
探究性问题:
(1)物体的重心如何来确定呢?
(2)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一定在其物体上吗?为什么?(讨论)
(3)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吗?与物体形状、质量分布关系?讨论并举例。
探究性活动:用悬挂法测定薄板的重心位置。(测三角板、书本的重心)
(四)简要说明一下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学生自学并总结。
(五)总结本课内容
1、力的作用效果;2、力的概念;3、重力、重心;4、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六)作业
1、课本:p57 1、2、3。
八年级物理教案篇6
—、活动:
探究影响物体所受重力大小的因素
1.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
2.提出猜想
1.设计实验
2.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
5.交流与评价
二、判断重力的方向
三、重力势能
四、学生小结本节课内容
五、布置作业
讨论图8-12至图8-14提出的问题,找出其共同原因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作用,引出重力的.概念。
根据图8-15介绍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重力的方法
提问: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究竟与哪些因素有关
指导学生对实验方案进一步修正。
结论: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它的质量成正比。
关系式:g=mg
g=9.8n/kg
对学生的探究结果给予一定的评价
例题:质量是450g的物体所受重力是多大?
通过演示课本图8-17实验,让学生明确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演示被举高的物体在下落过程中能对其它物体做功,而具有重力势能参与体验,参与讨论。
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所受的重力,并正确读数,记录数据。
猜想1:可能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猜想2: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猜想3:……
根据所提供的器材设计一个简易实验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小组交流探究结果
已知:m=450g=0.45kg
求:g=?
解g=mg=0.45kg×9.8n/kg=4.41n
答:物体所受的重力是4.41n.
体验竖直方向是与水平面垂直,与斜面不垂直
八年级物理教案篇7
[教学目标]⑴知道弹力是怎样产生的;⑵掌握弹力产生的条件和弹力三要素;⑶知道胡克定律及实际运用所适用的条件,物理教案-弹 力。
[课 时]1课时
[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解法
[教学用具]钢尺、弹簧、重物(钩码)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重力是怎样产生的?其方向如何?
2、复习初中内容:形变;弹性形变。
二、新课教学
由复习过渡到新课,并演示说明(板书)
(一)形变
(1)形变
(2)弹性形变
演示图示1中的实验,请同学们注意仔细观察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重物受哪些力?(重力、支持力。这二力平衡。)
②支持力是谁加给重物的?(钢尺)
③钢尺为什麽能对重物产生支持力?(钢尺发生了弹性形变)
由此引出:
(二)弹力
(1)弹力: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会对跟它直接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就叫弹力。
就上述实验继续提问:④由此可见,支持力是一种什麽样的力?
⑤重物放在钢尺上,钢尺就弯曲,为什麽?(重物在重力作用下与钢尺直接接触,从而发生微小形变,对钢尺产生了向下的'弹力即压力,物理教案《物理教案-弹 力》。)
可见,压力支持力都是弹力。并进一步分析得出:
(2)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直接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
提问:课本放在桌子上。书给桌子的压力和桌子对书的支持力属什麽样性质的力?其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各是什麽?方向如何?
与学生讨论,然后总结。
①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与支持面而指向受力物体(被压物体)。
②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与支持面而指向受力物体(被支持物体)。
提问:电灯对电线产生的拉力和电线对电灯产生的拉力属什麽样性质的力?
其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各是什麽?方向如何?
