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自己经历的总结和归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成长过程,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自己内心感受的释放和宣泄,写文书吧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月读书心得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月读书心得篇1
根据课题研究计划,近期仔细研读了《数字化教学资源管理》一书。书中主要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与技术进行阐释与探讨。内容包括数字化教学资源管理概述,数字化教学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硬件教学资源管理,软件教学资源管理,系统集成环境管理,项目管理在数字化教学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以及数字化教学资源评价与管理技术等。本人在读到数字化教学资源、教师、学生三者的关系这一节时颇有感触。
首先是数字化教学资源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文中指出“学生作为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最终服务对象,不管是资源开发企业开发的数字化资源,还是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情景设计、开发的数字化教学资源,都必须最终满足学生的需求,满足大多数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需要。学生成了数字化教学资源质量的试金石与最终检验者”。 因此,教学设计必须基于学生的需求分析,基于不同学生的差异需求分析,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学习规律和个体差异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比如,在制作课件时,一定要精心筛选素材,选取最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材料。这样的素材能紧扣教材中心,突出重难点,宁可少而精,切莫泛而滥。这样在课堂上,学生才有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空间和机会,多媒体课才能达到其“辅助”教学之宗旨。并且在导入时就让学生主体参与,在制作《机械制图》基本几何体这节课时,课件中展示由多种基本几何体构成的常见的`零件,让学生分析由哪些形体组成。上课一开始,学生积极参与思考,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同时,制作课件时宜精不宜多,也不适宜使用太多的动画,这样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学生没有思考问题消化知识的时间。
其次是数字化教学资源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文中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帮助者、促进者和引导者,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积极‘旁观’、引导、帮助和促进学生通过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或经历各种学习体验,形成经验,实现有意义的建构学习,并让这些体验、经验转化为知识和能力。从这个角度看,数字化教学资源仍只是教师教学的辅助工具或手段”。 我个人认为,多媒体课件是教师用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的工具和手段。教师不能过分依赖课件,更不能让课件牵着鼻子走,也没必要把要说的、要讲的都做到课件上。这样的教学,教师光顾着播放课件了,学生光顾着看课件了。教师的课件做得很漂亮,学生看得眼花缭乱,教学内容和重难点反而成次要的了。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教学内容和重难点来设计和制作课件,使课件具有针对性,很好的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这才能充分发挥数字化教学资源辅助教学的作用。
第三是数字化教学资源与师生共同的关系。文中指出“数字化教学资源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优化教学和学习过程,同时也可以阻碍教学和学习过程。教师可以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对学生的学习起穿针引线和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完成意义建构。因此,从建构主义观点来看,数字化教学资源与教师和学生之间是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关系”。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课堂,就好比赛龙舟。教师是龙头上的指挥,每一位学生都是桨手,数字化教学课件就是龙舟。龙舟做的再好看,如果设计不合理,影响了指挥和桨手的交流和沟通,势必影响龙舟前进的方向和速度。在课堂上,多媒体课件也不能过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教师的精力。这样,教师和学生之间就会缺乏交流和互动,教师不能及时掌握学生的想法和对内容的理解程度,学生也不能专注地听教师讲解,更不能进行独立的思考。虽然热热闹闹、忙忙碌碌一节课,但效果很差。
教师应该时刻认识到自己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认清多媒体课件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工具,是用来辅助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多媒体不是课堂的主体,更不可能取代教师。如果教师重视情境创设,注重情感交流,以引导者的角色充分发挥自己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那么教学一定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月读书心得篇2
寒假期间我读了苏联作家高尔基的《童年》。高尔基是一位追求光明、憧憬未来的人,他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被人们称为“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
?童年》的主人公阿廖沙生活在令人窒息的黑暗中,但是悲惨的童年并没有让他就此沉沦,反而激发了他的斗志,让他最后成为了一个优秀的人。
阿廖沙四岁丧父,尾随悲痛欲绝的母亲与慈祥的外祖母横跨大洋,来到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主残暴的外祖父家,经常受到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和许多人的辱骂,幼小的他过早地体会到人间的丑恶,小小的心灵倍受打击。当然,阿廖沙的童年中也有温情,外祖母的呵护与爱抚让她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茨冈尼克、格里瓦里等朋友让他感受到了友情的可贵……正是这些让他变得坚强、乐观。
我们的生活中就有许多像阿廖沙一样的人,如盲聋哑的海伦·凯勒以她坚强的毅力学会了六国语言,创作了许多著作;“科学疯子”诺贝尔不畏艰苦,经过反复尝试,屡次遍体鳞伤,终于研究出了火药,后又创建了"诺贝尔奖学金”……这些人之所以能够在苦难中成功、成才,是因为他们和阿廖沙一样坚强,乐观。
读完了这本书,我的感受颇深。首先,与高尔基的童年相比较之下,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儿时的悲惨遭遇,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幸福的!在家里,父母宠爱着,关心着,保护着。在学校,有老师的教导和同学们的陪伴,真正可以说是无忧无虑。而高尔基呢?生活在这样一个和平的国度中,在这样幸福的环境中,我们的生活没有苦难,但我们成长的道路中也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所以我们也要像阿廖沙一样坚强、乐观、善良!
