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清晰的教案,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容易把握重点与难点,我们在每学期初制定教案,以便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准备,以下是写文书吧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月光曲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

月光曲教案篇1
课前准备:
播放钢琴曲《月光曲》,师生静静欣赏。
一、 听曲谈话 走向人物
同学们好!
喜欢听音乐吗?那就仔细听下面这首钢琴曲,看谁能听出它的名字,好吗?
1、刚才这首优美的钢琴曲,谁知道它的名字?
你的知识面真宽!(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课题:月光曲),齐读课题 2、你了解这首钢琴曲的作者吗?(引出对贝多芬的简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谈话:《月光曲》是贝多芬的成名作,是什么激发了贝多芬的创作灵感?这首曲的创作过程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读课文。
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边读边思考以上问题。
2、交流反馈
好,课文读到这。读了课文,这些字词你们会读了吗?
好,读得真好。这个词(出示“入场券”、“飞奔”、强调“券”、“奔”的读音)
3、整体感知
看来字词考不倒你们了,那谁能说说是“什么激发了贝多芬的创作灵感?”(盲姑娘能听懂他的弹奏)
从哪里你能感受到盲姑娘是贝多芬的知音?
说得真好!可见你们刚才读得很认真!真会读课文,那谁知道贝多芬共为盲姑娘兄妹演奏了几首曲子?
对,是两首。第几首是《月光曲》?
是的,是第二首。
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1、谈话: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贝多芬为盲姑娘兄妹演奏的第二首曲子是《月光曲》,那么第几自然段是《月光曲》内容的具体描写?带着着这一问题,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2、交流反馈。
课文读到这儿,谁来说是第几自然段?(引出对第九自然段的学习)
3、品读第九自然段。
①听着贝多芬的弹奏,盲姑娘和她的哥哥分别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月光曲》的时而低缓、时而明快、时而悠扬、时而激烈)
②本段描写中哪些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事物?哪些是人物头脑中想象出来的感觉?(引导学生学习本段虚实结合的写法)
③从本段的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对,是贝多芬演奏技艺的高超。(或贝多芬演奏得很好)
④演奏完这首曲子,贝多芬是怎样做的?
(引导学习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贝多芬对音乐的热爱)
四、品读课文,提升认识
1、谈话:贝多芬为什么要给盲姑娘兄妹演奏曲子?细读课文,找出贝多芬是怎样遇到盲姑娘兄妹的?
(引导学生读第二自然段,体会贝多芬对大自然的热爱)
2、从文中的描写你能看出这对兄妹的家境吗?
对,贫穷。
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引导学生朗读兄妹的对话,体会这对穷兄妹相互关心、相互体贴、相依为命的品性)
3、听到兄妹的谈话,贝多芬是怎样做的?
(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对劳动者的同情)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从本文的学习中,贝多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帮助学生梳理出:贝多芬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大自然、对音乐的热爱)
六、布置作业
听一听贝多芬的交响乐《命运》,加深对贝多芬的了解。
下课!
同学们再见!
板书设计:
月光曲
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贝多芬
对大自然、对音乐的热爱
(板书,边讲边板)
月光曲教案篇2
一、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从中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并体会二者结合的作用。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辨事物和联想。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弹奏第二音乐曲时的情和景。
三、教具准备:
幻灯片
四、教学过程:
(一)提出单元训练重点分辨事物和联想
(二)简介音乐家贝多芬,导入新课。
板书:9.月光曲
(三)讲授新课。
1.弄清弹奏第一音乐曲的经过。
(1)一天夜晚,音乐家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了什么?
(2)这琴声为什么引起他的特别注意?
(3)音乐家贝多芬靠近茅屋,又听到了什么?(指名读这一段话)
弄清这段话中的重点词,体会这段话的含义。
(4)音乐家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
(5)音乐家贝多芬走进茅屋干了什么?
(6)他为什么弹琴?
让学生在文中找到贝多芬是怎样说的?
(7)贝多芬弹完第一首曲子盲姑娘有什么反应?
(8)为什么盲娘推测出陌生人是音乐家贝多芬呢?
(9)这时音乐家贝多芬用什么来回答盲姑娘的问话?
2、理解弹奏第二首乐曲的'经过。
(1)让学生默读,找出课文中哪些是描写《月光曲》的内容。
引导学生体会当时的环境。
(2)在这清幽的月光下,听着美妙的琴声,皮鞋匠好象看到什么?
