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教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师通过撰写教案可以更好地安排学生的学习时间,使他们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学习效果,下面是写文书吧小编为您分享的小学数学数对教案通用6篇,感谢您的参阅。
小学数学数对教案篇1
教学内容:80页“9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知道9的乘法口诀的,并能理解每一句9的乘法口诀的意义。
(2)初步记住9的乘法口诀,并会应用9的乘法口诀计算乘法式题。
(3)经历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
[(4)引导学生找到9的乘法口诀的特殊规律,寻找最佳的记忆方法。
(5)会用9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实际问题,通过多次质疑讨论,激活思维,开拓视角。
(6)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9的乘法口诀的,经历9的乘法口诀的编写过程。
2、熟记9的乘法口诀,运用9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口算卡片,袋鼠跳格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启发,明确目标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农历5月5日是什么节日吗?
师:在端午节那天人们一般的会举行什么活动?
师:那你们看过赛龙舟吗?下面老师带你们去看赛龙舟好吗?
[在多媒体电脑中出示赛龙舟图。请同学仔细观察画面,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交流。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师:你能提个数学问题吗?
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引出课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先来学习9的乘法口诀。
(板书课题:9的乘法口诀)
二、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1、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师:我们把9条龙舟分开逐条逐条来看。
出示一条龙舟:
提问:
①师:一条龙舟上共有几个人?表示几个9?
出示:2条龙舟
②师:2条龙舟上共有几个人?表示几个9?
出示:3条、4条、5条、6条、7条、8条、9条龙舟
③师:那么3条、4条、5条、6条、7条、8条、9条龙舟上的人数,分别可以用几个9来表示呢?
出示:3个9、4个9、5个9、6个9、7个9、8个9、9个9
3、用袋鼠跳格的图来帮助我们算出龙舟上的人数。
[出示袋鼠跳格图。
师:袋鼠每跳一步是9格就表示一条龙舟上的人数,请学生独立将袋鼠跳格图完成。学生独立完成袋鼠跳格图。]
4、指名汇报填写结果。
学生汇报,教师出示:龙舟的条数和总人数。
师:“你是怎么得到这个数的?”
[5、引导学生观察已填完整的数轴,发现每个方框中的数都是连续加9的规律。
提问:有了这个袋鼠跳格的图,我们现在随便点几条龙舟都能很快答出总人数了,那么9条龙舟上一共有多少人?3条呢?5条呢?8条呢?]
6、提问:从1个9到9个9,我们可以用什么简便的算式来表示呢?
师:你们会写吗?请你们独立写出9的乘法算式并填写出结果。
指名汇报,教师出示:1个9到9个9的全部乘法算式。
7、为了使我们很快地记住9的乘法算式的结果,我们给它们编乘法口诀。你们有信心编出来吗?
[同桌的两个学生讨论、交流,将编出的乘法口诀写在自己的课堂练习本上,有困难的同学可利用课本第80页例4中的表来完成。
学生分组讨论编口诀后,在全班展示交流。
交流时,要求学生说清每一组算式、所编的'口诀及意义。引导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同学的发言,及时进行补充、纠正。]
8、质疑:在编口诀的时候你们遇到哪些问题?你们是怎么解决的?
9、指名学生汇报,教师出示:9的每一句乘法口??
先齐读,再分组读、分男女比赛读。
[10、引导学生观察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
师:同学们你有什么方法记住9的乘法口诀?也就是说你发现9的乘法口诀有什么规律,可以帮助我们很快地记忆呢?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讨论、交流。
指名汇报。]
11、师小结:同学们太了不起了,真是太棒了,发现了这么多的规律。根据这些规律我们一边读,一边记忆。
[学生各自试着记忆9的乘法口诀,自由读、自由背。]
12、检查学生记忆口诀的情况:
先全班背,然后指名背:谁能试着给我们背一背?
13、师:在学生背的过程中询问:背到“五九四十五”“六九……”不会了怎么办?
小结:是的,根据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我们就能把口诀很快地背出来的。
14、师:谁能说说“4×9”表示什么意思?
三、变式练习,检测目标
我们会背9的乘法口诀了,还要会应用,下面我们来做几个练习,有信心做出来吗?
