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双龙洞教案精选5篇

时间:
couple
分享
下载本文

通过教案的实施,教师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勇于探索,参考优秀范例时需结合自身风格,是借鉴教案的正确方式,​,写文书吧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记金华双龙洞教案精选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记金华双龙洞教案精选5篇

记金华双龙洞教案篇1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课文是按游览顺序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所见所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特点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情的能力。

3.按空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4.学会生字、新词。

5.朗读课文。背诵第5自然段。

教学重点

使学生感受到这一神奇的溶洞。激发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写作特点,培养有条理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介绍课文及作者

1.课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情景。

2.作者,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吴县人。作品有《隔膜》、《城中》和《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

1957年叶圣陶先生60多岁时,游览了“双龙洞”、“冰壶洞”,见《小传十篇》。

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自由读文。

利用工具书学习生字、新词,划出不懂的词语。

2.集体讨论难字、新词。

①读音

wān

sǔn

蜿蜒

即使

石钟乳

石笋

②新词

孔隙突兀森郁进

四、读熟课文

1.散读。

2.小组读。

五、思考写作顺序,试着划段

第二课时

一、理清层次,划分段落

1.默读。

思考: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安排材料的?

游览顺序——空间位置变换。

2.讨论分段。

第一段(1自然段)交待时间、地点、事件。

第二段(2~3自然段)路上见闻。

第三段(4~8自然段)游览经过。

二、讲读

1.指名读第一段。

分析:这是一篇游记,且开篇点题,交待了时间、地点。

2.学习第二段。

作者从金华城出发,经过罗甸,渐渐入山,记写一路上经过的'地方和看到的景物。

提问:

①作者看到哪些景物?用笔划一下。

溪流:时而…时而…时而。

②什么叫迎着溪流?人怎么走?

逆流而上(游览的一条“暗线”)

③理清这部分叙述顺序。

金华→罗甸→入山→洞口

4.小结:

作者以“那溪流就是从洞口里流出来的”,引出描写重点——双龙洞。

第三课时

一、从读入手,理清层次

1.读第三段。

说一说写了几层意思。

2.分析:

②外→内

学生边读边思考,师生共同总结。

a.泉水来路。

b.孔隙大小。

c.小船形状。

d.进出方法。

e.人的感觉。

二、学习本段第三层

③内洞奇景。自由读,并小结写了什么?

a.黑为什么?只有孔隙相连。

c.大十来进房子那么大。

d.水源

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指明泉水的发源地,且点出洞已到头。

④最后写出洞,自然结束文章。

三、总结

作者记叙了游览双龙洞的情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记金华双龙洞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二、教学重点

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课文

同学们,你们中间有谁去过溶洞,那里的景象是怎样的?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师总结: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不仅在地面上有高山,大海,平原等自然的风光,而且在地下也有着很多奇妙的景观。其中溶洞就像童话世界中的迷宫……

结合认读“溶洞、石钟乳、石笋”等词语。

二、自学课文,认读理解生字词

1、读一读生字表中的13个生字,要求读准字音,对其中笔画较多的生字如“簇、臀、擦、蜿”等,要求识记它们的字形。

2、画出课文中的新词并根据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它们的大概意思。

3、质疑问难。(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询问,也可向老师提出不能理解的词语。)

三、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全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3、默读全文,要求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路线示意图。(可以各自进行,也可与几个同学讨论一起完成。)

四、交流

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

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布置课堂作业

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研读作者在去双龙洞的途中所见的景物

1、思考:作者见到些什么?

感悟句子: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由具体的景物概括出“明艳”一词,写出金华一带山区明亮艳丽的景色。

2、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时变换调子。

引导发现这句话的特点。(如有两对反义词,用拟人手法,写溪水的声音)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句子中的因果关系,音韵节奏感,和作者当时的心情等。

反复朗读上述句子。

二、研读洞口、外洞、内洞各自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1、引导学生找到课文中概括特点的词语或者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外洞:宽敞。

孔隙:窄小。

内洞:昏暗,比外洞大,有双龙洞和石钟乳

2、从文中找到作者用什么方法把这些特点写出来。

(让学生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以及采用的打比方,说感觉等手法)

着重感悟下列句子: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擦伤鼻子。

体验由于孔隙的窄小而形成“挤压”的感觉。

3、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也很值得观赏。

着重理解“即使”这部分的强调作用。

以上句子可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然后作适当的点拨。

三、复述

要求学生任选双龙洞其中一个景点进行复述,可采用导游介绍等形式进行。

四、总结全文

1、启发学生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收获,在相互交流对话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教师小结。

