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写好教案可以提高我们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和理解,使教学更加深入和透彻,一份出色的教案应该包含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科学的教学策略,以下是写文书吧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沉与浮大班科学教案反思6篇,供大家参考。
沉与浮大班科学教案反思篇1
活动名称:
?有趣的车牌号码》
活动目标:
1、尝试用三个数字排列出不同的车牌号码,学习排列与组合的方法,探索数字排列与组合的规律性,感知数字在生活中的运用。
2、积极参与操作,乐于表达自己的发现,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活动准备:
1、有趣的车牌号课件;
2、制作车牌号的数字卡片。
活动过程:
一、赛车游戏导入,引入主题
1、赛车游戏
(1)每人一辆车,进行赛车游戏(交待比赛规则)。
(2)师:“小汽车都一样,分不清楚谁第一,怎么办?”幼儿自由讨论解决办法,引出车牌号码。
2、通过观察,引导幼儿了解车牌号码。
(1)出示完整的车牌,引导幼儿观察车牌号码是由文字、字母和数字组成。
(2)认识车牌文字和字母。(皖代表安徽a代表合肥)
(3)了解不同颜色的车牌代表了不同车的种类。
二、用两个数字给小汽车编车牌号码。
1、幼儿集体观察讨论2个数字能编排出几组。
师小结:1、2两个数字交换位置可以编出两个不重复的车牌号码。
三、引导幼儿用三个数字编车牌号码,激发幼儿对排列与组合的兴趣。
1、核心提问:“如果再增加一个数字,能编出多少不同的车牌号码呢?”
2、幼儿带问题分组探索。
3、交流操作结果,引导幼儿发现排列组合的方法和其中的规律。
师小结:三个数字能编排出6组车牌号。
四、用不同的四个数字进行排序组合,进一步理解、感知数字的编排规律。
(1)幼儿根据编排规律,快速编排新数字。
(2)带幼儿一起验证结果,巩固理解数字的排列组合规律。
五、设计车牌。(结束活动)
1、幼儿设计车牌,每组规定用五个不同的数字编排。
2、引导幼儿把设计好的车牌分别贴在车前和车后。
3、游戏:汽车比赛。
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注意观察一下马路上的车牌号有什么不同,下一次我们再一起探讨。
沉与浮大班科学教案反思篇2
【活动目标】
1.懂得用电线连接电池使灯泡发亮,初步感知金属可以导电。
2.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3.对导电现象感兴趣,喜欢和同伴合作探究。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熟悉实验材料的名称,已初步了解电池、电线的外形特征及金属的种类。
2.材料准备:电池、电线(连着小灯泡),布条、毛线、塑料绳、回形针、铜钥匙、铁丝、记录纸、笔、断电线一截以上材料每两名幼儿一份;小熊布偶、电池演示梳理图、大张记录表等。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活动。
师:(出示小熊布偶)小熊家今天停电了,房间里黑乎乎的,真难受,小熊找蜡烛没找到,却找到了一个电池和一根绑着小灯泡的电线,它想用这些东西自己安装一盏灯,你们说小熊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小灯泡亮起来呢?
(二)引导幼儿自主探索“怎样让灯泡亮起来”。
1.介绍实验材料。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帮小熊家安装电灯。老师准备了电池、小灯泡和电线,电线的一头露出里面的电线丝,另一头的电线丝已经缠在小灯泡上了,电线的两头要连接在电池的什么地方,小灯泡才能亮起来?
2.交代操作步骤和活动规则。
师:两个小朋友合作进行实验,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试一试怎样让小灯泡亮起来。
3.幼儿两人合作开展实验探索,师重点引导幼儿尝试用电线连接在电池的不同位置。
4.以实物演示和图示演示的方式引导幼儿集体分享探索中收获的经验。
(三)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幼儿自主探索物体的导电现象,初步感知金属可以导电。
1.设置问题情境。
师:不好了,小熊刚安装好的灯泡电线被老鼠啃断了,电线断了灯泡又不亮了,用什么材料能帮助通电让小灯泡重新亮起来呢?
