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计划,也是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教案需要具备一定的启发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下是写文书吧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空气的秘密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空气的秘密教案篇1
设计意图
空气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不可缺少的物质之一,世间万物的蓬勃生长都离不开空气,在这一基础上,选取与幼儿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载体(即空气)展开课堂,运用多种感官感觉的活动,让幼儿充分感知空气,知道空气无处不在并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以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兴趣。同时,随着我们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的周围的环境空气变得越来越糟糕,呼吁幼儿保护环境从身边小事做起。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的。
2.技能目标:发展积极去探索、发现和观察的能力。
3.情感目标: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重点:让幼儿认识空气的特性。
难点:尝试独立完成实验操作。
活动准备
1.水槽、透明水杯若干个。
2.干净纸巾、手帕、水。
活动过程
1.导入:
师:小朋友们早上好!小小手,放膝盖。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个游戏,请大家闭上嘴巴,用手捏住鼻子,放开,请小朋友说说刚刚做游戏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引出空气)
师:那你们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我们要呼吸,我们有呼吸才能维持生命。那我们吸进的是什么呢?引导小朋友说出空气。
师:那空气是怎样的呢,哪位小朋友来说说?引导小朋友逐一发表意见。
教师小结: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2.展??
(1)教师演示
师:空气还有很多神奇的地方,下面老师变个小魔术来看看空气究竟神奇在哪里。
教师演示纸巾不会湿的实验。教师将纸巾塞入杯底,倒扣杯子压入水槽的水中。
师:小朋友猜一猜纸巾现在帕湿了吗?那我们来看一看。
取出杯子,请每位小朋友都摸一摸知道纸巾没湿后,请小朋友再认真看一次实验,注意看泡泡。
教师演示纸巾会湿的实验。教师将杯子倒扣压入水槽的'水中,慢慢倾斜杯子,让空气跑出来,取出杯子。
师:小朋友猜一猜纸巾湿了吗?那我们来看一看为什么第一次纸巾没有湿,第二次纸巾又湿了呢?
(2)幼儿操作
分开两组,让幼儿带着疑问做实验,提醒幼儿注意观察,直至都能看清前后两次实验的不同:知道第一次纸巾没有湿是因为杯子有空气,空气挡住了水,水不能进入杯子,所以纸巾没有湿;而第二次是因为杯子的空气跑出来了,水进入杯子所以纸巾湿了。
(3)教师演示
把纸巾换成手帕,教师演示手帕不会湿的实验。教师将手帕塞入杯底,倒扣杯子压入水槽的水中。
师:小朋友猜一猜手现在帕湿了吗?那我们来看一看。
取出杯子,请每位小朋友都摸一摸知道手帕没湿后,请小朋友再认真看一次实验,注意看泡泡。
教师演示手帕会湿的实验。教师将杯子倒扣压入水槽的水中,慢慢倾斜杯子,让空气跑出来,取出杯子。
(4)幼儿操作
同样分开,让幼儿操作把纸巾换成手帕的实验。
教师小结:杯子里的纸巾和手帕会湿跟材料无关,都是因为空气的关系,杯子有空气,空气挡住了水,水不能进入杯子。
3.活动结束
教师请幼儿简单说明自己理解的空气是怎样的,引导幼儿与同伴分享,交流自己做实验的过程。
师:老师刚刚观察到有小朋友把杯子倒扣在水里后,把杯子移来移去到最后纸巾也没有湿,鼓励这位小朋友还发现空气另外的神奇之处。
师:(实验结束)大家看到空气的神奇的地方了吗?老师把实验的工具放在区域活动里,想做这个实验的小朋友可以取来做。
活动总结
结合活动过程中幼儿的表现,我对本节课总结如下:
1.幼儿求知欲望较强,积极性高。儿童对空气和探索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整个主题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能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经验,循序渐进地进行各个领域的教学活动。
2.注重安全,整个活动过程幼儿参与动手操作,教具采用塑料的,提高安全性。
3.老师在开展主题活动前的预知工作不够全面,教师未考虑到孩子们也喜欢玩水,场面控制不好,需要副班老师共同协助。
空气的秘密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亲自探索,感知空气的存在,初步了解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2.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知道空气有助燃、充气的作用。
3.喜欢进行小实验活动探究空气的秘密。
活动准备
1.充气皮球一只、瘪皮球一只、气球、塑料袋若干。
2.玻璃杯、蜡烛、透明塑料杯、粉笔头、吸管。
3.装有水的玻璃盆、充气玩具。
活动过程
1.出示充满气的皮球与没有气的皮球,请幼儿观察,引起幼儿的兴趣。
问:是什么让皮球鼓起来的?(让幼儿大胆猜测)并为瘪皮球充气。
2.引导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感知空气,寻找空气,启发幼儿说出空气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
(1)气球放气,让幼儿观察,看一看,能看到空气吗?
