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在生活中人们经常接触到体会这一类文书,心得体会是我们对自己情绪和情感的反思,更好地管理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下面是写文书吧小编为您分享的知青馆心得体会5篇,感谢您的参阅。
知青馆心得体会篇1
近日潜心研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生活》一书,一气呵成,掩卷难释,仍感意犹未尽。上世纪70年代文安驿公社知青插队的情景仿佛就在自己的眼前,回想当年的困苦生活,感慨今天的物质时代,不经意间已是泪流满面。扪心自问,生活的苦难对年少的习近平是一种怎样的经历,他是如何度过这一时期的,又是怎样系好这“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带着这样的思绪我走进了这本书。
一、基本内容
1969年1月13日,习近平所在的北京八一学校的二十多名知识青年与其他学校知青同乘一列火车奔赴延安农村。到梁家河的共十五人。本书第一部分是同来北京知青讲述的生产、生活细节,如雷平生、雷榕生兄弟二人、陶海粟,戴明等人,其中雷平生、戴明与习近平同住一口窑洞;第二部分是村民说,主要是村支书梁玉明、石春阳,村民王宪平、房东张卫庞、吕侯生、刘金莲等人回忆习近平在村上吃饭、住宿、日常生活、上山劳动的情景,也可以说是百姓眼里的近平;第三部分是各界说,主要是《山花文学报》主编曹谷溪、文安驿公社知青专干刘明升、公社党委书记的杨世忠等人讲述习近平入党、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期间的工作交往情况。全书广泛采访,点滴记录,从不同侧面和角度诠释了总书记的成长之路。
二、心灵感悟
(一)扎根群众的深厚情感
1969年1月13日,不满16周岁的习近平来到梁家河,一呆就是七年,感悟最深的还是当地老百姓的生活、吃饭问题。知青雷平生说,在山上吃饭的时候,近平曾用自己的玉米团子和老乡换他们的糠团子。一起劳动的老乡夸奖说“近平肯吃苦,嘴一满不细”。有时候,近平感到饿得顶不住,又打开老乡的那个饭包,想再拿两块糠团子吃两口,结果发现他换给老乡的玉米团子他们放着都没动。近平就问春妈:“你们咋都不吃玉米团子?”春妈就坦白地回答说:“你们给的这玉米团子是真粮食,窑里男人与孩子受苦(意为劳动)更重,要给他们留着吃。”这件事给近平触动非常大,老乡生活实在是太艰苦了。在之后的日子里,越来越多地了解到当时农村的落后和穷苦生活的艰辛,对他们很同情,也激发了为他们做实事的志愿。支书梁玉明看到近平是个好后生,干活肯吃苦,为人正派,就主动提出让近平当支书,整个梁家河的村民没有把这些知青当外人。梁家河老百姓的真挚情感,激励和鼓舞了习近平在这里扎根的信心和决心,“我要在这里呆下去”。读到这里,不由想起十九大报告的主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为人民群众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结合2020年实现全面实现脱贫任务的庄严承诺,我想这一承诺的历史基础也应与梁家河的时代缩影有关。
(二)脚踏实地的干事精神
在其位,谋其政。习近平当上村党支部书记前,开始也是一个普通的知青,一起同来的知青都陆续思谋回城或者考虑端上公家饭碗的时候,他因自己“黑帮分子”的成分,不敢也不可能去想自己的出路。在这样的心境下,书中写到,写了10次的入党申请书却没有回音,甚至是梁玉明要到公社党委去问时,他说“我知道这批不了。”在赵家河社教过程中,他带领村民打坝地。在梁家河他主要做了四件事:一是打坝,扩大庄稼地面积;二是办沼气,解决村民照明和柴火问题;三是在村里办起了铁业社和供销社;四是扫盲教育班。这些在今天看来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在当时对普普通通的老百姓而言却都是天大的事。正如《平凡的世界》中地委书记田福军所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要让黄塬的百姓能吃上黄面馍馍”。书中曹谷溪讲到这样一个细节。“有一年,一个干部下乡在农民家里吃派饭。面条煮进锅里,突然无柴可烧,连牛粪、羊粪都没有了,那女人赶快脱下自己的布鞋置入灶火口,用力紧拉风箱,终于煮熟了锅中的面条。”这是何等的悲壮和感人。这个故事在今天看来比较荒唐,但又谁能够想象其中所包含的辛酸和泪水。正因为陕北七年的知青生活,才有了总书记后来治国理政的理念根源,即《习近平谈执政理念》一文中透露的,“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
(三)持之以恒的读书情结
众多村民回忆在文安驿公社的院子里接北京知青时,有两个看起来不起眼的小箱子,怎么那么沉,还有村民开玩笑说:“这里面装的怕是金元宝吧”,扛回村里才知道这两个箱子是习近平的,原来里面装的都是书。村民梁玉明说“他在梁家河待了7年,我就没见他离开书本,没见他放弃过读书。”雷平生讲到“近平读过的外国名著非常多。他来农村时带了苏联作家肖霍洛夫的《静静的顿河》,这个大部头著作四卷本,我们几个分开看。《战争与和平》、《一九一八》、《悲惨世界》等,都是近平非常喜欢的人文色彩很浓的名著。”结合近几年总书记在访问俄罗斯、法国、德国、英国等国家时,都曾提到他所读过的这些国家的优秀文学作品。正所谓厚积薄发,知识在于积累。知青戴明说:“近平碰到喜欢看的书,就要把书看完;遇到不懂的事情,就要仔细研究透彻。现在想起来,一个十五六岁的小伙子,同龄人都跑出去玩耍,他还饿着肚子坐得住,能塌下心来看书、阅读、思考,确实需要一定的定力,需要很强的求知欲和上进心”,于是就有为看一本《浮士德》,跑了三十多里路去借的故事。再看看我们今天有这么好的读书环境,却还有几人在静下心来读书,顿时觉得自己内心惭愧,还是应该抓紧时间多读几本好书吧,在学习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文化修养,在不断攫取知识的过程中滋养精神、洗礼心灵、升华思想。
(四)重情重义的人格品质
