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写的教案是要能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实施的,提前准备好教案可以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关注课堂,下面是写文书吧小编为您分享的小学五六年级语文教案参考5篇,感谢您的参阅。
小学五六年级语文教案篇1
【学习目标】
1.读读记记“传奇、咆哮、柔顺、象征、妖魔、恐怖、一无所有、哄堂大笑、能歌善舞、赞叹不已、身无分文、两面三刀、别无所求、随心所欲”等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3.学习课文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学习重点】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2.学习课文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独立阅读和交流探讨,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丰富的文化内涵。
【教学时数】
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藏戏的有关图片,配乐介绍:
师:藏戏是藏族的传统剧种,它简单到没有舞台灯光和道具,仅一鼓一?伴奏;复杂到每个角色都要带着象征身份的面具;它漫长到要演出三五天还不会结束……藏戏,以不可抗拒的魅力,一代代传承下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藏戏是怎样形成的,有着怎样的特色。
二、整体阅读,初步感知
1.阅读课前导语,明确自读要求。
2.默读课文,注意默读的.速度。读后划出文中不懂的词语,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想想意思。
3.同桌互相交流自己读懂的词语。
4.速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段讲了藏戏的形成,哪些段介绍了藏戏的艺术特色。
三、朗读品味,了解藏戏的特点
1.读第一部分,初步了解藏戏的特点
⑴找读前三自然段,说说你都读出了什么:
(藏戏有三个突出特点;世界上这样的剧种很少,而藏戏是其中之一;连续三个排比式的问句,更加突出了藏戏的特点,其中还有着民族的自豪感。)
⑵练习朗读后,找学生朗读,要求分别读出藏戏的特色;藏戏剧种的稀少;中国拥有藏戏的自豪
2.读课文第三部分,具体了解藏戏的特点:
⑴默读8自然段到最后,找与第一部分相对应的具体描写。
(8~16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的特点;17~18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演出没有舞台的特点;19~20自然段写的是藏戏一部戏要演出三五天的特点。)
⑵自由读8~16自然段,说说你进一步了解到了什么。
⑶看图片,结合具体的面具,说一说颜色象征了什么,对角色的什么特征作了夸张。
⑷自由读17和18
教案《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藏戏》教案》,来自网!
自然段,结合“不要……不要……不要……只要……”来体会藏戏以广阔的大自然为背景,道具更是简陋到了极点。
⑸你想看藏戏吗,为什么?
(感受藏戏的自然、古朴、神秘这些独特的魅力。结合看戏人,来体会轻松自然、随心所欲带给人们的艺术享受。)
3.师生合作读,感受藏戏特点和相呼应的详略得当的表达方式:
⑴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生读:8~16自然段。
⑵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没有舞台呢?生读:17和18自然段。
⑶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生读:20自然段。
⑷师生合读:21自然段。
四、了解藏戏的形成
1.自读后小组讨论: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有哪些传奇色彩?
2.师生共同交流小组讨论成果:
⑴ 以弱抗强的传奇:
年轻的僧人→凶险的自然。结合“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灌水吞噬”中带点的词,来体会雅鲁藏布江的凶险,一个年轻的僧人想为百姓造福,要与天抗争。这是勇敢的传奇。
⑵ 创造奇迹的传奇:
一无所有→58座铁索桥。通过7位姑娘组成的藏戏班子,以艺术和善良感召人们,大家由哄笑到献出人力、物力、财力,在江上建了58座铁索桥,来体会这种齐心合力,人定胜天的传奇色彩。
⑶ 艺术的传奇:
僧人→藏戏的开山鼻祖。这人仅由7人组成的藏戏班子,开创了一个新的艺术流派,诞生了一个为人们接受并赞叹的剧种。
五、教师小结:
师:我们祖国的许多地区、民族,都有着它们各自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文化的奇葩。有着千年悠久历史的藏戏艺术,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风雨洗礼之后,时至今日,犹如一朵盛开在西藏高原上的雪莲花,深深地扎根在西藏人民的心灵深处。藏族人民通过它歌颂生活的真、善、美,鞭笞现实中的假、恶、丑。可以说,她是藏族群众衡量生活的一把尺度,是高原儿女创造的一个艺术奇珍。
六、课后拓展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藏戏的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大家课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类剧种,查询有关的资料,了解这种戏剧的形成,体会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写一篇说明文,尽量用上我们今天学到的说明方法。
小学五六年级语文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景物特点和作者的联想,从而体会作者喜爱和赞美大兴安岭的感情。
2、表情朗读课文3——6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1、引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以——“亲切与舒服”这条感情线索贯穿全文,请大家回忆一下,作者前二次分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与舒服的?请读出有关句子(出示句子)
2、大兴安岭的美丽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的(闪烁)?(板书岭林花)
那么岭林花到底怎么美?为什么说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闪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读懂、读好这一部分。
二、学习第二段
(一)学习“岭”
1、个别读第2 节,思考:(卡片出示)岭的美主要表现在它的哪些特点上?