(2)让幼儿用鼻子闻一闻,能闻见空气吗?
(3)让幼儿用手抓一抓,能抓住空气吗?
3.引导幼儿探索实验,发现空气是无处不在的。
(1)请幼儿分组用塑料袋在活动室内及走廊各处找空气。
(2)分组实验:用吸管往杯子里吹气;在水中捏充气玩具;把点燃的蜡烛用玻璃杯罩住;往透明塑料杯中扔粉笔头;摇晃装有水的塑料瓶看看有什么现象,想想这是为什么?
(3)启发幼儿说出还有什么地方有空气?(轮胎、游泳圈、热气球等)
4.简单了解空气的作用,知道空气是宝贵的,树立环保意识。
(1)请幼儿捏住鼻子,闭上嘴巴,感受片刻。
(2)帮助幼儿了解空气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了解人和动物都离不开空气,所以我们要爱护环境,保护空气。
空气的秘密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初步的环保意识,了解污染空气的危害,学习净化空气的一些方式。
2.引导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
活动准备
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2.空气娃娃、塑料袋、气球、玻璃环、土块、吸管等材料。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导入:赵老师知道我们中三班的小朋友特别喜欢跳舞,今天我就请来了一个爱跳舞的`小客人。小朋友想不想和它跳个舞啊?“想”
2.出示空气娃娃。
师:来我们和空气娃娃跳个舞吧(音乐起)。
(二)基本部分
1.初步感知空气。
(1)师:小朋友,你们喜欢空气娃娃吗?“喜欢”
师:咦?小朋友快看空气娃娃没有了,谁知道它去哪里了?
请幼儿用塑料袋装一袋空气,将塑料袋握紧,塑料袋就会鼓起来。
(2)师:哦,原来是空气跑到了塑料带里啦。师:空气非常淘气,经常到处乱跑,今天它要和小朋友们玩捉迷藏呢,我请几个小朋友把它们找出来,装在塑料袋里。(发给每个小朋友一个塑料袋)
师:在哪找的?
幼:桌子底下、讲桌后面……
结论:我们的教室里充满了空气。
(3)游戏比赛——吹气球。
师:下面我们来进行吹气球比赛,比比谁是第一。
小朋友气球怎样变大了?幼:吹足了气。
气从哪里来的?幼:肚子里。
结论:原来我们的身体里也有空气。
(4)实验——让幼儿通过实验观察发现问题。
实验一:准备杯子和吸管,请幼儿用吸管往杯子里鼓气,看有什么现象。
实验二:把土块放在杯子里,看有什么现象。
自由发言:小杯子里有气泡冒出,土块里有空气。
结论: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空气。
2.请幼儿用手捏住鼻子,问幼儿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结论:原来空气能帮助人们呼吸。我们的生活呀是离不开空气的。
3.师:可是空气也有不高兴的时候呢。图片展示——让幼儿知道空气被污染了。(污染原因:工厂排放浓烟、汽车尾气、公共场合吸烟等。)
没有洁净的空气会怎样?(不能呼吸、生病、到处很脏、不能生火做饭等。)
4.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保护方法:植树、减少浓烟、尾气排放等。
(三)结束部分
师:小朋友,我们一起到外面去找找哪里还有空气吧!