月读书心得篇3
游子走四方,家书抵万金。
在那个时代里,这个家庭也许没有经历什么生离死别;在那段岁月里,这个家庭也许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在那段父子离别的日子里,父亲用一封封家书,一段段感人肺腑的文字,延续了一段远隔重洋的父子情,让远在他乡的儿子不再孤独。是那一封封家书,让我们看到了父亲的另一面,读懂了父亲那份热烈却又深沉的爱。
在家书中,他常劝慰精神消沉的儿子,正确面对感情的创伤,战胜挫折,泰然处之;在儿子跌入人生低谷的时,他以激情的语言唤起儿子的自信;在儿子演出成功时,他以平实的话语说服了儿子的躁动。在家书中,他常强调一个年轻人应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上的问题,并要求儿子做一个“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看着傅雷的谆谆教导,仿佛父亲的关怀近在咫尺、触手可及,使得我我时常想念、时常感动。父亲之于傅雷,他没有那么广博的学识,但对子女同样呕心沥血、言传身教;而我之于傅聪,当然达不到那么高远的`艺术造诣,但同样得益于父亲的教导,同样对父亲热爱和敬仰。
合上书,心中不禁对父亲肃然起劲,也许中国式的父亲就是这样,他们有的不善言辞,却以实际行动默默地表达着自己拳拳爱子之心;有的脾气虽然不好,但心中把孩子放在第一位,有是打骂孩子,那是望子成龙,事后他们常常会后悔心疼地哭泣;有的则对孩子谆谆教诲,不厌其烦教给孩子一切。他们可能忙得无暇顾你,但一句“好好学习”就能让你泪流满面;他们可能经常会坐下来教导你,但他们说的每一个字你都会铭记;他们可能不在身边,但每一封来信就能让你读十遍。
傅雷的良苦用心,他那份默默的无私的爱,感动了我,也让我读懂了父亲对我的爱。如果有这么一个机会,我一定也要与父亲通通家书,向他表明我的敬畏,诉说我的情思,希望这一切还为时不晚吧!
月读书心得篇4
哈罗,大家好,我是白鲸,我的家族是庞大的鲸家族中的一个种抄群。我是来自北极圈的海洋哺乳动物,由于长时间呆在水里的原因,我的全身呈乳白色。我2113长得胖嘟嘟的,我的前额宽阔圆润,上下两唇饱满丰厚,眼睛虽然小,但是炯炯有神,大家都说我长得很天真,很可爱。
我最喜欢吃的食物算是新鲜的鱼虾了。我喜欢生活在海面或贴近海面的地方。我游动时动作很柔和,偶尔5261会将头扬出水面。我的"嗓门"很大,在平静的海上,一百公里以外都能听到我们的喷气声。
我还是一名出色的口技专家!我们这个种族是鲸类4102王国中鼎鼎有名的“口技”专家,我能发出几百种声音,并且发出的声音变化多端。有人说,我们的声音有时像猛兽的吼声,有1653时像牛的哞哞声,有时像猪的呼噜声,有时像马的嘶鸣声,有时像鸟儿的吱吱声,有时像女人的尖叫声……怎么样,我厉害吧!
这就是我们,可爱的白鲸!