[1、对口令游戏:
用双手表现出9的乘法口诀,同桌对口令。
2、列式计算:
①8个9相加得多少?
②8与9的和是多少?
③两个9相加是多少?
④两个9相乘是多少?
指名回答,先独立做,然后指名汇报,引导学生对这4个小题进行比较。
3、解决问题:
①六一儿童节,每个小朋友要吹9个漂亮的气球,小明、红红、欢欢一共要吹几个气球呢?
②一张桌子摆9把椅子,8张桌子要摆多少把椅子?
③一本彩色故事书4元钱,一本彩色连环事5元钱,买9本故事书要花多少钱?]
四、总结评价,升华目标
1、你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2、这节课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总结:孩子们,你们真是太了不起了,每个人都长了一双数学家的眼睛,发现了那么多藏在9的乘法口诀里的规律,掌握了准确计算乘法的秘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特别高兴,因为你们个个都很了不起,会观察、乐思考、能发现、更会应用。所以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你们会找到更多、更有用的数学知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是在充分了解学生知识起点的基础上,紧紧围绕传统的教学要点,大胆地进行创新,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扎实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只有真正理解了9的乘法口诀的意义,背口诀,记口诀才会有方法。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多种感观参与学习活动,不但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而且能加深理解,学以致用。
小学数学数对教案篇2
教学目的
⒈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8+6=4+6=25+10=80+(3+9)=
4+9=20+14=13+20=23+(4+6)=
2+8=5+8=17+30=(7+5)+26=
二.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学了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今天我们将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三.新授。
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图,指名说说题意。提问:根据这幅图你可以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你会列式吗?
生答老师板书:
紫衣男孩和小姑娘一共有多少张?24+6=
蓝衣男孩和小姑娘一共有多少张?6+9=
两个小男孩一共有多少张?24+9=
三个人一共有多少张?24+6+9=
这4道算式题你会算哪一道?你是怎样算的?
(板书:6+9=15)
2.计算24+6。
(1)24+6先算什么呢?得多少?(4+6=10)
(2)先算4+6=10,接下去该怎样算呢?我们还是请小棒来帮忙,用摆上棒的方法解决问题。
学生摆小棒,想算法,老师巡视,了解学生操作的情况。
(3)学生汇报摆小棒的过程。(把4根和6要合在一起是10根,捆成一捆,把2捆合起来是3捆,所以24+6=30。
(4)谁能说一说24+6你是怎么想的?
先算4+6=10,再算20+10=30
生答老师板书:24+6=30
204
同桌同学互相说说24+6你是怎么想的?再指名说说。
3.计算24+9
(1)24+9得多少呢?也请小朋友摆摆小棒来想一想。
学生摆小棒,想算法,老师巡视,了解学生的不同想法。
(2)学生汇报说说你是想怎样计算?为什么这样算?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把24分成20和4
把24分成23和1
把9分成6和3
(一)(二)(三)
24+9=3324+9=3324+9=33
(三)选择一种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说说你是怎样算24+9的?(同桌互说)
:
刚才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计算时方法不是唯一的,同学们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3.教学“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8+42=5+39=
2.学生独立计算,完成书上填空。
3.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样计算8+42和5+39的?
4.完成“想想做做”。
1.想想做做1“圈一圈,算一算”。
1)出示第一题,老师说明题意。
2)自己圈一圈,算一算。
3)集体交流,对于25+8这道题学生会不同的圈法,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圈的,为什么这样圈,通过圈把25+8转化成几加几?
2.想想做做2。
1)先计算,再交流比较,看看每一组的后三道题与第一题有什么联系?
3.想想做做3。
2)出示第3题图,指名说图意,说说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已知图书馆借出48本书,还剩8本,求图书馆原有图书多少本?)
3)学生独立解答,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怎能计算的?最后作集体口答。
4.想想做做4
1)出示第4题图,仔细看图并提问:说说图中各种物品的价钱?三名小朋友各买了什么?题中“每人各付多少元”是什么意思?
2)学生分别列式解答,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怎样计算的?
3)最后指导学生用三句话回答三个问题。
全课。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该怎样计算?
三.作业布置。
1.《练习与测试》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
2.想想24+6+9怎样算?