2.介绍操作材料,引发幼儿猜想。
3.幼儿实验,师指导。
4.集中交流。
(四)活动结束,提醒幼儿注意用电的安全。
【活动反思】
今天县里领导来校检查期初工作。教研员和包学科领导深入课堂,听了我们学科的三节课。说实话,心里真有点发毛,毕竟科学这一学科涉猎面广,而且我又是现学现卖。今天我和四年三班的孩子们一起学习的是《电》这一单元的第二节《点亮小灯泡》,课前虽然有点紧张,可自认为准备还是挺充分的。(刚刚接触这一学科,每节课都得细心准备,否则真不知道课该怎么上)但一节课下来,才知道毛病还真是不少。体现在以下几点:
1、有意识围绕课题,但操作有问题。本学期我的教研主题是《探知前科学概念的方法的策略的研究》,本节课上想运用一下画图法,通过画图了解学生的前概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课堂伊始,我先让学生画出印象中的小灯泡。孩子们画的还真是五花八门,一个个灯泡残缺不全,但从外形上看还是很像的。只有两个孩子把灯泡的结构画完整了。这一环节占用了一定的时间,如果这一环节在课前完成,更便于老师调整教学策略。
2、还学生主体地位,但知识落实上有欠缺。课堂上让孩子们小组合作,想办法利用电池,导线,小灯泡,这三种材料点亮小灯泡。孩子们兴致很高,很快就操作成功,而且能够画出实物图。然后又检验了四种连接方式小灯泡能否被点亮。孩子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很强,但我忽视了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如果每一个小实验后,及时引导学生总结,相信孩子们对本节知识掌握的更扎实。而本节课后,如果调查孩子们学习效果,会有很多孩子能点亮小灯泡,却说不出所以然来。
3、没有充分利用好生成的资源。课堂上学生在小组观察电池时,我再行间巡视,一男孩问我:“老师,电池里面的黑色的小棒是什么呀?”“那是碳棒”。看来孩子的研究兴趣很浓。如果我及时利用这一资源,让学生见识一下电池的内部结构,会对学生理解电流的形成有很大帮助,而我却忽视了这一资源。
4、多余的实验材料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课前我告诉孩子们去实验室上课时带好学具袋。其实本节课用到的学具只有导线和小灯泡。很多孩子们出于好奇,课堂上不按照老师的实验步骤完成,却悄悄地弄起了别的实验材料。
针对以上课堂出现的问题,我把课件进行了修改与补充,还好《点亮小灯泡》这节课才上完一节,还有六个班级可以磨合。希望今天的课能避免这些问题。
沉与浮大班科学教案反思篇3
活动目标:
1、体验一分钟的长短。
2、懂得参与各项活动都要抓紧时间、珍惜时间,为入小学作准备。
3、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4、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一分钟能干什么”。
2.幼儿操作材料若干,如珠子和绳子,套环,弹珠和筷子。
活动过程:
1、交流:一分钟有多长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个谜语请小朋友猜一猜。滴答滴答当当当,会说没有嘴,会走没有腿,他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面钟请小朋友看一看钟上有什么?
幼:有数字,还有针师:有几根针?
幼:3根针师:这3艮针分别有不同的名字,最粗的是时针。最长的,有点粗的.教分针。短的叫秒针。秒针从12走一圈就走了一分钟。那一分钟有多长,我们请秒针走一圈,我们静静的等一等。
2、体验:一分钟能干什么。
师:小朋友一分钟到了,你觉得一分钟时间长吗?
幼1:我觉得一分钟有点长幼2?:我觉得的一分钟有点短总结:一分钟其实说长也不长,说短也不短,在一分钟的时间里你能做些什么呢?
幼1:我能在一分钟时间里我能折5个纸船。
幼2:我能在一分钟时间里写10个字。
师:小朋友你们是个能干的孩子,在一分钟的时间里做很多事,那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串珠要请小朋友帮忙穿一下,要请小朋友在一分钟的时间里看一看你能穿几个老师说开始的时候大家一起动手,老师说停大家就要停下来。你们听明白了吗?