五、指导造句,写段训练

1、用“时而……时而”写句子。

2、把下面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分别写具体。

(1)那棵松树的枝叶十分繁茂。

(2)登上山顶,我感到舒服极了。

六、布置课外语文活动

搜集有关溶洞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板书:金华城—路上—洞口—外洞—空隙—内洞

(明艳)(突兀)(大)(窄)(黑奇大)

记金华双龙洞教案篇3

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3.学习课文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⒉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⒊.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难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⒉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⒊.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准备:课文朗读配乐磁带。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2.自学本课生字新词,老师检查自学情况。

3.练习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能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人课题。

同学们都喜欢游览,旅游后还有写写游记。著名作家、家叶圣陶先生游览了浙江金华的双龙洞后,就写了一篇游记,这篇游记就是——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叶圣陶先生是怎样写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了解学生预习课文情况。

1.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你读了“预习”了解了些什么内容?

2.通过读课外书,收集资料。你了解了关于本课的什么知识?

生答:我知道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家和语言学家。

生答:叶圣陶解放前当过小学、中学、大学教师,编辑,解放后任人民出版社社长、部副部长等职务。

生答:繁忙的工作之余,叶老还到多处风景名胜区参观游览,并写下了许多清新优美的游记,《记金华的两个岩洞》就是其中之一。“两个岩洞”就是金华北山“五洞十景”中最为著名的两个溶洞:双龙洞和冰壶洞。

生答:目前,双龙洞已被列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每天游人如织。

⒊老师小结:同学们了解的情况真丰富,看来同学们在课外是下了一翻工夫的。

三、听老师范读课文,思考问题。

⒈听老师配乐朗读课文。

⒉学生思考:⑴想一想每段讲什么?

⑵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⑶把讲到洞中双龙的句子画下来。

⒊讨论以上思考题。

四、检查学生学习生字、词的情况。

⒈开火车分析生字的音、形、义。

⒉抽读课文。(了解学生通读课文情况。)

⒊理解生词。(学生在读课文时随机检查。如:蜿蜒、明艳、突兀、森郁等词。)

五、给课文分段。

⒈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⒉同座谈论分段和段意。

⒊老师总结归纳。

六、作业:

⒈抄写生字。

⒉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⒈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⒉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⒊ 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行片段练习。

⒋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⒈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⒉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⒈听写生词。

⒉请说说本文分几段,段意是什么?

⒊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

二、学习第一段。

⒈抽学生读本段。

⒉思考:

⑴叶圣陶爷爷在去双龙洞的路上看见了什么?(请用:“ ”画出来)。作者用了什么方法去描写?

⑵“明艳”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会“眼前一片明艳”?

⑶溪水为什么会变换调子?这里写溪水实际上是写什么?这溪水是从哪里流出来的'?

⒊ 配乐 有感情地朗读本段,感受作者是什么心情。

⒋读完本段你眼前有什么景物,请你说出来,你是怎样的心情。(让学生产生想象)

⒌总结学习方法。同学们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这段文字的。

学生总结:

⑴了解作者描写了什么景物。

⑵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描写。

⑶体会作者有怎样的感受。

⑷想象作者描绘的景色。

三、学习第二段。

⒈学生自学本段。同学们我们运用学习第一段的方法学习本段。请同学们随着叶圣陶爷爷继续向前游。

⒉学生自由朗读学习课文。

⒊质疑问难。

⒋老师提问:

⑴你来到了双龙洞 看见了什么样的景观?你有怎样的感受?

⑵泉水的位置在哪里?

⒌配乐有感情地朗读本段。想象作者描写的外洞是什么样子的。

四、学习第四段。

⒈学习方法同上1 ~3步。

⒉老师提问:

⑴我们与叶圣陶爷爷游到外洞,必须干什么?(生:坐船)

⑵叶圣陶爷爷给我们介绍的小船是什么样的呢?叶圣陶爷爷是怎样乘船的呢?

⑶这小船是顺水而行,还是逆流而上?

⒊我们也来感受在船上进洞的感觉。听老师配乐朗读课文。

⒋老师题问:“挤压”是什么意思?叶圣陶爷爷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你有怎样的感觉?(要学生产生想象。)

五、学习第五段。

⒈学生自学方法同上。

⒉老师题问:坐船进入内洞,内洞是什么样子的?当工人提着汽油灯看到了什么?

⒊配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洞中石钟乳和石笋的形状。

⒋读完以后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要学生产生想象。)

⒌老师题问:现在你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吗?

六、齐读第六段。

七、总结全文。

⒈有感情地配乐朗读全文。

⒉思考:读完本课你有何收获或感受?