2、交流。(多、温柔)
3、(卡片出示)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怎样感受到的?请默读这部分,圈画出重点词句。
交流:
a、秦岭:“云横秦岭”
请看(出示秦岭图)谁能用文中的词语来描绘秦岭?(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大兴安岭同它——大不相同,那实在是——太温柔了。
b、“这里的岭的确很多……”
抓住横、顺……体会姿态多,谁能读出姿态的多?个别读,男女生轮读。
比较句子,拿去点儿,意思一样吗?抓住点儿体会温柔,谁能把岭读得又多又温柔?个别读,女生读,齐读。
c、“多少条岭……”
抓住看不完,联系该句重点词体会多,前——不见头,后——不见尾,抓住看不厌体会美。
d、“每条岭……”
体会温柔,长满珍贵的树木,决不是光秃秃的岩石。每条岭的线条都是那么柔和,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画一样——
4、体会情感,熟读这段。
呀,如果能亲眼看看这岭该多好啊!请看,(出示岭)如果说秦
岭是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出示秦岭比较)那么大兴安岭的岭是又——多又——柔,美得让人感到——亲切与舒服,大家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齐读
5、学法:
请大家回忆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这一部分的?谁能结合思考题来说一说。(指卡片)
先读课文,思考:岭的美主要表现在它的哪些特点上?再读说说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是怎样感受到的?最后通过感情朗读把岭的美表达出来。
(二)学习“林”
1、岭如此美丽,岭上的林那就更美了。下面,就让我们以同样的方法学习林。
2、自由读3、4二节,思考问题1(如海)海在你的印象中是怎样的?(广阔、不同的蓝色、海面有波浪、海边有浪花)
3、过渡:林又广又绿,美如海,你是怎样读懂的,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问题2。呆会儿请你把感受到的通过朗读告诉大家。
4、谁先交流,大家仔细听,哪些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还不够,你认为该怎样读?评读。随机朗读。
a“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非常广阔,一片绿色,真像林的海洋。个别读。
b“群岭起伏……”——长满树木的山岭有高有低,像海上的波浪,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真美啊!
c“多少种绿颜色呀……”——一片绿色,有深有,有明有暗,像阳光照射下的海面一般美。
d“落叶松的海洋”——广阔无垠,一碧千里,犹如海洋般辽阔无边。
e“海边上……”——岭上的青松像大海,青松边沿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在阳光照射下银光闪闪,像海边的浪花。真美。
泛:动态美,充满生命和活力。
你能把这句话改成不用问号的句子吗?用问号有什么好处?谁能把这海边的白桦读得更美。个别读,举手的同学读。
5、看图引读。
出示图,引:这就是林的海洋,目之所及——的确——多少种绿颜色呀——兴安岭上——是的——看——
林这么美丽,看在眼里,真让人感到——亲切与舒服呢。
(三)同法自学“花”。
1、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学习花这一部分,不过要求可更高了,这回要请同学独个儿自学,然后直接把感受到的读出来。
2、个别交流特点,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请读出来。对于她所读地句子,假如你也有所感受的话,请跟他一起读。随机板书(多、艳)
3、边讲述,边闪现岭、林、花的短镜头:作者看到岭那么多那么温柔,又看到岭上的林那么广那么真像林的海洋,还看到林中的花那么多那么艳,一切都是那么美丽,于是,展开了丰富的想象。
出示“兴安岭……鞋”你喜欢这个句子吗?为什么?范读闭目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谁来描述一下。
出示灯片,作者怎么会把兴安岭当作一位姑娘的?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个别读,范读,齐读。
(四)学习第6 节。
回到句子“它的美丽……不空洞。”
1、过渡:大兴安岭的确美极了。(闪美丽)更重要的是“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闪,这什么说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呢?请自由读第6节,并联系上文,联系生活实际把你的理解讲听。
2、:大兴安岭不但美丽,而且和各行各业的建设连在一起,和千家万户连的生活连在一起,为祖国的建设和人民的富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所以兴安岭让人感到——亲切与舒服。(出示句1)和第一次相比,有何不同?再读句2。那么第三次亲切与舒服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产生的,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三、课文。
这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第二部分。如果还有地方没读懂的,请提出来。下面,老师要考考大家,看那位同学最聪明,能结合所学内容完成以下练习?任选一题说说。