(3)盲姑娘仿佛看到了什么?(放录相,老师范读,学生体会。)
(4)听到这首乐曲,盲姑娘的神态怎样?
(5)乐曲弹奏完了,音乐家贝多芬离开了茅屋。兄妹俩发觉没有?为什么?
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有关词句。
(6)音乐家贝多芬飞奔回旅店干什么?
(7)记的是什么曲子?
(8)为什么要连夜把它记录下来?引导学生想一想,音乐家贝多芬在散步时,有没有想到要创作《月光曲》?
(四)归纳小结:
归纳本课三个要点,并强调单元训练重点。用以联系后面几课。
1、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听弹记),是《月光曲》的谱写经过。
2、按事情的发展,了解贝多芬感情的变化。(同情激动激情)
3、分辨哪些是事物,哪些是联想。文章中运用事物和联想这种知识,究竟有什么好处呢?写文章时,我们分辨哪些是事物,哪些是联想,从而帮助我们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写文章时,在记事中,加上自己合理的联想,能使文章深刻、感人。
分辨事物和联想,是这课的重点,也是这个单元的训练重点。今天,我们初步学习了这种知识,在这个单元的几篇课文还要进一步学习。并把它运用到写作中去,使这种语文知识转化为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
(五)练习
1、学生朗读《月光曲》8、9自然段。
2、布置片断练习:《贝多芬回到客店》
月光曲教案篇3
一、教学要求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的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幽静”造句矿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1.领会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的心情。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
三、教具准备
1.贝多芬画像一幅。
2.生字卡片。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检查预习,学习课文第二至七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这篇课文讲的是谁的事情?(是贝多芬的事情。)
2;出示贝多芬画像,简介贝多芬。
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他出生于1770年,1827年逝世。贝多芬从小就表现了非凡的音乐才华,十岁举行公开音乐会,十二岁开始作曲。他生活在封建统治最黑暗的年代,家境贫寒,受尽磨难,对劳动人民十分同情,对专制暴政元比憎恨)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举世闻名的音乐作品,《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
3.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讲关于《月光曲》的传说的?(从第二自然段到课文结束。)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应该怎么分?(第一自然段是第一部分,介绍贝多芬,引出故事。第二自然段到最后是第二部分,讲关于《月光曲》的传说。)
4.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每人读一部分。读后评议,纠正读音。
二、初步理解传说部分的内容
1.默读第二部分,想一想:(i)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首曲子?(弹了两首曲子)(2)这两首是什么曲子?(第一首是盲姑娘想要学的贝多芬谱写的曲子。第二首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2.学生默读思考后讨论。
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于,从哪几到哪儿是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第二自然段至第七自然段讲贝多芬为盲姑娘弹第一首曲子;第八自然段到课文结束,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
三、深入理解贝多芬第一次为盲姑娘弹曲子的内容
1.指名学生朗读第二至第七自然段,纠正读得不正确的.地方。请学生解释几个词语:幽静一偏僻、情静。入场券一门票,陌生一生疏。不熟悉。纯熟——很熟练。
教师补充介绍:莱茵河是欧洲的大河之一,流经好几个国家,包括德国。
2.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而且园不能直接听到贝多芬自己的弹奏而感到深深的遗憾。)
3,盲姑娘一家很穷,又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他们住在一所茅屋里,兄妹俩相依为命。哥哥是个皮鞋匠,妹妹是个瞎子。他们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4.姑娘为什么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姑娘很懂事,她听出哥哥话中有不安的意思,能体谅哥哥的难处,所以反过来安慰哥哥,把自己想听音乐会的强烈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从这里可以看出兄妹俩的相互体贴,这种感情非常可贵,十分感人。)
5.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很不熟练,但是很不容易的。贝多芬自己弹起来,她立刻就听得人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他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并且由此猜出了弹琴的正是贝多芬本人。这说明她具有音乐才能。贝多芬也深深地为自己能在穷人中有这样的“知音”而感动,正是这种激情促使贝多芬创作了《月光曲》。)
6.指名学生朗读第二至第七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
月光曲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券”,理解部分词语及课文第二段第一部分,回答课后第1题d小题。
2、初步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感受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回答课后1题的第1小题。
2、感受《朋光曲》美的意境,感受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月光曲》音乐带、投影、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引题
听说咱们五(1)班的同学都很喜欢听音乐,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谁来告诉大家它是谁创作的?介绍一下贝多芬。
二、新授:
1、不过,今天老师不是上音乐课,而是上有关《月光曲》的课文。出题、读题:
17、月光曲。
先请大家闭上眼睛,一起来感受一下音乐的意境。
听《月光曲》后:在音乐声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刚才,同学们都把自己感受到的描绘得如诗如画,那么,课文又是怎么来描写的呢?请找出来自己读读,仔细体会一下。(他仿佛看到了大海?)