(每张桌子上放一珠)幼儿动手操作。
师:小朋友,时间到,请小朋友数一数你穿了几颗珠子并把它,记操作纸上,记录在操作纸上。(老师请小朋友,开火车来说一说。)师:小朋友,谁穿的最多?谁穿的最少?
师:为什么在同样的时间里,有的小朋友穿的多,有的小朋友穿的少?
幼1:有的小朋友,没有找到串珠的孔。
幼2:有的小朋友一边做事一边玩。
幼3:有的小朋友穿的快,有的小朋友穿的慢。
师总结:小朋友讲的真好,在同样的时间里,大家在做同一件事的时候,如果你做事情认真,掌握了串珠的,你就会比别的小朋友穿的多一些。那么,小朋友你还想再试一次吗?
幼:想师:还是一分钟的时间,看一看这次你能穿几个?能比第一次穿的多一点吗?(全体幼儿进行操作)师:时间到。请小朋友数一数你穿了几颗,并把它记录在操作纸上。(幼儿进行记录)师:谁来说一说。你这次穿了几颗?你第一次穿的多还是第二次穿得多?为什么?
幼:因为第二次我找到了找到了方法,加快了速度。所以第二次比第一次多。
师:对了,只要我们小朋友,在做事情的时候,找到方法,加快速度,你就能比别的小朋友快。
师:刚才小朋友在一分钟的时间里,做了一件事,现在老师要请小朋友用3分钟的时间完成3件事,你们想挑战一下自己吗?
幼:想师:第一件事,你们要穿5颗珠子。
第二件事,要用筷子夹8颗弹珠第三件事,要套8个回形针。(一个一个串连起来)看一看那位小朋友能在3分钟的时间里完成所有的事。,在做事情的时候,先想一想你要先做什么?老师说开始的时候大家一起动手。(幼儿在老师的指令下开始操作)师:时间到,3件事全部完成的小朋友请举手。
师:你来说一说,为什么你能完成了3件事?
幼:因为我,速度快,不和别的小朋友讲话。
师:你真棒。老师希望所有的小朋友要向他学习,做一个珍惜时间的好孩子。
师:我们小朋友在一分钟时间了可以穿5个珠珠,夹8个弹珠、套8个回形针,那大人在一分钟时间里可以做什么事呢?老师在网上查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老师播放ppt)
●一分钟人能跑200米。
师:你们知道200米有多远吗?
●一分钟人能踢毽子100多个。
●一分钟人能包30个大馄饨。
师:在相同的时间里做同样的事情,因为每个人的动作有快有慢,所以结果也会不同。
活动反思:
上课铃响起,在与学生问候以后,让学生坐端正,不能发出丁点声音,接着让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你觉得一分钟长吗?在一分钟内你能做什么事情?在游戏初步感知一分钟的长短后,巧妙的从同学们的切身感受迁移到课文中元元的感受,自然地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抓住重点词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为朗读打下基础。在仔细品读后,我决定抓住元元的两次叹息为朗读的亮点。但要读好这两次叹息,联系上下文揣摩体会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是前提,也是基础。因此,教学中我以帮元元找回分钟为线索,抓住元元在绿灯前的等待,在公共汽车站的等待,步行到校的辛苦无奈为阅读点,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想象元元当时的心情,语言。在朗读体会的过程中,具体落实到“刚想走过去,红灯亮了。”中的“刚”;“他向停在车站的公共汽车跑去,眼看就跑到车站了,车子开了”中的“眼看就”;“他等啊等,一直不见汽车的影子,元元决定走到学校去。”中的“等啊等,一直”这些重点词语中。先朗读后体会,再带着体会到的感情朗读。在追赶公共汽车一幕时,结合插图,先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再抽学生表演,学生入情入境,体会到了元元的焦急、悔恨。在此基础上,学生读两次叹息时,可以说是水到渠成。结合实践,课外延伸。在学生找到元元迟到1分钟的原因后,让学生改编课文《元元的明天》。由于前面的阅读理解非常到位,所以在改编的课文中学生顺理成章地点出了中心:“元元想:昨天迟到了,今天一定要珍惜时间,一分钟也不能多睡。自由说话,你想对元元说什么?我扮演成元元,这样我和学生反复扮演角色,学生在教“我”珍惜时间的同时,自己在无形中懂得了如何珍惜时间。
沉与浮大班科学教案反思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物体膨胀的条件。
2、发现、比较事情之间的联系。
3、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4、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帮助别人的快乐。
环境与材料
1、干木耳、茶叶每组1盘,杯子每两人1个。
2、用水浸泡过的黄豆、木耳若干。
3、电磁炉、电沙锅、微波炉各1个。
一次备课一、提出问题,引发探究你知道膨化食品是怎么做出来的吗?