知青雷平生说,近平从刘金莲家搬到知青窑时,我见张卫庞坐在一块石头上笑,手里拿着一个针线包,上面绣着“娘的心”三个字,这是近平的妈妈齐心阿姨在他插队离京时送给他的针线包。同样张卫庞回忆到,近平给我的棉被和大衣,在那个缺衣少穿的年代,我都用旧了。唯独那个针线包,我一直珍藏着。我就觉得近平是我的亲人,就想留着这个针线包,留个念想。我保存了38年,直到2013年才捐给了县里,交给国家保管。这个普普通通的针线包,凝聚着一个母亲对儿子多少的深情厚谊啊,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可以说是习近平身上最为宝贵的物品。为回报在张卫庞家的住宿照顾之情,一个十七岁的少年把自己最心爱的物品送给了张卫庞,这是何等的情谊啊!同样,吕侯生也讲到,1994年他得了骨髓炎,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给习近平写了一封信,让他没想到的是近平直接就寄来了500块钱路费,让到福建去治病。接到这个汇款,感动地眼泪都快流下来了。之后离开梁家河到福州治疗,他心里觉得不安,问起医疗费的事,近平说:“侯生,给你治病,花多少钱我都愿意。”其实他心里清楚,近平的工资不高,也没多少积蓄,大多都是彭丽媛老师的钱。知恩图报,不忘本,这就是一个人的真性情所在。梁玉明回忆到,近平上大学走的那天,没有任何人组织,我们村的男女老少一大早都到近平的窑洞门口,准备送他。近平起床后,一推开窑洞门,先是吃了一惊,接下来非常感动,他说“我没想到大家这么早都来送我!”,全村的群众一起把他送到了文安驿公社,最后梁玉明和10多个社员一直步行把近平送到延川县城。依依惜别,热泪送行,于是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张珍贵的照片。朴素的情怀,真挚的友谊,不需要渲染,不需要张扬,就在乡亲们自发的行动里,嘘寒问暖的话语中。
(五)公道正派的治村理念
书中写道,近平“说话公道,办事正派,大家都信服他”。作者在延川县赵家河村采访时,与村里上了年纪的农民聊天。他们说,近平开会和其他干部不一样,其他干部开会,基本上没有人听,每次开会都乱哄哄地开始,稀里糊涂地结束。唯独近平开会,他讲话的时候大家都静悄悄地听,积极参与讨论。我问:“这是为什么呢?”一个老汉说:“近平一满(陕北方言,从来,全部的意思)不说空话,不说大话。他说的,都是我们想说的心里话;他做的,都是我们想做的贴心事情。所以我们都愿意听他讲话。”在梁家河支书担任期间,面对村民家长里短的争吵,婆婆***生活琐事,他带领村民制定了村规民约,并实地抓好落实。正所谓“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也反映出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为我们今天的执法理念和群众路线也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总书记执政后曾经讲道“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我获益终身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也正如他在《不求“官”有多大,但求无愧于民》一文中写道“当干部的,不能老想着自己的升迁,莫道昆明池水浅,一个干部,无论处在什么位置,只要心系百姓,都可以做出一番事业来。”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在当年那个缺衣少穿的年代,一个窝头或是一碗稀饭弥足珍贵,唯有经历才会懂得珍惜,这段真实的生活经历则成为总书记之后人生中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没有一个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总书记正是在这七年的生活中,学会了怎样系好人生的第一粒纽扣,那就是心系百姓,树立“为民情怀”,不考虑个人荣辱与前途,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在广阔的农村干出了一番事业。我想,这就是所谓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知青馆心得体会篇2
去年11月28日至今年3月17日,中央党校《学习时报》连续刊发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系列采访实录共19篇。为了满足社会期待,中央党校决定把这一系列采访实录结集成书,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8月17日,第一批成书出版发行,当晚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发了消息。
这段时间,这部书受到了广泛的社会欢迎,目前发行已超过200万册,并且增长势头强劲。这部书之所以如此受到欢迎,主要在于人民领袖成长的独特魅力、在于崇高思想精神的独特魅力、在于生动感人故事的独特魅力。作为《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部书的忠实读者,我抱着一颗虔诚的心研读全书,深受教育,深受感动,我谈几点体会。
一是七年的知青岁月,锻造了习近平总书记刚毅坚定、吃苦耐劳的意志品格。1969年1月,年仅15岁的习近平从北京来到陕北黄土高原上的梁家河。他与几个知青一起住窑洞、点煤油灯、睡土炕;窑洞里跳蚤很多,他被咬得浑身都是包;一开始,不会干农活,就跟着老乡学,老乡咋干,他就咋干。从种地到拉煤,从打坝到挑粪,插队那些年,几乎什么活都干过。梁家河的插队生活,不仅让青年习近平练就了强健的体魄,还学会了“擀面条、蒸团子、腌酸菜,样样都行”的生活技能。多年后他回忆道,自觉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几年中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成了村里的壮劳力和种地的好把式。他说:“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的困难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在遇到困难时想到这些,就会感到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二是七年的知青岁月,培育了习近平总书记心系群众、爱民为民的家国情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为我们展开一幅幅青年习近平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情同手足、血肉相连、鱼水交融的历史画卷。总书记曾经回忆道:“那时候,我和乡亲们都住在窑里、睡在土炕上,乡亲们生活十分贫困,经常是几个月吃不到一块肉。我了解乡亲们最需要什么!”当村支书时,他带领群众在梁家河打出了第一口深井、建立了第一个铁业社、缝衣社、代销店、磨房,建成了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池,打建了至今仍是梁家河村最好的淤地坝。