八、文字训练。

片段练习:根据课文所描写的场景,你选择一处产生想象,写出百字以上的短文。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2.围绕中心,根据游览顺序,学着给课文列提纲。

3.指导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学着给课文列提纲。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请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

二、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想一想:⒈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⒉作者通过记叙有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三、学习给课文列提纲。

⒈基本方法:

⑴通过审题明确题目的要求,确定作文记叙的主要内容和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⑵要选择好材料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并确定分几段写。

⑶给每一段写个简短的段意或列个小标题。

⒉格式:

⑴题目。

⑵文章中心。

⑶材料安排。

⒊学生学着给本课列题纲。

⒋评讲学生列出的题纲。

四、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五、总结学生学习情况。

记金华双龙洞教案篇4

?课程标准叙写】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二学段年段阅读教学内容标准是: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7.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9.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教师教学用书】

四下语文第一组

本组课文,作者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并以他们独特的感受,描绘了大自然令人神往的景观。那富有诗情画意的江南山水,那充满神奇色彩的天然溶洞,那风景如画的桂林山水,那奇特的新疆天山风光,犹如一幅幅画卷,带我们走进祖国的万水千山。

古诗词、散文游记,多样化的文章体裁,丰富多彩的语言,一定能引起孩子们阅读的兴趣。

语言是文学作品的主要表现形式。课文中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有着很强的表现力,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仔细咀嚼,余味无穷。教学本组课文,应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激发美感,感受语言的魅力。对于精彩的语段,要熟读成诵,积累优美的词句。

本组教材除课文外,还在“语文园地”中安排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积累描摹自然风光的古诗名句,搜集自然风光的图片、文字资料。通过这些语文活动,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感受大自然的美。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2—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6—7课时,略读课文1—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宽带网”2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

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全文是按游览顺序写的,依次写了游双龙洞的路上见闻,游外洞、内洞、出洞。从外洞进入内洞的情形,采用了借其他事物、人物的感受及心理活动的方法,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

1.会写13个生字,重点把“簇、额、蜒、乳”等字写规范、漂亮;理解“明艳、突兀森郁、孔隙、蜿蜒、变化多端”等词语的意思。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按照游览顺序画出游览线路图,简要概括出景物的特点。

4.了解一些句子在文章中的过渡作用。

?教学板块设计】

第一课时

一、板题导入(3分)

这节课,我们跟随叶圣陶爷爷的`脚步,一起到浙江金华去游玩,课题是——(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1.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记。)

2.简要回忆学过的游记,知道游记一般是按照游览的先后驯顺写的(移步换景),如:颐和园。

3.交流收集的有关双龙洞的资料。

二、交流自主学习情况,扫清字词障碍(9分)

1.学生交流自主学习反映出的问题,教师相机指导:

(1)难读:突兀森郁、孔隙、臀部等

(2)难写:簇等

(3)易错:额、蜿蜒

2.课件出示读记

浙江油桐一簇臀部稍微额头

擦破蜿蜒石钟乳依据源头浓淡

突兀森郁变化多端

3.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意图】此环节是为了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为学而教。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顺序。(15分)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读完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根据自读印象从课文内容、表达情感方面随意说。)

2.再读课文,按照游览顺序画出游览线路图,简要概括出景物的特点。

(1)教师引导

教师读第1段,第2段首句,提炼出游览顺序的关键词——金华—罗店—入山。

教师边读课文2、3段边指导学生把握句意,体会过渡句的重要作用——“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2)小组合作,完成游览示意图,画出过渡句。

形式:1人读,其他听读,关键处停下来画词句,完成线路图。

交流、展示。(方法指导:检查完善,不遗漏;过渡句的提醒)

?意图】此环节是考虑到了文本的特点(游记类文章),根据文本的特点选取了教学的价值。为单元的习作“我们的校园”做好铺垫。

三、默读课文,概括景物特点(10分)

1.默读4—7自然段,批注出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

2.交流:

洞口:宽

外洞:大、高

孔隙:小、矮、窄

内洞:黑、奇、大

?意图】此环节是为了真正让学生掌握概括景物特点的方法。

四、总结全文,谈谈收获(3分)

总结说说自己学到了什么?

预设:写作顺序、过渡句、边读边想概括景物特点等

?意图】此环节重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总结,内化于心。

记金华双龙洞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1、教养

①、学习本课生字词,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②、按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和主要内容。

③、归纳中心思想,练习按文章叙述的方法给课文列提纲。

④、通过学习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

学生要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3、发展

学生的观察力、综合概括能力、背诵能力等。

二、教学重难点:

1、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2、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三、课前准备:生字词卡片、幻灯片、幻灯机、录像带、录像机等。

四、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会生字词,通读课文。

2、理清课文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3、教学课文一、二、三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导入课题,板书题目。

齐读题目,指导理解“记”的意思。

二、通读课文,说说课文大概写了什么。

三、检查预习情况,指导读准生字词。

四、理清条理,给课文分段。

1、问:按游览的顺序,课文可以分几段?怎样分?