(1)你读懂了什么?
“霎时”:极短的一点时间。
这部分由内容是曲子所表现出来意境,表现在音乐的旋律上该怎么去体会?(曲调是一下子转入澎湃激昂的?这中间是不是有个过程?乐曲开始是轻而舒缓,后来是澎湃激昂。)
(2)师小结:边出图
(3)指名读(评议),师范读(伴音),自由读(你认为读得好的可站起来读),齐读。
(4)试说,结合出图。
3、这么优美动听的曲子,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呢?这其中还有着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呢?
4、听录音、看课文(2——9节)
要求:
(1)注意生字、多音字、注音,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思考:传说主要讲了什么?贝多芬共弹了几首曲子?
反馈:
(1)正音、提出不理解的词。
(2)回答两个问题。(板书:听到琴声,看到兄妹,遇到敌意)
5、传说中,贝多芬并不认识盲姑娘,那他为什么要给盲姑娘弹曲子?你是怎么
看的?(生答)
再看看课文有关段落,划上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或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找到了什么?)
(1)读议:“一天夜晚......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理解“幽静”:幽雅寂静
“断断续续”:说明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子,但弹得不熟练。
“是他的曲子”引他靠近茅屋。
(2)读议兄妹对语。
(听了几遍,虽然家穷,买不起入场券,但谱子可以抄或习得起,假如有谱子,就会弹)
“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充满对贝多芬的崇拜,听曲的愿望。
重点:不过“随便说说”:与姑娘内心是矛盾的,但她怕哥哥因为家里穷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而心里难过,所以这样说,这是劝慰的话。
(穷还表现在哪儿?)
穷:茅屋、旧钢琴、歌的话。
其实她是十分渴望能听到贝多芬的演奏,说明她很懂了,体谅哥哥,同时也说明她非常喜欢音乐,特别是贝多芬的曲子。
这些对话该怎么读?(姑娘渴望而又装作毫不介意,哥哥:失望、难过)
指名读后:师引读(分角色)
(3)听了盲姑娘的话,贝多芬心里会怎么想?怎么做?引读4、5节。
你读懂了什么?
读议:“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哪句话最能表达他当时的心情,产生这种心情除了由于听到说话外,还表现在贝多芬心理活动的直接表达)体现他同情穷人(劳动亿)的思想品质,读出热情诚恳、充满激情的语调。
6、学到现在,你们可知道为什么贝多芬要给盲姑娘弹曲子?(出问题)
7、再读2——5节,读出语气。(先自由准备读、后齐读)
三、小结:你学到了什么?
月光曲教案篇5
本文是由语文教案工作室上传的:五年级教案:月光曲。
月光曲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进一步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会生字新词。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
[教学准备]:
贝多芬的《月光曲》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介绍贝多芬。
一、课前预习,初步感知,提出问题。(要求教师给学生实在而充足的时间去预习,一般花整节课时间让学生去预习。)
自 学 要 求
一、自学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要求识记生字,理解部分新词。(可参考 运用工具书,如字典、辞典等)
二、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读顺。
三、概括地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提出你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 问题 ① ② ③ ④ ⑤
(学生在自学卡提出的问题,本人给予了归纳统计,在附页。)
二、课堂检测,小组讨论,初解问题。
(一) 预习检测
1、生字新词的检测
a、词语
幽静 清秀 陌生 纯熟 清幽 琴键
霎时 恬静 波涛汹涌 陶醉
● 抽生读
● 说说你最理解哪个词语
b、生字、多音字
chuán( ) tán( )
券:( ) 传 弹
zhuàn( ) dàn( )
● 请学生组词识记
2、课文朗读检测
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防止读破句。
3、对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检测
课文讲了一个关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美丽动人的传说。请大家打开书本,再读读课文,读过之后,看谁能把这个传说说给大家听听。
a、学生自由读全文。
b、课文读好了,你们把这个传说记住了吗?在讲这个传说之前,我有个小要求,就是要求大家只把这个传说的大概意思讲出来就可以,这就叫概括地讲,这可比具体讲要难。请你们先同桌准备一下,思考该怎么讲,想过了,自己可以小声练习练习。(学生思考,各自练习。)
c、抽生说(多说几个),教师随时请学生点评,要求说出优点和问题。
(二)小组讨论,初解问题。
课文的大概内容我们已经了解了,但是,课文里边还有值得我们去探索和研究的地方。大家对课文也提出了不少的问题,那么现在,就请大家在四人小组内来讨论你们不懂的问题,看看凭四人的智慧是否能解决掉一部分难题。
● 小组进行热烈地讨论。
● 教师随时巡回点拨,参加讨论。
● 小组内整理出剩余的问题(经过这一环,那些粗浅的表面的问题就解决 掉了。)
三、集体反馈,自读课文,疏理问题。
请每一小组的组长把小组内剩下的未解决的问题提出来,教师进行板书,并同时进行问题的归纳与疏理。
疏理后可能还留有的问题:
● 为什么叫它为《月光曲》?