1、大兴安岭的岭真——啊!——
2、岭上的林真——啊——
3、林中的花真——啊——
小学五六年级语文教案篇3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山雨带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领略大自然的秀美。
3.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个性化地感悟。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情感。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个性化地感悟。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情感。
教具准备课件、小黑板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入新课: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要细致观察,用心倾听,你一定能发现美。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作者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后描绘的自然景观。
2、揭示课题:山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醒学生需注意的字音,并理解这个词。啼(tí)啭(zhūàn)
2、引导谈话
3、启发学生思考:
三、朗读赏析,深入感悟
1、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组织交流答案(先是听见山雨的声音,接着看到山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
2、组织学生感悟山雨的音乐美。
①引导学生找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②小结。作者通过大胆而又奇特的想象,写出了山雨的音乐美,表达了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
3、引导理解山雨的色彩美。
4、引导思考:这篇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板书:雨前、雨中、雨后)
5、感情朗读,加深理解。
四、背诵积累,拓展延伸
1、引导背诵,积累语??
1、听教师导入语
2、齐读课题
3、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4、谈谈对课文的初步印象。
5、思考:作者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林雨景,他观察到了什么?倾听到了什么?找到有关的句子划下来。
6、勾画并思考:作者听到了什么?观察到了什么?请用课文里的话回答。
7、感悟山雨的音乐美。
①读读写山雨声音的句子,找出句子中的比喻部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听教师小结
8、感悟山雨的色彩美。
9、读读这些写雨色彩的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10、这篇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板书:雨前、雨中、雨后)
11、感情朗读,加深理解。
12、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熟读成诵。
13、向学生推荐相关写雨的课外美文,丰富积累。
小学五六年级语文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 凡卡“反复的哀求”的书信语言特点及“三次叹气”的反复作用,体会凡卡写信过程中的情感变化,练习朗读。
2.指导学生运用反复的写法进行写作。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
师:同学们,通过学习《凡卡》这篇文章你们了解到凡卡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凡卡是个可怜的孩子,他吃不饱,穿不暖,睡不好觉,过着连狗都不如的生活,他偷偷地给他唯一的亲人爷爷写信的情景。)
1.从这些内容来看,凡卡的生活是怎样的?(悲惨、痛苦、可怜。)
2.课文是怎样把凡卡悲惨的生活写出来的呢?(插叙两部分内容,一是爷爷守夜的情景,一是爷爷带凡卡砍圣诞树的情景)
3. 凡卡在回忆爷爷守夜和砍圣诞树时,心情是怎样的?(快乐、幸福)回忆的生活真的那么快乐吗?(虽然苦,但是,有欢乐,有人疼爱、有友情)。他感受到的快乐幸福是同——现实相比而言的。
4.还有哪些地方你能体会到凡卡生活的悲惨呢?(书信里凡卡的直接叙述:挨打、挨饿、睡不着觉,过着连狗都不如的生活)
5.这节课,我们将交流一下作者是怎样把凡卡生活写的这样悲惨的。
二.体会“啰嗦的哀求”与“三次叹气”。
1.快速找一找,凡卡直接写信求爷爷接他回乡下的句子有哪些?
2.出示课件:
3. 师:我们反复地听到了“亲爱的爷爷”,出现了几次?
生:出现了四次。
师:反反复复地听到“带我离开这儿吧”,又出现了多次,读起来有些啰嗦。可是,契诃夫作为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小说家,他说——
(大屏幕出示——简洁是天才的姊妹。)
4. 师:同学们,看到这些句子,联系契诃夫说过的话,你一定有问题要提了!