第一课时作业设计
一、填一填,算一算。
45+7=□36+4=□
二.连一连。
45+6
18+5
78+7
39+9
23
85
48
51
29+6
73+8
85+6
37+5
42
35
81
91
四.看谁都算得对。
35+8=15+21=71+20=85+5=
27+6=32+8=31+14=36+7=
34+9=39+5=78+8=39+8=
教学后记:效果好
小学数学数对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生通过测量、撕拼的方法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180°。
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合理猜想和验证三角形内角度数和等于180°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及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愿望和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探究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教学难点:
在猜想和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理解内角、内角和概念
1、谜语引入:形状似座山,稳定性能坚,三竿首尾连,学问不简单,打一几何图形猜一猜是什么?
q:结合谜面的信息来说一说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2、介绍内角:这三个角都在三角形的里面,又叫内角。
q:三角形有几个内角?
3、介绍内角和:把三个内角的度数加起来求和就是三角形的内角和。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内角和。
活动2【活动】观察图形
1、观察图形的变与不变
ppt依次出示
q:这是锐角三角形,什么是它的内角和?
出示直角三角形,它的内角和是指?
出示钝角三角形,内角和是指?
质疑:哪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最大?
预设1:钝角三角形内角和大。(说想法)
预设2:一样大。(说想法)
预设3:180度。
小结:三个三角形的样子不一样,大小也不一样,三个内角也不一样,但内角和是一样的。
(二)活动二:猜想内角和不变的度数
q:这个一样的度数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预设1:听说过,学过。
预设2:直角三角尺上三个角的度数和是180度。
预设3:等边三角形。
这两个都是我们知道度数的特殊的三角形,请你根据这个特殊的三角形来大胆的猜猜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那任意的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度数是不是180°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
活动3【活动】测量验证
(一)思考量的方法和原因
过渡:你想怎么研究?(用量角器去量)
q:谁来介绍介绍量的方法?
预设:要想研究内角和,只要把三个内角度数量出来再加起来看看是不是180度就可以了。
(二)动手测量
ppt:操作建议:
1、请你找到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用彩笔标序号1、2、3。
2、用量角器仔细测量后,记录角的度数。
3、列式计算出三角形内角和度数。
动手测量
(三)汇报交流:
学生1展示测量的过程。
q:还有谁测量的`这个锐角三角形,说一说?
追问:为什么同一个三角形内角和度数却不一样?
q:你在测量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q:观察这些数据,虽然都不太一样,但是都很接近?
小结:测量确实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三个角的度数,加起来就可以求出内角和,但是测量有误差。
活动4【活动】拼角验证
(一)思考其它验证方法
q: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预设1:学生没有反应。
师引导:说到180度,你想到什么角?(平角)
预设2:撕拼法
q:怎么把三个内角拼在一起?
(生不撕,教师帮助突破,撕下三个内角。)
q:你能在投影上拼一拼吗?
预设3:折叠法
你的方法也很好,你们听懂了吗?一会儿可以试试。
预设4:描画法
q:怎么描?你能演示一下吗?
其他同学观察他在做什么?
引语:刚才说的方法都很好,下面我们自己来试一试。
(二)动手拼一拼
操作要求:
1、请你用彩笔在纸上随意画一个三角形,并剪下来。
2、用彩笔标出三个内角。
3、尝试操作。
动手操作
(三)汇报交流
q:你是怎么研究的?发现了什么?
(四)小结
刚才每人的三角形是自己任意画出的,形状、大小都不一样。无论是撕拼、折叠、还是描画的方法,都是在把这三个内角拼在了一起,转化成一个平角,我们发现他们的内角和都是180度。
活动5【活动】几何画板验证
引:但我们时间有限,研究的三角形个数有限,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呢?我们可以借助几何画板来看一看。
师:介绍:计算机能够帮助我们比较精确地测量出三个角的度数,并计算它们的和。
观察:老师拉动一个顶点,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小结:也就是,无论我们怎么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大小,虽然它的内角在变化,但三个内角和的却是不变的,都是180度。
活动6【练习】基础练习
1、三角形中∠1=55°,∠2=45°,∠3=?
2、直角三角形:我有一个锐角是40°,求另一个角?
3、说一说:在一个三角形中,能有两个直角吗?能有两个钝角吗?为什么?
4、拼三角形
师:两个180°不是360°吗?