● 《月光曲》真的那么迷人吗?
● 贝多芬为什么要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 盲姑娘为什么会看到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 以上部分是关于《月光曲》引出来的一系列问题。
● 贝多芬为什么要为那位盲姑娘弹钢琴曲?
● 为什么他弹完一首后,又弹了一首?
● 盲姑娘问他是不是贝多芬,他为什么不回答?
△ 这一部分的问题是关于贝多芬内心情感变化而引出来的一系列问题。
(在疏理的过程中,有些问题这一小组不能回答,其他小组能回答的就随机解决掉,教师抓住一些重点问题设疑。)
四、再读课文,独立思考,探究问题。
对于黑板上疏理后的问题,请同学们再细读课文,先独立思考,你认为哪些问题值得我们一起深入研究。
(这一回答可能不是一致的,有些人认为第一部分内容,有些人则会认为第二部分内容。)
五、合作探索,以读为本,解决问题。
1、第一部分内容的探索
a、请学生细读第9小节,思考这小节讲了什么?(《月光曲》的内容)
b、请学生闭上眼睛欣赏《月光曲》,听完让其谈感受:你仿佛看到了
什么?(学生对这里的回答可能不是文中兄妹俩听时的感受,教师也都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感受,这就解决了《月光曲》真那么迷人?的问题。)
c、盲姑娘和她的哥哥听了贝多芬的弹奏,他们似乎看到了哪些景象?
(学生对这里的回答都是文中第9小节的内容,即月亮从海边升起及月光照耀下的大海。这就解决了为什么叫《月光曲》的问题。)
小结:这么美的景象把盲姑娘兄妹俩陶醉了,连贝多芬也是激动万分,所以没等他们醒来,就飞奔回客店记录刚才的曲子。
d、课文把《月光曲》写得这么美,我们想办法把第9小节也背出来。
2、第二部分内容的探索
a、请学生浏览课文2~7小节,体会贝多芬的心情。小组合作完成以下问题。
● 贝多芬听到兄妹俩的对话时心情
● 贝多芬弹完第一首后听了盲姑娘的话,心情
b、汇报小组讨论结果(学生能体会到贝多芬的心情,第二部分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小结:贝多芬从感动到激动,正是怀着这种激动万分的心情才创作出了这么优美的《月光曲》。
六、检测目标,拓展延伸,开放问题。
1、抽生背第9小节。
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2、出示句子:
a、同学们
小结:这是由月光引起的联想。写实实在在的事物再加上适当的联想,文章的内容会更充实,更深刻,更感动人。
请再读读第9小节,看看哪些地方写的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句子是联想。
c、学生边读边划,然后指名读出联想部分的句子。
3、如果丢掉了这些联想的句子,只有实实在在的事物,那这段文字就失去了99%的美。不信请看: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那睁得大大的眼睛。
a、请同学们读一读,觉得还美吗?
b、小结:通过对比,我们进一步明白了,写文章的时候能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得很具体,又能恰当地加上自己的联想,文章的内容就会更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深刻。
4、下面有篇短文,请大家把联想的句子划出来,读一下。
大公鸡的头通红通红的,就像醉汉的脸,高高耸立的红鸡冠就像用红宝石制作的皇冠。脸下面两片鲜红的肉,红得透亮。眼睛圆圆的炯炯有神。身上的羽毛有金黄色的,有红色的,有墨绿色的,闪闪发亮。两只金黄色的粗壮的腿,托住它那肥大的身躯,走起路来像个威武的将军。尾巴弯弯的,高高翘起。它每天按时打鸣,唱起那令人振奋的《早起歌》:天明了,快起床!一遍又一遍。每当听到它的歌声,我就不由自主地想起二年级学过的《美丽的公鸡》那篇课文。是呀!它不光外表美,还能帮助人们做事,多可爱呀!