生:契诃夫说文章要简洁,可是这几处却这么啰嗦,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5.老师替凡卡写了一封不啰嗦的信,大家看看这样写好不好?
亲爱的爷爷康斯坦丁·玛卡里奇:
我在给您写信。祝您过一个快乐的圣诞节,求上帝保佑您。我没爹没娘,只有您一个亲人了。
我在这里生活得很痛苦,不仅没学到做鞋的本领,还经常被老板、老板娘打骂,伙计们也捉弄我。每天都吃不饱饭,晚上睡在过道里,还要给他们的小崽子摇摇篮。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爷爷,您接我回去吧。我会替您搓烟叶,我会为您祷告上帝。要是我做错了事,您就结结实实地打我一顿好了。要是您怕我找不着活儿,我可以去求那位管家的,看在上帝的面上,让我擦皮鞋;要不,我去求菲吉卡答应我帮他放羊。等我长大了,我会照顾您,谁也不敢来欺负您。
亲爱的爷爷,希望您能早日接我回家。
您的孙子 伊凡·茹科夫
6.思考:是作者写的好,还是老师写的好?老师写的不罗嗦了,为什么不好?
预设1:文章体现不出凡卡的生活悲惨了,因为细节描写没有了。
预设2.没有反复的哀求就体现不出凡卡回到乡下的急切心情,也就体现不出凡卡的悲惨遭遇了。
此时,当你再读这几句话的时候,你还觉得啰嗦吗?为什么又不罗嗦了?(不罗嗦,因为凡卡实在是太悲惨了,太痛苦了。)这就是反复的作用。
板书:情到深处才反复。(将“反复“两个字突出写大)
7.指导学生入境朗读课件上的五句话。
当年仅九岁的小凡卡遭受着老板和老板娘一次又一次毒打时,凡卡哀求着爷爷——指名读第一句。
正在长身体的凡卡每天只能吃一点儿面包喝一些稀饭时,凡卡苦苦地哀求爷爷——指名读第二句。
不论是蚊虫叮咬的夏天,还是北风呼啸的寒冬,都只能睡在过道里的凡卡痛苦地哀求爷爷——指名读第三句。
回忆着乡下虽清苦但却美好的生活,而现在却连狗都不如,凡卡痛苦地呼喊——指名读第四句。
学徒工却学不到做鞋的本领,生活丝毫没有指望的凡卡发出了绝望的呼喊——指名读第五句。
师:让我们带着对凡卡那饱含血泪的哀求的感情,再齐读这五句话。
8.是不是我们写别人也可以这样反复呢?比如说爸爸妈妈、老师等?
情境创设:假如你就是个和凡卡一样大小的孩子,喜欢一件非常漂亮但价格比较昂贵的玩具,妈妈不给你买,你会怎样求妈妈?(好妈妈,给我买吧!我的好妈妈,您要是给我买了我什么都听您的。)妈妈要想买衣服,求爸爸同意可以这样吗?(引导学生体会只有小孩子才有这样的语言。)
出示课件:总结写文章,要符合人物的语言特点。
要想增强文章的语气或使感情更加强烈,可以运用反复的写法。
9.文中还有同样的反复写法,大家能找到吗?(指导找到三次“叹气”)
(1)研究每次叹气的原因:第一次,在这样的环境下,凡卡的心情极度恐惧不安;第二次,从对自己认为快乐美好好的乡下生活回忆中回到现实的叹气,感慨自己连狗都不如的生活,处于极度的悲伤中;第三次,从叙述到回忆后,凡卡对自己生活的悲惨感到伤心。)
(2)、凡卡为什么会“反复叹气”?为什么从写信前一直到写完信还是在叹气?
