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以内的数教案反思5篇

时间:
couple
分享
下载本文

优质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和探究,提高学习的实效性,教师所写的教案一定要结合实际的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实际接受情况,写文书吧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6以内的数教案反思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6以内的数教案反思5篇

6以内的数教案反思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理解10以内数的连加的含义。掌握连加的计算方法。

2、能有条理地表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养成有序做事的好习惯。

重点与难点

幼儿联系v实际情境,体会连加的.意义和理解运算顺序。

幼儿理解图意列出算式。

活动准备

ppt课件、操作练习、笔和橡皮擦。

教学过程

一、复习10以内数的加法,ppt展示算式《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吗?》。

教师与幼儿一起作答算式答案,可以以个别提问的方式进行。

二、情景导入。

ppt展示:小朋友们,大家看看这是谁啊?他们在做什么?

教师导入:新学期开学已经很长一段时间了,羊村的这些小羊们正在积极准备去春游呢!你们看,喜羊羊不是在指定春游计划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跟着喜羊羊的队伍,看看他们都做了些什么?

二、主动探索,体会领悟1、播放ppt:我们发现了没有?喜羊羊首先去摘了南瓜,看看他们摘了几个南瓜?这里的工作人员又运来了几个南瓜?

2、幼儿探索计算,教师展示计算方法4+2+1=?

3、教师讲述计算方法,计算答案。

像这样在一个算式中不止一个加号的算式,我们叫做连加。连加首先计算前面两个数字加起来是多少,然后用这个加起来的数继续和后面的数字相加。

教师要求幼儿算出答案,并展示答案,表扬计算正确的幼儿。

4、继续ppt展示。他们摘了南瓜以后,正当准备继续去玩的时候,他们发现了什么?有一个小朋友正在喂小鸡呢!

教师:草丛中有5只小鸡,跑来了1只,后面又来了2只,现在一共有多少只小鸡?

教师继续ppt展示5+1+2=8的计算方法。

5、大家玩得很累了,他们去过很多的地方,准备回家的时候,美羊羊大声的叫道,"你们看,小鸟!"教师:大家看到树上有几只小鸟?飞来了3只,后面又飞来了3只,那现在一共有几只小鸟呢?我们怎么列式计算?让我们一起来看动画。

4+3+3=10动画播放计算过程。

三、幼儿操作教师:羊村长说,羊村里面最聪明的就是喜羊羊了,那下面我们就请小朋友们自己操作练习,看看你们会不会也像喜羊羊一样,也能计算连加了呢?

分组练习看图写算式并正确计算。

1、看图列式计算;2、看看你们记住了吗--复习10以内数的加法;3、计算号列车--直接写出得数;4、帮动物找家--连线题。

四、小结羊村的村长告诉老师,我们的小朋友们也像喜羊羊一样聪明可爱。小朋友们,今天你们学到了10以内数的连加了,记得回家去多问问爸爸妈妈,看看他们是喜羊羊呢?还是懒羊羊呢?

教学反思:

在执教的过程中缺少激情,数学本身就是枯燥的,那在教孩子新知识的时候,就需要老师以自己的激情带动孩子的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这方面也要注意。

6以内的数教案反思篇2

活动名称:

10以内数的比较

活动目标:

1、正确感知10以内物体的数量,探索、发现自然数列的等差关系。

2、学习用语言表述"x比x多1,x比x少1"。

3、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4、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活动准备:

1、可以挂在幼儿胸前的卡片若干,卡片正面分别画有1-10个实物,反面标有相应的数字,每种数字的'卡片数量相等。

2、多媒体音乐3、教学ppt。

活动过程:

1、小朋友好(老师好),我想问一下小朋友,谁能告诉我他是谁?(出示爸爸去哪儿中村长的扮演者李锐)。

2、原来是村长呀,他来干什么呢?我来问问。哦,原来他想邀请我们班小朋友去参加《爸爸去哪儿》的节目啊,你们高兴吗?(高兴)。那我们一起出发吧,闭上眼睛。

3、出示ppt,进行讲解。

活动反思:

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学生在幼儿园已有初步的接触,接受起来不是很困难。但学生大多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为此,教学的重点就要落在“为什么是这样的”,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弄清比较大小的方法,真正会比较数的大小。另外,大于号、小于号的运用也是个难点,学生容易混淆,所以要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儿歌形式教学,便于学生记忆,从而降低难度,正确应用。另外,在练习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

游戏:排排队。请10位学生上来当数字娃娃1、2、3、4、5、6、7、8、9、10,小朋友们,你们能给它们排排队吗?