小结:看来,组合以后的图形还要分清楚哪些是内角。
活动7【练习】拓展练习
(一)拓展练习
今天,我们通过自己的研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那四边形有没有内角和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课件演示。
说说这节课你的收获?
小学数学数对教案篇4
教学内容: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10页的内容、“做一做”及练习一第7、8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小数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高、有矮;通过合作交流,学会比较物体高矮的一般方法;知道高和矮是比出来的。
2.培养学生观察、合作交流的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重点:
掌握比较高矮的方法,会比几个物体的高矮。
教学用具:
积木块。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评价
互动意图
一、感知物体有高有矮
1.引导比较
找两个身高相差较大的学生比较
2.板题:高矮
1.判断高矮
2.读题
比较大小、胖瘦宜肯定评价
1.感知人有高有矮
2.明确学习目标
二、探究方法
1.情境演示
两个身高差不多的同学到前面分开站着,比较高矮
2.布置活动
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
3.汇报交流
4.总结方法;
直接比或作记号比等方法
1.不能一眼看出谁高谁矮
2.小组合作
同桌
3.以组为单位,汇报不同方法
鼓励合作活动
组间互评
肯定方法
鼓励求异思维
1.激疑启思
2.培养参与意识与合作能力
3.培养思维创造性和语言表达力及自信力
三、排队游戏
1.3人一组说说谁最高谁最矮
2.逐渐增加小组人数,说说谁第二高
1.判断并说明方法
2.判断并说明方法
组间互评,肯定鼓励
1.培养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思维说理能力
四、反馈练习
1.第12页第7题
(1)说出动物名
(2)比较高和矮
2.举其他喜爱的动物作比较
反馈
同桌纠错汇报,独立判√、×并改正
鼓励互查
1.培养审题的学习习惯,能自查、互查
2.激趣
五、学生活动
1.摸高活动
说一说怎样做摸得高(可站在地上摸,可跳起来摸)
2.摆高活动
那积木或铅笔搭高不倒比较
3.悄悄话游戏
(1)表演
两生上台,对一生说悄悄话:踮脚尖
(2)判断思考
谁高,问题出在哪儿?
1.自由活动
反馈
2.合作活动
观察
判断
反馈
鼓励别出心裁
鼓励别出心裁
生评
学生自由活动,符合儿童生理、心理特点,在游戏活动中激趣启思,激发挑战性与创造性。
六、评价总结
比较高矮要注意什么
反馈
学会总结
教学注意事项:
1.学生对实物的比较有许多生活经验。当两名学生上台作比时,学生观察比较的是两个人最明显的特征,高矮、胖瘦,提示又能区分大小、多少、长短等,对这类比较学生并不陌生。因此,本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探究比较的方法。
2.指导学生探究时注意,学生日常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合作面先窄后宽;学生对不同方法的总结。
小学数学数对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在模拟旅游情境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旅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过程方法目标:在解决如何合理“租车”的活动中,渗透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经历观察、思考,运算等数学练习过程,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积累生活经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活动中感悟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积累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经验,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渗透有序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准备:
课件及车溪风景区美景视频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喜欢),大家去过哪些地方旅游,或者有什么非常想去的.地方呢?
课件:春天来了
同学们一定也感受到了春天气息,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去欣赏春天美丽的景色,到民俗风景区宜昌车溪去看看。我们要到车溪旅游首先要解决什么问题?(生:租车)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唤起学生对以前旅游美好经历的回忆或向往,为后面旅游活动作铺垫;接着出示宜昌风景区春天美景图片,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参入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二、合作探究
(一)活动一:租车
1、(课件完整出示情境信息)生独立阅读信息后提问: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信息?
(1)我们班的同学有31名,为了安全学校还派了9名老师。
(2)大车每辆限乘18人;小车每辆限乘12人。(大车、小车图)
2、我们怎样租车呢?(对话框出示问题)
3、研究租车方案
温馨提示:
(1)请独立设计租车方案,把你的方案填在表格里。看谁的办法多!
(2)四人小组交流,并对组内租车方案进行整理,填在小黑板上的表格中。
(3)看哪组合作,能把组内的想法有条理的进行描述。
a、学生活动
b、全班交流。(各组派代表上台发言)
教师白板出示自己的整理表格。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这些表格,你认为那种整理得?为什么?(学生比较租车方案统计表)(板书:有序思考) 4、这么多种方案,你会选择哪种方案?为什么?