现实生活,连一口气都不能让凡卡顺畅的呼吸——他的心情总是在极度恐惧、不安,极度郁闷。
三.总结写作方法。
今天我们通过凡卡“反复的哀求”和“三次叹气”体会了反复在文中的作用,所以要想将文章的感情表达得更强烈,我们可以运用反复的写法。
四.拓展延伸
师:像这样的句子,在我们以前的课文里也是经常出现的。
课件出示:
(1)一百五十里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
(2)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再见了,亲人》
让学生说说反复在这里的作用。
五.小练笔。
我们是六年级的学生,再有一个月的时间就要与母校分别了,请你用反复的句式与母校告别吧。
指名练习说一说。
小学五六年级语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在整体读文的基础上,分部分读课文,概括段意,说出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访兰过程中“我”的所见、“我”与父亲的对话,读出“野兰”和“家兰”的不同特点;对比特点,说出“野兰”与“家兰”的不同格调。
3.紧扣“不敢”、“后悔”读出作者对“野兰”的敬仰,学习“以兰喻人”的写作方法,谈做人打算。
教学重点:
访兰过程中“我”的所见,“我”与父亲的对话。
教学难点:
从重点句段中读出兰的品格,明白做人道理,学习“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质疑法;讨论法;启发式;讲授法
教学准备:
1.课前,学生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2.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导入新课
1.课前热身——“君子”与“小人”之辨。
(ppt出示词语):“正人君子”、“卑鄙小人”。
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学生联系实际谈生活中所见的两类人。
(ppt出示两种人的特点):“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ppt出示君子的人生境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2.导入新课
下面我向你们推荐四位君子。(ppt出示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图片。)
揭示课题(ppt出示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教师板书课题。
介绍作者。
引导学生从课题产生质疑
为什么用“访”而不用“赏”?
“我”是如何访兰的?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打开学生话匣,认识何谓“君子”,为后文学习蓄势;质疑课题,旨在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思路,质疑问难
1.学生根据阅读要求自由读文。教师巡视指导。
(ppt出示阅读要求):边读课文边勾画出“我”随父亲进山访兰所见,找出父亲说的话,找出我说的话。
不懂的地方多读多想,可以举手提问。
2.检查学生读文情况。
文章主要内容;所见;父亲的话;我的话。
3.分部分用不同方式读文,说出大概内容,理清线索,大胆质疑。
⑴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大概内容。)(ppt出示内容小结。)
学生质疑:父亲为什么愠怒?父亲为什么不再培栽野生野长的兰草?
⑵抽生读第二、第三自然段
大概内容:访兰所见美好景物。
⑶分角色读4——15自然段
大概内容:父亲同我谈兰,比较家兰和野兰的味儿。
⑷ppt出示内容小结。
4.齐读最后自然段,说出内容。(ppt出示内容)
5.理清文章思路,进一步明确文本内容。
(借助ppt显示的文章思路流程理清文章思路。)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是读,用读把握文本言语内容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是文本原生价值的开发。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不断质疑,有利于学生不断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研读课文2——15自然段
1.“我”随父亲进山“访兰”的所见。(出示ppt图片,欣赏瀑布兰草。)
读课文2、3自然段。(读出景物的优美,读出兰的高雅不俗。)
(板书:野兰 清妙 仙品)
2.父亲同“我”谈论什么?
(野兰与家兰的特点。)
(板书:家兰)
3.野兰与家兰有些什么特点呢?
⑴家兰“好看”,野兰“清爽”。(板书:好看 清爽)
⑵野兰是空谷的幽物,得天地自然的原气,长山野水畔的趣姿。
家兰是玩赏的盆景。
(板书:空谷的幽物 玩赏的盆景)
研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理解“得天地自然的原气,长山野水畔的趣姿”,理解“空谷的幽物”。
读课文第12自然段,读出供人玩赏的家兰的特点:叶更嫩,花更繁更大。
⑶家兰美得太甜太媚,为被人欣赏而生长,格调俗。
野兰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只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格调不俗。
(板书:为被人欣赏而生长 俗 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 不俗)
4.抓住野兰与家兰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运用对比手法的写作方法。(板书:抓住特点 对比)
5.解释父亲为什么不再带回野生野长的兰草培栽。(板书:敬仰 鄙视)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要具有语文味,关键是咬文嚼字,关键在于“批文入情”。抓住我的所见反复研读,让语言文字生成具体美丽的画面;抓住野兰与家兰的特点在对话中进行对比,体会兰的格调。此环节既学习表达又为情感升华蓄势。
四、情感熏陶,提升人格境界
1.齐读最后自然段。
2.我为什么再也不敢挖野兰了?我为什么后悔毁了野兰?从中你能感受到作者对野兰是什么情感?