2、检查分段情况,指导分段。

五、再读全文,说说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游览的路线是怎样的?

板书:金华城—→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六、讲读课文一至三段。

1、作者出了金华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默读课文说

说。(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溪流)。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给作者的感受怎样?(板书:一片明艳)

3、观看录相,亲自感受。你觉得路上的景色如何?指导感情朗读。

4、作者还听到了什么?溪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时而窄,时而宽,时而缓,时而急的变化?观看录相,然后说说。

5、作者为什么要写路上看到的景色?这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6、作者先游览了洞口,你觉得洞口有什么特点?(板书:突兀森郁)理解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7、外洞又有什么特点?读读文中的句子,仔细体会,然后说说。

8、观看录相,亲自感受。感情朗读写洞口和外洞的语句。

9、有感情朗读一至三段。

10、小结:

这一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的一、二、三段,了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跟作者一起游览了路上和洞口、外洞的景色。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讲读课文四、五、六段,了解双龙洞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弄清了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了作者先写了路上的景色和洞口、外洞是怎样的等内容。

2、谁还记得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吗?外洞、洞口各有什么特点?(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说,先指名说,再各自练说)

3、沿途的`景色如此迷人,洞中的景物更值得一看,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去玩赏、领略,好吗?

4、过渡:从外洞到内洞要经过一段路,这就是孔隙,那么什么叫孔隙?(出示投影片,指导学生理解“孔隙”)

二、教学第四段。

1、这孔隙有什么特点?请同学默读第四段,边读边想。

2、读后问:

①作者用什么方法通过孔隙?(小船)这样小的小船通过孔隙说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孔隙窄板书:窄)

②人卧在船上后那个样子是怎样的?用“--”划出有关的句子,

读一读,仔细体会一下。人要这样贴着船才能通过孔隙又说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孔隙矮板书: 矮)

③那么,坐小船经过孔隙时的感觉是怎样的?用“~~”划出有关的句子,出示“眼前昏暗了......挤压过来。”一句,自由朗读, 读后问:“挤压”是什么意思?(挤过来,压下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从这又说明了孔隙还有一个什么特点?(孔隙险板:险)

3、小结:从这一段的理解可以知道孔隙的特点是......(指着板书理解)

4、设计引读:孔隙很窄,只有......;孔隙很矮,只要你.......体会孔隙的特点。(按课文写孔隙特点的内容设计)

5、下面我们再来欣赏录相,亲自看看孔隙是怎样的和人怎样进出孔隙。

6、作者就是这样先写出孔隙的窄,再写孔隙的矮,最后写孔隙的险的特点的。试按这样的条理练习背诵这一段,先自由练背,再指名试背,互相背。

三、教学第五、六段。

1、过渡:经过孔隙就进入了内洞,内洞又有什么特点呢?

2、默读第五段,思考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

3、指导理解每句话讲了什么,并结合理解“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等词,理解“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一句,概括出内洞的特点。(板书:黑、奇、大)

4、内洞确实很黑、很奇、很大,观看录相,欣赏体会。

5、下面请同学再仔细朗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内洞的?

6、读到这里,你知道双龙洞名的来历吗?哪个句子讲明了?指名读出有关句子,再相机点题。

四、作者游完了内洞,又排队出了洞,你能用上第五自然段的有关句子来说说怎样出洞的吗?出示幻灯,学生先说,再指名说。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五、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四、五、六段,跟着作者游览了孔隙和内洞,了解了孔隙和内洞的特点,那上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时间允许,再自由朗读四、五、六段,欣赏体会。)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朗读课文,总结全文。

2、归纳段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概括中心思想,指导给课文列写提纲。

教学过程:

一、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指名说说每一段讲了什么?

二、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从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反映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赞美双龙洞的美丽奇特,体现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板书:可爱河山美丽奇特指导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三、指导给课文列提纲。(先自由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再汇报讨论)

四、质疑,完成课后练习,读读写写。

五、堂上检查,背诵第五自然段。

六、总结全文:

同学们,通过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这一课,我们欣赏了双龙洞的美丽奇特,领会到了祖国山河的可爱。课后大家要认真读读课文,好好欣赏欣赏。有机会,我们亲自到双龙洞去游一游。

板书设计:

记金华双龙洞教案精选5篇相关文章:

记春节作文300字精选7篇

《登泰山记》教案8篇

神奇的探险记作文精选6篇

大班语言旅行记教案6篇

地坛记读后感精选8篇

稻草记读后感精选8篇

泡温泉记作文精选6篇

不日记读后感精选6篇

《骑鹅旅行记》读后感精选6篇

西游记记读后感600字精选7篇

记金华双龙洞教案精选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8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