a、如果去掉了这些联想的句子,会怎么样?(生:公鸡就不那么可爱了。……)
b、小结:阅读时分辨出事物和联想,对文章的理解就更深了。
5、下面,有篇短文,写得不错,我想如果能适当加点联想,文章就会更美。
荷花多美的荷花啊!碧绿荷叶把池塘挤得满满的。白荷花,红荷花竞相开放,全开的,半开的,姿态各异,争奇斗艳。一朵刚刚绽开的花骨朵躲在一片荷叶后面,一只蜻蜓在上边飞来飞去。
a、学生修改,教师巡视。
b、交流反馈。
(这些环节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从文中练习拓展到文外练习,提高写作能力。)
月光曲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歌谣的韵味,月夜的美妙。
2、学生通过赏意境,品语言,感受文中洋溢的浓浓的母爱。
3、理解文章第五自然段与最后一小节所表达的意义。
教学重点:
品味歌谣童谣的语言风格,体会这些童谣对作者幼年的启蒙作用。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1、导出课题:
唐代诗人孟郊,忘不了临行前母亲为他缝制衣服的一幕,于是写下了不朽的诗篇《游子吟》;(幻灯映出该诗,示意学生吟诵)
现代作家孙友田,忘不了儿时母亲给她的文学启蒙,于是写下了感人的回忆录(示意学生齐读课题)――《月光启蒙》。
2、初步审题:
⑴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说说什么叫“启蒙”?
(学生根据预习回答,教者随机归纳:启蒙,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启,开导;蒙,蒙昧无知。)
⑵那么,“月光启蒙”该怎么理解?
(学生尝试讲述见解,教者随机归纳:月光启蒙:指在月光下,受到的启蒙。)
⑶打开课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哪一段具体解释了“月光启蒙”,点明了课题。
(学生速读,找出课文末节,幻灯出示末节)
对,这就是作者对“月光启蒙”的解释。我们来读一读――(逐句引读)
“月光启蒙”就是――(生齐)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
“月光启蒙”就是――(生齐)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
“月光启蒙”就是――(生齐)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二、整体感知
1、提示自读要求
多么不可思议: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母亲都用了哪些方式对我进行启蒙?让我们认真通读课文,根据有关内容归纳:(学生自由读书,尝试概括)
2、交流主要内容:
⑴学生发言,随机评点:
(板书:唱民谣 讲神话 唱童谣 说谜语)
⑵提示其中的重点内容:
在这些启蒙方式中,作者重点回忆了什么内容呢?
(学生迅速浏览课文,作出判断;教者确定并在“唱歌谣”、“唱童谣”下加着重号)
三、读讲课文
1、借助插图激发总体感受
(幻灯映出彩图)同学们,请看屏幕:儿时的“我”就是在这样的夏夜,在这个篱笆小院聆听母亲唱民谣、唱童谣的!看了这个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自由发表感受,教者随机认可、引导)
是啊!这是作者永远忘不了的童年生活的一幕!他感慨万分地告诉我们――(画面淡化为背景,推出两句话,领着学生饱含深情范读)
①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②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
2、品读语句,体会夏夜之“美”
同学们,用你的目光去发现:作者童年的夏夜美妙在哪儿呢?让我们细细品读课文,圈划有关词语或句子,好好体会。(学生自由读课文)
3、交流“碰撞”,读出夏夜之“美”
⑴引导总体把握
(根据学生发言,随机评点归结:①夏夜月光之美;②母亲形象之美;③母亲歌声之美;同时,跟随交流进程,随机抓住重点句品评、想象、感悟朗读)
⑵启发重点品读(根据文中出现顺序,随机点击课件,出示相应语段,展开交流)
教学过程预设:
⑴重点读悟之一:
点击出示: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
①自由练读:这是夏夜的月光美。(板书:月光美)请你用最拿手的方式,动情地读,用心体会夏夜的种种美妙。
②指名朗读:好,谁能用你声情并茂的朗读传达这夏夜的美妙,让大家有如身临其境?