3.野兰不愧花中君子,父亲不愧教子有方。父亲用野兰教育了孩子要怎么做人。学了文章后,我们也应该懂得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了,做一个像野兰一样有格调的君子了。
齐读出:(ppt出示)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只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
4.重复:我们也应该懂得做一个像野兰一样有格调的君子了。
再次齐读: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只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
5.现在大家明白课文为什么以“访兰”为题吧?
(板书:以兰喻人)
设计意图:育人,这是选这篇文章的目的;学习表达,是选文具有的言语形式。此环节让学生得意得言,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五、驻留内容,及时运用。
1.同学们或许在不断警示自己做一个像野兰一样的人: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只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
2.谈收获:表达方法方面的收获;做人方面的收获。
2.请同学们谈一谈自己将如何做到:“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只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
(可小练笔也可即兴交谈。)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结果在于学生驻留了什么知识以及如何运用知识。此环节学生及时说出学习收获,目的在于检验学生学习内容的驻留;学生小练笔,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
《访兰》课文理解
教材简析
课文写了父亲养兰、赏兰,“我”随父亲访山中之兰的一段亲身经历,一种真切感受。文章或写景,或抒情,或问答,丝丝入扣,娓娓叙来。作者把“得的是天地自然的原气,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的空谷之兰的底蕴和神采,和盘托出。这些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烈极了”,它不俗,叶纯,开的花纯,有灵性,原因在于“它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作者借父亲之口,赞美了兰花的不俗,直透人生的真谛,切入生活的本质,让人读来可思,思之有悟。
课文以兰喻人,探寻做人处事之理,行文如风行水上,极为自然。全文以“访兰”为线索,结构谨严,层次清晰。以“我”和父亲访兰过程中的对话为重点,具体写出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的不同特点,对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作对比,揭示了父亲约“我”赏兰的目的,写出“我”的感情和认识的变化。尤其通过“家兰”和“野兰”的鲜明对比,有力地突出了主旨。文中写野兰的生存环境,尤见功力,只觉扑朔迷离,别有洞天,风光旖旎,极为感人,为下文议论铺了有力的基础。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家兰”的“甜、媚、俗”与“野兰”的“清爽、纯朴,有灵性”比较,同时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从中悟出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通过对比,了解家兰与野兰的不同特点,联系上下文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
建议本课教学用2课时。
解读与提示
课题:“访”有寻求的意思,对兰草的'寻访表明了“父亲”与“我”对兰草高雅、纯朴品格的敬仰;同时,用“访”字,把兰草人格化,从而更突出了兰草的象征意义。教学中可让学生将“访兰”与“赏兰”比较。
第1段:父亲爱兰、育兰,但当人们跑来玩赏时,父亲却添了几分“愠怒”,并且不再植兰,这种反常的原因,在父子访兰时的对话中有两处交代。教学中可设置悬念,引导学生联系下文理解。
第2段:景物描写突出了野兰的生长环境:深山空谷,瀑布垂落。优雅的环境衬托了野兰的高雅不俗,为下文赞美野兰作了铺垫。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并适时背诵。
第3段:“连声叫好”,可以让学生想象“我”叫好的具体语言,配之以兰草图片,以深刻体会兰草的“清妙”。
第4~13段:这是“访兰”过程中父子的对话,这是全文的重点。作者通过对话,具体写出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的不同特点,将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作对比,揭示了父亲约“我”“访兰”的目的,写出“我”的感情和认识的变化。既照应开头,又为后文议论作铺垫。寓褒贬于对话之中,发人深思。教学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读对话,了解对话中包含的思想内容。
第10段:这里的“味”既指兰草的气味,同时还指兰草的品格、气质。
第14段:“我”惋惜是因为野兰生长在幽谷而不被众人所知,并不是因为认识到了它的特性。
第15段:这是全文的中心句。可先让学生勾画出后反复朗读,再联系上下文和生活体验说说自己的认识。
第16段:可以抓住“不敢”、“后悔”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认识作者想要表达的人生态度。
课后第1题:可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反复朗读体会后,选择如第3段、第15段这一类相关段落背诵。
课后第2题:需要在学生对全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尤其是对“我”和父亲在访兰的过程中的对话有了较深入的理解后,方可解决这一问题。
“两个味儿”,既指兰花的香味,同时还指兰草的品格、气质。
提出的问题可在学生初读课文后进行,在深入学习中开展讨论解决问题。
小学五六年级语文教案参考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