每人拿一个塑料袋随教师出活动室。
空气的秘密教案篇4
活动由来空气是幼儿生活中非常熟悉的物体,认识空气也是很多教师耳熟能详的题材,如何实现《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的幼儿科学学习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的目标,并让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进行学习,我从指南精神和幼儿实际经验入手,以“玩袋子”游戏贯穿始终,引导孩子逐步感受空气的特征,尝试自主游戏、尝试发现、观察比较、归纳总结、提升经验的乐趣。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空气的特征。
2、能运用多种感官来探索。
3、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探索精神。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对空气有初步的了解。
2、物质材料准备:塑料袋若干;纸质圆盘、报纸、塑料瓶子、扇子、气筒、充气玩具、吹风机、风车等操作材料。
活动重难点:
运用多种感官感知空气的存在和它流动的特点;
活动过程:
1、导入游戏,“袋子宝宝肚子鼓起来”。
(1)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神秘的礼物,一起来看看是什么?(出示塑料袋。)
(2)你们平时玩过它吗?今天我们就用它来变魔术。比比看,哪位魔术师能将袋子宝宝的肚子快速鼓起来,开始!(为增加趣味,此时,老师可以闭上眼睛等待幼儿,等睁开眼睛就喊停,看看哪位魔术师将袋子宝宝的肚子股的最大。)
(3)魔术师们都很厉害,你们是用什么办法把袋子宝宝肚子鼓起来的.?
同伴交流:
幼1:用嘴吹袋子。
幼2:用手抖动袋子。
(4)用你们刚才的办法,再来一次,看看能不能把袋子宝宝的肚子鼓得比刚才还要大。
分析:本环节重在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想象自己是一位魔术师,幼儿的参与性更主动,更容易获得成功感。
2、启发思考,袋子宝宝鼓鼓的肚子里是什么?
(1)哇!小朋友真棒,把袋子宝宝的肚子都鼓的大大的。那袋子宝宝大大的肚子里是什么呢?
幼:空气。
(2)你是怎么知道的呢?(请幼儿说出自己获得知识的途径,包括别人告知和自己获得。)
(3)空气有很多的秘密,今天,我们用袋子宝宝和空气来玩游戏,小朋友可以用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找一找的方法,去发现空气的秘密。然后告诉大家你的发现,好吗?开始吧。
分析:通过提问袋子宝宝的肚子里是什么?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
有意识的引导幼儿观察和探究的方法,体验探究空气的过程。
3、让袋子宝宝和空气做游戏,发现空气的秘密。
(1)你们发现了空气的什么秘密?你是怎么发现的?咱们一起跟他做一做。
同伴交流:
幼1:我发现空气没有味道。(将袋子宝宝鼓起来,打开袋子口闻一闻-----没有味道。)
幼2:我发现空气没有颜色。(将袋子宝宝鼓起来,看一看------没有颜色。)
幼3:我发现空气看不到也摸不着。(将袋子宝宝鼓起来,把手伸进去摸一摸、看一看-----摸不到、看不见。)
(2)空气刚才可以跑到袋子宝宝的肚子里面,还可以从袋子宝宝的肚子里跑到出来,说明空气会怎么样?
幼1:会跑来跑去。
幼2:会动。
(3)说明空气是会流动的。好,一起感受一下空气流动的游戏。
实验:让袋子宝宝肚子鼓起来,留一个小口,用手捏袋子,对着自己的脸有什么感觉?
幼1:凉凉的。
幼2:很凉快。
(4)袋子里跑出来流动形成了风,风吹向你就会有凉凉的感觉。空气流动形成风。
分析:本环节让幼儿在探究之后表达自己的探究结果,并用一定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答案,发展幼儿初步的探究能力。
4、空气在哪里
(1)小朋友们,空气眼睛看不见,用手摸不着,没有颜色、没有味到,会流通。空气有这么多秘密,那空气都在哪里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2)咱们去找一找,你可以在教室里,还可以到外面去,找到空气后,让它装进袋子宝宝的肚子里,告诉我你从哪里找到了空气,好吗?