二、发现膨胀现象
1、出示用水浸泡的黄豆、木耳,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发现没浸泡过的黄豆、木耳与它们的区别。
2、观察后请哟额说出它们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问幼儿:你还知道哪些食品会变化?
4、做一做:请幼儿用杯子盛一些茶叶,倒入一些温水,发现茶叶遇水后的膨胀现象。
6、教师制作"爆米花",幼儿观察玉米的变化过程。
二、生活中的膨胀启发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说一说利用膨胀能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三、膨化食品真好吃幼儿品尝膨化食品,并说一说吃的感觉是怎样的。
四、看画册《有趣的膨胀》
1、让幼儿发现物体膨胀的现象与生活的关系。
2、提问:你知道图上的这些食物是怎样变化的吗?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教师给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引导幼儿大胆想象、自主操作,充分体现了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幼儿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调动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的教学从严格掌控到逐步放开,幼儿探索的思维空间和学习自主权逐渐扩大,也体现了教师教学的规范性和严谨性,更体现了幼儿在做中学、试中学、想中学的主体性。
沉与浮大班科学教案反思篇5
设计意图
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十分紧密,只有让幼儿感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才能引发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有趣的数字组合》就是根据这一理念,做到数学活动生活化。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大街上的汽车越来越多,不少幼儿的家长都拥有私家车,孩子对车也越来越熟悉,在平时,孩子间对车也讨论的比较多。倾听他们的谈话,他们讨论的大多是车的颜色,种类,但关注车牌号码的幼儿并不多。其实不仅是在车牌号码中,在我们的生活中也蕴涵着很多的知识,特别是数学知识,排列与组合则是最大的数学知识。
活动目标
1.感知数字在生活中的运用,体验数字的不同组合带来的乐趣。
2.学习对给定的几个数字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学习运用记录表记录。
3.乐于与同伴、老师交流自己的发现,能在合作讨论的基础上发现问题。
活动准备
教具:教师自己车。学具:两人一套数卡(1 3 7)、笔和白纸。
教学重点:了解几个数字排列组合的规律。
教学难点:寻找又快有全的排列组合方法。
活动过程
一、情境激趣
1.师:现在什么季节?幼答
教师:有一群小动物它们开着自己的车去郊游,你们看来了。
2.师:小猪和小猴为什么不上车呢?幼答:一模一样的车。
师:那怎样才能很快认出自己的车呢?幼答:给车上车牌号。
二、幼儿操作,学习三个数字的不同排列组合并使用新记录表记录
1、幼儿两人分工合作给车牌车牌号。
师:老师的车牌上有137三个数字,你们猜猜我的号码会是什么?有几种不同的排列方法?
幼儿两人结对合作,用三张数卡进行排列组合,一人排另一人记录。(一组车牌一张纸)
2.展示车牌引出新记录表,让幼儿观察新表的不同。
每对孩子上交一张车牌,教师把上交的车牌展示在黑板上。
137 317 713173 713 137┄┄
师:看看车牌号有重复吗?假如大街上车牌一样,警察会怎样?
幼:警察就不会知道哪辆车闯红灯。
教师和幼儿一起检测,拿掉重复的车牌。
师:有什么办法又快又好地检查出来。
师:运用新表进行记录
(教师放手让幼儿自己去发现不同的排列组合,自己总结3个数字的6种排列组合,并重视对幼儿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一环节较好地解决了本活动的重点)
三、亲子活动,学习4个数字的不同排列组合
1.师:我们去看看动物们出发了没,谁在叫?(美羊羊)它也想去郊游,可它的车没车牌号咋办?