分析讨论,总结。
③绳的拉力是绳对所拉物体的弹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三)胡克定律
弹力的大小与形变有关,同一物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弹簧的弹力,与 形变的关系为:
在弹性限度内,弹力的大小f跟弹簧的伸长(或缩短)的长度x成正比,即:f=kx。式中k叫弹簧的倔强系数,单位:N/m。它由弹簧本身所决定。不同弹簧的倔强系数一般不相同。这个规律是英国科学家胡克发现的,叫胡克定律。 胡克定律的适用条件:只适用于伸长或压缩形变。
三、小结
四、学生练习:阅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1)(3)(5)与学生一起讨论。作业本上写(2)(4)。
八年级物理教案篇8
一、教材分析
升华和凝华是物态变化的两种现象,与前面已讲的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四种现象构成完整的物态变化知识体系。尽管升华和凝华在我们南方并不少见,但却不易被学生注意,小学自然课本中也没有讲过;且气体不易看见,而难于直接观察到。
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前面四种现象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学生可用探究冰的熔化过程、水的汽化过程的方法来探究碘的升华过程,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如何探究碘的升华过程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本节的难点。尝试用升华吸热、凝华放热来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也是本节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3).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
(2).通过做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欣赏色彩美的能力。
三、说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升华、凝华现象,系统整理本章知识
难点:分析升华、凝华现象
四、教法:实验探究法、分析讨论法。
五、学法:实验探究法
六、教具:
教师:试管、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碘、樟脑丸、挂图、烧杯、热水、新、旧白炽电灯各一只、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复习总结,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学习了有关自然界中物质状态及其变化的情况。下面来做一个简单的回忆和归纳。
1、自然界中的物质常见的存在状态有哪些?
2、发生在固态和液态之间的变化过程分别叫什么?是吸热还是放热?
3、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属熔化?哪些现象属于凝固?
4、发生在液态和气态之间的变化过程分别叫什么?是吸热还是放热?
5、汽化的两种方式是什么?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6、那么我们来猜一猜:自然界中,固态与气态之间能否转变呢?举例说明。
把已经学过的四种物态标在物态变化三角形上,问:物质能否从固态变成气态?能否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
引导学生分析以下自然现象:
1、北方冰冻的衣服在寒冬也会干
2、霜的形成
分析说明:固态与气态之间能转变。
新课教学
升华和凝华
演示碘的升华和凝华,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进行观察。
现象:
1、缓缓加热,固态的碘没有熔化,而是直接变成了紫色的碘蒸气;
2、移去酒精灯,停止加热,冷却,碘蒸气没有液化,直接变成固态的碘。
由此总结出升华和凝华概念。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强调“直接变成”。
练:下列现象中属于凝华的是
a、早春的雨b、初夏的雾c、深秋的露d、冬初的霜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分析碘的升凝华实验
1、缓缓加热,碘才发生显著的升华现象。这说明物质升华要吸热。
2、移去酒精灯,停止加热,碘蒸气稍稍冷却,碘才凝华。这说明凝华要放热。
结论:物质升华时吸热,凝华时放热。
强调:吸热、放热既是现象,又是条件。
练:解释下列现象
1、霜的形成;
2、放在衣橱中的卫生球越来越小;
3、天气寒冷时,教室玻璃内表面出现的“窗花”;
4、用久了的灯泡壁会变黑;
5、利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参见课本);
6、冬天,始终冰冻的湿衣服也会干。
课堂小结
1、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升华。升华时要吸热。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叫凝华。凝华时要放热。
2、用物态变化三角形总结各种物态变化
巩固练习(利用多媒体展示)
(1)、灯泡中的钨丝用久了会变细,这是由于钨丝在高温下会产生_____现象,玻璃泡发黑则是由于钨蒸气遇冷时______的结果。
(2)、北方冬天清晨,在有人居住的房屋窗户上往往会出现冰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出现在窗内侧,由大量水蒸气凝华而成
b.出现在窗内侧,由水凝华而成
c.出现在窗外侧,由大量水蒸气凝华而成
d.出现在窗外侧,由水凝华而成
(3)、固态二氧化碳(干冰)可以灭火,其主要原因是它遇热____时要_______大量的热,使可燃物周围的温度降低,不能达到着火点,同时密度较大的二氧化碳又隔绝了空气,使可燃物不易燃烧。
(4)、唐朝诗人张继的名诗《枫桥夜泊》,有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我们也常听到有人说“下霜了”,霜真是从天上落下来的吗?请你注意观察“下霜”时霜是在树叶上表面还是在树叶下表面,还是不管哪一个表面都有呢?
5、布置作业
(1)阅读p43生活
八年级物理教案模板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