(3)、你们都在那里找到了空气?
同伴交流:
幼1:我在窗户下面找到了空气。
幼2:我在门口找到了空气。
幼3:我在走廊里找到了空气。小结:哦!原来空气无处不在,到处都是。
分析:支持幼儿和同伴交流探究的结果,帮助幼儿回顾自己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感。
5、“空气流通”小实验。
(1)小朋友们,你们看袋子宝宝在干吗?(教师抖动袋子),我是怎样让它动起来的?
幼:用手。
(2)小魔术师们,除了用手,又不让我们的身体去碰袋子宝宝,你们想一想用什么办法,可以让袋子宝宝动起来?
幼:用嘴吹。
(3)这个办法好玩,大家也来试一试、玩一玩。
游戏:幼儿站成一排,同时吹袋子,看谁的袋子最先到达终点。(教师依据幼儿情绪,玩2-3次。)
(4)你是怎样让袋子宝宝跑起来的?
幼:用力吹。
(5)用力吹袋子宝宝可以跑得快,轻轻吹会怎样呢?咱们轻轻地吹一次试试。
(6)小魔法师们,用力吹和轻轻吹有什么不一样?
幼:用力吹袋子宝宝跑得快,轻轻吹袋子宝宝跑得慢。
(7)为什么我们用嘴巴一吹,袋子宝宝就跑起来了?
幼:因为空气流动产生风,风让袋子宝宝动起来。小结:因为人的身体里也有空气,嘴巴一吹,让空气流通起来,产生了风,推动袋子宝宝跑起来。
分析:将游戏和探究融在一起,让幼儿体验探究的乐趣,发现空气的流动和自己用力的大小有关。
6自主探索“空气流动”
(1)除了用手,用嘴巴,不用身体去碰袋子宝宝,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办法让袋子宝宝跑起来。
(2)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很多工具,你们可以从中选一种,试一试,玩一玩,看能不能让袋子宝宝跑起来。(可以互换玩一玩。)
(3)你用的什么工具?是怎样让袋子宝宝动起来的?
同伴交流:
幼1:我用扇子……
幼2:我用圆盘扇……
幼3:我用报纸……
幼4:我用空瓶子……
(4)谁跟他用的工具一样的小朋友请举手?你们还用了那些工具?小结:小朋友真能干,利用手中的工具,让空气流通起来,推动袋子宝宝跑起来。
分析:为幼儿提供一些有趣的探究工具,用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究积极性感染和带动幼儿,支持和回应幼儿的探索行为,让他们在探索交流中获得满足。
7、人类利用空气流动的现象,发明了很多对人们有帮助的工具。
(1)除了这些工具之外,我们的生活当中,还有那些工具让空气流动起来产生了风呢?小结:小朋友知道的真多。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有味道,但是空气的作用却很大,人们就利用空气到处都是,会流动的原理,发明了很多帮助我们生活,为我生活带来方便的工具。
(2)比如:我手里拿到的电吹风,他可以用来干什么?电风扇,他有什么作用呢?
(3)打气筒可以干什么呢?我们来试一试,找个小朋友来帮帮忙,看这两种气筒哪一种快?
延伸:看来,我们人类是愈来越聪明了。小朋友们,空气对人类的作用很大,除了今天我们知道的有关空气的秘密之外,空气还有很多秘密,(好,捏住你的鼻子,不要松手,我数十声数,再松开,有什么感觉?)为什么捏住鼻子就难受?
小朋友回去可以询问爸爸妈妈,上网查询,翻阅图书,把你知道的答案我和小朋友们好吗?