多年后总书记说:“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上山下乡的经历,使我增进了对基层群众的感情。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三是七年的知青岁月,铸就了习近平总书记不变的“初心”和坚定的理想信念。《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为我们生动再现了一位涉世不深、质朴厚道的青年成长为一名信念坚定、果敢担当的党员领导干部的历史过程。作为老一代革命家的后代,习近平总书记从小受到的革命家庭教育熏陶,传承着红色基因。梁家河的7年磨练,他在常人难以想象的困境中完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转变,实现了精神上的升华。7年中,他矢志不移,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终于得以入团、入党,并担任梁家河村大队支部书记。他在回忆文章《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中写道:“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茫、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名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四是七年的知青岁月,养成了习近平总书记读书学习的良好习惯,为他积淀厚重广博的文化素养奠定了扎实基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青年习近平带着沉甸甸的一木箱子书下乡来到梁家河,在昏暗的煤油灯下读书,跑几十里山路借书以及带领大家读书的情节。据北京知青孔丹回忆:插队期间,劳动是艰苦的,生活是艰难的,好在政治上还是平稳的,书还是可以读的,读书的时间也是有的。总书记当年读的书很多,主要是政治、经济和文学类书籍。受访者曹谷溪回忆说:“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他从来没有忘记博览群书。在土窑洞里的煤油灯下,每天他都要读书到深夜。据我所知,上大学前,他就三遍通读《资本论》,写了厚厚的18本读书笔记!”。受访者北京知青戴明说:“在梁家河那段艰苦的日子里,近平从来没有放弃过读书和思考。我和近平都看过一部书,对我而言,大概就是读过了,了解了历史,丰富了知识。而对近平来说,他就会有思考、有借鉴、有批判。”总书记自己曾说:“在德国,我讲了自己读《浮士德》的故事。那时候,我在陕北农村插队,听说一个知青有《浮士德》这本书,就走了30里路去借这本书。”读书学习成为总书记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他的生活爱好和精神追求。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养成了他特有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积淀了厚重广博的文化素养、知识素养、历史素养和理论素养。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部书,让我们从历史和生活的层面,生动、真切地分享了习近平总书记一段极其重要的人生经历。我们由衷认识到: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有深刻的实践基础、群众基础的,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我们也深刻地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的7年知青岁月,为我们党员领导干部和广大青年树立了可亲可近可敬可信的光辉榜样,是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心中应该珍藏的宝贵精神财富!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部书,确实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生动范本,是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提高党性修养、提升政治能力的鲜活教材。
当前,党的十九大召开在即,全党全国上下热切期盼。我们要把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部书,同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结合起来,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增强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感情认同,提高政治能力,自觉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优异工作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知青馆心得体会篇3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通过29位受访者讲述自己当年亲身经历的往事,用真实的历史细节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在陕北黄土高原“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习近平同志曾经讲,7年的知青岁月带给他两点的收获:一是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二是培养了他的自信心。可以说,《习极品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何在艰苦的实践锻炼中“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把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所以,我认为每个共产党员都应当读好这本书,从书中去体会习近平总书记志不渝的理想追求、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奋好学的进取精神、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