在1,3,7中加个8,大家试试用这4个数字可以排出几组不同的车牌。
2.师:想想用什么方法能又快又全排出来。
3.亲子合作,共同寻找和记录四个数字的不同排列组合。
4.张贴幼儿记下的车牌,师生共同检验。
(在第一次操作基础上教师提升了难度,要求幼儿找出记得又快又全的方法,这一环节很好地解决了难点)
沉与浮大班科学教案反思篇6
活动目标:
1、尝试用不同的容器测量液体的多少,感知容积不会因其形状及液体的颜色变化而改变,初步建立守恒概念。
2、认真观察进行多角度比较,判断物体容积的大小。
活动准备:
1、一次性透明塑料杯每人两个(大小不同)、小盘子每人一个、量杯、颜色深浅不同的水每组两大杯。
2、与幼儿互动的判断物体容积的课件;幼儿用书第1册第39页。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通过操作感知容积的守恒。
(1)教师出示一杯水和一盘水,请幼儿判断里边的水多;再在两个同样的杯子里分别倒入清水河深色的水,请幼儿判断哪里边的液体多。
(2)教师不说出答案,分别引导幼儿自己探索:用大杯子和小杯子盛一样多的水,用杯子和盘子盛一样多的水,用同样大的杯子盛颜色深浅不同的水。发现水在不同的容器中的水位不同,互相交流探索结果。
(3)教师与幼儿一起用量杯验证前面遗留的问题,得出结论:容积不会因容器的变化而变化,不会因液体的颜色的变化而变化。
2、请幼儿观看课件,采用智力闯关的形式做判断容积守恒的题目,发展幼儿细致的观察、多方位比较的能力。
3、组织幼儿讨论:生活中还有那些守恒方面的现象,引导幼儿了解长度、面积、体积等方面的守恒。
活动延伸:
请幼儿完成幼儿用书上的活动《合起来是哪杯》,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量的守恒概念。
活动反思:
1、我觉得设计和组织的这个活动符合我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被幼儿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所感染,为他们的思维发生变化而欣喜,为他们妙语连珠、童言无忌而赞叹;孩子们也在我隐性或显性的推动下向前发展。在这个活动中,幼儿和材料、教师之间积极互动,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这种变化令人回味。
(1)幼儿与材料之间的互动。
在这个活动中,自然界是和探索的对象。我们通过帮助和探索的对象。我通过帮助和梳理四季的特征和变化过程,培养孩子们敢于发现知然的心。
随处可取、随时可见的生活物品虽然普通,却可以激发和对“变化”的辩证思维。也正因为材料的普通,幼儿言之有物、思之有据。例如,有的幼儿说饮料瓶会变旧,变破;有的'幼儿注意到时间长了,瓶子里,的水会变质;有的和说时间长了,瓶盖会变松,等等。
(2)教师和幼儿之间的互动。
在活动中,我和幼儿之间始终互相启发、互为依托。幼儿在我所创设的情境中真实地展现自己,而我始终扮演着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的角色。如,当幼儿把许多物品放在“不变”这一栏时,我便提出疑问:“瓶子真的不会变化吗?”从而引发孩子们对物品性状的思考。当有幼儿大胆地说世界上有不会变化的东西,如电视机、洗衣机等时,我马上询问大家:“谁有不同意见吗?”以引导大家运用已有经验说服该幼儿,使之理解事物的变化。
2、有个别幼儿参与不积极,原因是这名幼儿很聪明,从来不喜欢倾听别人的想法,总对别人的表现不屑一顾,在活动进行到一半时就脱口而出:“其实,世界上的所有东西都会变化。”虽然他已经达到了我预想的目标,但我还是立即针对他在活动中的表现,说:“是的,xx宝贝你也有变化,今天的变化就是你比以前学会了倾听别的小朋友的意见。
本次活动我主要想培养幼儿辨证科学的态度,虽然态度非短时间内可以养成,也很难测定,但我仍然要让孩子从小就学习以辨证科学的态度看待周围的事物。
沉与浮大班科学教案反思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