活动反思:
教育来源于生活,本次活动是一节感知空气特性为主的科学活动。以生活中常见的塑料袋为主线,通过孩子用袋子和空气玩一玩、找一找、闻一闻、摸一摸的探索方式,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利用空气的流动原理让幼儿自主探索,快乐游戏,充分发展了幼儿的创造、交流、合作等能力。整个活动给孩子一个宽松的氛围,都是在尊重孩子的意愿上进行着,孩子们的学习经验都是在快乐探索和合作中获得,这是一次快乐的学习之旅、把科学活动和游戏活动很好的融合在了一起,真正体现了“玩中学、学中玩”的教育理念。
空气的秘密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无处不在的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2、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知道空气可以助燃、充气的作用。
3、喜欢进行小实验活动,积极探究空气的秘密。
活动准备
1、白色塑料袋、吸管用具与幼儿人数相等。
2、气球、蜡烛、火柴、小杯子、充气玩具。
3、大玻璃瓶、小塑料杯一个
活动过程
一、出示透明玻璃杯,告诉幼儿玻璃杯里盛着非常宝贵了东西,引起幼儿的兴趣。
二、教师做实验,请幼儿细心观察,证明实验用的杯子里有空气。
1、玻璃杯子里面放如一张纸,将杯口朝下,垂直放入盛水的玻璃瓶中,过一会将被子垂直拿出来,杯子中的纸没湿。如果杯子在水中倾斜,就会发现有许多水泡从杯子中跑出来,杯子中的纸也会被浸湿了。
2、启发幼儿注意观察,认真思考,引导幼儿进行猜想和讨论,寻找答案。
三、引导幼儿根据生活经验讨论: 为什么空气是宝贵的。帮助幼儿理解空气与我们的生活关系,了解人和动物都离不开空气。
四、出示实验材料,教师指导幼儿操作,寻找空气。
1、让幼儿用塑料袋在活动室的各处找空气。
2、请幼儿观察空气的颜色、闻闻空气的味道,摸一摸,启发幼儿说出空气的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
3、请幼儿为气球充气,把点燃的`蜡烛用玻璃杯罩住,用塑料管吹看看有什么现象,想想这是为什么?
4、启发幼儿说出还有什么地方有空气?(皮球、游泳圈、轮胎、我们的身体了等等)。
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思考:水里有空气吗?高空有空气吗?并把自己的发现及时与大家进行交流。引导幼儿阅读幼儿用书第2册第一页,继续进行空气的游戏。
空气的秘密教案篇6
设计意图:
在我们的生活中空气无处不在,空气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但是空气又是看不见、摸不着,很抽象的东西。《纲要》中指出引导孩子们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有益于保持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并使他们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因此我设计了科学活动《空气的秘密》,通过本次活动让幼儿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幼儿观察、比较的能力。
活动目标:
1、了解空气的特征和重要作用。
2、能与同伴合作探究,并尝试记录。
3、对空气的秘密感兴趣,乐意参与探索活动。
活动重点:
了解空气的特征和重要作用。
活动难点:
能与同伴合作探究,并尝试记录。
活动准备:
教具:气球一个,记录表一张,吹泡泡玩具一个、ppt《空气的秘密》。
学具:
1、透明塑料袋、吸管每人一个。
2、装水的箱子4个、装有毛巾的水杯2个、记录表3张。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出示气球,吸引幼儿注意力。
二、基本部分
(一)了解空气特点。
1、幼儿自由尝试在活动室的任意地方抓空气。
2、交流小结:空气无处不在,到处都有。
3、围绕空气展开讨论:空气是什么颜色?什么气味的?
(二)探索空气的重要作用
1、人需要空气
(1)小实验:用吸管在水里吹一吹,发现什么?
(2)捂住口鼻,体验没有空气的感觉。
2、哪些东西也需要空气?
3、空气的本领
分组实验:《毛巾湿了吗》
三、结束部分
到户外玩吹泡泡的游戏,进一步探索空气的秘密。
延伸活动:
1、将活动材料投放在科学区,进一步探索空气的秘密。
2、请家长和幼儿一起查阅资料,了解空气被污染的情况。
空气的秘密教案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