(1)按大小排队。(学生可以用数字卡片自己摆摆看,再交流)

(2)谁最大?谁最小?你能选出其中两个数比大小吗?(每个学生用“

6以内的数教案反思篇3

活动目标

1.能用表象进行5以内数的加减运算,并能用语言表达运算过程。

2.发展表象思维。

3.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4.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重点与难点

1.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2.难点:用语言表达运算过程。

材料及环境创设

1.材料:塑料小动物,雪花片等物品。1-5的数字卡。加减法图意的图片卡。印章。

2.环境创设:在数学区放置以上材料,让幼儿操作摆弄,进行探索和复习巩固活动。

设计思路

口头加减法是幼儿学习加减运算的开始,活动的重点让幼儿认识加减法的意义。教学中要避免使幼儿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即题目中有"一共"就是加法,有"还剩"就是减法。设计时可以通过图示或直接演示让幼儿接触不同的表述方法,如加法,一种是把两个部分数"合并起来",另一种是在一个部分数的基础上"增加几个"。又如减法,一种是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求剩余部分,另一种是已知总数和剩余的部分,求减少的部分。用具体形象的方法帮助幼儿把合或分的心理运算活动与加减运算相结合,使幼儿真正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本活动的另一个目标是发展幼儿的表象思维。因为,表象是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中介,幼儿掌握加减法要经过操作摆弄、运用表象进行计算。最后才能达到对抽象数字的计算。所以,设计时首先要让幼儿积累丰富的表象,然后通过解答口头应用题促使幼儿运用表象进行运算。此外,要求幼儿将计算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也是提高幼儿表象思维水平的一种有效方法。但开始时幼儿会有一定的困难,教学中可以适当出示直观教具,帮助幼儿理清思路。

活动流程

操作体验->讨论理解->复习巩固

1.操作。

(1)实物操作。让幼儿用塑料小动物、雪花片等物品进行加减运算,并用相应的数字卡表示计算结果。如计算三只小白兔与二只小灰兔合起来是几只小兔?

(2)看图计算。让幼儿根据图意进行加减运算。要求幼儿先讲述图意,然后再计算结果。

注意:提供的图意要有不同的加减法的表述方法。如加法,有的是计算两个盘子里的水果合起来是几个。有的是几个小孩在玩,又走来了几个,……。

2.讨论。

(1)出示直观教具帮助幼儿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2)教师口编应用题,幼儿用表象计算,并说出计算过程。

(3)幼儿口头编应用题。

3.复习。

幼儿用动物、水果等印章制作加减法的图片卡,并解答同伴制作的卡片上的加减题。

活动反思:

口头加减法是幼儿学习加减运算的开始,活动的重点让幼儿认识加减法的意义。教学中要避免使幼儿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即题目中有“一共”就是加法,有“还剩”就是减法。设计时可以通过图示或直接演示让幼儿接触不同的表述方法,如加法,一种是把两个部分数“合并起来”,另一种是在一个部分数的基础上“增加几个”。又如减法,一种是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求剩余部分,另一种是已知总数和剩余的部分,求减少的部分。用具体形象的方法帮助幼儿把合或分的心理运算活动与加减运算相结合,使幼儿真正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本活动的另一个目标是发展幼儿的表象思维。因为,表象是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中介,幼儿掌握加减法要经过操作摆弄、运用表象进行计算。最后才能达到对抽象数字的计算。所以,设计时首先要让幼儿积累丰富的表象,然后通过解答口头应用题促使幼儿运用表象进行运算。此外,要求幼儿将计算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也是提高幼儿表象思维水平的一种有效方法。但开始时幼儿有一定的困难,教学中可以适当出示直观教具,帮助幼儿理清思路。

6以内的数教案反思篇4

活动目标:

1、正确感知10以内物体的数量,探索、发现自然数列的等差关系。

2、学习用语言表述“x比x多1,x比x少1”。

3、发展观察、辨别、归案的能力。

4、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可以挂在幼儿胸前的卡片若干,卡片正面分别画有1-10个实物,反面标有相应的数字,每种数字的卡片数量相等。