③相互评读:(对听者)你们觉得他(她)的朗读让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怎样的美?你觉得他(她)的朗读很有什么不足?你也读读,看能不能读出更多的美?
(归纳:凉爽的美,明朗的美,宁静的美,朦胧的美……;重点体会“柔和”、“洒满”)
④听读想象:闭上眼,静静地听老师读,看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感觉?(自由发挥)
⑤全体齐读:清爽的空气,闪烁的星星,如纱如梦的月色,诗情画意般的篱笆小院!让我们齐声动情地读一读,美美地享受一番。
⑥回应结语:这样的夏夜,我怎能不心驰神往?所以作者说――
(引读)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
⑵重点读悟之二:
点击出示: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①自由练读:这是月色中的母亲,大家很会读书,从母亲身上也感受到了美。(板书:母亲美)那么,请你走近母亲,好好读一读母亲,一定会发现母亲许许多多美。
②指名朗读:谁愿意来读,让大家感受一下这是怎样美的一位母亲?
③相互评读:(对听读者)他读出母亲的美了吗?你能读吗?
(体会“忙”、“洗”、“换”:勤劳、朴素的美;“搂”、“唱”:慈爱的美)
④齐声朗读:这就是我的母亲:月光中的母亲,忙了一天的母亲,穿着白布褂子的母亲,搂着我为我唱歌的母亲!让我们再读一读,感受一下依偎在母亲怀里的美妙!
⑤回应结语:被母亲搂着的夏夜,被母亲爱着的童年,作者怎能不铭心刻骨?因此,他说――
(引读)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
⑶重点读悟之三:
点击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①自由练读:这是母亲的歌声美。(板书:歌声美)读一读,体会体会,歌声美在哪儿?
②指名朗读:谁来读,大家听一听,他有没有传达出歌声的美?
③相互评读:(对听读者)你们听出美了吗?还有哪种美?
(归纳:深情的美,柔和的美,耐人寻味的美;重点体会:“甜甜的”、“轻轻的”、“芳香的”;“像……”、“像……”,重点品评“芳香”)
④齐声朗读:这就是母亲的歌声,它带着甜味,飘着香气,像春风抚摸我的肌肤,像甘泉滋润我的心房!让我们再读一读,感受一下母亲歌声的美妙!
⑤回应结语:同学们哪,母亲的歌声,声声都是爱,声声都是情,声声都为我编织人生的梦。作者怎能忘记这美妙的歌声!所以,他说――
(引读)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
⑷重点读悟之四:
过渡提示:童年的篱笆小院,没有高楼大厦,也没有美酒佳肴;然而,“我”们却感到自己精神生活特别丰富。请看作者怎么说――
点击出示:那时,我们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母亲天资聪颖,一听就会。再加上我的外婆是唱民歌的能手,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①自读自悟:仔细读这段话,想想:为什么说我们的精神生活是丰富的呢?
②交流碰撞:(教者在学生发言基础上随机归纳)
a黄河故道“长歌谣”,是民歌的故乡(理解“长”);
b“我的外婆是唱民歌的能手,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他们都是民间文学的传人(理解“莲花落”);
c“母亲天资聪颖,一听就会”,让民歌得以流传,得以“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理解“聪颖”)。
③激情齐读:因为生长在黄河故道,生长在喜爱民歌民谣的家庭,生长在天资聪颖、不停地用民歌民谣启蒙着我的母亲身边,所以,作者的精神生活是丰富的。让我们齐声读这段话,跟作者一同感受这份丰富的精神生活。
四、本课小结
1、谈话结课:就是在这样的夏夜,就是在这个篱笆小院,就是在这样一个家庭里,“我”受到了文化的熏陶,接受了母亲的文学启蒙。
2、布置作业:母亲给我唱了哪些民谣童谣呢?咱们下一课来欣赏。课后,请大家先去读读这些民谣童谣,看看它们的内容美不美。
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呼应前课,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同学们,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矿工诗人孙友田有一个伟大的母亲,她的伟大就在于:不识字,却是孙友田的启蒙老师。她在月光下,用那一首又一首童谣给了孙友田永远难忘的启蒙。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好好欣赏这些童谣――
2、学生读题:月光启蒙
二、熟读童谣,感知音韵
1、速读找出童谣:同学们,在诗人童年的记忆中,母亲唱给他听的童谣一定不计其数;作者印象最深的有哪些呢?请大家马上到课文中找出来――(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划出童谣;稍顷,教者提问)都找到了吗?好!