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应该拿出更好的精神状态和干事创业的劲头,深入推进各项事业的发展,抓住“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机遇,奋发作为,干事创业。总结上半年,部署下半年,我要做好六方面的工作。
一是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兴起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列重要讲话精神热潮。要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抓住关键少数,抓实基层支部,在真学实做上深化拓展,在解决问题上狠下功夫。
二是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精神,精心细心用心做好群众工作,把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抓牢、抓实、抓细。
三是坚决打好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战,不断提升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水平,抓好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夯实精准扶贫的工作基础。
四是突出抓好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全面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工程。要深入落实上级党委、政府治理大气污染的工作部署,组织实施专项行动,并且做好全镇村民冬季清洁取暖工作,大力推进气代煤、电代煤工作。
五是做好信访维稳工作,十九大召开在即,信访稳定是确保大会顺利召开的前提条件,要对全镇信访工作再安排、再部署,带头下访接访、包案督访,带头处置重大复杂问题,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六是切实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推动干部作风实现新的转变。严格要求自己,抓实全镇工作,不松劲、不懈怠、不畏难,带头转变作风,带头勇于担当,带头苦干实干,夙兴夜寐、_工作。确保全镇各项工作开展稳中向好,为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献礼。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党员干部只要时刻牢记宗旨,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想问题、干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就能获得这种踏实感和力量,我们的事业也必将实现辉煌发展。
知青馆心得体会篇4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了学了,从按照要求读,到自觉自愿读,到最后手不释卷。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代的成长历程和青春实践,他在那个时期的所思所悟所为,他所展现出来的人格魅力光芒,深深地震撼了我、感染了我、教育了我,受益良多。结合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本人工作实际,谈几点初步体会。
一、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一次触动心灵的精神洗礼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20多人的真实回忆和深情讲述,质朴而生动的语言,一个个看似平淡但有血有肉的故事,仿佛跨越时空,把我们带回到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那段激情燃烧而又峥嵘蹉跎的年代。“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当年的习近平,身处其中却又那么与众不同。越是艰难困苦的环境条件,越能体现出青年时代的习近平“坚硬如钢、矢志为民”的特质:
一是能坚忍,肯吃苦。习近平总书记在陕北农村劳动期间,其父母正处于被迫害、审查当中,他本人也背负着“黑帮子弟”的压力,而且初到梁家河的时候,对艰苦农村生活也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但他能够很快调整好了自己,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等几大关口,与当地农民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干一样的农活,真正在农村扎下了根,和农民群众打成一片、融为了一体。
二是爱学习、有信念。在陕北农村艰苦环境中,尤其是知青的两大出路“征兵、招工”对他来说都是奢望的时候,习近平依然没有放弃对自己精神世界的提升、对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他随身携带着两大箱子书,数年如一日保持着刻苦学习的习惯,常常看书到半夜。在其他很多人专注于满足口腹之欲时,他痴迷于学习和思考,为今后在更大舞台发挥更重要作用奠定了扎实基础。2002年他的《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中,曾这样写到“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名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三是重实干、敢担当。“近平干活跟咱农村人一样”、“近平教我写字”、“近平帮我找猪”,这些话出自陕北老乡之口,自然实在,但处处体现着青年习近平的不凡。当年的习近平就是靠着这一桩桩“小事”,赢得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心。当选梁家河村支书后,他带领群众办沼气、打井、种烤烟、办铁业社、代销店、河桥治理、打坝地,一件件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小事”,让梁家河至今受益。
二、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一次自我认知的深刻教育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有这么一句话,“梁家河的经历让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根基深深扎在中国最广阔的土地上,扎在最广阔的人民群众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自己也说过,“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习近平总书记与陕北农民交朋友,一交就是一辈子,他深刻了解中国国情和中国农村的真实情况,他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思想和理论,正是在汲取基层农村丰富营养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的壮大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精髓,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我们党的重要工作方法。
掩卷沉思,我经常扪心自问,我们和青年时期的习总书记的差距到底在哪里?的确“时位在移人”。作为一名×0后的××级干部,我出生于改革开放的时代,成长于经济体制不断改革、社会结构加速调整、利益格局快速变化、群体诉求日益多元的时期,特定的出生背景和成长经历,决定了我们这一代主体意识强、竞争意识强、民主意识强,但抵御挫折的能力弱、团结协作的能力弱、真抓实干的能力弱。读完这本实录,我时常想,如果是在习总书记当年所处的艰苦环境下,我会成为一种什么样的人,能不能做到脚踏实地为农民群众做一些事情。真正向青年时代的习近平总书记学习,加强党性锻炼、磨练意志品质、强化作风建设、对于我们这一代是多么需要而迫切、多么重要而现实,应当成为我们毕生的努力和追求。
三、《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做好一名农业干部的行动指南
部里一贯高度重视干部深入农村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多年坚持组织“百乡万户调查”和青年干部“接地气、察民情”活动,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学习锻炼的机会,我还曾受部里委派,于20××—20××年间,到××省××县××局进行挂职锻炼,使我有机会真正接触到了基层的工作状态、基层的工作方式,体会到了基层的不易。我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就是凡是我能想到的,基层干部往往都能想到;基层干部能做到的,好多地方我却做不到。比比他们我经常想,我能够而且还在农业部工作,并不是天生注定、也不是天赋异禀,往往只是机遇和选择的不同、境遇和环境的差异。基层有着深厚的土壤养分,群众有着丰富的经验智慧。作为一名部机关青年干部,不能沾沾自喜、固步自封,简单地做“记录员”和“传声筒”,而是要虚心向农民学习、拜群众为师,在深入基层实践、在感知群众冷暖中总结工作经验、汲取新鲜营养。要善于在调研中发现基层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研究带有普遍重大意义的重大政策问题和制约农业农村经济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从群众的意见中分析我们工作利弊得失、积极思考改进措施和对策建议。
“人之贵,在知行合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面对新的时代使命和时代要求,作为一名青年农业干部,我们现在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不能仅仅只为书中的故事所感动,为习总书记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更重要的是要把认识的提高转化为实际的行动。作为渔业渔政管理局的一员,我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懂渔业。在认真学习国家关于推进三农发展重要政策、深入领会渔业转方式、调结构和绿色发展政策要义、准确掌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渔业发展总体规律和工作重点的同时,积极利用各种机会,走出机关大楼,进渔港、上渔船、下鱼塘,深入了解基层渔业实际情况,真正发现基层渔业工作的闪光点,学习总结广大渔民群众的智慧经验,切实提高服务渔业渔民本领和政策研究水平,做到“深情洒在大海上,政策出在池塘边”。
二是要爱渔区。渔区渔村是广大渔民的家,更应该成为我们渔业工作者的家。作为青年农业干部,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把广大渔区渔村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作为自己的“根据地”,在不断深入渔区渔村的过程中,把是否有利于保护渔区渔村传统文化、是否有利于推进渔区渔村社会建设,是否有利于维护渔区渔村和谐稳定,是否有利于促进渔区渔村振兴发展,作为我们制定实施各项渔业政策举措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是要爱渔民。始终把“为渔民服好务”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共享发展的理念,把维护渔民权益与增进渔民福祉为我们工作的主旨,保护渔民合法捕捞权和养殖权,保障渔民发展权益、尊重渔民经营自主权和首创精神,激发广大渔民群众创新、创业和创造活力,真正让渔民成为渔业现代化进程的积极参与者与直接受益者。要学会换位思考,充分体谅基层的困难,充分倾听基层的诉求和意见,地方提出的要求,能办的要做到尽快办,有难度的要积极争取创造条件尽量办到,不能办的事情,要耐心做好解释说明,并共同研究寻求解决办法。真正为基层和渔民服好务,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向青年时代的习总书记学习,坚持一颗对渔业、对渔村、对渔民的赤诚之心,做一名渔业发展的开拓者、渔村振兴的推进者、渔民群众的守护者,以实际行动,为现代渔业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光和热。
知青馆心得体会篇5
朱家涧还是原来的朱家涧,朱家涧已不是原来的朱家涧。
一
“我咋老觉着像一场梦呢?”这几日,老伴老冒出这句话,朱存录深以为然,不嫌弃老伴唠叨,总笑着回应:“住上楼房,咱享福咧。”
背着手,抽着烟,66岁的朱存录有事没事就在村里转悠,浓眉下细长的眼睛里透着睿智和精明,一条裤腿挽起来,像随时要下地干活的样子。
其实,不是。朱家涧还叫朱家涧,但不再是大山深处的窑洞土房了,是马路边上整齐敞亮的朱家涧移民新村。
村里,小树亭亭,花儿正妍;家里,窗明几净、家电齐全……眼前的一切,朱存录总有一种恍惚感。
以前的日子苦,苦到不敢相信现在的甜,朱存录总惋惜自己的先人没赶上好时候。
朱家涧村,隶属平凉市泾川县王村镇,和泾川县红河乡姚哈村一样,是全县最后两个未脱贫的深度贫困村。
七梁八坡山连山。在群山夹缝中的朱家涧村,除了山还是山,山涧里一条静静流淌的涧河,承载了朱家涧村几代人的致富梦想。
山地虽贫瘠,胜在多,老天爷肯多下几场雨,糊口就没问题。后来,又陆续从外地迁来人,朱家涧村除了朱姓,渐渐有了李姓、杜姓、王姓……
1976年,22岁的朱存录娶了媳妇。媳妇是县里党原镇人,虽在平塬上,生活却没朱家涧好,娘家人到朱家涧看了一回,吃了两顿饱饭,婚事就定下了。
朱存录记得,头一回去老丈人家,姨娘(岳母)做了面条,自己却不吃,只推说已经吃过了,他心里明亮,哪能呢,就觉出朱家涧虽是山上,确比塬上要好些。
还没品咂出过日子的味呢,这一点点比出来的“好”也没了。先是遇上天旱,地里没收成,靠着救济粮、红薯干过日子。
包产到户,突破了“大锅饭”的旧体制,使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大增,塬上、川区的日子显见得变了样。可朱家涧是山区,还得靠天吃饭,面朝黄土背朝天,朱家涧人就算再积极,老天不赏脸,山地里的收成照样。
二
朱家涧,全村125户375口人住在10多个山头上,村里最南边的塔山组和最北边的段家山组相距13里。
每天早晨,鸡还没打鸣,沉寂的山沟里就响起了踢踢踏踏的脚步声。男人们起身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担水,上坡下沟,就算再精壮的劳力,一趟水担回来也得一个多小时。家里人要喝,牛羊要饮,总得好几趟才够一日,用水就格外俭省,外边人老笑话他们“放个碗碗子洗脸呢”。41岁的朱军建还记得,9岁大,他就得挑着比自己还高的水桶去挑水,半路上老摔跤,水洒了一坡一身,那个狼狈、害怕和心酸,至今记忆犹新。
河还是那条河,山还是那座山,路也还是那个羊肠路。朱军建好像没有童年,刚懂事就要给牛割草、饮水,凡干得了活就是一份劳力。羊肠小道上,无论是人,还是牲畜,摔跤、掉沟里是常事,只要不摔伤,谁都不当回事,爬起来就走。小学离家有10里路,早起天黑,得提个煤油灯去上学;教室里虽生了炉子,可四处漏风,冷得拿不住笔;中午不可能回家,朱军建和小伙伴只能啃干饼子,喝生水。上初中就更远了,背的馒头咸菜,夏天发霉长毛,冬天成了冰碴子,想起来都觉得受罪。
“上山驴驮下坡溜。”平日里,挑水务农、种地放牛,辛苦些也就罢了,遇上雨雪天气,不摔上几回,不滚上一身泥,都不像出过门。到镇上买个东西,走得快都得一个半小时。最怕就是生病。有一年,村民朱浩英急性阑尾炎犯了,40多岁的汉子冒着豆大的汗珠,疼得直打滚。当时19岁的朱存录和村上的年轻人用胳膊粗的榆木椽子绑了个担架,轮换着抬上朱浩英出山去看病。
出行、吃水、上学、看病……说起来,朱家涧人个个都是辛酸泪一把,不堪回首。
“一亩菜,十亩田,辛辛苦苦整一年,到头手里没有钱。”不是朱家涧人不勤劳,实在条件太差了。
三
日子过得恓惶,朱家涧村好久没有热闹过了。山村里,婚丧嫁娶,全村人都会来帮忙。
可朱家涧,嫁女的有,小伙子婚娶的喜事十多年也不见一个。没有谁家的姑娘愿意嫁到朱家涧,偶尔有,男方也会被高额彩礼吓退了。朱存录的印象里,彩礼越来越高,他还琢磨出味来:山越高,离县城越远,彩礼就越高。
有点能耐的,迁到别处了;家有儿子的,入赘他乡了;有点想法的,外出讨生活……朱家涧从原来的200多户700多人,锐减到125户375人,人口一直负增长。
朱存录年轻时,是个“猛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跑出去贩菜,一个月能挣一两千元,遇上小偷,一个人就能撂翻三四个,下馆子、住旅馆,也见过些世面。
1997年,看上朱存录的精明能干,镇上和村上叫他回来做村主任,朱存录就回了家乡。他贩过菜,知道种菜比种粮收入好,但山地,好多菜不好种,只好种大葱。
那时候,朱家涧人意识到路是好日子的“拦路虎”,开始修路“大会战”,硬是靠着一双双起了老茧的手,在七弯八拐的山腰上“凿”出了一条土路,能过架子车了。
到大葱要卖的时候,村里独成一“景”:套了牛的架子车上,装满百八十斤的大葱,葱上面再放上自行车,晃晃悠悠、弯弯绕绕,走上一两个小时的土路;到了塬上,将牛和架子车寄存在人家,再骑上自行车;当然,自行车后面是挂着两捆大葱的。
傍晚时分,卖葱的男人走到塬边,就点一把烟火。站在山头张望的女人看见,麻溜回窑,点火做饭;窑里做饭,容易打倒烟,少不了烟熏火燎,一顿饭做好,花脸流泪是常事,家家如此,没辙。等男人到家,女人揉眼擦脸的,饭也就好了。
大葱的收成比种粮好,朱存录就得了个外号“老芽葱”。年轻时,朱存录精力旺,心气高,谁不好好干活就骂,村里人怕他,却也服他。
大葱收成好,却也着实辛苦,症结还在路上。朱存录就组织村民修路,可大雨一冲,这儿缺个口,那儿塌陷了,是“年年修路年年补”。
还是出事了。收麦时,多是驴驮。一捆捆的小麦驮在驴背两边,驴一下子就“宽”了,路却窄,朱等玉家的毛驴就被挤下山沟,生生摔死了。驴是村民的大财产,一家人难过了好一段时间。
四
朱存录没想到,当了一辈子的农民、一辈子的“老支书”,老了老了,住上楼房不说,还在自己手里干了件轰轰烈烈的大事。
这话还得从头说起。
2014年,朱家涧所在地被规划成泾川县水源地,在涧河修建水库,县里计划着把朱家涧整村搬迁到涧河南岸的王村镇。这是一次亘古未有、改天换地的“战略转移”。
朱存录还记得,2015年6月下旬的一天,天热得很。朱家涧村村部门前大槐树下,他与镇上包村领导郭建忠和驻村帮扶干部刘保明等人规划、讨论搬迁事宜,等着村民来签字。可一直等到夜里,全村也只有53户自愿来签字,多是年轻一辈。
“一辈子置办个庄子不容易,庄稼人没了地,搬出去以后可咋办?”除了故土难舍,大多数村民心里没底,怕搬出去还不如眼前。朱存录就和帮扶队队员一起,挨家挨户做工作,一点一点解释搬迁和不搬的好孬。
2017年,泾川县在王村镇征用土地19余亩,投资2885万元,新建安置楼4幢,配套党群服务中心、村史馆、便民中心、图书室、卫生室等基础设施,去镇政府、幼儿园、小学也就不到十分钟的路程。
看了新的朱家涧,村民才真的动心了。
搬!
2019年6月底,朱家涧村全村125户,一户不落地搬进了王村街道的移民新村——朱家涧移民新村。告别祖祖辈辈的土窑洞,住上新楼房,按照政策,朱家涧每家每户只掏了1万元。
曾让朱家涧人揪心的出行、吃水、看病、上学等难事,一一迎刃而解,村民脸上带着笑,都说:“再不知足、不满意,就亏了人心咧。”
可真有人还是“不知足”“不满意”。
谁?党和政府啊。
拔穷根,光搬出来不行,还得住得稳、能致富。
单说钢架大棚。县里从王村镇王村村整体流转土地315亩,又在天津市武清区的东西部扶贫协作帮扶下,建成钢架大棚235座,免费分给朱家涧每家每户,种上甜瓜、西红柿、辣椒、黄瓜,一个大棚年收入万儿八千。
家有劳力的,自己种;孤寡老人或劳力外出的,可出租大棚,亦可挂靠到大户或合作社,年年分红,朱家涧人所有的难,政府都想到了。
当然,还有日光温室、果林栽种、红牛养殖,构成“蔬菜、苗木、养殖”等为主的主导产业,以及外出打工,在扶贫车间、王村知青记忆园等就近务工的劳务收入,每家每户的收入都是算得来的。
朱家涧曾经的山地,也没闲置,政府掏钱买了核桃苗,漫山满洼帮着栽种好,栽在谁家地里,核桃树和核桃树的收益就是谁家的;核桃地里再套种上黄豆、大葱,又是一笔收入。村民虽然搬迁了,细心的政府还是出资修了一条水泥路,方便村民上山务农。
当初,拆窑洞土房的时候,好多人心疼、舍不得,是朱存录带的头。如今,再没人可惜、惦记那一院窑洞,“拆了就拆了”,散淡得很。
五
山路弯弯,沧海不变。可朱家涧终是变了,朱家涧的日子也变了。你看,好多年娶不上媳妇的朱家涧,搬到移民新村还没几个月,就连着有三个小伙子结了婚。
六月的天,瓦蓝。
朱家涧移民新村南侧平房一楼,57岁的朱来银在自家房内,正悠闲地看着电视。
27年前,为了不再日日挑水吃,朱来银打算挖个井。可挖到半道,就摔伤了腰。别说下地务农、外出挣钱,起居都不方便;山里人少,朱来银心里的落寞、压抑与煎熬,像座山。如今,住上一应俱全的新房,日子可是舒心了。
“好,真的好啊!”常年在家,朱来银不善言谈,可眉眼里的笑作不了假,看得出来,他心里是真满意、真知足的,末了又讷讷地补了一句:“政府体贴我们,替咱想得周到。”
原来,当初搬迁分房,为了公平,是用了老百姓常用的抓阄的。朱来银和正在帮他做饭的老母亲一样,抓到的是斜对面的楼房。考虑到自己行动不便,才特意为他调换成装了地暖的平房。平房门口有斜坡方便轮椅出入,县残联还专门在他家马桶旁安了扶手。
这种细致、周到和体贴,比朱来银小一岁的王等祥也感受到了。
三年前,搭简易房的时候,王等祥摔伤了腿。干不了重活,村里就让他做了朱家涧移民新村的保洁员,一年工资6000元。对于干惯苦力的他,保洁的活很轻松,又能照顾小孙子。这不,两岁半的小孙子在布艺沙发上正睡得香甜,他就没事干了。
王等祥高兴,笑起来,满脸的沟沟壑壑,像极了朱家涧弯弯曲曲的羊肠小路。可这“沟沟壑壑”里泛着精气神、透着光:再不用住土窑洞了,再不发愁看病了,再不担心小孙子上学了。村卫生室就在小区前面,平日里换药看病很方便。儿子儿媳在西安打工,自然有一份过得去的收入。老伴自个侍弄了两棚甜瓜,一年也能收入两万多元,腿脚虽然还没好透,王等祥的日子是看得见的好了。
自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开出租车的朱军建,搬进崭新的楼房,终于不再奔波了。
说到挣钱,朱军建不愁。自家分了3个大棚,又租了别家的6个大棚,朱军建一气儿栽种了甜瓜、西红柿、辣椒和土豆。大棚、种苗、化肥都是帮扶项目,不花本钱;技术、病虫害防治有专人指导;销售,有政府铺路,还能卖上好价钱。虽没经验,可朱军建一一种得有模有样,从3月下旬到6月上旬,已陆陆续续收入一万多元了。等甜瓜、西红柿、辣椒、土豆卖完了,还可以种二茬的娃娃菜、萝卜,一年收入小十万不在话下。
“给我20万,我都不回去了,现在条件太好咧,比原来好一百倍都有。”这话不夸张,四五岁的时候,朱军建发烧,因交通不便、看病不便,差点烧死,当时瞳孔都变大了,自己能活下来,算命大。如今赶上好日子,媳妇带着一双儿女在银川上学,自己种了9个大棚,辛苦是辛苦了点,可精神头很足。朱军建计划好了,冬闲还去跑出租,等明年开春要种上20个棚。
看着娃们娶上了媳妇,看着孤寡老人、伤残村民都无后顾之忧,看着村里的懒人勤快了,闲人忙起来了,个个忙得脚底生风,日子过得有模有样,朱存录老是笑呵呵的,心里真叫一个敞亮。
他知道,他心里的亮,朱家涧人日子里的光,是怎么来的。
六
47岁的杨苍龙已经多半个月没回家了,老婆意见特别大,电话里总问他:“到底啥把你吸引着不着家?”