2、多媒体音乐3、教学ppt。

活动过程:

1、小朋友好(老师好),我想问一下小朋友,谁能告诉我他是谁?(出示爸爸去哪儿中村长的扮演者李锐)。

2、原来是村长呀,他来干什么呢?我来问问。哦,原来他想邀请我们班小朋友去参加《爸爸去哪儿》的节目啊,你们高兴吗?(高兴)。那我们一起出发吧,闭上眼睛。

3、出示ppt,进行讲解。

小朋友玩的开心吗?我们休息吧。

活动反思:

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学生在幼儿园已有初步的接触,接受起来不是很困难。但学生大多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为此,教学的重点就要落在“为什么是这样的”,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弄清比较大小的方法,真正会比较数的大小。另外,大于号、小于号的运用也是个难点,学生容易混淆,所以要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儿歌形式教学,便于学生记忆,从而降低难度,正确应用。另外,在练习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

游戏:排排队。请10位学生上来当数字娃娃1、2、3、4、5、6、7、8、9、10,小朋友们,你们能给它们排排队吗?

(1)按大小排队。(学生可以用数字卡片自己摆摆看,再交流)

(2)谁最大?谁最小?你能选出其中两个数比大小吗?(每个学生用“﹤”“﹥”摆一摆)看谁想的多!再上台汇报。

这一设计,是在学生已认识了1-10各数及大于、小于、等于的基础上安排的一个开放性练习。在这样的题目中,学生既可以得到基础性的训练,又可以开阔思路,发散思维,同时增加了练习的乐趣,避免了呆板、枯燥的`练习。与常规练习相比,学生更乐于参与这样的游戏练习,效果较好。

并且在课的结束,我还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下课后请大家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或者回家看一看哪些东西和哪些东西可以比?谁和谁比?几大于几?几小于几?几等于几?我们下节课交流,比比看谁找得多!

这样就把简单的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原来藏有这么多的数学知识,而学好了数学又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悄悄的播下了“学好数学大有用处”的种子,也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并不遥远,就在身边”,从而树立起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意识。

6以内的数教案反思篇5

乐观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是一种对事物的认识,看法,遇到令人伤心,不开心的事时又有几人能依然保持着这种心态呢?而鲁滨孙正是这样的人。

“鲁滨孙”这个人物出自英国著名作家笛福的一部小说——《鲁滨孙漂流记》。书中的鲁滨孙在航海的途中遭遇飓风被大浪冲到了一个孤寂的小岛上,要想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生存可真不是件容易的事!鲁滨孙却十分坚强,他乐观勇敢地面对向他扑来的一个个困难,救了随时随地可能伤害他的野人“星期五”并教化他,救了被水手们绑架的船长,要知道这些都是有危险的事。鲁滨孙之所以会这么乐观得归功于那张“好处坏处对照表”,想到了沦落这荒岛的坏处时同时有从令一个方面想到了沦落这荒岛的好处,这样一想,有什么天大的困难都会迎刃而解的。

我妈妈同事的一个十几岁的女儿在河边玩耍,不幸栽入了河中,因此送上了年幼的生命,她的妈妈却没有因此事要寻死觅活的,相反事后的一个星期后她的妈妈就天天笑嘻嘻的了,别人问她,她便说:“我的女儿死了,我又去孤儿院抱养了一个。如果我为女儿的死终日以泪洗面女儿在天之灵都会不开心的。现在我抱养了一个,她还小,我们就给了她家的温暖,使她的童年不再是缺乏关爱的。”

我在读完《鲁滨孙漂流记》之后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如果每个人遇到不顺心的事都保持乐观的心态,那是不是就没有那些想不开自杀的人了,没有那些不快乐的人了呢?

6以内的数教案反思5篇相关文章:

一年级数学教案反思6篇

认识1和2教案反思6篇

光和影大班教案反思模板6篇

有趣的车教案反思6篇

教案课教学反思模板5篇

小班教案及教学反思5篇

谁来了教案反思通用6篇

谁来了教案反思模板5篇

朋友树教案小班及反思5篇

花蝴蝶教案反思5篇

6以内的数教案反思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07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