请看(课件添加信息):大车每辆160元,小车每辆120元。
5、猜一猜:哪种方案最省钱?
(板书:空位最少最省钱)
5、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分组计算各种方案需要多少钱.
比较得出租1辆大车2辆小车最合理,花了400元,空座位也最少。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得出不同的租车方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小组合作的优越,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给足学生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活动二:购门票
1、出示信息:同学们,我们坐上汽车很快就来到了车溪风景区的大门口,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信息),购买门票就可以进去啦!
成人票每张80元,学生票每张40元。
团体票40元/人(45人起订)
2、提出问题:怎样买门票最合算?
3、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设计方案。
(2)集体交流
(三)游车溪:课件出示:车溪美景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游览车溪。(看图片及介绍)
师:我们徜徉于车溪的青山绿水时,无尽的乡土气息如清泉般滋润着我们的心田,仿佛回到了“梦里老家”。
?设计意图】解决了租车问题后,学生已经略显疲惫。欣赏车溪风景区美景,调节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得到短时的放松,还能起到过渡的作用。
(四)活动四:用餐
师:醉人的景色真是让人流连忘返,不知不觉肚子饿了。同学们我们看看有什么好吃的。
多媒体出示37页快餐店图片
1、合理点菜
(1)师:假如你们一组人到本店吃饭,你们想吃什么?共花多少钱?请大家设计一个最合理的方案。
(2)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整理方案。
(3)汇报。
(4)仔细看看,哪种订餐方案好,为什么?引导得出点菜时注意营养,荤素搭配,主食搭配,同时注意养成节俭的习惯。(板书:荤素搭配,注意营养,节约不浪费)
2、合理配菜
(1)师:同学们,现在本店隆重向大家推出了20元四菜一汤并赠米饭的活动,假如你是快餐店的老板,你打算怎样配菜?怎样配菜才合理呢?请大家想一想,在小组内设计出一种合理的配菜方案。
(2)学生小组交流,设计方案。
(3)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点菜设计中,再与组内成员交流,使学生体验到与人合作的优越;对别人点的菜进行评价,提出合理的建议,增强了生与生之间的交流,提高了学生的判断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三、反思交流、感受快乐
师:同学们,今天的旅游活动很顺利愉快,你们开心吗?在旅游中知道了什么?(生谈收获)
师补充:1.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需要数学。
2.旅游中除了学会计算,节约费用,还要注意安全、卫生、健康、文明等等。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总结,使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数学学习是有意义的,从而深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四、实践活动,学以致用。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共同解决了旅游中许多问题,你们真棒!旅游中还有很多数学问题要考虑,如时间,住宿等等,课后为班级制定一份旅游计划。下节课再全班交流。
作业:
设计旅游计划
这次旅游,同学们非常高兴,还有很多收获,你们想去哪儿游玩?
布置学生设计旅游计划,填写旅游计划书。
小学数学数对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以及特征。
2、通过学生动手拼一拼、摆一摆,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图形。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以及特征
教学难点:
能辨认和区别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法
教学准备:
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
让学生指出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
2、在长方体下面的括号里面画“ ”,正方体的下面括号里面“√”。
3、口答。
长方体有几个面?正方体有几个面?
二、新授。
1、取出两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2、取出三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3、取出八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教师:通过学生自由拼摆,让学生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以及之间的关系。
4、取出四个长方体,如:可以拼成什么图形?(一种拼成长方体,一种拼成正方体)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5、1。
2、完成教科书p5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
3、完成教科书p7第7题。
先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上面、前面和右面,并懂得上下、前后以及左右之间的关系,然后进行正确的划线连接。
4、完成教科书p6第五题。
观察:(1)第一行和第三行有什么关系?
(2)第一行和哪几行有关系?
(3)第二行和哪几行有关系?
(4)你发现了什么?
(5)图中缺了几块 ?你是怎样得出来的?
5、完成教科书p7第六题。
6、完成教科书p7第8题
根据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让学生想象正方体的六个面上分别标的是哪些数字,教师出示实物演示。
小学数学数对教案通用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