月读书心得篇5
这本书是我参加校信通“书香暑假”活动得的奖品,讲的是一个母狼,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黑仔、蓝魂儿、双毛,当上狼王的.故事。
书中,我喜欢母狼—紫岚的母爱。因为她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顺利出生,任凭大白狗啃咬,也不动摇,直到狼仔们全部安全出生。
但我不喜欢母狼—紫岚的凶残。她为了教育自己的孩子当上狼王,就拼命的激发狼崽们的狼性,不给孩子们自由,还都必须听她的话,逼着孩子当狼王,天天打,天天咬孩子。就因为这样,三个公狼仔们全都死了,就剩下母狼仔—媚媚了。
读了这本书,我觉得我很自由,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妈妈从来不逼我考100分,妈妈说:“只要努力了,考多少分都行。”我真幸福,不像狼仔们,什么自由也没有。
读了这本),我还明白了狼的生活习性。比如,冬天的时候,因为天气寒冷,食物也少,狼就会群居生活,叫“化零为整”。春天的时候,气候温暖,食物也多,狼群就会散开,独自生活,叫“化整为零”。
最后,我还要对母狼—紫岚说:“你应该给他们自由,他们自由自在地长大。当不当狼王并不重要,只要你给他们快乐、幸福、自由就行。”
月读书心得篇6
?童年》是高尔基的自传小说三部曲的第一部。早在19世纪90年代,高尔基就有写作品的念头。在1908年至1910年间,列宁到高尔基的寓所做客,高尔基不止一次地向他讲起自己童年和少年时代的生活,于是列宁告诉高尔基应该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一本书,高尔基毫不犹豫的答应了,在不久高尔基以书中形象描绘主人公阿廖沙悲惨的童年。阿廖沙父母双亡,而外祖父脾气十分暴躁,只有外祖母最痛他,外祖父不喜欢他,舅舅讨厌他,就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他却走过来了,其实阿廖沙就是高尔基本人,高尔基借阿廖沙这个人物来描述自己的童年,这令我深深地体会到那个年代的'丑陋面目,高尔基的童年跟现在孩子的童年比起来,实在是太悲惨了!现在的孩子多幸福啊!被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以及父母宠着,每天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中读书,放学有家人来接,回家有吃不完的零食,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不会有人欺负,而高尔基那个年代呢?他很少有安宁的日子,几乎每天都有人伤害他,辱骂他,欺负他,而他每天的乐趣却只有打开书那一会,他会把所受到的这些全忘记,其实有时我也想不明白,为什么这些人喜欢干这种损人又不利已的事呢?
这种毫无意义的事值得在一个小孩身上去做吗?所以不管是小孩、大人都就该珍惜现在美满,幸福的生活,孩子们更应该在童年时代努力学习,千万别身在福中不知福,这样优秀的学习环境,这样美好的童年,一定要好好珍惜。
月读书心得篇7
“天主教的忏悔习惯已经非常接近这一点了,但仍未完全承认自己的责任。即便刚开始承认这一点,其内在效果也是一种逐渐完善的成熟、谦恭和责任感,但是假如我们依然责怪反复无常的命运安排,那么我们既没有责任感,也不谦卑、成熟。
我们能在忍让中为实相提供的是谦逊,由此能使责任感保持稳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认识到当前的境遇就是自我的反映;即使在逆境中也能谦卑独立。
无论是否看到了自己那永恒的本性,都试图去解放他的肉体。因此,假如他在冥想中看到了自己内在的永恒本性不受生活事务缠绕,不为之所动,当他达到这种存在状态时,就会保持住这种明觉的意识。假如他看到自己内在的永恒本性不受时间影响,那么他会让这种显相展现出耐心来。如果他看到自己内在的永恒本性是无私的,那么他会让执着于我的贪婪逐渐消失。以这种方式,他慢慢地开始表现出更多永恒不变的本性——不变的、无始无终的、无私的本性。
这就是修心之道——寻求与圣灵之间爱的纽带。因此,虔诚(bhakti)就是建立这种爱的方式。此方式专为有备之人而设——他们那孤独的心灵深处正大声呼唤着请圣灵给予爱的拥抱,并且渴望着与圣灵结合。
不管怎样,我们已经信赖圣灵,或者已经对我们的生命奥秘,对我们的`出处有了明确的概念。假如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个源泉,就依然停留在无知的阶段,而且我们所有的信仰也都会被当成以无知为基础的信仰。
当我们承认之后,就会承诺一定要证实这一点。所有的生活目标,都是在履行了自己的承诺后才实现的。那些不曾承诺去探索未知的人永远也不会走上这条道路。一个为承诺而献身的人甚至会放弃对生命的执着,以了解究竟会走向何方。
由此,人们开始让自己承认并了解自我的无知。
接下来我们开始体验自己。众所周知,自我的成长是由未知的力量促成的,并非通过个人的努力。个人的努力在人们承诺避免违背内在发展时,只能作为一种援助。这样,成长过程才能持续、不受打扰地独自进行下去。随后,人们才会超越自我,成为生命凸现的重要工具。
然后,当无意识的目的和动机也被公布于众时,或许在一年或几年之后,突然有一天,人们就可能成为一个觉醒的人,一个觉醒到本性的人。若没有开始那一瞬间的关注,就不会如此了。但是,当我们踏上这条觉醒之路后,就会经常意识到内在的自我(但是不要让洞察力的那一闪光芒诱惑我们再次进入“追求”的圈套)。”
以上内容引自文中,这是一本提倡腹式呼吸的书,还是挺不错的,每天的冥想,每天的自我练习,持之以恒。
月读书心得7篇相关文章: