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写好一篇总结之后,可以锻炼自身的逻辑能力,通过写总结,我们可以更直接的分析出自己工作中的不足,以下是写文书吧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幼儿心理总结6篇,供大家参考。
幼儿心理总结篇1
这个学期马上就接近尾声了,在我们这个学期的心理健康工作中,我们去取得了很多的成绩,因为我们不断探索、创新,切实提高成效,也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关注校园心理安全,首先抓好教师的心理健康。
学校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应以了解学生为基础,以创设和谐气氛与良好关系为前提,教师以自身健康的心理去影响学生,本身就是一种最有说服力的心理健康。因此学校营造了一种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安全的、充满人文关怀的、具有浓郁人情味的工作氛围和心理环境,真正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
二、整合学校各种资源,发挥心理健康合力。
1、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扎扎实实推进心理健康。
在我们上课的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之间无时不在进行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我们注重引导教师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因素,通过巧妙的设计,通过组织各种活动,使师生之间达到共鸣和合声,在实实在在推进心理健康。
2、丰富校园文化、通过各种喜闻乐见的活动来推进心理健康。
学校的丰富的文化活动是我们所需要的,我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搭建表现才华的舞台,调节学生的身心,释放学生的潜能,并通过各种竞赛,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奋勇拼搏的精神等,这些,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3、利用学校各种设施,推进心理健康。
开展心理健康,我们注重利用好学校的各种现代化设施,通过宣传橱窗、红领巾电视台,校园网,一休自由宫来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各种心理健康活动。
三、强化措施
为了使心育工作落到实处,学校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
1、明确分工。
2、保证时间。把心育课排进课表,每周一节,使心理健康有序进行。
3、适时督查。学校每期对心育工作督查两次,发现工作不到位的现象,及时督促。
四、一年来,春种秋收,倾注心血,喜摘成果。
1、教师在头脑中建立了心育理念,为后续心育工作打下了思想基础。
2、班主任积累了一定的心育经验,与学生一起成长。
3、学生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洗涤,灵魂得以净化。学生健康快乐的学习、生活,幸福地成长。
幼儿心理总结篇2
学前期是人生旅程重要的奠定时期,心理发展速度最快、最易稳固的阶段。所以,在这一阶段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结合工作实践,总结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的策略:
一、关爱、尊重幼儿,建立民主和谐的师幼关系
幼儿专家总结道:“讽刺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羞怯;羞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内疚。”这说明民主和谐的师幼关系能使孩子乐观向上、充满自信。这就要求我们要以真诚关爱对待每一个幼儿,耐心细致地观察、分析、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尽量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将爱的情感传递给幼儿。
我班有一位叫“朱筱琪”的小朋友,只要是她喜欢的玩具她就要一个人霸占,不许别人玩,小朋友都躲着她,生活习惯更是一团糟。我经过了解才知道,她的父母工作都很忙,长期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忙于生意,就任其发展,筱琪身上的个性缺陷,其实是长期失爱所致。于是,我常常给她讲道理,关心她的冷暖,引导她学会自己的事自己做,只要有一点一滴的进步,就给予鼓励表扬等。渐渐地,她成了讨人喜欢的孩子,不仅懂礼貌,还愿意做力所能及的事,关心同伴,形成了自己的朋友圈。
二、建立追踪档案,及时了解幼儿成长
由于个体发展存在差异,常常会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倾向。所以,我们在问卷调查基础上,通过家访、电话、晨间接待等形式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了解每个幼儿的现有发展水平,从幼儿个人基本情况、在家表现、家庭辅导措施、家长的意见建议等几个方面,结合日常观察,概括出各个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为每位幼儿建立了“幼儿个案追踪档案表”(见案例)。根据幼儿档案,我们进行追踪调查、分析、总结,形成具体的原因分析和策略,促使每位幼儿逐步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同时,也帮助了家长重视和了解幼儿心理健康,使幼儿心理健康在家园中融会贯通,协调一致。
幼儿心理总结篇3
随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健康”这一概念的认识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正如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而不是没有病症或虚弱的现象。对于正在生长发育的儿童来说,身体发育与心理发展是生长发育的二个生要方面,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关注远不及对孩子的高矮、胖瘦、吃的好坏、生活环境那么上心,生活在家庭的保护伞下,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锻炼,有些儿童养成了一些不良的行为。像我们班的王旭辉,刚来幼儿园时,就不喜欢与小朋友、老师交流,学习知识不随老师读,课后自己找一个角落玩,经过我的观察,发现了他在自己玩的时候,说些奇奇怪怪的话:“你是吹牛大王、你是大胖鸟、不会飞等。继续听下去,发现他说的都是动画片中的对话,当你再向他问起故事的情节时,他就不愿意交流,还有当小朋友与他挣抢玩具时,他会发出刺耳的尖叫声,就像动画片中的怪兽一样。
由于上面种种现像,我找到家长进行询问,原因得知,他爸在厂里上班,他妈自己种大棚,忙不过来,从小只有奶奶照顾他,孩子又喜欢看动画片,只有看动画就不吵不闹,只要遇上赶集就买动画片,这样奶奶就好忙其他之类的家务,坐下来与孩子交流的时间很少,这就到了幼儿园里,我针对幼儿的情况向他妈说了,希望你要多抽出时间来陪孩子,每天晚上睡前给孩子讲一个关于良好习惯的故事,减少孩子的看电视时间,购买一些关于美术的书籍,多到外面与孩子交往,不要把孩子整天关在家中,这样经过不长时间的训练,相信他会喜欢与朋友交往的。
幼儿心理总结篇4
一、被人爱抚的需要
孩子们总是希望别人喜爱他,喜欢经常得到人们的爱护和关怀。在家里,父母的爱抚能够让他充分享受到安全感、幸福感。在幼儿园,孩子们渴望从老师那里汲取爱的温暖,受到鼓舞。教师的每一句夸奖,每一个轻轻的微笑,都能使孩子们体验到无限的快乐和满足。对于那些性格孤僻、内向、胆怯,尤其是平时较少得到成人关心的孩子,爱抚就显得更为重要。只有那些能经常得到爱的满足的孩子,他们的心理、个性才能获得良好的发展。所以,对幼儿充满爱心,这不仅是情感的重要内容,也是幼儿工作的一条准则。
二、参与和取得成功的需要
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是孩子们的天性。只要周围的事物引起他们的兴趣,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并会为达到参与的目的,表示满足。反之,幼儿就会显示出不高兴,甚至情绪低落。积极的参与可以唤起幼儿对本身能力的感觉。如果幼儿能够经常在游戏、劳动和学习等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愉快,他就会越来越多地因为意识到自己的能力而感受到快乐和自豪。他下一次就敢于去做同样的甚至更复杂的活动。参与和取得成功的需要越是得到满足,由此产生的情感体验就越深刻,幼儿的积极情感也就在反复不断的强化中获得发展。所以,在幼儿的各项活动中,我们都要创造条件、创设情境,促使全体幼儿积极参与。在活动中教师要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要耐心指导、细心引导、精心疏导,力求使每一个幼儿都能完成活动任务,以取得成功的体验。
三、自尊的需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前进,孩子规规矩矩听话和按照成人意志去发展儿童,逐渐为培养幼儿独立的人格,全面发展幼儿个性所代替。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孩子们比任何时候都表现出自尊的需要。他们学什么、怎样学,玩什么、怎样玩,都不喜欢由成人硬性规定。特别是当他们的某些愿望和行为与成人的要求冲突时,采取和蔼可亲的态度,循循善诱的说理,与幼儿平等地对话,才可能使孩子们愉快地接受成人的指导。否则,幼儿就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越是有个性的儿童,逆反心理就越强。幼儿往往会因为自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情绪变得反复无常。这对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是极为不利的。
四、摆脱过失感的需要
幼儿的过失感是在他对事物萌发出某种责任感时所产生的心理体验。一般说,幼儿年龄小,缺乏判断能力,理智感差,心理承受能力低等,他们做事往往不计后果如何,因而一旦犯了过失,就会精神不振,甚至产生惧怕。这种情绪状态说明幼儿意识到某种责任后果的发生。儿童越是有责任感,过失感就越重,就越需要从过失感中摆脱出来。对幼儿发生的过失,成人不宜指责、训斥。那样容易使其形成压抑的心态,整天心神不安。相反,应该心平气和地对待孩子的过失,要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会有过失,犯错误是难免的,改正了便是好孩子。一位工作者说的很好:“学生的心理很脆弱,承受能力有限,在明知自己的过错并为之痛下决心悔过自新之际,教师最好不要草率行事。拯救灵魂,需要的是耐心,是毅力,是勇气,是宽容。此时,给学生一点面子,就是给他留下了信任、关爱、期望。须知,一个翘首向善、满怀希望的灵魂,他一定能战胜自己和超越自己。”这句话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我们学习。
五、感情交流的需要
幼儿能够对他周围的人表示出有远有近、有亲有疏,这是感情的作用。他们常常把心目中最亲近的人做为感情交流的对象。如父母和对他影响最深的老师。而对感情最近的人,幼儿能把心中的秘密说出来,会在遭受挫折和伤心的时候,把心里的痛苦和委屈告诉他们,甚至在他们面前尽情地大哭一声,以发泄心中的不快。这时候孩子们的感情最真切,需要成人以同样真切的感情对待他们。他们渴望从成人那里获得感情上的鼓舞和力量。因此,促进与幼儿间的感情交流,成人先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创造良好的感情氛围,教他们把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情感都倾吐出来。如果幼儿在他周围找不到交流感情的对象,不能正常地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情,那就会限制幼儿积极情感的发展。相反,就可能强化了幼儿的消极、不健康的情感。
总之,幼儿的情感需要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幼教工作如能较多地从关心和满足幼儿的情感需要出发,加强对幼儿的情感,就能从小奠定儿童情感发展的基础,为今后培养幼儿具有更高级的社会情感创造有利条件。最后用一段名言与大家共勉:每天给学生送去一个灿烂的微笑,这微笑会像一缕春风、一抹阳光,吹散学生心头的阴霾,温暖学生的心灵;每天给学生送去一个真诚的鼓励,能给孩子们以勇气和力量,进而点燃他们心中的希望,激发他们的潜在力量;每天给学生送去一个诚恳的忠告,或故事、格言,能帮助学生剖析事理,明白道理,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
幼儿心理总结篇5
1、建立正确的三观
一个人存在怎样的心理,过着怎样的生活,完全取决于个人的三观,要让孩子心理健康地成长,家长很有必要及早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清楚告诉他是非黑白与做人的道理,切勿让孩子走上歪路。
2、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孟母为了让孟子成才曾经三次迁家,可见成长环境对一个孩子成长的重要性。爱孩子,你就应为他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你们的家庭要和睦,家长要有好的修养,给予孩子最好的家庭。
3、学会调适孩子的情绪
家长应学会调适孩子的各种情绪,当孩子好动时,你要帮助孩子增强自控力;当孩子焦虑时,你要给予孩子安抚与心理调节;当孩子及内向时,你要帮助孩子走出个人世界,面向人群;当孩子骄纵时,你要及时调整方式,矫正孩子不当的行为习惯。
4、帮助孩子认识自我
人贵有自知之明,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就是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了。在此,小编建议家长们要帮助孩子认识自我,这样就能及早杜绝孩子自卑或自负的心理,让他正视自己的不足与优势,从容面对生活。
5、多些陪伴
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你就给予他多些陪伴,少些责罚吧!孩子的童年时光只有一次,稍纵即逝,你怎能不多些陪伴孩子学习、玩耍、说话,好好促进你们的亲子关系。
幼儿心理总结篇6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为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教改的重要内涵,本学年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和辅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回顾这一年来的工作,有不足也有很多收获,现将本学期的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健康长抓不懈
(一)加强健康课堂教学管理,建立健全课程体系课堂教学是学生健康的最主要手段,我根据学生及专业特点严格按照大纲要求,订制完整的健康教学计划,并做到教学进度、教学内容与计划一致,平时认真备课、上课,做到概念清楚、启发式教学、语言生动、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利用好课堂的40分钟。
(二)以节日为切入点,开展丰富多彩的健康活动
以卫生节日为切入点,我适当选择学校卫生工作,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健康活动,使学生从小学到卫生、保健知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掌握自我保健方法。本学期主要内容有:防治宣传,防病爱国卫生月宣传、饮食卫生,并对七年级学生进行了禁毒、防艾、心理健康等保健知识讲解,使学生通过这些系列活动了解并掌握一些常用的保健方法。学校利用网络、电视、黑板报、宣传窗、校园广播、班会、讲座等形式进行健康知识宣传,让健康知识深入人心。为了调动学生参加健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校组织了黑板报、手抄报、征文等比赛活动,把健康和学生的专业实际相结合,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健康意识。
(三)注重培养学生卫生习惯,提高学生卫生意识
新学年初,学校组织新生进行身体检查,建立新生身体健康档案,做到预防疾病有据可寻,培养学生科学的健康观。知识是的基础,让学生建立健康的卫生行为是关键,平时班主任及任课教师时刻在督促学生注意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如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勤洗衣物等,从点点滴滴入手,使之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和技能。此外,学校非常重视环境卫生工作,采取班主任重点抓,学生每天相互督促检查,校领导、教务处、团委组织抽查等方法,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经过这样的规范培养,学生的卫生习惯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乱丢垃圾等不文明行为在校园里越来越少。
(四)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确保学生健康成长
根据本校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我确立了多维的发展目标,通过心理辅导、咨询和各类活动,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为学生的心理发展提供必要的服务、指导和帮助。同时,对极个别有心理问题和成绩偏差的学生进行心理康复工作,逐步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塑造良好的人格,进一步推动素质的实施。
二、反思与展望
本学期健康已进入尾声,回首这一学期的工作,有成绩也有不足,现总结如下:
1、在健康的具体执行过程中,往往会忽视学生个性化的。在工作中过于强调学生的共性,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个性的尊重和塑造,这一点有违健康的宗旨。我们在塑造学生共性的同时又很容易忽视对学生创造性的塑造。社会迫切需要的是创造性的人才,健康人格不但要求学生生理、心理健康,还需要有创造性的个性品质。
2、健康工作发展不平衡,还离健全、完善的健康模式有一定的距离。我们在很多时候只注重对学生进行说教,而忽视了身体力行其实对学生有着更有效的意义。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全校上下及各个老师的密切配合下,我们的健康工作必将上一个新的台阶。
幼儿心理总结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