2、自由吟诵童谣:
⑴提示吟诵要求:下面咱们来吟诵这些童谣。同学们,还记得作者的母亲当年唱童谣时给作者留下的感觉吗?(学生回顾课文第四自然段内容,屏幕再次映出该段文字)对,咱们就要读出作者的母亲当年那种“甜甜的”、“轻轻的”、“芳香的”、“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一般的情调,的韵味,能行吗?(生自信地:能行)好!
⑵学生自由阅读:(教者巡视,随机了解,即时点拨;适当时候提醒学生同桌互听)
3、交流吟诵效果:
(根据童谣出现顺序,逐一按以下四步过堂;要求读通、读顺、读出节奏韵律)
⑴屏幕出示童谣; ⑵指名自由选读;⑶随机相互评价;⑷全班学生齐读。
三、品味童谣,理解启蒙
1、教者过渡谈话:正是母亲在“我”童年的夏夜吟唱的这些童谣,伴着月光,浸透着她满腔的母爱,启蒙的“我”,让“我”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同学们,现在,你就是当年的孙友田,你听到了母亲吟唱的这些童谣,你从这些童谣中受到了启蒙。那么,哪个童谣让你豁然开朗明白了什么?请你重点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首童谣,再一次低低吟诵,体会体会你“豁然开朗”了什么?
2、学生自主品味:(教者巡视,随机了解,即时点拨;适当时候提醒学生同桌讨论)
3、班级交流感悟:(根据学生发言顺序,随机点击课件,出示相应童谣,展开交流)
教学过程预设:
⑴童谣之一:
点击出示: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①指名一生中心发言;
②其余学生评议补充;
③教者随机点拨提升:是啊,忙了白天忙夜晚,一丝不苟洗衣衫:母亲的童谣让“我”看到了劳动人民勤劳的美德!这种美德是“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让我们再一次齐声吟诵这首童谣,铭记勤劳的美德――(学生齐诵)
⑵童谣之二:
点击出示: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视学情,先告知学生:a瓦屋和楼是云南的典型建筑;b“凤凰非梧而不栖”是古语,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是现代俗语,意思都是说家中有好运)
①指名一生中心发言;
②其余学生评议补充;
③教者随机点拨提升:看这一对娘俩,即使在天涯海角,即使要过千山万水,也要去追求心中的梦想,也要去创造美好生活:母亲的童谣让“我”看到了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人生的旅途,永远不能没有理想。让我们再一次齐声吟诵这首童谣,让理想引领我们奔向前方――(学生齐诵)
⑶童谣之三:
点击出示: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①指名一生中心发言;
②其余学生评议补充;
③教者随机点拨提升:瞧,一个多么能干的“小红孩”,还有淘气的小狗、小猫和小老鼠相伴:母亲的童谣让“我”懂得孩子要从小爱劳动,从小爱生活,从小乐观开朗。让我们再一次齐声吟诵这首童谣,让快乐永远藏在心里,留在身旁――(学生齐诵)
⑷童谣之四:
点击出示: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①指名一生中心发言;
②其余学生评议补充;
③教者随机点拨提升:真是情趣无穷啊,在母亲的童谣中,连老鼠都给生活带来快乐!让我们齐声吟诵一下,充分表现生活的情趣,尽情抒发心中的快乐――(学生齐诵)
⑸童谣之五:
点击出示: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①指名一生中心发言;
②其余学生评议补充;
③教者随机点拨提升:的确,这也是一幅美好的生活画面,一个舍不得出嫁的毛娃,一个情真意挚的毛娃,连花狗都被感染了:母亲的童谣让我体会到了人间真情。让我们齐声吟诵这首童谣,感受这份真情实感――(学生齐诵)
⑹顺带谜语:
①教者过渡提示:“我”是个贪得无厌的孩子,童谣听了还要猜谜语。咱们读读说谜语的情景吧。
②学生自读课文。
③指导分角朗读。
4、启发总体感悟:
⑴教者谈话引导:同学们,每一首童谣,都是一部启蒙教材,童年听过的许许多多童谣,给了“我”许许多多人生的启迪。不但这样,这些童谣本身,是宝贵的民间文学财富,对孙友田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极大影响,使他成为了现代诗人。所以,孙友田觉得母亲――(点击出示课文结尾小节)
⑵学生朗读结尾。
四、补充背景,升华情感
1、教者煽情谈话:然而,时间的车轮无情地碾碎了母亲的青春。我个子高了,母亲的脊背却弯了;我长大了,母亲却老了;当我成了一名颇有声望的诗人时,而我那亲爱的母亲呢……(读原文)
(1)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多想唤醒母亲的记忆,让她知道:当年,母亲是我的骄傲;现在,我能让母亲为我而感到自豪。然而:
(引读)
a 、现在的母亲满头白发,深深的皱纹刻在她的额上。 可曾经, 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b、现在的母亲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可曾经,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c、现在的母亲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可曾经,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絮……
坐在面前的母亲忘却了她给我的那份爱。故乡的天空不会忘记,不会忘记这位在月光下给我启蒙的――母亲
(2)当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但是在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珍藏着母亲在月光下给我唱的歌谣。
齐读歌谣
2、学生发表感受:(教者随机认同或补充)是的,母爱是最伟大的。母亲为我们付出了很多很多,你想对母亲说什么呢?