杨苍龙忙着干活,可说来说去,老婆到底也不信,就有点“怂”了:“要不你来看看。”
老婆还没来,杨苍龙依然风风火火地忙。
早晨6点准时起床,晚上啥时候睡觉可没个准,晚上8点,10点,12点,甚至凌晨4点,活干不完,就没法睡。
村上235个大棚,从栽种、管护、病虫害防护到技术指导再到销售,杨苍龙和弟兄们有操不完的心。
4月底开始,蔬菜、甜瓜陆续上市,杨苍龙他们就更忙了,“不卖出去,一季一年都白忙活咧。”
趁着“五一”小长假,杨苍龙和弟兄们在马路边轮流摆摊设点,虽然没有经验,可蔬菜新鲜,每天能卖出去不少,三四天的时间,8000多元的收入就妥妥地“揣”到兜里。
摊点销售毕竟小打小闹,走的量不大。杨苍龙和弟兄们又动用各方关系,联系到县城四家超市定点配送,在超市开设“朱家涧蔬菜销售专区”,一是打开销路,二是要打出牌子来。
6月,正是瓜果飘香的季节。村上103个甜瓜棚里的甜瓜香味飘出大棚,刺激着大家的味蕾,更刺激着杨苍龙和弟兄们的神经,脑袋瓜格外活泛。
一番对接协调,天津市武清区又帮了大忙,订购了15万斤价值80多万元的甜瓜;此外,还发出销售甜瓜倡议,组织全县机关单位、党员干部开展爱心义购消费扶贫,又开了个“朱家涧甜瓜”微店……
日日都有收入,杨苍龙和弟兄们干劲十足,早出晚归,时间过得格外快,也顾不上回家。这账算得噼里啪啦响,收入也越来越可观,可杨苍龙和弟兄们是一分钱也不拿的。
为啥?他们不是朱家涧人啊。
杨苍龙、尹德谦是平凉市工信局的,吕志坚是县委组织部的,卢雪宏是县农业农村局的,朱小杰是县委办的,何文轩是县工信局的,亢健是县能源中心的,七个人从不同单位,一先一后地来到朱家涧驻村帮扶。
七
可朱家涧人当他们是朱家涧人,远远地见了就笑着打招呼,非得递个烟、吃牙瓜,拉呱上几句才让走。
那绝不是客气,是朱家涧人不曾说出的心里感谢的话。朱家涧人念着党和政府的好,记着杨苍龙他们的好,嘴上虽不常说,可他们懂,也看得见,那一颗颗帮扶的真心。
七个人却丝毫不揽功,没有好政策,一切无从说起。况且,他们能来驻村,是一份信任与责任,万不可辜负了。
就想着法的出力,7个人加上老支书朱存录,就有点像“八仙过海”。
到了新的朱家涧,朱存录还是带头人,当了绿帆蔬菜种植合作社的董事,种了108个大棚、7个日光温室。其中,28个大棚是帮贫困户代管的,朱存录还是操不完的心,可睡得踏实,不像以前难得睡个安稳觉。这不,又得了个“大甜瓜”的雅号。
58岁的卢雪宏驻村帮扶,原是“不够格的”,超45岁了,可育种20多年的他有经验、有技术,很快就发光发热了:白天,到田间地头“巡视”一番,如何预防死苗、如何防治病虫害、如何提量增质,他“门儿清”;晚上,又组织培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从未种过大棚蔬菜的朱家涧人渐渐专业起来。微信群里,自是随时有问有答的。他还“倒贴”钱,培育玉米、黄豆、大豆等新品种,免费向村民推广,可他觉得“来对咧”。
42岁的朱小杰,有着丰富的驻村经验,总是笑呵呵的,与村民处得热络,宣讲起政策来,得心应手,朱家涧人爱听也听得懂,“党的好政策,群众能享受的一个都不能少,更不能打折扣”。
46岁的尹德谦在政策咨询、普及方面也是把好手,驻村帮扶,活杂而多,有点“没章程”,当兵出身的他深感“比当兵时还苦”。可他心里欢喜得紧,村民的朴实、热情感染着他,也让他惭愧,还没干啥呢,就能赢得村民笑脸盈盈,他觉得他是“来向村民学习来咧”。
31岁的何文轩年龄最小,原就是单位的信息化业务骨干,就“网”上忙活。为了拓宽甜瓜销售渠道,从申请到页面设计,他只用了一天时间,就开通了“朱家涧甜瓜”微店,14天销售1.1万元,虽不多,却让他信心倍增。一来相信自己有能力帮扶;二来微店大有可为,计划着好好梳理订单管理、物流配送等事宜,试试网络直播带货,“线上”发力。
“朱家涧125户,到目前未脱贫28户71人。其中,9户靠瓜果蔬菜产业,19户靠产业加兜底保障,今年肯定能脱贫。”作为朱家涧村党支部书记,34岁的吕志坚对全村早“过了筛子”,家家户户“难念的经”念了好多遍,都装在心里了,“户均年收入至少2.5万元”。当然,作为朱家涧的临时“掌舵人”,他更懂脱贫不脱政策的深意,除了做好村里的日常工作,想得最多、干得最多的,是如何吸引劳动力回流,如何转变村民旧观念,如何让朱家涧人实现自我帮扶。
6月12日采访时,33岁的亢健不在朱家涧,他正在天津市武清区环渤海市场装卸甜瓜。打通视频电话,亢健的干劲和干练透过屏幕传来:“政府投入力度大,有累不说累!争取上午11点前结束‘战斗’。”
在朱家涧,七兄弟干得辛苦,却有滋有味,乐不思蜀,因为干的是实事,也实实在在被认可,有着满满的获得感。按说,这么累,该瘦了,可杨苍龙却比三个月前重了几斤,成天脚不沾地地奔波,总是等不到饭点,胃口格外好。
他们心里,也和朱家涧人一样,好似吃了甜瓜般甜。
山路弯弯,一头连着曾经的朱家涧,往事不堪回首;另一头连着崭新的朱家涧,幸福像花儿一样。
知青馆心得体会5篇相关文章:
★ 鲸鱼馆作文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