3、建议齐读结尾:说得真好!那么,现在再让你读一读结尾一节,你一定有更深的感情,让我们怀着无比感恩和深切的怀念之情朗读这一段。(学生齐读)
4、启发回应课题:好,课文就学到这里,咱们再来反复读读课题,你还能有新的理解吗?(学生自由发挥)
五、布置作业,延伸课外
1、作业之一:选择文中你喜欢的童谣,吟诵或背诵给家人听,与他们交流交流。
2、作业之二:采访长辈或村里老前辈,搜集一些民谣童谣,记录下来。
月光曲教案篇7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中谱写了《月光曲》,以及《月光曲》的内容,从而体会到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熟读课文;
3、从课文中找出一些像“幽静的小路”“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样的词语,并抄下来。
【教学重点】
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中谱写了《月光曲》,以及《月光曲》的内容。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知道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和热爱劳动人民的伟大的音乐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引出文中的主要人物
导语: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即兴创作了著名的《月光曲》,你们谁能把你了解的贝多芬的资料介绍给大家?(学生交流贝多芬的'生平和作品)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指名读──组词语读:
莱 茵 幽 券 蜡 瞎 陌
盲 键 粼 缕 恬 汹 录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易写错的字
券:quàn(下边是“刀”不是“力”)
恬:tián(不念qià)
蜡烛:这两个字的偏旁不一样。
幽的笔顺:
3、解词:(学生互相质疑、解疑)
幽静:幽雅寂静。课文中形容小路很偏僻,很清静。
陌生:生疏,不熟悉。
清幽:凄清而幽静。
微波粼粼:水清澈的样子。
4、指名读课文,想一想,《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境中创作出来的?
三、默读课文
把课文中讲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找出来,多读读,把自己的感受简单批注下来,同时画出自己的疑问。
1、学生独立默读,完成批注。
2、在小组中质疑、解疑,记下在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
3、在全班交流时提出问题,互相解答。
四、练习
出示练习要求:从课文中找出一些像“幽静的小路”“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样的词语,抄下来。
微弱的烛光 十六七岁的姑娘
清幽的月光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
轻纱似的微云 雪亮的浪花
恬静的脸上 大大的眼睛
波涛涌汹的大海 美妙的琴声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月光曲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及相关新词,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
2、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力、想象力及音乐的鉴赏力。
3、通过理解课文,了解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4、学习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善良、美好的心灵;并通过欣赏《月光曲》,让学生感受音乐之美,陶冶爱美的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及感情变化。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
1、播放钢琴曲《月光曲》。
2、让学生自由畅谈听后感受。
3、简介《月光曲》:
刚才我们听的'这首曲子名叫《月光曲》,是首钢琴曲,它是由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那么它描绘的到底是怎样的景象呢?它是怎样谱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汇报初读收获:
⑴字、词的掌握情况:
①认读生字、生词。
②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语。
⑵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⑶交流初读感受:
①贝多芬为贫穷的盲姑娘弹曲子,说明他有同情心。
②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奏的第二首曲子就是《月光曲》,是他即兴创作的。
⑷质疑问难:
贝多芬在给盲姑娘弹奏一曲后,为什么还要弹第二首?第二曲子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创作出来的?皮鞋匠听着琴声,好象看到了什么?为什么好像会看到这样的景象?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大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三、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月光曲教案8篇相关文章:
★ 月光饼读后感作文
★ 月光武士作文
★ 明月光作文5篇
★ 渭城曲读后感
★ 江南曲的读后感
★ 听戏曲作文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